第一篇:小学科学课的阅读教学
简易轮轴
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如果动力作用在轴上,就很费力,只有动力作
用在轮上时才省力。
【制作方法】
1.在大塑料瓶盖中心位置钻一个直径和缝纫机线轴中心孔直径相等的圆孔,用合适毛笔杆塞在孔内,将线轴套在毛笔杆上,滴两滴白乳胶将瓶盖和线轴粘接在一起,然后将毛笔杆抽出。
2.在瓶盖的边缘钻一小孔,将一段圆珠笔心插入小孔,在圆珠笔心上挂一个弹簧秤。在线轴上系一大螺母。如图7.3-1所示。将上述装置装在有
铁丝轴的支架上,就做成了轮轴。
【使用方法】
1.用弹簧秤匀速拉动轮上圆珠笔心,测出拉力大小为F1,螺母重F2。
2.用刻度尺测量轮的直径R和轴的直径r。
3.实验表明,弹簧秤的读数和螺母重的关系为F2/F1=R/r。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2003-04-15 选自:《初中物理自制教具
2003-04-16 》
细铜线膨胀法演示固体的热膨胀方法二
【制作方法】
1.器材:
指针:用15×0.5厘米2的薄铁片制作,并染成红色。在其一端距端点
0.5厘米、2.5厘米处各打一孔。
细铜线:长14厘米、直径约0.3毫米。
底座、支架、标尺板:都用薄木板制成,具体尺寸可根据指针和细铜线的长度决定,在标尺板上贴一白纸条,画上刻度线。
2.把以上器材按图11.3-4组装起来,使指针能绕小针自由转动,细铜线上端系在指针端部小孔里,下端拴在底座上的小钉上,把细铜线拉直,并使指针成水平状态。
【使用方法】
用一根火柴对细铜线加热,细铜线受热伸长,指针将绕着小钉发生较大
偏转。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2003-04-16 选自:《初中物理自制教具》
奔马
【制作方法】
1.把木板刨光锯成一匹奔马的模型,在马腹下插一半圆形钢丝,末端焊一钢球,如
图2.7-4所示。
2.用木板条做一木架,木架上的横板刨平。
【使用方法】
把奔马后足尖顶在木架的横板上。调节钢丝、球与奔马的重心,使奔马立稳。再用手摇动奔马,马作飞跃动作,立而不倒。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力学”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2003-04-10 选自:《初中物理自制教具》
筋斗人
【制作方法】
1.取两根长28厘米的粗铁丝,弯成如图2.7-3所示的形状,端都锉尖,固定在15×10×0.5厘米3的底板上。两者相距5厘米。
2.用刨平的木板照图锯一人体形,边缘用木锉锉光,在其重心处穿一长7厘米的铁丝。将穿有木人的铁丝放在铁丝架上(木人翻动时不能接触底板)。
【使用方法】
用手轻轻拨动木人的一端,木人即来回翻动久久不息。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力学”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轮轴原理演示器
【制作方法】
1.杠杆尺和木轴:
用一根20×1×0.5厘米3的木板条,上面画好粗线条的刻度,两端各安
一个调整螺钉,作为杠杆尺。
用一段直径5厘米、高5.5厘米的圆木头作为木轴。在木轴侧面距一端2厘米处,按杠杆尺横截面积的尺寸凿一方孔,孔心要通过木轴的轴心。将杠杆尺穿进方孔,然后用两段粗铁丝作为转动轴,分别安在木轴两端面的圆
心处,如图7.3-2所示。
2.滑轮:做一个直径20厘米、厚2厘米的木滑轮,在滑轮的一平面上开一条通过滑轮圆心的长槽,尺寸为20×1.1×0.6厘米3。滑轮中心钻一直径5.2厘米的圆孔,如图7.3-3所示。
3.支架和铁框:用木条做一个如图7.3-4所示的直角支架,支架高40厘米,横梁长15厘米,将支架装在24×15×2厘米3的底板上。
截一条34×3.5厘米2的薄铁片,在它的中央和两端各钻一直径约4毫米的孔,然后将它弯成Π形,在中央孔上安一个挂钩,作为铁框。
把木轴插在滑轮圆孔中,再将铁丝轴插在铁框两端的圆孔中,把铁框挂在支架上,整个装置如图7.3-4所示。
【使用方法】
1.按图7.3-5安装教具,滑轮和木轴组成轮轴,在轴上挂上钩码,轮上挂上弹簧秤施加外力,用此装置可演示轮轴的原理。
2.去掉滑轮,如图7.3-6所示,可演示杠杆平衡条件。
3。按图7.3-7装上滑轮后使用,可演示定滑轮原理。
4.按图7.3-
8使用,可做动滑轮演示。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重心锥 【制作方法】
1.用木材做一如图2.7-5所示的重心锥架。
2.用坚硬的木材做一圆锥体,两边相对位置各插一铁丝,铁丝下端各装
一等重物块,如图2.7-5所示。
【使用方法】
把圆锥体放在重心锥架上。推动锥体,由于其重心低于支点,锥体摇而
不倒。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力学”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可调轮轴
【制作方法】
1.用直径50厘米的圆形五合板,锯成米字形,并在中心处钻一直径1厘米的圆孔,用砂纸打光,如图7.3-9所示。
2.在每根木条上离圆心5厘米处,固定一个木螺丝,这些木螺丝所组成的圆就是半径为5厘米的轴。
3.在装置的圆心涂上润滑油,再穿上一个钉子将它固定在支架上,且能绕钉子转动,就做成了一个轮轴装置。
【使用方法】
1.照图7.3-10那样,取5个钩码用绳挂在木螺丝钉A上。
2.扳动木条,绳即缠在木螺丝钉组上,将钩码吊起升高。
3.将弹簧秤挂在米字形一端的B点,向下拉弹簧秤,可以看到弹簧秤的读数等于一个钩码重(参见图7.3-10)。
4.改变钉A以及钉B的位置,可改变轮和轴的半径比。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铜、铁丝膨胀对比法演示固体的热膨胀
【制作方法】
1.如图11.3-6所示,用厚1.5厘米的木板钉一个木支架,使底板长30厘米,宽12厘米,两个立柱都是高28厘米、宽5厘米,两立柱中心线间的距离为25厘米。
2.取直径约2.5毫米、长26厘米的铜丝、铁丝各一根,将铜丝、铁丝的一端用铁锤敲扁,并钻一个直径约1.5毫米的小圆孔将铜丝、铁丝的另一端也用铁锤敲扇(注意使敲扁后的平面与另一端敲扁的平面相垂直),并用锉刀将端部锉出一个凹口,见图11.3-6的右附图。
3.取一个小钉,穿过钢丝、铁丝一端的小圆孔,把钢丝、铁丝钉在A点(A点距左立柱上端2厘米),在B点再钉一个小钉,用来支承钢丝和铁丝,使它们都保持水平。
4.取两根直径2毫米、长25厘米的铁丝,将其一端弯成小圆环,另一端用铁锤敲扁、锉尖,作为指针(可涂上红漆)。
5.用一个小钉穿过两个指针上端的小圆环,把两个指针钉在右边立柱的C点(指针可绕小针自由转动)。把两指针分别卡在钢丝和铁丝的凹口里(小钉与凹口间的距离为2-3毫米),并使两个指针相重合。
指针靠其自重而自由下垂,但又被铜丝、铁丝的凹口抵着。
6.刻度盘用15×12厘米2的硬纸板制成,用图钉钉在右立柱上。
7.在铜丝、铁丝下面3厘米处再钉一个薄木板,薄木板上放一块薄铁片,铁片上放一排酒精棉球。
【使用方法】
点燃酒精棉球,铜丝、铁丝因受热伸长推动指针偏转,从指针偏转的角度不同,可看出铜丝、铁丝的热胀程度不同。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转上体
【制作方法】
1.取一废毛算盘的算盘珠,中间装一横轴,组成一个滚动体,如图2.7
-6所示。
2.将长条硬纸板对折剪成如图2.7-6所示的斜槽形状(坡度不要太大)。
【使用方法】
把滚动体放到斜槽的低端,滚动体便自动滚向斜槽的高端。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滚动体从斜槽的低端滚向高端的过程中,它的轴是逐渐降低的。滚动体的重心在它的轴上。所以,滚动体还是由高处滚向
了低处。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力学”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简易辘轳
【制作方法】
1.用一端有孔的长25厘米宽4厘米的两块木板作支柱,并将支柱固定在一块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2厘米的木制底板上(图7.3-11)。
2.取一个线轴,用直径与线轴孔相当的铁丝,一端弯成把手形状后,穿过支柱上端的孔将线轴固定在支柱中间,如图7.3-11所示。将一根绳子系
在线轴上,下端挂上钩码。
【使用方法】
辘轳是一种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摇动把手使摇臂、线轴连续绕轴线旋转,把悬挂重物的绳子绕在线轴上,从而把重物从很深的地下提起。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线膨胀多级放大法演示固体的热膨胀
【制作方法】
整个装置如图11.3-7所示。
1.铜棒A:直径约4毫米,长30厘米,其一端通过螺丝钉D固定在木
立柱B上,另一端固定在连杆C上。
2.竖连杆C和指针E都用木条制成。竖连杆C长20厘米,横连杆长5厘米,指针E长30厘米,刻度盒H用硬纸板制成。
3.M表示各连杆的固定支点,是用图钉将连杆直接钉在支柱上做成的。N表示各连杆间相连的活动轴,是用图钉把相关的连杆钉在一起做成的。
4.配重F可以用铁或铅做成,配重的作用是使指针的重心正好落在转轴
M上,以减少误差。
5.螺丝钉D除起固定铜棒A的作用外,还能起调节铜棒A的作用(铜棒A上固定螺丝钉D的小孔呈长圆形,D可稍稍左右移动),从而用来调整指针
指向零点。
【使用方法】
先调整好指针的零点,然后把放有酒精棉球的金属盘放在铜棒下,点燃酒精棉球。铜棒受热后伸长,经多级放大,指针发生较大偏转。
演示热膨胀后,向铜棒上滴些冷水,指针就会向零点返回,说明铜棒遇
冷收缩。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简易气垫导轨
【制作方法】
1.导轨:用直径25毫米,长50—60厘米的平直硬质塑料管一段,在上面三分之一圆周范围内纵向钻三排直径0.2—0.3毫米的小孔,行距12毫米,钻孔的方向应沿直径的方向,孔距为20毫米。三排孔位要均匀地相互错开,如图3.1-1所示。塑料管两端用合适的胶塞堵紧,并在一端的胶塞中心打一孔,装上一段废钢笔筒作导气管接头,如图3.1-2所示。
2.支架与底板:用一块厚10-15毫米,长60-70厘米,宽10厘米左右的木板做底板。一端下面钉上两个小胶块,另一端打一个孔,拧入一个直径8-10毫米的螺钉,用来调平底板。用0.6-1毫米厚的铁片,剪成宽15毫米的铁条,将导轨固定在木底板上,中间一行小气孔应朝正上方。在底板的两端支架的内侧各装一对高约50毫米的铁丝柱,每对铁丝柱间挂一条皮筋,做成皮筋架,用来使滑块弹回,如图3.1-2所示。
3.滑块:用0.2-0.3毫米厚的铝箔一块,弯成“圆弧”形,长约10厘米,比导轨圆管的直径稍大些,必须做得平滑,弧度尽量与管相同。圆弧
形铝箔上固定一重物即做成滑块。
4.用软塑料管作导气管,用皮唧作气源,找一个老式的篮球胆,接在皮唧与导气管之间,作缓冲贮气的气囊。
【使用方法】
1.参照图3.1-2将导轨、气囊、皮唧用导气管连接起来。
2.用皮唧打气使滑块浮起,并用调节螺钉将底板调平,使滑块可静止在导轨的任何位置。
3.用手轻轻推一下滑块,可以看到滑块在导轨上做匀速运动。这说明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只受平衡力作用的时候,运动着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4.将导轨的一端稍微抬高,滑块受到了一个向下的滑力,我们可以看到,滑块自上而下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反之,速度越来越慢。这说明力是改
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注意事项】
1.气垫导轨的实验效果,主要取决于导轨的制作质量和供气的均匀程度。因此,做导轨的硬塑料管必须平直,表面光滑。钻孔口尽量光滑无毛刺。
2.滑块的下部直边要长一点,使滑块的重心低一些,避免运动时出现摆
动。
3.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滑块外部可涂上一层红色。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自制滑轮
滑轮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它也是一种变形的杠杆。
【制作方法】
1.将线轴两端的伞形轮锯下来,用砂纸打平,再用白乳胶对接粘合而成滑轮。取一根12厘米长的铁丝,插入滑轮的圆孔内弯成图7.4-1所示的形
状。
2.将一段玻璃管套在一根粗铁丝上也可代替滑轮。如图7.4-2所示。
固体缩力的演示
【制作方法】
1.器材:底木板、左木板、右木板,活动木块各一块。将一根铁丝(直径约2.5毫米、长28厘米)两端弯成圆圈,弯好后的长度为25厘米,玻璃棒直径约4.5毫米、长15厘米。金属槽长18厘米,内盛酒精。小圆钉五个,羊眼圈一个,三棱形竹楔一个。
2.如图11.4-1所示,将左、右木板钉在底木板上,活动木块放在右木板内侧支承铁丝。在右木板右端下面中心处固定一个羊眼圈,在左木板上面中心处钉一个圆钉,铁丝的一端套在圆钉上,铁丝的另一端放在活动木块上。将玻璃棒穿过铁丝右端的圆圈,再插进羊眼圈里。在玻璃棒与右木板之间的狭缝里塞进一个三棱形竹楔,竹楔距羊眼圈3厘米。把金属槽放在铁丝
下面。
【使用方法】
点燃金属槽内酒精,铁丝因受热伸长,这时要把竹楔慢慢塞紧,待酒精火焰熄灭时,竹楔要把玻璃棒顶得很紧很紧(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稍停1-2分钟,铁丝困冷却收缩,可把玻璃棒拉断。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运动小车
【制作方法】
1.用长12-15厘米,宽8厘米,厚15-20毫米的木板刨平后作车身。两端各装一个羊眼圈,供拴线用,如图3.2-1所示。
2.用厚1.5毫米的铁皮,剪成两块长130毫米,宽15毫米的铁皮条,打上四个孔后,将每块铁皮条两端弯起25毫米呈图3.2-2所示的形状,做成两付支架。用木螺钉将支架固定在车身底面两端,如图3.2-1所示。
3.用M6或M5的螺栓4套,一端用锉刀或砂轮磨尖,分别把它们装在支架的装轴孔上,拧上螺母做紧固螺钉用(即图3.2-3中的顶丝),为防止
松动最好加装弹簧垫圈。
4.找两个铁制120胶卷轴,每端都焊上一个小圆铁片。并在铁片的中心
各打上一个小凹面,做车轮。
5.把用胶卷轴做的两个车轮分别装在小车的支架里。调节紧固螺钉,使车轮的小凹面被两螺钉尖架住。这种顶尖轴承不能太紧或太松,能使车轮自由转动即可。调节适度后用螺母固定,如图3.2-3所示。使用时最好在凹
面处滴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少摩擦。
【使用方法】
1.将运动小车,与一端带斜面的平板配合,再用长条棉布和毛巾布,可
做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2.将运动小车,放在两端装有定滑轮的木板上,在小车两端的羊眼圈中,分别挂上两个用细绳吊住的钩码,绕过滑轮,可做二力平衡实验。
3.与斜面、弹簧秤配合,可以做简单机械中的斜面公式的演示实验。
4.在小车上立一木块或放一个圆球,用手拉动小车,可以演示静止物体
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实验。
5.将运动小车装上一些附件,可以制成多用力学小车。可做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省力等演示实验,其制作方法在摩擦的教具中予以介绍。
【注意事项】
运动小车的制作关键是,必须保证四个轮子同在一个平面上,运动起来才能平稳、走直线。因此,要求弯起的两付支架上的四个装轴扎到车身底面的距离必须相等。另外在胶卷轴两端所焊的圆铁片上打凹面时,必须将凹面打在胶卷轴的圆心处,制作时务必细心。
如果用塑料胶卷轴做车轮时,可用硬塑料板做成圆片,在中心打上锥形凹窝,然后用塑料粘合剂将图片粘在胶卷轴的两端。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自制定滑轮和动滑轮
【制作方法】
1.用三合板锯成两个直径为20厘米的圆盘,再锯一个直径19厘米的圆盘。小盘在中间,大盘在两边同心地粘合在一起,组成轮体。在两面画上轮辐,以便演示时观察滑轮的转动。轮体中心打孔,并穿一直径4毫米、长25毫米的螺钉做轴,使轮可以自由转动,如图7.4-3所示。
2.用罐头铁皮做成如图7.4-
4、图7.4-5所示的滑轮支架和指示器。支架用于固定滑轮轴,指示器用于指示滑轮受力的方向;
3.组装滑轮时,滑轮支架与滑轮轴焊接,并要求滑轮能自由转动。指示器可直接焊在滑轮支架上,并与支架相垂直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气垫船模型
【制作方法】
1.找一个大一些的气球,在下口接一段可与圆珠笔芯相配合的塑料软管,并用细线扎紧,再帖上塑料胶布,使之不漏气。
2.用有机玻璃薄板做成直径5-6厘米的圆片,中心打一个小孔,装上一段废圆珠笔心,用胶粘牢。再用直径同样大的有机玻璃圆片,割去中间部分,做成内外径差为7-8毫米的圆环,用白乳胶把圆片与圆环粘在一起,外圈对
齐,如图3.3-1所示。
【使用方法】
1.用气筒将气球充足气,再用钢丝夹夹住出气口。然后将出气口套在圆块中心处的圆珠笔心上,即为气垫船模型。
2.把气垫船模型放在光滑的平桌面上,去掉钢丝夹,使空气从中心小孔喷出,气球和滑块即悬浮起来。用手轻轻地推动滑块,它就会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可以证明:物体没有受到外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它
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注意事项】
为了使气垫船实验成功,使其运动平稳,滑块应轻些,滑块中心的喷气孔应尽量细些,能够悬浮起来就行。另外,滑块的喷孔一定要打在圆心正中位置,圆环部分质量要均匀,避免滑块悬浮后出现歪斜现象。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滑轮组
【制作方法】
找两个大些的木线轴、两个小些的木线轴,照图7.4-7那样锯去木线轴(a)中间一段,用万能胶粘成如图(b)的滑轮四个;两个大些,两个小
些。
取两条20×1厘米2的铁片弯成如图7.4-8所示的形状,在其内安两个滑轮,一大一小,组装在一起。用两组滑轮按图7.4-9所示装成滑轮组。
【使用方法】
1.用测力计测出滑轮组中的动滑轮重。
2.在动滑轮下端悬挂400克的钩码,用测力计匀速扭动绳子的一端,将钩码提起,可看到测力计的示数为动滑轮及钩码总重的四分之一。
3.按图7.4-10所示装好滑轮组,在动滑轮下端仍挂400克钩码,用测力计匀速拉动绳子将钩码提起,可看到测力计的示数为动滑轮及钩码总重的五分之一。
以上实验表明,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启辉器双金属片实验法
【制作方法】
如图11.5-2所示,找一块木板作底座,在其中心钻一个孔,插入一根20厘米长的粗铁丝作为支柱,在铁丝上端粘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刻度盘(8
2×5厘米)。
取一个废日光灯启辉器,敲破玻璃泡,取出弯成钩状的双金属片,把与电容器相连的那段铜丝也一块取出,并弯成直角,焊在铁丝支柱上,起支承作用。把双金属片拉平取直,在其另一端焊一段长约12厘米的细铜丝作为放大指针,在细铜丝顶端贴一个剪成箭头状的红纸条,并使箭头指在刻度盘的某一个位置上。
【使用方法】
用一根火柴对双金属片进行短暂加热,即可看到双金属片弯曲,指针发生明显偏转。移开火柴,双金属片冷却变直时,指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注意事项】
焊接双金属片时要使双金属片的铜片面向铁丝支柱.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弹力枪
【制作方法】
1.选一段长约50-6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竹杆,竹节不要太多,最好只有两节,内径约2厘米,做为枪身。用铁棍将竹节打通。再用刀或锯把竹筒从二分之一处向前削去长约6厘米,宽约1.2厘米的一条,做成一个弹槽,如图3.4-1所示。再把槽内和出口处的竹节打磨光。
2.选一长6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的弹性较强的竹片做弹片。用刀削光,中间稍薄一些,便于弯曲。在枪身的尾端开一个小斜槽,把弹片的一端紧插进去,尽量牢固些。把弹片的另一端弯入弹槽内。要保持弹片弹到弹槽末端时,仍有一定的弹力,见图3.4-1。
3.在弹槽左端的下面开一小口,弹片由弹槽插入这个小口,露出枪身约2毫米,用手将露出的弹片向上一推,弹片便可以弹出。
用胶泥做成与口径相适应的小球,放入枪内,利用竹片的弹力可将小球
弹出去。
【使用方法】
1.对弹片施加压力越大,弹片的弯曲度越大,弹出的小球也越远。说明
弹力的大小与弹片的弯曲程度有关。
2.演示机械能的转化。弹片被弯曲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放开弹片,势能可转化为动能,把小球弹出去。说明产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势能,而势能
可以转化成动能。
3.可以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把小球涂成红色或白色,由竹枪射出,可以观察小球从枪口射出后的抛物线轨迹。
4.可以演示射角与射程的关系。将竹枪用支架斜支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将小球射出,量出射程,然后再改变几次射角,分别量出射程,可得出射角与射程的关系,得出针角多大时射程最远,使学生了解打炮、投弹和掷铁饼、铅球等的最佳射角。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用扣子制作的滑轮和滑轮组
【制作方法】
1.取两个扣子用针线钉在一起(或用胶水粘合)。用一烧红的钢针在扣子的中心钻一个小孔(图7.4-11(a))。
2.以大头针为轴、用小铁片做成滑轮的支架,即可用中心钻孔的扣子制成定滑轮、动滑轮或滑轮组,如图7.4-11(b)、(c)、(d)所示。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受热报警原理演示
【制作和使用方法】
图11.6-1中的底座上的电池夹内装有干电池,支架的一边是导线与灯泡螺纹连接,支架另一边是一根导线连接一弯曲的双金属片,双金属片端焊
有一金属触片。
当受热时,双金属片向上翘起,触片会与灯泡尾部接触,电路接通,灯
泡发光报警(图11.6-1)。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火箭升空”仪
【制作方法】
1.用硬纸板做成一个长70厘米宽20厘米的大信封式的纸套,用剪刀把纸套的一面中间部分剪去,周围留下2.5厘米宽的边。在纸盒剪去部分对着的另一面上画上蓝天、白云等图案,如图3.5-1中的外套所示。
2.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门”形的内心,外形尺寸应正好能插入外套内,长70厘米,边宽2.5厘米。再用硬纸板到一个火箭,长约25厘米,宽约3厘米,画出火箭的形状,涂上相应的颜色。喜用透明胶带把火箭粘在内心的下部中间。如图3.5-2所示。
3.把内心插入外套里拉动,使其运动自如,内心的边框应被外套边框遮
住,不合适时,进行适当修整。
【使用方法】
1.用一只手拿住内心的上端不动,用另一只手拿住外套的下端慢慢向下拉。这时,学生看到火箭在蓝天、白云中徐徐上升,以为是第一只手拉着火
箭向上运动。
2.把演示仪贴在黑板上,并把火箭的位置用一标记标在黑板上,让学生先不要看标记,只看火箭,重做上面的实验,学生仍然认为火箭在向上运动。然后,再让学生看着标记,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到火箭根本没有动,只是蓝天、白云等向下运动。这个实验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使他们认识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根据“火箭升空”的制作方法,可引导学生制作出“汽车急驶”、“列车窗口看树跑”等表现相对运动的教具。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简单机械综合演示器
【制作方法】
1.用两根长60厘米、宽5厘米、厚1.5厘米的木条做立柱,用另一根长65厘米、宽5厘米、厚1.5厘米的木条做横梁,制成如图7.5-1所示的框架。将该框架安装在一块70厘米长、15厘米宽、1厘米厚的木板底座上,制成演示支架。
2.在支架上,每隔5厘米钻一插孔、可插上长短不同的铁棒和木棒,供作斜面的支撑、杠杆的支点、滑轮的轴、以及重物的悬挂点使用。
3.自制一些演示用的杠杆、滑轮、轮轴、斜面、测力计、钩码等供各种
实验用。【使用方法】
该装置可单独做各种简单机械演示使用,也可拆装后,做其他力学实验。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水沸腾器
【制作方法】
1.取一个废日光灯启辉器,去掉金属外壳和玻璃罩,露出静触片和动触片。用镊子调整动触片和静触片间的空隙,使之到100℃时才互相接触。然后装在一个小铝筒里密封好,就制成了水沸腾器。
2.把水沸腾器、电铃、电源连成电路,如图11.6-2所示,并将各元
件固定在带座的竖直木板上。
【使用方法】
把水沸腾器放在壶口或开水炉放气口,水沸腾时,壶口水蒸汽温度达到100℃,双金属片自动接通电路,电铃就发声报告水沸腾了。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双金属片自控恒温箱
恒温箱控制电路如图11.6-3所示,感温元件(双金属片),与白炽灯串联后接入照明电路。当温度高于恒定温度时,双金属片张开,电路自动切断停止加热;当温度低于恒定温度时,双金属片缩回,与静触点接通(图11.6-3)而重新加热。加热用的灯泡的功率,由箱体的大小而定,一般采用25瓦或40瓦灯泡,灯泡功率过大易烧坏触点。
【制作方法】
1.感温器的制作:如图11.6-4所示,将一块2×3厘米2的敷铜板,按图中位置刻掉2毫米宽的铜片,在四个角上钻四个孔,利用螺钉给敷铜板装4个支脚。取日光灯启辉器中的双金属片一个,将尾部2毫米长向内弯成90°角,作为动触点;再取一条2×0.5厘米2的磷铜片(或其他有弹性的铜片),将端部3毫米长弯成直角。将双金属片及磷钢片分别焊在敷铜板上,在磷铜片下方的敷铜板上钻一个孔,孔上焊一个铜螺帽。将加工好的敷铜板装在一个木盒内,在铜螺帽里旋进一个螺丝杆,作为调节螺丝,可以调整双金属片上的动触点与磷铜片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温度恒定值。这样就做好
了感温器。
2.箱体制作,选择一个20×20×30厘米3的木箱,内壁糊两层黑纸。在箱壁上钻三个孔,一孔插入温度计,一孔插入电源线,另一孔在左壁,使安装在此处的感温器的调整螺丝露出孔外。如图11.6-5所示安好电灯,连接
好电路,即成恒温箱。
【使用方法】
接通电源,电灯即对箱内加热,用螺丝刀适当旋动调整螺丝,调节感温器,使箱内温度恒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证浮力产生方法二
【制作方法】
1.粘一个容积大于500毫升的无盖有机玻璃盒;可用三氯甲烷熔解一些有机玻璃粉末作胶粘剂。容器中部装一块有机玻璃隔板,下面用四根高度相同的木棒托住,这样容器被隔成上下两部分。隔板中间挖一长6厘米,宽3厘米的矩形孔b,在隔板的接近边缘处挖一小圆孔a。在小孔a上装一玻璃管,使下层空气与大气相通。
2.做一彩色石蜡块,长8厘米,宽5厘米,厚2厘米蜡块下表面中间向上微凹,四周磨平,正好可以将隔板中间的矩形孔盖严,参看图6.1-2。
【使用方法】
1.将石蜡块紧贴在有机玻璃板的中间,正好盖住矩形孔。
2.从有机玻璃盒上方缓缓将水注入,可以看到水没过石蜡块时,石蜡块浮不起来,这时水只对石蜡块的上表面产生向下的压力。
3.上层水会从有机玻璃隔板的边缘漏至下层,下层水逐渐升高,当上下层水连成一体时,石蜡块就浮起来。这是因为石蜡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向上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水的向下压力,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压力差,使蜡块浮
起。
本装置由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荫慈提供,曾获第二届全国自制教具
评比三等奖。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浮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金属热膨胀自动控制电路演示器
【制作方法】
1.取一块50×20×0.5厘米3的木板作为底座,在中间和两边立起三根支柱(尺寸视材料而定)。右边支柱的顶端钉一块大小合适的托板,以便放置
电源。
2.找一个废启辉器,去掉铝质外壳,再摘去启辉器的玻璃外壳,里面的金属片和底座应保持完整,启辉器内的弯头部分为动触点C,上面的直金属片为静触点C′,用小木螺丝钉将启辉器连同底座固定在左边支柱的上端。在启辉器底座下面的两个插头上各焊接一根导线,这两根导线与中间支柱上的指示灯的电路相连,如图11.6-6甲所示。
3.剪一块窄铜片,穿入一段5欧姆的线圈形电炉丝中间,铜片前端连接一双金属片弯曲成U形,作为动触点F,后端A接上导线。在动触点F的下面,装一块与动触点宽度相等的窄铜片,前端与动触点弯头相距1.5毫米,作为静触点F′,后端B固定在铜片A端的下方,同样引出一根导线。将从A、B引出的导线,照图11.6-6所示那样,与指示灯的电路相连。将电炉丝用硬导线通过开关接入托板上的9伏电源。
【使用方法】
左边接入3伏电源,中间支柱上的小灯泡不亮。划燃一根火柴,烧甲装置的动触点C,动触点C受热膨胀变形跟静触点C′相接触,中间支柱上的小灯泡发光。火柴熄灭后动触点C变冷,恢复原状。离开静触点C′,小灯泡熄灭。
合上右边9伏电源的开关,接通电路,使电炉丝发热,动触片F受热膨胀,跟静触点F′相接触,中间支柱上的小灯泡也发光。切断9伏电源,电炉丝变冷,动触点恢复原状,中间支柱上的小灯泡又熄灭。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灯泡探头法演示气体热膨胀自控恒温箱
【制作方法】
本装置如图11.7-1所示。
1.探头:取一只废灯泡,去掉金属螺丝口,便露出了抽气管,把抽气管末端用小砂轮片划一圈,小心地掰掉一小段,使灯泡内与大气相通,即成为
探头。
2.取一个医用三通管,一端用细橡皮管与探头的抽气管相连接,另一端与细玻璃管相连接,在其支管端戴一个眼药瓶小橡皮帽作放气用。
3.细玻璃管:长30厘米,直径4—6毫米。把细玻璃管放在酒精灯上加
热,弯成如图11.7-1中的形状。
4.水银柱:在玻璃管弯曲部分注入水银,水银柱长8-10毫米。
5.触头(两个),是两根塑皮单股细导线,它们的端部已削去l毫米长的塑皮。
6.在刻度板上划上刻度线,显示仪器的工作温度。
7.把眼药瓶小橡皮帽戴在细玻璃管的端部,在小橡皮帽上扎两个小孔,孔内分别插入作为触头用的两根单股绝缘导线,插入的深浅,决定控制温度的高低。
8.针头:把一个注射用针头也从小橡皮帽插入细玻璃管,作为通气孔。它可以把水银蒸汽的污染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9.继电器:J2414型。
10.指示灯:手电筒小灯泡。
11.木支架:用以固定玻璃管,安装继电器、指示灯等。
12.电灯:普通白炽灯泡,一般采用25瓦或40瓦,功率大小可根据需
要确定。
13.温度计:普通煤油温度计即可。
14.恒温箱:可选一个容积为10-20立升的木箱。
电路按图11.7-1所示连接。
【使用方法】
被控制电路(即含有作为热源的电灯的支路)的一端接常闭触点A、B是公共触点,接通220伏电源后,电灯发亮,对恒温箱加热,箱内温度升高,探头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这时需摘掉三通管的小橡皮帽,将气体放出,待箱内温度接近预定温度时,再把小橡皮帽戴上。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将推动水银柱向右移动,与两触头相遇,接通了控制电路,继电器的电磁铁工作,使常闭触点A与B断开(电灯停止加热),恒温箱温度不再升高;此时常开触点C与B接通,指示灯亮。随着散热,恒温箱内温度慢慢降低,探头内气体温度也下降,气体体积缩小,水银柱向左移动,断开两触头,继电器电磁铁停止工作,B、C又断开,A、B又接通,电灯又发光,继续对恒温箱加热,使温度上升。这样就能使恒温箱内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
在上±2℃以内)。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2003-04-16 选自:《初中
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器
【制作方法】
1.将长120厘米,宽10-12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刨平,作为底座。在底座两端底面各钉上一段木条,使底座易于放平。用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钢球做滚球。
2.将长245厘米的10号铁丝绸直,弯成如图3.8-1中的轨道的形状,并将其固定在底座上。轨道的宽度,要依钢球的大小而定,以钢球放在轨道
上刚刚离开木板为宜。
3.剪长100厘米,宽10厘米的棉布条和平绒布条各一块,用来改变小
球运动时所受的阻力。
4.从轨道斜坡变为平面的一点起,在轨道一侧的底座平面上标出以适当
长度为单位的刻度。
5.在长110厘米,宽10厘米的三合板正面贴一块同样大小的平面镜作为反射镜,在三合板背面的两端各固定一根用8号铁丝做的立柱。在底座的上面打两个孔,可以把反射镜通过立柱装在底座上。
【使用方法】
1.把反射镜装在底座上,使反射镜向前倾斜一些,以便使学生看清钢球
在轨道上运动和刻度尺上的数字。
2.把演示器放在水平桌面上,不平时可在一端垫一些硬纸板。
3.在平轨道部分铺上平绒布,让小球从斜轨道的顶端自由滚下,在小球停止滚动后记下小球在水平轨道上运动的距离。
4.把平绒布去掉,换上棉布,重复上述实验,可以看到小球运动得较前
远些。
5.去掉棉布,让小球从斜轨道顶端自由滚下,由于钢球与铁丝轨道之间摩擦很小,可以看到小球运动得很远,并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球不受任何阻力的话,就可以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这样,学生即可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注意事项】
为了使钢球在水平轨道上近似作匀速直线运动,而又不致运动过快跑出轨道以外,在做铁丝轨道的斜坡部分时,坡度要小些,使小球在水平轨道运
动时初速度小一些。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验证浮力产生方法
【制作方法】
1.用体积为100厘米3的硬泡沫塑料制成有刻度的长方体(质量约为
2克),一端安上挂钩,做成浮体。
2.将一弹簧秤固定在一木棒的一端,弹簧秤安在密封的带窗口的木盒内,封口可用熔化的石蜡密封。参见图6.1-4,将浮体挂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使用方法】
1.照图6.1-4那样,将弹簧秤倒置插入水槽中,使浮体漂浮在水面,可测量出浮体这时所受浮力的大小(即浮体重与弹簧秤上读数之和)。
2.增加水槽内的水量,注意浮体没入水中体积的变化和弹簧秤读数的变化,可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3.将弹簧秤正立,也可用秤测出任何物体所受的浮力。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浮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静止物体的惯性演示
【制作及使用方法】
找一块能盖住玻璃茶杯的方铁板,中间打一个小凹窝。铁板的两边各打一个小孔,一端拴一根细线,一端拴一根橡皮筋。把茶杯放在桌上,用铁板把杯口盖住,找一个乒乓球(或其他圆球)放在铁板中央如图3.9-1所示。一只手拉住棉线不动,另一只手拉长皮筋,然后拉棉线的手突然松开,金属片被快速拉向皮筋的一边,乒乓球落入茶杯中。说明静止的物体仍然要保持
其静止状态.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验证浮力产生方法五
【制作方法】
制作一个微小多用压强计和两个压力探头,制作方法详见5、14节和该
节的使用方法8。
【使用方法】
将两压力探头背靠背用杆相连,两探头间的距离通过杆可以调节。两根导气管通过皮管分别接到并联比较式多用计的两个气室的进气孔上。实验时,将探头竖直放入水中,由于两探头所处的水深不同,指针显示的压强也不同,从而指示出浮力产生的原因。调节两探头距离,还可演示两探头深度差变化
时的情况,如图6.1-5。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浮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火柴倾倒显示法演示热传导
【制作方法】
如图11.8-1所示.在一块15×5×1厘米3的木板底座上,相距7厘米左右竖直固定两块13×51厘米2的木板,根据所用酒精灯火焰的高度,在两竖板的相对位置上各钻一小孔,把长13厘米粗细相同的钢丝、铁丝各一段分别插在两个孔中,并在两板中间互相接触。然后用黄油在两竖板外侧的铜丝和铁丝上各竖直粘上三根火柴,使两边火柴的位置互相对称.
【使用方法】
用酒精灯在铜丝和铁丝相接处加热,可以看到由于黄油受热熔化,铜丝上的火柴首先落下,然后铁丝上的火柴才落下。同一根金属丝上的火柴,靠近酒精灯的先落下,远离酒精灯的后落下。由此说明:①热可以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②不同物质传热的本领不同。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立人式惯性演示车
【制作方法】
(1)用铁片做成一对高4厘米,宽2.5厘米的支架,上部打上轴孔,下面弯成直角,打上孔,用木螺钉固定在运动小车的上面。
(2)用三合板做成一个站立的高约15厘米的小人,小人的脚部粘上一个配重(螺母、铁块等均可)。用铁钉做转轴,铁钉穿过小人腿部和两支架的轴孔内,如图3.9-2所示。要求小人在支架上转动灵活。配重只要能使
小人在静止时竖直站立即可。
【使用方法】
把带立人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快速拉动小车,可以看到小人朝运动相反的方向倾倒。说明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把小车匀速扭动起来,前面置一障碍物,小车遇障碍物突然停止,可以看到小人朝运动的方向倾倒。说明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色彩显示法演示热传导
【制作方法】
如图11.8-2所示,取形状、大小、厚度都相同的铜皮、铁皮各一块,将它们固定在用铜皮制成的T形支架上,在铜皮和铁皮上各贴一纸条,纸上
涂一薄层感温涂料。
感温涂料的配制方法:按质量比,将氯化汞(HgCI2)10份、碘化钾(KI)25份、硝酸银(AzNO3)13份依次溶解在水中,待黄橙色药品沉淀后,倒去水,另加清水将沉淀物清洗,最后将沉淀物取出跟浆糊拌和,即成感温涂料。
【使用方法】
用酒精灯加热T形钢支架,可看到随着温度变化,由近及远,铜皮和铁皮上感温涂料色彩先后由黄橙色变成赤橙色,冷却后恢复原色。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热膨胀、热传递”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弹球式惯性演示车
【制作方法】
(1)用内径约2厘米的硬质塑料管,截取长10厘米的一段做一个立筒,在其一端两侧纵向开宽2毫米,高4厘米的两道槽,并将此端粘在一直径为4厘米的圆木盘上。在圆木盘上打两个固定孔。
(2)找一长约4厘米能压缩的弹簧,其直径比塑料管内径稍小,弹簧上端焊一圆铁片,装入塑料管内,下端固定在圆木盘上,如图3.9-3所示。
(3)用木螺钉把立筒通过圆木盘固定在自制的小车上。在小车上面立筒的左右各装一个羊眼圈,用以拴线。找一个直径约15毫米的钢球,其大小以
能在立筒内自由上下运动为宜。
【使用方法】
(l)在小车上面的一个羊眼圈上挂一条细线,用手把弹簧压下去,让线从立筒槽和圆铁片上面穿过,拴在另一个羊眼圈上,使弹簧呈压缩状态。将
钢球放入圆筒内。
(2)把小车放在水平面上,用手匀速拉动,然后用火柴把细线烧断。这时可以看到钢球被弹簧弹出立筒后,下落时仍落在立筒内。这说明随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钢球,被弹簧弹出后仍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事项】
为使该教具演示效果好,实验成功率高,钢球的质量应稍大一些,弹簧的弹性不要过大,钢球弹出的高度不宜过高。能让学生看清楚就行了。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注意了以更新科学教育观念为前提,以优化科学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基本知识和兴趣为起点,认真完成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继续努力学习《科学课程标准》,使自己能正确理解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论教。
2、经常浏览《科学课》、科学视野网、科学探究网等专业刊物和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认识水平。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积极认真地听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遇到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能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共听课23节。
4、注重利用各种反馈信息,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认真进行教后小结,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与总结中不断进步和提升。
二、做好课堂教学常规工作
1、争取每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1)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甚至课本上的每句话都弄清楚,以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自如地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补充教学资料,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等。(3)精心准备实验。因为科学课上实验所需材料范围很广,本学期也没有和教材配套的学具制作材料,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我们只能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①凡是仪器室原有的自然实验材料和用品,都拿来充分利用。②五年级学习《动物与环境》、《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我和范 老师到室外挖蚯蚓、土和草皮,做好课前准备。③学习《种子发芽实验》和《形状与结构》时,我到学校餐厅要来了绿豆种子和鸡蛋壳。④学校组织学生到太原迎泽公园科技馆游玩,一年级学生吃完棉花糖后剩下的一次性木筷成了我们眼中的宝贝,在六年级学习《框架结构》时派上了用场。⑤在六年级学习第三单元《电和磁》 之前,我要求学生大休回来每人带一节电池,最起码保证每个小组能有一节电池,有小马达的尽量带回来,以便充分进行实验探究,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了。
2、确保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虽然平时备课、作业、准备上课及特长课的实验等工作量特别大,但依然尽自己最大努力,认认真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1)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欲望的激发,当作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来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是停留在好玩、新奇的表面层次上,我们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培养。
(2)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
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从期中考试的答题情况可看出,学生没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非常重要。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抓好基础知识即科学课本知识,学生们共同提高的前提下,对不同程度的学 生做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家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施展各自的创造才能。实验教学中要抓好实验基本技能,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 究,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科学原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把教学生学会学习,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来抓。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注意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3、抓好特长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本学期开设了“小发明”特长活动,组织学生主要开展了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撰写和小发明技法渗透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要求小发明特长学生每人设置一个“百宝箱”,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工具、材料等,如放大镜、易拉罐,塑料瓶,一次性木筷,橡皮筋,气球,乒乓球等,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明确科学研究不一定非得在实 验室里,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课外我鼓励同学们多阅读科技书籍,突破课本知识的限制,多从科学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为了使同学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和家长一起布置学生做科技作品,把学生们这学期的部分科技作品收集展览,让有特长的孩子们制作的智力玩具,科学课上学生制作的小杆秤等工具……学生们既培养了动脑动手能力,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好多同学对科学实践抱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体验探索大自然的乐趣,学生们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
我喜欢科学,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和他们一起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失败,尤其是看到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当探究失败时,我会给他们一些鼓励,探究成功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开心,我希望学生们在科学课上不仅能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还能锻炼各种能力……
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为我深爱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释放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学趣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电化”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
总之,科学是一门释放学习生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的学科。在起始队段,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欣赏学生的成功,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科学带给生活的乐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科学首先是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形式,然后才是精神生产的产品,即作为这一活动结果的知识,这两个方面构成科学本质的最重要的、内在的东西。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也是由科学活动注人灵魂或精神的。科学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它本质上就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无论是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还是追求自由,都离不开探究行为和探索精神。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学、心理学界一批有识之士对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科学探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接来源于科学的探究模式,已成为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础。研究表明:“科学的方法是可教的,并且在获得信息、概念和态度万面有积极的效果。”探究训练产生的效果是增进科学理解、促迸批判性思考和发展获得信息与分析信息的技能。大多数教育学作者把“探究”这个术语定义为“卷入解决明确事物的过程”。这一术语的用法,可以从约翰·杜威的两个术语“反省思维”和“批判思维”中找到痕迹。杜威指出,思维开始于个体意识到一个不确定的情境或感觉到困惑的时候,终结于得出结论或得到确信。这其中反省思维要经历五个步骤,即“情境—问题—假设,并搜集资料—推理得出结论—检验假设”,这已成为后来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础。霍尔费希和史密斯于1961年也区分了思维与反思行动之间的差别,指出反思行动是有目的的、有方向的和有控制的思维。布鲁纳后来提出的发现式学习,也与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异曲同工,只是更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结构的发现,以及发现之后的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二者在调动批判思维和反省思维上的特征是一致的。
以探究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养成的机制可作如下概括:
(1)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
(2)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
(3)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与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是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的。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模版)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邮编6541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所需的营养是从食物中来的。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成份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份之一,糠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和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的营养成份、营养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
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2。通过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成份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三.教学难点
通过调查、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1食物的营养成分、营养分类等相关资料;2脂肪辨别的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3。淀粉辨别的实验器材:淀粉、水、碘洒、滴管、小碗、米饭。
五.教学方法:调查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奇怪,因此,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喷水壶里的水喝了?还是有人把它弄洒了?”这时,乔治的老师格林小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学生们:“水跑到哪里去了?”玛丽认为,如果没有同学去动喷水壶,那一定是他们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把水喝光了。全班同学决定检验玛丽的看法对不对,他们把喷水壶盖上,第一天早晨发现水位没有下降,孩子们认为这已经证明了玛丽的看法是对的。格林小姐却问道:“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学生们几乎都对此表示肯定。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妙主意来证明给老师看,他们把笼子放在沙盘中间,将沙抹平,过了几天之后,孩子们看到沙上没有脚印,水位没有变化,此时孩子们认为威利夜里没有跑出来。这时另一个学生说:“水被盖着,威利根本看不到水”于是全班同学决定把笼子放在沙盘的中央,并把喷水壶的盖子拿走了。第二天,他们发现水位下降了,然而沙子上没有留下一个脚印,现在学生们肯定仓鼠没有喝壶中的水。格林小姐建议孩子们把一个盛水的容器放置在窗台上,每天测定和记录它的水位,然后把这些纸条标上日期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个图表。几天之后,孩子们发现水位一直在下降,但是每天降低的尺度不一样,经过对“不一样”的讨论后,一个叫帕特里克的学生联想到烘干机烘衣服的情况,他就得出结论说:温度较高时水就消失得较快。此后,他们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盛水容器口径大小如何影响水消失快慢的实验,另一项研究是用一把扇子在盛水容器上扇动是否会使水消失得更快。分析这两节美国小学科学课在教学方式上有两个突出特点:开放性和非预设性。美国小学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课堂,儿童可以提问、大胆发言和自由活动。可见,“童言无忌”是美国儿童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前提,老师也很尊重“童言无忌”。在这个课例中,乔治突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是出人意料的,是非预设性的,但是格林小姐果断的把乔治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是生活经验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儿童们的奇思妙想泉涌而出。他们不但坚持己见,还创造性的设计出一些方案来证明其看法是正确的。很显然,这些教学步骤和行为都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由于孩子们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儿童的天性、灵性在开放的课堂上得以自然释放,儿童的个性在非预设性的教学中得到了张扬的机会。
美国科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以动态的问题探究为主 美国小学科学课以大量的、儿童自主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美国教师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天赋的探索欲望,表现为好动,好奇。因此,他们完全能够胜任探究者的角色,而美国教师则很善于作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发者和指导者。在课例中,格林小姐没有对蒸发进行抽象的解释,而是指导儿童开展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犹如一群小科学家围绕问题开展了“做、观、思、议”等实践活动,逐渐明白了水是如何消失的,获得了关于“蒸发”的科学知识。随后,他们还继续做了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取代了先验的确定的知识,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或者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凸显出来。
2.重视儿童的体验,并将其与科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美国科学教师重视儿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课例中的格林老师首先果断的把乔治提出的问题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巧妙地将儿童的体验转变成了引导儿童深入探究自然科学的“活”教材。她把儿童提出的问题和直接经验纳入课程实施的过程,把儿童提出的问题和亲身体验与科学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儿童的经验在充满趣味的、探索性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知识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知识。同时,儿童会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与此相反,中国的科学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多于实践。科学课程被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粉笔加黑板进行科学教学,即使是作科学实验,教师一般都会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都是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得出相同的结论,证明科学课本上的理论或者定律。科学活动的探索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缺少真实有效的科学实践和问题探究。另外,由于中国的教学以考试为导向,而考试又以知识为衡量标准,导致科学教学置儿童的情感和经验于不顾,只“钟情”于科学知识。
3.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交往上的差异
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真实的合作和对话。在乔治提出他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后,格林小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孩子们:“水跑到哪里去了?”,这一个问题立即激发了儿童的想像力和表现欲。当玛丽的看法似乎被他们证明了以后,格林小姐紧接着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孩子们都表示肯定,这说明美国儿童非常自信。他们为了说服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还想出了新的办法。可见,格林小姐与儿童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激发了儿童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儿童的探索欲望,同时她给予儿童的指导和建议,为儿童学会利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师生通过全方位的对话、多维度的相互合作,转变和创造了课程。而中国小学科学课堂缺少真正有效的互动和交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此有重要影响,如“长幼有序”等观念一直被作为一种传统美德灌输给儿童,因此,中国儿童与教师之间有尊卑之分,所谓平等的、民主的教学交往常常只是表演而已。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自上而下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形式,而且大多数问题只是“虚拟”的问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不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科学教学之间具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笔者认为,中国的科学教学有待改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教学应关注儿童的生命价值;其次,确立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再次,构建真正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真实有效的交往等等。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技时代。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教育,也已经从传统教育,迈向了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中的“双基”要求,已经演变成了“四基”要求。
1、基础知识;
2、基本技能;
3、基本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为完成这一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节科学课堂上的一幕:五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人体的消化器官后,已经能够准确地说出各器官在自己身体中的部位,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刚才同学们每人都吃过了一小块馒头,那么,馒头在消化器官里是怎样被消化的呢?消化器官都各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答:“口腔里的牙齿咀嚼食物,然后食物通过食道来到胃„„”又有学生补充:“小肠在吸收营养的同时,还吸收水分„„”而此时的多媒体上,人体模型在随着学生的讲述,食物同样在不同的消化器官里运动,既形象又有趣,仿佛你真的在和画面了的人一起消化食物,而对消化器官的名称、形状及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这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能有几幅挂图,再加上人体器官的模型,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至于食物在人体内具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那也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来完成了。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的氛围下,知识、技能,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提高着。这全是依靠科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
传统教学有传统教学的优势,现代教育有现代教育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学会在扎实掌握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有相当帮助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应该加快速度掌握,因为我们培养的已经是新时代的骄子,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了。课外活动,四年级二班的几个小姑娘跑进了我的办公室。“王老师,能帮她换一个灯座吗?她的灯座好奇怪呀,电路接好后小灯泡怎么都亮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接过灯座仔细一瞧,原来问题确实出在灯座上。灯座在生产过程中,误将两片带圆形缺口的铁片分上下组装。造成灯泡不亮的原因二:一是灯泡下端的连接点没有接在铁片上,而是与圆形缺口中央的塑料连接,造成表面上显而易见的“断路”;二是灯座下端的铁片过长刚好与上端铁片的底部接触在一起,造成学生不易发现的“短路”。要使她们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王老师,我们发现这个灯座下面的铁片有问题,别的灯座下面的铁片都是实心的,这个却是空心的,灯泡下边的连接点接不到铁片上,灯泡亮不了。”“你们有没有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我们先用小铁片堵住缺口,电流就可以通过去了,可是灯泡却没亮。后来我们把上面的铁片拉长,这样灯泡下边的连接点就直接接在铁片上,结果灯泡还是不亮。最后我们想会不会是别的地方出了问题?我们用电路检测器对灯泡、电线、电池盒、电池、连接点都进行了检查,发现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灯座,灯泡立刻就会亮起来,我们觉得还是这个灯座有点怪怪的。”„„由此可见,“断路”造成灯泡不亮的原因对于她们来讲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短路”学生即不易发现,更难以理解。于是,我准备抓住这个难得的实例,抛弃教学设计的预案,把这个特殊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解决。第二天,科学课上我请孩子们帮她想办法解决灯泡不亮的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电池没电了吧!”“电线是不是断了?”“电池盒两端可能没与电池接好”“灯泡烧了吧?“„„就连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把学生的各种猜测记录在黑板上,面对这么多不同的猜测,怎样才能找出导致灯泡不亮的真正原因呢?孩子们在小组内经过各种实验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排除„„通过学生的探索,甚至有学生发现这个灯座带来的更有趣的现象:“它的外形与众不同,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接触它的两端时发现,别的灯座都没使电路检测器上的小灯泡亮起来,但它却让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亮起来了。”接下来,他们又对这个灯座为什么会让电流通过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其他的灯座上下两个铁片的中间隔着塑料,没有接触在一起。而这个灯座下面的铁片太长了,和另一个铁片的下面接在一起,电流就从铁片上直接通过去,如果把两个铁片分开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这里!孩子们已经发现“短路”的秘密所在,只是不能用准确的术语进行表达。
教学之初本以为这个谜底将由我来揭开,没想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最终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完美的解决。他们弃而不舍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使我真正明白了“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远比高估更可怕”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抓住灯座由于产生组装错误这一现实,将一次没有预想到的小意外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历了一次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深入探索的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能根据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从而排除故障,并初步理解“短路”与“断路”的区别。这种学生自发的学习过程远比教师反复”教“授的更为生动,更加深刻,甚至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在许多科学课上,都会随着探究的进程,而生成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置之不理,就有可能损伤学生的探究欲。因此,我们既要认真搞好教学设计,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设计,应该因地制宜,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于科学的强烈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我们应相信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并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
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科学》课就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引导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因此保护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使科学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科学教师的宗旨。片断一:
师:我们已经亲自拓印过树干和树叶了,现在我这有个难题,想请你们帮个忙,行吗? 生:(异口同声)行。
师:我想把手指上这又细又浅的指纹拓印出来,该怎么办呢?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我能。
师:这么多同学都要帮我,我真高兴。那就请你们来说一说吧!【评析】教师以请同学帮忙的方式引出话题,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进入对指纹的探究活动之中。
生1:在手指上涂点水彩笔的颜色,再赶紧往白纸上按。
生2:把铅笔铅的碎沫粘到手指上,在一个地方磨一磨,然后再往白纸上印。
生3:我是把钢笔水倒在卫生纸上,再用手指在卫生纸上蘸一下,往纸上一按就出来了。生4:用一种红东西印,我看见人家借我们钱时,我爸爸让人家打完欠条后,就在名字上面按个红指印。
师:你真注意观察生活。看样子你们家人办事很注意证据。按手印用的东西叫印泥。看,我也带来了,一会儿,大家都可以试验一下这种方法。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ΧΧΧ那样,不管是科学实验,还是生活中的平常事,都要养成注重证据的好习惯。
【评析】证据的重要性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中抓住时机向学生渗透,且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无意中便会记住,无任何生灌硬输的痕迹。师:你们的方法都很好,我们继续说。
生5:把手蘸点唾沫,在纸上一按就出来了。师:噢,那手是干净的、还是不太干净的的呢?
生5:老师,我的手不脏,我已经印出来了,而且还很清楚呢。师:(走到他身边,认真地看了看,纸上确实有指纹,再看看手,其实有些脏)这样算干净吗?
(又面向大家)同学们,你们说干净的手能印出来吗? 生:能(部分)。不能(部分)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谁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1:平时我们用手往玻璃上按时,不管手干净不干净,随便都能留下手印。生2:玻璃上印得出来,但纸上印不出来。生:我们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当即实验起来,有的在纸上实验,有的在玻璃上实验。)(实验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汇报)生1:什么都不蘸,在玻璃上一按就有印。生2:手特别干净时,在纸上是印不出来的。生3:往玻璃上吹些呵气再印,指纹印特别明显。
师:你们的态度真让老师佩服,如果做什么事都这么认真,谁还能骗得过你们呢? 【评析】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有争议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这种方法已经有了满意的答案,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6:在揉好的面团上,使劲一按也有指纹。我就按过。生7:(迫不及待地)对,橡皮泥也行,我们上美术课捏东西时,橡皮泥上就有清晰的指纹。„„ 师:你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今天我们研究指纹肯定不废吹灰之力了。生:(满有信心地)对!
【评析】科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经验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验对教学有加强理解,帮助记忆的作用;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探究新知,掌握新知。片断二:
师:关于指纹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1:我想知道我的指纹和别人的指纹一样吗? 生2:我想知道人的指纹都有哪些形状? 生3:我想知道人的指纹有什么用途?
生4:我想知道人的指纹也像我们的身高一样,每过一年就长一圈吗?
师:你真会提问题!我们的身高能用工具测量,可这指纹又细又密,该怎么测量呢?
生1:我能给你想办法,今年你把指纹印下来,等明年这个时候,你再印个指纹进行比较就知道了。
生2:指纹是不变的。那次我看电视,看到警察破案时有的就查手纹,要是指纹变的话,就不能用这种办法了。
生3: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数一数指纹的圈数,明年再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你们说的确实很对,指纹就是人体的特征之一。你如果不完全相信,可以按同学为你提供的方法亲自试一试。生4:(点点头)谢谢你们。
生5:我想知道人有几个“斗”好。听我妈说有个顺口溜:一斗穷,二斗富„„
师:我也听说过这种说法,不过有没有科学道理我也说不准,这样,你课下搞个小调查,来检验一下多年来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否准确。„„
【评析】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自由驰骋。开放的课堂、才换来了个性的张扬;开放的思维,才可能引发创新火花的迸放。【总评】本节课的两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课程理念展开,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科学课应培养的科学精神之一。课堂上就“干净的手指蘸上唾沫能印出指纹吗?”这一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没有当即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做出无可辩驳的回答。再如:学生提出“指纹也像我们的身高一样,每过一年就长一圈吗?”和有关指纹的传统说法是否有科学性,我都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鼓励、引导学生去实验、调查,用事实说话。这些教学处理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注重证据,敢于破除迷信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2、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科学课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的伊始,在探究拓印指纹的方法上,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角色与学生交谈,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放飞的翅膀,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做过的都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出来。其次,“关于指纹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想法竟然超出老师的意料,于是,关于指纹的传统说法是否可靠性的探究又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活动探究范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的联系,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因此,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他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你有哪些拓印指纹的方法”和“关天指纹你想知道什么”这种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积极思考、自由表达、亲历实验,使学生的情感在愉悦中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意外的价值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案例谈 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周燕娜
一、案例背景 《运动和力》单元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的首单元,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学生将研究拉力的大小怎样影响小车运动,橡皮筋的圈数和方向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小车载重以后的速度会加快还是减慢,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是什么,运动与摩擦力关系„„并且将自己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赛车,举办赛车会。通过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学生将认识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重力、弹力、反作用力和反冲力,认识力的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还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用了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共同来经历此单元的探究研讨活动。由于教材的活动性强,研究的对象“小车”又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再加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儿童情趣的科学探究活动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的欲望,从而饶有兴致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整个活动之中。所以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对探究的内容保持着相当高涨的热情,并能比较认真的对问题进行实验的设计,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得出结论。但回顾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每一堂课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对教学预设的冲击和干扰。现在采撷几朵意外之花,回过去看时,她们独具欣赏的价值。
二、案例描述: 窗帘被拉下来后„„
星期三上午10:50,五(1)班的科学课。我搬着电脑,走进科学专用室。刚到门口,小调皮贺立、丁遥远等三,四个男同学七嘴八舌大声嚷嚷地向我告状:“周老师,周家慧把窗帘拉下来了,你看。”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看“咦,窗帘还真掉了。”“好好的窗帘怎么会掉呢?”“周家慧?不可能把?她可是五(1)班的乖乖女,成绩好,人缘好,威信高。只见她一脸难过的样子,急得就差眼泪没掉下来了。我走到掉下来的窗帘前,叫周围的同学一起帮忙把厚重的窗帘折叠起来。好事的小调皮们还站在在一旁煽风点火:“哦,这下惨了,周家慧居然把窗帘拉下来了。真是大力士。”
叮呤呤,上课铃响了。我示意大家回到座位上。刚好是五分钟的眼保健操时间。我轻轻地询问周家慧:“原来是她想把窗户打开,不知怎么一拉窗帘,可能用力过猛,窗帘一端的轨道套断了,里面的滑轮都掉了下来,就变成现在这样子。”“没关系,你不是有意的。”我安慰周家慧。这时她的脸上才露出放松如释重负的笑容。我们捡起洒落一地的滑轮。“咦,这不是今天我们这堂课研究的好材料吗?真是踏破铁鞋无寻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上课了,我把事情原因向大家作了简单的解释,就切入本课的研究内容“运动与摩擦
(二)”,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运动和摩擦力,谁能来说说运动和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生1:摩擦力大小和表面光滑有关;
生2:和物体的重量也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越轻摩擦力越小; 生3:老师,我认为和物体接触面的大小也有关。师:很好,虽然我们没有针对这一点研究过,但确实是有关的,希望你自己验证一下。生4:和摩擦方式也有关。
师:看来大家学得不错,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摩擦力,你们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值得进一步研究?
生1:我们可以研究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生2:研究摩擦力的利弊。
生3:我们可以研究怎么减少摩擦力。生4:增大摩擦力的办法有哪些? 师生共同确定本堂课研究的主题: ·以小车为例,说说生活中的摩擦力,(举例)。
·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交流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克服。·增大和减少摩擦力可以采用的多种方法。课堂在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中展开。可是当我出示书本P15(右图)中的轴承,让学生分析“在车轮和轴之间安装滚动轴承,是属于增大还是减少摩擦力时,学生一下被闷住了。好问的杨明说:“老师,轴承是什么呀?在什么地方有这种轴承的?”我当即意识到,自己预设教案时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认识水平,轴承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太陌生了。怎么办?对了,刚才窗帘上掉下来的“滑轮”不是和轴承是同一原理吗?我当即向大家解释说:“轴承一般是运用在各种各样机器、工具的机械运动中,如自行车的两个轮胎中间也有轴承,和链子联系着。今天我们意外掉下来的窗帘上就有这种类似轴承的“滑轮”。大家看。”我把“滑轮”放在实物投影下,里面的滚珠清晰可见,陌生的轴承一下子在“滑轮”的引入下变的熟悉起来,然后,我把十多个“滑轮”分到各小组,大家好奇地观察着,交流着。“现在你们明白在车轮和轴之间安装滚动轴承,是属于增大还是减少摩擦力?”“减少摩擦力。”大家异口同声的说着。
“看来,今天周家慧把窗帘拉下来是别有价值呀!”小调皮丁遥远俏皮地说。“是啊,这窗帘掉的太是时候了。”我开玩笑着。
大家笑了,周家慧更是甜甜的,一扫刚才事发时的不安,拘谨和难受。书本、椅子、瓷砖的妙用 “赛车比赛喽!”五(2)班的同学们兴高采烈的相互说着,手里都拿着组装好的四驱车、超车王等。“准备好,每个同学都有一次试开和两次正式比赛的机会,从起跑线出发,返回起跑线三次,时间少者为胜,班级取前五名。请各位同学准备好,到室外参加比赛。”
大家欢呼雀跃的,来到赛车轨道前。几个直性子的男孩子早已按捺不住,把手中车子放在轨道上开起来。“哎呀,老师,这边的轨道碎了,有个大缺口,不能开了。”我一看轨道外圈裂开了一个8厘米左右的缺口,心想这可糟了,轨道损坏不说,这节课怎么进行呢?“用胶布好了。”人群中马上有人提议。“好,我这有。”孙世豪拿出胶布,大家你撕我粘,解决了。可没等2、3位同学试开好,弊端就出来了。胶布太软了,四驱车、超车王的速度都很快,一下撞过去,软软的胶布就会把小车给堵住。看来这办法不行。大家赶紧把胶布给拆了,旁边一位女孩子受里拿着一本科学书,机灵的姜卓昕看了,马上把书给拿来,“借我们一用。”她蹲下来,用书挡住了缺口。我当即肯定了姜卓昕的做法,男同学的兴奋细胞又活跃起来。正式比赛开始。“第一位,郭佳辉。预备,开始„„”赛车飞快地在轨道上行驶,一圈,两圈,„„22″95;第二位,孙世豪,17″06;哇,人群中一阵掌声呼喊;第三位朱光伟,34″06;大家千姿百态的笑着。第四位李丛辉,他可是今天的种子选手,超光速马达,弹簧导轮,连装备也不一样。预备,开始„„赛车立刻飞跑起来,大家睁大眼睛,不时地尖叫着。“快,快。”“加油,好样的。”突然,意外发生了,堵缺口的科学书上半部分垂了下来,和赛车碰撞,赛车马上飞出了轨道。“哎呀!”大家惊奇地叫着。李丛辉更是丧气,把四驱车捡来,嘟囔着:“都是姜卓昕,弄本科学书来挡。”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好事变坏事了,姜卓昕面露委屈的神色,其他同学有的帮忙找赛车配件,有的静静地看着我。说实话,对于又一意外,我真是失料不及,同学们都在兴致上,可不能不比呀,否则太扫兴了。我首先表扬肯定姜卓昕的做法,然后请同学们再想想办法:“周围的哪些材料适合来填补这个缺口呢?”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生1:老师,用我们以前做摩擦力实验的那块长木板好了。
生2:木板太长了,挡住缺口,那又要用一个人专门扶着了,很累的。生3:那用我们的铅笔盒好了。生4:铅笔盒也要有人扶的,麻烦!
生5:哈,你们看,把我们的实验凳子倒翻,用凳子面挡住就行了(马上行动)
大家一看,咦,旁边还有一点缺口,会影响小车运动吗?“这行不行呀?”方便倒是挺方便的。“试试看好了。”我也将信将疑的,但总得试试吧!“好,如果由于缺口原因造成小车中途失败的,允许重来。”我讲道。“李丛辉,你快来,可以重开的。”男孩子们特别兴奋,比赛又开始了,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还挺管用。用凳子面堵的缺口既方便不用人扶,而且稳定性也好。李丛辉14”19;吴乔源18“10;黄一凡26”66;夏日25"14„„
比赛结束了,我宣布前五名同学进入年级段比赛,当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过很快他们忘了,因为还有7分钟时间是给他们自由追尾。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声,马达的转动声,同学们的欢呼声,此时我也陶醉在其中,我浮想联翩地认为:孩子们对这种玩具赛车的喜爱,对速度的追求,其实和成人世界里的越野文化不断挑战,勇于突破,追求无极限,冒险刺激等不都有相同因素吗?“老师,你看这块瓷砖。”我回过神来,只见内向的徐豪手中拿着一块白色瓷砖,“这是我从旁边花坛中找到的,我在水泥地上磨过了,大小和缺口差不多,用它去堵缺口好了,那下个班级不用凳子了。”我心里暗暗窃喜,真聪明呀!虽然徐豪没有参与赛车比赛,但这块瓷砖不就是他另一层面的参与吗?
下课时,我和徐豪及几位男生把瓷砖装在缺口处,一开始还有点大,我们又磨掉一些,直到刚好吻合,再用透明胶粘牢,大家开心地笑了。捡来的螺旋浆
星期四下午第三节,五(4)班科学课——《给小车安个螺旋浆》。在大家讨论螺旋浆的功能后,我们动手安装螺旋浆小车。这时急性子的王嘉倩跑过来告状“我的小车二个轮胎不见了,肯定被人偷去了。”“那怎么办?你和同桌拼着组装一辆吧!”“不行,我要自己装。你给我两个轮胎。”“我真的没有多余轮胎。”“那你到何付凯(她同桌)地方去拿两个,让我来做。”王嘉倩使出她惯有的任性霸道和不依不饶。“怎么可以这样呢?”“那算了,我不做了。”说完,王嘉倩把手中拿着的螺旋浆扔进了纸篓。真是个“刁蛮的公主”,我心想,反正她是这样的人,我们似乎也习惯了。
大家安静的制作着,我在各小组之间查看边指导,陈子晗对我说他材料袋中螺旋浆没有,怎么办?我想起王嘉倩扔掉的螺旋浆,示意陈子晗去捡来,权当“废物利用。”事不凑巧,眼尖的王嘉倩看到陈子晗捡走了她的螺旋浆,马上从座位上跑过去,抢了过来,课堂丢进了小石子,“波折”荡漾开来。大家都指责王嘉倩,“既然你自己不要做,扔掉了,干嘛还要来抢。”“对呀,去拿来好了。”“王嘉倩真是不讲理。”班级的舆论果然是把利剑,直击王嘉倩,当然她早已习惯一意孤行,而且你越硬她也越犟。“就是不给他,我自己做其它的东西。”我一看王嘉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模样,心想:“吃软不吃硬。”于是我示意大家安静。“请问,当一方缺少两个轮胎,一方缺少螺旋浆,为了完成一辆完整的螺旋浆小车,我们该采取什么办法呢?”同学们显然明白我的言下之意,都说:“两人拼起来。”“对呀,我们科学课上老师经常强调合作,难道你们不知道合作的好处?”“陈子晗,发扬一下男士风度,把轮胎借给她。王嘉倩,你愿意和陈子晗合作吗?”“愿意。”看我没批评她,王嘉倩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起来,课堂恢复了平静。
在安装完小车后,我们对橡皮筋圈数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作了对比研究。最后一个环节是“比比谁的小车跑得远”。结果王嘉倩和陈子晗合作的六轮螺旋浆小车夺得了第一。虽然大家对他们的“六轮车”有点见意,说不公平,但总的来说同学们都被六轮螺旋浆车吸引了,因为这一组合实在太有创意,威力十足。在课的总结里,我让大家谈谈感受。生1:螺旋浆小车绕像皮筋圈数多,开得距离远。生2:如果我们把几辆小车组装起来,多几个螺旋浆产生的反作用力也大,小车开得更远。生3:人多力量大。其中王相淳的回答最具精辟,“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留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想这堂课里,让孩子们感受到的不应该仅仅是橡皮筋绞紧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更多的是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处理同学之间矛盾的方法和相互支持的力量。
三、案例分析:
在上面描述的三个案例中,我分析他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之处:
1、都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超出教学预设所发生的意外事件,直接关系影响着当堂课的继续;
2、事件的主人公都是学生,他们在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情感;
3、意外事件的发生都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运用教学机智做出最好引导,化干戈为玉帛;
4、每一个小案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即课堂生成性资源。我们除了关注本学科相关的内容外,不可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引领。
四、案例反思:
1、多一份平和的心态对待我们遭遇到的每一次邂逅的意外 每一次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当事者学生和教师的心理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是有利于教学的,正面的意外,我们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高兴,骄傲,成功感等心理特征,教师也是乐于接受。但很多时候的意外,是由学生的错误造成,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气质,会有不同的反映。然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不安、焦虑、烦躁、难过、害怕,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我们教师处理每一次意外事件都要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先调整控制自己情绪。正如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而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就需要修炼超越自我的宽容心态,仁慈厚爱地悦纳学生的错误,学会聆听。这一点我认为是随着个人阅历和修养的提高,对学生和自我的不断认识了解而会趋于完善,成熟。
2、意外的背后是什么——让意外产生智慧,挖掘潜能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特征,遇到各种各样人为或环境材料等引发的意外事件是很多的,有的和我们的教学完全不相关,我们可以采取回避、淡化的态度处理;有的和我们的教学有点相关,可以采用引导迁移的方法;而对于直接影响教学进程的意外,我们要善于利用,挖掘包含的教育教学资源。往往突发的意外事件给学生会带来更强烈的印象和教育力度,学生主体性的参与也会更强烈。如上述中讲到的学生寻找各种材料工具来修补那个缺口就是主体性参与的体现。当然,只有学生们在内心深处产生自我的需求,才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创造潜能。
3、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宽容,相互支持,创造奇迹 每一个科学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都非常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而合作的目的显性地看是为了实验完成,结论得出。其实,我们忽视了合作更深层次的意义。真正的合作,会让我们的心灵在合作过程中有归属感,责任感,信任感,从而爆发出强大的潜能,创造奇迹。在案例“捡来的螺旋桨”中,王和陈本是对立双方,由于材料和教师同学的引导,结成合作体,互相信任,创造了“超速六轮螺旋桨小车”。
当然,我们教师要让孩子有合作的机会,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合作方法,(倾听、参与、交流、整和等)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合作的快乐收获,正面引导孩子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的不良情绪态度,及时进行个体交流辅导,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心态。“创造一种每个人都能相互支持、对别人的想法和能力表示欣赏的氛围,能将一个班级或其他任何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地方改造成完全不同的世界。”
意外始终伴随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从容面对,让意外产生意外的价值!科学课中的“怎么办”
作者:戴建国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42
更新时间:2007-3-26
近日听了两堂常态下的科学课,执教者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上得很实在,由此也暴露了科学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但这真实的遗憾更能引起我们对科学这门基础性、综合性课程的思考。实验现象有较大误差怎么办?在研究摆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假设影响摆的摆动快慢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先研究哪一方面,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非常成功的地方。当学生研究“摆幅的大小可能影响摆的摆动次数”时,他们很投入,为了能得到准确的数据,他们不厌其烦连续实验五次,这真是我们科学课上要达到的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可是在整理实验所取得的数据时,结果令我们失望:改变了摆幅的大小,十个小组只有两个小组前后结果相同,其他八个小组有的摆幅大次数多,摆幅小次数少,有的却相反。面对这样的结果,执教老师感到很难展开讨论,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摆幅的大小不会影响摆摆动的快慢”这一结论,而如何体现教学机智,体现科学的求实精神,因为对事物地发展趋势、运动变化做出预测,然后客观的从事实中去求“是”,是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应搞具备的科学素质,这正是接下来教师所要做的,可惜,执教老师则来了个“缓兵之计”,把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搁在一边,原来,教师担忧的是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够怎么办?好多科学课往往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来验证有关的科学问题,这就是学生的探究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一些科学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属于求证型的,大致要经过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几个阶段,当学生经历了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对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技能和科学精神是很有帮助的。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不足,实验操作要领掌握不够,实验材料准备不充分,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不到位,对实验现象分析不一致等,往往四十分钟感到很快过去。像上述应用对比实验,揭示摆的秘密,准确无误的实验操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生对信号反应的准确性较弱,在操作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或受好奇性的支配或仪器使用不当,出现操作有误,就显得十分正常的,十分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作进一步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但教师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望时兴叹”,草草收场,学生兴致未尽,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相差太大怎么办?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环节,而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尤其能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高质的关键。“月相变化”一课,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是要学生整理在相当时间内观察月亮变化获取的信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上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如果依照这样的意图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学生的观察、记录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从情感目标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持久性、正确性观察的习惯;从技能目标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从知识目标分析,可以让学生初步知道月相变化的成因和规律。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正是缺少了学生观察这一重要环节,而且是严重缺少,所以学生获取的信息是零碎的、间接的,因此,要让学生用纸片剪出不同的月相,并按照不同的时间贴出与之相吻合的月相,显然是难以成功的,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可想而知。可以这么说,新的科学教材有许多篇目都是编写者的“一厢情愿”,真正要让学生持久、正确观察,观察有程序、有记录,的确难以实现,由此,如果仅按编者意图制定教学目标,有时是很难实现的。科学是求真求实的,问题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不能面对问题,在一堂堂的科学课上肯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怎么办”,科学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任重而道远”。
《点亮我的小灯泡》教学案例
《科学(3~6)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前不久的一次教研会上我准备试上科学课四年级下册《点亮我的小灯泡》,体会常识课《怎样接亮小电珠》和科学课《点亮我的小灯泡》的不同之处,尝试研究在科学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上课后,我没有告诉学生学习内容,从口袋中掏出一只小灯泡,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结构特点,当学生通过谈话、讨论了解小灯泡的结构特点后,让学生猜想两个支架连在什么地方。有的同学说连在最下面,有的学生连在上面这个连接点„„有的同学说,一个连在下面连接点,一个连在上面这个连接点。当同学争论不休时,我建议通过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当我问同学们怎么论证时,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小灯泡往地止扔,折腾破了看一看。”“用锤子敲开看看。”“不行,还是用剪刀剪开看看。”最后,我和一个同学一起用剪刀解剖了小灯泡,把它放在实物展示台上,验证大家的猜想。由于本课教材安排的活动较少,实际教学时,时间很充裕,所以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观察干电池和小灯泡的活动。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小灯泡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把学生原来粗略的、无序的观察引导到有目的、有序的观察上来。小灯泡的结构,特别是内部结构的的连接,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如果这个难点不解决,会出现很多人将干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连在同一个连接点上的现象。通过观察小灯泡——猜想内部结构——解剖小灯泡——验证猜想,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也使学生了解了小灯泡的内部结构,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点亮小灯泡了。也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理解小灯泡内部电流的线路,探究发现小灯泡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我当时认为这个环节非常简单,应该大部份同学会马上顺利点亮。巡视了一下,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小组东搭搭,西接接,就是不知道怎么点亮。这时我想马上指导他们怎么连接,可转眼一想,这不正是学生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培养探究能力的好机会吗?何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究掌握连接电路的方法呢?我于是“袖手旁观”„„“点亮了!”“点亮了!”的欢呼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孩子们尝到了成功喜悦。这时候,我乘胜追击,让同学们想想刚才点亮的方法,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比比哪组点亮的方法多。用激励的语气激发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气氛活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喊出的连接方法越来越多。我让学生用“贴图”把不同的连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通过观察、讨论、分析,从而概括出小灯泡发光的共同原因,把学生的感性经验提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同时为下一环节判断电路中灯泡的亮灭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学生的“胡闹”“瞎搞”中消耗了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教学反思]
1、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室中洋溢着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每组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教师积极协调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不随意发表意见,不要在学生探究一遇到困难或错误时,马上给予“帮助”和“指点”。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柳暗花明”。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排除干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本节课是进行《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我的小灯泡》尝试教学,采用借班上课的方式。在上课前没有跟学生进行接触,没有布置学生预习,没有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上课时也没有《科学》的课本,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看书后,书本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充分感知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了丰富的情感经历,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态度等也受到了熏陶。在教学中,学生扮演了探究者的角色,而老师扮演的是合作者的角色,促进了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电路的联接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简单电路的联接方法。孩子们的“探究活动”重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学生生产出超历史的新知道,而是要让他们经历知道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引领科学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所得出的结论非常简单或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细节决定科学课的成败
——教学《做一个水钟》一课后的思考 绍兴市鲁迅小学陈桂琴 “细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我认为“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我对教学细节的关注源自教学《做一个水钟》后的反思。细节案例:
当时,我在第一次教学《小学科学》第六册中的《做一个水钟》一课时,由于来不及自己试做一个水钟就进了课堂,一切都照着教案预设的程序进行着,学生也按照“设计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进行着。等进入用水钟测时的比赛环节时,问题出现了:只见有的小组把水倒得到处都是,有的小组的瓶子只测了5分钟,瓶子就满了;更多的是测的结果是水钟记时不准确,误差太大。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一下子议论纷纷,相互推责任。
我并不停留在实验的结果上,批评学生的失误,而是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反思:你们组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当学生思考后,很快举起了小手,汇总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及时准备好装水的杯子,学生在做水钟时,只用了一个瓶子,另一个瓶子当杯子用了,而切割下来的上部作漏斗又太小使水外溢;二是做滴漏的瓶子水位没有控制在固定的高度;三是学生选做水钟接水的瓶子上下粗细不一致。改正的方法是不停加水,使水位保持一定高度,瓶子则换一个上下粗细一致的大可乐瓶。找到原因后,同学们希望老师给他们一次重做的机会,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学生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次他们不再想谁做得快,而是更认真,更投入了。等到汇报时,各小组制作的水钟与时钟相比较误差几乎到了零。这个事例不由得使我联想起书名为《细节决定成败》的书,并有了四点思考:
思考一:细节也决定了科学课的成败。我认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科学活动组成的,是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一堂科学课中的科学活动又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所以,细节决定了科学课的成败。
思考二: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依赖于对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我们要时时关注教学细节,科学处理课堂细节,特别要注意:
(一)打造对教材的理解。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二)预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铺就专业成长之路;我们要注入理论,搭建平台,构建团队,协力攻关,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思考三:要善于发现并引导细节亮点。教学中,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就让我们的课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活力。同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启迪反思的问题,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一个个细节亮点。上述细节案例,就反映了及时引导学生动手后反思的重要性。学生能否正确面对已经出现的细节问题,就在于教师抛出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反思。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能否捕捉住那个细节,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症结,修正教学程序。
思考四:要“打造”教师自己的评价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热情,不能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而错失对学生情绪的激励机会。所以,教室应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使教学细节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我们应该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创造出完美的课堂。
1、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作为《科学》,这一“另类”但更符合学生了解事物规律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将如何将学生带上探究的正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呢?
2、在合作学习中,活动的开展形势大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生装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让学生装在小组活动中,真正的合作起来,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切实的达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呢? [案例]
我承担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将三(3)班作为了本年级的实验班。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不够,从而使得在开展活动时,各自为战,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明显不够,作为个体,他们愿意对周围的学生说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但解决问题时,多是自己埋头苦干,而不愿倾听或接纳他人的意见,对此种状况的出现,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在小组开展活动前,在各小组上学生推选一个组长来负责小组活动时器材的领取归还、小组活动前所需材料的准备安排等事物。这样,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组织核心,有组长和同组的同学商定各自所带的材料,对于活动的开展创设了一定的便利。(初步形成与同学的交流)课前,我先让学生下去查找有关于‘死海’的资料,并请他们分别作了汇报,通过这种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有了学生的主动交流。当学生装在宣读自己的资料时其他学生投去羡慕的目光,使他获得了乐趣,同时,学生装的倾听,也达到了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的培养的目的。
教学时,我以对比实验引入,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体沉浮变化的兴趣,同时,在活动的开展进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在组长的组织下(教师巡视时略加引导)进行合作的学习,组内肯定还会有不愿合作或类似的情况出现,这时教师参加到该组进行活动,询问争执的原因,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好分工,让其能顺利开展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印制了实验的填写表格,让组长安排或由组长填写完成。在完成填写询问学生填写的情况、是哪位同学操作的、怎么发现的等等问题,并及时给与肯定与鼓励,让学生从活动中切实能获得荣誉感、获得快乐。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使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渔民想用渔网在水中围成一面墙,将鱼群围住,请学生帮忙想办法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大多学生都积极的动脑想了一些办法,最终使得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反思]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装能交流起来的目的初步得到了实现,学生从简滨探究活动中获得了乐趣,激发了自己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以后的课中,还要加强培养。
在学生探究橡皮泥的‘浮’时,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在持续,此时应该将教学活动的安排临时予以调整,让学生在此处深入地研究竟哪种形状能拖住更多的硬币,这样,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能完成得更好。
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对鱼网的概念不是很清晰,将此部分在搜集了材料后做成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动画的形式把学生可能会打出的几种设想结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效果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