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诉衷情
<<诉衷情>>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胡未灭„„)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
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
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词。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
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
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
(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
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
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背诵《诉衷情》。第二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古词大意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导读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任镇江时期。
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据讲。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他哥哥孙策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东南地区,形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这一句是借用曹操夸奖孙权的成语。
这首词的题目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所以词中写的是千古兴亡事,是对历史人物孙权的歌颂。其实作者怀的是“古”,喻的是“今”。作者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对孙权的歌颂,称赞孙权能身经百战守住东南地区,实质上就是隐讽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地区。词的开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就流露出这种感情。下阕所写的孙权的英勇战斗,那就更明显了,意在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而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便完全可以联系起原文而领会到:“若豚犬耳”指的就是南宋皇帝赵扩。这里,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形成了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
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第二篇:诉衷情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
(胡未灭……)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
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
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读这句词。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
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 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
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
(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 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
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
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 奈的泪。)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
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背诵《诉衷情》。第二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古词大意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导读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任镇江时期。
朝廷的鞭挞。
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据讲。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他哥孙策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了东南地区,形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这一句是借用曹操夸奖孙权的语。
这首词的题目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所以词中写的是千古兴亡事,是对历史人物孙权的歌颂其实作者怀的是“古”,喻的是“今”。作者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对孙权的歌颂,称赞孙权能经百战守住东南地区,实质上就是隐讽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地区。词的开头:“何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就流露出这种感情。下阕所写的孙权的英勇战斗,那就更明显了,意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而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便完全可以联系起原文领会到:“若豚犬耳”指的就是南宋皇帝赵扩。这里,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仅“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
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形成了这首
吴
第三篇:诉衷情教学设计
查解读议悟用六步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探索2008-08-10 18:20
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我认为: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在古诗文教学中我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的尝试,这种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
质量。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分为五步:课前查询知诗人--介绍背景解诗题--质疑讨论明诗意
--想象诵读悟诗情--迁移运用背诗文。
一、课前查询知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介绍背景解诗题。
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用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学生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时,便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质疑讨论明诗意。
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从诗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句
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向别人请教……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的情感。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老师的提问:请你们想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作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另外,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
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古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唱一唱,画一画,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诉衷情》教学设计
学校:仙霞高级中学
班级:初二(4)
执教者:邱友发
时间:2008.11.19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词句,鉴赏词作中的人物形象。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在我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陆游)哪一位同学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学生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学生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生三:《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在陆游的词作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下面打开课文朗读《诉衷情》。
(二)先听范读,再朗读全词:
戊(wù戊戌变法)
戍(shù戍边)
戌(xū)戎(róng投笔从戎)
戒(jiè戒严)
(三)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明确: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四)再读全词,思考问题:
1、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鉴赏诗词作品?
引导学生:从作品背景、分析字词、分析语句、作者思想感情等等角度入手。
2、师: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诗词的形象入手。例如,前三首诗刻画一个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诗人形象。
★诗词的形象:是指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物、景、人或事件等。
(1)人的形象。例如,《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
(2)物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形象,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至死不变。
3、那么,本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全词刻画了一位胸怀报国之志,却壮志未酬的抗金英雄形象。(1)“报国之志”主要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明确:“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再现了词人往日壮志凌云,奔赴前线抗敌的勃勃英姿。
①“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48岁的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②“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何等自负、自信。③一个“觅”字表现了词人当年的自负、自信的雄心壮志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而“觅封侯”则是词人借班固投笔从戎,建立功业的典故表明自己当年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可是好景不长,陆游抗金才半年就被调离了,壮志终不得实现,雄心无人能理解。这种“悲凉”的心情主要体现在以下词句中。(2)“壮志未酬”主要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明确:
①“壮志未酬”体现在“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两句,一个“断”字明言杀敌梦想破灭,一个“暗”字,写出了词人看到当年战袍积满灰尘,不由地感慨万分的心情;这里还借用苏秦典故,表现了词人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
小结:运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诗词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见文本P89页)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中运用了“八百里駮”的典故,反映军队给养充足,抒发了词人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准备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还借用了“的卢”马、“霹雳”弓两个典故,生动地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位英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英雄形象。
②“壮志未酬”还体现在“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三句直抒胸臆,金兵还在,壮士已老,一个“未”,一个“先”,一个“空”,时间上的对比,写出了词人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群臣尽醉,苟且偷生,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准备的失望和悲痛之情。
③而“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句对比强烈,“心”在抗金前线——想以身报国,收复失地,以洗国耻;“身”在绍兴三山——66岁时的陆游被人弹劾罢官,归隐故乡绍兴,报国之志未能实现,这对曾经是一位踌躇满志,驰骋疆场的将领陆游来说是何等的痛苦。不仅如此,陆游至死都念念不忘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直至85岁临终时还吟出《示儿》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明证。他虽然被贬后的20年闲居山阴,再也不能过问政治但壮心不已,依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谆谆教诲子孙不忘北定中原的大事。
4、全班集体朗读全词。
5、小结:
总之,理想中渴望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遭冷落闲置,被迫退隐山中,导致身心分离的矛盾,只能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词塑造了一位一生都不忘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形象。
(五)鉴赏人物形象
1、诗词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物、景、人或事件等。
形象(意象):
①人——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作者自己。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③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2、那么,在试题中又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事件或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
(2)结合语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例如,简析下面这首宋词陆游《诉衷情》的人物形象。
• 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
•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
• 词作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3、课堂练习:从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和《青玉案·元夕》、张孝祥《西江月·皇陵庙》、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之仪《卜算子》、李清照《如梦令》等词作中选择一首分析词作中的人物形象。
4、小结:这一类诗词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角度去鉴赏,当然鉴赏诗词的方法很多,不同的诗词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著名词人陆游。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闲居山阴所作。他 一直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打击,不能施展雄图,晚年虽退居乡里,仍然壮志未衰。这首词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本词语言晓畅平易,化典灵脱,不事斧凿。前人评为“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风格苍凉悲壮,慷慨沉郁。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通过阅读,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 慨。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陆游生平,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了解陆游的其他表现爱国 情怀的作品。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需要注意:“衷”要和“哀、衰”等字区别清楚;“侯” 和“候”要区分清楚。2.朗读指导
本词的朗读注意体现两种情感,即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尤其是诗词 的后一小节,诗人满怀报国之志,要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收复失地,但却被罢 了官,壮志难酬。而如今入侵的胡人还没有被消灭,自己却已衰老,只能对天长 叹。这悲凉的感慨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后再进行深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体会作 者的爱国情怀。3.阅读教学
(1)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就能够体会到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可以作为理解和学习这首词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词人的 生平,然后出示上述的3个句子,从而引出对整首词的理解。
(2)陆游45岁之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46岁入蜀从 军,65岁被弹劾罢官,66岁以后在山阴隐居20年。这首词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
作者首先追忆往昔,描绘了一幅早年征战的场面,踌躇满志,抱着为国效力的远 大志向驰骋疆场,冲锋陷阵,多么豪壮的青壮年时代啊!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愿 意为国捐躯。如今年事已高,在梦里常回边关,醒来以后,看见的是跟随自己多 年的貂裘,它由新变旧,落满了尘土,可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北伐事业,还是 没能实现,胡人没有被消灭。再看看自己,鬓发早已斑白脱落,回想一生的志向,到头来只落得一场空,闲居为民,纵然想为国杀敌也没有机会了,伤心落泪也 是徒然。最后,老人发出一声悲凉的感慨:“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没有想到,心里一直想要报效祖国,可是只能在山阴闲居到死了。收复中原是 陆游一生的情结,在这一声感慨中蕴涵了他多少遗憾,多少对于南宋王朝的失望,多少对于闲居为民的无奈啊!
这首词之所以动人,首先是词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早就有“上马草军 书,下马击狂胡”的壮志,他参加科举考试,遭到秦桧的嫉恨,直到秦桧死才得 以走上仕途,后来又因为两次力主抗金而被免职。绍兴议和之后,很多人都已经 对收复中原失去信心,而陆游始终坚持复国夙愿。写这首词时,陆游已经被罢了 官,他心愿未了,壮志未酬,从他的满腔遗憾中也可以读出他不灭的希望。词中的对比颇为成功。青壮年时代驰骋疆场,老来闲居为民;过去有力杀敌而不 能实现夙愿,如今夙愿还在却无力杀敌,只能隐居。对于理想的执著追求和这种
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陆游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悲剧烙印,这种崇高 的人格力量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开头两句暗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写自己当年壮志与戍守边防的情形。“ 万里觅封侯”见《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叹息说,“大丈 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来投笔从戎,在西域立了大功,封定远侯。此处词人借以表达了自己要像班超 那样为国平定外患,建功立业的志愿。“匹马戍梁州”,指词人48岁时在南郑川 陕宣抚使王炎手下任“干办公事”时的生活,他曾单枪匹马地往来前线。“匹马 ”一词,描绘出当年雄姿勃勃的形象。“梁州”,此处指陕西南郑一带地区,治 所在今陕西汉中市。“戍梁州”不仅写了他当年从军戍守边城,而且也写出了他 的雄图大略。他曾在《平戎策》里指出,要恢复中原,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制金人 于死命的军事根据地。他计划在川陕打下一个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这样不仅 可以取得和金人斗争中在长江上游的优势,而且可以恢复关中,进一步收复中原,实现中兴宋室的壮举。在戍梁州时,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则攻,无则守”。可是这 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此,怎不使他悲叹“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呢? 自己的雄图大略不能实现,驻守边塞的往事也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闲 居山阴,当年裘皮征衣也已积满灰尘而显得陈旧了。这两句借眼前衣物来书写长 期被投降派打击罢黜闲居的情况,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慨。
下阕继续抒发报国无方的郁愤情怀。“胡未灭”三句,写自己时时思念报国,完 成统一大业,然而壮志难酬,令人无限悲愤。“胡”字,指占领中原的金人。“ 鬓先秋”指白发早如秋霜,颇有“一事无成两鬓斑”之慨。“泪空流”,一个“ 空”字,带出多少感慨与悲痛。
结句概括了词人晚年生活与思想的矛盾。“心在天山”的“天山”,亦即祁连山,古战场,这里借指前方。陆游《新年》诗:“稽山剡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 场。”《秋思》诗:“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可见他总是惦念着 边防战事。“身老沧洲”中的“沧洲”,犹言江湖,喻高士隐居之地。扬雄《檄 灵赋》:“世有黄公者,起于沧洲,怡神养性,与道浮游。”此处写他被黜家乡,老于山野,对国事无能为力的愤慨,这是一位爱国者的血泪之歌,令人难以卒 读。
(3)古诗大意: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 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 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4.活动提示(1)思考与交流
觅:寻找。
戍:(军队)防守。
暗:光线不足,黑暗。
首先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再选词填空。填完后再从词中找到能表现所填词 语情感的内容。(2)拓展与运用
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再指导学生用一段话写出自己对陆游的印象。不要写得千 篇一律,要有个性特点。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首词感情沉郁,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无奈。其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是 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空”突破,体会情感,引发学生对 全词的情感的体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理解文本内容,紧扣文眼感受春色秀丽的水乡风光,体会词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生活之情。
3、改写练笔,丰满文本。
教学重点:紧扣词眼,整合资源,体会意境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背诵朗读:学习首先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学。通过预习,这短短的27个字的《渔歌子》一词能背下来吗?
(背诵——指导——朗读)
2、了解词牌:
古时候,词作为一种文体,以词牌为曲填词,可以歌唱。《渔歌子》又名《渔父歌》,顾名思义,应该是歌唱谁的歌?(渔夫的歌)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可了不起,说起张志和就该想起《渔歌子》,说起《渔歌子》就会想到张志和。此词吟成后,影响深远不仅大词人苏轼、黄庭坚等用《渔歌子》填词,唱和者甚众,还流传到日本,当时的蹉峨天皇仿作5首《渔歌子》。
3、整体理解:这么著名的《渔歌子》究竟讲了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渔翁在一个秀丽春日里垂钓。)
4、理解词句: 字词:箬笠、蓑衣
句子:连起来说说意思
【设计意图:直接从检查预习背诵入手,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直接理解诗句的意思。因为古诗短小,学生一般在课前就能背下来,教学没必要从零起点开始。再朗读、背诵。】
二、核心板块——紧扣词眼,体景悟情。
1、找眼:古诗词一般都有一个关键性的最精彩的字词,或表达情感,或意味深长,叫着“眼”。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不须归)
2、扣眼,入画,感受春色美。
(1)什么情况下还“不须归”的?(斜风细雨,该避雨而归却说不须归,说明喜欢雨,与风为友,与雨为伴。)
(2)仅仅是因为喜欢春风春雨吗?(秀丽的春色:青山、绿水、白鹭、桃花、鳜鱼)入画:这是一幅美丽如画的春色图,那画中该画些什么?怎样着色?
题名:着秀丽春色图该题一个什么名字呢?(秀丽春色、水乡春色、春)(3)小结:爱春光,不须归。(板书)
3、抓“垂钓”,入情,感悟自由情。
(1)白鹭:春山、春水、春花、春风、春雨入画很自然、平常,张志和为什么将白鹭、鳜鱼入画呢?(自由、快乐)
(2)生平:赐名“志和”,心志平和之意;隐者,自号“烟波钓徒”,可见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
(3)小结:爱自由,不须归。
(4)命名:又该给这幅画题什么名呢?
(5)类比:可见张志和钓的是自由快乐。说到垂钓图还让你不由地谁在钓? 儿童垂钓图:钓的是乐趣、专注。寒江垂钓图:钓的是高洁、志趣。姜子牙垂钓:钓的是志向
4、感情朗读:读出春色的秀丽、作者的快乐。
【设计意图:感悟诗情,体会诗意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可以或抓“诗眼”,或抓细节,或抓关键,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指导练笔,丰满文本。
1、分组描写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
2、交流,合起来就是一篇改写版的《渔歌子》
渔歌子(改写版)
春天到了,唐代著名的诗人张志和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来到了西塞山前观赏美丽的景色。
白鹭:你看,远处一只只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绕着西塞山自由飞行,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它们仿佛在进行一场有趣的游戏。
第四篇:诉衷情 教学实录
《诉衷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侯老师很喜欢一首词,大家想不想一块来分享一下: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确,这首词慷慨激昂,令人振奋,同时也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时期另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明确:陆游(1125——1210)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小组内两两为一组互相诵读这首词,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并作点评。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请一个同学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字音、字形和节奏错误。教师总结:1.衷:衷——衰——哀; 2.戍shù:横戌点戍戊中空 貂裘diāo qiú 鬓bīn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3、教师范读,请同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并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明确:悲伤、郁闷、无奈——
明确: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二、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一)自读感悟。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下发链接材料以及注释进一步阅读这首词,别读别在哪些最能触动你的内心,你有所感悟和体会词句做批注)4分钟
(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与感悟。4分钟
(三)班内交流
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陆游年近七旬,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想像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
(2)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朗读这首诗。(4)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板书:梦)(5)读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英姿勃发„„)(6)在“鬓先秋,泪空流”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人老体衰、无奈)
[师:英姿勃发也好,老态龙钟也好,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呢?通过朗读来体会陆游报国之梦吧。](7)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诉衷情〉。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字,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1)诗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2)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什么而流啊!(板书: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自己而流,这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3)在那个时代里,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我们再来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明确:为百姓而流,这是同情的泪,痛苦的泪;也为昏庸无能的权臣、皇帝而流,这是失望的泪,气愤的泪。
[学生有所体会,老师就会让他带着感觉去读〈诉〉(4)学生齐读
(5)到此刻,你理解陆游的心吗?陆游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1)指导朗读,[《诉》一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会少一些悲剧的色彩,陆游的情感多么强烈呀!是呀,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生);本来是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把遗憾融进去,读。(2)《诉》二读:
再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呀,可惜,一——齐读〈诉〉后阙](3)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空)
[67岁,而他活了85岁,算算还要空流多少年,整整18年,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千古绝唱——读〈诉衷情〉](4)十几年过去了,陆游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死之前,他给儿子留下了一首诗,就是千古绝唱〈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齐读
(6)如果说“泪空流”是泪白白地流,这里“万事空”的“空”又是什么意思?
(7)浓缩成三个字,“梦”使我们联想到„„;“泪”使我们联想到„„;“空”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
三、整体感悟,归纳升华(1)齐读三首诗
(2)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三个字:衷——衰——哀,其实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含在〈诉衷情〉这短短的44个字里面,衷情——衰败——哀伤,试着用一段话,说出这三个字。(3)回扣题目:诉衷情:愤恨、失望、痛苦、浓浓报国之情
(5)陆游逝世后69年,(1279年)忽必烈就踏碎了南宋王朝,陆游已感知无法体会,但是,正是他的〈诉衷情〉让历史天空璀璨。[品味历史](6)齐读〈诉衷情〉。
第五篇:《诉衷情》教学设计
《诉衷情》教学设计
茂名市第十五中学
作者姓名:郑小丽
联系电话:***
《诉衷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是南宋词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词作。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诗人之一,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豪迈而悲壮深沉,他为祖国留下大量的作品,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抒写回顾了作者当年慷慨从军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这首词非常鲜明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愤,壮志难酬与时光飞逝的无奈。【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深沉豪迈悲壮,抒写壮志与现实的冲突,这一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思考如何面对、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冲突,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1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播放影音文件、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概括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通过讨论、感悟、联系历史背景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情感熏陶法 【教学准备】
⑴ 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资料,了解陆游生平,初步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了解陆游的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以及古代其他 诗词作家的爱国作品。⑵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李白、杜甫的名字响彻寰宇,那么,谁知道,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
是的,陆游一生写了9600多首诗歌,现存诗歌最多,被称为“多产作家”,他的诗词充满了爱国情怀,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写爱国情怀的呢?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容易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步读词 感悟情感
1、首先预设问题:这首词作的大意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① 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先把词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读一遍,同桌之间互相点评、纠正字词读音。(自由散读及互评)
② 请2个同学朗读,请2个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容易读错的字词标注在书上。戍(shù)貂裘(diāo qiú)鬓(bìn)
③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点评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读音、节奏、感情、语速等。
④ 同学齐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的情感。
2、同学回答、归纳这首词作的大意内容。
设计意图: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三、品读词句 入境悟情
1、播放录音朗读,学生认真聆听,然后思考:
① 词牌名为《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
② 哪些地方、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
③ 多媒体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话,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画面,并说说这些画面的内容、词人的形象。设计意图:先让同学想象词人的愁苦、悲痛的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推知词人愁苦的原因,把词的上片、下片紧密联系起来。
2、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这首词,然后分成10个小组讨论词人悲苦的原因。
3、再读词作,品读词句,学生分组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① 哪些词语表达了词人当年报国的雄心壮志?哪些词语突出了词人 当年作战的英勇气概?
② 哪些地方运用了典故,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
设计意图:词往往是用字简练、含义深远,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关键字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意会,根据词人的思路展开想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能品味词的佳句,在思维上多加引导和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宜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主动探究,畅所欲言,训练并培养他们对词句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4、教师小结全词的内涵:
词人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被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首词正是表达了年迈苍老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统治者越是昏庸无能,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越是难抑,词人越是难抑悲愤,就越能体现词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伟大形象。
四、拓展思维 情感升华
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为酬的壮志,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我们已学过的古诗词中,我们还能找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 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这首词出发,拓展思维,联想我国古代忧国忧民、誓要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从而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无论时代、国家在风雨中如何飘摇,仁人志士担忧黎民百姓、盼望国家统一的心,依然顽强地律动,他们也许壮志难酬、抑郁而终,但他们唱出了时代最强音,他们高大的爱国形象直至今天依然屹立不倒。此环节,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让你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感得到升华。
五、课堂练习:
师生共同背诵《诉衷情》。
设计意图:古诗词强调朗读、背诵,此环节能巩固学生对词组的理解、记忆。
六、课后作业:
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设计意图:作业是课堂学习后必要的外延,此环节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联想、归纳,既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的视野从书本走出来,走进社会,进入人生这个大语文舞台。
七、板书
诉衷情
陆游
爱国情
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