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课堂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时间管理。二是营和谐的课堂气氛。三是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管理的这几个管理环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整体,但其中课堂时间管理是基础。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既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时间保障,也能为其它的课堂管理活动提供其所需的时间,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不同的学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学科特点而实施的管理才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初中化学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一是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三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的这些学科特点既为课堂管理带来了便利条件,也为课堂管理带来了难点。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特点的课堂时间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键问题要在关键时间段来解决
初中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最佳思维时间一般来说也就在每节课的前 15分钟左右,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时间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时间段来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准备工作。⑴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对教材进行分析,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利用。⑵多和学生的交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 ——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喜好等。⑶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做好一定的学习准备,避免发生因为学生的准备不足而无法在关键时间段内完成主要学习任务的问题。⑷导课做到短而精。导课的“短”是指导课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分钟;导课的“精”是指导课要“简洁”,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要直奔主题,要尽量避免使用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的导课模式。⑸要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对于实验既要通过预做来提高操作的熟练和准确度,也要准备好易损仪器的备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设计课件时就要考虑课件的易用性,对课件要能够熟练操作,不出现失误。
二、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在学生的学习时间中,专注时间和学术时间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时间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有效学习时间。在课堂时间管理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注意合理利用学科特点,改变课堂教学节奏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三、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⑴充分利用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化学实验这些学科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⑵在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时尽可能选择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一定的成就。⑶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适当的信息密度。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通过信息密度的调整来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既不会因为信息的空缺而使思维停滞,也不会由于信息过多而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四、学科特点的利用要合理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等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但在利用这些学科特点时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诱发一些课堂问题。在这方面要注意的是:对于来自生活中的问题要选择和初中学生有联系的或具有深刻印象的问题,不能只凭教师自身的经验来选择脱离学生实际或超越学生能力的问题。对于实验,演示实验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使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正确方法和观察要点,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投影仪来提高实验的可观察度;学生实验则首先要有严格的实验纪律和实验要求,在实验课之前要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各项要求和操作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要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帮助解决,这样能够避免在实验过程中的时间损失和课堂问题的发生。
五、教学节奏要有变化
呆板的教学节奏将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停滞或精力的分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或课堂问题的发生。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学生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来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学节奏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节课的前 15分钟之后,教师必需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化来调整教学节奏,在前 15分钟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不同问题情境的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去运用知识,此时所呈现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有适当的重复,这种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比较长久地保持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达到提高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目的。
六、要有解决学生学习差异的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差异非常明显,学生的学习差异对课堂教学的进行和课堂时间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个困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依靠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来解决。
七、实施有层次的课堂教学
在实施有层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困生及时、适当的指导,在指导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突破难点,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对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给以肯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难点,而且可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的学习。对于学优生则相应地让他们去解决与其知识和能力相当的、具有适当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在班级授课制中实施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的主要方法。
八、适当安排小组学习
适当的小组学习,不仅可以利用学优生的知识和技能优势来帮助学困生学习,而且可以使学优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促进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此外,小组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通过适当的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实现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
九、讲究处理课堂问题的时机和方式
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建立稳定的课堂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即使是在良好的课堂管理的条件之下,课堂问题的出现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课堂问题的出现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损耗。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是要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以此来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或扩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是:第一,要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这不仅可以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或扩大,也为教师解决课堂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及时、适当,但其中的及时并不等于“立即”,对于不同问题,不仅处理方式不同,而且处理的时机也不同。及时、适当的处理是指要把握住处理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处理。除了极少数必须立即处理的课堂问题之外,一般的课堂问题都不要当堂“立即”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也有利于教师选择更好的方式去解决,并取得更好的解决效果。及时、适当的处理课堂问题在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避免破坏课堂气氛、防止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实施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而在学校教学中时间则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时间观和效率观是教师重视课题时间管理的思想基础,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所获得的时间是教师进行其他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平台,有了这个资源平台,教师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的教学活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则能够在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里通过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优化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优化课堂时间管理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 作者:范先娥 来源:郧西县茅坪中学
内容提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其中课堂时间管理是基础。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既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时间保障,也能为其它的课堂管理活动提供其所需的时间,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课时怎样合理并科学把握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把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索、追求创新的过程,使学生主体地位和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较好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点方面来实现:
一.确保精讲精练,让核心问题在关键时间段来解决
初中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最佳思维时间一般来说也就在每节课的前15分钟左右,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时间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时间段来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准备工作。①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对教材进行分析,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利用。②多和学生的交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喜好等,以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③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做好一定的学习准备,避免发生因为学生的准备不足而无法在关键时间段内完成主要学习任务的问题。④导课做到短而精。导课的“短”是指导课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分钟;导课的“精”是指导课要“简洁”,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要直奔主题,要尽量避免冗长的导入。在授课时,教师要善于精讲,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时间,使“讲座”变为“学堂”,使课时变为“学时”,而不是“教时”,要特别注意做到揭示目标同时就是组织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意,“讲”应是讲在点子上,有鲜明的针对性,讲的方法也应精心选择切实有效。
二.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课堂的实际效果其实不在于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有效地学。在课堂时间管理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改变课堂教学节奏,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1.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充分利用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②在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时尽可能选择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一定的成就。③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适当的信息密度。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通过信息密度的调整来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既不会因为信息的空缺而使思维停滞,也不会由于信息过多而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2.教学节奏要有变化
呆板的教学节奏将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停滞或精力的分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或课堂问题的发生。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学生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来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学节奏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节课的前15分钟之后,教师必需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化来调整教学节奏,在前15分钟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不同问题情境的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去运用知识,此时所呈现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有适当的重复,这种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比较长久地保持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达到提高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目的。
3.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学生专注于课堂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教育学生;①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②保持良好的自我情绪。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较为开朗的心境,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③能排除干扰,通过自身的优势、缺陷等的深刻认识,培养“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只有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才能达到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才能让手和脑与课本交流,收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三.注意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对象越是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越是新奇变化,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即使是最具特色的,也不易一成不变地使用,否则,只会逐渐消退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应充分而适宜地用已有传统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手段,体现出教学技术应服务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原则。教学目标的表达与重点、难点的揭示以及思考题、例题和作业题词的出示或提供等能用设备手段辅助的,就通过设备手段来快速实现,以减少不必要的语言描述,板书和学生书写时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都可以使用,从而刺激学生的眼、耳、手、脑并用,真正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讲究处理课堂问题的时机和方式
课堂问题的出现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损耗。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是要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以此来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或扩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是:第一,要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这不仅可以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或扩大,也为教师解决课堂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及时、适当,但其中的及时并不等于“立即”,对于不同问题,不仅处理方式不同,而且处理的时机也不同。及时、适当的处理是指要把握住处理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处理。除了极少数必须立即处理的课堂问题之外,一般的课堂问题都不要当堂“立即”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也有利于教师选择更好的方式去解决,并取得更好的解决效果。及时、适当的处理课堂问题在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避免破坏课堂气氛、防止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实施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各环节精简精要
教师课堂板书要精心设计,交待要求,口头讲解,课堂小结也要言简意赅,注意精减时间。概括性讲解,力求语言简炼准确,思路清晰,板书、图示都要精心设计。例如精设训练题。训练题注意遵循:延续性原则,即训练是第一环节设问的继续和发展;针对性、典范性原则,一定要设计与考试说明、中考发展趋势相吻合,能反映本章节能力考查最具代表性的试题;深刻性原则,设问重在为什么?还有什么?加强对教材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创造性原则,要有机结合本章节内容创设一些新情境的试题,以培养学生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而在学校教学中时间则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时间观和效率观是教师重视课题时间管理的思想基础,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所获得的时间是教师进行其他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平台,有了这个资源平台,教师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的教学活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则能够在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里通过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①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育论p270,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②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育论p27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③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p40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第三篇:初中化学课堂中
初中化学课堂中“导学案”使用之初探
吉安县梅塘中学
曾昭勇
【内容摘要】: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课前根据学案自学课本,提出问题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以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使得单向课堂变为双向课堂,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学习效率。【关键词】:导学案
高效课堂
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沿海等地已有部分化学教师在尝试学案教学,起初是课堂教学中配套“随堂训练”,后来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为“教学案一体化”,其形成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减轻学生过重的笔记负担,使其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思考时空;二是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当时很多老教师是“抄写、誊写、改写”旧备课笔记),为应付繁重的“案头资料”检查。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推广到内地乡镇学校,笔者所在学校于2010年开始尝试导学案在部分课堂中的应用,经过3年的摸索到今年的全面推广,在此将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采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过去“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化学”。而传统教学不重视实践,只注重化学知识的灌输,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运用它来上课。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少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多了;学生不再只是一个旁听者和被动的接受者,他会围绕导学稿的设计思路而成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另外对于化学这门功课来说,使用导学案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可以实实在在地去做题。因为导学案上的题目大部分是填空题、选择题,或是书上例题,题目的设计也呈现了一定的梯度,哪怕是基础很差的学生都可以动动笔,这样一部分不愿学习的学生也不至于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后预习、复习中来。所以说导学案是教案与学案的统一,是一个良好的载体,真正实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有机结合。导学案是集体备课的载体和成果。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过程,统一作业要求等等,让众人的智慧得以凝聚,让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得以推广、提升和积累,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整体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从长远来说,这更有利于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因为,导学案一旦完善起来,形成良性循环,那完全可以达到“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效果。老师可以从流于形式的抄教案中解放出来,有更的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二、导学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及应注意哪些问题?
导学案必须要体现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化学导学案的设计决不能只是习题的堆砌,而应该是问题系列化,努力做到“七放手”: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老师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逐步解决问题是其一,最重要是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领悟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而这些都是理课导学案应该注意的问题。必须要有问题设计,用问题贯穿教学始终,问题设计应当适量,体现实效性, 体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具备讲练结合的功能。这是我在教学中使用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导学稿。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认真阅读教材142页至144页内容,用彩色笔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标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准备讨论时解决。
2、查阅课本,分析思考努力解决自主学习部分的任务,了解合作探究部分的任务,有时间,有能力的同学可先行思考。一
自主学习【温故】:
空气的组成(按体积比计算)
氮气占______氧气占______ 稀有气体占_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_其它杂质占______我们呼出气体中主要成分是______。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新】:
预习后我会填写以下空白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溶解性 二氧化碳
二
合作探究
(一)A、设疑:课本【实验5-12】 补充实验 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稀硫酸 实验现象
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 我的各种猜想
1.2.
3.„
B、探究:课本【实验5-12】 实验 Ⅰ Ⅱ Ⅲ Ⅳ 现象
结论
方程式
合作探究
(二)实验 往澄清石灰水里吹入气体 实验现象
我的结论
方程式
应用:为什么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杯壁会出现白膜?
三
归纳小结 1、2、3、四
巩固检测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碳 酸 ______ ,(2)干 冰 _____ ,(3)石灰水中主要成分 ________ ,(4)碳酸钙 ________。
2、写出本课所有化学方程式。
3、从[实验5-11]中观察到烧杯中两支蜡烛由下至上先后熄灭说明了两点: ①_________
②_______
4、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插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可见到什么现象?说明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5、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A、密度比空气大 B、可以溶解在水里
C、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
D、CO2分子可以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 五
【课后反思及纠错】
本节教师寄语: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永远也无法到达。
三、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
教师使用导学案上课前,要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布置导学案中的预习任务,第二天上课时任课教师根据抽查学生导学案预习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教学中力求百花齐放,各显己长。课后,教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做到随教随研讨随更新,避免同一个错误在同一科组内重复出现。
2、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拓展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如课内时间不够,可作为当日作业完成。总结学习心得:学生课后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整理导学案: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导学案要及时认真地进行纠错,每单元学习结束,学生将各科导学案分科按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
四、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惑。
1、教师观念转变不到位,缺少创新:化学学案导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注教法设计,忽略学法指导;关注解题技巧,忽略自主感悟;关注面面俱到,忽略智慧点拨。尤其是学案导学过程中的“一人主备,众人享受”,一直被人诟病:容易滋生备课“懒汉”,甚至一些青年教师“读学案”、“说学案”,完全失去了课堂教学的鲜活、思辨、沟通、交流、发现、诊断等特征。
2、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学完该学的内容。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大多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往往仍然是各行其是。
3、时间冲突。到了重点章节,感觉时间安排还可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不是这没说到,就是那没处理。课堂上匆匆忙忙,完全没有刚开始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认真反思一下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从思想上,我们还是放不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在“精”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老师讲的不够精,练习题选的不够精,这样,老师讲的多了,学生练的多了,课堂时间当然不够用。问题的解决也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放开手脚,多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精讲知识,精选习题,精确引导,就能解决好这一冲突。
4、课堂囿于导学案,太程式化,显得没有生气。当然,刚开始使用必然要先套用一定的模式,等熟练运用后,就可以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境地。
5、学生对导学案不重视,尤其是导学案上的习题。表现在不注意保存导学案,不注意补充完善导学案,不善于反思总结。部分学生不做习题,错题不纠正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督促检查,逐步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我们解决的问题的做法。
在今后的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解决,另一方面,要尝试其它课型,如复习课、讲评课等,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更加适应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学校创造一个教师业务学习机会和平台,如开展外出学习、专家讲座和研讨交流会等。我们的课堂缺少激励和表扬措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这方面今后应该做好。对学困生学习兴趣、习惯和信心的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
总之,学案导学方兴未艾,本身就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唯有不断完善之、改进之、审问之、创新之,才能让学案——“辅助教学的平面载体”散发出其应有的魅力
二零一三年九月
第四篇:初探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优化教学改革
构建高效课堂
——初探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要打造高效课堂,应当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又关注老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整理和创新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依据。打造高效课堂提出的改革理念: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当堂检测、堂堂清。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和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好准备。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要想提高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打造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谈一些对构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的个人体会:
一、教师要明确高效课堂的概念以及对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一)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根据高效课堂的有关理论,“高效课堂”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和低落,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
2、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3、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
二、教师要掌握一些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营造强势学习文化。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并达成目标,进行当堂检测并做到堂堂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这样就会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为高效的课堂打下了基础。
其次,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具体做法如下:
(一)、集体备课。
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教学设计。形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延伸拓展”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文本。
(二)、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确定不同课型。
可以按“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展示反馈,解决疑惑---随堂练习,课堂检测”的基本流程设计一课时教学环节,也可以按基本流程设计单元教学。
(三)、强化学生自主预习。
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自习一律不准上课和讲评。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逐步过渡到将预习自学纳入正课环节,做到有预习提纲,有目标设计,有预习检测,有预习反馈。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去阅读、实验、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质疑。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认真督察,对于不善于自学的学生,要加以方法的指导;对于自学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要批评教育;对于自学认真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另外,教师应到学生中去,做过细的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中差生,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抓到手,并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解决,典型问题在“后教”中评讲。
(四)、实行合作学习形式。
通过合理运用化学合作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行小组学习形式,以平日学习成绩均衡搭配,合理分组,合理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实行结对子学习形式,将较强和较弱学生调为同桌,一帮一结成对子。
(五)、指导学生课堂练习,课堂检测堂堂清。
课堂上充分地让学生交流,交流预习课中的学习内容,以及做题过程中的一些疑难等,找出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交流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拓展和注重交流的方式。重视课堂动手习惯的培养,即随堂笔记、随堂练习、课堂检测等。
(六)、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一节课教师讲授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含质疑问难),学生自主学习(含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课堂检测、反馈时间10到15分钟。
(七)、强化反馈矫正和落实力度。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分配学习的任务,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有区别的帮助和适度的反馈。教师要及时展示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抓好纠错、改错。
(八)、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化学实验直观性强,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化学实验,增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注重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化学思想、观念思考问题。
(九)、适当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不光提出了教学方面的要求,还对改革课堂评价体系提出了要求: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十)、加强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思考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要实现常态课堂的高效,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自己,然后从具体操作上掌握科学的方法,改革教学模式,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当堂检测、堂堂清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的课堂,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目标。
第五篇:课堂时间管理
高效的课堂时间管理对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促使教学的顺畅进行都极为重要,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时间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管理的若干策略:以质代量地分配教学时间;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关键词]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用功时间
课堂时间管理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本文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其中存在的课堂时间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时间管理
顾名思义,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其本质是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管理。早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就提出了课堂中教学时间的问题,并把时间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变量,[1] 而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探究则起始于卡罗尔(J.B.Carrol),他在1963年发表的《学校学习的一种模式》成为研究教学时间的里程碑式著作,该文中,他提出了完整的教学时间模型框架,也奠定了其后40多年的有关教学时间研究的基调。[1]
课堂时间管理的提出,是要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卡罗尔认为,就某一特定学习任务而言,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其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实用时间”与掌握该任务规定内容的“所需时间”之比的函数。“实用时间”取决于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与学生乐意学习的时间,“所需时间”取决于能力倾向、理解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2] 因此,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影响,也受到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影响。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都十分重视学生专注于学习并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时间,认为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认知建构的重要时间段,布卢姆称之为“用功时间”,卡罗尔称之为“学科学习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用功时间”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教师怎样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结合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置于学生的“用功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仅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量是无法真正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恰恰相反,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倦,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等,从而降低其学习成效。当然,课堂教学时间并非也不可能都是学生的“用功时间”,还包括组织教学时间、常规教学事务安排时间以及课堂秩序维持时间等。所以,课堂时间管理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时间,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用功时间”。
由上所述,课堂时间管理的要旨有三:一是教师要具备教学时间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学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用功时间”;二是教师要熟知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减少在同步教学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无谓时间消耗,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时间,个人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时间多余,而个人能力弱的学生则感到时间不足;三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延长学生乐于学习的时间。
二、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促成学生个性化地、高效地利用“用功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践中的课堂时间管理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观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时间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时间分配重量轻质
一些教师以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提升学习的成效,于是,教师为了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和生活性,课堂上重复罗列直观教具——挂图板绘、实物标本、立体模型、活蹦乱跳的活生物体,结果学生注意力过多地分散在直观教具上,使规定时间内的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不得不延长下课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重量轻质淡化了时间分配的主次性,有将教学时间平均分配之嫌,这在初中学生注意力转移能力较强,稳定性又不够的情况下,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学生“用功时间”不足
学生“用功时间”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一节课45分钟学生总处在不同的活动之中,有观察、演示,有看录像、做实验,有个人自学,有集体讨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多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匆忙而过,流于形式,致使学生专注学习时间减少,对教学的重要内容无暇深入理解。也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将不少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接受学习的时间过多,而自己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太少。
(三)无谓时间消耗过多
教学中无谓时间消耗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常常要中断教学来维持秩序。二是教师过分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应用探究,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忙个不停,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三是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致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向个人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次重复讲解。
(四)时间利用效率偏低
无论是组织教学也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好,甚或维持课堂秩序也好,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时间管理都涉及到效率问题,如果时间利用效率过低,势必会影响其他的教学环节。比如,有的教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或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过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等,前者迫使教师压缩正常的讲授新内容的时间,后者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当然,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也同样存在。凡此种种,对初中新课程的实施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用于已计划好的学习活动。学生每天用于专心学习的时间越多,他们就学得越多,无论教师指导的还是学生自主的。[3]
三、初中课堂时间管理的对策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恒定的,即每节课45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初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以质代量的教学时间分配
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即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收获就越大。但超出一定范围,这种正相关就不存在,学习时间过多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而且会导致厌腻。所以,教师应注意分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所要求学习的教学内容。第一,以教学为中心,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生物课堂教学将更多的是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但所有的活动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弄清光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可通过让学生将米汤或淀粉糊倒在砖头、花盆、稻草下面,过几天在遮盖物下面找到大量鼠妇,使学生认识到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有的还找出鼠妇中的“ 孕妇”加以保护,认真观察了鼠妇的生产及刚产下的“婴儿”,探究了鼠妇的呼吸器官的位置,用显微镜观察了“婴儿”的身体结构,甚至通过因特网,查阅到鼠妇还能配入中药,医治多种疾病。这样的探究学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合理分配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第二,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如果教师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上,就会挤占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常常因兴奋而东摸西看,有可能损害实验仪器,或因几个人共用实验仪器发生纠纷。教师要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告知实验规则,通过运用预防性课堂管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管理的时间。
(二)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
“用功时间”或积极学习时间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引起其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使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变成“用功时间”。第一,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非生物课程所有教学内容的学习都是以实验、观察、探究的方式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了解生物学发展史及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得出科学的概念,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如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依次引入三个科学实验: 1648 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1864年德国生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悬念,使学生面临问题挑战,进而产生解决一定难度问题的欲望。如“病人的化验单分析”的教学内容,需要学习人体血液的成分及其正常指标,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教师可以事先设问:病人被检查的几项指标是否正常?据此判断他可能患什么疾病?讲授有关教学内容后,结合病人的化验单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要求学生总结与反思本节课掌握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学习体会,并与他人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的快乐及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又能增进学生专注学习所学内容。第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专注于课堂的学习。如对“预防传染病”一节的教学,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听过、见过或得过的疾病,从他们列出的疾病中区别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应具备的传播条件、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这样,让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生物就在身边。
(三)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
为了保证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有足够的“用功时间”,必须要尽量减少教学时间的无谓消耗。第一,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春天的树叶是绿色的?到了秋天有的却变成了黄色?为什么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无风时,树叶掉下来大都哪面朝下?这些都是学生们从小就好奇的现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第二,减少教学活动的过渡时间。教师应恰当地安排不同教学环节,如“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节课,从给出的实验材料花生、菜豆、玉米、萝卜中,观察哪些是种子?一粒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整堂课既有教师的讲解、总结,又有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使教学紧凑有序,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第三,避免课堂教学中断。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或教师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分散及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如因学生不熟悉实验操作而耽误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要领,并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处理;第四,提前做好各种课前准备工作,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畅。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实验,教师在上课前就应将盆栽的天竺葵或其他绿色植物的部分叶片进行光处理,上课时,学生摘取这种处理后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教学活动就可有序进行。
(四)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虽然增加教学时间和“用功时间”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面,但其方法是间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更直接的方法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
第一,把握最佳教学时间。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种规律,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4]如在讲解人体的“营养”一章时,在起始区,促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针对不少中学生不吃早餐或随便对付这一现象提出:饮食与我们的生长、发育、健康有什么联系?我们吃的食物中有那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如何被机体吸收利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并且尽可能缩短这一时区;在兴奋时区,通过演示实验与生活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弄清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机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并尽量延长兴奋时间,尽可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在调试区,变换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饮食习惯,参照教科书上的提示,互相讨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哪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以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在回归时期,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如让学生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要求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设计时要考虑当地常吃的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价格、以及中老年人的健康饮食习惯等。这样可使学生感到很兴奋,觉得学有所用;在终极时期,要求学生根据营养学家提供的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归纳出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更合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生长发育。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并加工信息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因不能吸收消化而有挫折感,会使其丧失学习信心,教学效益自然低下,也是浪费时间。[5] 因而,教师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恰如其分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1] 盛群力,吴文胜.教学时间研究模式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18-23.[2] 白益民.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关系模型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6):1-7.[3] 马什科林.初任教师手册: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4] 王仁甫.45分钟价值曲线[N].中国教育报,2002-09-19(8).
[5]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