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看云识天气教案[最终版]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② 学习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摘抄文中的佳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
③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体会说明文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二)、整体感知:
1、投影出学习目标:
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②、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③、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2、听读课文,思考:
①、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②、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
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 朗读第一段。
2.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
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 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
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
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五)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七)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八)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九)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第二篇: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2、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3、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篇:看云识天气教案
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
上传: 邱玉珠更新时间:2012-5-22 16:22:39
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
江西临川孝桥中学 邱玉珠
语文学习,小学是打基础阶段,高中是学生素养的提高阶段,初中则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而字词学习是积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字词不但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是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一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初中阶段,语文字词教学既不能为了应试花费过量的精力和时间,也不应被弱化和淡化。
《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启示我们,字词教学必须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正确运用为核心目标。因此搞好学生字词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上课读几遍,课后抄几遍,最多再选择几个词语让学生解释一下这个认知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运用能力。下面是本人字词教学的一点体会:
总体原则是以运用促认知。认知是运用的基础和前提,运用是认知的归宿,二者不可偏废。字词认知学习可以与小学阶段有所不同要: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查出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注音释义。课堂上通常选择课后“读读写写”中的一些生字词、在语文实践中使用频率较高或学生容易混淆的词语去注音、解释,剩下的可让学生自己制卷去考同桌。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每个人的不同错误点。
另外可以采用联想积累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认知的印象和词语的积累。在学生初步建立“词语库”的基础上,我有时会在课文中找一两个词,以其中的某个语素为词头或词尾,让学生再找几个类似的词。如:《在山的那边》一课中有“凝成”一词,让学生用“凝”这个语素,再找一些新词。学生找到的有“凝重、凝滞、凝视、凝望、凝练„„”。有时候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让学生进行词语接龙训练,如《生命》中有一个词:昂首挺立。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以“立”字开关再接一个词,有学生接“立足之地”,再以此类推,接下去,像“地大物博——博大精深——深入浅出——出其不意„„”。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以一个词为纽带,牵出一连串的词语,这样既扩大了词汇量,又可感受到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新授课中,不可忽视已学字词的复现。字词的掌握是习得性的,是需要不断反复的。在反复重现中才能巩固并被充分掌握。
在认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词语理解运用的训练。对一个词语是否真正理解就看他能不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把字词教学 与课文内容教学 联系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将文中的关键字词挑选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字词去创造性的复述课文,这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如《斑羚飞渡》中,先让学生找出准确生动描写斑羚飞渡场面的动词,再让学生根据这些动词创造性地复述斑羚飞渡的经过。这样让学生既感受场面的悲壮,理解了文本,又加深了词语的理解,老师也能把握学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课堂教学与课后迁移拓展运用相结合。小学用词造句主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词语的能力。初中是小学的延续更是小学的提高。课后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选择 “读读写写”中三个以上不等的词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设一定的情境写几句话,或片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也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只要语言通顺流畅,词语搭配合理就行。对学生的作品多加鼓励,好的进行交流表扬。用课后练习所给词语去连话,去编故事,首先就要求学生加深词语的认知,从根本上去理解这个词的真正意思,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既加强了认知训练,又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自由写作的空间。当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鼓励他模仿书上的内容将几个词语串联成连贯的话。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错。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 具体运用,忽视习作中的 字词纠错,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认”“辨”,而忽视“用”,这是本末倒置。除了老师评改学生习作时进行字词纠错,还倡导学生自我检查互相检查,让学生以自己或同学的作文为材料,找出并修改文中写字,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认知,提高理解运用能力。
总之,字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初中字词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找到符合自己的方法。
第四篇: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九、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和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看云识天气教案2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3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4、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2、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了解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看天气预报)看天气预报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识别天气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该怎么办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观察) “识”呢?(识别)连起来就是说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那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啊?(事理说明文)那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1、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分类:
①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作描摹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①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②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③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④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⑤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⑥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⑦崩塌:崩裂而倒塌。
2、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①那句话能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本文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天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四种:晕、华、虹、霞。
③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板书)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作业:生字词抄三遍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2)卷积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 很薄 无雨、雪
(3)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4)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1)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2)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3)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4)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1)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2)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3)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4)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三课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用。如下所示: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5)山戴帽,大雨到。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8)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看云识天气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作者大量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31—32 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刘禹锡有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峰峦luán 一霎间shà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头转向yūn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研读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 )精读,讨论探究: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看云识天气教案6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目标解读(1分钟)
学习目标:
1、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并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二、夯实基础 (课堂5分钟,课前预习15分钟)
精读第一段
1、要给第一段划分层次的话,应该怎样划分?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2、第一段中“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在文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3、品味一个词
这一段中有一个词语特别有意思,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三、能力提升(35分钟)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比比谁找得最多!
在文中找出最少两处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知道吗?
这种说明方法跟我们以前在散文、记叙文中学过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比谁找得最快!
在文章当中找一找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吧!
3、比比谁找得准!
《看云识天气》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四、总结梳理
五、过关检测
《课时优化》
说明文的常用结构模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
3、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4、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
5、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知识小解: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常见的八中)等等。
说明文语言特点:
科 学、 、周 密、等特点
看云识天气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的资料和特点;
(2)能阐述本文说明的方法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资料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过程当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资料的特点及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自然现象,人们经常会透过观察它们,了解天气状况。云就是其中一种,万里无云,我们会明白天气晴朗;阴云密布,我们会明白即将下雨。如果再仔细一点,我们会收获更多搞笑的发现。这天,让我们一齐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关于云的现象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入新课。)
二、再次“看云”,初读对象。
安排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要求尽量借助文章的原话或关键字词,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云识天气;用两句话概括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把课文中“云的名称”和“天气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文章资料的潜力。)
三、三次“看云”,再读顺序。
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判定其所属的类别,在开始之前,教师先介绍说明顺序的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逻辑顺序。课文一至五段写云的姿态,第六段写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提高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整体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读方法。
教师先介绍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一些句子具体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援引用。
“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搞笑。
“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
“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资料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我们也仿造着造一个。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时间:3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运用归纳法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五次看云,细读语言。
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味赏析课文语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饰性的词语和补充性的句子,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必须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状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顾总结。
下课前,每人想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之后,随机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
这天的学习资料是看云识天气,具体来说是看云的姿态和光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搞笑的现象,期望大家多多观察,尝试用说明文的方式,书写喜欢的一种现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潜力,体现归纳法学习。)
七、推荐阅读。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学生介绍一篇介绍天气的科普文章和意大利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达芬奇的《水》,读完之后写下自己的一两句感想或评论,与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看云识天气教案8
【设计思想】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2、《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淡化文体,突出重点,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习渗透在阅读的训练中,并且适当延伸,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语文味”。
3、设计中给学生举了一些例子,希望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故事中的诸葛亮真的是神仙吗?他又怎么知道会有大雾天气的呢?其实,他只不过是了解一些天气的预兆罢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之后,都会变成料事如神的“小诸葛”了。
或者
2.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多媒体出示)
1、会读写和解释课后词语。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原句)
3、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原句)
4、用双横线画出各种云的名称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单横线画出其特点,用波浪线画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此环节旨在整体感知,第1题可让学生提出不会读和不明白的字词,第2题和第3题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第4题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要求细致,让学生学会方法,可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学生准备1分钟,然后展示。
(过渡:大家说得很好,文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但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乱,这是为什么呢?)
三、小组合作,互补互助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温馨提示:
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学生讨论完成后,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过渡:学习一篇文章不能不揣摩语言,本文的语言非常准确,这是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但文章也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文章的语言。)
2、揣摩赏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全文不但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楚,而且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之美,有的是运用了某种或多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则是选取了优美准确传神的词语。这篇文章就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某一比喻句( “打比方”)进行赏析。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因为它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四、分层练习,纠偏补漏
阅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题目:
五、知识整合,归类评价
你在本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由的说。
提示:
了解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条理要清楚;
说明的语言可生动;
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等。
六、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4.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5.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看云识天气教案9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层次分明形态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看云识天气教案10
【导学目标】
1、 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 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难点】
①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②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朱泳燚,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2. 背景助读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朱泳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一刹(chà)那 一瞬(shùn)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4、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 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
5、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题中的“看”和“识”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预测、识别可能出现的天气。“看”是观察;“识”是预测、识别。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问题二、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 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问题三、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 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 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问题四、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来说明。
看云识天气教案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交流中,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云还会变成雨、雪、雾等落下。
2、激发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天气情况下云的PPT,观察适宜的天气,并选择适当的时间。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认认识天上的云。
活动前要求:
1、请小朋友抬头看看天上有什么?云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形状和样子?你觉得云象什么?
2、云会不会动?是怎么动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后回教室交流各种各样的云1、你看到的云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2、除了今天见到的云,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什么时候看见的?
2、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云呢?
⑴幼儿自由表述⑵出示PPT师幼共同介绍、小结不同的云与天气的关系。
三、引导幼儿讨论云隐含的变化1、我们已经知道云的形状会变化,那么云除了形状会变,其他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
四、延伸活动结合不同的天气,在一日活动中随机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云,丰富幼儿的感受。
看云识天气教案1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资料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搞笑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十分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向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此刻,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状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状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必须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13
第一课时
一、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字词。
2、了解课文结构,弄清文章层次。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一 (一)自读课文,文体感知
1、划记生字新词,掌握字音词义:
(1)注音:
峰峦 luán 点缀 zhuì 绫纱 líng 弥漫 mí 月晕 yùn
崩塌 bēng tā 一刹那 chà 一霎间 shà 预兆 zhào 轻盈 yíng
匀称 yún chèn
(2)释义:
姿态万千:___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预兆:____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点缀:__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弥漫:___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2、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可与达标册上《后母的三巴掌》作比较说明)
《后母的三巴掌》:记叙文,感人,受到教育
本文:说明文,学到知识
3、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事理说明文
板块二 (二)听录音,内容感知
4、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云和天气的关系(看云识天气)
5、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说说你的理解。
生动,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
板块三 (三)学生自由朗读,结构感知
6、找出总写云与天气关系的句子。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7、对于云与天气的关系,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找出表明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从两个方面来说的:
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句子:“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角度变化的句子:“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8、课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如果要你划分段落,你会怎么划?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总(第1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分(第2~6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1层:(2~5段)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2层:(第6段)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总(第7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一、了解目标
3、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
板块四 (四)分析第1节
找出能揭示云与天气关系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并分析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打比方
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总: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分:有的……有的……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
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能不能将省略号前后的句子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调整后就不能与前面的“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彼此对应了。
4、说说这一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 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运用对比 如: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用词准确 如:点缀得很美丽……笼罩得很阴森
5、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请仿照课文第一段中的例句写几句话。
(1)以“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开头仿写:
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盹;有的像巨莽,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2)以“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开头仿写: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板块五 (五)分析第二节
6、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关联到以下第几节?与这几节构成什么关系?
承上启下,关联到第3、4、5节,与它们构成总-分关系
7、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三、当堂训练
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写出本段的中心句。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找出第一段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的句子。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 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招牌”原意指 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售的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 , 文中的意思是 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
4、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云的 形态 、 特征 。
5、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总——分——总 。并用“‖”标出层次。
6、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7、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表明不可枚举,列举未完
第三课时
一、了解目标
4、练习快速阅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5、了解不同种类的云与天气变化间的关系,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二、自主学习
板块六 (六)分析第三节
1、这一节主要承接第2段的哪句话来说的?具体说到了哪几种形态的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承2段中的“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来说的
说到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共同特征:高而薄,预示天气晴朗
2、请设计一种表格,列出该段中出现的几种云的名称、特征、以及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xx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xx米左右
较薄
天晴
这一段采用什么结构形式?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有哪些?
先分后总,逻辑顺序,作诠释、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板块七 (七)分析第4、5节
4、这两节主要承接第2段的哪句话来说的?具体说到了哪几种形态的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承2段中的“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来说的
说到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积雨云
共同特征:低而厚密,预示阴雨风雪
5、请设计一种表格,列出该段中出现的几种云的名称、特征、以及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三、当堂训练
一、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看云识天气》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积云、积雨云、高积云、积云、高层云、卷层云、雨层云等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1)种类: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特点:轻 高 薄
2.阴雨雪天(1)种类: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2)特点:密 低 厚
三、阅读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说明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的位置、形态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说明的现象是 云的形态 ,说明的本质是 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
3、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的说明,又有生动的说明,请各举一例。
平实: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生动: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4、说明加点的词的表达作用。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一般”和“常”都是起限制作用,表明在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也不排除例外的情况,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课时
一、了解目标
6、学会用自己的话形象生动地介绍某一种云。
7、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自主学习
板块八 (八)分析第六节
这一节还是承接第2段来说的吗?说的还是云的形态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吗?
不是,而是说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请设计一种表格,列出该段中出现的几种云的光彩现象的种类、特征、以及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板块九 (九)分析第7节
3、第7段的四句话分为三层,请概括它们的意思。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的注意事项。
板块十 (十)拓展延伸
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和同学交流,并作分类积累
瓦块云,热死人;梯梯云,干破盆。 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起了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日落云里走,雨落半夜后。
天上起了泡泡云,不过三天雨淋淋。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穿衣。
三、当堂训练
一、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 作诠释、打比方 )
2、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 作诠释 )
3、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作诠释、打比方 )
4、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作诠释 )
5、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作诠释、作比较 )
二、阅读第六段,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文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C )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中心句是文段的第一句。
本段说明了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3、文段的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句中的“还”一词怎样理解?
作用:过渡,总领下文。
“还”点明此段和上段一样,也是讲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4、文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红色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紫色 。
5、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
因为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而卷层云向前推移就容易形成高层云雨层云,这些云往往会带来风雨天气。
6、文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阴雨天气就要到来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7、本段中引用的谚语较多,也构成了写作上的鲜明特色,试分析其作用。
①使文章鲜明生动;②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便于记忆;③使说明更简洁、准确。
看云识天气教案14
【学习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了解分类说明等说明方法。
2、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4、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学习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学习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朱泳燚(y),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看云识天气》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2、作品简介:《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关于“云”与天气的关系:云和天气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作简单说明。(1)云层中的水气越少,云层就越薄越白,阳光的通透性也就很好,当然就预示着天气晴好;反之,云层中的水气越多,云层就越厚越黑,就会遮挡阳光,形成阴雨风雪等天气。(2)云中都是水离子,带电。云层越厚,带电越大,两团云相撞,就会产生闪电、雷鸣。(3)当云层中的水气,遭遇大片冷空气时,水气结成水珠,当水珠过大时,空气的浮力承受不住就会落下,形成雨、雪、冰雹等。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三、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提示:结合小学时所学说明方法作答)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第二课时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层云
卷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
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三:形成提升
一、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模块四:小结评价
1、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作者从 和 两个方面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有关知识。全文的结构特点是 ,说明顺序是 。
2、本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除此以外,常见的说明方法还有:
看云识天气教案15
【教材分析和处理】
【内容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说明文,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说明文的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和语言上的准确性都体现出来了,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材的处理】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电脑导入新课,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聆听美妙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大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气预报吗?谁知道今天的天气如何?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可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要想知道天气情况怎么办呢?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验,根据天上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有关的知识短文《看云识天气》。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提纲内容
对课前下发的预习提纲进行检查。预习提纲应该有的放矢,尤其是两个表格的概括应用好。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了解文本。老师不要讲太多,主要通过学生的读书、小组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答疑来完成。
研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总括句、过渡句等以及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和层次性此环节解决。
三、朗读课文,读出美感
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读,并说出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把握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四、统观全文,了解主要说明方法
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可以出示文中主要说明方法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对号入座,初步掌握几种主要说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
五、学生质疑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先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不完整的地方由教师点拨补充。
六、总结课文
先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师再小结。
七、课堂练习(电脑展示)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家里人及有经验的人),并解释说明。
2、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
这些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第五篇: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1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教案2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 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目标1、2
教学准备
预习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凭语感让学生预测课文说明的内容,说说课题对全文的作用。
明确:课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课题就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掌握课文的两个重点。
三、指导朗读课文,疏理课文结构
要求: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看云识天气为重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4.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
5.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峦 霎 盈 缕 晕 兆 谚 绸 絮 缀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课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的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
四、研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云层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1.学习第一部分。
①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哪些句子又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
明确: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了“万千”、“有时……有时……刚才…… 一霎时”,紧扣了“变化无常”。
②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以“招牌”作比,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可以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2.独立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两个层次:第一层(3—5自然段),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自然段),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边读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3.学习第三部分。
①讨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从课文中找答案)
五、统观全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比喻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2.描写说明。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
4.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六、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七、巩固练习,填写下列简表
①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利用电视、网上、阅读资料等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班上交流。
教学自评:
自 评 指 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得失启示
看云识天气教案3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重点】
1.快速阅读,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导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知识链接: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严密,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作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自主学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A、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合作探究】
1、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4、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测评,整理学案: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本文是一篇介绍识别天气的方法的说明文。
2、文章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
3、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4、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一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7、“华”的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
8、华环由小变大
9、天气趋向晴好。
看云识天气教案4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
1、导入语:
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识别天气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根据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并指出这个词需要了解什么。
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过渡句或中心句。并用“我认为是过渡或中心句,因为”
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过渡句的位置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云的形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板书:云招牌
云的光彩晕华虹霞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课堂交流自评。(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
1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一
(5)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交流中,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云还会变成雨、雪、雾等落下。
2、激发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不同天气情况下云的ppt,观察适宜的天气,并选择适当的时间。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认认识天上的云。
活动前要求:
1、请小朋友抬头看看天上有什么?云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形状和样子?你觉得云象什么?
2、云会不会动?是怎么动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后回教室交流各种各样的云
1、你看到的云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2、除了今天见到的云,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什么时候看见的?
3、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云呢?
(1)幼儿自由表述
(2)出示ppt师幼共同介绍、小结不同的云与天气的关系。
三、引导幼儿讨论云隐含的变化
1、我们已经知道云的形状会变化,那么云除了形状会变,其他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
延伸活动:
结合不同的天气,在一日活动中随机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云,丰富幼儿的感受。
看云识天气教案6
知识点: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能力点: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要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过程: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1.解题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三、导读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云彩识天气简表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4.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5.速读课文,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再找出例子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7.拟题训练。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五、布置作业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要点: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过程:
一、巩固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2. 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弥漫:布满。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2.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4.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5.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轻、高、薄;低、厚、密。
6.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二、感悟语言(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听完后有什么感觉?――生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结合描写。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3.本文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看云识天气教案7
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3、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理解课文
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课文中的知识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
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员” 》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
看云识天气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
(3)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5)引导学生课后参加“看云识天气”和搜集整理气象谚语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实录
片断一:课文一段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不看课文认真听,可闭眼想象云的各种姿态。
2、请同学复述一下云的各种姿态。
3、讨论:
师提问:这一段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比喻、排比。
师肯定:对,本段描写了云的千姿万态,主要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我们已经学过,经常用到。这里用比喻把云的姿态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师提问:本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表示省略,是说云的姿态还有许多。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除了课文中的比喻句外,哪位同学能在用比喻句来描绘云的姿态?多说更好。
生1答:早上的彩霞像红色纱巾,像红旗。
生2答:夏天午后的云有时像打铁用的铁砧。
生3答:有的像瀑布一样,还有的像茂盛的树。
……
师肯定:对,他们观察很细致。同学们以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外界事物,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
师提问:第一段省略号前描绘了云的形态,省略号后写了什么?
生答:写了云的变化。
师提问:综上所述,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书上一句话来回答吗?
生(小议后)答:用课文第一句话来概括:“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
师肯定:对。
师提问:说说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答: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这一句话的作用答法不一。)
师总结:“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片断二:课文2~6段研读
1、指名学生朗读2~6段课文。
2、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
3、讨论:
师提问:第3段介绍了哪儿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课文第三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最轻盈、最高。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师提问:课文第四、五段文字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这两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3、4、5段快速阅读一下,在书中画出描写以上8种云的比喻句。
生:(读课文画出比喻句)
至此,同学们能否用书上一句话概括看云识天气的一条基本经验?
生答:“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提问:综观2~5段,简要说一说这几段文字的结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法不一)
师总结:第2段是总说,是后3段的“纲”,后3段就遵循这个“纲”来介绍不同姿态的云同天气的关系的。这几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说,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4、观看多媒体图片:
利用投影仪观看各种形态的云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比书中的描绘,注意区别。
5、继续讨论:
师:上面课文介绍的只是就云的形态方面说的,云的不同还表现在它们有着不同的光彩,识别不同光彩的云,也能帮助我们推测天气。请快速阅读第6段课文,看看介绍了哪些不同光彩的云?
生:(快速阅读第6段)回答:不同光彩的云有晕、华、虹、霞等。
师:请在书中画出这几种云以及它们和天气的关系的文字。
生:在书中画出上述文字。
6、观看云、画、虹、霞图片。
7、观看多媒体科普片《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反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者”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以此为乐。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云,这一事物,天天都在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只就课本来学习,势必会很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云与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完一个片断和课文主体部分后,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或影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下课前5分钟和课后又安排了学生进行“看云识天气”的实践活动,既积累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和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淡化文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只注重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复习比喻修辞手法。不谈说明特征和说明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卷积云
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两行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
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案10
一、 由《火烧云》导入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求:1、找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
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提示:1、晴天云简表
2、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云的光彩简表
三、多媒体教学,理解课文内容
1、 简单核对各种表格内容
2、 出示云彩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及特点、对应的天气情况。
3、 总结看云识天气的基本方法
四、品味文章语言
1、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仿照文中例句造句
五、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结合《课课练》第六题,重点分析课文第三小节
六、实践
看云识天气,出去预测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七、作业
1、 收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
2、 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一个星期)
看云识天气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图片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书P81)
(3)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⑸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看云识天气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六、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13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一、总说云的变化同天气关系。[总]{现象}
姿态万千,变幻无常。(总)
有的像-----有的像-----(比喻、排比)刚才-----一霎时------(对比)(分)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总)
二、分说云的形态、光彩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分类说明)[分]
1、形态:经验:(高、轻、薄)往往晴;(先总后分)
(低、厚、密)常常阴。
2、光彩:晕、华、虹、霞
三、概述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总]{本质}
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条理清楚
通俗形象科学性强层次分明
(比喻、拟人、排比(一般、可能、渐渐等)
对比、引用;谚语)幻灯片内容:(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云类形状特征天气
卷云:轻晴
卷积云:高
积云:薄朗
高积云:
卷层云:低阴
高层云:厚
雨层云:雨
积雨云:密雪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略)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
层次分明形态(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略)
看云识天气教案14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目标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能力目标
理清本文写作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复习巩固比喻修辞,并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创新目标
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确定五点】
1、重点:理解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2、难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创新点: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身的知识,写一篇看(观察)XX识天气。
4、素养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5、空白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理解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班级气象员报告昨天当天气象观察情况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草船借箭》
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们说说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示天气变化?
刘剑:观察日记《泥鳅与天气》
四、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
鱼粼 丝丝缕缕 lǔ 迷漫 日晕 yǖn
点辍 一霎 sà 间 轻盈 yín
五、知识大比拼
六、填写三张表格(竞赛结束后再把表格发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最准)
七、同学们互相质疑、释疑
项目:今日我当小老师(每小组一天一位)
接着请小老师提问,可指名哪位同学来回答,最后将请同学们评出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最佳?哪位同学回答最有创新?
要求:同学们可就文章的语言如词语的运用,修辞、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提问。
这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以攻破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八、学生小结
九、研究性作业
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班级小气象员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看云识天气教案15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