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年级:六国论 阿房宫赋 译文
《六国论》 译文
六国被攻破而(导致)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国力就亏损,这就是灭亡的缘由。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了强大的后援,不能够单独保全自己。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得到许多土地,)小的可以获得城邑,大的就得到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与战争取胜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要多上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它的实际数目也多上百倍。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害怕的,从根本上说就不在于战争。想想六国的祖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他们的)子孙对待土地却很不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得不到满足,奉送(秦国)土地愈频繁,(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须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已经确定了。以至于发展到国家颠覆的局面,从道理上讲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柴木去救火,柴木不用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终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它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的缘故。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它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赵国曾经五次与秦作战,两次换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秦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况且,燕国与赵国是处在秦国除去别的国家即将结束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孤单、处境危急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它们的土地,齐人不归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到秦国去,(赵国的)优秀将领(李牧)仍然健在,那么,谁胜谁负的定数,谁存谁亡的道理,(从六国方面说)如果能够与秦国互相较量,(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判断的。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进军(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可悲呀!有像这样(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久积而成的威势所挟制,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土地,因而趋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势所挟制啊!
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它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却仍有可以不用贿赂(的方法)来战胜秦国的趋势。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而取其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列于六国的下等了。
《阿房宫赋》译文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蜀地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向北面建造,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腰带,迂回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如禽鸟仰首啄物。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各种建筑环绕向中心攒聚,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盘旋屈曲的样子,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四周高高低低,迷茫不清,分不清东西南北。台上歌乐声正热闹,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殿中舞袖清凉,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一。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出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在梳理头发;渭水浮起了一层脂膏,(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一面。
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齐国、楚国保存的珠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老百姓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不能保全,都被运送到阿房宫中。在这里,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沙石,到处丢弃,秦国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撑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一个个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一道道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横七竖八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嘈杂的管弦声,比闹市的人的说话声还喧闹。(这)使天下人们虽然口里不敢说,但是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独裁者的心,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于是起义军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攻破;楚国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假使六国统治者各自爱惜自己的人民,就足以抵抗秦国;假使秦国统治者也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而做皇帝,谁又能够消灭它呢?秦国人来不及哀怜自己,只有后人来哀怜它;后人哀怜它而不借鉴它,又要让后来的人再来哀怜后人了。
第二篇:阿房宫赋译文
适合高中生咬的核桃(来自林森老师)来源: 曹迦勒的日志
塞林格《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麦田里的守望者》
毛姆《刀锋》、《月亮和六便士》 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黑塞《悉达多》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奥威尔《动物庄园》、《一九八四》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茨威格的所有中短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所有短篇小说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鲁迅小说全编》(林贤治编)《鲁迅散文全编》(钱理群编)史铁生的全部作品(推荐先从《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入手)钱钟书《围城》
杨绛《洗澡》
灵石岛诗歌资料库(发现你喜欢的诗和诗人)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
帕斯卡尔《思想录》
爱默生《爱默生随笔集》
梭罗《瓦尔登湖》(中英对照,徐迟译本)
泰戈尔《吉檀迦利》(中英对照,冰心译本)
莪默《鲁拜集》(中英对照,郭沫若译本)
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三家散文 余光中、余秋雨、周国平、林清玄四家散文(适合应试求速成的童鞋,你懂的)
王小波、朱大可、龙应台三家散文 宗白华《美学散步》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邓晓芒《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古希腊星象说》(“经典与解释”书系)
《苏格拉底的申辩》(“经典与解释”书系)
《诗经》(朱熹集传,方玉润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洪兴祖《楚辞补注》
钱穆《论语新解》、《庄子纂笺》 王阳明《传习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梦生所注《人间词话》导读版;吴洋所注《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
叶嘉莹《顾随诗词讲记》
钱钟书《宋诗选注》
周振甫《谈艺录读本》
刘义庆《世说新语》
蒲松龄《聊斋志异》
吴敬梓《儒林外史》
沈复《浮生六记》
柏杨《中国人史纲》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司马迁《史记》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茨威格《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金庸《笑傲江湖》、《鹿鼎记》
学术性、思想性书籍首推商务印书馆、三联(生活、读书、新知)书店
外国文学作品首推人民文学出版社,其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再其次译林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首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其次浙江古籍出版社。但如果是普及版,考虑到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可以考虑其他出版社,像岳麓书社等。
现代文学作品一般不存在语言转化问题,因此出版社并不太重要,但作家出版社的影响力比较大
第三篇:《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王 传 学
战 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过秦论》中叙述的秦国由兴到亡的经过,《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篇文章也对某些史料作了夸张的叙述。如《过秦论》叙述九国攻秦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叙述秦国击退六国是“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又如《阿房宫赋》描述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楼阁的繁多,突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再如《六国论》中叙述秦得赂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夸张地写出秦从贿赂中得地之多和诸侯赂秦失地之多,极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三篇文章这种夸张引述史料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又使文章语句生动,富有文采。
三是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做到叙议结合。《过秦论》先详述秦国兴起、强盛及灭亡的经过,在此基础上总结秦亡的原因,提出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阿房宫赋》是先详细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宫中生活的极度奢华,然后议论这种奢华带来的危害,指出后人应以此为鉴。《六国论》在提出观点后也是从不同侧面引述史实,以证明观点,最后展开议论,强调要以六国破败故事为鉴。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史料充分,论据确凿,说服力强;而精当的议论又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上述相同之处外,三篇文章在许多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
一是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贾谊意在总结
秦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为西汉统治者提供前车之鉴,因此文章确立的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二是引述史料,各有侧重。三篇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过秦论》重在从秦盛衰兴亡的过程中探讨秦灭亡的原因,因而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秦国灭掉六国的过程及统治全国的武力措施,以突出其武功的显赫;略写其灭亡过程,以强调其不施仁义灭亡的迅速。《阿房宫赋》重在揭露秦的奢华是其灭亡的原因,因而用铺陈的手法详细叙述秦宫的宏大和宫内生活的奢华,以突出其生活的腐败。《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而引述史料多从六国方面着笔,从六国赂秦互丧与秦国坐地收利的对比中突出了赂秦的危害。
三是叙、议安排,各有特点。《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在结构安排上,是先引述史实作论据,用主要篇幅叙述了秦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由兴到亡的过程,只在结尾一段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由于前面叙述的史实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为后面的分析论证打好了基础,使后面的结论有水到渠成之妙。《阿房宫赋》在结构安排上与《过秦论》较为相似,也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是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六国论》也是篇史论,但更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和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四是文章语言,各具风采。《过秦论》虽是篇史论,但由于作者擅长写作辞赋,因此他的一些政论文章也有辞赋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陈上,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及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姿态横生,议论恢宏而又深刻。如文章开头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并用了排比、对偶句及连用同义词,把秦孝公想征服天下的雄心渲染得淋漓尽致。
《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辞采华丽,铺陈夸张。阿房宫的雄伟瑰丽,宫中美女之盛、珍宝之多,大都通过铺陈夸张的手法写出,加上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比喻,将
阿房宫的形势、规模、构造及宫内生活的奢靡,全都表现得生动逼真。全篇还很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辞采华美,抑扬铿锵,摇曳多姿。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用一组整齐的对比句,前者写歌声浓烈,如春光浴身,有温暖之意;后者写舞袖频举,似冷风拂面,生寒冷之感。极写歌舞之盛,突出了奢华之至。
《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表意准确精当;同时又间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显得缜密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如写赂地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叙事简明而又形象生动,使人过目难忘。2004年6月版)(载《语文教学与诗文鉴赏》,中国文联出版社
第四篇:六国论、阿房宫赋训练题
试题8812234题文: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趋向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昏暗 ..C.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露天谷仓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暇:空暇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西折
②谁得而族灭也 ..B.①骊山北构而..C.①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D.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秦爱纷奢”一组的一项是()
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A.①③④
B.①④⑤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B.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福生活。
C.文章通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D.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
试题8812304题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胁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此言得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了。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12899266题文:
1.下列句中“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A.齐、楚之精英 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杳不知其所之也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六王毕,四海—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骊山北构而西折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⑥日削月割⑦族秦者,秦也 ....A.①④⑦/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⑦/⑤ A.戍卒叫,函谷举
B.①②③⑥/④⑦/⑤ D.①③⑥/②④⑦/⑤
3.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不患人之不己知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奢靡荒淫。
B.段首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
C.“明星荧荧”至“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方面描写宫女生活的奢侈豪华,从而反映秦王朝统治者的奢靡荒淫。
D.写宫中珍宝之多,—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他们劫掠抢夺的行径。5.翻译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试题12500012题文:
1.对下列句中加线“焉”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③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③用法相同,②④用法相同 C.①与②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③④用法全相同 2.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覆压三百里,隔离天日”用了夸张的手法。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的是实际的东西。C.“复道行空,未霁何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3.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延伸到首都咸阳。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廊像绸带一样蜿蜒曲折,屋檐尽可能地向高处伸展。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各种房屋都按它们所处的地形特点构造,如钩如角。D.复道行空,未霁何虹——通道横伸在半空之中,天没放晴哪里来的彩虹? 4.全是写阿房宫规模之宏大的一项是()
①覆压三百里
②隔离天日
③五步一楼
④直走咸阳
⑤舞殿冷袖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③
试题12892006题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途径。.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其,他们的。.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2.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
试题15849510题文:
1.下列句中“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A.齐、楚之精英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杳不知其所之也 2.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不患人之不己知[学优高考网] 3.对选文第一节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奢靡荒淫。
B.段首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
C.“明星荧荧”至“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方面描写宫女生活的奢侈豪华,从而反映秦王朝统治者的奢靡荒淫。
D.写宫中珍宝之多,—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他们劫掠抢夺的行径。
试题15898995题文: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倚叠:堆积 ..B.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逦迤:连绵不断 ..C.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磷磷:多而突出的样子 ..D.戍卒叫,函谷举 举:举行(起义).2.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秦爱纷奢”的一项是()①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给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5.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试题16280737题文:
1.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和,跟 C.洎牧以谗诛 等到 ..B.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D.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 ..2.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至丹以荆卿为计 .A.作《师说》以贻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B.以乱易整,不武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第一段中,作者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但后来燕“以荆卿为计”,赵杀李牧,都是其行为导致了灭国。
B.第二段假设论证,指出六国如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则可能不至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北宋形势和六国形势作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呜呼”“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试题16286580题文: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灭亡B.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C.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D.思厥先祖父 其,他们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举以予人
洎牧以谗诛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不拘于时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巧妙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试题16383606题文: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互相 ..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故为之文以志D.以有尺寸之地 挟飞仙以遨游 ....试题15931409题文:
1.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如果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C.斯用兵之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试题15931475题文: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盘盘焉,囷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骊山北构而西折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2.下列各句中,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戍卒叫,函谷举
A.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B.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四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之多和她们生活的奢靡,也进而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C.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D.结尾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杜牧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并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试题7197847题文: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多于在庾之粟粒(谷仓)B.族秦者,秦也(灭族)..C.直栏横槛(门槛)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火把,这里指焚烧)..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奈何取之尽锱铢 B。多于南亩之农夫 ..蚓无爪牙之利 师不必贤于弟子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侣鱼虾而友麇鹿 ..3.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段将排比、比喻、比较、夸张等几种手法综合起来交错运用,说明了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独夫”指秦始皇,“戍卒叫,函谷举”指刘邦揭竿而起,攻占了函谷关;“楚人一炬”则指项羽放火烧毁了阿房宫。
C.作者通过“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议论,借古讽今,劝谏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朝骄奢亡国的老路。
D.本文文辞华美,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既有激情,又蕴深意,堪称“文人之赋”。
第五篇: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
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普宁新闻chaoshannews.com,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高考全程导航家长入口学生入口
日期查询
2014年2013年
艺术类招生专业课测试
港校内地招生计划公布
自主招生考试
开学进入二轮复习阶段
寒假二轮复习
三轮复习
高考体检
自主招生面试
一模冲刺
高水平运动员统一测试
《专业招生》目录 《招生章程》发放 加分政策性名单 一模考试 自主招生录取 外语口试 体育专业考试 小语种专业加试
保送生等高校优惠政策最终名单公示
二模考试
五一假期复习总结 填报高考志愿
澳门高校内地招生报名启动 高校招生咨询会
高考
军事、武警、公安类院校军检面试 高考成绩出台
部分香港高校考生面试
高职志愿填报 提前批次录取 高招录取
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
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出 一本录取 二本录取 三本录取
专科(高职)批次录取
艺术类测试 体育特长生测试 保送生测试 艺术特长生测试 自主招生测试 期末考试 寒假复习
学校开学 一轮复习开始 空军招飞启动
高三第一次月考 国庆节复习保送生 艺术特长生 体育特长生
期中考试
高考报名时间及入口 自主招生简章出台 艺术特长生招生通知 民航招飞政策发布
《北京卷考试说明》出台
保送生招生简章
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
艺术特长生招生简章
自主招生招生简章
高校招生简章发布
外语口试
热门关键词
大学自主招生网大学排名高考资源网北约自主招生大学专业介绍高分经验自主招生条件大学排行榜自主招生网自主招生自荐信高考名师原创文章高考报名时间华约自主招生高考知识点自主招生一本分数线二本分数线三本分数线专科分数线自主招生简章
相关推荐
全日制普高高一语文第二册 阿房宫赋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22:阿房宫赋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复习09年高一语文阿房宫赋测试题1全日制普高高一语文第二册教师用书 阿高一语文课件:《阿房宫赋》09年高一语文阿房宫赋测试题2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复习
移动客户端下载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查询中
查询中
查询中
高校名称
专业分数线
查询中
查询中
年份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百科词条:高一 教案 语文
收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好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