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时间:2019-05-13 02:2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阿房宫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阿房宫赋》》。

第一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杜牧简介:

2、背景。

3、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2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②疑难语句。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

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五、分析第二段

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三、赏读第三段

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四、赏读第四段

分析内容。

①“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②“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④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欣赏文章的结构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六、比较阅读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明确: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篇:《阿房宫赋》心得

勤 思 善 检

——读《阿房宫赋》有感

近日,我阅读了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文章用华丽的词藻,形象地描绘了阿房宫的气势恢宏和秦人的奢靡之风。“一日之间,一宫之内,而气候不同。”“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让人叹为观止。阐述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细细品味后,文章留给我的最深刻印象不是秦人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万世基业毁于一旦,而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回顾历史,多少朝代,多少政党,多少人都在重复着“哀之而不鉴之”的故事。

如何才能避免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以史为镜,日夜思之。二是以己为镜,日夜检之。

以史为镜,日夜思之。历史是一本预言书,它能够准确地预言我们的今天和明天。现在的中国乘风破浪,疾行在发展的海洋中;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拥有8200万名党员,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现在的青年,生活在富裕、和谐的社会中,我们处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幸福的时代。巨大的成功会孕 1

育出新的辉煌,但也会形成小进即止,小满即骄,小富即安的心里,这种心理会引起致命的危机。“贞观之治”出现不久变发生了安史之乱,“康乾盛世”没能维系太长时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一个人,越在一帆风顺,一马平川,一片坦途的时候越应当以史为鉴,查缺补漏,永不止步,永不懈怠。

以己为镜,日夜检之。作为来到XXX工作不长时间的年轻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能力不足,精神懈怠的毛病,缺乏求知向学,刻苦钻研的风气。这是阻碍我们成长进步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作为年轻人要时刻做到常思能力不足,这样才会重学好学,在学习中坚定信念,拓宽视野、把握规律;要时刻做到常怀本领恐慌,这样才会勤学苦学,拿出挤劲钻劲韧劲,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要时刻做到常找学习差距,这样才会广学博学,求得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

第三篇:阿房宫赋译文

适合高中生咬的核桃(来自林森老师)来源: 曹迦勒的日志

塞林格《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麦田里的守望者》

毛姆《刀锋》、《月亮和六便士》 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黑塞《悉达多》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奥威尔《动物庄园》、《一九八四》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茨威格的所有中短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所有短篇小说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鲁迅小说全编》(林贤治编)《鲁迅散文全编》(钱理群编)史铁生的全部作品(推荐先从《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入手)钱钟书《围城》

杨绛《洗澡》

灵石岛诗歌资料库(发现你喜欢的诗和诗人)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

帕斯卡尔《思想录》

爱默生《爱默生随笔集》

梭罗《瓦尔登湖》(中英对照,徐迟译本)

泰戈尔《吉檀迦利》(中英对照,冰心译本)

莪默《鲁拜集》(中英对照,郭沫若译本)

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三家散文 余光中、余秋雨、周国平、林清玄四家散文(适合应试求速成的童鞋,你懂的)

王小波、朱大可、龙应台三家散文 宗白华《美学散步》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邓晓芒《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古希腊星象说》(“经典与解释”书系)

《苏格拉底的申辩》(“经典与解释”书系)

《诗经》(朱熹集传,方玉润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洪兴祖《楚辞补注》

钱穆《论语新解》、《庄子纂笺》 王阳明《传习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梦生所注《人间词话》导读版;吴洋所注《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

叶嘉莹《顾随诗词讲记》

钱钟书《宋诗选注》

周振甫《谈艺录读本》

刘义庆《世说新语》

蒲松龄《聊斋志异》

吴敬梓《儒林外史》

沈复《浮生六记》

柏杨《中国人史纲》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司马迁《史记》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茨威格《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金庸《笑傲江湖》、《鹿鼎记》

学术性、思想性书籍首推商务印书馆、三联(生活、读书、新知)书店

外国文学作品首推人民文学出版社,其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再其次译林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首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其次浙江古籍出版社。但如果是普及版,考虑到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可以考虑其他出版社,像岳麓书社等。

现代文学作品一般不存在语言转化问题,因此出版社并不太重要,但作家出版社的影响力比较大

第四篇:《阿房宫赋》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 , 体物写志也。”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体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志”。《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志”),再去欣赏“体物”部分,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体物”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赋的特点。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先介绍写作背景再研究课文,学生可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关语句而顺势抛出写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体特征,诵读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培养他们背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的作用和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体物”和“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

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的是《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灭亡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虽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皇帝,但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秦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也表达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阿房宫赋》。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四、杜牧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课文哪些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议论?是如何议论的?

研习三、四小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逐句翻译并理解文意。

分析:

以两个反问句引发议论,从人之常情着笔,揭露了秦的奢侈荒淫。接着用一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举秦的纷奢。排比的句子一连用几个“多于”,秦的奢侈与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语气强烈。结论显而易见: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第三段是就秦论秦,第四段则扩展到治国方针的议论。“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设进一步阐发立国之本: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千万不能骄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最后的警告如警钟长鸣,对治国者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介绍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是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这类文章一般都不会为了写史实而写史实,都有其现实针对性。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被察当今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国论》也是借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师生可以就这一类文章的这一特点共同进行探讨。

六、课后背诵三、四两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体物”与“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背诵一、二两小节。

一、既然作者已经将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论述清楚了,前两节是否有些多余呢?如果不多余又有什么作用?

研习一、二两小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诵读法来了解“赋”体铺陈的特点,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

先听录音,再请两三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声朗读。.思考: 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思考: 这样描写对后文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绍“赋”体铺陈的特点,并介绍“体物”与“写志”之间的关系。

赋的特点是 “ 铺采攡文,体物写志 ”(《文心雕龙 #8226;诠赋》)。“ 铺采?文 ” 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 体物写志 ” 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 写志 ” 是立赋的根本。

本文前两节不拘于具体的 “ 现实和真实 ”,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更能充分体现秦朝灭亡的原因。

三、背诵一、二两小节。

明确:师生合作理出第一小节的写作思路,再试着背诵。

第一小节写作思路:头两句写出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下面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写地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小节由学生独自整理写作思路并完成背诵任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第五篇:阿房宫赋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阿 房 宫 赋

[唐]杜牧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预习要求 1.作者介绍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因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又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晚唐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他的诗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如《过华清宫》《泊秦淮》等诗歌)。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来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背景介绍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3.掌握下列字词

缦回màn 囷囷焉qūn 不霁何虹jì

焚椒兰jiāo 辘辘lù

杳不知其所之也yǎo 摽掠piāo

妃嫔媵嫱pín yìng qiáng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chuán 鼎铛chēng 逦迤lǐ yǐ 锱铢zīzhū 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在庾之粟粒yǔ sù

横槛jiàn 呕哑ōu yā 参差cēncī

4.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①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秦亡的教训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②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三、课堂问题探讨

1.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迅速灭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3.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明确: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朝如果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小结:《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四、文言知识积累与应用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1)直走咸阳。.古义:趋向 今义:行(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雨雪阴晴)今义:一个地区经过多少观察所得的气象概况(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 经营 精英 古义:收藏的金玉珍宝,此处动词活用为名词 今义:专指经营办理经济事业

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珍宝

今义:常比喻各行各业宝贵的人才

今义:收集保藏

古义:原意为筹划营谋,此处动词活用为名词,苦心积累的金玉珍宝(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使人怜悯;可爱

今义:怜悯,值得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2.解释下列虚词: ..(1)其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它,指(皇帝的)宫车,第三人称代词,译为“它”).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②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它,指阿房宫).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他们的,表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译为“他们的”.或“它们的”)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他们的).(2)焉

盘盘焉,囷囷焉(用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3.解释下列实词: ..(1)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喜欢).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2)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掉).(3)走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动词,趋向).(4)望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动词,盼望).(5)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动词,宠幸).(6)辞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动词,辞别).(7)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动词,让).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译为“假设,假使”).(8)负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动词,承载).(9)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形容词,顽固).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放在了谓语的位置,活用为动词,译为“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北”,名词,处于省略主语“阿房宫”和..谓语动词“构”之间,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西”同)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宽缓的缯缦一样,名词“缦”处在状语的位置).(4)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像春光那样)..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5)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像风雨那样)..(6)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像宽缓、徐的缯缦一样).(7)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坐着辇车,表明“来”的方式).(8)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像明星一样)..(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当作)....(10)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矗立).(11)杳不知其所之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远).(1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掉).(1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化为焦土)..(1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以„„为鉴)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像明亮的星光一样晶莹闪烁,那是打开了梳妆镜。主语后不用“者”表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句式)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省略句,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于”引导的状语放在了谓语“多”的后面,因此称之为“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即“让那承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6.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译文:啊!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人的心。(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起义军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啊一片焦土。(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译文:假使六国各自爱惜自己的人民,就足以抵抗秦国。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秦国人来不及哀怜自己,只有后人来哀怜它;后人哀怜它而不借鉴它,又该让后来的人再来哀怜后人也。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下载《阿房宫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阿房宫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

    《阿房宫赋》说课稿(范文模版)

    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阿房宫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后人之鉴”的第一篇文章。本课为晚唐......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设计指导思想《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

    《阿房宫赋》读后感范文合集

    《阿房宫赋》读后感杜牧的《阿房宫赋》在唐代一出现已立即引起哄动,相争诵读,士林惊叹。此文结构严谨,笔法概括凝练。文章不光是描述阿房宫富丽、帝王奢豪的彩艳浮华画面,还带出......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阿房宫赋学案

    阿房宫赋 一、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骊山缦回矗立雨霁妃嫔媵嫱辇车油腻 ..........椒兰杳无音信摽掠逦迤椽子呕哑鼎铛玉石 ......... 三、一词多义 1、使: 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齐王使......

    阿房宫赋 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阿房宫赋》是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