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脚印-教学教案
脚印(课文)教学目标
1学会“看、里”两个生字,正确认读“雪地、脚印、梅花、竹叶、看、画、留下了”7个词语。2知道狗的脚印像梅花,鸡的脚印像竹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文中的内在美和童趣,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读准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体会文章的内在美。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直接揭题
1(点击课件,出示课题,边点边说。)这是什么? 2我请一个同学来念念看。指名念。
3你们有没有看到过自己的脚印?在哪里看到过? 4你留下的脚印像什么?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教学课文第一部分)
1咱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好吗? 2教师范读。教师随机提问: 1)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 2)小狗对小鸡怎么说? 3)(出示“梅花”。)这就是梅花。你看,多漂亮的梅花呀!3小狗是什么时候学会画梅花的?(出示“小狗”。)其实这梅
花就是小狗的脚印。
4小狗画的3多好啊!咱们再来说说小狗的话。“你看,你看,我会画梅花。”指名说一说。
5这么可爱的小狗,这么能干。我还想念一次,好不好?
(学生评一评。)
6(出示课文第一部分)你们念念看!
指名读。自由读。
(教学课文第二部分)
1打开课本,咱们念念课文里的话。(引出课文的第二部分。)2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段,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可以
讨论讨论。)
3拿出笔,找出不同的地方。
4交流。你找到了哪些不同的地方?读读这些词语。5(出示课文第二部分)看这大屏幕读一读。小鸡对小
狗说:“。” 6(出示“小鸡”、“竹叶”图)。这就是竹叶,这“竹叶”
其实是()。齐读课文第二部分。(综合训练读)1我请最开心的小狗上来,我当小鸡。其他同学看一看,听听,小狗小鸡当得像不像!2师(小鸡):你看,你看,我会画竹叶。
生(小狗)说:
(多指几位学生来说一说。)3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4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师读其他的。5出示全文。
1)看大屏幕读一读。2)带头饰表演。(及时评价)3)眼睛看大屏幕读,不指读。三扩展训练
1小狗、小鸡在雪地里跑啊,唱啊,画下了许多许多美丽的 梅花,漂亮的竹叶,它们玩得多开心啊!许多的小动物看见
了,也跑到雪地里来了。2你说,有哪些小动物呢?
3(点击课件,出示“小鸭”的脚印。)你看,这是谁的脚印? 4小鸭的脚印像什么呀?(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5小鸭也会画画,心里也非常高兴,小鸭对小狗怎么说? 6你也来自己编一编课文。
7小朋友真能干,不但学会了课文,还自己学着编了课文,真了不起!咱们再来读读课文吧!8齐读课文。四词语教学
1咱们的同学,课文学得很不错。我们来认一认,读一读词语吧。
(出示词语)
雪地 脚印 梅花 竹叶 画 留下 看 2多种形式读词语。
3小组内读词语。最后教师检查。五教写生字
1(出示生字)先认读,再书空。2理解“看”字。(比较“手”和“ ”)3看老师写,边说边写。
4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第二篇:大脚印、小脚印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大脚印、小脚印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2、听到指令后能准确点数并做出反应。
3、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请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2个桃子、3个苹果、4个梨子、5个桔子和小象家的课件。
2、五个大圆贴在地面上当作大象的脚印,四个小圆贴在地面上当作小象的脚印。
3、呼啦圈三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5以内的点数。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小象家做客,我准备了许多水果想给小象带去,请小朋友帮老师数一数每种水果有几个。
2、看课件让小朋友点数水果,在点数水果时,引导幼儿伸出右手食指,从左向右依次点数并说出总数。
二、看课件到小象家做客。
1、水果数好了,现在我们去小象家做客吧。请小朋友起立,面向老师,变成一列小火车,“呜、咔嚓、咔嚓、、、、、、”向小象家开去,小象家到了。“小象不在家,孩子们快看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脚印,你们猜一猜这是谁的脚印?”(大象和小象的脚印)
2、小朋友一起数一数,大脚印有几个?小脚印有几个?
三、游戏“量脚印”。
1、看到这么多的脚印,老师忽然想到一个好玩的游戏,是“量脚印”,我们一起玩一下吧!
讲解游戏玩法:呼啦圈当大脚印,老师和小朋友交替念儿歌《脚印》:大象的脚印有多大,不大不大,5个小孩那么大时,小朋友就赶紧跑到相应的大脚印里,跑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被呼啦圈绊倒。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数一数,看看是否正确。
2、小朋友继续游戏,老师随机不断变换儿歌中的数量,小朋友听到指令后做出相应动作。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数数周围物品的数量,提示小朋友要一个一个地点数,手口要一致。
第三篇:《金色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上课前,老师想做个调查,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什么呢?
师:有没有人喜欢狐狸呢?(出示课件中狐狸的图片)学生 畅所欲言。
2、师:看来狐狸在人们心中口碑太差了,但学了今天这个故事后以后,也许你会改变对狐狸的看法。这个故事的题目叫《金色的脚印》(学生齐读)。(板书课题)
3、质疑: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金色”下面加着重号,课题后面加问号)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有哪几个角色?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简单交流。(板书)
2、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边读边想:(课件出示)⑴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并在相关的自然段前面打上☆。
⑵正太郎为狐狸做了哪些事?并在相关的段落前面打上△。⑶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并用“~~”划出来。
3、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相机板书)
三、交流感悟,理解课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为了救小狐狸,老狐狸想尽了办法,请再次读读打了☆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老狐狸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课件出示)学生畅所欲言。
2、师: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件出示)
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恩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露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总结课文,理解题意
1、在正太郎的帮助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结局,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齐读。(课件出示)
2、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明白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课件出示)
学生交流后师点拨:“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
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师:学习之后,你喜欢这篇课文中的狐狸吗?为什吗?学生畅所欲言。
5、总结:故事的结局是美丽的,它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如果能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会更加美丽!
6、播放课件,学生欣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课外小练笔: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六、板书设计:
24、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
老狐狸
爱 正太郎
(人与动物 信任、互助、和谐)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大兆街道章曲小学 执教者:刘小花
第四篇:4脚印 教案
《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典故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那浪漫略近颓废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现手法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
导语:思乡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偏爱的题材,而那些传诵千古的美文,无一不是匠心独具,令人拍案。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正是这样一篇视角独特,构思巧妙,联想新奇,同时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佳作。
板书:脚印 王鼎钧
二、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对比一下余光中和王鼎钧写作风格的不同。
要求:
1、把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标好;
2、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字词:扛鼎 颓废 坍塌 攒动 不愠不火
教师总结:中国著名女作家蒋子丹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浪漫的鬼魂》,这是她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所写的读后感,我给大家读一下。“这是一个辛劳的鬼魂,它也许来自北极光照耀的寒冷地带,穿越中原密实的青纱帐和江南水泊桅帆织出的网,从都市的霓虹灯影里夺路而来,走过了太多的路,拣回了太多的脚印,也负载了太多的眷恋和愁思。在天涯海角的椰树梢上,它踌躇不前,生前的路或许已经到了尽头,末日之旅也到了尽头。这是一个富有的鬼魂,它的路也长,脚印也多,所以眷恋多多愁也多多。我又想,它将要离去了,去喝孟婆的茶,用这满筐满篓的脚印作茶钱,买来忘却的轻松。”
三、根据文章描写的对象,划分文章的层次
提示:讲述鬼魂拣脚印的故事是哪些自然段2-7 第一部分:1 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二部分:2-7 捡脚印的传说引发我借时光倒流,重返往昔岁月的期盼
第三部分:8-10 高楼的故事触动我对于故乡的思念,引发我重返故乡的幻梦。
四、研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1、本文中心是抒发思乡之情,为什么题目定为“脚.的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课文中有一段围绕两者进行了陈述,你找到了吗?)
课文第6段,“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与“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等句,巧妙地将捡拾脚印同思乡联系起来。
对于一个远离家乡,又难以重返故土的游子来说,归乡的愿望只有像传说的那样,借助捡拾脚印来完成。因此,以“脚印”为题来写思乡之情,不仅新颖别致,而且饱含作者对于生还故乡无望的哀痛。
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美的文章需要反复朗读,反复玩味,才能品出真滋味。下边就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去朗读。
(1).如何理解“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一句的含义?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利益,而乡愁是“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是无利益可言的,因此它不是经济学。作者运用这一奇特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于乡愁的理解。(美学的定义: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你认为“像感冒一样的温柔”是怎样的温柔? 以“像感冒一样”这个出人意料的描摹,强调了自己的乡愁的“浪漫而略近颓废”的状态——不强烈但是时间较长,发自全身心。
(3).从全文的内容与结构看,本段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在全文中起到总领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讨交流
1、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捡脚印的传说引发我哪些回忆、疑惑与联想? 作者回顾自己色彩绚丽的青春岁月;而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的矛盾冲突又使他产生了疑惑;进而又展开大胆的想象,除了捡拾自己的脚印,还可以捡拾他人的脚印,甚至是其他旧迹。
(2).除了要捡拾脚印,作者还要捡回哪些东西?为什么? 除了要捡拾脚印,作者还要捡回当年的歌声与泪水,因为它们记录了自己的过去,更因为它们与故乡紧密相连。
(3).文章第7段对于捡脚印过程的叙述, 与前两次的过程有哪些不同? 前面的“捡脚印旅行”围绕捡拾的地点、内容谈,这一次则从“旅行”的方式来谈,并以自己为例,突出它“使人再年轻一次 ”的可能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王鼎钧的《脚印》,先复习一下上一堂课的内容。
2、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1).第8段中“我感觉我是一个字……希望是一盘好菜”怎么理解? 这三个比喻,照应前面的“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即忘记自己真实的年龄,忘记人生原本是不可逆转的这些事实,却任由感觉去进行捡拾脚印的逆向旅行。将一个年老游子,对于发现这一传说的惊喜,以及对于通过凭借这种旅行回到故乡,回到从前时光的期盼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2).第8段中“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至段尾的内容,是否应该与第9段调换一下? 不应该。第8段中“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至段尾的内容是对于人们一系列忘本行为的反思并批评,第9段的内容是那个乡间父老讲的故事的后半部分。从表现上看,将二者调换似乎文脉更清晰。但从行文效果看,那样会使得第10段中“落地变成了老翁”的想象显得突兀,而依其所引发的所有感慨也会显得生硬。
(3).第10段“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一句中,“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为什么说它既是“大结束”也是“大开始”?
“这”指回到故乡。“结束”的是背负诸多苦难的昨日之我,“开始”的是离弃所有苦难的今日之我,因此,回到故乡既是“大结束”,又是“大开始”。
(4).结尾处“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强调的是什么? 它突出了当所有幻梦实现时,作者那轻松、畅快的心情。
3、文章最后一部分关于高楼的故事与思乡、与脚印有何关系?结合文句,说说你的理解。
关于高楼的故事就是围绕旅客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展开,表现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它与捡脚印的传说相连,为捡脚印旅行指明了目的地——故乡,最终揭示了主旨。
从文章结构看,关于高楼的故事既是捡脚印的传说的递进,又与文首“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 ”相呼应。
三、归纳写作特点
1.精心选取神话传说与乡间故事。
2.运用的联想与想象,采取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3.大量新奇的比喻与恰到好处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奇幻色彩与文化内涵。
四、布置作业
第五篇:脚印教学设计
《脚印》教案设计
作者王鼎钧 主讲马红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典故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那浪漫略近颓废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现手法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思乡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偏爱的题材,而那些传诵千古的美文,无一不是匠心独具,令人拍案。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正是这样一篇视角独特,构思巧妙,联想新奇,同时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佳作。
板书:脚印 王鼎钧
一、找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注解的作者简介,复习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和王鼎钧有着同样的命运都是有家不能回,充满了对家乡的深刻思念。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对比一下余光中和王鼎钧写作风格的不同。
要求:
1、把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标好
2、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字词:扛鼎 颓废 坍塌 攒动 不愠不火
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回答我第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Q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鬼魂?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中国著名女作家蒋子丹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没题目是《浪漫的鬼魂》,这是她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所写的读后感,我给大家读一下。“这是一个辛劳的鬼魂,它也许来自北极光照耀的寒冷地带,穿越中原密实的青纱帐和江南水泊桅帆织出的网,从都市的霓虹灯影里夺路而来,走过了太多的路,拣回了太多的脚印,也负载了太多的眷恋和愁思。在天涯海角的椰树梢上,它踌躇不前,生前的路或许已经到了尽头,末日之旅也到了尽头。这是一个富有的鬼魂,它的路也长,脚印也多,所以眷恋多多愁也多多。我又想,它将要离去了,去喝孟婆的茶,用这满筐满篓的脚印作茶钱,买来忘却的轻松。”
二、根据文章描写的对象,划分文章的层次
提示:讲述鬼魂拣脚印的故事是哪些自然段2-7 第一部分:1 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二部分:2-7 捡脚印的传说引发我借时光倒流,重返往昔岁月的期盼
第三部分:8-10 高楼的故事触动我对于故乡的思念,引发我重返故乡的幻梦。
三、研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Q:中心是抒发思乡之情,为什么题目定为“脚.的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课文中有一段围绕两者进行了陈述,你找到了吗?)
课文第6段,“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与“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等句,巧妙地将捡拾脚印同思乡联系起来。
对于一个远离家乡,又难以重返故土的游子来说,归乡的愿望只有像传说的那样,借助捡拾脚印来完成。因此,以“脚印”为题来写思乡之情,不仅新颖别致,而且饱含作者对于生还故乡无望的哀痛。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美的文章需要反复朗读,反复玩味,才能品出真滋味。下边就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去朗读。1.如何理解“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一句的含义?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利益,而乡愁是“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是无利益可言的,因此它不是经济学。作者运用这一奇特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于乡愁的理解。(美学的定义: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你认为“像感冒一样的温柔”是怎样的温柔? 以“像感冒一样”这个出人意料的描摹,强调了自己的乡愁的“浪漫而略近颓废”的状态——不强烈但是时间较长,发自全身心。
3.从全文的内容与结构看,本段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在全文中起到总领的作用。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捡脚印的传说引发我哪些回忆、疑惑与联想? 作者回顾自己色彩绚丽的青春岁月;而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的矛盾冲突又使他产生了疑惑;进而又展开大胆的想象,除了捡拾自己的脚印,还可以捡拾他人的脚印,甚至是其他旧迹。2.除了要捡拾脚印,作者还要捡回哪些东西?为什么? 除了要捡拾脚印,作者还要捡回当年的歌声与泪水,因为它们记录了自己的过去,更因为它们与故乡紧密相连。
3.文章第7段对于捡脚印过程的叙述, 与前两次的过程有哪些不同? 前面的“捡脚印旅行”围绕捡拾的地点、内容谈,这一次则从“旅行”的方式来谈,并以自己为例,突出它“使人再年轻一次 ”的可能性。
第2课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王鼎钧的《脚印》,先复习一下上一堂课的内容。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一、1.第8段中“我感觉我是一个字……希望是一盘好菜”怎么理解?
这三个比喻,照应前面的“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即忘记自己真实的年龄,忘记人生原本是不可逆转的这些事实,却任由感觉去进行捡拾脚印的逆向旅行。将一个年老游子,对于发现这一传说的惊喜,以及对于通过凭借这种旅行回到故乡,回到从前时光的期盼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2.第8段中“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至段尾的内容,是否应该与第9段调换一下? 不应该。第8段中“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至段尾的内容是对于人们一系列忘本行为的反思并批评,第9段的内容是那个乡间父老讲的故事的后半部分。从表现上看,将二者调换似乎文脉更清晰。但从行文效果看,那样会使得第10段中“落地变成了老翁”的想象显得突兀,而依其所引发的所有感慨也会显得生硬。
3.第10段“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一句中,“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为什么说它既是“大结束”也是“大开始”?
“这”指回到故乡。“结束”的是背负诸多苦难的昨日之我,“开始”的是离弃所有苦难的今日之我,因此,回到故乡既是“大结束”,又是“大开始”。
4.结尾处“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强调的是什么? 它突出了当所有幻梦实现时,作者那轻松、畅快的心情。
二、文章最后一部分关于高楼的故事与思乡、与脚印有何关系?结合文句,说说你的理解。
关于高楼的故事就是围绕旅客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展开,表现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它与捡脚印的传说相连,为捡脚印旅行指明了目的地——故乡,最终揭示了主旨。
从文章结构看,关于高楼的故事既是捡脚印的传说的递进,又与文首“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 ”相呼应。
三、写作特点
1.精心选取神话传说与乡间故事。
2.运用的联想与想象,采取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3.大量新奇的比喻与恰到好处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奇幻色彩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