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

时间:2019-05-13 22:2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三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篇:古诗三首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2)

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第二篇:《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总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分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2、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

越过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干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上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安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诗的大意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理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

诗歌描写的画面。

2、学情分析

三首古诗的教学,可以依据诗意理解的难易程度来划分课时,第一首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学第一首,再学习后两首。古诗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借助注释等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接着,进行疑难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

师:在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表现了历史名人的爱国之情。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学习写书信,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十一课跟老师读课题二十一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写的出塞,唐朝诗人王翰所写的凉州词和宋朝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夏日绝句,其中出塞和凉州词是七言诗,夏日绝句是五言诗。

二、初步古诗

1、听古诗录音

师:首先让我们听课文录音

2、借助拼音读正确三首古诗

师:现在请同学借助拼音,试着把三首古诗读正确。

3、指名朗读古诗

师:请同学来朗读

《出塞》

·塞:sài

·秦:qín

·征:zhēng

多音字:

·人未还huán:还——回来

·飞将jiàng :将——将领

将jiāng将来

·教jiào:使 令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读准了这三个生字的字音

·题目《出塞》的“塞”是平舌音,更老师读。

·在第一景诗中的秦时明月的“秦”是前鼻音。

·万里长征的中“征”后鼻音。

·在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多音字。

·第一个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还”意思是归来,读huán。

·第二个是“将”,根据注释我们了解到这位龙城飞将是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这个字第四声,跟老师读jiàng。它还有一个读音是将jiāng组成词语,将来

·第三个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注释告诉我们“教”的意思是指使得、令,所以这个字的字音应该读第四声教jiào。

《凉州词》

·琵琶:轻声

师:第二首谁来读?......诗中提到了一种乐器的名称,琵琶。跟老师读“pí pa”

师:最后一首谁来读?......这位同学把诗读正确了

4、自己读古诗 注意停顿

师:现在请同学再把三首诗自己读一读,注意停顿。

三、学习《出塞》

1、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塞”就是可以做屏障的,险要的地方,可以组成词语边塞要塞。这是乐府旧题 《出塞》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用的题目。

2、王昌龄简介

师:诗人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他早年赴西域边塞时,所做的诗篇。一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3、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师: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向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呢?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插图来说一说。哪位同学来交流?

预设:结合插图,我知道了边塞的关口是由高高的城墙阻隔而成,它在崇山峻岭之中曲折蜿蜒。是没有尽头。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只有一堵长长的城墙。边塞显得十分荒凉。

师:能把诗句的意思说清楚吗?

预设:这是秦国的人月和汉朝的边关,出征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归来。

师:意思说出来了,但明明已是唐朝,诗人为什么要写秦时明月汉时关呢?

预设:因为明月还是那轮明月,而眼前的关口,在汉朝时就有了,但出征的将士却不曾回归。

师:诗人向我们描绘的正是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而这样的边关自秦汉时期就已存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写出:边塞的战争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那些出征远方的将士们没有回到家乡,他们倒在黄沙大漠之中。

师:读一读这两句诗,你的心情怎样呢?谁来交流?

预设: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因为连年战事带来了生死离别。

预设:我读的时候有点忧伤。战争让年轻的将士常年在故土之外

师:是呀,明月照关口清冷孤寂,加上人未还的伤痛,让我们感受到诗的前两句所表现出来的忧伤情绪。

4、后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师: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那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交流?

预设:注释二告诉我们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名将李广,此时是唐朝,他早已不在人世。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诗句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准确说出了“但使”“不教”词语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交流。

预设:诗句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那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不教胡马渡阴山,让我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守边决心,他们拥有坚定的意志。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诗人还借着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实现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心情。

师:前两句诗人在感叹边战不断出征不归的遗憾,后两句却赞美了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让我体会到了边疆战士们希望能像汉朝名将李广那样,守护边关保卫中原。

预设:我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他们会以历史上的名将为榜样,英勇作战,抵御外敌。

师:每一位将士都有可能一去不还,但每人都具有克敌制胜,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师:现在你们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诗吗?谁来读

6、背古诗

师:现在谁能借助提示来背一背一首诗。

师:不借助提示能背诵吗?

师:这节课老师重点指导大家写一个“秦”字

师:上半部分的三横在横中线上面,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三横距离匀称。

师:下面的“禾”的最后一笔捺写成点

师: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写两遍。

板书:

古诗三首

《出塞》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完成练习册一、二

21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分教学目标

1.会写“词、催”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凉州词》《夏日绝句》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凉州词》《夏日绝句》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背诵《出塞》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谁能来背诵一下

二、学习《凉州词》

1、听录音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两首诗,我们先来行行凉州词。听听这首诗的录音

2、注释一:诗名来源

师:《凉州词》和《出塞》都是边塞诗

师:注释一告诉我们诗的题目凉州词是唐代,起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以凉州词和出塞都是唐朝时期的边塞诗。

3、自读古诗,想象画面,和同学讨论

师:那王翰笔下的凉州词所描绘的边塞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所以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想象一下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同学说一说。谁来读凉州词?

4、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

预设:诗人描写的一场军营中的盛宴,精致的美玉做的酒杯里充满了醇香的葡萄酒。身披铠甲的战士们正要举杯痛饮,好不畅快。可是这时候就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这不免令人扫兴。

师:诗中写到的酒水,昔日盛产的葡萄美酒,酒杯则是用美玉制成的。

师:边塞紧张动荡的战争生活,将士们难得有一次开怀欢聚的酒宴,可战斗来临,他们就要马上投入战场。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

5、感受“饮” “催”

师:从一“饮”一“催”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饮”本该是快乐的。“催”却给人带来一种大战前的紧张。

师:谁能读出这种情形和心情?豪华盛宴戛然而止,将士们即将投入战斗。

6、面对大战,将士们是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借助注释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谁来回答?

预设: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我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由几人能回?

预设:从诗句中我能感受到将士们们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预设:醉卧沙场难道就是醉倒在战场的意思吗?

预设:这里我想象的是将士们在出征前互相鼓励,激发斗志。他们会说如果自己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就当是喝醉后倒地不起。所以醉卧沙场不是真的醉倒在战场上,而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态度。

预设:我也有同样的体会,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指既然投身疆场,就早已做好为国献身的准备,表现出战士们不惧死亡的英雄气概

师:是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诗表现的边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谁来读?

7、比较《出塞》《凉州词》

《出塞》明月照雄关的苍凉景象

《凉州词》欢聚酒宴上大战即临的场面

师:表现出守边将士投身疆场、不怕牺牲、英勇豪迈的气概

师:两首边塞诗,王昌龄描绘的是。营业账雄关的苍凉景象。王浩描绘的是欢季酒店上大战升起的场面,但他们都表现锋。首先将士们投身疆场,不怕牺牲英勇豪迈的气概

8、有感情地朗诵,并尝试背诵

请你再读一读凉州词尝试背一背。谁来背一背

三、学习《夏日绝句》

1、听录音

师:出塞和凉州词都是唐代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

师:我们要学习的第三首诗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下士绝技。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诗的录音。

2、自读诗歌体会韵律

师:五言诗,二三停顿

——朗读古诗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注意。五言绝句五言诗常常为二三停顿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

3、诗的前两句意思

师:诗句字音和停顿都读准确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谁知道诗句的意思?

预设:这两行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是人中豪杰,死后依然要做鬼中英雄

4、古诗的历史背景

师:第一条注释:项羽

师:第二条注释:项羽自刎的典故

师:说的对,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老师告诉大家,在北宋靖康2年,宋王朝在天津的沉重打击下瓦解,高宗皇帝仓皇南逃,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李清照一家也因为朝廷的败逃而衰败,颠沛流离,他丈夫死了,自己也尝尽人间艰辛。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当她在南渡之时想到了项羽。

师:注释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楚军领袖。后来给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师:这两句诗还蕴含了一个典故,就是注释二,谁来读一读?

预设:项羽在斗争中失败,人劝他渡过长江再做打算,但他认为没有脸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

5、结合注释说说对开头两行诗的体会

师:了解了这个典故,结合诗人李清照的经历,对于开头就两句诗,你应有的什么心得体会呢?

预设:我觉得诗人想到了乌江自刎的项羽,在想到南宋皇帝不管百姓死活,自己逃走,抛弃国家和百姓,感到非常气愤。

师:确实,诗人在不着痕迹的痛斥当时的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

预设:我觉得诗人非常佩服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她觉得在国家危难面前,虽然自己是女子受到重重苦难,但同样愿意为国效力

师:有道理。

师:是啊,为国建功立业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李清照借古喻今,歌颂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的不满。

预设:我觉得诗人不仅是在为自己的苦难而愤慨,更是对当时老百姓们的生活感到担忧。

预设:朝廷不能保护百姓的安危,只顾自己逃跑。应该像项羽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保护自己的百姓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我们来尝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作业:背诵《凉州词》《夏日绝句》;默写《夏日绝句》

板书:

21、古诗三首

《出塞》

边塞诗 英勇 豪迈

《凉州词》

《夏日绝句》

第三篇:《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难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2.教师评议。

3.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

4.了解诗人范成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3)指导朗读。

(4)教师小结。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

(3)教师引读。

(4)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了解写法。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2.简介杨万里。

3.导入课题。

4.理解课题。

5.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

3.简介作者雷震。

4.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寒漪”指什么?“浸”是什么意思?

⑨ 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⑪教师小结。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 “牧童”是指什么人?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总结课文主旨。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所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练习有感情地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诗句的深层意思,体会诗句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诗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补充《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句,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激发学生收集和阅读田园诗的兴趣。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诗句中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调动学生的情感。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 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2.钲:。

3.磬(qìng):。

4.玻璃:。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四、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2.。

3.。

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

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

覃丹娜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

嗯,是《村居》)

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习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1)理解词语: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这是大部分同学一看就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请同学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古诗,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读出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思考下列问题:

5.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

(2)后面两句诗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你们知道吗?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四、课堂小结。

这么可爱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爱呢?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谐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诗人,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名诗(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是一首田园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好了,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古诗。(好了,下课!希望同学们明天还来给老师捧场,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

(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同学们,我们已经跟着两位宋代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聪明可爱,接着让我们再跟随另一位宋代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就用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再见!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五篇: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

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利用随文识字法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并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4.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

教学重

难点

1.能借助注释并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2.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收集展示有关节日的古诗。】

【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古诗,初步感知文本。】

【引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复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学会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方法迁移,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自主学习。】

【拓展课外古诗,积累古诗。】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出示古诗《乞巧》

二、初读感知

1.诗人介绍(课件出示)

2出示三首古诗。

3.教师总结

4.师范读古诗

5.《古诗三首》写的都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朝诗人()的《元日》写的()节;()朝诗人()的《清明》写的()节;()朝诗人()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节。

三、指导书写

1.出示“魂、欲”等生字,学生观察生字。

2.师重点指导书写“欲、魂”

3.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古诗

二、基础检测

听写词语

三、学习古诗

(一)出示古诗《元日》

(1)解诗题。

(2)理诗意:①读古诗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②小组合作交流③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3)悟诗情: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人们是怎样庆祝的?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二)借助学习古诗《元日》的方法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四、阅读积累《寒食》《秋夕》

了解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清明》

2.写话训练:

六、课时检测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齐读古诗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诗人

2.开火车读、自由读

3.自由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学生互评)

4.认真倾听,把握节奏。

5.回答问题。

三、指导书写

预设:

1.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2.“欲”字左边的谷字的捺变点,“欠”字的横钩要短、“人”字舒展。

3.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

二、基础检测

听写词语、学生互改

三、学习古诗

(一)出示古诗《元日》

(1)预设:①元旦②节日③春节

(2)预设: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在旁边作批注,小组交流并汇报。

(3)预设:

①春节

②放鞭炮、喝屠苏酒、换上新桃符、贴春联、吃饺子、守岁、发压岁钱......③描写了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学习《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阅读积累《寒食》《秋夕》

背诵两首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清明》。

2.从三首古诗中,任选一首,编故事写出这个节日的情景。

六、课时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3.《元日》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传统习俗来表现________(节日)热闹欢快的景象。《清明》这首诗反映_____(节日)的情景,人们有_____传统习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描写_____、_____传统习俗来表现_____(节日)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4.我独

在外

年,每到

我就

用“,______________”这句诗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安全提示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元日

喜庆

热闹

万象更新

清明

悲伤中充满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乡怀亲

教学反思

下载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三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

    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秋思》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主备人:刘家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

    《古诗三首》教案

    品读中体验整合中悟情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教学理念】 这三首古诗词同是写景的,通过将同一主题的三首古诗词整合在一起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因......

    4.古诗三首(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

    9.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

    17.古诗三首(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