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22:1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饮酒》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饮酒》教学反思》。

第一篇:《饮酒》教学反思

《饮酒》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从中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诗歌的点评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是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奸商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吟诵进课堂

初中阶段,教学故事的目的,在我看来首先是要让学生背诵、默写,只是基础。进而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怀,只是难点。最后,能用准确的相识表现出诗歌的情怀,依次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这是高标准要求。而迎送,是助于达到这三个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

教学 《饮酒》时,师生一同诵读,诵读家吟诵的遍数达到十几回,在下课前,全班学生都可以流畅地背诵出全诗。并且在强调个别字的书写后,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做到当堂默写准确无误。

二、选好切入点。

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

以意象做突破口,抓住意境、人境和“车马轩”切入,进一步分析昌盛这一矛盾的心理的原因是“心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思想。接着,让学生用抓住意境的方法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从意象入手,学生由浅入深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管喜欢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三、点评式阅读

通过诵读、圈划等具体的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知识点就比较落实,学生也从中掌握了比较具体可行的诗歌赏析方法。并在教学中贯穿了炼字、意象等诗歌鉴赏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从而使得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厚实。

此外,从教学活动来看,也反映出我在教学素质上也需要积极提高。如整堂课时间的把握,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等,这些都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自己不断地去改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饮酒教学反思

题目:《饮酒》其五教学反思

学校:共和中心学校年级:八年级(下)学科:语文 姓名:王颖

《饮酒》其五教学反思

共和中心学校

王颖 本节语文课,全面渗透新课改理念,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电子白板的辅助功能。可以说体现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我的教学设计呈板块状,合理而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在导入新课时,借助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在start/工具中选择“此工具”单击遮屏按钮。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需求分批呈现资源,可以让学生专注没被遮挡的内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2、在解决教学重点----诗歌语言品味部分,我借助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适时在配以放大镜功能,将一些重点词语做批注(加下划线、着重号),标注后,将重点字词放大后,引导学生观察,以此加深记忆。此环节,运用电子白板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在互动中交流批注的结果,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独立批注和互动讨论中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深刻性。此外,这一环节我还采用了超链接功能,插入地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语的奇妙之处。

3、在解决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悟情感环节,在start/工具中选择抓图功能。该工具提供截取当前屏幕图像功能,用户可以在屏幕、区域、不规则三种截取方式中选择一种。我选取的是区域抓图,将名句赏析、感悟情感分析部分进行抓拍、库存另存。以备学生随时调用资源和积累资源。

4、在知识拓展环节,借助电子白板联网功能,查找出《饮酒》另外四首诗,学生诵读、感悟。借助此功能,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视野,有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图片超链接、音乐等功能时,切换过程较繁琐,反应较慢,有时会出现比较乱的情景,如果能用电子白板实现一组图片自动切换、配以音乐、动画来创设情境,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视觉效果也许会更好。

本节课借助电子白板频率较多,以至于忽略了文本的重要性,教学时间上还需重新调整。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饮酒教学反思

《饮酒》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四篇:饮酒教学反思

《饮酒》案例展示 1.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了解诗歌的赏评。2.教学实录:

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课时安排:1课时。

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朗读诗歌。设问、作答、引题。背诵诗歌。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教学步骤: 导语:

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自问自答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体味、讨论、齐读。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1.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6.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笑春风。7.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8.沾衣欲湿()雨,吹面不寒杨柳风。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12.()()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3.来日绮窗前,()著花未? 14.停车坐爱()晚,()红于二月花。15.()尽已无擎雨盖,()残犹有傲霜枝。板书 饮 酒陶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景即情 ↓ 真意──髓自然 知:背景 文意 3.教学反思

这一课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依托,深入理解和感悟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挖掘作品的内在含义,绝不是就这篇文章本身而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纵横向的比较和分析,力求认识陶渊明以及他的田园诗。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深度不够。4.专家点评

从研究作家的角度学习作品,通过作品的学习了解作家,这样的教学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不仅仅是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而是在学习一类文,研究一个人。执教这这样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语文研究的方法。老师出入于课堂内外,进行多角度的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篇二:饮酒教案

备课簿

课型: 新授

作者: 张如全

单位:枣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上课时间:2013年6月6日

课题: 《饮酒》(其五)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掌握作家作品,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又感情的朗读课文。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3.研读品味,体悟本诗的表现手法。4.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2.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 1能够理领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2.能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

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

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

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

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简介作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

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

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解题.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

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

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

富的精神生活。(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找同学读课文,听听是否流利。2.给下列汉字注音。

庐()喧()篱()悠()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

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解释重点词语。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

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

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

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

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

较容易地背出。

二.探究文本。

(1)理解重要词语及句子。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

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

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

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

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归纳总结: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

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2)品味千古名句。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③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

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

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

__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

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总结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

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

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4)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

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

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三.分层训练: 1.填空。

陶渊明,名__,字__,__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__。2.给下列汉字注音。

庐()喧()篱()悠()3.试着背诵全文。

四.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收集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五.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心远 联想 志趣高洁

悠然 想象 心灵高雅

六.教学反思

1.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先了解了写作背景及作

者情况之后,开展朗读教学会更好的完成任务。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也是

最大的亮点。2.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对字句的品味还不够好,对诗歌的赏析还不到位,对陶渊

明还了解不深,对田园诗还理解的不够深。3.今后建议:(1)注重朗读,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读书声,就是失败的课堂。(2)

加强重点此举的品味,不能流于形式,应深入下去。

七.教学资源。

电子课本

教学用书

教材全解篇三:《饮酒》教学设计 篇四:《乙醇》教学反思

《 乙醇》教学反思

海伦市第六中学 刘贺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学期我执教了一堂受到好评的校级公开课,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乙醇”。对“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乙醇”的设计及体会,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设疑——问题探究(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解决问题)——规律应用——高考链接。在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反思和对照比较这一堂课,感觉存在许多不足和缺憾。现将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一、情景导入

(展示中国古代酒诗文、酒文化图片、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语:我们知道适度饮酒会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活血健身,因为酒中含有酒精,酒精的化学名称叫乙醇,同学们想知道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吗?

二、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 请仔细观察桌面上的无色液体,注意它的状态、颜色、气味并测试它的水溶性。[教师引导] 这种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酒精。学名乙醇,乙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烃的衍生物。

[学生活动] 学生代表总结观察到的结果。[媒体展示] 乙醇的物理性质 [过渡]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乙醇与水互溶,那么分离两种互溶的液体,我们应采用何种方法呢?

媒体显示:分离水和乙醇的方法。

问题探究二: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

1、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乙醇的分子式。

2、根据碳四价、氧二价、氢一价的规律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组装乙醇分子可能的球棍模型。

[学生展示] 乙醇的球棍模型。[教师归纳并板书] 乙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讲述]乙醇分子式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的,羟基比较活泼,它决定着乙醇的主要性质。

问题探究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探索乙醇的化学性质:a.乙醇和na反应(以官能团羟基入手分析乙醇和na反应的断键方式)。b.乙醇的氧化反应:①燃烧;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学生实验,分析反应现象和反应过程,理解铜丝起催化剂作用,分析乙醇催化氧化的断键方式;③让学生知道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直接氧化。

三、拓展延伸

关于酒与乙醇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全体参与,讨论交流,以此充分发挥每位同学创造力,培养合作意识)。1.酒与健康。2.酒与司机。3.甲醇与假酒。4.怎样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以及怎样除水。

(教师通过多媒体及图片答疑解惑,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健康保健及商业道德教育)

四、教师小结

乙醇的性质(歌诀): 与水互溶飘清香,燃烧之时发蓝光。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结束语] 生命和健康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同学们一定要珍惜生命,青少年时期不饮酒,成人之后不酗酒,对自己和家人负责,让幸福和健康相伴我们一生!

五、高考链接 检测本节课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并与高考接轨。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运用对比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同时注意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衔接,较好地把握知识难度和广度,注意知识的生成与延伸。乙醇是我们常见的含氧有机物,广泛地存在于酒中。本章以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为题,展开乙醇、甲醛和乙酸的教学。通过酿酒原理谈到我国古代的酿酒史;从酒中的乙醇谈到酒对人体的作用,继而谈到血液中乙醇的浓度对人体行为的影响;从乙醇结构的推断到实验室制法;从乙醇的性质谈到清洁的醇类燃料,进一步谈到测定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从乙醇的工业制法谈到它的用途。

如何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又有清晰的思路便于理解?这是我在教学前思考最多的问题。整节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有深度,思考容量大;法制教育与

知识内容结合紧密,切入点好;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总体感觉,本节课重点问题解决得较好,详略得当,该强调的重要知识、该交代的细节、该联系的知识都按教学目的要求处理得较为恰当;通过实验探究、知识对比联系,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整堂课气氛比较活跃。这节课,自我感觉比较得意之处一是乙醇的催化氧化,学生分组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很好,再一是最后小结寥寥数语,把乙醇的性质尽融其中,学生反映很好。

1、通过阅读酒瓶上的标签,引导学生了解商品标签的意义,读懂标签的内容,深切地感受化学知识在商品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作为现代人,化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常识,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根据标签上的原料和生物课学过的知识,一起来了解酒的制作过程(即发酵法制取乙醇)。由于此法产量较低且生产周期长,随着石油化工的不断发展,利用石油裂解气乙烯可以快速并大批量地制取乙醇,从而降低了乙醇的生产成本,于是不法之徒利用此法得到的工业酒精兑制假冒伪劣的酒制品,引起了多起饮酒中毒的惨剧!适时将诚信守法教育引入课堂,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酿制而成的酒清醇甘甜,少量饮用沁人心脾,利尿排毒,过量饮用则会有害健康。由此引导学生学习乙醇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了解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让学生理解酒后驾车的危害,增强社

会责任感,在节假日做好严禁酒后驾车的宣传员,为维护好稳定的社会治安作出自己的贡献。

整堂课围绕着酒,充分挖掘化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素材,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不仅引发学生思考,学会了有关化学知识,还适时进行了法制教育,学生一定会受益终身。

2、推断乙醇的结构

通过展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描述,写出结构式,讨论结构特征。让学生开展探究,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探究,证实学生推测结论。

通过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制乙烯,乙醇的催化氧化三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操作要点,讨论实验现象,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联系实际,讨论生活中乙醇性质的应用,达到教学目的。

4、习题讨论,联系生活,学以至用。通过测定司机酒后驾车的化学原理讨论,让学生填空,以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明确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对学生开展教育。

以上教学过程环节齐全,内容紧凑,有讲有练,手段多样,形式活泼,这节课从内容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在乙醇的分子结构,如何定量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和钠反应的历程,乙醇与钠和水与钠反应现象不同的原因分析,乙醇催化氧化的历程等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似乎是一节优质课。但对照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篇五:《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深受“新课改”的影响,我也在积极努力地践行新课改理念。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并在课堂上起到主导性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掌控课堂流程,促成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而高一学生对陶渊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其

五)》等等,所以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人感情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较容易的,于是我想把这首诗歌作为田园诗歌鉴赏的一个范例来讲,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从“炼字”的角度,通过分析意象特点及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中田园风光美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写景句抒发的情感。并且把“启发学生借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思考人生的舍与得”作为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作为一节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由于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等原因,某些课堂上的不恰当处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须做深刻反思,现具体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意象(艺术手法)——意境——感情”鉴赏诗歌的方法,重点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二是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的“舍”与“得”。第一个目标是最主要的,课堂上也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讨论交流,从小组代表发言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在第一个目标上花了太多时间导致第二个目标完成地有些仓促。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诗句,而不是句句分析,做到合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样才能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无法准确分析出诗句中的艺术手法,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而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评价,尤其是针对一个学生对主旨的偏激理解没能够及时引导,而是置之不理,导致没有很好地促成教学生成。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还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预习,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发言,并且在课后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

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 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我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课的教学设计主旨还是正确的,只是由于教师个人专业素养还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无法达到新课标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导致课堂实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今后我一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课堂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民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为创建符合新课标的高效语文课堂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五篇:《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1、听音频范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2、朗诵(要注意停顿、押韵)

3、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这几句诗写出了一个什么意境? ☆ “心远”是什么意思?

☆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这几句诗写了什么?(诗人的日常生活)☆ 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 最能表达诗人恬淡悠闲心境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 怎么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能看出诗人的什么思想?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②“真意”:人生的真谛

(那么,诗人认为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

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标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习“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板演,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合作探究,感悟诗境:

1.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2.品读诗歌:

学习《游山西村》

一、二句: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3)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要突出“足” 个人读,齐读。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4)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5)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6)是啊!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板书:情谊真。学习《游山西村》

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5.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出示:(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三、朗诵,感悟情境

过渡: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四、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出示: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下载《饮酒》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饮酒》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饮酒》教学设计专题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 【课堂关键词】悠然淡定、问题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变化着问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今天我......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新疆和静县第一中学马学霞 【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

    饮酒教学设计

    蚌埠四中语文组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蚌埠四中 王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

    饮酒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讲学稿 课题:《饮酒》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七年级备课组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真正体会到诗歌意蕴。 3.培养鉴赏诗......

    《饮酒》教学设计(精选)

    《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饮酒》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

    《饮酒》教学设计[范文]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学生答 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