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做好集体备课
怎样做好集体备课
耿晓
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促进教师间的协作、开阔教学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集体备课更是实现我校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由之路。做好集体备课,使课堂教学最优化,我们教师就可以花最少的时间,用最佳的方法,取得最优的效果。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整合资源,结合自已的实际,写出个性教案、特色教案,提高课堂实效。这是一个教育智慧共享,优秀教案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的好方法,更是一个碰撞思维灵感,迸发智慧火花的好途径。
如何做好集体备课呢?
(1)确定研究专题。集体备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钻研上,除了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还必须确立科研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当前学科的热门问题,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学科课题,所确立专题切入口宜小不宜大。
(2)协作分工,搜集资料。政治学科要特别注重资料的搜集。备课组在明确具体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后,应协作分工查找资料。每人各自承担一到两个单元的资料收集,从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新闻热点,自然,人文资料,到杂志上的优秀课例,但凡对教学有帮助的均可搜集。
(3)汇总资料,资源共享。大家在集体备课时将资料汇总,删繁就简,做到资源共享。(4)各自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在集体备课时间,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取长补短,认真修改,最后形成适用于自己班级的个性教案。
(5)根据教学情况写“教后札记”。教师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交流成功经验,商讨新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集体备课的侧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备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大家坐在一块,是应付任务,还是真想备好课--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态度,自会有不同的备课效率。这主要取决于组织者的重视与否;备前,有无布置,有无准备;备时,有无引导,有无重点;备后,有无实施,有无反馈等。要集体备好课,首先要个人备好课;要想备好课,更要备好人。
备难点。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其实也没什么好备,参照教参也就差不多了。组织者要善于引导教师找难点、重点,找一些大空可能忽略的知识点。备课有针对性,大家有话说,才能引出新的问题,也才会有效率。难点解决好了,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备个别。集体备课,要备共性。教师有个必一,学生也相异。不同的课堂,也应有不同的教法、学法。在课堂导入、知识点的选择等方面,可让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对针一些特殊班级,大家再帮助参考,提供适当的建议。并允许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本上,大胆地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备突变。怎么上好一节课,对不少教师来说,问题不大。怕的是现实的课堂,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学生没有预习、有人扰乱课堂等,这时教师该怎样灵活调整教学呢?针对课堂可能出现的突变情况,集体备课时就应重视。
备内容。集体备课,要备形式,也要备内容。备前、备时、备后,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集体备课,只是一种理想化的集中,它永远化替不了个性化备课的能动性。要想上好课,不能过分依赖集体备课,因为我们要面对个性化的学生、课堂。
要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我认为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让教师在每个环节上都有所作为。首先,集体备课前必须做到人人自备。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的交流和研讨,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准备,因为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以前自己要认真钻研教才,分析学生,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交流时才会侃侃而谈,才能谈出自己的观点。其次,集体备课中要突出一个“议”字,强调集体交流、研讨。集体备课的过程必须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不能成为一两个人的事情,坚决避免组织者看讲稿一说到底,讨论时泛泛而谈。要多“议”少“评”,“议”时,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可以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说”、“议”、“研”一体化的教研氛围。再者,在集体交流后,组织者要及时进行整理,整理的方案(最好是提纲)一定要留有空白,切莫形成统一的教案。因为,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出现“千人一面”、“如出一辙”不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
最后,必须重视问题反思。目前我们的集体备课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反思,也许更确切的说是根本就没有反思。集体备课是对下周要教学的课进行讨论,然而我们的集体备课对刚刚完成的教学任务往往丝毫没有涉及,对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解决问题。所以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前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篇:如何做好集体备课
如何做好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
当前,集体备课倍受青睐,并已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我旗推行“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避免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更是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新教材自我成长的有效之路。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一些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误入歧途„„
1、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2、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并谓之“资源共享”。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育“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捡到篮里就是菜”,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窃为集体所有,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拿来”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教师参与的成份,有名无份,作假现象更为严重。
3、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凡“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组长一人把持和“垄断”,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4、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无独有偶,在教学检查中发现有些教师上课是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听课教师不觉有点纳闷,为什么几节课如出一辙呢?原来这是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这不得不让人疑窦顿生,难道集体备课就得机械照搬,“如出一辙”,甚至不能“越雷池”半步,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吗?
二、加强与改善集体备课的思考 第一、必须再认识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而这一切都必须是以本校、本班学情为背景的。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它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亦可以是唇枪舌战的辨析。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情。“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教师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通过集体备课,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为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去创造,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模式和格局。
第二、重新把握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其表现有:
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2、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
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
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5、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因此,集体备课和侧重内容为:
①备教材。把握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各章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研究教学难点;做好“用教材”教的研究与设计。
②备教学方法。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
③备教学资源。训练和练习(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搜集、共享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教学网站、教学课件,自制课件与教具学具等。第三、确立集体备课制度,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
为了加强集体备课的规范化管理,必须总结制定出集体备课制度,内容包括:固定时间、地点、人员:固定各次备课内容:安排人员(轮流)整理;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及时反馈改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等。
第四、评价备课过程,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集体备课只是形式,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所以评价时,我们重在评过程,看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探究并结合学情“匠心独运”地应用于教学实际,使制度和人性化有机结合,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我们还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评课中尽量多做纵向比较,人人都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第五、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集体备课的程序大致有三种形式。
方式一: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个案—课堂跟踪—课后交流。方式二: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交流反思。方式三: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第六、在推行“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更需要加强集体备课,具体操作步骤是:(1)准备阶段:
提前一周,确定中心发言人,对下一周的学案进行集中备课,特别是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加强对学案具体使用的研究。其他教师也要对下一周的学案进行分析和研究,人人作好发言准备。
(2)讨论阶段(核心环节):
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学案。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①学案的设计意图。②学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如何根据本校或本班实际,对学案进行增删。(3)完善阶段:
通过第二阶段的讨论活动,老师们再结合本班的特点和情况,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案进行修改、补充、纠正、完善,形成适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规范的学案。无论采取那种方式进行集体备课,都应重在实效上下功夫。教师的教案,必须是学科教师集体智慧的体现,必须是学科教师集体智慧的体现,必须体现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化。学校应将集体备课作为视导检查信教学常规落实的重点,认真进行量化考核。集体备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潜心学习,因此学校学习型集体的建设是加强集体备课的关键。
集体备课制度
一、全校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参加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二、集体备课应做到“三定”(定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各年级同一学科同一类班级应做到“四统一”(统一标高、进度、作业量、质量考核标准)。个人钻研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共同解决教法、教材疑难,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实行主备课人制度。每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课人,在备课会上,就下一周授课内容提出设想,其他教师提出建议,然后形成具体教案。
四、每位教师要重视二次备课这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对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五、要做到超前备课,每次集体备课活动时,要对上周授课情况进行小结,应特别注意对“课后分析”的交流。
六、每次备课(教研)活动,组长要考勤签名,每月将备课记录交教导处检查。
七、主要任务:
① 了解、检查并交流上周教与学的进度情况,二次备课和课后反思的撰写情况。② 了解、交流或通报上周教学案使用和作业批改情况。
③ 安排好教研公开课,组织好听评课活动,交流听课学习情况。
④ 对照教学计划,商量并确定下一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和主要活动。⑤ 重点讨论本次备课内容,共同修订好教学案一体化资料。⑥ 相关练习、作业的安排与处理办法。
⑦ 推荐或学习有关报刊上的教改文章,周知教研活动、课程改革、考试方面的重要信息。⑧ 优秀论文、典型案例、摘抄等交流展览。
八、具体要求:
①
每次活动,必须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家都能准时参加备课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情,以免分心,影响备课效果。②
上周内容的通报、交流必须建立在活动之前的抽查、了解、掌握第一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并能每次突出一至两个重点内容,尽量准备个案和大家一起剖析。③
主备人要将自己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周知大家,然后有主备人主讲,大家讨论,修改、调整、增删,并考虑到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的情况。
④不定期安排不同层次班级的老师介绍自己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情况,总结成功做法,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推荐报刊文章等。
⑤
就本周主要教研活动的开展、时间、任务量等作出安排并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头。⑥
相关资料的选择,题目的增删;练习与测试的批改、记分、讲评、补救措施等做到明确清楚,资料使用的检查办法也要落实好。
九、备课流程:
回顾检查通报——教学案一体化——作业练习或检测安排及要求——本周相关教研活动——填写备课活动表格并上交。
十、教研组长要妥善保管好集体备课册,期末交教导处存档。
第三篇:如何做好集体备课
如何做好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
当前,集体备课倍受青睐,并已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我旗推行“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避免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更是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新教材自我成长的有效之路。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一些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误入歧途„„
1、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2、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并谓之“资源共享”。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育“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捡到篮里就是菜”,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窃为集体所有,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拿来”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教师参与的成份,有名无份,作假现象更为严重。
3、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凡“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组长一人把持和“垄断”,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4、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无独有偶,在教学检查中发现有些教师上课是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听课教师不觉有点纳闷,为什么几节课如出一辙呢?原来这是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这不得不让人疑窦顿生,难道集体备课就得机械照搬,“如出一辙”,甚至不能“越雷池”半步,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吗?
二、加强与改善集体备课的思考
第一、必须再认识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而这一切都必须是以本校、本班学情为背景的。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它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亦可以是唇枪舌战的辨析。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情。“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教师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通过集体备课,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为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去创造,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模式和格局。
第二、重新把握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其表现有:
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2、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
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
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5、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因此,集体备课和侧重内容为:
①备教材。把握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各章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研究教学难点;做好“用教材”教的研究与设计。
②备教学方法。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
③备教学资源。训练和练习(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搜集、共享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教学网站、教学课件,自制课件与教具学具等。第三、确立集体备课制度,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
为了加强集体备课的规范化管理,必须总结制定出集体备课制度,内容包括:固定时间、地点、人员:固定各次备课内容:安排人员(轮流)整理;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及时反馈改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等。
第四、评价备课过程,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集体备课只是形式,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所以评价时,我们重在评过程,看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探究并结合学情“匠心独运”地应用于教学实际,使制度和人性化有机结合,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我们还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评课中尽量多做纵向比较,人人都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第五、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集体备课的程序大致有三种形式。
方式一: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个案—课堂跟踪—课后交流。方式二: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交流反思。
方式三: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第六、在推行“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更需要加强集体备课,具体操作步骤是:
(1)准备阶段:
提前一周,确定中心发言人,对下一周的学案进行集中备课,特别是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加强对学案具体使用的研究。其他教师也要对下一周的学案进行分析和研究,人人作好发言准备。
(2)讨论阶段(核心环节):
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学案。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①学案的设计意图。②学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如何根据本校或本班实际,对学案进行增删。(3)完善阶段:
通过第二阶段的讨论活动,老师们再结合本班的特点和情况,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案进行修改、补充、纠正、完善,形成适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规范的学案。无论采取那种方式进行集体备课,都应重在实效上下功夫。教师的教案,必须是学科教师集体智慧的体现,必须是学科教师集体智慧的体现,必须体现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化。学校应将集体备课作为视导检查信教学常规落实的重点,认真进行量化考核。集体备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潜心学习,因此学校学习型集体的建设是加强集体备课的关键。
第四篇:集体备课
答:教师之间要更有成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成员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比如熟悉集体备课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
备课组成员的备课质量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集体备课前,可以根据每一位的特长分配“主备”内容,尽量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优点、长处,并使之融合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
集体备课时应少讲特殊的、或者本班特点的内容,可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言:(1)、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内容。(2)、说明教学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4)、说明作业设计意图。
交流时,每一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把全体成员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共案”。
集体备课中和集体备课后,每一位成员还要根据自己和本班学生特点对“共案”进行调整;尤其是在集体备课中,其他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时,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或作修改,或在空白处作必要的旁注,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上完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尽量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应先交流上次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可以是反思性的汇报,也可以是展示性的汇报。
为了适应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在重视同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沟通。有时也可以采取拓展型备课方式,教师可以跨学科参加集体备课,这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益。
集体备课内容最终还是依靠单个的教师完成的,所以在提高集体备课成效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风格,自成一家。
第五篇:集体备课材料
探究主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主题研究的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可见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质是何等的重要。
二、主题研究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却存在着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
1.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缺少思考和研究,盲目跟风,把合作探究作为科学课堂的点缀,使其沦落为苍白的形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又是合作探究,又是讨论,又是研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最后的结论还是靠老师实验演示得出,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合作探究等于是表演,流于形式。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做了实验,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就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其实不然,像有的教师为学生选好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按要求去做就行了。这种方式,造就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猜想,缺乏实验的设计能力,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学会合作探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
基于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教学团队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一研究主题。
三、主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互动合作、自护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互动与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养成合作互动与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前期研究成果
经过我们团队前期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针对这个主题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想法。具体采用以下四个策略来进行主题研究:
1、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持久的探究性趣
2、活用教材,优选教学内容。
3、提供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4、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五、课例展示
光与热教学设计
四小
徐艳华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板书设计
光与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光与热》教学设计再设计
四小
徐艳华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播放故事: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胜利了!海岸上的希腊人欣喜若狂,围着阿基米德欢呼起来:“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你们说说是什么帮助希腊人民取得胜利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奥秘呢?等我们研究了《光与热》这一课就能解开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2、同学们,通过前节课学习了,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谁愿意来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光源有哪些?(学生可能会讲到太阳、蜡烛等)
师说:像白炽灯、蜡烛、太阳等这些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同学们,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行走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热呢?(阳光很强烈等)热也说明温度---------(较高);这时太阳下面忽然飘来一片薄云,你的会感到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不热了也说明温度——(不高)梳理并板书:
光强 温度高 光弱 温度低
二、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
(一)、光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到底有没有关系?什么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
(二)、1、根据自己的经验,你们觉得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猜猜!同组讨论交流,并填在记录表上。
2、科学仅靠猜测可以吗?(要通过实验)讨论实验方案:
(1)、想想怎样才能收集到强光和弱光,看哪位同学最会动脑筋?(提示:可以用上一些仪器)小组讨论后汇报:
(3)、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大家同意吗?这么说,我们就有这么多种方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因条件限制今天老师只准备这些仪器,那我们就用它们来做!先拿出温度计、手电筒让学生说说名称,接着说今天以手电筒为光源,用它(拿出凸透镜)来收集强光。认识它吗?知道它的聚光特点吗?
老师介绍凸透镜
(4)了解它们,我们就可以分组做实验了,该怎么做呢?(小组交流一下)打算先用几面凸透镜、几把手电筒,再用几面凸透镜、几把手电筒?不同的凸透镜折射出不同的光影,这时该怎么处理?(请一小组上来演示两把手电筒、两面凸透镜。
(5)、仅靠一次实验能把问题搞清楚吗?那么我们要做几次?科学研究一般至少要做三次!我们就做三次吧!
(5)为了保证实验科学准确,你们觉得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
(每组的实验时间要控制一样,每组反光要集中在一个地方;手不要晃)
(6)大家想得真周到,为了保证实验成功,我们还要分工合作。谁拿温度计读温度,谁拿凸透镜、手电筒,谁记录,分工以后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有序地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每个小组做3组实验,每次时间为3分钟,为了让温度计读数看的更清楚,可以在桌上它底下放一张白纸。
3、学生做实验
4、在整理数据时,请各组派一名组员上来,把自己研究的结果填在黑板上的表格里。
5、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三次实验中我们用的工具有什么变化?手电筒和凸透镜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光的强度也越来越——强。它们的温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6、根据上面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研究结果)和你们开始的猜测一样吗?
7、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科学家们常常把这些数据画成柱状图。你们会画吗?指名说说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小组合作画柱状图)
引说:通过柱状图,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光越强,温度越————;光越弱,温度越————
三、凹面镜和凸透镜的运用
1、从上面研究中,我们知道了能用凸透镜得到很强的光线、很高的温度,现实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仪器,也到很强的光,很高的温度,大家想想有哪些仪器?(PPT出示凹面镜)谁来说说?(先让学生说说凹面镜与平时看到的镜子和凹透镜有什么不同?,再说明它是凹面镜)
2、老师介绍凹面镜(做成ppt演示,(动画))
3、人们正是利用这原理,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先让学生说说.展示一下他们的智慧,教师再补充.认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如便携、折叠式太阳灶北京奥运会采火、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氧气。
四、课的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收获环节可有可无)
五、课后拓展
1、用不同面镜子等方法继续研究光与热的关系。
2、用冰块制作凹面镜点燃火柴。教学反思: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第一环节,老师要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提出问题。我以学生身边和故事中的的天气引出话题,一下子拉近学生的距离,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2、为了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高低关系”这个问题时,要采用什么仪器,以什么为光源呢?如果,按课文内容,要求通过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的反射来探究光与热的关系,那就得以阳光为光源,而阳光是个不定数,不是你想要就有。假如阴天或阳光不强时,课前我做过多次实验,效果很不明显,更不用说雨天。而且这节课是县优质课评比,时间教育局规定的,没办法另选。我先后用手电筒、充灯,用了好几面镜子反射,温度计一点也没变化。后来我想用到用100瓦白炽灯做成的台灯,结果一试,也不好。怎么办呢?那几天为这个问题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我请教了好几位科学老师,他们都说,这次的课题有点刁钻,也说不出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