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行》教学反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山行》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第二篇: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1、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道。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2、成功之处: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牧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3、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4、改进措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中。
山行教学反思2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赵涵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刘子扬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山行教学反思4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5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
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还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朗读的这两个特点。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读了几遍后还没有发现。于是我进行了范读,由于范读时停顿比较夸张,有几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古诗朗读的停顿和节奏。接着,我再让他们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押韵。虽然第一次教学时花了一点时间,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一定会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读,读出理解,读懂诗意
理解诗意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如“停车”、“枫林”、“白云”、“人家”等。还有一些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理解的字词,再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那些与现今意思不一样的词语。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画图法。在理解“远上”、“石径”和“斜”的意思时,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一条从山下通往山顶的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图一画,学生就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接着我让一学生上黑板从山脚往上看,让学生说说看的感受,学生理解了“远上”的意思。
联系前后文感悟。在理解“坐”的意思时,因为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进行理解。感受“诗人停下车不走”与“喜爱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导学生用“调换顺序法”和“扩充意思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应该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
三读,感悟意境,体会情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自己看到的.情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远景、近景都描绘得十分具体。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让学生受到感染。还适时加以音乐渲染,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总之,通过“三读”,学生基本读懂了古诗,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得扎实、高效。
山行教学反思6
教完p84页例2后,整堂下来我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且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我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生比较粗心
(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三)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负迁移。
对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以后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学生从小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要克服学生的粗心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使其能认真书写,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对书写不整洁、不规范的学生让其重写。
2、重点进行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堂数学课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把口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要做到持之以恒。
3、逐步培养一些小助手,让他们组成数学互助小组。
让优生帮忙辅导差生,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让优秀的学生有事情可做。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山行教学反思7
《望庐山瀑布》及《山行》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写景类的古诗,所以只要让学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讲解,应该大部分地让学生赏读,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课前,我准备了电脑课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课上使用。于是采用了课文挂图,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动画那样生动、形象、有吸引力。
我设计,以回忆学过的古诗导入,以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诗意,特别是个别字的理解,如“生——产生”“川——河流”“坐——由于,因为”等,能准确地汇报;学生还能体会诗中的好词佳句,如“挂”字化静为动,“飞”字描绘急流飞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壮丽、势不可挡的气魄,等等。这个环节,我是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探究合作学习:你喜欢哪首诗?或者喜欢诗的哪部分?喜欢就多读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当学生已经回答出诗句好在哪里市,教师就应顺着这个线路,让学生充分地读,结合读再来讲讲诗写得好在哪,体现赏读的过程。
在扩展教学时,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写景类古诗,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读诗,没有更进一步的对诗意的理解。这一环节只要汇报3-4首有代表性的诗,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或意境,这样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互相积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在速记是未记全的,或对某给学生的某首诗感兴趣的,可以下位来互相补充,充分达到积累的完整准确性,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创作的过程,值得在讲授其他课文中继续恰当应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大块环节设计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课标精神。但细节上还须认真加工、雕琢,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摸索、积累经验。
山行教学反思8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山行教学反思9
山行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你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教学反思 &n
bsp; 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诗的含义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宗旨,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使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古诗。这节课在画画这一步骤上显得有点吃力,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的画画功底不是很好,如果我在课前为学生们准备一幅亲笔画的画,给学生一个范本也许会更好。
山行教学反思10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山行教学反思11
教学片断
上课前,我把《山行》这首诗写在黑板上,但是在上课时却发生了我没想到的事情。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其他同学也说:“是错了一个字,白云深处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活的生。”我的脸微微的红了起来,灵机一动,我首先承认自己确实写错了,随后又问:“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深呢?”学生热烈的展开讨论。
反思: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很少写错字的,可是今天老师却写错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叫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生:“白云生处”的意思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所以用生,而深是很深的意思。
生:我不同意!这个生应该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所以用“生”。
生:我不同意他们俩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
……
师:你们真棒,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错字了。我想,说“白云生活的地方”的同学,是把白云给说活了,有想象力!说“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的同学,说出了白云不断变化的动态,善于观察!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简练,言已尽而义无穷!
(我的话刚说完,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还应该读得很高兴,因为诗人坐着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去,而且又是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现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欢喜。
师:你怎么知道是在深秋?
生:从“寒山”一词看出是深秋。
生:从“霜叶”也可以看出,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叶”就是被霜打过的叶子。
师:那么你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
生:被霜打过的叶子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枫叶太美丽了,诗人看着看着就——
生:停下车来欣赏。
师:那么,“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诗人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说得真棒!诗人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应该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我只是表扬了那个学生认真看书,敢于说出老师不对的地方,然后把错字一改,接下去上课,我想这节课也许不会出现这么精彩的一幕,学生的体会也许不会这么深。课堂上我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提出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见解。因为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动态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的翱翔。
山行教学反思12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山行教学反思13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三年级古诗教学要达到何种程度?
山行教学反思14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15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三篇:《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山行》教学反思2
年组“聚焦课堂”我讲了《山行》一课。通过讲这一课,关于小学诗歌教学我有了新的理解。
小学生学诗歌不必讲诗歌背景,不需要详细分析诗歌内涵。把时间大多用在讲述作者也是浪费。最重要的是读。初读诗文,带着生字读,感受节奏韵律,大致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诵,背。这样讲才会条理清晰,步步明确。
由于我的大意,我没仔细研究过课题,这部分便出了毛病。现在的教学板书都把作者写在课题的正下方,而不是课题右下角。正确如下:
课题这儿是业务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让我犯了。书上的正确格式没有注意,太不细心,必须谨记。
识字方面,当孩子回答“径”字的识字方法错了时,我没有给予恰当及时的纠正,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走了过场。今后我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唤醒我的教学机智,和孩子一同成长,让自己走的更长更远。
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读诗时有的小朋友唱读,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声音小,说话时有的学生说半截话。这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让孩子们勇敢积极、大声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了,必须把话说完整。话说不好还怎么写呢?说完整话,就是为写话打好基础。
后半节课思路不清晰。师范读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够深入、浮皮潦草。讲解诗歌大意哪儿方法不合适,预设有点高,显得教师自说自话。与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诗歌大意部分课堂教学不够活跃。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弄混乱了。
虽然存在问题。但较上学期比,我的教态更自然了,课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长大了。20xx年9月我播种下“一盆小鱼”,一年后我收获了53条滑不溜丢的“小泥鳅”。谁知道再过一年还会发生什么呢?不怕有错误,就怕发现不了。不论怎样,我爱我班,我爱我的职业,我会努力,会越来越好!
《山行》教学反思3
《山行》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充沛结合画图,以便让同学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没有很好的解释“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让同学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意思。以至于我没能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错误。原本诗歌就是很美的,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有了这次失误,我会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钻研教材,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山行》教学反思4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赵涵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刘子扬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情感、从析词析句中理解情感、从课外拓展中升华情感皆是紧扣文本展开,围绕情感教学,展开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如:“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亲人离别的悲痛。学生说:“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们就是海鸥那样站成两行为外婆送行。”我立刻追问:“能说说你当时的感受吗?”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眼前仿佛出现了葬礼的情景。“我外婆对我最好了,她离开了我,再也不会和我玩了。
所有人都哭了。”她的声音哽咽了。一种同情、悲痛之情油然升到在座每个同学的心里。如果我能继续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么情感的升华将到达顶点,体会亲人离别的痛苦会更加深刻。我即时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之中。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体验读一读这段话,让学生用心灵诵读,用心体验。
《山行》教学反思6
《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诗歌,从诗歌的内容看,作者选材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不守规则的场景:“往狗熊嘴里扔饼干、糖果”;“翻越界栏横穿过街”;“把果皮往长椅上一搁”;“硬挤乱插”……这些素材都富有生活气息,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从反面告诉人们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进而认同: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人人树立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诗歌有四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创作。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理解现代诗不受字数和押韵的局限,而自由表达的特点。
从学习角度看,虽说诗歌的内容和结构通俗易懂,较好把握,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如果在课堂上闭门造车,学生思路封闭,会造成内容单一,千篇一律。要想达到教育学生遵守生活中的规则的目的,就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规则与每个人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课的前两天,我让学生到生活中搜集相关的.规则,调查人们遵守规则的情况。经过两天的调查,学生们知道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节约用水;严禁下河游泳;请勿吸烟等,也发现了许多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如“不许缺斤少两”,却有人在秤上作手脚;“请爱护家乡河流”,却有人往河内扔垃圾、排污水;“不准踩草坪”,却有许多人在草坪上悠闲自在地走着……同时也发现了不守规则带来的许多危害,如交通事故的增加,生活环境的脏、乱、差,河水的严重污染等。进而认识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收获到了知识,收获到了应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
《山行》教学反思7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山行》教学反思8
《包装的学问》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堂,我努力创设情境,积极组织引导,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创设了“为母亲节准备礼物”的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长方体磁盘引入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磁带盘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参与,开放探究空间
“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探究的实效,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包装4个磁带盒时,我更是大胆地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让持不同包装方案的同学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形成共知,课堂达到了另一高潮。老师在此时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或指导,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培养了乐趣。
四、不足之处
1、老师在教学中似乎急于渗透“优化思想”,急于探究“最优策略”,而忽视了学生对“策略多样化”的体验。
2、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小组内的交流还不充分教师便急于组织课堂交流,显得小组交流似乎有点“走过场”。
3、本节课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激励性评价单一等,有待今后继续改进。
《山行》教学反思9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10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教学反思11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12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山行》教学反思13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教学反思14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山行》教学反思15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
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还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朗读的这两个特点。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读了几遍后还没有发现。于是我进行了范读,由于范读时停顿比较夸张,有几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古诗朗读的停顿和节奏。接着,我再让他们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押韵。虽然第一次教学时花了一点时间,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一定会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读,读出理解,读懂诗意
理解诗意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如“停车”、“枫林”、“白云”、“人家”等。还有一些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理解的字词,再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那些与现今意思不一样的词语。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画图法。在理解“远上”、“石径”和“斜”的意思时,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一条从山下通往山顶的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图一画,学生就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接着我让一学生上黑板从山脚往上看,让学生说说看的感受,学生理解了“远上”的意思。
联系前后文感悟。在理解“坐”的意思时,因为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进行理解。感受“诗人停下车不走”与“喜爱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导学生用“调换顺序法”和“扩充意思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应该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
三读,感悟意境,体会情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自己看到的情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远景、近景都描绘得十分具体。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让学生受到感染。还适时加以音乐渲染,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总之,通过“三读”,学生基本读懂了古诗,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得扎实、高效。
第四篇: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望庐山瀑布》及《山行》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写景类的古诗,所以只要让学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讲解,应该大部分地让学生赏读,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课前,我准备了电脑课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课上使用。于是采用了课文挂图,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动画那样生动、形象、有吸引力。
我设计,以回忆学过的古诗导入,以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诗意,特别是个别字的理解,如“生——产生”“川——河流”“坐——由于,因为”等,能准确地汇报;学生还能体会诗中的好词佳句,如“挂”字化静为动,“飞”字描绘急流飞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壮丽、势不可挡的气魄,等等。这个环节,我是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探究合作学习:你喜欢哪首诗?或者喜欢诗的哪部分?喜欢就多读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当学生已经回答出诗句好在哪里市,教师就应顺着这个线路,让学生充分地读,结合读再来讲讲诗写得好在哪,体现赏读的过程。
在扩展教学时,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写景类古诗,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读诗,没有更进一步的对诗意的理解。这一环节只要汇报3-4首有代表性的诗,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或意境,这样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互相积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在速记是未记全的,或对某给学生的某首诗感兴趣的,可以下位来互相补充,充分达到积累的完整准确性,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创作的过程,值得在讲授其他课文中继续恰当应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大块环节设计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课标精神。但细节上还须认真加工、雕琢,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摸索、积累经验。
山行教学反思2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3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赵涵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刘子扬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4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教学反思5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
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还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朗读的这两个特点。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读了几遍后还没有发现。于是我进行了范读,由于范读时停顿比较夸张,有几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古诗朗读的停顿和节奏。接着,我再让他们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押韵。虽然第一次教学时花了一点时间,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一定会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读,读出理解,读懂诗意
理解诗意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如“停车”、“枫林”、“白云”、“人家”等。还有一些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理解的字词,再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那些与现今意思不一样的词语。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画图法。在理解“远上”、“石径”和“斜”的意思时,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一条从山下通往山顶的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图一画,学生就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接着我让一学生上黑板从山脚往上看,让学生说说看的感受,学生理解了“远上”的意思。
联系前后文感悟。在理解“坐”的意思时,因为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进行理解。感受“诗人停下车不走”与“喜爱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导学生用“调换顺序法”和“扩充意思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应该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
三读,感悟意境,体会情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自己看到的情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远景、近景都描绘得十分具体。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让学生受到感染。还适时加以音乐渲染,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总之,通过“三读”,学生基本读懂了古诗,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得扎实、高效。
山行教学反思6
教完p84页例2后,整堂下来我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且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我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生比较粗心
(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三)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负迁移。
对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以后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学生从小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要克服学生的粗心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使其能认真书写,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对书写不整洁、不规范的学生让其重写。
2、重点进行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堂数学课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把口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要做到持之以恒。
3、逐步培养一些小助手,让他们组成数学互助小组。
让优生帮忙辅导差生,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让优秀的学生有事情可做。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山行教学反思7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出示生字]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出示课件]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二、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三、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出示春、夏、冬诗]
四、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出示田字格]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山行教学反思8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山行教学反思9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
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
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教学反思10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山行教学反思11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对!对!其他学生附和着。我知道,学生认为“生处”是白云“出生”。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已经学会将古诗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了,但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这里。说着,我在山间画上了漂浮着白云。
生:人家应该在白云的下面。
(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起来。)
师:对了,说着,我在白云的下面画上了几座小房子。
师:那要怎样才能到达这几户人家呢?好象还缺少点什么?
生:应该有路。
师:那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再读一读第一行诗,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石头做的,还有点斜。
我们班最聪明的王辉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还不太明白。
师:对了,“石径”指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样子是弯弯曲曲的。
师:瞧,大诗人杜牧只用了1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真让老师佩服!而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读诗,把诗中的文字变成了图画,更让老师佩服!现在,我们把图画再放进头脑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好吗?
孩子们投入地朗诵起来。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山行教学反思12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13
年组“聚焦课堂”我讲了《山行》一课。通过讲这一课,关于小学诗歌教学我有了新的理解。
小学生学诗歌不必讲诗歌背景,不需要详细分析诗歌内涵。把时间大多用在讲述作者也是浪费。最重要的是读。初读诗文,带着生字读,感受节奏韵律,大致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诵,背。这样讲才会条理清晰,步步明确。
由于我的大意,我没仔细研究过课题,这部分便出了毛病。现在的教学板书都把作者写在课题的正下方,而不是课题右下角。正确如下:
山行
杜牧
课题这儿是业务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让我犯了。书上的正确格式没有注意,太不细心,必须谨记。
识字方面,当孩子回答“径”字的识字方法错了时,我没有给予恰当及时的纠正,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走了过场。今后我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唤醒我的教学机智,和孩子一同成长,让自己走的更长更远。
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读诗时有的小朋友唱读,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声音小,说话时有的学生说半截话。这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让孩子们勇敢积极、大声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了,必须把话说完整。话说不好还怎么写呢?说完整话,就是为写话打好基础。
后半节课思路不清晰。师范读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够深入、浮皮潦草。讲解诗歌大意哪儿方法不合适,预设有点高,显得教师自说自话。与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诗歌大意部分课堂教学不够活跃。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弄混乱了。
虽然存在问题。但较上学期比,我的教态更自然了,课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长大了。20xx年9月我播种下“一盆小鱼”,一年后我收获了53条滑不溜丢的“小泥鳅”。谁知道再过一年还会发生什么呢?不怕有错误,就怕发现不了。不论怎样,我爱我班,我爱我的职业,我会努力,会越来越好!
山行教学反思14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明丽、充满生气。作者的观察力很强,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把这首诗写活了,意境之美让人心旷神怡。由于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学习能力不是很好,“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今后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体现三点:
1.读说整合,感知诗意:
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2.读听训练,感知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使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3.读演交融,领悟情趣:
兴趣很多时候表现直观性,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边读便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自然进入情境,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山行教学反思15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第五篇: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1、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道。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2、成功之处: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牧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3、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4、改进措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中。
山行教学反思2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3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4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明丽、充满生气。作者的观察力很强,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把这首诗写活了,意境之美让人心旷神怡。由于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学习能力不是很好,“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今后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体现三点:
1.读说整合,感知诗意:
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2.读听训练,感知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使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3.读演交融,领悟情趣:
兴趣很多时候表现直观性,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边读便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自然进入情境,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山行教学反思5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教学反思6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7
《枫桥夜泊》是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在教学时我先检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况。
1、检查背诵。
2、出示填空题,了解重点内容的掌握,特别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名句是“坐、霜叶、于”的意思。
3、检查默写。
从这首诗引出另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注重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音,特别是“眠”字的读音。
3、图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
5、生字教学。
闪光点: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首古诗中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不足:
1、检查古诗的默写可放在课后,复习旧知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课的教学上,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时要放手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虽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够,应不怕学生说错、说得不到位,这时才能凸显教师的“导”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去。
3、对“枫桥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点浅尝辄止,部分学生仍像雾里一样。另外,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缺少介绍,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
在以后的古诗教学的备课中,还应多备些学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搜集些有关古诗及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学反思8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9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赵涵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刘子扬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10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教学反思11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山行教学反思12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山行教学反思13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对!对!其他学生附和着。我知道,学生认为“生处”是白云“出生”。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已经学会将古诗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了,但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这里。说着,我在山间画上了漂浮着白云。
生:人家应该在白云的下面。
(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起来。)
师:对了,说着,我在白云的下面画上了几座小房子。
师:那要怎样才能到达这几户人家呢?好象还缺少点什么?
生:应该有路。
师:那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再读一读第一行诗,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石头做的,还有点斜。
我们班最聪明的王辉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还不太明白。
师:对了,“石径”指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样子是弯弯曲曲的。
师:瞧,大诗人杜牧只用了1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真让老师佩服!而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读诗,把诗中的文字变成了图画,更让老师佩服!现在,我们把图画再放进头脑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好吗?
孩子们投入地朗诵起来。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山行教学反思14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三年级古诗教学要达到何种程度?
山行教学反思15
山行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你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教学反思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