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反思

2022-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山行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5篇)

山行教学反思1

一、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热情,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练习中,我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2个“小调查”:

①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播出时间。

②说出自己星期六一天的时间安排,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进行有效的学习。在认识时刻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为学习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观察与思考、比较与发现、归纳与总结的机会,激发学习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多动脑,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练习的设计。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观念。

山行教学反思2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山行教学反思3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教学反思4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对!对!其他学生附和着。我知道,学生认为“生处”是白云“出生”。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已经学会将古诗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了,但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这里。说着,我在山间画上了漂浮着白云。

生:人家应该在白云的下面。

(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起来。)

师:对了,说着,我在白云的下面画上了几座小房子。

师:那要怎样才能到达这几户人家呢?好象还缺少点什么?

生:应该有路。

师:那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再读一读第一行诗,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石头做的,还有点斜。

我们班最聪明的王辉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还不太明白。

师:对了,“石径”指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样子是弯弯曲曲的。

师:瞧,大诗人杜牧只用了1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真让老师佩服!而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读诗,把诗中的文字变成了图画,更让老师佩服!现在,我们把图画再放进头脑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好吗?

孩子们投入地朗诵起来。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山行教学反思5

《枫桥夜泊》是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在教学时我先检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况。

1、检查背诵。

2、出示填空题,了解重点内容的掌握,特别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名句是“坐、霜叶、于”的意思。

3、检查默写。

从这首诗引出另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注重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音,特别是“眠”字的读音。

3、图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

5、生字教学。

闪光点: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首古诗中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不足:

1、检查古诗的`默写可放在课后,复习旧知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课的教学上,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时要放手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虽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够,应不怕学生说错、说得不到位,这时才能凸显教师的“导”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去。

3、对“枫桥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点浅尝辄止,部分学生仍像雾里一样。另外,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缺少介绍,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

在以后的古诗教学的备课中,还应多备些学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搜集些有关古诗及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非常重要的线段,学生已经学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新知识的基础,所以我在复习提问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说出上述概念的文字语言,还要求学生说出符号语言,为后面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几何语言做好铺垫。同时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觉得很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在后面又作为例题进行讲解,既解决了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又填补了例题的空缺,同时应用三角形的高、中线知识进行解决,得出三角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结论。

本节重点是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难点是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准确理解、作图与正确运用,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运用好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画图入手,获得三种线段的直观形象,进一步架起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每一种线段的获得我都设计了动手操作,尤其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学生在作图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但最终学生还是很好的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虽然在教学中,课程基本内容讲解完毕,也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由于课堂容量大,而且有难点不好突破,所以在时间控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前松后紧了,前边如果能挤出3到5分钟,这节课将很顺利的完成。

山行教学反思7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8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1、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道。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2、成功之处: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牧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3、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4、改进措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中。

山行教学反思9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10

这篇课离孩子们生活很近,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但孩子们大都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我有些着急,看来我的启发有些“高处不胜寒”,那就让学生读一下?从最简单的入手吧,读!我要求学生读相关段落,从中标志作者感情的词语,很多同学比较被动地默读思考,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举手表示找到了,诸如“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的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中的“讲究”“好嗓子”等词语看出作者对吆喝的欣赏;“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的“精彩”也看出作者的喜爱情感……虽然最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我总觉得一点遗憾。课堂流程不能做到行云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因在哪儿?

下课后,我再读课文,看到了最简单的“葫芦儿——冰塔儿——”等吆喝的语句,发现其实可以用让孩子们模拟吆喝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认识拖腔带调为略带夸张的吆喝很有表现力,不仅有悠长的韵律,还能表现出吆喝着的心理。通过模拟等活动形式,既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应该能带动学生轻松深入文本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既能体会浓郁北京地方特色,还可以认识破折号的表达作用,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课堂上走了弯路?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师身上,我们总想有精彩的课堂,却常常忽略对熟悉课文的仔细研读,就不易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忽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忽略语言文字形象表达的特色,拥有精彩课堂永远只能是梦想

山行教学反思11

《识字5》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内容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以很深的启示。作为第一课时,我将本节课的目标锁定在: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斤、折”两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谚语,并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现将我的整节课的教学作一个反思!

在开课时,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分别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折一折筷子,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随即引出本课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句谚语,然后简要介绍了一下谚语的特点;接着,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初读,与生字初次接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这两个环节衔接自然,所花时间并不长。紧接着进入了识字写字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在此过程中相机引出要学写的两个字进行重点指导;再出示词语认读;最后回归到课文,在一遍遍的读中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即交流所搜集到的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我将整个环节的重心放在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上,先出示了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让学生自己圈出来并读一读,同时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接着,我又出示了带拼音的生字,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相机正音。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贴出相应的生字卡片,并进行组词扩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辨清字音、记住字形、感知字义,运用了多种方法对生字进行了再现巩固。可是,最大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

在这一环节中,其实学生们在引导之下说的很好,当有一个学生说出在动画片里见过这个字时,我很欣喜地赞许了他,应为他能将课堂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呀!生活就是我们最大的老师嘛!但是,我一心想让学生们牢牢记住本课生字,所以在教学本课生字时没有一个侧重点,十二个生字平均用力,几乎每个字都细细分析了字形,弄清了字义,并扩词造句,显得繁复,时间也就在这里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原本以为这下生字的认读应该没问题了吧,可当我将生字融入词语再来检查认读时,没想到还是会有同学根本不记得。当那个刚转入的同学看着我发愣时,我的心里呀,真是长长叹了口气!其实在这时我应该马上直接告诉她怎样拼,可我一时忘了她的拼音基础不牢,忘了大部分同学还等着,还让她自己拼出来,并且又再一次地说明怎样怎样记,作为老师,话繁无简,实在是一大弊病!为什么在识字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巧借文本,在后面的读文中还会与生字碰面呢?学习语文,本就应该在具体的情景中识字,脱离了文本,机械记忆实属一大忌。

在写字教学中,由于“斤”和“折”是即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字,因此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我便一并出示了出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来说一说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之后又分别进行了书空练习。这一点在老师们后来的评课中,我意识到了又犯了平均用力的错误。是啊,重点指导“斤”,再引伸到“折”,稍作引导便可以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我又何必每个字都书空一遍呢?时间,就在这一遍遍的重复中被消磨掉了。由于识字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因此写字的时间就少了,再到后来的拓展时间也没了!

回想起整节课,心中充满无限感慨!有些遗憾,有些失落,更多的是深深的反思!作为老师,首先,我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允许出现接受慢的现象的存在,且应该放眼整体,当好舵手;其次,我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方法而不是授死知识,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向前辈们学习好的经验与方法,同时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改进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在一次次的教学过程中领悟到教育精髓,教学水平能有所提高!

山行教学反思12

初二级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往往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做法。例如:

(1)喜欢听老师讲案例,不喜欢运用课本理论作分析。

(2)勤于做题,懒于温书。

(3)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非选择题。

(4)对非选择题题意理解有偏差,答非所问,张冠李戴;作答太简单,内容欠详实,说明不够清楚。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意义还不够明确。

(2)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3)学生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极端,认为应付思想政治考试主要靠死记课本观点就行了。

(4)学生对怎样答题才能得高分不够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生是否动手做过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边听又边看老师讲解和演示,能记住70%~80%的内容;而学生再亲自动手做一做,则能掌握90%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意义,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主动探究真正领悟知识。另外,教师应讲练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有多次反复实践和探索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帮助学生整理各课基础知识,让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牢记课本观点,积累解题资本。第四,对课后习题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各个题目与相关课本知识的关系,以及如何充实答题内容。第五,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山行教学反思13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山行教学反思14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明丽、充满生气。作者的观察力很强,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把这首诗写活了,意境之美让人心旷神怡。由于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学习能力不是很好,“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今后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体现三点:

1.读说整合,感知诗意:

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2.读听训练,感知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使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3.读演交融,领悟情趣:

兴趣很多时候表现直观性,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边读便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自然进入情境,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山行教学反思15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山行教学反思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山行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山行教学反思4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教学反思5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教学反思6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7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对!对!其他学生附和着。我知道,学生认为“生处”是白云“出生”。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已经学会将古诗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了,但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这里。说着,我在山间画上了漂浮着白云。

生:人家应该在白云的下面。

(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起来。)

师:对了,说着,我在白云的下面画上了几座小房子。

师:那要怎样才能到达这几户人家呢?好象还缺少点什么?

生:应该有路。

师:那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再读一读第一行诗,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石头做的,还有点斜。

我们班最聪明的王辉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还不太明白。

师:对了,“石径”指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样子是弯弯曲曲的。

师:瞧,大诗人杜牧只用了1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真让老师佩服!而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读诗,把诗中的文字变成了图画,更让老师佩服!现在,我们把图画再放进头脑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好吗?

孩子们投入地朗诵起来。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山行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一个片断,我们或许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小组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帮助第四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

(教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绕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了,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我读懂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

(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有点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呢。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小朋友,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

(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上“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小朋友,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上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小朋友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小朋友,杜牧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9

教完p84页例2后,整堂下来我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且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我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生比较粗心

(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三)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负迁移。

对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以后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学生从小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要克服学生的粗心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使其能认真书写,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对书写不整洁、不规范的学生让其重写。

2、重点进行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堂数学课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把口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要做到持之以恒。

3、逐步培养一些小助手,让他们组成数学互助小组。

让优生帮忙辅导差生,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让优秀的学生有事情可做。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山行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充满科学性、知识性的文章,文章中介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神秘而美丽,虽然有点难理解,但却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索、了解的兴趣。

因此,我就从激趣入手,利用学生们求知的好奇心,采用探索、寻奇的方式,逐步揭开雅鲁藏布大峡谷神秘的面纱。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及旁白,全面展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外貌,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及外观:

从而理解“咫尺”、“马蹄形”、“海拔”这些词语的意思。尤其是在多媒体上展现“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的不同水流的画面,通过对比,更让学生领略到了水的千姿百态,这些正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它可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2、从理解词语入手,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如:

文中的“堪称”“号称”“美誉”,是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课文里有一些词语带有引号,如“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都表示特定的称谓,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还有“最长”“最深”的数据说明也写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文章用词谨慎、科学,理解了重点词语,也就理解了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文章每段有一个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抓住句子来理解内容,是学习这篇课文写作手法的一个方法。

山行教学反思11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明丽、充满生气。作者的观察力很强,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把这首诗写活了,意境之美让人心旷神怡。由于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学习能力不是很好,“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今后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体现三点:

1.读说整合,感知诗意:

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2.读听训练,感知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使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3.读演交融,领悟情趣:

兴趣很多时候表现直观性,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边读便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自然进入情境,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山行教学反思12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出示生字]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出示课件]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二、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三、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出示春、夏、冬诗]

四、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出示田字格]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山行教学反思13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14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15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下载山行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

    《山行》教学反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山行》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望庐山瀑布》及《山行》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写景类的古诗,所以只要让学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讲解,应该大部分地让学生赏读,感受作者对祖国山......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1、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1、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17 古诗两首 山行》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