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 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22:2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与减 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与减 教学反思》。

第一篇:加与减 教学反思

《加与减

(一)》教学反思

二年级 许玲玲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经历与他人交 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绝大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准确地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

1、个别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于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已形成一定地思维习惯,能够较熟练地根据问题情境或自设问题情景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并给予解决。因在一年级时对二十以内加减法计算掌握得不够好。如13-8=4,9+2=12,5+7=13之类的错误,可能会因此影响到百以内加减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部分学生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要求并不清晰

3、学生估算意识差,90%以上学生对估算没有概念。

4、多数学生 对于“验算”感到很陌生,不知从何入手。

二.教学及反馈 结合学生学前情况分析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利用零星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训练,如利用早读或课前一分钟开展口算训练,在家里口算计时训练,在全年级开展口算大王竞赛,诸 如此类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觉进行口算训练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扫清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可能造成的问题。

2、充分利用“啄木鸟小医生”、“小法官”、“谁是高明小医生”等形式及时将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存在或可能出错的问题展示出来,开展纠错训练。由于错误源于 学生,他们通常表现极大的参与兴趣,并在相互的点评中澄清了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3、结合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寓学于乐。

三.思考与困惑

1、教师应尽可能将教材中的练习题都做一遍,并主动去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或解题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对教材预期不足而出现的措手不及的尴尬,并给与 学生及时的点拨。如教材63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由于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进行尝试和思考,当学生在练习中 用到含有0的三个数字时,教师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是否一定要组成三位数。而事实上计算方法应是用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减去最小的数。教师没有准备便无法明确告诉学生真正的游戏规则。

2、在日常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本单元之前教材并没有出现过相关的估算要求,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当出现估算要求时多数学生不知所 措,教师可以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渗透,增强学生的意识,那么在本单元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第二篇:《加与减》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15篇

《加与减》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小金鱼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鱼缸里小金鱼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思考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可以用哪些方式解答,可借助学具,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学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这个问题后,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加与减》教学反思2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进了课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沉浸在节假日的兴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课一定不会那么顺心。于是又把教案拿出来看了看,改了改,准备好教具。晨会下课铃声未响便走出了办公室,早早的来到了班上……

为了让孩子们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我带孩子们把1-4的乘法口诀复习了一下,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进入状态还算快,我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的教学。

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习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加与减》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4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加与减》教学反思5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得好不好关系到这一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很明显,组织得好,效果则好,反之则差也。如何驾驭课堂呢?如何在课堂教学是游刃有余呢?我想到的第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时应专心听讲,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等等。第二点是老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上课时,老师就应该多多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有就是要合理设计一些游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激情饱满,但是学生激情不够,积极性不够高,说明引导做的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持久注意力的培养,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短短的 40 分钟一节课中思维能充分的动起来,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计算课如何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在教学这一课时时,也就是当讲到 10+20=30 时,你是怎样算的?当学生讲不明理时,该如何引导呢?听了好几位“前辈”的指导,让我有所悟。也就是当学生讲不出来时,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一是可以利用情境图来说明理。二是可以借助小棒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不要老是想着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教学,应重视课堂的生成资源,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

在巩固练习中,同样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但是不敢表达或是表达不清楚。这就说明了这节课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了,学生说的少了,应该让学生多说。

三、细节问题

1. 在教学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表述不清时,出现了教师抢话的现象,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应过分着急。

2. 本节课教学的速度还是有些慢,密度小,在练习中应该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自己游戏,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声音应该在柔和些,语速在慢些,评价性的语言应该在丰富些。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会多加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这些问题,积累经验,努力加以改正,争取做好每个细节,使我的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实用性。

《加与减》教学反思6

乘加、乘减应用题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课重在根据问题,想出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计算。但在做练习有的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时,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的,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从这看出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还需要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这节是关于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巩固练习课,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并掌握并巩固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加与减》教学反思7

这周讲了二年级上册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学生可以结合口算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但对于进位加法学生不明白算理,初学的同学有的不明白各位满十了怎么办,如果教师只讲方法那学生根本就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所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结合了摆小棒的'形式进行讲解,先用小棒把两个数摆出来,然后加在一起怎么摆?成捆的和谁放在一起?单根的呢?单根的满十了怎么办?孩子们理解了每一个步骤,再用竖式计算时就迎刃而解了,孩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向前进一,什么时候向前进一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时也是借助小棒突破难点,单根减单根的减不开怎么办?逼着孩子去想把成捆的打开的办法,在竖式计算式孩子能够结合摆小棒列竖式,并能说出每一步的算理,这样孩子们能够举一反三真正理解了竖式计算,所以动手操作真的很重要,比学生凭空想象更有说服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所“得”,也有所“失”,还有所“想”。

一、所“得”即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使用教材中体现新理念。

《课标》中指出:“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在生活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乘加和乘减的知识时,我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境,情境中蕴涵着数学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情趣,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创设情境,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在教学本节课过程中,都是创造一种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中探究数学问题。

3、在自主合作中探索知识。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目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在出示“玉米图三”时,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各自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1;3+3+3+1=11;3×4-2=10……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4、在趣味练习中深化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趣味性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数学课堂上趣味的新鲜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购物”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在完成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寓练于乐。

二、所“失”即本课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的环节。

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在《乘加、乘减》的教学过程,我对于最后一环节的练习处理的感触颇深,同时也深感遗憾。这个环节的练习设计是非常好的,首先,它带有极大的趣味性,同时又是为教学服务,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而由于经验不足,事先没有把规则讲清,就急于让学生进行购物,以致出现课堂中较为“乱”的情况,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从中却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乐趣,事实上学生也能在购物活动中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三、所“想,即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把握。

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9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习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习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习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运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 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 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习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加与减》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11

《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加与减》教学反思12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蚀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荒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加与减》教学反思13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连减中,安排有联系的.减法算式进行板演,就为学生探索连减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学生在做加减混合时,就显而易见的简单多了,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着急该加的加了,但在列竖式时,结果正确,该标退位点的,却标成了小1,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地方,在加减混合练习时,我特意安排两位同学,举例练习,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退位点,和小1,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做题的过程,而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中是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后,依据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进行的全新教学。在课堂中,首先,我彻底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理解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放手给学生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适合本节课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和其他教师之间共同的困惑存在于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不要标错退位点和小1,每个班都有学生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作用性。

2、在加减混合时,列竖式计算时,带括号的算式是否能用简便算法,如同前面连加、连减列竖式时,一个竖式列下来呢?经过老师之间的讨论,以及极个别学生的发现,当括号外面是加法时,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但为了学生更清晰的明白,不作要求,在遇到带括号的算式是,能用的就必须用简便算法。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算法。

在课堂上,还有课下练习以及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跟不上计算快的同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特意照顾速度慢的学生,分层出题,让他们也在慢的练习中,掌握住学习目标。

课堂上,由于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计算顺序上,学生已掌握的很得当,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学生能主动的发现,带括号的算式不能用简便算法,有几个孩子能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发现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是课堂上没有想到的,孩子们却能思考到的,留悬念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了本次内容的讲解后,经过反思,我觉得再教的话,反思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会弥补掉,对于课堂上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会继续应用。课堂的灵活性也会再提高点,教学中出现的“美丽的火花”,会让它在再教中,更加闪耀。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

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这部分内容是20xx年苏教版新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还不错,只是有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不太规范,有必要加强指导。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的不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知识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本人在教学连加连减的竖式时,学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竖式方法:一种是用两道竖式来求出得数;一种是直接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算出得数。在解决例1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但当学生的思维呈现多样性后,如何对这些算法进行优化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竖式的两种写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无疑会有优劣之分。这时教师要有优化的意识,又要意识到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思考比较,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例1时,我不曾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去思考优劣。“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这句话体现我对学生的尊重,这句话体现我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从而发自内心的选择出最佳方法。

本节课连加连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只要计算不要出现错误一般学生都会列对竖式。不过,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因此也出现了连减三个数一起相叠的竖式。不过,这只是极个别的学生。从计算正确率来说,还有点让人担忧,以后还要强调计算时的细心和计算后的检查!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第一个问题: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观察两道竖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我的问题问法模糊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是我应该及时调整问的方法说:“第一道算式的得数,和第二道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第二个问题:计算课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

由于我在教学竖式的不同方法时,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时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很少。而且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经验不足,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

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智,让孩子去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通过这次的教学,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扑捉学生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还学习到了同年组两位教师身上的很多优点。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两位老师都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都已经有了计算顺序上、列竖式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荣老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主要起引领的作用,这样就能节约很多时间用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上。事实证明在计算课上使用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曾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14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人们常常把“计算”和“枯燥”“机械重复”联系起来,这是由传统的数学教学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张起来的,应该是非常生动的'教学活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是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老师常设立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练习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加与减》教学反思15

1、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2、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

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第三篇:《加与减》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与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加与减》教学反思1

本单元是在学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不仅仅是学习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教材设计了“套圈游戏”“乘船”“乘车”“今天我当家”四个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今天我想就“估算”进行反思:

第一、在“创设情境”时,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务,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中会出现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学。如“套圈游戏”中,创设情境:淘气与笑笑都非常喜欢套圈,最近他俩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并把成绩记录下来了,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淘气能赢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 29 44

笑笑 23 30 41

(学生思考)师: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学生小组交流)能把你的估计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淘气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绩低,其他两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认为淘气能赢。生2:淘气两次得20多分,1次得40多分,而笑笑1次20多分,1次30多分,1次40多分,所以笑笑赢。生3: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1分,他们就一样多了,而第三次淘气又比笑笑多。所以我也认为淘气赢了。……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估计,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到底是谁赢了呢?我们来算一算吧。……

《加与减》教学反思2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加与减》教学反思3

第三单元《加与减》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其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加与减》教学反思4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景,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应用。(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校二年级有5个班,共247人,根据对学生学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绝大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准确地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1、个别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于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已形成一定地思维习惯,能够较熟练地根据问题情境或自设问题情景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并给予解决。因在一年级时对二十以内加减法计算掌握得不够好。如13-8=4,9+2=12,5+7=13之类的错误,可能会因此影响到百以内加减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部分学生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要求并不清晰3、学生估算意识差,90%以上学生对估算没有概念。4、多数学生对于“验算”感到很陌生,不知从何入手。

二. 教学及反馈

结合学生学前情况分析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利用零星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训练,如利用早读或课前一分钟开展口算训练,在家里口算计时训练,在全年级开展口算大王竞赛,诸如此类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觉进行口算训练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扫清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可能造成的问题。

2、充分利用“啄木鸟小医生”、“小法官”、“谁是高明小医生”等形式及时将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存在或可能出错的问题展示出来,开展纠错训练。由于错误源于学生,他们通常表现极大的参与兴趣,并在相互的点评中澄清了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3、结合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寓学于乐。(1)“小小速算家”,让同桌两人轮流说出“两个数的和或差是500”的算式,说对一个得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获得15个以上的同学可以获得老师奖励的一朵小红花。这种“你好我也好”即有竞争又鼓励共同获得成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大。(2)我们来做“数学小实验”。让学生将1、2、3、4、5、6、7、9共8个数字组成两个四位数,使它们的和等于10000。鼓励学生找到多种组合,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配上图画加以装饰,然后由老师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张贴,这种结合其他学科的熟练活动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并起到交流算法的目的。(3)挑战“神奇的495”。即用三个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得到的差再用其中的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如此反复。看最后的结果能否得到495。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的数字组合,并在刺激有趣的体验中有效训练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4)“交朋友”,任意给出四个三位数,让学生利用这些数尽可能地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类似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纯粹计算的单调,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

4、学数学、用数学,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编写数学应用题、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等,提倡学生自觉观察,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帮助家长购物中的计算问题,在春游前编写消费方案等,并将优秀作品在班上的“数学小乐园”中给与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思考与困惑

1、教师应尽可能将教材中的练习题都做一遍,并主动去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或解题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对教材预期不足而出现的措手不及的尴尬,并给与学生及时的点拨。如教材63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由于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进行尝试和思考,当学生在练习中用到含有0的三个数字时,教师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是否一定要组成三位数。而事实上计算方法应是用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减去最小的数。教师没有准备便无法明确告诉学生真正的游戏规则。

2、在日常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本单元之前教材并没有出现过相关的估算要求,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当出现估算要求时多数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渗透,增强学生的意识,那么在本单元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加与减》教学反思5

新课程提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始以购物情景图作为教学切入口,将学生的注意引到对价格的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理解大约、大概等语,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应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计算的“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命价值,满足孩子的发展与成功的需要。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行为得到尊重、肯定与鼓励,进一步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的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加法估算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6

本单元教材在第三单元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引入近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出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计算的方法,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退位减的计算,相对难度比较大,学生比较难掌握,所以教学时要加强直观材料的操作,如:小棒、计算器等演示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的进退位法则。

教具的使用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能促进学习的兴趣,避免单纯地背诵计算法则,枯燥地进行操练,增加计算的思维含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在今后需加大练习量,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加与减》教学反思7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在第一单元学生认识了零到十各数之后,这一单元主要是教会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与内涵,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首先学习的是加法,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数的相加不是增加的意思,而是指群集、并合或把一对数重新命名为一个数。不管表示为3+2还是5,数的概念是一样的。加法是一种把部分归成整体或对用部分来表示的整体重新命名的运算。

教会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加法运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对应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定义的方法。而对应的方法更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接受,对应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哪边的数量多,然后再思考,再添上几个,两边就一样多,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含义,是符号两边的量相等,同时让学生感悟“+”,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和。

在具体的加法计算中,学生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掰手指数、继续往下数,从较大的数字开始继续往下数,减法的计算策略主要有掰手指数出剩余的手指、从较大的数字开始往后数,利用加法想减法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很长时间不能摆脱对手指的依赖,对于这些孩子。教师要多联系生活情境,比如:今天是19号,明天是几号?也可以用游戏、歌曲以及故事等来描述问题,这样可以弱化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分界,同时也能增加数字学习的多样化情境和学生学习的乐趣。

此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两倍的数字”计算能最早的掌握,比如2加2,3加3,4加4……,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把5+6等同于比10多1,8加7等同于比14多1。另外,需要重点掌握的是10的分成,以后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要频繁用到这一点。

关于“等号”的理解,教师不要轻易把它说成“得出……”,早期的笔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计算格式来表明如何用多种方式应用和解释这些符号。可以用“三重数组”探讨不同的记录计算结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符号创作的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数轴跳格子”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形象。

《加与减》教学反思8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习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习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 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第四篇: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1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2

最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个人认为,教学中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它们的教学理念没有变,都是在围绕新的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

现我们正在进行“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摸索与探究,作为最基础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先学后教。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触碰到相关知识点,由此展开对新知的探究,教师只需在旁引导、指点即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必过分担心学生是否能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只要组织引导适当,学生定会送上一份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课堂的开始,并没有急于讲授,而是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滚一滚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学生在观察、交流之中就发现了各种图形的特征,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然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己感悟了本节课的知识,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把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创设好的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的环节:

1、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袋子里礼物,判断它的形状并说一说它的名称。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这一组活动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最后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玩搭积木游戏,学生们“玩”得非常开心,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搭积木中学生能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明白了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等,也发现平面与平面的接触可以越搭越高,而曲面则不行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令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3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得好不好关系到这一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很明显,组织得好,效果则好,反之则差也。如何驾驭课堂呢?如何在课堂教学是游刃有余呢?我想到的第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时应专心听讲,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等等。第二点是老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上课时,老师就应该多多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有就是要合理设计一些游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激情饱满,但是学生激情不够,积极性不够高,说明引导做的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持久注意力的培养,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短短的 40 分钟一节课中思维能充分的动起来,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计算课如何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在教学这一课时时,也就是当讲到 10+20=30 时,你是怎样算的?当学生讲不明理时,该如何引导呢?听了好几位“前辈”的指导,让我有所悟。也就是当学生讲不出来时,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一是可以利用情境图来说明理。二是可以借助小棒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不要老是想着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教学,应重视课堂的生成资源,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

在巩固练习中,同样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但是不敢表达或是表达不清楚。这就说明了这节课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了,学生说的少了,应该让学生多说。

三、细节问题

1. 在教学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表述不清时,出现了教师抢话的现象,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应过分着急。

2. 本节课教学的速度还是有些慢,密度小,在练习中应该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自己游戏,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声音应该在柔和些,语速在慢些,评价性的语言应该在丰富些。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会多加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这些问题,积累经验,努力加以改正,争取做好每个细节,使我的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实用性。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4

一年级是学生开始真正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始终让学生在宽松,庄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学习,表演,竞争和相互评价,为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现象而努力。

许多英语老师或许都有此感叹: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似乎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好像很难做到“言行一致”!其实在不少英语课时上,只要教师用一些心思,想一些点子,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切入口,完全可以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在教学家庭成员。这一课时中,我让学生准备了家庭成员的图片,并把全班学生分为9个两人小组。每组一个学生扮演一个外宾。之后我适时提问:如果缺席的这位学生是英国人,听不懂中文,那么怎么用英语来介绍自己的家人?我随即教学了以用语:hello! this is my……等句型让他们分组练习。然后自己扮演外宾询问引出用语:glad to meet you。学生学习并分组练习,表演。当然,此时,我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听这一组学生的`对话中是否有误。如此学生在课堂表演中正确掌握了有关介绍的问答用语。

由于在课堂上我创设了情景,因此学生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七八个小组的学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我根据各小组表演的情况分别给予表扬“well done ” “very good”等等,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的感觉。“学中用,用中学”是我们教师一直提倡的观点。在本节课中,教师实际上是“导演”,对学生提出角色体验的要求,并通过示范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去学习、理解所学的英语,由此也达到了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我想英语课堂教学应更加需要情趣、体验、多维和互动,由教师的讲授型向学生的探究型学习转变。同时教师要会欣赏学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会知识,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改给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的压力,唯有不断总结、创新和反思,才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5

1、《四个太阳》教学片段与反思(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歌曲《种太阳》。(学生边听歌边打着拍子跟唱。)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名叫什么?

生:《种太阳》。

师:是个很奇怪的歌名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出示课题《四个太阳》,生读课题。

(以歌曲引入,选择的歌曲和课文内容相关联,既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你想些什么?

生:世界上只有一个太阳,怎么课文会有四个太阳?

生:本来宇宙中只有一个太阳,这个课题就好像人们想像的一样,怎么有四个了呢?

生:我看到的太阳颜色都只有一种,课文里很奇怪,四个太阳颜色不同,怎么有的绿色、有的彩色、有的金黄色?

(教师引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觉地提出问题,激发起了对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

师: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了。打开课本81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想想刚才那几个同学提的问题。读后与同伴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课堂上出现有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有的学生对照图,默默思考,有一边思考一边划着、圈着的……最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6

在本次一年级家校课活动中,我执教的《古对今》是一首对韵歌,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教学中,我依据文本特点,以“智慧课堂”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一、朗读上传,数据显示

课前,学生们认真预习了这一课,并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上传到了平台上。上课伊始,我利用平台的“统计分析”展示了全班同学的朗读情况。大数据的呈现,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朗读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二、随文识字,诵读韵文

1、本文,我设计的是随文识字。我利用电子课本的“聚焦功能”聚焦每一小节,而后分小节巧妙地创设出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孩子学习生字。其间,平板中画笔和本地资源的使用,都使得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2、三小节的韵文朗读,我也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和家长合作读……指名读全文时,我还播放了一位同学课前上传的课文录音,并和她的现场朗读作比较,其课堂的进步显而易见,凸显了智慧课堂的实效性。

3、紧接着,学生诵读课文时,我还利用了电子课本的“白板功能”,学生在积极的诵读中加深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现场测试,实现精准

学完全文后,我针对本课内容设置了五道测试题,利用电子课本中的“互动功能”对学生平板进行现场发送,让学生现场完成、提交。全班共50人,50人提交,体现了全员参与。全部做对的同学和个别题选错的同学,平台都精准地显现。接着,我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对错题进行讲解,使其快速地掌握文本内容,实现了“智慧课堂”的精准性。

四、学写生字、拍照评议

我先通过“聚焦功能”让学生观察“凉”字的结构及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的长短。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练写、平板拍照上传。最后,我又在平台里随机抽取两位同学的字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并相机正字。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别人书写中的优点,更发现了自己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智慧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当然,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我难免有不足之处。以后,我会继续向周围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请教,并在“智慧课堂”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7

《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8

本单元教材在第三单元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引入近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出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计算的方法,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退位减的计算,相对难度比较大,学生比较难掌握,所以教学时要加强直观材料的操作,如:小棒、计算器等演示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的进退位法则。

教具的.使用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能促进学习的兴趣,避免单纯地背诵计算法则,枯燥地进行操练,增加计算的思维含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在今后需加大练习量,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9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习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习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 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10

集体备课时,大家选择了《乌鸦喝水》作为汇报课的内容,因为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课堂把握。但当听完实验老师的课之后,大家都开始茫然,这课咋讲啊?咋这样的路子呢?怎么随文识字呢?这样教学识字能扎实吗?课文理解透了吗?朗读练到位了吗?带着许多的不解与疑问,我们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阅读教学,在自己教学完之后,又听了同年组老师的课,对《乌鸦喝水》或者说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太多的反思。

如果没听别的老师的课,真注意不到自己在课堂中会说那么多废话!是的,老师在课堂中说了那么多的废话!我们教学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你说那么激情的导语孩子能听懂吗?孩子都回答对了,你干嘛还没完没了的重复呢?孩子读的少的原因是不是我们的过度语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声音怎么那么小呢?老师应该怎样去引导?上课的时候,那些不会听课或者说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训练怎样引导呢?教师应该把知识落到什么程度?语文课堂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太多的疑问,让我感慨。如果让我重新来讲这篇课文,我会把开始复习生字那部分内容落得更扎实,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张嘴,发现问题,随即解决!

第一段的讲解很成功,我会保留。成功的原因是学生朗读得很到位,我引导得也深入,学生抓住了“到处”进行理解,朗读得很有感情!教学时,我好像没用“到处”说话,如果重新教学,一定特别注意。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每一句话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比如第一句应该读出乌鸦高兴的语气,第二句话读出乌鸦失落的语气,第三句话读出乌鸦的问话。要一句一句的读,自由读,个人读,教师示范朗读,小组读,再整体读,读通读透,读出感情。而不是为了教学环节走过程。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不用讲的那么深,只要把乌鸦看见瓶子旁边的小石子的心情读出来就可以了。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们每位教学的老师都做了实验。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环节应该保留,因为这样一次实践体验,也许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课末,我还以“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这样一个问题为讨论点,渗透这个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多,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11

在教学《aoouiu》一课时,很多学生把iu看成了ui,“iu”和“ui”不能正确区分。特别是在拼读音节时,加上声母更是“iu”和“ui”不分,实际课堂操作与预设相差甚远,本以为一堂课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aoouiu”三个复韵母,但拼读过程中才发现学生借助课本插图能够认识“aoouiu”三个复韵母,一旦去掉插图,学生分辨不清。于是我随即放弃了原先的预设方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拼音教学。通过指名读、齐读、开火车朗读等多种形式,先让学生认清“aoouiu”的字形,再与前面学过的“ui”进行比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用学过的单韵母“i”、“u”自由组合,你会组合成哪些复韵母,请读出来,并说说他们的区别。这个“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挺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所以再来区分“ui”和“iu”就容易得多了。虽然没有按照预设方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但通过本节课学生能扎扎实实的学好“aoiuou”,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课余时间,我在检查学生所学情况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的超好。我想这一切都缘于我对学生的尊重,缘于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当孩子们在礼貌的问候之后,一堂语文课在老师的语速较快地节奏中开始了。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激情很高,但也十分脆弱,犹如翡翠娃娃,一不小心受挫,哪怕是老师的一个眼神就会让他们学习的激情变得粉身碎骨。所以在学习中,应以“激励”为主线,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一个胆怯的学生举起了小手小声地读错了一个音节,顿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举手发言。这个孩子的脸马上红了。这时,老师笑着对同学们说:“没关系,她太紧张了,谁来帮帮她呀?”马上就有许多同学想要帮助她。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她终于读对了。我马上说:“她原来因为紧张读错了,现在在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读对了,真了不起!我们鼓励她。”在同学们响亮的掌声中,这位同学甜甜地笑了,举手比以前更积极了。同时,也让其他学生知道:当别人有困难和错误时,我们不应该取笑他,而是要帮助他。整堂课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没有浪费一点宝贵的教学时间。每个孩子都全神贯注地听,没有开小差讲空话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趣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一年级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重视、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活动中学。在学习“ao、ou、iu”的读音时,充分利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看插图猜读音,尝试读(亲自体验),并以学生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3个新的复韵母。在教学复韵母的四声时,她大胆地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带着学生学完ao的标调后,让学生尝试ou和iu的标调,让学生当“小老师”检查其余学生对韵母的四声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体现了老师主导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的生生交流。

当把ao、ou、iu三个韵母讲完时,提问:“认识了这三个朋友。你们想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们开始讨论并向自己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记住这三个韵母的好方法,可以说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们。你瞧!有的学生为能把自己的好想法清楚的讲给同伴们,别提多激动、多高兴了。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效果,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三拼音节教学中,标调后,选音节扩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体现了拼音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特点,也积累了学生的语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写字的姿势和习惯是从一年级才开始养成的。这就势必要求老师在每一节课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纠正孩子的写字姿势,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阮老师在教学ao、ou、iu时,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指导孩子的写字。但是,写字教学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而一年级孩子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一般他们不会用心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学写字母,于是,教师在范写后,讲了一个故事,让学生把字母宝宝送回家让它们舒舒服服地睡一觉。这时小孩子们马上就活跃起来,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让字母宝宝好好睡觉。老师也随机点评了学生的书写:“ao中的a写得太扁了,应该把它的半圆写得圆一点;a和o要写得紧凑一些;iu中的点要写得圆一点;ou中的u的竖弯要写得弯一些;我觉得ao写得太浅了,老师批改作业时很难看清楚??”这样,通过他们的主动参与,学生更加轻松、准确、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生活是拼音学习的源头;激励是学习拼音的良药;游戏是学习拼音的方法;分辨混淆是拼音学习的难点。这次教研也让我在今后的拼音教学中拨开了重重迷雾,从中借鉴了许多经验方法。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12

《小池塘》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和《春笋》《雨点》《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是一组描写春天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描绘美好的祖国春光,主要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中,积累语言,陶冶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整篇课文一共8句话,有6句是比喻句,因为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显得很美。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都是比喻句。分别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比作了白鹅、鲜红的气球、弯弯的小船、闪亮的珍珠。孩子们已经从上个学期就接触过比喻句了,但是还不会自己设计。我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板贴和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来理解这四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看图赏读,巩固理解。孩子们很兴奋,因为这四句比喻句对他们来说不算难,他们更加自信起来。

在本课中,我尽量将我的评价性语言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年龄,因为只有亲切、真挚的语言才会对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我好像看到了一只小白鹅摇摇摆摆的游过来了”、“嘿,小白鹅多起来了!还能让这群白鹅再多些吗?”……这些亲切的话语给孩子们设定了一个朗读的“场”,在这个“场”中,孩子们能自由的体会语言的魅力,并发挥想象更好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是说不要对字词的理解,相反,这种理解还相当重要,但是,从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说,孩子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字词的意思,所以,孩子们就更需要用朗读来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实现,也才能体验到语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 “鲜红”一词的理解,完全没有孩子们的解释,而是通过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孩子们朗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亮点”作为“切入口”:“你为什么这么读‘鲜红’呢?”接着又用有效地评价、点拨“嗯,有一点点红了!”“真的是很红的气球呀!”“这个气球不仅红,而且红的发亮!”使学生在对话中不露痕迹地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声情并茂。

另外,在赏读理解了这四句比喻句的基础上,我还创设情境,引领孩子进行比喻句的迁移仿写,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我问孩子们:瞧,在小池塘边,你还看到了什么?它们倒映在小池塘里,像什么呢?经过想象与思考,孩子们给出了这样的句子: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长长的辫子;

飞过的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一把把剪刀)。

最后有位小朋友竟然俏皮地歪着脑袋盯着我来了句:邱老师的辫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根马尾巴!顿时引起一阵哄笑。也许这堂课中,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比喻句的妙,但是孩子们已经初步明白了比喻句的成分,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进步。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也遇见了一些问题,并由这些问题有了更多关于教学和课堂的思考。

首先,课堂的开放有,但是问题难度过高。也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上还不够深入,比如说“一闪一闪”,我让学生体悟“感受到了什么?”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会“一闪一闪”?是因为阳光的照射和春风轻轻地吹拂,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幅这样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找小池塘和大眼睛之间的相似处,而不是简单的将水波的一闪一闪与眼睛的眨等同起来去感受。

其次,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第一个目标“通过想象感受描写景物带来的美感、趣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孩子们基本上是能达到流利的朗读,但是在指导孩子读出美感和趣感的'时候,追问有点不合时宜。追问是有必要的,追问的目的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提取和再加工,然而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因为我可能想让孩子找出相似之处,禁锢了孩子的活跃思维,从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对阅读的美感体验。如“孩子说自己喜欢划小船,所以喜欢月牙这一句”,这时候我就应该顺势引导,让他把自己喜欢在天空、在水中划小船愉快的感受读出来,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小船、月牙间的相似之处。

最后,品读课文的层次不够清晰。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其中有理解知识点、情感培养等多方面的渗透。要上好第二课时,教师就必须紧紧扣住“读”,以读促读、读中见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物非常恰当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导学生看画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教材的语言美。月牙弯弯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闪亮,所以像许多闪亮的珍珠,其中的确有值得体味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去声情并茂地读,相信一定能读出孩子自己的心声。

新基础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语文教学育人价值观的具体综合,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和转化“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即“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开放和开放后的资源生成与过程生成中,“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与生成永远无法统一,教学中还有许多未尽之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日趋完美。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13

这部分内容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与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同,计算难度不会很大。

由于本节课是计算教学,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请上了孩子们所喜爱的动画人物——朵拉,让孩子们主动地跟着朵拉去探险,自主地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加、减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他们算理也是完全相同的,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类推来学习。在教学时,学生从图上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后,孩子们列式解决43+31时,已经下意识地计算出得数是74。我趁势予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有些学生已经能够完整有序地说出计算的过程。为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摆一摆学具,用我们的学具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边摆边要求说一说怎么计算,以达到加深理解和强化的作用。

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不存在问题,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正确书写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和计算顺序。教学难点是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顺序。我把竖式计算的重难点定为: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我觉得在教学竖式计算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很是重要,在边讲边示范板书时,让孩子们徒手跟着写一写。接下来放手让学生在下发的作业纸上来列竖式计算 43-31,收集孩子们的各种作业,引导孩子们来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积累了竖式计算书写时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总结出在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单单是一个准则或是老师的一个要求,孩子只会一味地去遵守这一规定而已。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在练习后交流计算过程,学生有先算十位的也有先算个位的,对于该如何计算老师并不予以评价,只是提出疑惑:到底先算十位好还是先算个位好。第二环节,用竖式计算62+33、58-28、5+42、78-6,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逐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算式中的“5”“6”该放在哪里。引着学生再来算一算,如果“5”放在了十位,个位上就没法进行计算了,引出在竖式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从“个位算起”。

不足之处:

1、虽然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理解,但学生说算理和算法说得不够。学生动手操作说说算法时,很多学生未能按要求边摆边说算法。

2、对于学生的鼓励语和评价语有些单一。

3、最后一题,我将题目改成了开放题,“你能看图用数字说话吗”。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多让孩子们来说一说。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14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短短的一个月又要过了。仔细回想这一个月,突然发现孩子们长了不少,而自己也成长了不少。最初的孩子们都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现在来看他们能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比较安静地在教室上自习,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所以孩子们长了不少。相比较而言,我也长了不少,我开始总结经验,知道好孩子是通过鼓励得来的,也知道好学生是通过百分之七十的关爱加百分之三十的教育得来的。

过去的一个月,我们重走了语文课文,重新巩固了知识,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我们几乎是复习完一个知识点就检验一次,发觉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觉得是挑战,开始竞争,个个都想做得更好,这让我很意外,这就说明了自己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必要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都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所以都很认真努力地在完成每一项任务,在严寒的.冬季,在下雪的日子,他们仍然能够漂亮的完成任务实属不易,这让我很感动。他们的手都冻得通红,看着每张稚嫩天真的脸庞,他们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更加爱他们。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还要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打着电筒来上学,这些都让我觉得羞愧。所以,我从他们那里重新学回了坚强。

在这一月中,感觉孩子们似乎还是吃不消的,不仅要重拾忘记的知识,还要牢记他们。几乎每天下午,孩子们都会留下来听写、默写,似乎给他们的任务还是太重,但是由于自己在之前的教学工作中没注意到知识的巩固,所以才会加大他们的复习难度,所以,我要谨记这一点,争取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15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第五篇: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课后,有以下的教学反思:

1、我能把学校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落实,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进行预习,并填写好“课前小研究”的作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在学习新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地高,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小研究作业”的设计。

2、我能利用书本的情境图启发学生在这个美丽的公园里要注意些什么?从中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思想教育。再通过情境图的三种花的盆数让学生进行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和说出多种不同的算法。

3、能利用好小组交流互学活动,在交流中做到小组4人轮着说,讨论氛围热烈活跃。

4、注重培养学生的算理能力。比如:10+20等于几?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

(1)摆小棒:先摆1捆小棒,再摆2捆,合起来是3捆,所以10+20=30

(2)用计数器:先在十位拨1个珠,再拨2个珠,一共是3个十,所以

(3)数的组成: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

(4)用相同数位相加: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也可算出得数是30。 从上面可以体现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也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算理,开阔了思路。

5、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明确理解几个一与几个十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能抓住这个突破点迅速、正确地进行口算,计算正确率也较高。

我需改进的地方:由于本人存在的老教法比较多,对学生有点放不开,希望以后能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2

本单元教材在第三单元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引入近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出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计算的方法,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退位减的计算,相对难度比较大,学生比较难掌握,所以教学时要加强直观材料的操作,如:小棒、计算器等演示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的进退位法则,教具的使用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能促进学习的兴趣,避免单纯地背诵计算法则,枯燥地进行操练,增加计算的思维含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在今后需加大练习量,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3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突破口,从而体验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这一思想。

一、在例题中初探,体验解题策略

一个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大猴、小猴花果山采桃的情境,孩子们看到喜欢的情景,兴致可高啦,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的兴奋心态,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相机板书: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接着请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两只猴的采桃情况提出什么问题呢?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板书问题。

首先解决乘加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先问一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得知道什么?(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可是大猴采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关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各自动手列式并计算。最后指名交流,重点说说两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

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思维以方向;并且,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探究的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也异常的浓厚,给了思维以充分的动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体验到了乘加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策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二、于试一试中尝试,形成解题策略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试一试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接着学生自己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解题。交流时请学生重点解释每个算式在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对两道题目(乘加、乘减)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发现:不管是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都要先算大猴采的个数;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减法算。

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解题的体验,通过对两道题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并形成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时加强,巩固解题策略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此时学生思维已经有些疲倦,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题,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童话或生活场景,有公园买票、学生种树,还有兔子拔萝卜等。在完成公园买票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其他两题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关键是什么?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童话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并强化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时,我还不能灵活地应变,将学生的失误转化为课堂的有机资源。

2、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可以再深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4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习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5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 结合具体情景,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应用。(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校二年级有5个班,共247人,根据对学生学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绝大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准确地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1、个别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于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已形成一定地思维习惯,能够较熟练地根据问题情境或自设问题情景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并给予解决。因在一年级时对二十以内加减法计算掌握得不够好。如13-8=4,9+2=12,5+7=13之类的错误,可能会因此影响到百以内加减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部分学生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要求并不清晰3、学生估算意识差,90%以上学生对估算没有概念。4、多数学生对于“验算”感到很陌生,不知从何入手。

二. 教学及反馈

结合学生学前情况分析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利用零星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训练,如利用早读或课前一分钟开展口算训练,在家里口算计时训练,在全年级开展口算大王竞赛,诸如此类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觉进行口算训练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扫清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可能造成的问题。

2、充分利用“啄木鸟小医生”、“小法官”、“谁是高明小医生”等形式及时将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存在或可能出错的问题展示出来,开展纠错训练。由于错误源于学生,他们通常表现极大的参与兴趣,并在相互的点评中澄清了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3、结合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寓学于乐。(1)“小小速算家”,让同桌两人轮流说出“两个数的和或差是500”的算式,说对一个得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获得15个以上的同学可以获得老师奖励的一朵小红花。这种“你好我也好”即有竞争又鼓励共同获得成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大。(2)我们来做“数学小实验”。让学生将1、2、3、4、5、6、7、9共8个数字组成两个四位数,使它们的和等于10000。鼓励学生找到多种组合,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配上图画加以装饰,然后由老师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张贴,这种结合其他学科的熟练活动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并起到交流算法的目的。(3)挑战“神奇的495”。即用三个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得到的差再用其中的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如此反复。看最后的结果能否得到495。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的数字组合,并在刺激有趣的体验中有效训练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4)“交朋友”,任意给出四个三位数,让学生利用这些数尽可能地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类似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纯粹计算的单调,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

4、学数学、用数学,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编写数学应用题、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等,提倡学生自觉观察,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帮助家长购物中的计算问题,在春游前编写消费方案等,并将优秀作品在班上的“数学小乐园”中给与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思考与困惑

1、教师应尽可能将教材中的练习题都做一遍,并主动去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或解题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对教材预期不足而出现的措手不及的尴尬,并给与学生及时的点拨。如教材63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由于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进行尝试和思考,当学生在练习中用到含有0的三个数字时,教师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是否一定要组成三位数。而事实上计算方法应是用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减去最小的数。教师没有准备便无法明确告诉学生真正的游戏规则。

2、在日常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本单元之前教材并没有出现过相关的估算要求,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当出现估算要求时多数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渗透,增强学生的意识,那么在本单元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6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习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习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习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运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 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 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习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7

新课程提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始以购物情景图作为教学切入口,将学生的注意引到对价格的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理解大约、大概等语,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应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计算的“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命价值,满足孩子的发展与成功的需要。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行为得到尊重、肯定与鼓励,进一步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的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加法估算教学反思。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8

第三单元《加与减》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其教学目标是: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9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习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习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10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11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12

本单元是在学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不仅仅是学习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教材设计了“套圈游戏”“乘船”“乘车”“今天我当家”四个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今天我想就“估算”进行反思:

第一、在“创设情境”时,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务,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中会出现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学。如“套圈游戏”中,创设情境:淘气与笑笑都非常喜欢套圈,最近他俩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并把成绩记录下来了,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淘气能赢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 29 44

笑笑 23 30 41

(学生思考)师: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学生小组交流)能把你的估计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淘气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绩低,其他两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认为淘气能赢。生2:淘气两次得20多分,1次得40多分,而笑笑1次20多分,1次30多分,1次40多分,所以笑笑赢。生3: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1分,他们就一样多了,而第三次淘气又比笑笑多。所以我也认为淘气赢了。……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估计,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到底是谁赢了呢?我们来算一算吧。……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13

《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14

1、关于学生。

《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

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

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15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 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下载加与减 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与减 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反思1 坐在办公室里,耳边传来琅琅的英语声,吸引我的是他们夸张的读法。“iliveinhaiyan.ilovehaiyan.hello!”他们把“hello!......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 乘加、乘减乘法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 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案例描述:1、操作小棒,初步感知:比几个几多几,比几个几少几。(1)先摆3个5,算式:3×5。(2)先摆3个5,再摆2根,算式:3×5+2。(3)先摆4个5,在拿走3根,算式:4×5—3。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主题......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 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是四册教材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

    加与减 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加与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通过“捐书活动”作为导入,要求解决“哪个年级捐的书更多”这一问题。从而可分为估算和列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