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3 22:1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天津市东丽区东大桥小学 庄春璟

内容摘要:

新课改以来,人们都在提倡创新,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手段,也是每个教师应当探索和钻研的。

下面我将就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应用优势所在、应用限度与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论述。关键词: 语文 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学 导言: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也是孩子们最先接触、最广泛应用的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不言而喻。也正是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能力的教学,而且更应该包括对人文素养、情感能力、审美情趣、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终身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何种教育教学手段实现这样的目的,达成这样的目标,则成为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积极探索的任务和使命。19世纪末,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演剧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这就是课本剧的兴起和它针砭时弊的重要作用的应用。那么课本剧的效用是否仅限于此,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论证的命题。而是否能将编排、表演课本剧的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种应用是否要使用范围的限定?这种应用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构成了此篇论文的探讨方向。下面我将逐一对其进行论证。

一、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能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通过人类智慧的创造和提炼形成高于生活的启悟,而这种启悟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每一篇文本都是源于生活,并对生活乃至生命具有启迪作用的。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宽广胸怀;从点滴小事中孝顺父母、关心他人的高尚人格;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人文理念;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养成一种勤学好问,细心观察的优秀品质……

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需要还原于现实生活,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可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出生和存在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使我们无法依靠人力进行选择和改变的。那么是用什么方式才能高速地将所学到的间接经验应用于实践且又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既然如此,在人生戏中出演的每一个人都将是最佳的演员,所以我们每个人自小就具有这种表演的天性与天赋。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看你给孩子一些什么?”这就更加说明了小孩子在这种天性、天赋上具有能够超越你所能现象到的更高的可开发性和可塑造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他们艺术加工的课本剧及表演也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这就为课本剧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的优势所在

所谓课本剧,就是通过对所学课本中的课文进行编剧、表演。所以此剧来源于文本文字,是在对文本高度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地再创造,以对话、动作表演等形式真实地再现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而在这种情境展现中,不但充分地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住,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的展现)、记忆能力(课本剧的台词是需要每个演员熟记的,它源于课文,则能高效地背诵课文,使背诵文章不再是索然乏味的烦心事)、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逻辑重音和重点篇章段落的把握)、口语表达能力(课本剧不单单是形体表演还包括大量的对话应答)、对文本的应用及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爱表现、擅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如何具体形象地表达他的意愿则是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培养的),实现对学生眼、耳、口、心、身的全方位、立体式操练,而且在这种操练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潜能,为学生开辟出另一片蔚蓝的天空和另一段无限宽广的道路。

所以课本剧是基于文本却又高于文本的,他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记忆和复述,更多是加入学生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以此来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种直接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而这种感同身受则会陪伴孩子的一生,受益终生。

当然,我们表演课本剧的目的并不是单向地就文本而体验,而是最终要回归到文本之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情达意的效力,为人类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并把他们发扬光大,为后人提供借鉴效用——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二、课本剧教学手段是否有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

我们说,“国之利器不可视与人”,宝贵的东西你不能总用,总用他就不金贵了,也不能“逮住大腿就号脉”违背客观规律,所以本人认为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的。下面我将就个人的实践经验对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进行补充说明。

(一)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限度 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固然不错,但是因为我们每学期的课时量有限,学生的有效可利用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每天只学习语文知识,他们还有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和作业),所以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自然就会有限度,加之,课本剧的指导和排演是一件急需推敲和琢磨的事情,必然很耗费精力和时间。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什么事情都是以它出现的稀缺而倍显珍贵,若是长时间,大篇幅地在教学中使用课本剧,一方面学生将会忽略对文本文字的欣赏和对文化的继承,只是就个人的思想而天马行空,进行过分夸张的表演,另一方面他们又因疲于准备而懈怠于编排,以致质量不高,效果不突出,出现走极端的现象。所以我觉得,一学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使用课本剧的数量以不超10次为宜。当然这个次数并不是最终限制,只是一个参考值,它也会因所在学龄段和课文体裁而产生一点儿略微变化。说到这里,我们即将引入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的探讨。

(二)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然已经有了量的限制,它依然需要度的约束。我所指的度的约束即是它的应用范围。那它适合哪一个学龄段和哪一种文本体裁呢?

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手段较适用于三、四、五年级,一、二年级可以少量编排,为以后打基础,而且着重练习动词和形容词的表现,以片断为宜。六年级因为临近毕业,升学压力大,所以不要放太多精力于此,亦可仿效低年级,多关注一下语调和神态表现实现内心活动的外化。

至于文本体裁,叙事,童话,送别诗都是良好的适用体裁。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构成,它们既独立成篇又是整个将相和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人物性格十分鲜明,表演性强,且参与学生多,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童话的话就更好表现,我就不过多说明了。至于送别诗可选《赠汪伦》,把“万家酒家”、“十里桃花”的故事给学生,他们会编排得很好。《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写景的文章和写景的诗歌最好不要用,因为效果不是很理想,散文的话可以酌情处理。

三、课本剧教学手段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适度适量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课本剧的教学手段,确实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我班学生为例,我所在学校是一所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坐落于村庄中,村民住的全部是平房,有宽敞大院适宜圈养家畜,且门前都有空地和小河流过,可以种树,养花,一派农家田园风光。在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我就地取材,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回家仔细观察白鹅的习性(主要集中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上)是否和课文写的一样,给你的感受是否和作者一样,通过细心地观察,请你扮演一下这只高傲的白鹅。学生们情绪高涨,回家真是认真观察,学得真叫一个像。而且我们的学生家长也反映说,没见过孩子这么用心过,真是不错眼珠,发现孩子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的时间长了,爱背诵课文了,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还边背边表演,可爱极了。学生也反映,老师这篇文章写的真好,特别便于背诵,而且让我越来越喜欢我们家的鹅了,我以后就把鹅当宠物养,它还能下蛋给我吃,真好。在“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的教学上,我为他们下载京剧视频片断,让他们观看,并让他们回家和鹅的步态对比,再进行模仿,在表演时就颇有惟妙惟肖地韵味,最重要的则是让他们领会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准,以及恰当的比喻所带来的生动、具体和形象。学生们也逐渐地喜欢上博大精深的汉语,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阅读的兴趣,能自发地预习课文,阅读课外书籍,增加知识,武装头脑。

结论:综上所述,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它缘于学生的表演天赋,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最终还要回归文本。它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很好的达成教学三维目标提供极大的辅助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乱用这种教学手段,因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不是每一篇都有编排为课本剧的需要,也就是说课本剧也不是在所有课文中都有出现的必要,也不是在所有学龄段都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合理有效的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因为参加工作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看法和认识还很粗浅,今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研究的。

第二篇: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课本剧因文设计,精心安排,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辅助于课本剧表演,把那些故事性强,情节动人,教育意义深刻的文本,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表演,会更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更好的实现语文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达到提高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人文性教育,文以载道。在课本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摸索、总结,有颇多收获与感悟。

一、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这是一种让学生趣味无穷的艺术表演形式,学生喜欢看,喜欢演,对表演课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完成了对课堂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而转入在课外延伸、拓展。通过教师精心指导、编排,挖掘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在贯之以“演”,特别是把课本中的小说、剧本、童话、寓言、神话等编写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怏然。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滥竽充数》一文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的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四、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文中有一段描写了的过程,有几个动词

用的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段,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李成海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的气氛中体会这个动词。在小学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段比比皆是:如一文中的动作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的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一文中,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课本剧表演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中,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习作与表演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让语文教师能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是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教学如此美丽,魅力无穷。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的运用

南长甸小学

孟小丹

第三篇: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反思

常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本剧一下子成为各门学科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有些学科几乎每节公开课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课本剧究竟价值几何?本文将从历史学科角度,结合笔者教学工作实践,探讨其作用、局限性及对策。关键词:课本剧

课堂教学

历史课程改革

反思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新型的教学形式也层出不穷。其中,最受青睐的大概要属课本剧了。课本剧究竟魅力何在?价值几何?我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商榷。

我第一次正式将课本剧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是在课程改革开始前。那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我开课的选题是:秦汉文化课外学习成果展示,课型:活动课。整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即文化成就、名人轶事、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其中,“名人轶事”这个环节,是以课本剧形式出现的。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6位同学分为两大组,各组同学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短剧内容为神医华佗治病救人和司马迁忍辱写《史记》两个历史片段。每个短剧演出约5分钟左右。台上同学惟妙惟肖的表演得到了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几句旁白道出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则将故事中蕴含的精神进一步升华。

开课结束后,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因此,我和学生们都被课本剧“迷住”了。学生们热情高涨,老师也是信心百倍,以为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频繁应用课本剧。但是,形势的发展却很快出乎意料。我渐渐的发现,愿意承担课本剧演出的同学越来越少;同学演出时,能耐心观看的人越来越少;课本剧的质量越来越差;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课本剧十分无聊„„恰逢课改半年有余,放眼四周,惊呼课本剧竟已“功成名就”,几乎文科类公开课都会有课本剧的影子。一时间,课堂成了课本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少数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并且,在一些公开课中,业已出现课本剧向肥皂剧发展的倾向,似乎是为了搞笑而演出,有哗众取宠之嫌;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一次公开课,课本剧内容出现了好几处历史常识错误,教师点评时竟以肯定学生出色的表演一带而过,对错误却只字不提,真是误人子弟。

经历了失败,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课本剧,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

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老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一般要经过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这个工作量是庞大的。学生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再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允许吗?为了达到

老师教案所预设的效果,这样的付出值得吗?如果同时有几门学科都要求学生编排课本剧,那将是怎样的局面?我觉得,这是学生们不愿意承担课本剧任务的主要原因之一。2.课本剧关注了少数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但由于课本剧的特点,每次只能少数同学参与。于是,课本剧往往成了某几个同学的“专利”,多数同学成了观众。于是,教师理想主义的教学目标(如通过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成了针对少数人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这少数人。其实,多数同学由于被忽视,他们会对课堂漠不关心,而少数人由于缺少观众,便想尽办法吸引观众,于是,哗众取宠的行为便油然而生,课本剧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因此降低。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也是学生们不愿意承担课本剧任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3.课本剧预设性太强,缺少新的动态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课本剧从选题、编排到演出,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体现出较强的预设性。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课本剧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的成果,它体现的不是真实的课堂,是预设的、虚假的,不符合动态生成的观点。

课本剧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鉴于它在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决定对它进行改进、调整。首先,我对自己提出了“慎用课本剧”的要求,并制定了优化课本剧的几条对策:

1.优化课本剧使用时机:当课本剧的教学效果,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允许自己使用课本剧。

2.优化课本剧教学目标定位:既然课本剧的主要优势在于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因此其目标宜着眼于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宜于其他(尤其不适合于科学知识的学习)。3.优化前期准备工作:课本剧的准备应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为主,如引 领全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才有可能达成情感上的共鸣。4.优化课本剧的设计:改变以往预设过多的做法,引进课堂动态生成。即

将课本剧的编排、演绎,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编排课本剧的要求,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都参与到编排和演出中,稍作准备后,即兴演出。演出过程中不追求完美,只追求真实。

5.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评价、引导水准。动态生成,对教师的本体知识要求提高了。表演结束后,我一般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老师或同学评价的形式,肯定和感谢参演同学;二是引领同学以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评价课本剧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

从“慎用课本剧”至今,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历史课堂又开始恢复了活力。在我校最近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报名中,历史学科竟成了最热门的学科之一。

同学们以对历史学科的热爱肯定了我对课本剧的重新“包装”。回顾这段经历,我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始终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密切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也同样在不断发展中。现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代表它将永远先进。它需要我们不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改进、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状况。比如我第一次使用课本剧时,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育理论下,接近完美。随着新课程理论的出现,这种教学方法就显示出了其弊病。但我未能预见性地将新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抱着“法宝”不放,于是便出现了学生觉得没劲、老师感觉无聊的危险局面。而接下来的学习和反思,拯救了我和我的学生,也拯救了历史课堂。

因此,我由衷地感到,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方式。二.教师应理性地投入课改,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和学生都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课本剧“泛滥成灾”可以看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未能把握好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因此,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乃至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离开知识的掌握,其他各项目标均无法落实。

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强调能力、方法、情感的目标失衡状况。如课本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但在课改中,却出现了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滥用,这就是教学三大目标把握失衡的结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2.关于过程与结果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理论中,较强调了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理解新课程理论,只关注过程、完全不管结果的过激行为。如课本剧形式热闹,表面上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在演出过程中,又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或能力提高目标,因此便成为部分教师的“最爱”。其实,过多、过滥地使用课本剧,必然会在忽视学习结果的同时,降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关注学习过程”成为空谈。因此,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3.关于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动态生成。因此,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是真实。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追求的是完美而非真实,因此预设很多,缺少新的生成。课本剧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课堂教学而预设的。我认为,课堂预设是不可少的,但不是不可变的,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调整。只要教师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使用预设的教学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能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单怀俊 《历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课程与教学》2003年第3期

2.朱汉国 王斯德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仇定荣

《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真实》

《课程与教学》2003年第3期

5.万伟

《“动态生成”的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研》

第四篇: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第三初级中学 何小海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本剧 编写原则 应用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0119-01 历史课本剧是指在坚持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历史课本中的书面知识进行改编,将其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以简单、形象的形式来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课本剧。

一、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原则

剧本是舞台戏剧表演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课本剧的编写是教师应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了解剧本的特点,遵循以下编写原则。

(一)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小说和散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剧本则与之不同,剧本需要在一个特定的舞台范围之内,充分地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因此,编写历史课本剧,必须能够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通过幕和场的转换来充分展示故事的发展。

(二)重点突出矛盾和冲突。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和冲突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所在。因此,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要注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充分展现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将矛盾和冲突贯穿剧本的始终,高潮部分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本编写的重中之重。

(三)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剧本语言是展现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要做到简洁扼要、通俗自然。

二、应用历史课本剧的具体步骤 教师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身参与到资料搜集、剧本编写、彩排和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课本剧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有三个步骤,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期,买椟还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一鸣惊人、杞人忧天、亡羊补牢等成语故事均来自这一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改编成历史课本剧,让学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来了解这个纷争不断的时期。教学时,笔者选择将负荆请罪的故事改编为历史课本剧。

(一)课本剧准备。课本剧准备是指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教师在教学前要告知学生创作历史课本剧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剧本编写和表演。编演负荆请罪的故事,主要是要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最后,教师要通过日常观察和问卷调查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特质、爱好、优势等,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简单地说,教师在课本剧准备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二)课本剧编创。在课本剧的编创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的是学生,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要在深入阅读历史课本后,搜集和整理真实史料,并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加工,编写剧本。编写负荆请罪的历史课本剧,学生要搜集廉颇和蔺相如的个人资料,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过程资料进行搜集,最后对资料进行整合。具体的编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历史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梳理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第二,确定廉颇、蔺相如以及其他次要角色的人物关系。第三,突出负荆请罪故事的矛盾冲突,确保剧情跌宕起伏。第四,编写人物台词,人物台词要简洁、通俗且符合人物特点。蔺相如是文臣,为人低调谦和,所以其台词比较书面化和委婉;廉颇是武将,为人高调不羁,因此其台词比较口语化且更直接。

(三)课本剧彩排和表演。彩排和表演历史课本剧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指导是决定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选举确定导演。导演一定要有亲和力、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角色设定的需求来选取合适的演员。如廉颇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高大威武,在气质上自信洒脱;蔺相如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温文尔雅,在气质上沉稳淡然。其次,教师应帮助导演组织和指导演员进行彩排,通过多次磨合来培养演员之间的默契。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正式表演。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演出时充满自信,并与同学进行充分配合,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

笔者认为,历史课本剧进入初中历史课堂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和优势,应该予以大力提倡,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第五篇: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江西省宜春市六小 杨玉清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

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

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地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三只白鹤》中,结尾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课文讲完后,我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鹤找到鱼以后,会对其它两只白鹤说什么?第一、二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重点片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

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下载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推荐)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广东省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陈子路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其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成为......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单 位: 姓 名: 时 间: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是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势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张家港市阳光学校 邮编215615 韩青 【摘 要】现代多媒体教学显示了许多优势,也引发了一种现象:有的老师不熟悉制作课件便从网上下载,不加......

    浅谈远程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远教论文浅谈远程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旅顺大华小学 王晓云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无疑对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