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探究

时间:2019-05-13 22:4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探究》。

第一篇:中学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探究

张金辉

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长期处在教无范式、学无套路的边缘位置。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凝结了深厚人文精神和极高美学价值的古典优秀诗篇在课文篇目中的比重大幅提高,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现。因此,研究诗歌的特点,探索诗歌教学的固有规律,总结出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基本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件极迫切又极有意义的工作。

一、诗歌教学现状的一般性陈述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长时期内一直以三大文体为主,即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都被归入记叙文,书信、演讲词、悼词等应用文则根据其内容特点被归入三种文体,而文言文——无论是哪一种文体的——因着其语言的特殊性差不多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文章类型来教学。诗歌呢?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却一向处于非独立的尴尬地位。尤其古诗,语言文字方面用处理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思想感情方面用处理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方法来教学,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汇系统和教学模式,有时生搬硬套,有时削足适履,常常将充满灵性和美感的小诗搞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耗时费力而不得要旨。近年来,随着学界、教育界观念的不断变化,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一些诗歌鉴赏的概念和技巧被广泛引入教学之中,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诗歌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诗歌教学的模式和语汇系统呼之欲出。

于傲洋在《试论诗歌教学的三个阶段》中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法,设计了一套“准备——参与——发挥”的诗歌教学模式。尹绪辉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中,提出了“授之以法,探究研读”思想,主张诗歌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在基本鉴赏方法的指导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何森在《诗歌教学如何化“虚”为“实”》中提出了“读标题”“联作者”“明背景”“品词句”“记术语”五管齐下的读诗方法。张厚感在《中学诗歌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出了以简驭繁,用点评、朗读、背诵来消化诗歌的策略等等。以上论述虽存在诸多缺陷,但都是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不乏真知灼见。而古今中外的一些诗歌理论,特别是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正日益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青睐,成为读诗和教诗的圭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总结了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形诸文字,以求教于同仁。

二、诗的形成过程

要掌握诗歌教学的固有规律,首先必须对诗的特点进行充分认知。古今中外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或理论探索,对于诗的本质、起源、构成、类型、鉴赏和发展过程等已有许多深刻的阐述,也因此而产生诸多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诗论,其中不仅系统总结了诗歌创作的历史经验,而且提出了一个个关于诗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然而由于世界观、文化背景、时代、研究方法、个人理论修养等的差异,理论家们对于诗的本质和起源的观点也千差万别,有的甚至根本对立。因而语文教师还有必要在科学世界观和先进方法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对前人的理论成果下一番比较鉴别、兼收并蓄的功夫,以达到正本清源,正确认识诗歌的目的。下面便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浅见。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均源自于经济基础,源自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从终极意义上讲,这应当是正确的。然而,将这种理论简单地套用到文艺研究上,就会犯机械化和庸俗化的错误,不但妨碍文艺理论的深入和发展,而且会损害唯物史观的声誉。这里笔者无意于对诗的形成作历史性的探究,而只是尝试对其进行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以期弄清诗产生的心理机制。

如同地球内部的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宣泄、释放,从而发生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大地震颤现象一样,人的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希望失望、得意失意、信念志趣等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也需要宣泄、释放,心灵也会发生震颤。诗就是心灵震颤的产物。当然,心灵的震颤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呈现:以旋律的方式呈现,形成音乐;以色彩和线条的方式呈现,形成美术:以动作的方式呈现,形成舞蹈;而以意境的方式呈现,则形成诗歌。意境又是什么呢?它是一种高度情感化了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图景,是被情意笼罩着的一种境界,是心灵之图像。由此来看,诗是源自于心灵震颤的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然而与音乐、美术、舞蹈等不同的是,诗虽然通过意境完成了将心灵内容具象化的工作,但这种具象仍是一种停留在意识中韵非物质的具象,而纯粹非物质的东西是无法传播和长久保存的。因而,诗的意境还需要进一步物质化,这就是将意境转化为语言文字。

综上所述,诗的形成过程依次为三个阶段:宣泄心灵、形成意境、诉诸文字,是一个自内而外、从抽象到具象、由意识向物质的过程。但这一命题也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成立的,因为将心灵震颤当作诗产生的源头只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抽象。事实上,造成心灵震颤的既有心灵内部的原因,也有心灵之外的自然和社会的原因。甚至心灵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个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笔者不相信人的最初的心灵状态会是如洛克所说的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柏拉图的回忆说虽是走了另一极端的谬说,也许比洛克的更接近真理。如果人类不能通过遗传将基本的文化信息,至少是认知形式先天地赋予一个新的心灵,所有婴儿的心智的快速发展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实,因为没有认知形式的统摄,我们无法想象婴儿如何能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将零七八碎的感觉材料转化成知觉,形成意识,并产生反应。心灵的基本构架应当在婴儿面世的同时就已经形成,以后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增强而逐步深化和扩展,也逐步变迁和完善。心灵一旦形成,就成为一个完备自足的系统,一方面在内部诸矛盾的主导下运行,另一方面又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宇宙系统的制约、影响和互转中发展。因此,诗的更深刻的源头,应当在心灵内外及其交互作用中寻找,而这不是本文所要承担的任务。

三、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

诗的形成是一个自内而外的过程,欣赏诗恰恰相反,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活动,因为欣赏诗归根结底是在用一个心灵感知另一个心灵,只有经过披文、缘境、入情的深入过程才能产生感应,形成共振,完成欣赏活动。诗歌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如何读诗,欣赏诗,因此欣赏诗的步骤应该正是诗歌教学的步骤,这样,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就可概括为“疏通文意——品味意境—_.感受心灵”。下面逐个来讲。

(一)疏通文意

语言文字是诗的物质外壳,是诗中欣赏者唯一可以现实地接触的东西,是读者进入诗人心灵领略诗情的唯一门户。疏通文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疏通字面意思,即将语言文字信息跟具体的人、物、景、事、情、意、行等准确地联系起来,这是合理地呈现意象、再造意境的基础;另一方面指体验诗句所展示的节奏和旋律,这是欣赏者融己入境,产生共振的前提。诗乐舞同源,最早是合三为一的,后来虽然分化了,乐的因素并没有在诗中消失,而是内化到了语言之中:舞的因素也没有消失,而是内化到了意境之中。诗是“纯文学”,是有乐感的语言艺术。古诗强调合辙押韵,实际上就是在体现和强化诗固有的乐感;现代诗自由多了,没有了格律诗的繁文缛节,表面看是在弱化乐感,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灵活的乐感,或者说,是对走向极端的乐感理念的一种颠覆和反正。这很有点像乡野民歌对府门戏曲的颠覆,虽然戏曲本也出自乡野。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的第一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虽没有格律诗的平仄和韵脚,但读时依然能轻而易举地感觉到其中舒缓的节奏和庄重的旋律,这种节奏和旋律比格律诗的更为灵活舒展,有似古风。

(二)品味意境

有了疏通文意这个基础,那些诗中的语言文字信息才会转换成一个个鲜明感性的意象。意象跟意境是有差别的。意象是零散的单个的,一个意象很难独立承载心灵的内容;意境则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感性的系统,可以完整展现诗人震颤了的那部分心灵内容。一首诗可以有诸多意象,而一般只能有一个意境。集中到一首诗中的零散单个的诸多意象如何才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呢?意象发展成意境,至少要经过三个层面的构筑。第一层面是词义的构筑,就是说,诗可以通过某些词来确定意象之间的时间顺序或空间关系。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的第三句“举头望明月”,就是通过“望”确定了人和月这两个意象相距遥远的空间关系。刘禹锡的《石头城》第一句“山围故国周遭在”也是通过“围”确定了山与石头城之间围与被围的空间关系,而崔颢的《黄鹤楼>的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则是以“空余”说明人与黄鹤先存后离的时间关系。第二层面是经验构筑,即欣赏者依托自己的经验、阅历和知识来设想或推定意象之间的时空结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之间的时空关系,我们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设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同一首诗呈现在不同欣赏者头脑中的意境会千差万别,真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秋思境界。这也意味着,没有欣赏者经验和想象的参与,诗的意境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欣赏诗的过程是一个再造意境的过程。第三层面是乐感构筑,即诗依靠诗句固有的节奏和旋律将零散的意象整合成意境。例如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我们很难单靠前两个层面构筑起鲜明而合理的意境局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意象组合所显示的到底是一种苍凉孤寂,还是一种雄阔明丽呢?这只有在把握了全诗节奏旋律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构筑。仔细品读后,你会发现这首诗的节奏旋律有一个由慢而快、由沉郁而开朗而欢快的变化过程。“大漠”两句正处在过渡点上,体现了抑郁孤单的王维到了边塞,看到大漠以后,受其感染,心情逐渐宁静开朗的状况,特点应是雄阔明丽。

理解了意境的构筑过程,品味意境的步骤和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品味意境大致应该有三个步骤,这就是正确呈现意象、合理再造意境和充分融入意境。第一、二步前文已有说明,这里只简要诠释一下第三步。意境再造后,欣赏者还需要让自己充分地融入意境,才能有效地品味意境。诗人写诗的时候一般是用两种方式将自己放置在意境之中的,一种是所谓的“有我之境”,另一种是所谓的“无我之境”。前者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谁在“采”,谁在“见”?显然是“我”。这样,诗人自己作为意象,作为意境的一个元素参与了意境的创造。后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在哪里?看不见。找遍全诗,也看不见“我”。那么“无我之境”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我”呢?回答是否定的。这里,“我”已经融入整个意境之中,有点“大象无形”的味道了。“我”就是明月,平静地照着松林;“我”就是松林,安闲地接受着明月抚慰;“我”就是清泉,从容地流过石头;“我”就是石头,悠然地享受着清泉温柔的拍打。“我”无处不在。诗人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外在于心灵的纯客观的境界,他只有将自己融入其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诗的意境。欣赏者也只有将自己融入其中,才能让自己的心灵与诗的意境协调节奏,互相同化,合二为一,产生共振。

(三)感受心灵

品味意境并不是诗歌欣赏的最高阶段,因为意境终究不过是心灵之图像,诗人与众迥异瑰丽多彩的心灵洞天才是诗歌欣赏的最后一个驿站。一个人,不论他是不是诗人,如果真正心如止水,甚或心如死水,我们便无法感性地了解他的心灵世界,更无法进入其中领略无限风光。我们至多能根据。他的言语、神态、动作、行为和社会关系推测他的“心理”,探知他的“想法”“思想”而已。只有发生震颤的心灵,才有可能向他人露出整个世界的冰山一角。+所以,所谓领略心灵并不是领略诗人整个的心灵世界(那可是一个不亚于宇宙的丰富世界啊!),而只是领略震颤了的部分(我们有时把这称为“诗情”)。但窥斑见豹,一叶知秋,有心的欣赏者还是有可能通过一首诗来把握诗人心灵世界的基本面貌的。从品味意境到领略心灵虽仅一步之遥,可要完成这一步,有时比登蜀道还难。意境是心灵的具象,意境要通过一定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图景去诠释心灵,那么具象而非物质的意境和抽象而同样非物质的心灵之间就有一种共振契合的对应关系,欣赏者要想正确地把握这种关系,不仅需要生活和思想的积累,需要欣赏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心灵敏感多情、容易共振。因此,不仅诗人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而且诗作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欣赏到位的。但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善我们的秉赋,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又是确定无疑的。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给学生讲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正是在快速弥补前述两个“积累”的不足。经过系统的训练和熏陶,欣赏者必可以到达诗人心灵的“绝项”,“一览诗人”云蒸霞蔚的精神世界。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项有规律可循、有模式可依、有方法可用的双边活动。“疏通文意——品味意境——感受心灵”的诗歌教学模式脱胎于诗歌的形成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和鉴赏原则,并有充分的实践基础,是一个切实可行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教学模式。

第二篇:高中语文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语文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基于以上两点,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经过我们的研讨,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自主预习,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

1、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

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为什么。

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6、以“诗人,我想对你说”为题写200字左右的文章。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一定落到实处,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可以独立,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烘托渲染。

1、知诗人,明背景。

“文章和为时而作,诗歌和为事而作。”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学习古诗,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教师巧妙衔接,导入新课。

2、巧构思,激兴趣。

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巧妙构思,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有感染力,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因此,古诗课堂离不开反复吟诵。

1、榜样示范,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自由吟诵,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自由吟诵,情感自由发挥,初步感知诗歌。我不建议齐读。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如果齐读的话,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学生评价,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明现,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4、优秀展示,极力称赞。

学生中藏龙卧虎,一定有朗诵特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要极力称赞,树立榜样,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巧设问题,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抓住特色,突出重点。一首诗的特色,就是其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难易适中,温故知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或者所有学生都会,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4、巧设铺垫,点拨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巧妙的设置悬念去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和引导,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5、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那就必然离不开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建议可以根据座位的位置来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小组,最好是6个人一小组。回答问题时要有一人代表发言。要根据发言的情况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强调重点,拓展延伸。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强调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谁背得快,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课后评比。

在教室后设置语文专栏,争选学生优秀感悟,贴在专栏上,让学生共同欣赏,相互学习,评论,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诗歌文化,每周评出冠军,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三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伍连珠

摘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基于以上两点,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学生看着一篇几百字的短文经常大嚷:“我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作文课上,好多学生面对着作文题目,不是积极地去寻找素材,构思篇章,而是在桌上同时摊开几本作文书,从这篇文章上剪个头,再从那篇文章上裁个尾,中间东拼一句,西凑一句。看着一篇篇令人啼笑皆非的剪辑式的作文,笔者不禁有些酸楚,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丧失,是学生语文思维的退化和萎缩。

近日,在一次阶段考试中,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面对语文试题心不在焉。学生在考试中这种极度轻松的表现,正是因为学生丧失学习的原动力,也就是缺少对知识强烈的渴求。学生这种无所谓的、极度轻松的表现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还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于是, 经过我们的研讨,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

1、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

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为什么。

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6、以“诗人,我想对你说”为题写200字左右的文章。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一定落到实处,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可以独立,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烘托渲染。

1、知诗人,明背景。“文章和为时而作,诗歌和为事而作。”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学习古诗,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教师巧妙衔接,导入新课。

2、巧构思,激兴趣。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巧妙构思,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有感染力,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因此,古诗课堂离不开反复吟诵。

1、榜样示范,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自由吟诵,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自由吟诵,情感自由发挥,初步感知诗歌。我不建议齐读。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如果齐读的话,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学生评价,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明现,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4、优秀展示,极力称赞。

学生中藏龙卧虎,一定有朗诵特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要极力称赞,树立榜样,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巧设问题,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抓住特色,突出重点。一首诗的特色,就是其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难易适中,温故知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或者所有学生都会,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4、巧设铺垫,点拨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巧妙的设置悬念去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和引导,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5、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那就必然离不开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建议可以根据座位的位置来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小组,最好是6个人一小组。回答问题时要有一人代表发言。要根据发言的情况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强调重点,拓展延伸。

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强调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谁背得快,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课后评比。

在教室后设置语文专栏,争选学生优秀感悟,贴在专栏上,让学生共同欣赏,相互学习,评论,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诗歌文化,每周评出冠军,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四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人的学识非常渊博,说明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素质极其重要的方面。所以,地理学科成为中学生必修学科,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人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就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改进地理课堂教法,摆脱“地理课难上的困境”

多数地理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地理课难上”。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多年来,大家都认为它是副科,原来仅是会考学科,2002年才作为高考科目。学校、教师不重视,学生学习没压力、不主动。第二,教师课堂教法陈旧。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教法单一,手段单调,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最后必然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采用好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推进法、野外观察法等,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在教学中,既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视能力培养,这是当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应具备的特征

课堂教学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新时期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手段,艺术地展现中学地理丰富的数学内容,其应具备的特征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诱人的新课导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受思想水平、课时安排、高考导向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对问题要追根问底,知道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在讲“高山气候”时,可引用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水循环”时,可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讲“海水运动”新课导入时,可引用“二战时,英军及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这一历史事件,这样既联系了其它学科,锻炼了思维,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新时期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突出浓郁的“地理味”

地理课最大的特点是图多。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理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理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认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步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及相关事物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地图的展示应尽可能用幻灯、投影、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应尽可能的配备相应的地理模型。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眼、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锻炼其胆识和心理素质。

(三)感染力极强的语言

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普通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若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板画,醒目易记,则能进一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情操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既学会知识,又掌握方法。

(四)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良好的开场白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寻找和讨论新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构成知识网络。同时,使用多种语言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并且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解答相关的地理问题。最后,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训练,扼要结尾,就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应突出“有趣、多能、高效”的特点,通过其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培养人才.

第五篇:探究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和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仿效和推广,使很多教师和学校搞不清到底什么是符合自己新课改和教学实际的模式。对此,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初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已初露良

好的效果。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推翻了传统的教师一味的传授,不在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放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厌学,不学的问题。但是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片面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投入量;同时教师的点拨,补充,拓展的机会过少,对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弊端的。不过“杜郎口”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扩大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才能和个性的机会,这种模式还是我们教师和其他学校应该吸收和发扬的的,这是杜郎口模式的精华所在。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它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心理的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具有实际的教学可操作性。但是他也有不合适的地方,还是不能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相对解放出来,不能很好展示自我,它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是它很好的解决了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效性,这是它对当前教学做出最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它能被教育界认同的灵魂所在。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练习融合问题,似乎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劳动量,有效解决了教与学通过书面的衔接。但它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争议:隐性地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对于预习和复习巩固,教师不好掌控(学生容易出现抄袭);还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东庐“讲学稿”本身在东庐中学的教学中还没有取得有明显建树的成效。不能让教师运用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风格。不过,它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能主动站在学生的学这一角度,还是值得借鉴的。对于以上三种模式,那一种才是符合每一个学校或教师的呢?生搬硬套,全盘吸收,是绝对错误的。在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借鉴,要边实践边思考学习的实效,要时刻反省和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认真结合自己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改良和优化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才会探索出具有自我价值的教学新模式。

笔者经过很长一阶段的实践,不断分析对比这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学情,初

步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把每班学生分成四组,由两名组长负责,每组负责一块小黑板(小黑板式以前学校学习“杜郎口”遗留下来的,现在又在学习“东庐讲学稿”)。组长召集全组完成预习,展示,出题。.预习。教师告知学生预习的内容,帮助划板块,分知识点做好学前预习讨论;从基本知识(识记,理解),重点知识(参阅教辅资料出题多的分析),难点知识(收集,发问老师)展开;适当准备基础题。

3.课后。各组出5道题左右。出题原则:基础性(大家能做,易做,强调复习巩固),典型性(把握知识点,学会筛选习题),变异性(题型变化,难度的梯度变化,陷阱的设置).课堂。

(1)课后练习的处理。四块黑板由每组一至两名同学发问,讲解上一堂课课后练习,教师然后点拨

思路,突破难点,总结变化,拓展补充。

(2)预习与新课教学。学生预习理解的由学生展示;教师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完成难点的解答和突破,问题的总结拓展,知识的衔接过渡,组织和指导,评价学生的展示过程(如果时间宽裕,指导学

生选题,出题)等。

(3)在展示环节上,教师要把展示的形式多样化:分组展示,分组比赛,分组互助等。经过近半个月的实践,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如作业抄袭,上课不举手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齐声回答不响亮等等。但是学生的准备时间可能过长,所以两个组长轮流负责统筹安排,出题,抄题也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轮流负责。

当然,这种模式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不完善的地方也很多,但已改变教师一味的教,学生被动的学;避免了作业抄袭;改变了课堂互动少,学生发言少,课堂气氛沉闷;减少了教师无效,低效的教学时间;能从把握整体的共性融合和个体的个性张扬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从这些作用和意义上来看,新模式还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性。当然,这种模式的评价和检验,还需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下载中学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 的教学模式研究 教研室 张邦杰 注:本教学模式是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以数学学科的研究为模板。 一、教学现......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我认......

    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究

    “小班化教学”探究总结 广济镇南大坪小学 广济镇南大坪小学 “农村小班化教学”探究总结 我校根据周至县教育局《周至县教育局推进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要......

    教学模式探究[五篇材料]

     大  中  小 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收藏本文分享 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课程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师讲......

    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究

    “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简单地用一种模式或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近年来,我校吸收杜郎口中学“......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一.丰富蓄积,有源倾吐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须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标准,努力改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