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青蛙教案

时间:2019-05-13 22:4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只青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只青蛙教案》。

第一篇:两只青蛙教案

两只青蛙

一 猜谜语引入 妈妈有腿没有尾,儿子有尾没有腿,儿子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

2.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吗?(青蛙)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和本领吗?(绿衣服,白肚皮 大嘴巴,捉害虫,保卫庄稼)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朗读,探究重点

1、今天老师也把它们请到我的课堂里来了,大家和它们打声招呼好不好,(出示大小青蛙,贴到黑板上)它们在一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请同学们边听课文录音,边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下面让我们先去看看两只青蛙生活的情况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一缕阳光还可以换成什么?

3、学习第二自然段

他们天天生活在一起,矛盾也就是难免的,这不,有一天,它们争论开了。它们究竟在为什么事而争论了呢?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它们说的话画出来。

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天,小青蛙说„„大青蛙说„..你认为大青蛙说的对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小青蛙的话坚定的语气,大青蛙的话不屑一顾的语气)

“危险”的反义词 “舒服”的近义词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青蛙有没有坚持自己观点,它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里找一找。结果怎样?它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2)比较两句话。

讨论:你从小青蛙的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3 兴奋的语气

5、学习第五自然段

井底的大青蛙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出示(课件4)

它这样做对吗?错在哪里?

三、情景表演

四、评价、讨论

谈谈你对两只青蛙的看法。我们应该学习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小青蛙在美丽的世界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来到了老井边,它看着井里的老朋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三.以读为本,深入感悟。

1.通过读课文,你们已经知道了大青蛙和小青蛙有着不同的想法,它们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说。

a)男女生分角色读两只青蛙的对话。

b)讨论它们俩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明白小青蛙为什么要跳出井口以及大青蛙继续留在井底的原因。)

c)指名读。

2.小青蛙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a)指名读。

b)课件演示:启发想像,体会情感。

☆小青蛙在努力向上爬的过程中,会再现什么情况?它又会怎么想呢?

☆你想对小青蛙说些什么呢?

c)指导朗读,体会小青蛙向上爬的决心与艰难。

d)课件演示:学生为小青蛙鼓励加油。

e)用“终于”说话。

3.终于爬出井口的小青蛙,看到了什么?

a)指名读出找到的句子。自由练读。

b)指名读,学生评价。

c)感情朗读,表演读。

d)启发想像:小青蛙到底看到了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先自由想像说,再借助画面,加入想像更具体地说。

e)齐读。

4.小青蛙还见到了谁?

a)启发:小朋友们,你们见到了许久没有见到的朋友,心情会怎么样?那小青蛙呢?

b)引读小青蛙的话。

c)全班一起表演读。

5.出示课件

小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爬出了老井,来到了广阔天地(板书:广阔天地)看到了美丽的大世界,来到了伙伴们中间,过了了新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呀!可大青蛙呢?

指名说。板书:留在井底头昏脑胀

四.总结课文,体会道理。

1.你喜欢哪只青蛙?为什么?

2.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

小青蛙在美丽的世界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来到了老井边,它看着井里的老朋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编故事《两只青蛙》。

第二篇:《两只青蛙》教学设计

题目:《两只青蛙》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薛亚萍

郭佳丽

邓国仁

学科: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职务:小学教师

职称:小教一级

小教一级

小教高级

单位:湖南省资兴市鲤鱼江完小

手机/电话:***

*** 3232937

地址:湖南省资兴市鲤鱼江完小

邮编:423401

《两只青蛙》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两只青蛙》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体验青蛙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学习小青蛙开拓进取的精神。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充分体验青蛙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学习小青蛙开拓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方法:讲授指导法、朗读指导法 教具:课件、青蛙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瞧!两只多可爱的青蛙呀!我们把它们请到黑板上来。(教师贴青蛙图)这两只青蛙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孩子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块来继续学习23课《两只青蛙》 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复习检查,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认读,教师指导读“舒服”,读准轻声,读出舒服的味道。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正音、评价。

3、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读课文边动脑筋想:两只青蛙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指导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大小、性格、想法、做法等不同。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它们的想法不同

1、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两只青蛙不同的语气

2、课件出示小青蛙说的话,师问学生:小青蛙,你们为什么想出去呢?生找原因。教师板书:闷

3、指名读,读出小青蛙的感受。师生共同评价。

4、课件出示大青蛙说的话,师问:大青蛙,你们为什么不想出去呢?生找原因。教师板书:舒服

5、指名读,读出大青蛙的感受。师生共同评价。

(二)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它们的井底生活。

1、师:这两只青蛙到底在井底过着怎样的生活让他们的想法不同?课文哪句话写出来了?

2、学生用横线画出它们的井底生活的句子。指名读。

3、指导朗读,读出两只青蛙不同的感受。

(1)指名读,师生评价。指导读出小青蛙闷、大青蛙舒服的感觉。(2)老师范读。

(3)师: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师;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小青蛙觉得这样的生活太无滋无味,于是它想怎么样?

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2、课件出示句子:“小青蛙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它沿着又滑又陡的井壁向上爬。爬呀爬,爬呀爬,跌下去又继续爬。”学生读。

3、师生齐做爬、跌动作。

4、师:小青蛙,你们爬了这么多次,为什么总也爬不上去?

5、学生找词语“又滑又陡”,指导学生读出井壁特别滑、特别陡。

6、师问:你们害怕吗?从哪些词语看出你不害怕?

7、分组轮流“跌下去又继续爬”。把它放到句子中,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8、师:看着小青蛙累成这样,大家想象一下坐着的大青蛙会说什么?

9、生想象说大青蛙的话。10、11、师:可不管大青蛙怎么劝说,小青蛙没有„„

学生接着老师的话读,“小青蛙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它沿着又滑又陡的井壁向上爬。爬呀爬,爬呀爬,跌下去又继续爬。”

12、师:眼看着小青蛙就要爬出井口了,可是一不小心它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小青蛙们,还爬吗?(生答:爬!)

13、课件出示句子“小青蛙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它沿着又滑又陡的井壁往上爬。爬呀爬,爬呀爬,跌下去又继续爬。小青蛙爬呀爬,爬呀爬,终于爬出了井口。”教师随机板书:爬出井口。指导朗读,体会小青蛙爬出井口的艰辛,练习用“(),终于()。”说话。

14、师:小青蛙终于爬出了井口,他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小青蛙会说什么呢?教师板书:多大多大的天啊,多美多美的地啊!学生练习用“多()多()的()啊,多()多()的()啊!”说话。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课件演示夕阳西下,月亮出来青蛙叫的过程,师解说:看,多大多大的天啊,多美多美的地啊!小青蛙太惊奇了,他东瞅瞅,西看看,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月亮出来了,远处传来一片蛙声。

2、师问:小青蛙,它们是谁?(生答:我的兄弟们)你们以前见过面吗?(生答:没有)这可是你从没见过的兄弟们呀!你的心情怎样?(高兴)

3、师:你想和兄弟们去干什么?

4、学生想象说话。

5、指导朗读,读出小青蛙兴奋的心情。

(五)活动:学生唱《两只青蛙》

课件播放歌曲《两只青蛙》,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瞧,我们玩得多开心,可别忘了我们的老朋友大青蛙,大青蛙在干什么?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问:大青蛙在干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留在井底—→头昏脑涨

3、谁能模仿大青蛙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4、指导读出大青蛙的感受。

5、此时此刻,你想对大青蛙说什么?

四、谈谈议议,体会感情

1、分角色读课文。指名两名学生戴上青蛙头饰分别扮演大青蛙和小青蛙,其他学生读陈述部分。

2、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只青蛙?不喜欢哪只青蛙?为什么?

3、学生谈收获。

五、课外拓展

1、续编故事《两只青蛙》。

2、读成语故事《坐井观天》。

六、板书:

23、两只青蛙

小青蛙(图):闷

—→爬出井口—→多大多大的天啊,多美多美的地啊!

大青蛙(图):舒服—→留在井底—→头昏脑涨

第三篇:两只青蛙教学反思.

《两只青蛙》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具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如范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了“两只青蛙究竟在为什么事而争论呢?”这一问题。通过读文本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更好地读出他们的感受。这样的设计也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对话。

2、以读为本,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 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朗读指导和发展学生思维。如教学重点段第三自然段,理解小青蛙的做法。学生刚开始读时,虽然读得很流利,却没能体会到小青蛙爬出井口的艰难和决心。为此,我创设了三个情境,来有层次、有要求地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化身成为想爬出井口的小青蛙,爬上去跌下来,爬上去跌下来。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又相机理解了“又滑又陡”、“继续”等词语,使学生感受到小青蛙的勇敢和爬出井口的那份艰难。接着,我又让学生想像:看到小青蛙累成这样,坐在一旁的大青蛙会说些什么?可不管大青蛙怎么说,小青蛙都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它还在继续往上爬,学生再读这一段;最后为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我用语言又创设情境,“ 眼看就要爬到井口了,可一不小心,小青蛙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小青蛙,你还想不想爬?”来,再读。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读文本,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来理解、想像、感悟,因此,每一次的朗读学生都能上一个台阶。这就真正做到了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的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四篇:两只青蛙的经典故事

从前有两只青蛙,她们是女友,住在一个水沟里。不过,她们中间有一只是纯种的森林青蛙——胆量大,有力气,欢欢乐乐;而另一只可怎么说呢:是个胆小鬼,懒婆娘,爱打瞌睡。说起她来,似乎没有到过森林,而是哪个城市花园里出生的。

可她们还是能过到一块儿去。

有那么一回,她们晚上出去散步。

她们只顾在林间小道上走着,猛不丁看见——有一幢房子,房子踉前有个地窖。地窖里散发出一股逗胃口的气味儿:洋溢着发霉的气息、潮湿的味道、苔衣的气息、磨菇的味道。而这,恰恰是青蛙最喜爱的。

她们想快点儿钻进地窖去,就又跑又跳。跳啊,跳啊,不料掉进了装酸奶油的瓦罐里,一下子沉了下去。

不过,等着呛死,当然不是心甘情愿的事。

这时候,她们就手抓脚挠地游起泳来。可这个陶瓦罐的侧壁又高又滑,显然青蛙怎么也没法从里面挣脱出来。

那个懒婆娘青蛙游不了多大一会,就想:

“驴年马月我才能从这儿爬出去。手抓脚挠也是白搭功夫。神经病才这么没代价地穷折腾。”

她这么想着,中断了手抓脚挠——不一会就呛死了。

可第二只青蛙——不是这样。她恩:“不,想死,总来得及;只要出不来就别想活。我最好还是手抓脚挠,还是游泳。天晓得,也许我会出去。”

可惜没招儿,简直没法儿游啊——无法远远地游开去。瓦罐儿窄窄的,罐壁滑滑的——青蛙爬不出这酸奶油罐的。

然而,即使如此,她也不认输,不泄气。

“没关系,”她想,“劲头还有,还要拼。我还活着呀,这就意味着还要活下去,那就得拼。”

看看,我们这只勇敢的青蛙,在用最后的力气跟蛙的死神搏斗着,瞧她,觉出了自个儿在下沉;瞧她落到了罐底。然而,她还没有服,还是支配着四条腿儿动作。

忽然间怎么了?忽然间,我们这只青蛙觉着脚底下的酸奶油没了,却成了固体的、坚硬的、安全可靠的、仿佛大地似的东西。青蛙震惊了,瞅瞅看看:瓦罐壁不见了,她站在一块黄油上。

“怎么回事儿?”青蛙想,“哪儿来的黄油?”

她惊讶,而后揣摩着:这就是她用自己的脚掌在液体酸奶油里搅拌提凝出来的固体黄油嘛。

“看看吧!”青蛙想,“这就是说,我下了气力干了一场,才没死。”

她这么想着想着,跳出了瓦罐儿,歇了一歇,跑回家去——回到森林里去。

而另一只青蛙,就留在那瓦罐里躺着了。她再也不能蹦蹦跳跳,再也不能咕咕欢叫了。

活该如此,全怨她自己。青蛙,你不对。你别一下子就沉下去呀!离死还早的时候可别想死......

第五篇:《青蛙》教案

青蛙吃害虫(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 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字相加减的思想。【教学准备】

课件、《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计数器、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了一个谜语,谜底是个小动物,你若猜对了,它就出现在课堂上,愿意猜猜它是谁吗?(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

(用猜谜语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瞧,两只青蛙来到了我们班上,它们正在比赛吃害虫呢,我们快来看看!(课件:青蛙吃害虫情境图)

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4.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30=?该怎样计算?(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练一练第2题

教师:青蛙每天吃害虫吃累了,就会到荷叶上去休息,这不,正好有38只青蛙在荷叶上做游戏呢!(跳水)谁能看着这两幅图,给大家讲个故事呢?(1)学生分组讨论讲故事。

(2)指名学生讲故事,并解决问题列算式。

(3)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说说理由。(33+5=38 38-5=33)

2、练一练第4题

向阳小学的42名学生到展览馆参观画展,展览馆只有30把椅子,你们想一想,还有多少名学生没有座位?请大家讨论讨论,赶快帮他们解决!

3、游戏——送信

请同学扮演动物送信,把老师给的算式卡片,找到合适的信箱。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谈收获)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反思。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习再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

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下载两只青蛙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只青蛙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蛙教案

    五年级环境教育 第14课 当青蛙成为人们的美餐 教学设计、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青蛙的外形特点(皮肤、身体结构),了解这些特点对青蛙的意义;知道青蛙的食物有哪些,从而认识......

    《青蛙》教案

    《青蛙》教案1 活动目标1、了解青蛙的基本特征,尝试用动作模仿小青蛙游泳。2、借助椭圆形变换不同方向,画出小青蛙的游泳姿态。3、养成细致观察、大胆作画的习惯。活动准备1......

    《青蛙》教案

    《青蛙》教案 《青蛙》教案1 活动目标1、了解青蛙的基本特征,尝试用动作模仿小青蛙游泳。2、借助椭圆形变换不同方向,画出小青蛙的游泳姿态。3、引导幼儿养成细致观察、大胆作......

    两只鸟蛋教案

    《两只鸟蛋》(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者: 开发区第一小学祖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故事内容,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对小鸟的喜爱,喜欢朗读诗歌。 2、引导......

    两只小狮子教案.

    《两只小狮子》教案 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孩子们到一个神秘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那好让我们踏上旅途吧,来到了那里?《动画城》,看阿凡提正等着我们呢,《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

    两只小狮子教案

    《两只小狮子》教案第一课时 文成实验小学 胡曙霞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一、二两小节里的“狮、整”等10个生字。会写“练、习”2个字。理解 “整天”、“刻苦”、“懒洋......

    两只小狮子教案

    《两只小狮子》,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导读3~7自然段1.自由练读,读出角色的语气。 2.同位合作读,可以分角色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两只小狮子教案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不同的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