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税收职能_保障民生_服务民生_改善民生

时间:2019-05-13 22:5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充分发挥税收职能_保障民生_服务民生_改善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充分发挥税收职能_保障民生_服务民生_改善民生》。

第一篇:充分发挥税收职能_保障民生_服务民生_改善民生

充分发挥税收职能 保障民生 服务民生 改善民生

国之税收,民惟邦本。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08年两会期间,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与民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国税部门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

一、依法科学组织税收收入,筹集财政资金,夯实民生之基

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筹集财政收入稳定可靠。: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和防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既不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寅吃卯粮收过头税。二是要深入开展税收分析,掌握各税种增减变化的原因,研究揭示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三是强化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控,及时掌握企业产、供、销及价格等变动情况,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经常深入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加强重点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结合计算机静动态数据,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四是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震慑职能,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偷、抗、骗税行为,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税款按时足额入库。

二、发挥税收职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要和谐,民生要改善,首先要发展,重点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税部门要通过税收政策的约束和激励等调节手段,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税收经济观,服务和服从经济发展大局,努力使经济发展创造的税源尽可能多的转化为税收,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发挥国税部门处于经济活动前沿的优势,增强服务政府宏观决策的意识,积极协助地方政府选择好产业,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要落实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税收政策,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落实好鼓励技术进步和国产设备代替进口设备等税收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五,要落实好西部大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经营、农副产品加工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用足用活税收政策,积极为企业筹划,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快速成长。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对于减免税的应用,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积极督促企业利用优惠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环境治理和长远发展。

三、坚持执法为民,情系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提高认识,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切实将税收政策贯彻执行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分配的作用,依法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群体进行税收调节,依法取缔非法收入,扶持低收入群体,调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好个人经营者增值税起征点调高政策,使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二是积极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涉农、惠农税收政策,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三是服务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充分落实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对下岗、残疾人员免费办理税务登记,减免税手续,免收工本费。另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为希望工程、为残疾人、为下岗职工、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献爱心送温暖。同时,关心和帮助系统内生活困难职工以及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国税大家庭的温暖。

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一是牢固树立依法治税是对纳税人最好的服务的理念,依法向纳税人提供服务、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涉税事项,要特事特办,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税效率,着力减轻办税负担,降低办税成本,为创业者营造优质的税收环境。对纳税人要求办理的事宜,只要是符合规定的,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结,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应付、该办不办、久拖不办的情况。对新实行的税收政策,要建立跟踪问效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税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做法和建议,做到信息传达畅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牢固树立“服务让纳税人满意”的理念,按照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办税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的服务标准,着力构建规范的税收服务机制,完善包括政策咨询、申报纳税、法律救济等内容的纳税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限时服务、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深入搞好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不断加强税务网站建设,充分发挥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功能,拓宽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围绕和贴近发展项目开展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体现服务特色。定期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加强管理谋求发展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提合理化建议。四是营造公平公开的办税环境。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政策法规、工作规程、税务违章处罚标准、税务廉洁自律规定、责任追究办法、服务承诺、个体工商业户税负等内容全部通过公告公示栏、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媒介予以公开,使税务机关的执法依据和执法行为都置于广大群众和纳税人的监督之下,让纳税人缴明白税,缴放心税,营造良好的诚信纳税氛围。

第二篇:充分发挥税收职能 保障民生 服务民生 改善民生

充分发挥税收职能 保障民生 服务民生 改善民生

国之税收,民惟邦本。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08年两会期间,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与民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国税部门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

一、依法科学组织税收收入,筹集财政资金,夯实民生之基

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筹集财政收入稳定可靠。国家通过预算安排用于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用于支持农村和地区协调发展,用于抗灾救灾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2007年,金昌市实现教育支出26228万元,实现医疗卫生支出7351万元,实现文化与体育传媒支出5067万元,实现城市道路改造及景观改造工程6070万元,实现涉农资金支出38671万元,拨付城乡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077万元,下达就业再就业资金1727万元,安排救灾资金309万元,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财政支出,主要来自于税收收入。这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肩负着聚财职能的国税部门,要在保持地方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税,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大力组织税收收入,把该收的税金全部收上来,确保税收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增强国家的财政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为改善民生提供财力保障,让以税收为支撑的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体公民。具体而言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和防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既不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寅吃卯粮收过头税。二是要深入开展税收分析,掌握各税种增减变化的原因,研究揭示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三是强化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控,及时掌握企业产、供、销及价格等变动情况,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经常深入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加强重点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结合计算机静动态数据,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四是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震慑职能,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偷、抗、骗税行为,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税款按时足额入库。

二、发挥税收职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要和谐,民生要改善,首先要发展,重点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金昌市经济呈现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13.2亿元,经济总量从2006年的全省第七位跃居第二位,税收随之“水涨船高”,全年实现税收收入30.8亿元,收入总量居全省国税系统第二位。这是经济决定税收的具体反映。国税部门要发挥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通过税收政策的约束和激励等调节手段,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税收经济观,服务和服从经济发展大局,努力使经济发展创造的税源尽可能多的转化为税收,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发挥国税部门处于经济活动前沿的优势,增强服务政府宏观决策的意识,积极协助地方政府选择好产业,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要落实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税收政策,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落实好鼓励技术进步和国产设备代替进口设备等税收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当前要用足用好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开发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工业园区发展等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五,要落实好西部大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经营、农副产品加工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用足用活税收政策,积极为企业筹划,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快速成长。近5年,全市国税系统有1200多户(次)纳税人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共减免增值税47,020万元,办理免、抵、退企业所得税4395万元。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对于减免税的应用,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积极督促企业利用优惠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环境治理和长远发展。

三、坚持执法为民,情系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提高认识,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切实将税收政策贯彻执行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分配的作用,依法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群体进行税收调节,依法取缔非法收入,扶持低收入群体,调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好个人经营者增值税起征点调高政策,使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二是积极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涉农、惠农税收政策,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三是服务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充分落实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对下岗、残疾人员免费办理税务登记,减免税手续,免收工本费。另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为希望工程、为残疾人、为下岗职工、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献爱心送温暖。同时,关心和帮助系统内生活困难职工以及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国税大家庭的温暖。

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一是牢固树立依法治税是对纳税人最好的服务的理念,依法向纳税人提供服务、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涉税事项,要特事特办,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税效率,着力减轻办税负担,降低办税成本,为创业者营造优质的税收环境。对纳税人要求办理的事宜,只要是符合规定的,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结,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应付、该办不办、久拖不办的情况。对新实行的税收政策,要建立跟踪问效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税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做法和建议,做到信息传达畅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牢固树立“服务让纳税人满意”的理念,按照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办税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的服务标准,着力构建规范的税收服务机制,完善包括政策咨询、申报纳税、法律救济等内容的纳税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限时服务、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深入搞好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不断加强税务网站建设,充分发挥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功能,拓宽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围绕和贴近发展项目开展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体现服务特色。定期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加强管理谋求发展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提合理化建议。四是营造公平公开的办税环境。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政策法规、工作规程、税务违章处罚标准、税务廉洁自律规定、责任追究办法、服务承诺、个体工商业户税负等内容全部通过公告公示栏、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媒介予以公开,使税务机关的执法依据和执法行为都置于广大群众和纳税人的监督之下,让纳税人缴明白税,缴放心税,营造良好的诚信纳税氛围。

第三篇: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挥税收职能 保障和改善民生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做好税收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4月份是全国第19 个税收宣传月,“税收•发展•民生”的主题直观阐述了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深刻内涵,彰显了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本质,反映了税收工作“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去年,地区各级税务部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影响,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大力扶持新兴财源税源,深挖税收潜力,严格税收征管,保持了税收形势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不仅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而且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全面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税收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目前,中央对口援疆工作座谈会已于3月底在北京召开,对口援疆力度进一步加大;即将于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就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各级税务部门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突出工作重点,把税收工作更好地纳入地区发展的大局中来,大力实施地委确定的“强农、兴工、促旅、活水、宜居、育人”发展战略,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依法聚财收税作为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做好税收各项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税收是各级政府筹集财政收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加强对税收工作的组织领导,主动帮助税务部门解决工作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税务部门依法征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各级政府职责所在。善于理财,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最急盼的领域,让纳税人放心,使纳税人满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是各级政府治税理财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税观念,带头学习税法,深刻理解税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税务部门独立执法、依法治税,维护税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牢固树立为民收税的理念,扎实做好税收工作,是各级税务部门一项光荣使命。要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纠正违反税收政策多收或少收税的行为。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和组织税收的措施,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和服务保障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兴税收科研之风,抓住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新疆支持力度的机遇,立足吐鲁番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对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税收收入增长的政策研究和征管对策研究,充分发挥好税收的政策效应和职能作用,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大张旗鼓地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深入开展税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扩大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收入、税收政策、税收管理、纳税服务等内容的宣传范围,帮助纳税人熟悉办税程序和方法,不断强化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高税法知晓率和遵从度,使广大纳税人自觉依据税收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来约束纳税行为,积极履行纳税义务,争做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模范。

依法协税,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工作,是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税收宣传月活动,积极协助和配合税务部门做好宣传及舆论监督,加大依法诚信纳税的宣传力度,及时曝光涉税违法案件,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共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税收秩序。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与税务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

税收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税务部门必须加强税收征管,促进依法纳税,共建和谐税收,积极服务发展稳定大局,努力使税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成果惠及全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确保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全面发展。

第四篇: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起源

在中国,自古以来变有众多的思想家关注民生,提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主张。就儒家学派而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此同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侵扰。

在唐代,汤太重对君民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由此才得以打造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在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生”主张,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民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民生问题的地位也得到一步步提高,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未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依法治国的方略更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四、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7、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五、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四、历史方位

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性

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

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

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就业压力突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

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

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

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

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

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

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

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

如:腐败;民生问题;劳动保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制定劳动保障法;激活中小企业;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

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

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

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失业大学生。

二是80后农民工。

三是草根精英。

所以,要特别解决好这几个人群的民生保障及公平对待问题。

下载充分发挥税收职能_保障民生_服务民生_改善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充分发挥税收职能_保障民生_服务民生_改善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

    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3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班级B130409 学号B13040929 姓名 赵艳周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

    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 今年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

    保障改善民生

    底庙中学2013思想品德中考热点专题保障改善民生热点材料1.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