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22: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登高》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登高》教学实录》。

第一篇:《登高》教学实录

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设计思路:从标题入手,抓住季节秋,层层突破,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到国家之秋。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

生:唐诗

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 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

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 生:诗圣

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 生;诗仙是李白,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佛呢 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鬼呢 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 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何谓《登高》?

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那么登高就是

生:思念亲人和朋友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重阳节也叫 生:老人节 师:所以登高

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生回答)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 生:悲、叹 生:伤、哀

师:反正不可能是颂、赞这类很阳光的词。

师:写诗要扣住标题,登高悲秋在所见的内容是怎样扣住标题来写?所见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生:很急的风,并且很冷,只有在高处能有这样的体验,登得越高风越大。生:天很高,在秋季,天高气爽,写出了秋季的特点,在高处更写出天之高远。师:唐代陈子昂不是也登高吗,也写了一首很牛的诗。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在高远的地方,衬托个人的弱小和渺小。

生:猿猴的叫声凄凉,只有在高处,再加上风吹过来,会听得更加清晰,还是写登高。师:三峡中猿猴在唐代的确比较多,保护措施得力啊!两岸猿声啼不住,猿猴的声音是怎样的声音?

生:很高兴的声音。

师:你说这些猴子当时在谈恋爱。

生:当时李白是很愉悦的心态,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的猿声是自然高兴的,清亮的。但杜甫的这里的猿声是悲哀的,生:因为诗人的心中有悲伤的情感,所以听猿猴的叫声作者也是悲伤的,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了猿的叫声。

师:是这样,这里着重写杜甫登高的所见所闻,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还夹杂这凄厉的猿声,第一句就隐含这登高悲秋的意味,还有吗?

生:还写了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水中小洲的清澈和沙地的雪白,用冷色调的词语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和空旷。生:还出现了一只鸟?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鸟? 生:是盘旋飞翔的鸟,师:在杜甫的眼中,这只鸟怎么会用飞回这个词?

生:找不到家的鸟,是无家可归的鸟,可能风太急了,这只鸟无法落下来,只能盘旋。师:这似乎已经不是一只鸟,而是

生:杜甫自己生活的写照,他就是只孤单离群的鸟。

师:杜甫是一只孤单的老鸟,在另外一首诗中,杜甫也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把身世飘零,灵魂愁苦的自己比作不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高天大地,是如此苍茫辽阔,一只沙鸥又是如此的微弱渺小,两相比照,诗人那种孤独落寞,漂泊无依的哀痛显而易见。

师:第一联就是登高悲季节之秋。第二联还是跟深秋有关,说说相关句子和景物。

生:写了登高见到的壮阔的场面,深秋季节,落叶飘零,无边写出落叶多,乱,满眼都是 生:萧萧下是叶子下落的声音,有种凄凉伤感的味道。

师: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如果说木头一根根掉下来,那实在太恐怖了,当然这些落叶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你想到了什么?

生:落叶归根,回到故乡。而杜甫却只能漂泊,很无奈。

生:落叶飘零,是衰败的迹象,杜甫自己就是衰败的落叶,生命的枯萎。

师:落叶可以和诗人连在一起。诗人就是掉光了叶子和青春一根朽木,在生命的尽头仍孤傲的站立着,哪怕在寒冷的深秋。还有吗? 生: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长江浩瀚的气势,震天的声响。给人很强的震撼和力度。师:老师有个疑问,前面说渚清沙白是说水很浅,这里怎么会出现江水滚滚来,按照常理,秋天是枯水期,长江滚滚来好像不太现实?你们怎么解释(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生:杜甫看到秋天的江水可能跟现在不一样。

生:不一定是当时所见,诗人由眼前的浅浅的江水,想到了汹涌气势的长江,是一种虚写,是他的想象。生:当时杜甫的情绪比较激动,头脑中出现了想象的画面也是可能的,反正只要有气势就行。师:这样是有道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有可能从眼前的一枝一叶想到无边落叶,诗人的描写不一定要写实,有时可以夸张和虚写。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有相关的论述。(出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师:出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大家怎么看?(学生讨论)师: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师:这里确实有诗人的想象,毛泽东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想象,不能当真。我们要理解诗人,尤其是伟大的诗人。师:这一联萧萧落木和滚滚江水叠加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

生:人生的短暂、渺小跟时空的永恒空旷做对比,突出时光飞逝的伤痛。生:对比写出生命的脆弱,更添悲秋情怀。

师:前两联主要是登高悲叹季节之秋,隐藏了自己漂泊生活的体验。

师: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往往是作者精心打造的,杜甫写诗的要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很忘我的。《登高》中的颈联历来评价很高,宋人罗大经认为这联含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哪里看出有八悲? 生:悲秋

师:只有一悲,还差七悲,差多了!(出示即“万里,地之远也;秋,()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也;百年,齿暮也;多病,()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也”。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这环节是这节课很好的设计)(学生自由填写,相互交流)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离家远,不能回去,悲秋,季节冷,古人有悲秋的情怀。

生:作客,命运惨,常作客指的时间长。

生:百年,年龄大,年老。多病,身体差,登台,行动难,独,无所依。

师:悲远,悲秋、悲凉、悲离,悲老;悲身,悲孤,悲怨。所有与悲有关的词语我老杜都遇到了。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师:这里的登高悲秋主要是悲叹人生个人之秋。一般的诗歌写到这里也是不错了,但杜甫是谁啊,是诗圣,中国唯一的诗圣。是看着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想到了天下的寒士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杜甫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诗人,往往能从个人想到国家,把国和家联系起来,这一点唐朝其他诗人包括李白也做不到。(师生朗读最后一联),怎样把国和家心连心? 生:时事艰难,国家动荡,忧国忧民,生:自己苦,国家更苦,一切都是苦,生: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能。生: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一腔爱国热情 师:而这些苦闷无人知晓,只能添加自己的苦闷,古人一般是 生:借酒消愁

生:而杜甫借酒消愁都不可能了,连浊酒就是很差的,酒都没法喝,生:这里的新停就是刚刚停,人越是悲伤的时候,却不能喝酒,停的不是时候,更能写出凄苦和郁闷。

师:所以这里是登高悲国家之秋,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多事之秋,就是指国家**,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再来看课文注解,杜甫,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确切的讲,在诗人前应加上 生:爱国。

师:只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才能诞生伟大的作品,杜甫是一种平凡的伟大,是一种接地气的草根的伟大,是一种可以接触和学习的伟大,他身逢乱世,深味着人生的苦难,推己及人,成为人民苦难的代言人。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仰望。(出示杜甫年轻时指点江山的作品《望岳》,比较学习)

小刘

第二篇:诱思探究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和简要实录

《登高》教学设计和简要实录

【课程分析】

身为“诗圣”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见证人。他的《登高》是鲁人版教材唐诗宋词(选修)中,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的第二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诗圣”杜甫的诗歌更是一颗夺目的明珠。诗无达诂,却可意会。在高二阶段对学生进行杜甫诗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以《登高》为切入点,了解杜甫一生的创作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味杜甫的坎坷一生,学习杜甫身上所具有的中国文化传统里最重要的品质——仁民爱物,忧国忧民。

【学情分析】

高二·十班为文科班,成绩较优秀,女生所占比例较大,自主学习习惯强,平时上课比较活跃,但凡问题一出,大家就能踊跃地思考、探讨,同学们乐于探究、乐于回答,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在高一阶段通过课本及训练题零散地学习了一些杜甫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蜀相》等,对杜甫已经有了一个初步地认知。学习诗歌应全身心投入到诗境中去,用心去感悟,唱出自己灵魂深处的欣喜和忧伤,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采取想象和朗读的方法,为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并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供平台。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的教学思想,改变老师那种“咕噜噜一讲到底”、学生只需记笔记默默听的方式,变“讲堂”为“学堂”,变“满堂教”为“满堂学”。教师在课堂上参与其中,主要是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出学生能进入文章意思的情境,以导向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进行“体验”“思考”“探究”“交流”,真正落实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理解诗意,鉴赏本诗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诗歌、能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提高鉴赏杜甫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学习杜甫仁民爱物、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

【教学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插入用Powerpoint制作的与本诗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Power point制作板书设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96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他被后人所推崇、所敬仰。杜甫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前那种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流血川原丹”、生灵涂炭的全过程,还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他将他个人的遭际融入了诗歌之中,《登高》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简要实录:打开自制课件,展示《登高》图片,播放古典音乐。学生看到图片,听到老师的话语,沉浸在对杜甫的感知中。学生的眼神、表情告诉我,此时此刻“我想学”。)

(设计意图:诗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在音乐中展示图片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起到了以境激情、以情激情的效果。)

二、在复习中加强感知

杜甫(712-770),字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世称

。又因曾在成都担任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

。其作品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

,他亦被称为

,杜甫的诗歌风格被后人归纳四个字

,试列举出他的三首代表作

(简要实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一名学生主动起立回答,正确地回答了问题。)

(设计意图:对杜甫形成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将学习打下基础,强化了自主 2 学习的意识。)

三、在诵读中加强感知

采用单读、齐读、范读等形式,结合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来朗诵《登高》,使同学们对该诗有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

(简要实录: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范读一遍,然后请同学们主动起来进行个性化的朗诵,然后选择两们同学进行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动情读”是训练学生全面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使学生感知到《登高》的沉郁顿挫。)

四、在赏析中得到认知

(一)题目——登高

问题:杜甫什么时候去登高?古代人重阳节去登高做什么呢?

(简要实录:学生甲答到“九月九日重阳节;去登高望远,祈求长寿”。)(设计意图:给学生文本内部预设一个情境,调动学生情趣,引导其思考。)

(二)正文

问题:⑴首联、颔联分别写了哪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来形容呢?你由此又能联想到什么呢?

⑵颈联、尾联中最能体现此时诗人心境的字是哪一个?并且加以解释说明。

具体做法:

⑴学习小组成员首先自主解决,将探究结果写到学案本上。

(简要实录:学生自己动脑思,动手做,学得高兴,学得自在。初步解决了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问题,如“写了哪几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最能体现此时诗人心境的字是哪一个?——悲”。)

(设计意图: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善思善学,进一步培养了其自主意识。)⑵学习小组在本组内部进行交流传阅,合作答疑。

⑶各组组长将本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其他小组交流。(简要实录: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了不同同学心中不一样的杜甫。对别人阐述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如能认识到杜甫眼中的秋是悲的,是与他的心境、经历、身世、环境相关;认识到杜甫因作客、多病、登台、艰难、苦恨、潦倒等而悲。与别人为师,增强了自信;与别人为生,弥补了不足。)

(设计意图:“众人拾柴火焰高”,许多疑难问题经过合作控究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做了多向交流,进一步培养了其团队合作意识。)

(三)总结

由学生来总结“诗人之悲因何而生呢?”

(简要实录:学生乙总结为“杜甫个人的人生辛酸、家道的艰辛;国家苦难,想要报国却年迈多病、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合作,对杜甫的忧国忧民的品质有了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七动”能力。)

五、在迁移中深化认知

通过学习本诗的感触,结合以往你对杜甫的认识写出你心中的杜甫(150-200字)。

(简要实录: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有关杜甫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利用五分钟时间来将文字组织好,然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挑选出优秀的文章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运用“动脑思、动口议、动情读”等形式,进行“全身活动,心灵体验”,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课后反思

过于简单机械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则会令课堂迸射最耀眼的火花。我在上课时通过“控制”防止出现盲目随意性,通过“指导”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使学生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

不足之处在于本堂课的环节链接上不够紧密。

第三篇:《登高》教学实录(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每一个文字,都有生命

——《登高》教学实录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

电话 ***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想】

《登高》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苏教版中,将其放置在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主题单元的“诗从肺腑出”模块内,目的在于借助千锤百炼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锤炼语言、精妙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该课,自然需要紧扣诗歌字词展开,在字词的玩味中,一步步走进诗歌的整体意境,一步步感受诗人的独特情感。

教学中,采用“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主体实践性阅读法,以教学内容的板块推进,带动起整首诗歌的学习。先立足宏观感受,再强化细节赏析,最后回归到宏观领悟。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诗歌中,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

【教学目标】

古典诗歌的学习,固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以鉴赏为主要目标,但更需立足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分析把握诗歌意义与文字呈现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本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细节鉴赏中的意象分析。此外,适当的诵读、讨论、拓展,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而也纳入课时的拓展性教学目标中。至于背诵默写等基础性目标,则安排在课余时间落实。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感知诗歌情感

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他,七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却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音乐起。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

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

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

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 生3:„„

师:一种主观感觉?

二、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了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地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学生静静默读两分钟

师:这一遍的默读,在和杜甫的心灵交流中,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4:杜甫虽然遭受困顿,承受着巨大的灾难,但是他绝不向灾难低头,始终渴望着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社会,渴望着建立不朽的功业。

师:嗯,进一步感受到杜甫的建功立业和忧国忧民。生5:杜甫虽然处在逆境之中,但始终不放弃不抛弃。师:阅读,不但需要读懂作者,还需要读出自我。我们阅读《登高》,除了要读出建功立业,读出永不放弃之外,还应该想到我们可以从诗作中汲取一些什么样的营养成分。这些,都是阅读中应该思考的。下面,结合刚才建立的理解,咱们再自由的、轻声的吟诵《登高》。

生自由吟诵。

师:你心中的杜甫的形象开始清晰了吗?什么样的形象? 生6:我感受到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形象。

生7:我觉得杜甫的形象还不够清晰,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师:看来,还需要进一步诵读。大家还愿意诵读吗?这次咱们再齐读《登高》,要把杜甫的形象装在自己的大脑中,甚至要将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着这登高的就是自己。

师生齐读。

师:你评价一下刚才的齐读,好吗?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 生8:读出了杜甫的沉郁风格,比较符合诗歌的凄凉氛围。生9:颔联只读出了一种悲凉,未体现出一种悲壮。

生10:尾联可以再慢一点,最好能读出一种无穷无尽的回味,就像山谷回声一样。

师:三位的点评非常精当。齐读,大家要保持节奏的一致,难免就相互制约,发挥不出最好水平。下面,咱们再来一次诵读。这次,咱们自己读自己的,用自己的理解去读,不要关注别人如何读,好吗?请同学们转换身份,你就是杜甫,你就是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的杜甫,就是身多疾病却百折不挠的诗圣。你在这个重阳日,拖着病躯登上高台,这诗歌就是你生命的呐喊,灵魂的抗争。请大声诵读。

生自由地大声诵读。

(二)紧扣情感,理清主线,品味境遇

师:这次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否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已经可以大体把握住《登高》的感情基调:悲(板书)。我们说,悲凉是基本基调,悲凉之中还有雄壮。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悲的呢?直接写悲的句子是——

生杂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师:古人评价此联时,认为它写出了八层悲凉,会是哪八种悲凉呢?大家结合具体的意象数一数。

生杂答:秋、作客、常作客、万里、病、多病、百年、独、登台„„

师:数数看啊,——因秋景萧瑟而悲,因作客异乡而悲,因常作客而悲,因离家万里而悲,因病而悲,因多病缠身而悲,因年高而悲,因孤独而悲,因登台而悲,已经九个了。了不起,咱们比古人还多发现了一层悲凉。咱们看看古人说的是哪八层悲。

PPT展示:(宋)罗大经:“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也;“独登”,无亲朋也。

师:一个14字的句子,却通过层层铺垫,表现出了如此多的悲凉,它所呈现出的悲凉的深厚、绵长和渺远,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字字精妙、字字传情。除了这个句子外,还有什么句子,也是直接表达悲凉感觉的?

生杂答: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师:尾联和颈联的八层悲凉相比,有什么样的不同?

生11:颈联表现的悲凉,是写实,写眼前。尾联表现的悲凉,应该是虚实结合,有时间跨度。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1:颈联的漂泊万里、作客异乡、年高多病、孤苦无依,是立足眼前的处境而言的,尾联则是把个人悲苦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悲凉便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赏析物象,把握细节,炼字炼句 师:你说的非常精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板书)漂泊万里、作客异乡、年高多病、孤苦无依;国事艰难、心怀苦恨、穷困潦倒、浊酒新停。前者,来自于诗人内心的个性化感受;后者,则更多来自于艰难的时世。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还是诗人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情感,除此之外,首联和颔联又是如何表现悲凉的呢?

生杂答:景物。

师:这两联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间接抒发心中情感。首联写了几种景? 生杂答: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

师:为什么选择这几种景物?有个疑问啊,为什么是“风急”而不是“风疾”? 生12:“急”带有一点拟人化的感觉,有着急、焦急的味道。而“疾”只能体现出风的大、快。

师:哦?风着急着要做什么呢?在这首诗歌中,风主要做了件什么事儿? 生12:风吹落了无边树叶,把秋的肃杀带到了杜甫身边。

师:非常精彩!其实,这个“急”也是常用的,它表现什么呢?表现又大、又猛、又快!比如,我们常说,这孩子发烧了,热起得非常急,就不能用“疾”,因为,“疾”只有“快”这一个意义。

师: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上高台,难道就只感受到这三点?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首先要突出风?

生13:人登在高出,首先感受到的,就应该是这急风,然后,才会去关注具体景色。师:这就是说,写景时,应该依照感官顺序选择意象了。往下看,“风急”之后,为什么要突出“天高”?一般而言,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天高”应该可以表达一种比较美好的心情的。杜甫的“天高”是否表达一种喜悦和美好呢?

生14:天高,视线就开阔,诗人见到的景象就更为阔大。

师:景象阔大,心胸也就应该对应着更为阔大啊。那就不应该生出悲凉了。

生15:天高,则地远。天高地远,显出的是宇宙的阔大,也就反衬出人的渺小卑微。师:太棒了!天高,是用来反衬个体的人的卑微渺小。“猿啸哀”呢,又能表现什么? 生杂答:突出一种凄凉。

师:杜甫登上高台之后,只听见“猿啸哀”这一种声音吗? 生杂答:不是,应该有很多声音,与主题无关,无需写入„„ 师:“渚清沙白”是不是悲景?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意象入诗呢? 生杂答:不是悲景,就是客观景物。是眼前所见的实景。

师:眼前所见的,并不一定都要纳入诗歌中呀。咱们刚刚不是还讨论了“猿啸哀”的问题吗

生16:我觉得,可能是为下面的飞鸟活动提供一个特定场景的。师:什么样的特定场景?

生16:很宁静很平和也很优美的场景。师:提供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价值? 生16:„„

师:还没想到这一层,是吗?没关系,可以边学习边思考下去。我感觉,这里的渚清沙白,应该正如你说的,是为飞鸟提供一个活动场景。只是,这样的场景,或许呈现的,是一种永恒和短暂的关系,也或许是一种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当然,也或许,杜甫就是想用这“清”与“白”的色彩,为诗歌增添一点颜色,更或许,诗人只是为了和上联的文字形成对偶。

师:鸟只是“飞回”?如果你是一位电视导演,你要将《登高》拍成一个视频,是拍摄一只鸟呢,还是两三只,一群鸟?

生17:当然是一只鸟!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17:因为这一只鸟不是鸟,就是杜甫。众生笑。

师:你的意思,是诗人用一只鸟来象征自己的孤独,是吧。

生18:我觉得,如果是一只鸟,就是正衬诗人的孤独。如果是一群鸟,就是反衬诗人的孤独。

师:那你愿意它是一只鸟,还是一群鸟? 生18:我拍摄多只鸟,用反衬。

师:说的很好!用一只鸟,是正面衬托,鸟也孤独,诗人也孤独;而一群鸟的热闹,则可反衬出我的孤独。这样看来,两种设计都有道理。但是,一种意象进入诗歌,一定需要和诗歌的整体构成和谐的联系。咱们刚研究了,“渚清沙白”不是悲凉的景象,因而,这里的鸟,也不必一定就是孤独的一只。如果只是孤独的一只,反而和“渚清沙白”不够协调了。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句,你的脑海中是幅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意象?

生19:我的脑海中,是漫山遍野落叶萧萧的宏大景象。我觉得诗人写落叶,是为了渲染秋天的肃杀凄凉。

生20: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无边落叶,写出了深秋来临时的萧条凄凉。生21: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恐惧和悲伤。

师:说的都很好。我觉得,这个句子,既有了对空间上的客观景物的具体描绘,也有了对时间上自身生命的悲叹。这是很典型的借哀景写哀情。咱们再往下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表现了什么?是否也是借哀景写哀情?

生22:长江之水日复一日地流淌,奔流不息,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

生2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古代诗歌中,写江水流逝,总是有一种时光不再的象征意义的。

师:确实如此,“滚滚来”的江水中,应该既包含了烈士暮年的抗争,又有逝者如斯的喟叹。

三、走进文化,感受意象背后的忠魂

师:通过对四联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心中的悲凉,是依靠自然景象的呈现,心中情感的抒发而贯穿起来。现在,咱们把整首诗歌连起来看,诗人的悲已经清晰呈现在我们眼中。这种悲,既来自外界的景象,又来自内在的感触;既来自国事的艰难,又来自人生的潦倒。可以说,正是这么多的内忧外患,催生出诗人内心的万千感触,才会有《登高》这样的不朽诗篇,由诗人的灵魂深处流淌而出,流过大唐,流过两宋,流过明清,直流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让我们捧读诗歌,每每依旧情不能自已。

我为这诗歌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学生拟写下联,师巡视。

生24: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师:我发现啊,大家拟写的下联,前四个字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同只在后面七个字上。这个下联对的好,比老师自己编写的还要好。我是这样对的。

师诵读自拟的下联: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师:登高——望远,难释——不解,家国恨——心中愁。非常工整,完全符合对联的规则。掌声鼓励!

四、走进心灵,品味诗歌的象外之境。

师: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登高台。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某机构有意将昔日杜甫登高远眺之处开发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有好事者为它拟写了一个不完整的解说词,你能帮它补充完整吗?

PPT展示。

“杜甫登高台”解说词

这本是一处寻常的山水,没有天门中断的壮阔,没有扪参历井的高峻,只有

,只有

。登上此处,眼见的无不是

,耳听的无不是。

但这又是一处绝不寻常的山水,这里的每一块山石,都聆听过

;这里的每一根草木,都见证过

;这里的长江,流淌的是

;这里的星空,映照的是。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抱怨这里没有绝美的风景,还能有什么样的风景,胜过

?用心品味吧,品味

,品味

。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一定能透过高天之下的阵阵急风,听到

。生完成填空内容。因时间限制,每组完成两个空的内容。师:谁来展示展示自己的解说词? 生25:这本是一处寻常的山水,没有天门中断的壮阔,没有扪参历井的高峻,只有漫天的落叶纷纷而下,在风中舞动起最后的美丽;只有奔腾不息的长江顺流而下,激荡起千百年来的历史尘埃。登上此处,眼见的无不是肃杀荒凉的暮秋之景,耳听的无不是哀猿凄绝的悲啼。

生26:但这又是一处绝不寻常的山水,这里的每一块山石,都聆听过一代诗圣对人生不绝的悲叹和伤怀;这里的每一根草木,都见证过一个终身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拖着衰老的病体,面对悲凉的秋景,怆然泣下的愁怨;这里的长江,流淌的是杜子美满含艰难苦恨的愁思;这里的星空,映照的是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诗人花白的双鬓。

生27:亲爱的朋友,请不要抱怨这里没有绝美的风景,还能有什么样的风景,胜过诗中圣哲的锦绣诗篇?用心品味吧,品味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忠诚,品味每一个诗句背后的崇高与坚贞。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一定能透过高天之下的阵阵急风,听到来自遥远大唐的生命强音。

众生鼓掌。

师:三位同学的解说都很精彩,既表现出了对杜甫及《登高》的理解,又展示了自己的文字才华。老师在备课时也试着填写了这解说词,也和同学们交流交流,欢迎指正。

师下水练习展示。配合轻音乐,教师诵读,营造课堂高潮。

“杜甫登高台”解说词

这本是一处寻常的山水,没有天门中断的壮阔,没有扪参历井的高峻,只有风急天高的肃杀,只有哀猿长啼的悲凉。登上此处,眼见的无不是落木萧萧无限悲,耳听的无不是滚滚长江恒久叹。

但这又是一处绝不寻常的山水,这里的每一块山石,都聆听过一代诗圣感时伤怀的生命吟哦;这里的每一根草木,都见证过一位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胆忠魂;这里的长江,流淌的是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这里的星空,映照的是杜甫“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不屈抗争。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抱怨这里没有绝美的风景,还能有什么样的风景,胜过涵盖了五千年文明的崇高心灵?用心品味吧,品味一颗永不屈服的灵魂,品味一场没有风花雪月的人生悲歌。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一定能透过高天之下的阵阵急风,听到诗中圣哲的慷慨长吟。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面,咱们齐读《登高》。师生齐读。下课。

第四篇:《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杜甫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长江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课前布置预习)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感情真挚)

4.鉴赏品味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非常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⑦长江──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长江形成了一组对比。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长江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面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己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补充材料: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但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可以写文章打响自己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起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开来。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较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叹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7.反复朗读

(1)有感情地把颈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2)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强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哀。

8.小结

本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揭示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处处都在体现着“悲”。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深沉、凄凉意于言外。

9.诵读

这首诗很短。学到现在,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九、课后作业

1.背诵《登高》。

2.完成练习册上《杜甫诗三首》一课的习题。

第五篇:登高教学反思

《登高》教学课后反思

高一郝学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节语文课的成败往往在于“第一印象”。语文课的“第一印象”就像歌手登台,首先要压得住阵脚。

《登 高》这节课的导入算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我在上课之前做了学生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都有了解。如果没有这一步,我想当时我对学生的迟到现象就没有心理准备。而且,很可能由于我的急躁会出现乱堂的现象。幸亏当时我沉住气了,我知道在一节课中学生是主体,他们的情感状态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虎头蛇尾是语文课常犯的错误。其原因是我们没有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入手来准备一节课,我们常常在一节课里杂乱地准备很多,甚至有一些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东西。《登高》这节课,我是比较好地避免了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这节课的课时是1节课。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内容不能太多,同时,首尾要体现课堂的完整性。所以,课文的导入与结束,我都用了“人生在世不称

意,”这样一种填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的教学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思维开放。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在思考自身的生存处境。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又不脱离文本。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文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登高》是一首诗。最能体现诗歌文本魅力的方式就是朗诵。但不怕笑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朗诵是我薄弱的一环。这次《登高》的教学,我以朗诵带理解可以说是教学的一个突破。过程是惊险的。所幸的是我懂得把课堂教给学生的做法,多让学生去朗读,而我自己只做朗读的指导。比如在指导朗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时候,学生看到“艰难”看到“潦倒”就想到诗人正为生活的艰难而痛哭流涕。如果,学生根据这样的理解去朗读的话,就违背了诗歌的意蕴了。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杜甫晚年的一首小诗“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绝 句漫兴九首》(其三),然后,让他们思考,诗中的诙谐风趣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都理解是一种坚忍的生活态度。所以,这联诗只有在学生理解了它的意蕴,朗读才有启发性,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又比如,在指导首联朗读的时候,对“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学生看到的是一幅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 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的美丽图画。他们绝不会想到鸟的意象具有孤独的意味。为此,我让他们读杜甫《旅夜抒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两句。不断地漂泊像个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所以,学生经我这样的一点拨就明白了诗中的鸟具有孤独的意味。而朗读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最后,讲讲多媒体的应用。《登高》这节课的幻灯片可谓用到了点子上。既没有犯信息罗列的错误,又没有犯哗众取宠的毛病。而是做到每张幻灯片对学生的思维都有 启发性。还有《登高》这节课,是朗读教学。本来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别人的朗读录音的。也许,别人的范读比我的范读更好。但我明白“声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道理。我亲自范读,更直观更有感染力。这是录音所不能达到的,这也是我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过程。所以在多媒体的应用上,放弃比利用更难。

总之,反思为了“不思”。一节课的反思是一块泥土,积累够了就成了一座山。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

下载《登高》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登高》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高教学设计

    追寻“悲凉” ——《登高》教案 辽宁省锦州市铁路高级中学 衡晓芳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一年级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互联网搜索《杜甫生平......

    登高教学设计

    《登 高》教学设计 商洛中学 王晓鹏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3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杜甫诗三首—登高》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熟读成诵。 2、......

    登高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探究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特点,领悟诗人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古诗情景交融的形式特点。 【教......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学习设......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语言。2.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3.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复杂人生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杜牧笔下的秋天生机勃勃;马致远笔下的秋天令游子肝肠寸断;刘禹锡笔下的秋天让人奋发向上;毛主席笔下的秋天也让人精神振奋;伟大诗人杜甫......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