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读语言 生动体验——《春酒》教学案例与反思
品读语言
生动体验——《春酒》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从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文阅读教学应破繁戒空现代文阅读教学。以往的现代文教学,喜欢将文本肢解爱讲解,拆解成许多知识点,讲求各个知识的具体落实。把课文弄的支离破碎使学生获得的是一地鸡毛式的知识,却缺乏了整体的情感体验和熏陶。因此,只有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经验、积累,以品读文章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兴味盎然;既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又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促使了学生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案例背景】
《春酒》这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题,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民俗、故乡的人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情结对甚少离家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上缺乏切身的体验。如果现代文教学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经历,就很难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让学生一再亲近文本,透过文字本身去领悟这份浓浓的思乡情感!
【案例片段描述】
教师导入:
师:看到前面图片,想到什么节日? 生:春节
师:你们都会干什么? 生:过除夕 生:拿压岁钱
师:那作者小时侯喜欢什么? 生:喝酒 师:喝什么酒? 生:春酒
这样的导入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以过年的风俗入手,因为学生都有感触,都有过打鞭炮、喝喜酒等的经历,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情感氛围的营造也就容易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就能快速、深入地进入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许许多多智慧的火花。
师:这一杯春酒是一杯甘醇的美酒,因为它是由许许多多鲜活的细节汁液酿成的。文中哪些细节体现道地的家乡味?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品一品吗?
生:我喜欢“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一句,因为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很贪心。
师:比作蜜蜂为什么好?换作小猪不是更能写出我的肚子吃得鼓鼓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可以写出“我”的活泼可爱。生:蜜蜂是活泼的、灵巧的,写出我很有灵气,而小猪是傻乎乎的。生;蜜蜂肚子里蜜是甜的,说明酒是甜的,而小猪是臭烘烘的。
生:蜜蜂是勤快的,而小猪是懒惰的,只知道睡觉。文中的我吃饱了还捧了一大包回家,说明我很勤快。(边说边比划)师:同学们想得真是仔细,还配上肢体语言,精彩!这个细节是写“我”的,文中写我的细节还有吗?
生:我找到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这句。细致地刻画出我的好奇。
师:为什么要“偷偷”?去掉行不行?
生:因为妈妈警告过只能舔一指甲缝的。因为“偷偷”能写出妈妈酿的八宝酒太香了,我忍不住想多吃,所以不能去掉。
生:“偷偷”说明酒对我的诱惑太强了,连妈妈的警告也顾不得了。
生:我觉得“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中的“端着,闻着”这两个词用得很好,能写出我对酒的珍惜,舍不得喝的样子。
师:上文不是说“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吗?改成“一口气喝了下去不是更好”吗? 生:可是妈妈不可能给我倒很多呀!就眼前杯底里这一点点,我只能好好闻闻喽!生:我喜欢“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里的“也”字从侧面说明我贪爱春酒,富有情趣。
师:找得真仔细!看来小花猫和“我”有共同爱好呀!
通过这个品读与赏析的环节,学生有效地亲近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富有情趣的句子。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再小组交流发现时,老师因势利导,适时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再是原来高高在上,老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逐步深入文本,探究蕴含在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韵味。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
[案例反思]
1、语文课是充分体现语言味的课堂,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对文本的品读。从文字入手,结合学生的体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再从文本出来,进行拓展延伸,进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只有在文本中抓住了品读这一关键,深入文本,对其关键句子进行品读与赏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使得学生深层次地亲近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蕴涵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毛一晴的《春酒》,整个课堂充满了语文教师味!涓涓细流般的语言酿成了这独特的春酒,这杯酒醉了全场的师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语文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2、透视本课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改进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开展教学设计;同时,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大胆付之于实践,勇于尝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努力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学,和谐交流的平台,使课堂有效地生成。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3、课堂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如本课的导入部分,而以春节的风俗入手,因为学生都有感触,都有过打鞭炮、喝喜酒等的经历,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较多话语!老师这样的设问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情感氛围的营造也就容易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就能快速、深入地进入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毛一晴的《春酒》衢州话导入,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端午的鸭蛋以家乡的风俗导入。让许多学生做到有话可讲!提一问而带动全文,使情感得以显现,课堂上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在快乐的课堂上,心有所悟、心有所获!
第二篇:《春酒》教学案例,反思
《春酒》教学案例及反思
《春酒》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它文字浅显、情感温馨,是一篇值得欣赏的美文。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题,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民俗和故乡的人情,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然而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品味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领会文中的思乡之情。【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
师:新年是我们中国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我想知道同学们在家都用哪些方式来庆祝新年呢?
生(七嘴八舌地说,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放鞭炮、贴春联、吃东西„„(投影展示新春庆祝组图)师:在吃的东西中你最爱什么?
生(随意说):年糕、桂花糖、肯德基(生大笑)„„ 师:你们有没有喝过酒? 生:没有,未成年人不能喝酒。
师:对了,我们是未成年人,还不能喝酒。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戒”,去喝一种你们都能喝的酒,那就是琦君故乡——温州的春酒。(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课文 师:可能有同学要问:琦君是谁啊?那我要问你们有没有看过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 生:(很多人)看过。
师:那就是琦君写的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琦君吧。(幻灯出示琦君生平及主要作品)
下面,由老师把这篇课文读一下,大家边听边感受一下琦君家乡春酒的味道如何?再想想:在这篇文章里,琦君除了向我们介绍她家乡的春酒外,还介绍了哪些过年习俗?(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好了,课文读完了,大家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生:好。师:怎么好了? 生:很有感情。生:充满深情。
师: 谢谢大家夸奖。等一会你们能像我一样读这篇课文吗? 生:能。
师:很好,希望你们都能读出感情。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有几个字的读音与往常不同,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一起看看。(出示幻灯)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ī)师:请同学们把拼音写下来,读一遍。生:„„(连读了三遍)师:(笑)一看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下子读了三遍,很好。接下来,谁能告诉我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生:喝春酒。
师:(板书:喝春酒)很好,那春酒的味道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春酒味道很好,因为第3段写道: “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师:不错,回答很完整。那作者写春酒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她家乡的春酒好喝吗? 生:不是,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
师:这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明显的感受到? 生:第10自然段。
师:对了,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遍。注意,既然是抒发思想之情的,一定要读得深情一些。(学生齐读第10自然段,教师板书:思乡)
师:除了春酒令她回味,作者还回忆了那些事情? 生:喝会酒。
师:对,这件事很明显。(板书:
喝会酒)还有吗? 生:拜神。生:祭主。生:打年糕。
师:这些事情都是什么时候做的? 生:打年糕是过年前,拜神、祭主是过年的时候。师:是啊,我们就把这些事合在一起,算是过新年吧。(板书:过新年)
师:这些都是作者怀念的事情,为了缓解乡愁,她用一种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来寄托感情呢? 生:她也泡了八宝酒。
师:(板书:酿春酒)是啊,可这样做,解了她的思乡之愁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她泡酒用的是美国葡萄酒,不是家乡自己酿的酒,少了家乡味。
师: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家乡味”也。(板书:家乡味)“家乡的味道”,这才是作者思乡的源头啊!......三、课堂小结
师:其实,年俗年景在各地都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喝春酒的习俗却是在很多地方都有的。(展示连战春酒宴图)今年3月15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台湾设下春酒宴,国民党三十多位高层领导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海峡两岸一衣带水,我们有相同的民俗,有相通的血脉,在此,让我们共同祝愿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祝愿漂泊的游子早日重返家园,重温美好的记忆。
教学反思
一、调动体验,营造情境
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即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解读文本。所以,课堂中每个环节、每个问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如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原来是直接介绍作者进入文本学习,但由于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而课堂显得极为沉闷。后来改以过年的风俗入手导入,由于学生都有过打鞭炮、喝喜酒等的经历,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实现了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许多智慧的火花。这时,他们的许多想法就会令人耳目一新。而教师往往也能从中获取不少收益,这正我们经常说的教学相长。
二、重视品读,深入文本
很多专家曾经讲过,语文课要姓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对文本的品读。从文字入手,结合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再从文本出来,进行拓展延伸,进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想,这是语文的根本。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人情和民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他们从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入手解读文本,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同时,借品读来唤醒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文化意象,揭密传统文化,为构建新文化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创设平台,有效交流
有效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本课中,我力求创造轻松、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均给予积极评价,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不管是在导入部分讲过年的情景,还是在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师生的平等交流,换来了学生积极的动脑动口,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
四、创新教法,追求更好
本课的最大遗憾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开发不够,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有待加强。课堂上,仍是我提问题学生答,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如果再有机会上这样的课,我想我会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动性进行指导,真正贯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第三篇:《春酒》教学案例
《春酒》教学案例
孔雀中学
潘秀萍
【案例背景】
《春酒》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所选的一篇文章,也是温州籍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全文以回忆故乡过年时的种种习俗为内容,表现她长于为之的乡思乡愁主题。无论是幼时的童真童趣,还是热情善良的母亲形象,抑或是其乐融融的乡亲们,都留着琦君深深的眷恋。《春酒》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中的鲜活形象,唤起他们真切的情感体验,而少一些理性的分析和零散的知识结论。我想这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正确解读,也是我们家乡人对琦君的最好缅怀与纪念。【案例描述】
片段
一、精心导入,激发情感
导入语:九十年前,她出生在温州永嘉的一个旧式大家庭中,在那儿度过的童年,使她终生梦萦魂牵。有人说雁荡山的雄伟广阔开拓了她的胸襟与真诚,楠溪江的婉约造就了她的温柔与稚情„„即便移居台湾几十年,故乡始终在她笔下,在她心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琦君的《春酒》,陪她品着美酒叙叙旧„„(在教师的诗意的导入过程中,学生听得很认真,很投入。似乎急于进入课文学习,了解《春酒》的内容和琦君的思念)
片段
二、资料助读,感知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接近课文情感,学习时更投入,在阅读文本之前的作者简介中,我特意选择了几则与本文主题联系紧密的语段,让学生感受琦君其人其文其情。
琦君,1918年出生于温州永嘉在温州农村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直至十岁左右迁居杭州。1949年迁居台湾,直至2001年才第一次重返温州永嘉,距上次离开已隔57年之久。
主要作品:《青灯有味忆儿时》《万水千山师友情》《水是故乡甜》《烟愁》
提问:请根据琦君的经历和作品标题猜想琦君作品的基本主题。
(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想象与猜想中了解一个阔别家乡多年的老人对故土的思念、对童年的追忆和对亲朋旧友的怀想,借此更好地让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所需的情感状态中)
片段
三、词句品读,深化情感
在导入课题后,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说说文章围绕春酒写了些什么事情?学生很快能够说出:写的是我小时候过年时和乡邻们喝(母亲酿的)春酒的故事。
我追问:同学们觉得作者最怀念的会是是哪些片段呢?为什么?
学生顿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但七八个同学发言的内容不外乎这么三点:我童年的天真可爱之处,母亲慈爱热情的形象和乡亲们其乐融融的氛围。
【品读】在对文本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我让学生分别寻找表现“我童年的天真可爱”“母亲的慈爱热情”“乡亲们其乐融融的氛围”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品读提示:根据你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初步理解,对你认为最重要的字词语句进行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处理,并简单地说说理由。)
学生的发言包括:
生1:我觉得“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句非常好。特别是“偷偷地”“多少个指甲缝”将一个小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写得非常有趣,很真实地表现了小孩子“偷喝成功”后得意的心理,我觉得很好。
生:我觉得“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这句最能体现我的童真童趣。特别是“端着”“闻着”人摔倒了辈子还“捏着”,几个动作就写出了我幼时极其喜爱八宝酒的情形。
师:你觉得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感觉? 生:应该读得很陶醉,很庆幸的感觉。师:你想象着作者当时的情景,试着读读看。
(生模仿着端杯子时的陶醉表情和依然捏着杯子的窃喜,读得很有味)生:我觉得“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句很有趣,无论是对小花猫的细致观察,还是作者当时的心理描写,都能反映出我幼时的天真活泼。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句非常有意思,尤其是“一马当先”“肚子鼓鼓的”“捧一大包”等词语写出了我的活泼,以及“贪心”,这是小孩真正的童真童趣的流露,我觉得这是会令人很怀念的时光。
依此学习方法,学生又分别通过文本字词研读,说了文中的母亲形象和众乡邻们其乐融融的情景。
片段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乡思乡愁是琦君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除了《春酒》,我们可以在她很多文章中寻觅到其踪影,让我们再来朗诵几个精美的语段,再次感受琦君的思乡情怀。
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
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洌甘美吗?(《水是故乡甜》)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乡思》)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烟愁》)
师小结:乡思乡愁,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痛,却也是他们永远吟唱着的歌。有人化它作一轮明月,寄乡愁于明月;有人化它作一封家书,让鸿雁传愁思;琦君却将它寄寓在春酒中,在故乡的水中,甚至水果蔬菜鸡鱼鸭肉中,一切极平常,却让她一写再写,只因家乡味难忘,思乡情难了„„(播放《故乡的云》MV,在歌声中结束课堂学习)
【案例分析与思考】
《春酒》作为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在教学时,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真切地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浓烈乡思乡情。但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达到这一目标,或者推而广之,对于这一类型的散文,又该怎样进行教学呢?通过《春酒》一课的教学,我想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视听结合,营造课堂氛围
对于《春酒》这类饱含深情的散文而言,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课文内涵,宁静甚至“深情”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往往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比如我的导入语部分,我特意摘录了几位名家在写琦君时的优美句段,将它们串联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进入我预期的学习状态中。在第二部分资料助读部分,选了作者离乡达57年之久,以及作品的标题,选择这些材料是为了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初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以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形成一种情感的共鸣。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至于最后《故乡的云》的MV的播放,则不仅是为了维持一种课堂氛围,善始善终,也是出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需要。
二、“读”“品”结合,唤起情感体验
散文的语言虽不像诗歌那样精练,内涵丰富。但琦君的这篇《春酒》在语言上既有生动活泼之处,也有含蓄隽永的地方,需要细细地朗读品味才能真正地读出其中的滋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让学生分别就“童真童趣”“母亲形象”和“乡邻形象”三部分让学生筛选语句、品读字词和有感情地朗读,直接的目的是还原我思念的“对象”之美好之处,从而为后面把握作者思乡之情做铺垫。从实际上课过程中来看,对词句的“品”与“读”,让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味道”,读出了作者想说却未明说的东西。换言之,正是在这种“品”与“读”中,学生在心理上或者说情感上真正地认同了作者所写的这些东西是鲜活有趣的,和蔼可亲的,失去了是值得惋惜的是值得怀念的,正是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这种情感体验,才让后面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
三、“内”“外”结合,体会作者深情
《春酒》借回忆幼时春节期间喝春酒的一些事和人,来表现作者对童年、母亲、乡邻和故土的无限怀念。这种乡思乡愁是琦君作品的一大主题,在她的文章中随处可见。而单以《春酒》而论琦君之思乡,所得可能有限。若能辅以琦君其他的作品,无疑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乡”与“故人”在琦君心中的分量,对于我们体会本文的乡思乡愁也会有很大帮助,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特意选取了琦君文章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抒情语句,让学生深情地读一读,加深对琦君思乡情感的整体感受。课后思之,我觉得其实对任何文章而言,适量的课外拓展都是必要的。只是有些拓展侧重于写作技巧的相似,有些侧重于思想情感的相似,而就笔者对本文的学习目标设计来说,选择上面片段中的那些语段更为合适一些。
第四篇:《春酒》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酒》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琦君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乡愁。
2、朗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理解语言生动传神、“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过年时的热闹场面,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是什么节日呢?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老师最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时,可以一家人齐聚一堂,说说笑笑;可以走亲访友,重温旧日的回忆;还可以看贴春联、燃烟花,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春酒》,看看浙江温州一带人们过年有哪些风俗,作者在其中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情。
2、品味语言美。
三、初感乡情:
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美。
2、待学生读完文章后,引导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包括:哪些人、哪些事)和情感。
明确:
人物:母亲、“我”、阿标叔、乡邻乡亲(营造了温馨和谐的“人情美”。)
事件:围绕“家乡味”,回忆儿时在故乡时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展现了浙江温州一带的“风俗美”)。
3、你从文章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乡怀旧、热爱家乡的民俗风情等均可,可以不作深入评价。
在学生回答中顺势提问: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样的情感的?
引导学生关注文末的“家乡味”(顺势板书:“家乡味”)
四、品味语言的乡情美
文中浓浓的乡情乡味作者是怎么抒写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特殊情感?
教师指导:边读边品,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入手品味语言中的情感美。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出最能表现乡情乡味的语句,作上批注,品味文章语言美。交流展示。
(一)、关于母亲的细节(母亲是记忆中最深刻、最温柔的怀念,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传达出对母亲深情赞美与怀念
请发言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自我评价或小组同学评价。(语速、语调、重音)
(二)、关于童年的细节(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最甜蜜的记忆。)——表达出对童年、对乡情的美好回忆
请女生读,读出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来。男生评(关键是语调)——表达出对乡邻乡亲随和亲密的深深眷恋
请一个小女生朗读,读出小女孩的稚嫩可爱,读出回忆时的甜美。
(三)、关于风俗人情(阿标叔)的细节(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
(四)、引导小结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特点:
1、设喻奇特形象
2、善于运用细节
五、走近作者,品读乡情:
1、介绍琦君的经历:
琦君,1918年出生,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台湾著名女作家。1949年赴台,曾任
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台26年后定居美国。著名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就是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堪称一位写童年故事的圣手。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琦君笔下一切的美好已成了她的心灵寄托,在现实中难以企及。如此至纯至美的心灵家园在她的绝大多数作品曾出现,常年漂泊的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可以看出,她是个超凡脱俗的心灵家。
2、品读乡愁:
(1)、身在异国他乡的作者是怎么寄托她自己的思乡情的?(自制八宝酒)
(2)、儿子品出的春酒的味道与“我”所品出来的相同吗?为什么?
(3)、朗读最后2段:带着浓浓的乡愁来朗读,读出醇美的思乡情。
六、总结乡愁:
一杯春酒,承载了故乡人邀饮春酒的民俗风情,蕴蓄着故乡人情的淳厚与温馨,还记下了“我”的童真童趣,母亲的贤惠慈爱,阿标叔的淳朴善良„„这杯酒,弥漫着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愁”啊!
七、当堂训练(仿写乡愁)
师:每个人都有故乡,对故乡都有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鲁迅先生对平桥村的社戏与罗汉豆念念不忘;朱自清对父亲买橘送别的背影无法释怀;而琦君,对母亲所酿造的“八宝酒”魂牵梦萦。这些故乡的人事景物,触动了多少游子无尽的乡愁啊!那么我们呢?我们对故乡又会有什么样的记忆呢?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追寻自己的梦想,到那时,我们会惦记故乡的什么呢?
仿写示例:
乡愁是老屋门前的小河,轻轻诉说着儿时不尽的欢乐;
乡愁是。
乡愁是。
学生完成仿写练笔后,进行交流展示。然后引导归纳写作方法:抒写乡愁,我们可以借故乡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事、景、物来传达,化无形为有形,使乡情变得具体可感。
八、欣赏《乡愁》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乡愁》。
九、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和萧乾的《枣核》
板书设计:
19、春酒(琦君)
人物:母亲、阿标叔、乡邻乡亲、“家乡味”事件:过新年
喝春酒民风人情美
喝会酒
教学反思:
《春酒》是一篇表达“乡愁”主题的散文作品。作者琦君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以富有童趣的语言述说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的教学紧扣“乡愁”展开:初感乡情——品味乡情——理解乡情——总结乡愁——仿写乡愁——欣赏《乡愁》。教学步骤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对于学生难以体会的“乡愁”这样一种情感,我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语句,联系作家的生活背景等环节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去理解去感受。同时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积累,通过仿写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上,我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有针对性地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说的偏多了,如能时时注意做到“引而不发”,那么对学生理解领悟能力的提升将更有好处。
第五篇:春酒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后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两年前初读时它就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人震撼!
我急于想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这种感情,于是按照参考书上的建议,我把朗读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第一节上课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散读、抽读等各种形式。几遍读下来,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仍然停留在思乡之情上,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节课下来,我教给了学生什么,仅仅是朗读吗?即便是学生读出了感情,那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
这时我又重新反思学校的“读、议、讲、练”模式,我是否真正把这种模式的精神吃透了?
因为初四的新课已上完,突然用初一的学生特别不放心,所以这种畏惧使我不敢放手,导致了第一节课的失败,好在我及时地作了补救,我让学生写出了上课的体会,以及对课文还存有的疑问之处。
纸条收上来一看,我不禁汗颜,我简直是扼杀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我整理了四页出来,有很多问题特别有深度,比如他们问:为什么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为什么不叫《誓言》,为什么不叫《故乡的誓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要用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他们又问:“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她”,为什么离开了,思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他们还问,“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是什么意思?“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是什么意思?“草原的儿子”又指谁?“欢笑”怎会被“埋葬”?感情怎么会“泛滥”……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撞击着我的心灵。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备课之初,校长让我多学学魏书生,让我敢于放手。其实就是让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却一意孤行,走了许多弯路。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研读,解决了哪怕是一个问题,那也是他们的思想与文本强烈碰撞出来的灿烂的火花,也比我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好。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堂课的设计,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有学生对于教材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见解。
“读、议、讲、练”模式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底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深入学习、认真反思的机会,我将沿着“读、议、讲、练”这条路子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为七里中学的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关于《中考散文阅读指导》公开课之教后反思
在决定上散文这一块内容之前,个人并没有很重视作为文学作品的这种样式——散文,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去近散文。
作为一堂初三年级的复习课,我无从着手,只是偶尔在脑海中闪现刘老师在上星期所上是关于诗歌赏析的课,让我觉得应该紧扣中考入手。课件做得很简单,内容很空泛。
在上课的时候,心里倒是很镇定,一步步按照设计要求做下来,重点放在后面的练习上,《稻子》这一篇文章的解读,命题紧扣了各个考点,以及做了答题技巧的指导。在时间的安排上,《我长大了》文段由于时间仓促,草草了事。
通过评课,了解到我的课堂很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抓重点,点评一针见血指出最大的病症。教学思路,总是在一瞬间被自己所不成熟的想法所定格,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多读,多做,多学习。
散文阅读中几个着重点有:
1、把握文章主题
2、明确问题指向
3、注重文本
4、答案完整性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后思考
本堂课是一节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容量大,内容多,所选诗歌共五首,学生要想在四十分钟时间内完全读懂吃透诗词内容还是颇有难度的,因而老师的点拨、引导尤为重要。我觉得这堂课老师做得还算可以。
本堂课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前两个明确考纲要求,分析考题特点落实得较好,但是第三个目标: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也就是说在进行例题解析之后没有就每一种类型的答题方法进行科学总结,如果每讲一点之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则更好。如:讲意象的时候,可以总结此类题型的答题基本模式: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讲炼字的时候,可以总结其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2)阐释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另外,还有待提高的是在讲析表达技巧的时候重点应多引导,结合内容或陈述的对象来分析分析。
一堂课下来,多思考,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益处。古典诗词的教学反思
我走上工作岗位已有一年多了,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当我从大学毕业时,我是怀着巨大的热情走上教书的道路上,而当我真正走上讲台时,才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别很大。为此,我彷徨过,迷茫过,失落过,也激动过„„一路走来,有失败,也有成功。但相比初出校门的我,收获和成长是显见的,特别是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我也有自己教学的雏形,下面我将对《语文·必修三》中的“古典诗词单元”的教学反思进行简单的整理。
在《语文·必修三》中,我看到了我最喜欢阅读的唐诗宋词,这让我对教学的兴趣大增。这里的每一首诗词都十分经典。每次阅读时,犹口含甘饴,回味无穷,所以在这方面,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希望我的学生会和我一样,喜欢唐诗宋词。但事实上,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美好。当我心驰神往地指点着每一首诗词,一丝不苟地赏析着每一句,每一词,并且要求学生务必一字不漏地背诵每一首诗词。两周后,我发现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疲惫,无精打采,就连我随诗人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了可笑的自作多情,甚至,有些学生抗议我的苛刻要求。
看着这样的教学效果,我心急如焚。开始反思这两周的教学。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我只是忙于自己演绎,自己讲解,而将学生“参与权”剥夺了。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时,渐渐出现精神疲劳。有鉴于此,我不得不对接下来的讲课方式作出以下调整:
一、基本阅读篇目要求每讲一位诗人作品时,都要求学生(或分小组)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并适时作堂上展示。
二、结合作者生平、创作特点、诗歌创作背景等,要求学生课前鉴赏基本阅读的篇目,鉴赏从高考三方面要求进行。即:a、诗中写了什么内容;b、写这些内容为了表达什么思想;c、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三个什么”)。学生在课前准备就围绕这“三个什么”进行。上课时也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学生的展示要评分,记录平时成绩)另外,在学生能完成以上要求后,我会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比如锤炼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方式、意境、情感等等。
三、赏识诗词进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背诵环节。鉴于本人所教两个普通班预习语文积极性不高,所以,赏析前的泛读,全班读,个人有感情读。这些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感知,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分析奠定作品基础。第一次感知作品,学生理解不理解作品,理解得深刻不深刻并不重要。关键他们对作品形成一点认识、看法,也就带着个人主观性去学习,将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另外,背诵的篇目一多起来,学生背诵积极性就会下降,尤其较长的词,学生就更抗拒。对于这种情况我只能在课堂上多腾出时间让其多堂上背诵,有时进行个人比赛。有时进行小组比赛。并且把背诵的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背下来容易,巩固起来难,所以,平时“回灶”环节亦不可缺失。
四、当发现学生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兴趣后,就该抓住时机,适当地扩展学上的阅读范围,介绍一些与课本相近的或有关联的名篇给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以上几点做法,是我在诗词教学上改进的地方,在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通过这次教学的挫折,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一味的灌输未必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是使学生更讨厌诗词。因为,对于这些让他们觉得 “古董”般的诗词,他们本来就存在学习障碍,满堂灌的方式引起的是他们内心更大的反感。但是,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得考虑到他们这方面知识的薄弱,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带领学生把握赏析诗词的方向。所以,如何处理好引导学生赏析诗词和让学生获得赏析诗词主动权的关系仍是我以后着重探索的地方。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步。希望我在不断地探讨中,能让诗词赏析课上得更有诗味,让学生读懂诗词,喜欢诗词。
一节没有讲完的课
——《奇妙的心理活动》教学反思
三、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作文片段的训练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并学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且心理活动的例文均出自教材中学生学过的经典作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的同时,能够重温经典,感悟经典的魅力。
课前的导语设计,通过话题的形式,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入学习,选择“读心术”的话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上,这个目的是达到了。接下来的方法指导和例文赏析,没用什么特别新鲜巧妙的方式方法,只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积累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回味读过的经典小说中人物形象。但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回归最常态的语文课,不要花哨的形式主义,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我发现:常态课并不拒绝精彩,精彩中的常态才是教师该有的心态和功力。我压缩了指导的时间,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训练上,目的是给学生时间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习的写作方法。我给了学生提供了四个写作训练的话题,供他们任选。分别是:《放假消息传来》;《讲公开课的老师,你在想什么》;《一封陌生的信》;《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我巡视时候发现,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放假消息传来”这个话题,看来初三的孩子们太渴望放假了。几分钟后,学生的作品纷纷问世,我让学生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且给其他同学布置了听的任务——判断这位同学运用的是哪种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学生们真是聪明,写的很生动形象,运用方法也恰当准确,并且能够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听的同学也能准确判断出来。
虽然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都达到了,可是我还是觉得这节课有缺憾。
第一,总的来说,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虽然也有亮点,但是还是没有达到我要的效果,是我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缺少了激励,也是我课堂前半部分的指导方式过于刻板和陈旧。这种结果告诉我,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环节,都要让学生被你吸引,你才是真正的在教学,而不是在作秀。
第二,虽然我尽量面向全体,想要激励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是还是有几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我想,如果我讲阅读课,大概状况会好些,因为写作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这是我在决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是我备课过程中备学生的功夫下的不够,以后要多多注意。第三,在学生展示作品的环节,有一个平时学习不太用心的女生——赵莹举手要朗读作品的时候,由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读的都是“放假消息传来”的内容时,我示意她等一下,找一个写其他内容的同学来读一下。结果在其他同学读过之后,我就把赵莹给忘了,下课后才想起来。正好她的假期作业本在我这里,我就用书信的形式,向她郑重地道歉。结果,她的回信非常迅速。信中说,她从来没见过老师给学生道歉的,还说她根本没有在意。她的话给了我些许安慰,但是,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依然会记住今天的失误和赵莹的宽容。
第四,和听课的老师交流后,我意识到了自己没有察觉的问题。有听课的老师说,如果我能把例文打到大屏幕上,让听课的老师看到,老师们也会更好地了解这种方法。我想,她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我考虑的是让学生学会方法,并能积累下去,能准确运用,但是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适当地考虑听课老师的听课效果,也是有必要的。此外,我的声音小,也影响了师生的听课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抓不住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说,讲课教师的声音小,听着吃力,听课,就成了苦差事。这节课似乎只是在形式上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成熟,我的语文课堂也能够更加高效。
四、教学再设计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指导方式过于陈旧刻板的问题,我对指导部分做了重新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1、出示例文,由学生分析。
比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描写了故乡错落的荒凉和萧索,没有生气,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我”回到故乡悲凉的心情。
3、揭示这种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叫“环境烘托法”,明确概念,及时积累。
4、再列举其他文段,让学生品味这种描写方法。
5、模仿这种写法,用一句话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故乡》教学反思
《故乡》是鲁迅小说,选入中学课本已经若干年了,教授这篇文章可以说也有许多遍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今年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接触小说比较少,对小说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对于小说的要素把握更是有许多欠缺,因此我把教授的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与把握上。
俗话说的好,不会读小说的人看故事,会读小说的人看人物。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上。本课的人物主要有闰土、杨二嫂。我采用教师引导、领路,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以闰土为例,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字词、文学常识,再复习提问学生小说的要素,然后抓住主要人物来分析,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对比,得出结论:闰土穷困潦倒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在于他的思想意识的麻痹、落后,从而教育学生要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最后让学生课下根据老师的思路自己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紧紧抓住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来学习小说,通过整体感悟、设疑探究、总结拓展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小说的能力,学习分析分析人物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爱莲说》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学思结合,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是我到新单位的第一次公开课,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先问同学们都有哪些爱好?很自然地引出一位古人喜爱莲花,并且在自己府衙旁边挖池种莲,并作文以言志。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介绍作者,并互相补充,处理生字词。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分组、合作研读课文,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同学研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探究文章内容时,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找出文中作者喜爱莲花的句子。(参看大屏)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你认为莲花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让学生研讨,在研讨过程中,逐层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边学边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最后,又通过拓展: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是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来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做到了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 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