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要白杨教案
白 杨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3、搜集资料,对中国西部建设有所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他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分角色朗读)(板书课题)
2、白杨生长在什么环境下,长得如何?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3、多媒体出示大戈壁图片,让学生真正感知环境的恶劣。(谈体会)
4、教师激情描述: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然而,就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白杨树却长得高大挺秀。
带着赞美、热爱之情朗读第1~3自然段。
二、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理解“高大挺秀”,出示哥哥的问话,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1、小组交流;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思考:共有几句话?从中又发现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2、交流研读,教师随机引导。
3、师生交流总结归纳
(1)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①比较句子,说说“从来”让你读到了什么。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白杨树就这么直。
②白杨树一直以来就这么“直”的特点。
(2)出示句子: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①据词想象,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呢?白杨树还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呢?完成填空。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②小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山坡还是戈壁,哪儿需要白杨,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的适应性非常强,忠诚无私,尽职尽责。(3)出示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引读:遇到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雨雪,它还是„„ 遇到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洪水,它依旧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总是„„
②用一个词来说说白杨树此时给自己的印象。(坚强执著)③带着敬佩之情读好句子。
3、小结: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品格,白杨树虽然身处茫茫的大戈壁,但它依然长得如此“高大挺秀”,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背诵这段话,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思
1、过渡语: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那爸爸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的“心”到底想的是什么呢?孩子们还小,不知道,那么他们知道什什么呢?(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不知道什么?(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我们接到新疆来?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那你明白爸爸的心思吗?
课件出示,完成练习:
(1)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 艰难),还是(寒冷 困苦),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2)
戈壁需要白杨,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就在这里扎根。
2、学习写作方法:托物言志
3、爸爸的愿望能实现吗?爸爸又陷入沉思。(理解“又沉思”的原因)
课件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这里好像在说白杨树,实际上是说爸爸自己扎根在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儿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祖国边疆的栋梁之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学习写作方法:借物喻人
四、引申学习,展望未来
课件展示优秀的新疆建设者及现在的新疆,播放<<小白杨>>歌曲。
五、观看有关西部建设的影视资料。
六、作业。发作业纸
第二篇:白杨教案
3.白杨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教学重点 重点字形区别。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读议法 读、思、评、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2)指名读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抓住“沉思”进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六、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自然段,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自然段,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齐读第11自然段: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面对洪水,白杨树(3)有感情朗读第14自然段。
5.学习第15自然段,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指名读第15自然段: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4.理解爸爸的心。
爸爸的神态变化:微笑-严肃-微笑(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
七、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子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子,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板书设计: 3.白杨
疆 借物喻人
三次沉思
父亲表情变化:微笑-严肃-微笑 教学反思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第三篇:白杨教案
3《白杨》教案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生入境
上课前,出示有关课文背景的戈壁图片。
师:这里常年干旱,草木难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它?(荒凉、茫茫、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板书:环境恶劣)
师:翻开课本第10页,回顾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看法,谁来说一说你写的内容。(点生谈感受)师:你们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二、通过对话,了解白杨
师:文章究竟是怎样具体描写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先自由组合读读父子三人的对话。(点人读)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
师: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白杨从眼前闪过,给旅客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师:看着可爱的小儿女在争论,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自由读一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点人读)
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
师:那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些地方?请你用相同的方法填进去读一读)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除此之外,爸爸的话让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生谈到白杨不惧任何自然灾害,不怕任何困难的环境。板书:不畏困境)
师:同学们: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恨不得将白杨连根拔起,以显示它有多么大的威力,而咱们的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想将白杨冲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可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那裂开的大口想吞噬掉白杨,可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砸在白杨身上可疼了,可我们的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 杨树却毫不畏惧地守卫着千里边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爸爸的话。(大家试着背一背,点人背)
三、寻找共性,理解手法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什么呢?谁来替他们说说?(新疆究竟是什么样的?爸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爸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师: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回答这几个问题呢?
介绍新疆-----板书:环境恶劣
为什么去新疆-----板书:建设边疆
师:大家把这部分内容和爸爸的话联系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白杨树和新疆工作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
师:是的,我们的边疆工作者和挺拔的白杨树之间多像啊!他们不就是一棵棵扎根边疆的白杨吗?像这种借一种事物来写和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的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同学们,再看看课文,除了爸爸说的话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还有哪里运用了借物喻人?(最后一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的,曾经在边疆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大家可别小瞧这句话,它曾鼓舞着许多人扎根在边疆,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有年轻貌美的姑娘,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献身西部的建设者,咱们的新疆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茫茫戈壁变良田,吐鲁番的葡萄比蜜甜,祖国的西部如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等待着我们继续去开发。(出示新疆现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变化,从而对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有更深的了解)
四、进行练笔,情感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篇: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出示课件)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出示课件)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出示课件)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出示课件)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 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白杨》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上应该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执教完《白杨》一课后,我深深地感触到: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地去读,学生能从中了解到文章的内容,感悟到人物的情感,领会出文章的中心。《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对白杨的特点和父亲表白的心愿这一难点,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学生是否能体会得出来,于是课堂上我创造一切机会尽量让学生去读,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如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话来领会,在这部分,我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分小组讨论,当学生还有些困难的时候,再次来朗读这段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白杨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又如父亲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愿这一段中,我先跟学生一起分部分朗读,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在初步感知后,我让学生又讨论白杨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处,从中进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在学完这一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第五篇:《白杨》教案
2013---2014下学期五年级《白杨》教案
乔屯希望小学刘立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小白杨》导入
(二)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复习情况:
出示课件:
晰(xī)(清晰)伞(sǎn)(雨伞)
抚(fǔ)(抚摩)绍(shào)(介绍)
疆(jiāng)(新疆)陷(xiàn)(陷入)
戈壁插嘴分辩
清晰大伞抚摸
介绍边疆陷入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三)走进课文,深入探究,体会句子含义,领悟作者感情。出示课件: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