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3、师:上节课,蔡老师已经布置同学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谁愿意说说通过看书、看报、查阅工具书等办法,你查到了哪些有关白杨的资料?(自由发言);
二、学习课文。
1、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3、师: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在乡间,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戈壁滩景色吧。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师:面对种种艰难挫折,白杨如此坚强不屈,此刻,在“爸爸”和我们心中,白杨还只是戈壁滩的一株树吗?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师:“呜……呜……呜……”,鸣笛声不断长鸣;“隆……隆……隆……”,火车依然在行驶。但这一切,并没有打断爸爸的思路,此时,爸爸脑海里正在想什么呢?同学们能想像一下吗?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 杨
《白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达、深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和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同学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考虑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小朋友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同学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同学讨论,说出自身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假如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达自身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小朋友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生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同学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同学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同学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同学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论……不论……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发生什么感情?
(敬重)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只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小朋友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小朋友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同学思维的广阔性。让同学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同学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小朋友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生长的热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小朋友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生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同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同学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论……不论……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誊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案 篇3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想要想让学生体会出,爸爸借白杨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就需要学生对白杨这种与建设者一样的奉献精神体会到位。才能自然的体会到边疆建设者们的心。因此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白杨的精神和品质,成为我思考的重点问题。我想应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来解决这个重点问题。
采取的策略:
1、我在第一课时教学后,布置学生回去把通过初读课文后自己对白杨的理解画出来。收上来的图画,表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画出了白杨笔直的树干,茂盛的树冠,因此我感到学生能够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高大、笔直、绿)像一把大伞。个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体会出,白杨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力图在绘画中通过昏黄一体的大沙漠体现它极强的适应能力。我把这些图画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展览栏中。
2、在一上课我利用《小白杨》引入,并要求学生边唱边想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渗透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白杨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对课文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理解体会爸爸的话:
我要求学生画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出示投影)
请同学们想想“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西北边疆、大戈壁滩、河边、山谷)你能替换成地方再来读一读第二句话吗?让学生把“哪儿”换成“河边、高山、边疆、戈壁”练说,这些地方在其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由于先前的经验已经使他们知道这些地方的环境状况。他们对白杨生长的环境有了具体的感受。这时追问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对于体会白杨树的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戴帽。这时请学生一起读这一句:“哪需要它,它就很快的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就使课文语言很好的与学生情感联系到一起,读起语句来声情并貌。此时再来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些地方环境是十分恶劣的,炎热、寒冷风沙、干旱你能结合爸爸的话想象白杨树是怎样表现的?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
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
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
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
学生们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发言。他们说出在风沙肆虐时白杨树的许多嫩绿的枝叶被风沙打落,但白杨树依然站在那里阻挡着风沙;冬天大雪纷飞,白杨树不畏严寒,挺立在那里;遇到干旱,白杨树把根深深地抓住土壤,枝叶还是那么绿;洪水面前,白杨树不软弱也不动摇。生填空补说,让学生对白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更深入的体会,让白杨的形象在心目中“立”起来。当我问他们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他们有的说白杨树坚强,有的说白杨树适应性强,有的说白杨树生命力顽强。这时学生对白杨的认识就已经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我马上引导学生思考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体会出爸爸赞美白杨树的用意。再读课文时学生的.语气中带有深深的赞美之情。
4、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句子和你对白杨树品格的理解来讨论哪副画最符合白杨树的品格。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交互补充。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活跃,他们有的说王天画的好,因为他画上了呼呼的北风,比较能突出白杨的品格。有的说孙蕾画的好,因为他画出了茫茫的大戈壁,在恶劣的环境里白杨依然郁郁葱葱……教师适时点拨:我们画白杨如同写白杨一样是为了赞美他,不只是介绍他,想一想,我们的画上应该补充点什么?让你的画有灵魂?有的说补充恶劣的气候,有的说画上干涸的土地,有的说配上一两句话,可以是课文中的,可以是自己写的。
5、教师适当的迁移:
老师小结:画画如同写文章,不仅要画出表面的意思,还要有深刻的含义。不同的是画画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感情,文章是用语言文字来抒发感情。此举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智能,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画。小组内的学习再到全班内的交流,同学们互相帮助、自由争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的。
《白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白杨》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部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阅读能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旧导新
1、提问:
回顾作者的写作思路。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板书:
高大挺直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2、导言:
白杨的生长不择环境,在哪里它都忠诚无私,坚强不动摇,爸爸在说完这段话之后,作者这样写到:“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3、任务:
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已收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们还要研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13~16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要求:
⑴ 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⑵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自己设计问题并回答。
2、针对重点句子,交流自学结果:
重点句子: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⑴ 表的是“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心。
⑵ 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爸爸请白杨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爸爸在新疆工作,他是服从党的需要,到边疆去的,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而且不怕艰难险阻,为建设边疆而作出自己的努力。爸爸请白杨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决心,所以说是表白自己的心。
⑶ 此时此刻,爸爸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希望孩子们能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学好本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⑷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话,但听了爸爸的话后,他们懂得了什么?
爸爸和妈妈长期在新疆工作,自己也要到艰苦边疆工作学习。
父母和其他服从祖国需要到边疆参加建设的人们也是有白杨树的特点。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生命力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成长,贡献自己的一切。
3、学习最后一段:
结合课后3题,用提问题的方法对这段话加以理解。
⑴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
(爸爸)
“几棵小树”指谁?
(孩子们)
⑵ 为什么沉思,或沉思什么?
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白杨,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⑶ 为什么微笑?
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这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反映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的博大胸怀。
⑷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各种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⑸ “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什么意思?
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下,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他的微笑,也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愿望。
⑹ “搂着”说明什么?
爸爸对孩子的爱。
⑺ 爸爸爱孩子,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到新疆吃苦呢?
爸爸对孩子的爱是从爱祖国为前提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我在哪里生长。
⑻ 说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长大了也要像边疆建设者一样,哪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扎根,为祖国作贡献。
4、质疑,解难。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借物喻人。
⑵ 人物的神态变化,即: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浮起一丝微笑”。
⑶ 开头烘托作用。
⑷ 通过人物对话间接写白杨的特点。
三、课内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背诵13~16自然段。
四、总结
同学们,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强者。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赁着自身的特点,在茫茫的戈壁顽强的生长着。作者明写白杨,实际上却通过白杨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将人和物巧妙地联系,这称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我们称为“借物喻人”。白杨的精神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愿同学们都能像白杨一样,随处扎深根。
五、作业
小随笔,描写孩子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
【板书设计】
望白杨
高 环
大 境
挺 恶
秀 劣
说白杨 扎根边疆
白杨 生 挺 坚 建设祖国
命 直 强
力 高 不
强 大 屈
做白杨 借物喻人
《白杨》教案
赵店校区 孙合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六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六个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白杨》(板书课题)。这篇课文 的题目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让我们来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
1.同学们,现在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用双横线划出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或同学。(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2.现在开始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出现的三个问句,用波浪线划出来。(1)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2)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3)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默读课文,找出三个问句的答案
(1)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答案: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2)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答案: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1(3)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答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和“陷”字,提醒学生“陷”与“滔、焰”的区别。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晰(清晰)(明晰)
伞(雨伞)(一把伞)(降落伞)抚(抚摸)(抚养)(抚育)绍(介绍)
疆(边疆)(疆土)(疆域)陷(陷入)(陷害)(缺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教学难点
1.能用“哪儿„„哪儿„„”造句。2.能用“不管„„不管„„总是„„”造句。教学过程
一、重点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指导有感情朗读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接着学习课文。看课文第12自然段中爸爸说的三句话。1.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正直高大)
2.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3.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赞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坚强不屈)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三、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板书)
四、练习造句
1.用“哪儿„„哪儿„„”造句。(教师示范:哪儿有阳光和水分,植物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成长。)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造句。
2.用“不管„„不管„„总是„„”造句。(教师示范:不管天气有多恶劣,不管路途有多遥远,邮递员总是默默的为人们送着包裹、信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造句。
五、小结
我们了解了白杨树的特点,在学习生活中,让我们来向白杨学习吧!
六、结束语
通过对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的学习,既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也让学生学会了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七、作业布置与要求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