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
大班科学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来源: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办中心幼儿园 王丽云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鹅卵石。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三只透明杯、一只食用匙; 每组三种实验材料,分别为面糖、砂糖、方糖;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
3、袋装果珍、泡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2、开始做实验。
教师预设问题,把这些糖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那一种糖会先溶化?
实验一: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糖化的快。
(3)指导幼儿做记录,那种糖化的快,用数字1、2、3表示。
(4)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化的最快的糖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实验二:
(1)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凉水,一个加温水。引导幼儿观察,那个碗里的糖化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可溶于与水的物品,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调味品)(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延伸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还能够溶解在水里?请幼儿回家尝试,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彩色的阳光
活动目标:
1、了解阳光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知道阳光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
2、探索观察七种颜色的方法,并通过涂色表现自己的发现。
3、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镜子人手一面,多棱镜每组一面。
2、装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个。
3、画纸和油画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看阳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阳光是什么颜色吗?我们一起看一看窗外的阳光吧!
师:你们看到的阳光是什么颜色的?(个别幼儿说一说)阳光真的像你们说的是这种颜色吗?
二、了解探索阳光的材料。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看看它们是谁呀?(幼儿说说材料的名称)用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呢?(幼儿自由交流)
三、利用材料探索阳光的颜色。
1、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亲自动手探索发现七彩的阳光。
探索一,将水盆放在阳台上,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让幼儿将小镜子斜放在水里,玩一玩,看一看能发现什么?随即交流自己的发现。
探索二,让幼儿看一看阳光下的玻璃瓶,还能发现什么?幼儿自由交流后在集中交流。
探索三,引导幼儿利用多棱镜观察阳光,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幼儿继续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与幼儿一起得出结论:阳光是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组成的。
四、引导幼儿用油画棒记录阳光的颜色。
师: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自己在玩中发现了太阳的光芒是七彩的,我们一起来画个七彩的太阳宝宝吧!
幼儿进行涂色活动,活动完成后,让幼儿自由交流欣赏。
第二篇: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鹅卵石。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三只透明杯、一只食用匙;每组三种实验材料,分别为面糖、砂糖、方糖;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
3、袋装果珍、泡腾片。【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2、开始做实验。
教师预设问题,把这些糖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那一种糖会先溶化?
实验一: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糖化的快。
(3)指导幼儿做记录,那种糖化的快,用数字1、2、3表示。
(4)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化的最快的糖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实验二:
(1)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凉水,一个加温水。引导幼儿观察,那个碗里的糖化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可溶于与水的物品,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调味品)(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延伸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还能够溶解在水里?请幼儿回家尝试,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第三篇: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杯子、面糖、砂糖、小块糖、一次性纸杯、热水、凉水、记录表、笔若干。【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探索、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系。【活动流程】
一、运用博士爷爷的来信,引起幼儿的尝试兴趣
师:小朋友,博士爷爷给我们来信了,信中说,他最近又做了一个小实验,叫:什么东西不见了。小朋友想不想跟着博士爷爷一起做实验呢?
二、猜测和假设:
1、师:实验之前呀,博士爷爷想考一考小朋友,托我带来了这么多的东西(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我们必须先把它们来分一分类,放到水里能溶化的为一组,不溶化的为一组。三:观察比较不同
1、师:现在,请小朋友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去实验桌前,每个桌子上三位小朋友。我们先来看一看,摆在桌子上的都是什么啊?它们一样吗?(三种糖:面糖、砂糖、块糖,每人一个杯子、搅拌棒、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面糖:像面粉一样的,软软的,是面糖,他是粉末状的 白砂糖:像沙子一样一粒一粒的,是白砂糖,是晶体状的 冰糖:一块一块的,比较大,是固体。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吧? 师:有的小朋友说----有的小朋友说----那到底什么样的呢?这些问题呀,就是博士爷爷记录表的问题,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三、实验部分
第一项探索活动: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
1、师:每个小朋友取一份糖,你们知道自己取得是什么糖吗?然后在老师发出指令后同时把糖倒入杯子并开始搅拌,比比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2、请幼儿在确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3、实验结束后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请幼儿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鼓励幼儿说一句完整的话。
4、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看表格分析记录结果,明确三种糖的溶化速度排序。并请幼儿尝试总结为什么化的快?为什么化的慢?
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第二项探索活动: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冰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冰糖、凉水、热水、搅拌棒。我们同时把糖放进两杯水中,两个小朋友搅拌,另一个小朋友观察,看一看哪杯水里面的糖先化,就在记录表上画上对号。
2、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然后开始搅拌,记录结果。
3、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幼儿讲述一下是热水化得快,还是凉水。
4、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也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四、解决问题:
1、妈妈批发了雪糕,怎样做能让它们不化呢?
2、家里来客人了,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五、结束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溶化的东西,我们可以一起去厨房里,去外面找一找。好不好?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第四篇:观察记录——东西不见了
观察记录:东西不见了
观察对象:宝儿
观察时间:2016 年 5月9日—— 5月13日 观察地点:教室及其周边
观察缘由:经常有人向我告状:“宝儿拿了我的东西!”“宝儿拿了幼儿园的东西。”据我了解,宝儿的家庭条件不错,她要什么家里都会满足她,她会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可能呢?但是,不只有一位小朋友这样说,我必须调查清楚情况。
观察目的:分析宝儿这种行为的原因,引导她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观察实录:
小朋友们提出这件事情之后我便开始关注宝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她确实会有拿别人或幼儿园东西的行为,有时会把粉笔装进自己的口袋里,有时会把别人的接送卡装进自己的书包,有时会把幼儿园的玩具据为己有,而且无论是自己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她始终一口咬定是她自己的。有一天午休时她尿床了,于是我到她的书包里去找换的裤子,结果却在她的书包里发现了幼儿园的口杯,而当我到杯架上一看,她的口杯依然完好地在架子上放着,她拿的是别的小朋友的口杯。
通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宝儿“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食品;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公共用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小,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
原因分析:
宝儿在班里是一个不受约束、相对自由的小女孩,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所以平时老师们也不怎么严格要求她,她要上厕所、洗手就让她去了,而在这些时刻是没有老师监控跟随的,所以她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拿”这些小玩意儿。
宝儿的家庭条件比较殷实,所以,她拿那些东西并不是因为缺失、想要,很有可能是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三四岁的幼儿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不是很明确,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再加上自制力较弱,所以才会造成她行为的偏差。但是,如果这种行为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她日后的发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解决措施:
1.制定分享玩具的集体规则。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在哪里玩比较好。这样,分享玩具就有了固定的区域。此外,引导幼儿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在玩别人的玩具前要征得主人的同意。
2.开展整理书包的集体游戏。每天带领幼儿整理自己的书包,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统一放到指定的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后,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领回家。
3.给予宝儿正确的指引。当看到她在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提示她说:“你现在玩一会儿小朋友的玩具,马上就还给他对吗?”而当看到看到她整理玩具、归还玩具的时候,我会马上表扬她、鼓励她。
第五篇: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作者:韩娜 赵彩凤 昌乐县第二中学幼儿园 【设计意图】
溶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孩子们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对于溶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对科学现象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块糖、果珍、一次性纸杯、碟子、热水、凉水、记录表、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探索、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系。
【活动流程】
(一)猜测和假设:
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幼儿猜测:哪些物品放进水里能化,哪些物品放进水里不化?
幼儿自由交流讨论后进行分类:能溶化的一组,不能溶化的一组。
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样做能让它化得快一些呢?导入课题。
(二)第一项探索活动:
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幼儿带着问题,在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操作、记录、讨论、分析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试验用具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四种糖:面糖、砂糖、冰糖、块糖,每人一个贴有不同糖的图案的实验杯子、搅拌棒、一杯温水、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
2、引导幼儿猜测:如果我们把这四种糖分别放进水里,哪种糖会先化完呢?为什么?
3、幼儿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贴的标志取对应的糖,在老师发出指令后同时把糖倒入杯子并开始搅拌,比比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请幼儿在确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5、实验结束后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把表格上的记录结果统计到老师的大表上。
6、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看表格分析记录结果,明确四种糖的融化速度排序。并请幼儿思考:什么样的物品化得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
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三)第二项探索活动:
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块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激发幼儿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影响物体溶化速度的相关因素,初步理解融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块糖、凉水、热水、搅拌棒。
猜想:利用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怎样做能让糖化得快呢?
2、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糖先化完。
3、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快的幼儿讲述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用的是热水还是凉水,是否搅拌;再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慢的幼儿也说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幼儿进行对比。
4、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也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四)解决问题:
1、妈妈批发了雪糕,怎样做能让它们不化呢?
2、家里来客人了,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并做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做出了两个方面的改变:
1、我们发现教参中关于溶化的描述是一种成人化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在试讲和研讨后一致认为这种成人化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生涩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从孩子的经验和水平出发,不强调用书上的原话,不强调科学知识和概念,而改为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提问,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他所发现的科学现象。
2、改变了以往老师布置实验内容、幼儿操作的老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幼儿先猜测、再操作、最后验证的办法,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且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与同伴分享或者向老师报告。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大胆地去做、去说。真正实现了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的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