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数一数 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1、组织学生观察。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比一比 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1、突出比较的方法。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实物。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分一分 教材分析:
“分一分”教学简单的分类活动。分类是把研究对象按某种“标准”分成几部分。按照某一标准,凡分在同一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点;凡分在不同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异点。
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尽管教学中不出现“分类”这个词语,也能实现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2、“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安排的。
“想想做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从分类的标准惟一或多样、分成两类或三类两个方面有层次地安排。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都是惟一的,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惟一的。
教学目标:
1、让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能按一定的标准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
2、让学生经历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结果的一致和不同标准分类方法的多样性,积累一些活动经验。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整理、分析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现实的情境中,感知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能按一定的标准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结果的一致和不同标准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教学时间:1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认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教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在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教学难点: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认识10以内的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2)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4)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2)结合直尺教学0。(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个数,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了解“同样多”以及“多”“少”的含义,认识符号=、>、<的含义。
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愿意和同伴和合作交流,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含义,会比较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教学难点:会写0~10各数,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教学准备:课件、实物、计数器。教学时间:10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对形体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
(2)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搭、分、看、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识别这些物体。
2、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
3、经过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形、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4、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长方体、正方形、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教学难点:能够比较准确的认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和球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分与合 教材分析:
把10以内数的组成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样编排,是因为较小数的组成比较简单,也容易记忆,所以教学的容量可以大一点;较大数的组成比较复杂,记忆需要时间,所以教学的步子放小一点;10的组成与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关系密切,所以单独教学,更突出一点。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3.在有趣的氛围中练习数的组成。
10以内各数的组成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练习是主要途径。教材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机械、枯燥地练习,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重情趣、重口答,提高练习的效率。
(1)每一段教学都安排“对口令”,不但动口说,还动手摆。(2)设计“猜一猜”“蚂蚁回家”等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分物体的活动,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探索10以内数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具体分物体的活动,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棒、数字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6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家、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教学。
(1)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2)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3)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4)在应用中加强理解。
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1)不把算法强加给学生。
(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2)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3)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家、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投影、加减法表等。教学时间:21课时。
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认识11~20 教材分析:
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1)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2)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2.在“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数写出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1)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使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的数。
(2)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
(3)实物图、算珠图和写出的数三者结合,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3.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4.培养数感。
(1)抓抓、估估、数数。(2)数数、看看、比比。(3)排数序、找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 “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写出20以内的数,说出数的组成和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计数器。教学时间:4课时。
第十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加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4.教学6、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5.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1)整理条件。(2)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3)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4)改变问题的陈述。(5)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2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10课时。
第十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整理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加深对位置、几和第几的认识,巩固对四种形体的认识。
2、以多种练习形式使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加减法计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技能,重视学生的思考、分析、交流能力。
3、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本班情况有针对地组织复习,使全班学生都有收获,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地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20以内各数的加减及进位加法。
2、复习巩固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
教学难点:进位加法中十进制的体会及在进位的过程中对十位上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教学时间:4课时。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数学教学计划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看重的一个表现,不是只照着课本去念去学,它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和希望在里面。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二、教学目标: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篇2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带两个班数学课,两个班学生男女比例均等,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所以一节课虽然传授的知识不多,但组织纪律上花费的时间不少。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进位加法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周写两篇数学日记。
七、课时安排:
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篇3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2、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进度表
(一)、位置(6课时)第一周(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8课时)第二周至第四周例1…………………………………………………4课时左右
例2……………………………………………………7课时左右
例3……………………………………………………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图形的拼组(4课时)第五周(四)、100以内数的认识(15课时)第五周至第七周数数数的组成…………………………………………4课时左右
读数写数………………………………………………4课时左右
数的顺序比较大………………………………………5课时左右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左右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5课时)第八周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3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30课时)第九周至第十三周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6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8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4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6课时)第十四周小小店…………………………………………………1课时
(八)、找规律(6课时)第十五周(九)、统计(6课时)第十六周(十)、总复习(10课时)第十六周至第十九周【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3篇】相关文章:
1.语文各单元作文教学计划
2.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3.单元数学教学计划
4.数学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5.小学各单元单词及句型课件
6.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7.二下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8.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9.数学单元的教学计划
第三篇: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 “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 “<” “=”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我会拼图。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第六单元 11到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第四,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复习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篇:2015年苏教一年级数学上册十单元教案课案(推荐)
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对策:组织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自主探索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理解并学会“凑十法”。教学准备:小棒2捆;学生准备小棒2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手偶“小猴灵灵”,教师表演并配音:小朋友,我是小猴灵灵,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好吗?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小朋友从袋子里先取9个桃(实物图),再从袋子里随便取出一些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取了几个桃)会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 + 1、9 + 2、9 + 3、9 +4、9 + 5、9 + 6、9 + 7、9 + 8、9 + 9、9 + 10(有顺序地排成一竖排)
小猴灵灵:大家列出的算式真多,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揭示课题:9加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1)看一看:小猴灵灵也取出了一些桃,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取的?(出示例题图:盒子里9个桃,盒子外4个桃)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列出算式:9 + 4。
(2)算一算:请大家想办法算一算9 + 4得多少,也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3)说一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 数一数。
② 9 + 1 = 10,10 + 3 = 13。③ 4 + 6 = 10,10 + 3 = 13。④ 10 + 4 = 14,14-1 = 13。学生每说出一种算法,教师便追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结合学生交流,用学具演示“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并随机板书。指出算法名称:“凑十法”。
(4)议一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指出:以后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就用什么方法来算。2.教学“试一试”。(1)出示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了哪两部分?各有几朵?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算式?(板书:9+7)
(2)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3)追问:为什么不把7分成3和4或2和5呢? 3.小结。
引导: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先要怎样想?然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插图,提问:你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能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共同评议。2.“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先圈出10根,再计算。(2)和同桌交流想法。(3)集体订正。3.“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学生拿出数字卡片,照“想想做做”第4题的样子把卡片排在课桌上,同桌合作口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将得数板书在新课引入时列出的算式后面。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6.自由练习。
请学生当“小老师”,出有关“9加几”的算式考其他同学。随机追问:你想请谁回答?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四、自由交流,总结延伸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谈话:回去后把你们今天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2.练习十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理清“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9加几的加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3、逐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规律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计算9加几的算式。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的算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出示卡片:
9+1
9+10
3+7
10+9
2+8
4+6 5+5
5+4
10+5
3+10
9+10 8+10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二、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算式,教师巡视。多请一些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比较3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小结“凑十法”。
2、练习十一第2题。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讨论:比较每组中的几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交流。
讨论:怎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加快计算的速度。
三、组织游戏,提高效率
1、“钻山洞”游戏——练习十一第3题。
讲述游戏规则:两个同学撑起双手,摆处“洞”的姿势,并做裁判,其他同学拿数字卡片钻洞。并用卡片上的数加9,正确说出得数,说对通过,说错重来。
分组活动。小结活动情况。
2、计算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并组织学生交流。(2)练习十一第5题,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然后核对。
3、补充练习:
(1)在○里填上“>”、“<”或“=”。
9+5○19+6○6
3+5○8
6-6○6 4+5○10
6+9○9
9+8○16
19-9○4+6(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17
9+()=13
9+()=11
9+()=10
9+()=15
9+((3)()里可以填哪些数?
()+9> 14
()+9 < 19 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12 3.练习十一(2)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1页。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正确计算9加几的算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7 9+6
9+5
2+8
9+2
9+8
3+6+4
4+5+2
8+2+5
17-7+4
9+10-9 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得数,完成后指名学生说说口算过程。2.在得数错的算式后面打“╳”并改正。
9+7=16
15-5=5
9+3=13 2+6=8
12-2=1
9+9=20 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判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理解每题错误之处并分析原因。
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一第6题。
提问: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交流。组织交流:解题时,你是怎么想的?(2)练习十一第7题。(1)出示第一幅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信息交流。
学生填写信息,并计算。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2)出示第二幅图。
请学生说图意,填写完整,列式计算。交流信息和算式。
二、拓展练习1.看图填一填。
(图略:第一行9个苹果;第二行5个苹果;第三行6个苹果)(1)第一行和第二行共()个苹果。
□○□=□
(2)第一行和第三行共()个苹果。
□○□=□
2.玩具熊每个5元,玩具汽车每辆9元,皮球每个9元。
(1)要买两种玩具,最少要()元,最多要()元。(2)你喜欢哪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用()元。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4.8、7加几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2——93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8、7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7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熟练口算8、7加几的算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棒;学生准备每人2捆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三组数:9、1、3 2、8、4 7、3、6 提问:谁能很快算出每一组三个数相加的得数?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看来先把能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就能算得又对又快。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凑十法”。运用这个方法你能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学生看图互相说图意并提问,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左边比右边多几把小号?一共有多少把?
提问:你会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8-7
8+7(2)提问:8-7已经学过了,8+7该怎样计算呢?(3)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⑤8+7=8+2+5=15。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2.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摆小棒帮助计算)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摆、怎样想的?展示不同的摆法。(1)两边合起来数一数是15根。
1.出示例题主题图,谈话:学校鼓号队买了一些小号,从图上你了解了哪(2)左边的8根与右边的7根中的2根先合起来是10根,再和右边剩下的5根合起来就是15根。(教师及时板书计算的思考过程)
根据教师板书的计算过程再让学生来说:因为8和2凑成十,可以把7分成2和5,先算8+2=10,再算10+5=15.(3)右边的7根和左边8根中的3根合起来是10根,再把左边剩下的5根合起来就是15根。(教师及时板书计算的思考过程)
根据教师板书的计算过程再让学生说思考过程:因为7和3凑成十,可以把8分成3和5,先算7+3=10,再算10+5=15。
小结:我们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8+7,第一位小朋友把8和2凑成10,第二位小朋友把7和3凑成10,都是把一个加数先凑成10,再和剩下的数相加。
3.教学“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多请几位学生来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先圈出10个再计算,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情况,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计算这一题,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计算方法。
四、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2.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8、7加几
8+7=15(过程略)
7+9=16(过程略)5.练习十二(1)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4页。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2.在练习和交流中,逐步形成简约的计算思路,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邮局的画面,问: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吗?那邮局是干什么的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小邮递员,好吗?
1.分一分。
出示一些加数不同但得数相同的算式: 如:8+2+5
8+2+7
8+2+4
8+7
8+9
8+6 学生当小小邮递员来分一分这些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分法。教师组织学生判断他们分得对不对。
为什么这几个算式能放在同一个信箱里呢?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1题:先观察题目,想想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校对,统计正确的人数。
2.小小邮递员们干得可真不错呀!还有几扎信呢!出示信:信上写了些什么?
8+6
9+7
7+9 +7
+6
+8 +8
+5
+7(1)先观察题目,再独立完成计算。(2)问:你有什么发现?
3.送信车忙碌了一天,终于回来了,你知道它们该停在哪个车库吗?学生看第3题并交流。
怎样算的?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书上完成第4题,教师了解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重点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二、提高练习1.师生对口令计算。2.学生互相出题计算。3.看谁找得多。
在得数比15大的算式后面打“√”。
8+4
7+8
8+9
9+6 7+7
9+7
7+6
7+5 4.在○里填上“>”、“<”或“=”。
7+5○1
17○10-4
7+4○8+
38+6○14 15○5+10
2+10○8+6
12○7+7
9+8○18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5.看谁填得多。
9+()=()
8+()=()
7+(学生独立整理。
交流整理情况,比较谁整理得更完整、清楚。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你的练习完成得怎样?和同桌交流得怎样?
四、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6.练习十二(2)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5页第5——8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为继续学习后面的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相互交流。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重点与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题略)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计算情况。(1)指名学生回答。
(2)集中分析错题的错误原因。2.比较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解决问题
老师有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大家解决,有信心解答嘛? 1.第6题。学生自己填空。
你能完整地说说题意吗? 学生列出算式并交流想法。2.第7题。
观察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完整地说说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3.第8题。
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题目要求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你知道是哪两种果树吗?苹果树有多少棵?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结果。4.方框内的题目。
三、拓展练习
1.在()里填数。
()+7=14
()+8=15
()+8=11 5+()=14
7+()=13
9+()=18 2.明明今年7岁,丽丽比明明大4岁。丽丽今年几岁?
3.人们排队上公共汽车,小刚前面有8个人,后面有5个人。排队的一共有多少人?
4.亮亮在看一本故事书,上午看了8页,下午看了7页,亮亮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明天亮亮应从多少页看起?
5.三盘苹果,第一盘有5个,第二盘有8个,第三盘有10个。妈妈要拿两盘苹果,最多可以拿多少个苹果?最少可以拿多少个苹果?
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后解答,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知识?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作业。7. 6、5、4、3、2加几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6——97页。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教具准备:6、5、4、3、2加几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卡片出示前面学习的加法题,学生口答得数并选几题说说怎样算的。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兔家做客,和小兔一起学习6、5、4、3、2加几的加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
讲述:小兔子家门口还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1)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小兔子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提问:你能帮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
(3)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计算6+5的思考过程。(4)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并板书各种不同算法。
(5)谈话: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谁来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2.教学“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书上第94页的“试一试”。
6+6=
4+9=
5+8=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计算,完成后请学生任选一道题说说是怎么来做的。教师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小兔子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要选择一道题目问:你们是如何来列式的?如:我看到有两堆樱桃,左边一堆有4个,右边一堆有8个,一共有12个樱桃。4+8=12。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解,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这些加法。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写得数,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将得数写在书上。(2)教师出示本题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5.“想想做做”第5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读题,然后完成列式计算并交流。6.“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先在书上每题加法算式后写出得数,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作业。板书设计: 6、5、4、3、2加几
6+5=11
6+6=12
4+9=13
5+8=13
8.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8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灵活组合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题组练习
1、谈话:小金鱼昨天也和大家一起学习了6、5、4、3、2加几,你看,它们还给大家出了三组题,想考考哪位小朋友跟它们一样能算得又对又快。大家愿意和小金鱼比一比吗?
2、出示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算出每道算式的得数。
3、请学生说说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比较每组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
4、请学生举例练习:谁也能举例说出几组这样的算式考考同桌。
二、金鱼钻圈游戏
1、谈话:小金鱼看到大家这样聪明,开心地玩起了钻圈游戏,它们也想比一比谁学得好、算得快。我们也来参加它们的游戏好吗?
2、老师介绍游戏规则:让两个学生做一下示范,明确游戏方法。
3、小组游戏,每钻一个圈就列两道加法算式进行计算,如“4+9”,可以说4+9=13,和9+4=13。
4、组织集体比赛,每一小组里选出4个学生做代表参加比赛。
5、组织同桌比赛。同桌两人也来比一比,看谁钻得快。
三、口算比赛
1、谈话:谁是我们班真正的口算小能手呢?我们再来比一比。
2、老师记时。
3、集体订正,及时纠正错,说说错误原因。
4、针对实际问题,请学生说说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什么?
5、请口算优胜者向大家介绍经验。
四、解决问题
1、谈话提问:(出示情境图),体育活动是小朋友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
3、独立解决问题。
4、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列式计算。师:在活动中,还有7人参加了跳远活动呢?你现在还能提出其他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五、拓展练习
1.下面的卡片中哪两个数相加的得数是11? 9
7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符合要求的算式,然后请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2.一(3)班有14个同学去春游,每人发一个面包,买哪两袋面包比较合适?
第一袋装了8个面包;第二袋装了5个面包;第三袋装了7个面包。学生听教师读题后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
六、全课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作业。
9.复习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并在表中寻找出规律。
3、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和成功感。教学重点: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教学难点: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并在表中寻找出规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法的含义
1.出示第一题。
(1)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的意思。
(2)请几位学生来说说图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尝试编数学实际问题。(3)学生独立计算并完成书上的填空。(4)集体订正,问:你是怎样想的? 2.提问:什么情况我们要用加法算?
二、整理加法表。
1.师: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搭房好吗? 生:说说你准备怎么搭房。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学生进行有序地对加法算式整理。
提问: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横着看,斜着看呢? 生:小组讨论,观察,发现加法表里的排列规律。2.把得数是11、12、13……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3.从加法表中任选题目,快速说出得数。
三、口算
1.出示:复习第4题。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对于错的及时分析原因。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复习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校对并订正。
四、补充练习
1.在〇里填上大于、小于或等于。
9+7〇15
14-10〇5
5+7〇7+5
13〇4+8
17-7〇9
6+4〇8+3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比大小的。2.解决实际问题。
(1)小红有8枝铅笔,小明和她同样多,两人一共有多少枝铅笔?(2)书架上有18本故事书,借走一些后,还剩下8本,借走了多少本?(3)三盒蛋糕,第一盒有6个,第二盒有8个,第三盒有9个。买2盒最多有()个,最少有()个。
教师读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五、布置作业
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10.复习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01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加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2.能搜集信息,并从信息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成功感。重点与难点:
重点: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难点: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习了20内的加法,运用这些加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来比比看谁学得最好。(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师:我们先来进行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口算题:
8+5
9+7
15-10
4+7
3+8
7+6 5+9
9+3
2+9
4+8
5+6
7+5 学生先在本子上写出每题的得数,再指名学生口答并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2.想一想,填一填
8+5
9+7
4+9(1)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计算过程。(2)请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及时板书。
小结:我们用“凑十法”来计算这些加法,可以把前面一个数分一分,让后面一个凑成十,也可以把后面的数分一分,让前面一个数凑成十。
三、看图写算式
1.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看图后写加法算式。2.出示:复习第6题。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对于错的及时分析原因。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3.复习第7题。
问: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怎样算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问:我们班花坛的花和一班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后说说,再在书上列式计算。4.复习第8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学生看着图写出算式。5.复习第9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学生列式解答。6.复习第10题。
讨论:小明最少的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
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作业。
四、布置作业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各单元教学总目标
四(上)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2年9月1日
在这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此,我将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54人,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课时分配 大数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角的度量: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总复习: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 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本单元教材内容: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教学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口算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 速度、时间和路程和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估算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3、课时划分(9课时)(1)口算
2课时左右(2)笔算
7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本单元教材内容
用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例1。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2—例5。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6。
例7。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5、课时划分 14课时
(1)口算除法
2课时左右(2)笔算除法
10课时左右(3)整理与复习
2课时
第六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用。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
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