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计划
数学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位置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并通过前几个年级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许多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2.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例:例2中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分别是(1,4)和(6,4),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数对中数的特点,与这两个场馆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练习一中的第6题,使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中的数也相应的变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和倒数。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即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不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同时也不再呈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这样可以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它的学习与整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性质有紧密联系。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再如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还要用到约分的知识。所以,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
2.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
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程的要求和本套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同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或学生身边的问题,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在教材说明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教材简化了说理及思考过程的叙述,不出结论性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突出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根据这一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三小节组成,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及其比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和学生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习迁移。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揭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供类比思维的材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实际上,这也是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2.加强直观教学,结合操作和图形语言,探索、理解计算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教材设计了折纸与画图的教学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用好这些直观手段,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较充分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凭借直观,发现算法,感悟算理。而要提高这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算法,进而掌握算法。
3.抓住学习的关键,组织针对性练习。
我们知道,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因此,抓住这两个关键,组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措施。教材中已经配备了一些这样的练习。教师还可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酌情加以增补,力求当堂巩固。
第四单元 圆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材先安排了圆的认识,通过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等,使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教材还联系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对于圆的周长,教材是先让学生通过用线绕一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滚等方法来测量,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探寻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的规律,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编排圆的面积时,教材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忆以前用过的转化方法,从而把圆的面积转化为熟悉的直线图形的面积来计算。
教材还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三、教学设想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面积时,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际教学时,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 “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
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
第五单元 百分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材把它单独编为一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三、教学设想
1.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上作了不少的努力。教学时,要充分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资源,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百分数意义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广泛收集、整理生活中的百分数信息,然后在课上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再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喜欢使用百分数?这样既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开放课堂,扩大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注意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思路。如,求百分率问题,过去安排两个例题,现只编排一个例题。教材通过此例的教学,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什么是达标率?如何求达标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求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百分率。改变了过去教材直接给学生列举现成的出粉率、发芽率、合格率、出勤率等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的做法。根据教材设计的意图,教师必须尽量开放课堂,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讨百分率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3.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同分数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百分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但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用分数基本相同。教学时,要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4.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如百分数的意义,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百分率、折扣、纳税、利息等实际问题。再如,百分数和分数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第六单元 统计
一、教材分析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本套教材将它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三、教学设想
1.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把握新知识的生成点。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
2.注重从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出发,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扇形统计图的优势是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使学生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设想
1.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较大的原题。教学时应注意使学生体会这一点。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解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分数乘除法、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四部分,涵盖了本册的主要内容。在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本单元以《标准》的知识领域为主线,既遵循所学知识的顺序,同时又对相关内容进行集中安排,如分数乘除法的内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等。这样,一方面对新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另一方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1.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除法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两者关系密切,教材将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安排。教材首先通过一组题目,强调分数乘除法的关系,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同时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复习。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概念和计算、比的性质、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等也是复习的重点,教材通过总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二十七的第3、4、5题进行了复习。
2.百分数。
百分数内容的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紧接在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后编排,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它们在结构、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便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百分数的概念没有单独复习,但它是百分数应用的基础,因此要注意进行复习。
3.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内容包括位置与圆的复习。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会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本学期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材通过总复习的第8题复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练习二十七的第1题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本学期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画法等内容,教材重点复习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和轴对称图形。总复习的第9题通过让学生复习计算公式的得出过程,加深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以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根据不同条件和问题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第10题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运用概念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整理。直径、半径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在练习二十七的第11题进行复习。
4.统计。
本学期统计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教材通过总复习第11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清楚地表明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想
在复习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对易混淆概念的掌握情况,计算的正确率,普遍容易出错的问题等,从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恰当有效的复习计划。在复习中,从知识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注意突出核心知识和重点、难点,以使学生建立主要的知识脉络,提高复习的效率。比如对分数乘除法知识的复习,就要在理解概念和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弄清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抓好基本技能。其次就是要注意使学生在掌握好各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联系既包括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也包括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如位置的知识,既要以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知识为基础,又要与已有知识进行适当的比较;横向联系如百分数的应用与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间的联系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复习时要注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要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引导他们查找知识上的不足,进行一些基本练习等,以达到课标的要求;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要满足他们的进一步需要,如完成一些综合性的练习或稍难的练习等。总之,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计划,选择不同的复习方式。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简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三、课时安排:
共3课时: 认识多边形 2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三、课时安排: 共6课时:平均分3课时
认识除法3 课时
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1、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知道“平均分”用除法算,并已有“平均分”的感性积累。在这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全单元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和练习二,按照被除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分成了两段,并结合出现相关的解决问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5为第一段,这里出现的被除数都不超过12。之后的教材为第二段,要求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是解决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先教学计算,再教学相关应用题的编写模式,从单元教学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练习,都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引导学生探求算法,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因此,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各种算法,交流探索成果。最后联系学生的各种算法,体会都是用“5个2是10”这样的事实算出商是5的,从而导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留有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以此,本单元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各种算法;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只编排了一道例题,给学生学习留有成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机会。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课时安排建议:
共4课时:口诀求商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课时安排: 共4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第七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位置”部分。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并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第二段认识东、南、西、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主要有以下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我位置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一些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注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体现为由实际生活场景巧妙地向平面图过渡。
2、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发展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除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以外,还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看图说话、自主设计等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现实的情境或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确定位置 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2课时
第八单元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
二、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并能用这些口诀求商
五、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7、8、9的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15课时
7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8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9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整理乘法口诀„„„„„„„„„1课时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2课时 复习„„„„„„„„„„„„„1课时
算“24”点„„„„„„„„„„1课时
第九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时、分、秒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秒。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五、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接近整钟点数时钟面的识别。简单的时间计算。课时划分:3课时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
教材分两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层,第94页的例题一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
第二层,第94页的例题二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活动场景,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
二、教材简析
1.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体验中培养空间感。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安排了多次实际观察,经过前后两面的,前后左右四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逐步积累判断方位的经验。
2.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材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观察物体,到想象推理出观察物体后得出的平面图;这种由熟悉到不太熟悉,从具体到半抽象的安排,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也容易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课前要为学生观察物体做好材料和组织观察活动的各项准备,实物、图片或照片等材料应保证易观察、易表述。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都要让学生经历多观察、细判断、说理由的过程。
教学进程要适度。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判断位置方面的困难,比如第95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缺乏联想的经验,教学时不要节奏太快,更不能以讲代看。可以引导学生以看到的壶把手去想象与之相对的同学可能看到什么。也可以制作茶壶旋转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其不同的面后再做出判断。
教学要求应适度。要尊重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存在“时间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一刀切或提出过高要求。至于接受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要多让他们体验、感悟,求得逐步的发展。
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统计与可能性
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2.难点:
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十二单元、期末复习
一、教学内容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复习除法的意义。
3.复习7一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4.复习常见的平面图形,观察物体,量长度,时、分、秒的认识,确定位置和简单的统计。
5.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7~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7~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口诀求商等知识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乘、除法 2.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三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除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个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会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除法运算意义以及相关运算性质的感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类推、归纳的能力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在进行口算、笔算,以及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主动发现错误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得数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十多。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用竖式计算除法、除法的验算和十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等
第二单元:认数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数数、操作和计算、解决问题等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计数单位“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知道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根据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和含义,正确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以及整千数加整百数与相应的减法:能合理灵活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估计意识,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万”,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0的读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挂图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折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逐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学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并认知千克与克,通过动手实验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1克有多重。对物品重量的估计。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
能用正确、合理的算法进行口算。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综合法分析两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合理的算法进行口算。初步学会分析综合法分析两步应用题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等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24时记时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2.
使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长推理能力。3.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24时计时法,能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教学难点:
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求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等
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
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空间与图形的综合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和周长。
让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异同,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和它们的周长 教学难点:
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教学准备:挂图、正方形、长方形图形若干
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乘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各位上乘积都不满10),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百数,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用一位数乘了三位数十位上的数之后,该怎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怎么办。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等
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厂房体形状的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可以摆成的物体,能根据观察正确选折相应的视图,或者根据指定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2.
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教学重点:
观察物体。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教学难点:
先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确定观察到的形状,再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摆出物体模型。看直观图,想搭的物体,判断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教学准备:课件、挂图、长方体、正方体
第九单元
教学内容: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摸球、抛正方体等活动,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判断一些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或者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活动方案,能正确的使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可能性的相关活动中,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进一步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经验,增强统计观念。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3.使学生在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数据意识、动手实践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随机事件有大、有小,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条形统计图表达统计结果,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有时相等,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准备:色子若干、游戏纸若干
第十单元
教学内容:认识分数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2.使学生借助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
使学生在联系分数和探索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4.
使学生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初步含义,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在具体的材料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挂图等
第十一单元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和大小关系,提高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与估算,提高运算能力。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方法,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从现实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折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丰富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的认识,能选折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增强用简单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以及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以及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能正确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研究有关平面图形问题的经验。
7.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8.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9.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和大小关系,提高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与估算,提高运算能力。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方法,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从现实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折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丰富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的认识,能选折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增强用简单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以及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以及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能正确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研究有关平面图形问题的经验。
7.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8.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9.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进行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能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以及平行和相交等基础知识,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7.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数学活动“1亿有多大”。
前面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能够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因为在多位数中最常用的是亿以内的数,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后,比亿大的数的读写就可依此类推了。另外教材还介绍了数的产生,常见的计算工具及使用的方法。
掌握大数的读、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了解数的产生和世界上曾出现过的不同数字以及不同时期的计算工具,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数感。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万以内数,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大小比较,这样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容易。
2、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不常见,学生了解也不多,教学中应大量提供一些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联系。
3、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和大小比较与万以内数类似,学习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可凭借知识经验自学自悟。难点是大数的改写,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掌握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学习改写方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4、通过介绍我国人口普查状况、算盘的发明等,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五、课时安排:13课时。
1、亿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2、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1课时
3、亿以上数的认识„„„„„„„„„„„„„„„„„„„„„„„„3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2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单元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上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价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就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和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件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更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把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
1、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
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测量、计量等推想出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的大小,算一算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2、使学生会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中要通过计算,联系熟悉的场地等让学生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五、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公顷„„„„„„„„„„„„„„„„„„„„„„„„2课时
2、认识平方千米„„„„„„„„„„„„„„„„„„„„„„„2课时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注重教学感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1、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比较容易的方法。
2、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
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量角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5课时。
1、线段、直线、射线和角„„„„„„„„„„„„„„„„„„„„„„1课时
2、角的度量„„„„„„„„„„„„„„„„„„„„„„„„„„„„1课时
3、角的分类„„„„„„„„„„„„„„„„„„„„„„„„„„1课时
4、画角„„„„„„„„„„„„„„„„„„„„„„„„„„„„2课时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笔算乘法,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和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先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入手,得知用笔算比较准确,运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再通过对一组乘法算式的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运用乘法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学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笔算的方法。但由于乘数的位数多了,学生出错的机会大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是学习本单元的主要目标。同时,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书写要严格要求,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为提高计算准确率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换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3、使学生知道单价、速度的表示方法,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准确率。
利用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时安排:10课时。
1、笔算乘法„„„„„„„„„„„„„„„„„„„„„„„„„„„„6课时
2、积的变化规律„„„„„„„„„„„„„„„„„„„„„„„„„„1课时
3、常见的数量关系„„„„„„„„„„„„„„„„„„„„„„„„„3课时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色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和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了角、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垂线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垂直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画垂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八、课时安排:8课时。
1、平行与垂直„„„„„„„„„„„„„„„„„„„„„„„„„„„1课时
2、画垂线„„„„„„„„„„„„„„„„„„„„„„„„„„„„„1课时
3、点到直线的距离„„„„„„„„„„„„„„„„„„„„„„„„„1课时
4、画长方形和正方形„„„„„„„„„„„„„„„„„„„„„„„„1课时
5、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课时
6、梯形的认识„„„„„„„„„„„„„„„„„„„„„„„„„„„1课时
7、四边形之间的关系„„„„„„„„„„„„„„„„„„„„„„„„2课时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商不变的规律,最后安排了一节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材中注重了对试商的教学。首先在口算除法中就安排了除法估算的内容,笔算除法时,运用估算的技巧来试商,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学习算理和算法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几组除法算式的观察、比较、归纳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为除法中的简算算法找到了算理依据。学生可以在计算除法时,运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掌握了除法计算的笔算格式和基本试商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
2、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用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知识的认知体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展开探究式学习。
3、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要加强计算的练习,使学生讲掌握的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九、课时安排:17课时。
1、口算除法„„„„„„„„„„„„„„„„„„„„„„„„„„„1课时
2、笔算除法„„„„„„„„„„„„„„„„„„„„„„„„„„„14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统计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
例1主要是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2侧重于由1个单位过渡到1格表示2个单位,体会用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优势,例3除进行一步认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外,侧重于更大的统计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显而易见。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通过读图和画图,丰富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根基统计数据作出简单的判读和分析,体会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其优越性,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系统学习统计知识作准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喜欢探究一些新的东西,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条形统计图,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2、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3、准确找出统计数据在纵轴上的刻度位置。
十、课时安排:6课时。
1、例1„„„„„„„„„„„„„„„„„„„„„„„„„„„1课时
2、例2„„„„„„„„„„„„„„„„„„„„„„„„„„„2课时
3、例3„„„„„„„„„„„„„„„„„„„„„„„„„„„2课时
4、统计图练习课„„„„„„„„„„„„„„„„„„„„„„„1课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了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介绍了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统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两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会很浓。教学中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选择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十一、课时安排:3课时。
1、合理安排时间„„„„„„„„„„„„„„„„„„„„„„„„„„„1课时
2、选择策略„„„„„„„„„„„„„„„„„„„„„„„„„„„„„2课时
第九单元总复习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册教材的所有内容,对本册教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整理归纳,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2、由于认识能力的差别,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复习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复习巩固。
3、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教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亿以内、亿以上数的认识、读写、改写、大小比较等。
2、笔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灵活运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并使学生会利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的度量,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识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有多大。
4、完成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分析。
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各种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既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十二、课时安排:6课时。
1、多位数的认识„„„„„„„„„„„„„„„„„„„„„„„„„„„1课时
2、乘法和除法„„„„„„„„„„„„„„„„„„„„„„„„„„„„2课时
3、图形和几何„„„„„„„„„„„„„„„„„„„„„„„„„„„„2课时
4、统计„„„„„„„„„„„„„„„„„„„„„„„„„„„„„„„1课时
第五篇:数学 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
四、课时安排
(一)、位置(2课时)
(二)、分数乘法(12课时)
1.分数乘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3.倒数的认识1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分数除法(13课时)
1.分数除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3课时左右
3.比和比的应用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四)、圆(8课时)
1.圆的认识3课时左右
2.圆的周长2课时左右
3.圆的面积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确定起跑线1课时
(五)、百分数(15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左右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六)、统计(2课时)
合理存款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