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2013
六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位置》这一课时,我并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利用了班内学生的位置这一“活”教材,让孩子们共同学习。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班内的位置。有的说他是班内左数第几列几行,有的说他自己的位置是班内右数第几列几行等。描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次,让他们继续更加简练地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在自我描述位置的同时,孩子们发现虽然描述位置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自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并作交流与汇报。我认为孩子们在自我描述中和与书本学习中,思维在进行着一次次的碰撞,在对比中掌握了应用数对知识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与技能。教学中我发现只要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在教学中我们要扮好知识与学生的搭桥与铺路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比我们乏味的讲解要好得多。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结合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借用教材的情境与问题这一思路,先从学生自己班上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 引入,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练习时的城市街区图、火车票、电影票、地球的经纬线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效果较好。
二、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分
吨=()千克。
在猜想中验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完“分数除法”这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猜想中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
【片断1】
教师出示口算题,观察每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0÷5=
48÷8=
36÷4=
20×1/5=
48×1/ 8=
36×1/4 = 生1:前一个是除法,后一个是乘法,但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生2:第一个数都是相同的,第二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倒数。
师:“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0除外)与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在整数除法里成立,那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
【安排的三组(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口算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和计算结果,利用已有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及有关倒数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给学生一个感性上的认识。然后提出“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对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猜想之后去进行验证。】
【片断2】
教师出示问题“妈妈买来 张大饼,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学生试做之后交流算法
【把平均分的问题“ 张大饼平均分成3份—— ÷3”和分数乘法的意义“ 的 是多少—— × ”结合起来,进一步说明了上面总结的规律在分数除法里同样适用,这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以一个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此环节也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片断2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对规律进行验证和扩展,形成计算方法。】
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从特殊到一般,从初步感知到猜想、尝试、验证、归纳的严谨的数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在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淡化了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安排了研究同学们喜欢的运动员姚明身高和腿长的关系唤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回忆。接着通过,你知道小巨人姚明的腿有多长吗?引出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如果是根据腿长求身高,你会吗?首先请你把上题改编成这样的应用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很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 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 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普遍出现计算错误,是计算的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够。
2、概念性的知识容易混淆,填空题的错误率较高,如:同一段路程,甲行了5小时,乙行了4小时。甲乙的时间比是(),速度比是()。
3、出现平时作业正确率较高,而测试错误率较高的现象。
因此,要加强平时作业的独立性,所学知识经常性地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圆》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圆规比较感兴趣,我便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在此情况下我告诉学生,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在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学生仍旧在对公式的计算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情况,我课下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才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 × 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 × 2来计算。在计算元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以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学生把知识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由于在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圆周率取近似值3.14,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断出现某数与三位数相乘,除数出现三位数的除法。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部分同学就表现出计算能力的薄弱,往往一道题目的计算要经过反复的订正才能正确,大大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
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比较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如口算训练,熟记2∏——9 ∏的结果等等训练。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自己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解题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师反问时才会恍然大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百分数》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百分数这一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得十分广泛。在教学百分数意义这一内容时,我发现教材是通过呈现一些生活当中存在的百分数的例子,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我觉得略显单薄,似乎不能完全体现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及在比较中的优势。在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些什么,并让学生思考以下4个问题:
1、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不是百分数?
3、一支铅笔长多少米,可不可以说“一支铅笔长17%米” 4、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这样既关注了让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和作用。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中不足之处主要有:
1、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还需要调整,不能凭想当然通过一个例子或演示,就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让学生背概念。由于学生对概念学习缺乏参与和体验,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今后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对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得也比较少。部分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较好的地方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 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教学时我通过提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应用。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不足之处
1、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利于差生的学习。
2、有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导致一些解决问题的环节上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今后在练习中要继续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是抽象的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估计。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我首先从数青蛙的歌曲中,引出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点,再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鸡的只数×2 + 兔的只数×4 = 共有的腿,为列方程法提供等量关系。再让所有的兔子学鸡,让学生观察脚的条数有什么变化;又让鸡学兔,再提问,为假设法的思维方式做了铺垫。接着出示例1,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假设法二种、列方程法。对三种不同的方法做了比较,进行方法最优化,提倡学生用方程解答。再来解决“鸡兔同笼”的原题。最后进行练习,解决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
存在问题、由于内容比较多,我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导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这一内容在以前是奥数题,有些难度,这样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加难理解。
2、在强调运用方程解此类题的时候,当设足数多的为x时,我出现了一个小错误,设足数少的为x时,学生不会做。我当时就说我们不会做,就应该设足数多的为x。我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教育学生,说明现在我们不能做不要紧,今后会学到。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位置》这一课时,我并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利用了班内学生的位置这一“活”教材,让孩子们共同学习。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班内的位置。有的说他是班内左数第几列几行,有的说他自己的位置是班内右数第几列几行等。描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次,让他们继续更加简练地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在自我描述位置的同时,孩子们发现虽然描述位置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自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并作交流与汇报。我认为孩子们在自我描述中和与书本学习中,思维在进行着一次次的碰撞,在对比中掌握了应用数对知识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与技能。教学中我发现只要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在教学中我们要扮好知识与学生的搭桥与铺路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比我们乏味的讲解要好得多。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3时=()分 1吨
55=()千克。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完“分数除法”这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猜想中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
【片断1】
教师出示口算题,观察每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0÷5= 48÷8= 36÷4= 20×1= 48×1= 36×1= 584生1:前一个是除法,后一个是乘法,但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生2:第一个数都是相同的,第二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倒数。
师:“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0除外)与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在整数除法里成立,那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
【安排的三组(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口算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和计算结果,利用已有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及有关倒数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给学生一个感性上的认识。然后提出“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对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猜想之后去进行验证。】
【片断2】
教师出示问题“妈妈买来1张大饼,把它平均分成3份,2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学生试做之后交流算法 【把平均分的问题“1张大饼平均分成3份——1÷3”
22和分数乘法的意义“1的1是多少——1×1”结合起来,进
2323一步说明了上面总结的规律在分数除法里同样适用,这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以一个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此环节也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片断2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对规律进行验证和扩展,形成计算方法。】
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从特殊到一般,从初步感知到猜想、尝试、验证、归纳的严谨的数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在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淡化了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安排了研究同学们喜欢的运动员姚明身高和腿长的关系唤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回忆。接着通过,你知道小巨人姚明的腿有多长吗?引出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如果是根据腿长求身高,你会吗?首先请你把上题改编成这样的应用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很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 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 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普遍出现计算错误,是计算的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够。
2、概念性的知识容易混淆,填空题的错误率较高,如:同一段路程,甲行了5小时,乙行了4小时。甲乙的时间比是(),速度比是()。
3、出现平时作业正确率较高,而测试错误率较高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平时作业的独立性,所学知识经常性地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圆》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圆规比较感兴趣,我便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在此情况下我告诉学生,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在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学生仍旧在对公式的计算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情况,我课下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才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 × 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 × 2来计算。在计算元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以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学生把知识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由于在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圆周率取近似值3.14,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断出现某数与三位数相乘,除数出现三位数的除法。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部分同学就表现出计算能力的薄弱,往往一道题目的计算要经过反复的订正才能正确,大大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
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比较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如口算训练,熟记2π——9π的结果等等训练。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自己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解题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师反问时才会恍然大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百分数》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百分数这一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得十分广泛。在教学百分数意义这一内容时,我发现教材是通过呈现一些生活当中存在的百分数的例子,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我觉得略显单薄,似乎不能完全体现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及在比较中的优势。在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些什么,并让学生思考以下4个问题:
1、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不是百分数?
3、一支铅笔长多少米,可不可以说“一支铅笔长17%米” 4、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这样既关注了让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和作用。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中不足之处主要有:
1、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还需要调整,不能凭想当然通过一个例子或演示,就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让学生背概念。由于学生对概念学习缺乏参与和体验,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今后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对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得也比较少。部分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较好的地方: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 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学时我通过提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应用。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不足之处:
1、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利于差生的学习。
2、有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导致一些解决问题的环节上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今后在练习中要继续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是抽象的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估计。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我首先从数青蛙的歌曲中,引出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点,再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鸡的只数×2 + 兔的只数×4 = 共有的腿,为列方程法提供等量关系。再让所有的兔子学鸡,让学生观察脚的条数有什么变化;又让鸡学兔,再提问,为假设法的思维方式做了铺垫。接着出示例1,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假设法二种、列方程法。对三种不同的方法做了比较,进行方法最优化,提倡学生用方程解答。再来解决“鸡兔同笼”的原题。最后进行练习,解决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
存在问题:、由于内容比较多,我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导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这一内容在以前是奥数题,有些难度,这样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加难理解。
2、在强调运用方程解此类题的时候,当设足数多的为x时,我出现了一个小错误,设足数少的为x时,学生不会做。我当时就说我们不会做,就应该设足数多的为x。我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教育学生,说明现在我们不能做不要紧,今后会学到。
第三篇: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2014
六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分
吨=()千克。
在猜想中验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位置》这一课时,我并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利用了班内学生的位置这一“活”教材,让孩子们共同学习。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班内的位置。有的说他是班内左数第几列几行,有的说他自己的位置是班内右数第几列几行等。描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次,让他们继续更加简练地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在自我描述位置的同时,孩子们发现虽然描述位置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自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并作交流与汇报。我认为孩子们在自我描述中和与书本学习中,思维在进行着一次次的碰撞,在对比中掌握了应用数对知识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与技能。教学中我发现只要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在教学中我们要扮好知识与学生的搭桥与铺路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比我们乏味的讲解要好得多。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结合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借用教材的情境与问题这一思路,先从学生自己班上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 引入,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练习时的城市街区图、火车票、电影票、地球的经纬线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效果较好。
二、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完“分数除法”这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猜想中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
【片断1】
教师出示口算题,观察每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0÷5=
48÷8=
36÷4=
20×1/5=
48×1/ 8=
36×1/4 = 生1:前一个是除法,后一个是乘法,但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生2:第一个数都是相同的,第二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倒数。
师:“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0除外)与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在整数除法里成立,那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
【安排的三组(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口算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和计算结果,利用已有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及有关倒数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给学生一个感性上的认识。然后提出“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对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猜想之后去进行验证。】
【片断2】
教师出示问题“妈妈买来 张大饼,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学生试做之后交流算法
【把平均分的问题“ 张大饼平均分成3份—— ÷3”和分数乘法的意义“ 的 是多少—— × ”结合起来,进一步说明了上面总结的规律在分数除法里同样适用,这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以一个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此环节也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片断2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对规律进行验证和扩展,形成计算方法。】
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从特殊到一般,从初步感知到猜想、尝试、验证、归纳的严谨的数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在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淡化了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安排了研究同学们喜欢的运动员姚明身高和腿长的关系唤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回忆。接着通过,你知道小巨人姚明的腿有多长吗?引出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如果是根据腿长求身高,你会吗?首先请你把上题改编成这样的应用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很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 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 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普遍出现计算错误,是计算的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够。
2、概念性的知识容易混淆,填空题的错误率较高,如:同一段路程,甲行了5小时,乙行了4小时。甲乙的时间比是(),速度比是()。
3、出现平时作业正确率较高,而测试错误率较高的现象。
因此,要加强平时作业的独立性,所学知识经常性地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教学反思
一、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二、对“比的应用“的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圆规比较感兴趣,我便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在此情况下我告诉学生,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在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学生仍旧在对公式的计算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情况,我课下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才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 × 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 × 2来计算。在计算元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以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学生把知识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由于在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圆周率取近似值3.14,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断出现某数与三位数相乘,除数出现三位数的除法。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部分同学就表现出计算能力的薄弱,往往一道题目的计算要经过反复的订正才能正确,大大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
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比较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如口算训练,熟记2∏——9 ∏的结果等等训练。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自己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解题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师反问时才会恍然大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百分数这一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得十分广泛。在教学百分数意义这一内容时,我发现教材是通过呈现一些生活当中存在的百分数的例子,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我觉得略显单薄,似乎不能完全体现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及在比较中的优势。在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些什么,并让学生思考以下4个问题:
1、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不是百分数?
3、一支铅笔长多少米,可不可以说“一支铅笔长17%米” 4、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这样既关注了让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和作用。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中不足之处主要有:
1、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还需要调整,不能凭想当然通过一个例子或演示,就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让学生背概念。由于学生对概念学习缺乏参与和体验,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今后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对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得也比较少。部分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较好的地方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 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教学时我通过提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应用。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不足之处
1、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利于差生的学习。
2、有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导致一些解决问题的环节上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今后在练习中要继续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1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很多,总觉得学生在低年级学得很不扎实。也许是训练不到位;也许是本来计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2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习,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然后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四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某的,哪些线是不交某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某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某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4
《数学广角》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重大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引起学生参加50米跑的、参加跳绳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克服思维障碍,自主探索设计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1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习,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然后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四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某的,哪些线是不交某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某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某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3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4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很多,总觉得学生在低年级学得很不扎实。也许是训练不到位;也许是本来计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5
《数学广角》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重大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引起学生参加50米跑的、参加跳绳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克服思维障碍,自主探索设计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