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色游戏案例——忙碌的小医生
角色游戏案例——忙碌的小医生
——周嫚莉
活动名称:娃娃医院 角色主题:忙碌的小医生
实录: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都曾经有过看病吃药的经验,对医院和医生也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因此对本月主题“我是小医生”认真解读和思考以后,我们创设了比较真实的医院环境,有挂号处、打针处、和急救处、另外考虑到为了加强幼儿的认知和反馈,我们制作了具有可看性和可操作性的看病流程图片,也投放了医生看病时需要用到的各种医疗用具,品种丰富,琳琅满目。毋庸置疑,小医院的环境布置取得了成功,孩子们非常喜欢来到这个新空间里。“小医院”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热情参与,“医院”里的病人们“络绎不绝”,只看见晴晴带着一脸痛苦的表情来到了医院里,喊着肚子疼。这时候瑜瑜也抱着娃娃来到了医院的门口准备看病。一会儿小宇、嘉乐、和婷婷都纷纷地围了上来要看病。只看见做小医生的嘉悦已经忙得不行,一会儿戴上眼镜和听诊器,一会儿又准备拿出小印章,一会儿又配起了药,真是忙的团团转。这时候的“小医院”里已经挤满了病人,一片混乱。反思:
由于孩子们的经验尚不完整,在认知当中还有许多的空白点,游戏中投入的情绪和外显的动作也始终都处在一种盲目追逐期,但却热衷于在游戏中的“自我满足”,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医生”没有问清楚病人生什么病就要拿出针筒给“病人”打针了;“医生”也不知道医疗箱里的各种医疗用具应该如何使用,只知道不停的摆弄它们;做医生的小朋友对颜色漂亮的小药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却把它们都纷纷地塞进了药瓶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思维是散乱的,不固定的,缺乏持续性和情节性;孩子在活动中也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只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但孩子的动作却在自主地发展,不受任何的限制,他们会去研究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对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能准确地使用,譬如:小针筒、盐水瓶、小药片和棉球。
从解读孩子的身心年龄特点出发,我们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游戏能力比较弱,不能够有太多复杂的情节,一般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游戏中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试试,在游戏之前先和幼儿说说自己看病吃药的小故事,让幼儿产生一种听觉上的印象,另外老师也可以找一段医院里的视频播放给孩子看看,加深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因为小班年龄孩子的思维还是会直接依赖于所看到的具体事物,所以,我觉得一个成功的游戏背后离不开还原真实,教师不仅仅要为幼儿创造可模仿、可创造的游戏环境,也要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认知提供直观的材料和线索。
2012.2.17.
第二篇:角色游戏案例分享
角色游戏案例分享
小四班
小班的幼儿在参与角色游戏时,情节比较的单一,很多幼儿不善于反映角色丰富生活的活动。材料是引发幼儿游戏的关键,因此材料情景化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增强游戏的情景性。
在上一次的游戏案例中,发现由于洗衣机的摆放位置不当引发洗衣机无人问津之后,我在对洗衣机的位置进行调整后,对整个贝贝家的空间布局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贝贝家划分为厨房、洗衣房、卧室三个空间,并将洗衣房作为贝贝家的侧重点,然后对洗衣房又新增添了一样材料——洗衣液,把洗衣机、洗衣液、晾衣杆、衣架、整理柜这些互相关联又有操作意义的细节呈现在一个区域内,使孩子进入“真实”的游戏情境。这些富有情景性的材料,既能帮助幼儿增强角色的意识,同时也能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这是班里一个宝宝在一次角色游戏中在贝贝家的洗衣房里洗衣服引发的一系列的游戏动作和游戏情节。他先打开滚筒洗衣机的门,倒入洗衣液,随后把洗衣液的盖子拧好,关上门又马上开门取洗好的衣服进行晾晒,把衣服挂在衣架上,挂在晾衣杆上,又把袜子夹在夹子上,后来又把袜子取下放入整理柜中,家里的“妈妈”正在为宝宝穿裤子,从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洗衣服、拧瓶盖、晒衣服、叠衣服、整理衣服以及帮娃娃穿裤子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使幼儿对“娃娃”的游戏积极性更深入,让“娃娃家”的游戏内容更丰富。
第三篇:角色游戏案例
角色游戏案例
——肯德基
一、背景
角色游戏是幼儿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我们班的“肯德基”就是一个角色游戏区域,也是幼儿们比较喜欢玩的游戏。
二、实录与反思 实录一
老板子玉早早的来到了肯德基,东看看西看看,准备迎接客人们的到来。随后,佳琪来到了肯德基,开始点单。”我要,我要…”佳琪的语气急急的。
他低头看了看货架。边指边和老板说自己要薯条,老板问:“要几根薯条?”佳琪说:“要一根吧”。老板问:你的钱呢?于是佳琪来到了小银行。荆辰阳对老板雨泽说,我要,我要…着急的说不清楚,突然就把手伸过窗口,自己拿了起来。
肯德基里排着队的顾客越来越多。终于轮到邱沈歆了,她和老板说:“我要一个冰淇淋。”
分析:
在肯德基中,幼儿在各个有多种操作,比如点单,有的是自己知道直接说的,有的是根据实物选择的,也有根据招牌思考良久得出来。情节丰富。
游戏主题稳定,顾客与顾客之间的交往不多,排队时没有交流你想要什么我想点什么,坐下来吃时,也是自顾自吃,吃得很快,没有交流。
小纠纷:插队和没带钱。被指出插队的幼儿自觉排到了最后,没带钱的幼儿去银行领了钱再来。
调整:
提供一些银行卡,如果银行排队领钱的人多的话,可以直接刷卡。前提是卡里存过钱。
在肯德基贴上微信支付宝二维码,提供手机扫码支付。小朋友在商场吃饭时有等位的经验,让一个服务员分发号码牌,叫号,节省顾客排队时间,期间可以去别的地方转转。
实录二
一大早,肯德基老板和服务员早早的来到了工作岗位上,大街上冷冷清清的,可予开始数收银机里的钱。
“老板,为什么要数钱啊?”
“嗯,我先数一数,迎接客人的到来。” 不多久,雨泽来到了肯德基。把他的钱排开在桌子上。开始和老板说要些什么。
老板递给了雨泽东西。
但是雨泽要了很多东西,老板没有听清,他干脆心急的用手指起来。
分析:
1.顾客在情急情况下依然动作先于语言,语言表达不流畅,不清楚。
2.缺乏沟通技巧。调整:
引导老板倾听顾客的需求,随着游戏活动本身的进行、深入,不断使幼儿有丰富的谈话内容,或不断调整、重组语言结构,使幼儿可以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相应的语言反应。
三、思考
老师以观察为主,可以寻找适当的时机以“顾客”或者“服务员”等身份参与游戏,观察游戏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情节,促进角色间的交流合作。如在游戏中给幼儿出“难题”,启发幼儿思考解决,如:我想点两人套餐,吃里面的汉堡,可是我不喜欢喝可乐,怎么办?观察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第四篇:中班角色游戏案例
中班角色游戏案例
案例发生的区域:小吃店案例发生的年龄班:中1班
【案例】:谁来当“服务员”
游戏开始了,娃娃家的爸爸、妈妈,烧烤店和超市的营业员、医院的医生、护士等都选择好,但是我发现在“百味小吃”店里还缺一个服务员。于是我问道“今天谁愿意当小吃店的服务员呀?”可是,我发现我询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小朋友愿意举手,我就问:“夏婷,你今天愿意来当服务员吗?”夏婷很快的回答:“陆老师,我不想当服务员!”我又问:“为什么不喜欢当服务员呀?”我刚说完是,就听见下面孩子争着回答:“老师,当服务员一点也没劲的,没有客人的时候就一直站在那里,没有事情做,也不能到其他地方去!”听见了孩子的回答,于是我接着说:“那服务员在没有客人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像个办法。”接下来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通过大家的讨论,最终决定服务员出了招呼客人之外,还要在空闲的时候做各种小点心,接下来我们又讨论了今天要制作的小点心。这时候,就看见很多小朋友在举手了,还说着:“老师,我来、我来。”
【分析】: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服务员这项工作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在发现有客人的时候就站在那,喊着快来买,空闲的时候就站在那也不喊了,只是站在那看着玩游戏的小朋友。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能力已经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在今天我对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孩子能积极、踊跃的举手,就说明孩子在遇到游戏中的问题时已经能够开始想办法解决了。针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与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指导策略】:
在本次游戏中,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主性。在本案例中,我以讨论的形式让幼儿自己说出解决服务员空闲的时候应该做的事。在这样的讨论中,无形中提升了幼儿角色游戏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团结精神。其次,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睁着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去捕捉孩子的学习发展需要,以“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积极地去解决孩子游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这样的话,相信孩子的游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第五篇:中班角色游戏案例记录
中班角色游戏案例记录
区角活动观察记录班级:中3班 区角名称:娃娃家 观察对象:西西、佳佳 游戏主题:饮品屋 背景:
在之前的游戏中,我观察到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形象具体起来。
其次在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也从原先争抢角色到开始互相讨论、协商各自的角色,如孩子们会表示以换班的办法轮流担任角色,或是角色谦让给没做过的一方来做。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随着角色间交往的增多,孩子们产生了对于货币的需要,于是投入了货币及消费卡等游戏材料。游戏实录:
西西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爸爸发现“饮品屋”推出了新品种的饮料,于是兴致勃勃地从ATM机里取了钱打算去购买。
佳佳(饮品屋服务员)在听到服务铃后非常有礼貌地说:“你好!请问你需要买什么呀?”
西西:“我想要这种新口味的柠檬果汁。” 佳佳:“你要买几杯呢?” 西西:“我要买2杯”
佳佳忙活了一阵之后将“新鲜”的柠檬果汁递给西西,西西马上问道“多少钱呢?”
佳佳犹豫了下回答:“20块!”
西西一听急了:“怎么那么贵的啦!不行!”一张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行的,我说20块就是20块,我今天是餐厅的服务员。”佳佳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不行不行,太贵了!”“行的,就是20块。”„„
“你个臭佳佳„„”„„孩子间开始出现了相互抱怨的非角色的语言。措施:
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游戏,“我也想买这种饮料,可以吗?” “可以,请问你要几杯呢?”服务员佳佳不再理会之前的顾客,来招待新顾客。
“我也要2杯,和刚才那位顾客一样。请问需要多少钱呢?” “嗯„„6块钱。”服务员思考了下回答。
“6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和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2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教师问。
服务员佳佳马上解释说:“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刚才涨价了。” 教师很意外服务员给出的答案:“怎么会突然涨价的呢?” 服务员有点语塞地说:“嗯„„就是因为„„那个„„东西都贵了。”看来服务员是理由充分,教师便开始与西西爸爸沟通,“爸爸,你这个饮料是买给谁喝的呀?”
爸爸急忙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喝得,还有妈妈一杯。” “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老师努力调整西西的心情,“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饮料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他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
西西显然认同了老师的说法,马上迎到服务员面前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喝的,快过新年了,我想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们的,你可以便宜一点吗?”
服务员看看爸爸,再看看老师,略有不情愿地说:“好吧,就给你便宜一点吧,8块!”这时西西爸爸脸上露出了笑容,马上付钱买了东西走了。分析:
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就会产生案例中这样的情况,有时幼儿往往会把一样东西的价钱定得很高。而两个孩子的分歧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同一件物品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这正是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两个男孩子都是班级里认知语言方面发展的比较好的孩子,平时两个人会为了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有些针锋相对,佳佳开出高价格也有这其中的因素。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出现问题之后,孩子们开始脱离自己的角色,出现非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这正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之一,角色意识还不是最稳固,遇到困难情境时可能就会脱离角色。所以教师选择在这个时机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重新回到角色中,并以自己的角色身份解决问题。反思:
游戏当下的矛盾是解决了,但是其中的服务员最终还是感到有些不满的,可能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游戏的交流分享中可以再来解决,利用集体的经验先来判断“20元是否贵了?”如果孩子们都觉得是合理的那么就没有去解决的必要,应该反过来做爸爸的工作。而如果集体的经验都认为“20元贵了”那么用大家的经验来说服服务员来的更有效。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幼儿的经验,不将孩子禁锢在成人的思想之中,认同他们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有了经验之后再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