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南冲
禄 丰 县 腰 站 小 学
综合学科教案
(2012学年春季学期)
科目:科
学 年级:六年级 教师: ______
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并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3.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4.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主要变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难点:正确测量身高和体重并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探索和调查
(二)合作探究
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让学生在对搜集来的证据的交流中体会成长的过程。
(三)交流解疑
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四)实践应用。
讲解教材上列举的3种预测长大后的身高方法,要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可以让他们说说预测后的结果,讨论讨论三种方法的数据有无误差,哪种方法可靠、准确。同时要指出,预测结果并非绝对,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倡导孩子们积极健康地生活。
想一想,如果我们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自我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春期特点。2.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3.知道青春期变化时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时生命重要的时期。4.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难点:正确待青春期变化。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课前,我们围绕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做了一些调查,很感谢同学们和你们的家长对老师的信任,调查活动完成得非常好。下面我把调查结果和同学们说说。
(二)合作探究
在班里交流几个比较典型的情况。上课时要以轻松亲切的表情、语言和学生们交流。
(三)交流解疑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应该出现哪些变化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光盘讲解。
(四)实践应用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变化?
3.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1.能够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生命周期。
2.知道可以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幼年期、青春发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3体会到人在婴儿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顾。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难点:知道有依据划分人的一生。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1、我们来猜猜,这种动物是什么?讲述“斯芬克司之谜”。(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
2.学生自行划分人的一生有哪几个时期。
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时期,你准备怎样划分?(可以在这里找个恰当时机引出课题,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把一个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的能力)学生活动。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每种结果只要大家同意划分依据就可通过。之后,可以一起看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2、讨论交流:说说你看到婴幼儿是怎样被照料的?(做包裹婴儿(洋娃娃)的训练)老年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怎样做?
(三)交流解疑
1、指导怎样写调查报告。在这个调查活动前,建议老师们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
(1)通过谈话向学生讲明活动为什么要做访问。“科学家有时会利用一些沟通技巧来收集信息。对可能会提供有用信息的人进行采访是科学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采访中,通常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问一些和某个主题相关的问题。”
(2)步骤:(要提供给学生)①想出一位你要采访的人,可以是你的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或者是熟悉的邻居;
②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你的采访,记住交流的时候要表达清楚,约定一个采访时间;
③在采访开始之前,先要把你要问的问题列出来;
④在问完对方所有的问题之后,要向对方表示感谢。(3)整理采访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2、可以针对以下几项来完成。
①调查对象;②调查人数;③调查内容;④调查时间;⑤调查问题;⑥调查结果;⑦其他。
调查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让学生们谈谈感受。
此项调查活动建议每个小组只调查一组人群。
(四)实践应用
你看到婴儿是怎样被照料的?老年人是怎样生活的?见到有困难的老年人应该怎样做?
4.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3.知道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4.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5.对增进自身健康有一定的行为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难点: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自己的生活。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二)合作探究
1、谈话:这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研究,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发现:在同一年龄组中,中等身高占多数,矮个和高个差不多一样多,相对较少,分布在两头。这是一个正态分布,学生意识到就可以,不用点明)
2、做我们全班的身高统计图。
(1)出示一张空白统计表,按照身高分段统计人数。(身高数据在第1课时已测量)(2)分别做男女生的身高统计图。
(3)观察此表,看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学习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科学用脑、正确使用电脑的情况几方面加以认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
(三)交流解疑 谈话: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在班级的状况了,我们再来根据教材12页的身高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
学生活动。
(四)实践应用
谈话: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 说出哪些地方相似。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难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过程
(一)创设奇景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合作探究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交流解疑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能对同一种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与比较,并做出解释。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难点:能对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极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
1、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2、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合作探究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
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三)交流解疑
1、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2)小组讨论回答
2、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四)实践应用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变异可分为生物体自身产生的变异和用人工方法产生的变异。2.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3.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难点: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
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8.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三)交流解疑
1.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
3.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实践应用
谈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第三单元 进 化
1.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1.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2.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对应的化石模型。
3.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难点: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交流并展示图片资料,然后分散到其他小组进行参观。
(二)合作探索
1、谈话:刚才大家看了这么多恐龙的模型和图片,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2、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记录下来。
3、出示一幅恐龙化石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从这幅图上你可以知道关于这只恐龙的哪些信息?
4、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三)交流解疑
1、出示五幅恐龙图,仔细比较,找出它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2、用语言描述五种恐龙。
3、分组为恐龙找到相应的化石。
4、说出理由。
(四)实践应用
谈谈:你学习了本课,心中有什么感想?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2.了解科学家面对化石产生问题的过程。3.意识到对问题的解释可能是多样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的作用。
难点:理解科学家面对化石所引发的困惑。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1关于化石,你知道些什么?
2、接下来,要让学生提出关于进化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二)合作探究
1、提问:教材上的图片是什么化石,2、学生交流,并说出依据。
3、出示一块真的化石,让学生亲手摸一摸,看一看。
4、小结: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三)交流解疑
1、谈话:化石这么神奇,请大家猜猜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2、学生猜测。
3、讲述化石的形成。
4、提问: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5、小结。
(四)实践应用
思考: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2.知道生物得到形态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是进化的结果。3.了解达尔文的贡献。
4.了解进化论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
难点:如何看待寒武纪生命搭爆发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1、你们知道达尔文吗?
2、介绍关于达尔文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在讨论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的同时,结合教材中“牧民人工选择绵羊毛色”的例子和“狼在夜间捕捉白色绵羊”的例子,它建立在三个业已得到确认的观察基础上:
1、在每种机体内部的遗传因素中,都存在某些变化;
2、某种遗传因素使某些个体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具有超过其他个体的优势;
3、这些具有遗传优势的个体造就了更多的后代,这些后代的生存、繁衍能力也超过其他个体。结果,数代成功的繁殖以后,这种具有遗传优势特征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
(三)交流解疑
1、认识到:澄江化石等考古新发现挑战的是达尔文的“生物的进化是缓慢的、渐进的”这一观点。达尔文的观点受到挑战,并不有损于他本人的伟大。——这只是又一次证明了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感悟到:今天的结论也要经受未来考古新证据的检验。
它们会被不断地验证、修正甚至抛弃。但是,即使无法获得尽善尽美和绝对正确的绝对的真理,但人类会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获取一个又一个日益精确的近似真理。——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四)实践应用
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是否能证明达尔文的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
第四单元 共同的家园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教学目标:
1.能举例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例。2.理解物生存栖息地的含义。
3.了解生物间存在着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能够举例解释生物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栖息地。难点:观察一棵树上的生物。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合作探究
1、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
出示课本图片,并提问:这些动物分别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问:在这些环境中还有哪些生物? 学生回答。
问: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
师小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每一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
(三)交流解疑
1、了解生物的栖息地
出示的自然风光或自己寻找的自然风光图片 问:请找出这张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学生寻找并回答。
2、问:这些生物为什么生活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讨论。
3、小结: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国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四)实践应用
了解生物之间的互利和敌对关系问:看课文39一页从这几幅图片上你有什么发现?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教学目标
1.知道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期适应环境的结果。2.能举例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3.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对仙人掌耐寒原因的解释。4.能意识到尊重动植物适应性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生物一些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难点:分析斑马条纹混淆视觉的作用。教学活动(一)创设情景
1、谈话:仙人掌的叶子为什么长成那样的形状?
2、提问: 它有什么本领?有什么作用?
3、动物们的哪些本领是有利于生存的?
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利于动物生存的本领。
(二)合作探究
1、、谈话:上课前大家已经找到许多关于动物生存本领的资料,给资料分分类,可以根据找到的资料和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
2、讨论“沙漠之舟”---骆驼的本领。
3、谈话: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
4、学生交流收集的方法。
(三)交流解疑
1、各小组汇报
(1)各种动物怎样捕食?捕食的本领与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2)各种动物怎样安家?安家的本领与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3)各种动物有哪些保护自己的高招?
2、交流、补充还有哪些生存的本领。
3、讨论: 受动物生存本领的启示,想到哪些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方案?
(四)实践应用 每组利用课余时间尝试设计、一份关于“有利于生存的本领”的小报
3、有趣的食物链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知道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3.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源自于绿色植物。4.能依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简单的食物链。5.能把具体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6.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生物间存在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难点:学会早、写食物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时出示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张照片,问:“这三张照片中的生物放在一起,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学生描述会发生的事情。
(二)合作探究
1、问:“你能举几个像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一样的食物链吗?” 学生举例。
出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问:谁能解说这个成语的含义。
师:这个成语它反应了生物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食物链,在我们生活还有一些类似的成语,你们知道吗?
3、理解食物链的概念
师讲述: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把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种生物放在一起生活,植物的果实会被老鼠吃掉,而老鼠同样会被猫头鹰吃掉,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三)交流解疑
1、讲述:生物学家给在食物链上的生物有着不同的名字: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消费者和分解动植物残骸或废物的分解者。
2、讨论: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张照片问:这三种生物哪个是生产者,哪个是消费者,哪个是分解者?
(四)实践应用
出示46上面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4、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平衡。
2.能够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3.知道生态平衡被破坏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4.知道一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5.理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懂得维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难点:制作生态瓶,模拟生态系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并问:“谁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 学生回答。
(二)合作探究
1、什么是理解生态平衡呢?
2、汇报:生态系统是指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3、制作生态瓶(1)鱼缸养鱼。(2)种小草
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并记录生长过程。同时各小组讨论: A、怎么样?
B、C、统的? 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全班汇报。
(三)交流解疑
1、出示48页的三幅图。讲述在日常生活中,生态平衡经常遭到人为的破坏。这三幅图片都反应了人类在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会有什么的变化?
2、各小组讨论并汇报。
请同学们阅读49和资料并讨论问题。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3、读活动记录上和图表,说说你对鹿和狼的关系的看法。
(四)实践应用
问题:说说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生态平衡?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1、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标
1.知道能量的描述定义——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能够设计方案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4.懂得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难点:理解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工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52的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交流
1、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2、提问:从刚才的五幅图中你能说出一些能量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能量名称。
3、提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学生举例。
4、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三)交流解疑
1、提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
2、出示53的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
3、提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4、小结: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如果,一切物体都将停止。
(四)实践运用
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能量都有哪些作用?
2、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力转换成了另一种什么形式的能。3.能自行设计能量转换的装置或小玩具。4.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难点:理解各种形式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其实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请同学们自己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讲述: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量的转换。
(二)合作探究
1、出示55页的图片,请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
2、学生观察并描述。
3、小结:如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储存有化学能的方式描述。
(三)交流解疑
1、讲述飞旋的扣子的做法与玩法。
2、学生活动。
3、在学生玩过之后研讨:说一说这里面的科学道理。
3、小结:小玩具里也蕴含着大道理啊.(四)实践应用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玩具,并比比谁做得好。
3、能源
教学目标
1,知道能能源对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2.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性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3.知道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4.能够制作或设计太阳能灶、小水乱风能等模型装置。5.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能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基本概况。难点:做太阳能灶时将铝箔平整地贴在碗内壁。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57页的图片。提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2、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3、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合作探究
1、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2、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3、讲述: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4、学生讨论并汇报。
5、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三)交流解疑
1、请学生阅读58页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2、学生阅读资料。
3、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4、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四)实践应用
课后设计一个利用风能工作的方案。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教学目标
1.意识到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2.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节能灯哪个效率高开展探究活动。3.了解开发新能源的一些思路。
4.反思人类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并提出某些改进措施和建议。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难点:理解白炽灯与节能灯哪个效率高。
(一)创设情境
1、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2、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合作探究
1、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学生举例。
3、出示60页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三)实验验证
1、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2、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让学生观看。
(四)交流总结
1、出示61页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2、学生观察并讨论。
3、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4、阅读61页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五)创造应用
围“绕我可以为‘节约型社会’做些什么”展开讨论。
第六单元拓展应用
1.拓展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解释更多生活现象。2.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未学过的一些科学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开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一些具体科学现象的练习活动。难点:在解释现象中分析条件差异。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二)合作探究
1、谈话:请同学看课本64页上的插图,说说为什么盖上一个瓶子后小草的生长情况就不一样了呢?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思考讨论:换其他的容器去盖会怎样呢?你如何解释?
4、小结。
(三)交流解疑
1、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2、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四)实践应用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2.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运用科学原理可以设计制作许多物品来提高效率。2.能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或器具。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再亲历活动中感受应用的意义。难点:制作空气动力玩具小车。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3、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拓展。
(二)合作探究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67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三)交流解疑
1、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2、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展。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四)实践运用
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原理的应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拓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3、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4、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5、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6、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7、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8、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9、阳光、水、氧气、食物等构成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10、光照、温度、湿度、雨、雪、风等环境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金鱼的生活。水温对金鱼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水温急剧升降,会引起金鱼的不适甚至死亡。水质、水温、放养密度是影响金鱼生活的重要因素。水温骤变超过4℃—5℃时,容易造成金鱼的死亡。
11、通过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科学奥秘就蕴涵在其中。科学而合理地整理这些数据,是我们的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环节。
12、生物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自然环境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空间。
13、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和其他一定数量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人们把这种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当食物链中的某一种成员消失时,就会影响很多生物种类的生存。
14、造成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是当今自然界最强大的生物类群。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任何生物类群造成的破坏都要严重。
15、常见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反光漆、荧光粉、塑料、玻璃等,都是人造材料;木条、竹竿等都是天然材料。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的材料。
16、雨衣(英语的另一种叫法是“麦金杜斯”)是英国工人麦金杜斯无意中发明的,帕克斯对它进行了改进。
17、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18、实地考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9、对比实验一般设定一个实验变量,即:对比实验只让一个条件发生变化。
20、搜集实事与证据的基本途径有: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调查、访问、观察记录、做实等。
21、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切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在表达与交流时,模型的成功运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辨论: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据理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分析辩驳其他人的观点。辨论可以分为:主题型辩论、角色型辩论等。
23、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4、小论文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该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
25、调查研究的步骤大致为: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拟定调查项目、调查人员分工、制定调查计划、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26、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大致包括:班级、姓名、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
27、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28、从猿到人的过程,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证据。如:
29、请你对你生活的社区做一个评价:
30、我觉得应该这样饲养金鱼:
31、我是这样对雨具进行改进的: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2---2013学第二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拉卜楞小学
熊淑芳
科学常识无所不有,变化莫测,及普遍,又深奥。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常识,把学生引入到科学的探索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事件中探索,从而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顺利完成这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我你定了一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带六年级一.和二班的科学课教学,共有学生60人。这些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他们已经有一些学习科学的经验和基础,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勇于思考,交流,探讨时积极性非常强,讨论激烈,能通过实验,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准确的了解掌握科学的原理,以及在生活遇到问题的应变能力。
二、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光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结合我们当前的形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懂的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应首当其先,给学生宣传十八大会议精神,讲述惠民政策。教育学生不信谣,不传谣,不参加集会,围观,打架,防火等非法活动。不拿陌生人给的钱物,光盘,宣传品等物品,不与陌生人交谈。反对自焚,珍爱生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学校纪律,要求学生听从老师教导,认真学习,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争取做一名优秀合格的小学生。
三、教材分析
让学生明白放大镜的原理,作用和重要性。放大镜发展到今天有显微镜,还有电脑扫描仪等先进仪器,强调为什么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在显微镜下能看得清楚。物质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那些物质会发生变化,那些在化学作用下不发生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我们生活在宇宙中,宇宙中有些什么?了解月球和地球神怎样转动的。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了解月食和日食的规律。太阳系有哪些特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发现了什么。环境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四、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放大镜的原理,作用。再怎样的工作中使用放大镜。放大镜对科学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到处有科学知识,懂的宇宙中存在着什么,了解关于宇宙的的一些知识。更多地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追求的兴趣与精神。培养他们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是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探索的意识,更多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通过学习科学常识来处理生活出现的一些问题。
五、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五认真”措施。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
2、认真上课。以自发式教学原则,以操作练习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精讲多练,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认真布置作业。
4、认真组织做科学实验。
5、认真组织个别辅导。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教学过程: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放大镜下的发现
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教学准备:
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教学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
观察结果。
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
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
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蝴蝶的翅
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昆虫的复眼
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
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
出回答。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
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
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7. 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研究的课题内容。
学生准备 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进行回忆、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学生汇报。
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
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
教师请学生把小组的研究报告张贴在课前准备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研究大海报上,供大家学习参观。
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表一或表二)
每组一份酵母菌发面材料: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
学生准备: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收集表中,大家完成了吗?
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一组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大家注意仔细听。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他们交流后提出来。
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先来交流你们收集到了哪方面的资料? 学生汇报。
(等一组汇报之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一组的资料进行评价和质疑,由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按这样的方法,组织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对交流的资料进行讨论评价。
——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谈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
教师小结: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像同学们刚才所介绍的,人类确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有些同学还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出示: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酵母。
很多同学早餐都要吃馒头或者包子,那么馒头、包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发酵这个过程,通过发酵可以使面粉体积膨胀,而发酵就离不开酵母。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尝试着怎么使面粉发酵吧!
教师示范:
先用一小烧杯(50 毫升)水将酵母(10 克左右)化开,再加入面粉(100 克左右)和匀,揉成面团,然后放入塑料量杯中。
教师:
现在我们来观察面粉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每隔 20 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组织学生分组尝试面粉发酵的实验。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下节课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
垃圾堆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产生垃圾的数量。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产生大量的垃圾。
2.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尝试对生活垃圾分类。
3.关注垃圾的去向、人们对垃圾的处理。逐渐养成主动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对家庭产生的垃圾及其数量、种类等进行调查。2.收集一些废弃的物品,如空塑料饮料瓶、玻璃瓶、纸盒等。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上王小学 安红娟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0人,其中女生9人,男生11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第三单元“宇宙”,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实验探究成为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
3、建立科学活动实验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五、奋斗目标
通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争取三率都达A。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李洁
2016年2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人与自然,学习总结”为主题,编排了《生物的进化》《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宇宙探索》《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科学的历程》5个单元,一共有17课、39个活动。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生物的进化—— 此单元包括‚生命的历程、物竞天择、人类的起源、动物的驯化四课书。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围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及驯化动物的历程展开研究,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资料的查找让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论。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课时。
(2)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此单元包括:小河的哭诉、污染来自哪里、清洁剂的‘威力’、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四课书。此单元围绕‚水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主题,分别从污染的现状、污染的源头、污染的危害、怎样防止污染等角度并通过考察、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水污染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7课时。
(3)宇宙探索——此单元包括:太阳和太阳系、浩瀚宇宙、灿烂星空、宇宙畅想曲四课书。此单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由近及远地了解关于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8课时。
(4)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 此单元包括: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确定我们的研究主题、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分享我们的探究果实四课书。此单元是全册教材、全套教材的总结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四年来所经历的探究历程,梳理、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再次经历一次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以研究报告和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形式作为小学四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一次汇报。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4~5课时。
(5)科学的历程——此单元只有科学的历程一课书。此课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并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此单元(课)教学大约需要1~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围绕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能通过考察、调查、观察、实验、测量、查阅、统计等方法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进行分析,能借助数据、文字、图表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倾听他人的评议、友好交换意见,尝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的联系。
科学知识
3、初步了解生物的进化、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宇宙、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等有关知识。
4、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课堂和实验活动,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安排:(每周3课时)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一周 生命的历程 物竟天择
第二周人类的起源 第三周 动物的训话 第四周小河的“哭诉”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污染来自哪里 清洁剂的“威力”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太阳和太阳系 浩瀚的宇宙 灿烂星空 宇宙畅想曲 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 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 启动我的探究之龙 分享我的研究果实 科学的历程 期末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