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案例
感悟土地的神圣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案例
茅箭区二堰小学
师:关于土地,我们一般总是用肥沃、美丽等词语来形容,而作者却独具匠心,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课文哪些句段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请你边读边画找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第2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神圣的。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你觉得这里的一切是怎样的? 生:耕地纵横交错,种植的作物吮吸着耕地中的营养,快速地成长着,远远望去,成了绿色的海洋。
生: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山上树林葱郁、植被茂盛、资源丰富,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的宝库。
生:河流清澈见底,映出蓝天的影子,也映出白云的影子;映出松树林的影子,也映出花草的影子,就像一面五彩的镜子。
生:还有那金色的沙滩、朦胧的薄雾,再加上昆虫的鸣叫、流水的淙淙,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师:是啊,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那样纯洁,没有污染,没有破坏,犹如一位神圣不可侵犯的老人,守卫着家园。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读读这段话。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大地的神圣?
第二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案例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案例
杨树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类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对本课的了解,体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掌握本课的写作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3.总结本课的中心思想。
4.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
二、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1.师相机导入本文写作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
信编译的。是一篇演说词。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报答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用来纪念伟大的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神圣:庄严而崇高。)
2.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本文脉络。
3.课文主要讲述了,表达了。
4.学习本课,我的感受是。
三、验收自学效果,进行点评、点拨。
1.生字词:圣洁、眷恋、麋鹿、滋养、骏马、雄鹰、潺潺
2.多音字:降下(jiàng)投降(xiáng)
3.形近字:山峦(luán)恋爱(liàn)野蛮(mán)
4.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可以给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第二部分:(4-8)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方面讲述了西雅图强烈要求让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三部分:(9-11)总体讲述了人类与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5.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与大地,人类与河水、空气、动物之间密切的关系,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
6.学习本课的感受是:A、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珍惜资源;B、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C、保护生态资源,保护花草树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D、……
四、指导学生应用、进行练习。
质疑: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资源?
五、当堂训练,指导完成作业。
配练29页1、2题。
六、课后作业设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3.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背诵。
七、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第三篇:这片土地是神圣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土地),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如果让你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片的话,你们用什么词语?【同学们平时积累词汇做得真好,一下子想到那么多的词语】
2、但有印第安人部落的人们认为土地是“神圣”的。那么“神圣”是什么意思呢?(极其庄严、圣洁、不可侵犯的)今天让我们跟随着印第安人的酋长西雅图一起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板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大家跟我齐读一遍课题。这是一个句子,应在“是”字断开,大家再跟我读一遍,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们一下子就知道那么多,真厉害!】那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印第安人为什么要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4页。带着问题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3、刚才老师在下面走了一遍,发现其中有些同学也遇到了些麻烦,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4、出示小黑板:薄
干
血(这个字有多少种读音,在课文中读哪种,组词)
潺潺
(潺潺的什么?应怎样读才能读出这声音)
嗡嗡(注意读音)麋鹿
骏马
雄鹰
(你看到一幅什么景象)(注意麋字的写法)眷恋
婴儿
(眷恋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来代替?生活中你见到婴儿眷恋母亲的情景吗?找出这两个词语的句子,朗读这句话。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那么大地和母亲有什么可比性?如果没有这片土地的话,他们会怎么样?)
5、解决生字词后,那么课文就好读懂了。刚才老师的那个难题,谁能帮忙解决呢?【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懂了。】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其实老师也是这样分的,但老师有个小小的提议,把重点词语提炼出来,这样文章的脉络才会更清晰。(土地是圣洁的——我们与大地的关系——善待河水——照管空气——善待动物——热爱大地)【平时我们在看文章时,也可以提炼重点词语理清思路。】
(三)进入文本
1、生字词弄懂了,文章的脉络也清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是篇演讲稿,是谁写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演讲稿吗?现在老师,手上有一份资料,想请班上声音最响亮、咬字最清晰的学生来读。其他同学认识仔细听,听听这份资料讲了什么内容?
大约一百年前,在美国刚刚独立的时候,为了扩充领土的范围,白人从东岸横跨美洲大陆往西进,大量地掠夺西部地区的土地,即印第安人的土地。当印第安人拒绝割让自己的土地的时候,他们就采用各种欺骗,收买和暴力的手段,以迫使他们在条约上签字,并逐步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家园,或者填埋枪杀他们。印地安人试过一切办法,他们奋战过,他们躲避过,但最终只剩下两种选择,一是被杀死,二是搬到保护区去。
当时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一个印地安部落的酋长。当他的族人必须离开自己的土地,搬到保留区去住。他说了一席不寻常的话,“好吧!我们会离开。但是华盛顿大首领必须答应我的请求……” 如果你是西雅图,你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大家的想法听实际的】那么西雅图酋长真的是提出了这些要求吗?让我们回到150年前,西雅图给白人发表那震撼人心的演讲。在听的时候,把西雅图对白人的要求用横线划出。
2、听完演讲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有没有留意西雅图在演讲时反复说到了一句话,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出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中“我们”是指谁?“你们”呢?这句话中“放弃”,同学们你们什么情况下会放弃呢?是呀,西雅图也是无能为力、迫不得已离开这片土地。所以他不断给白人提出要求。(善待河水
照管空气
照顾动物)【从句中提炼中心词】
3、同学们,你们觉得西雅图对白人提出的善待河水的要求合不合理?为什么?请赞同的同学站起来。
你觉得河水对他们来说重要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有感情齐读第4自然段)河水对他们来说多么神圣呀。他告诫白人应该像兄弟那样善待河水。
河水对印第安人来说是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来说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像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呢?为什么呢?(可出示一张河水被污染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4、按照老师刚才的思路,自主学习西雅图对白人提出“照管空气,照顾动物”这两个要求。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①西雅图提出的这要求合理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么做的呢?
5、难道西雅图只想告诫白人要善待河水、照管空气、照顾动物吗?还有什么西雅图没有想到的呢?我们帮帮西雅图?把你的告诫写在笔记本上。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你们一定要善待
6、是呀,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你们一定要善待万事万物,因为这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这句话最能体现西雅图的心声,在文中出现了3次,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地出现呢?为什么不用一句话来表达,那么啰嗦的。(这句是文章的主旨句,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平常我们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反复的写作手法,深化主题,强化情感。】
7、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部分,第1、2组读“善待河水“,第3、4组读“照管空气”、全班读“照顾动物”。把自己想像成西雅图,想想当时他是什么心情的,把这种感情融进课文的朗读中。
8、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什么感情呢?他们是真的想要离开这片土地的吗?(依依不舍、眷恋)
9、为什么他们如此眷恋这片土地呢?你从哪里看出的呢?浏览第1—3自然段。
10、请同学有感情朗读2自然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我们的记忆和体验中还有什么呢?“每一处”换成“所有”好吗?全班有感情朗读此段。
11、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尚自然,对自然地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抱有感情。你从哪里看出?有感情读3自然段。所以印第安人把植物当做姐妹,把动物当做兄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换做“像”,好不好?
(四)深化情感
1、印第安人对这片神圣这么深的情谊。但他们不得不放弃,所以西雅图要不断告诫白人如果他们放弃这片土地,就要保护这片土地的神圣。要善待河水、照管空气、照顾动物。同时他们还要告诫白人的孩子,要善待大地,如果不善待呢?结果会怎么样?划出来。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举日常生活中例子。
2、所以西雅图强烈要求:为了子孙后代,要献出全部的生命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3、因为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谁能解释?
4、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只是只印第安人的土地吗?
难道只有印第安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吗?难道我们脚下**班的这片土地就不是神圣的吗?请同学们站起来,告诉自己告诉所有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那么西雅图用演讲的实际行动告诫白人善待河水、照管空气、照顾动物,那么我们怎么来保护我们脚下这片神圣的土地呢?这一刻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是什么?
5、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保护这片土地的整洁,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绝不浪费水资源,„„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这片神圣的土地。
第四篇:这片土地是神圣教学反思
教师情感的态度决定整堂课的基调!上午外出会议,午间改作时,发现书写难看的不少,出现错别字也不少,提前候课时,各种冲跑,桌倒椅翻,课前诵读时,心不在焉,错字连连,乱停胡断,直接点燃怒火!于是整个下午,新课教学却在沉闷气氛中度过,虽后面慢慢调整,但仍是遗憾,今天应反思不足,尽量避免负面情绪的干扰,珍视,用好课堂时光。
1感知提炼与模糊认识,概括能力的培养还是不够!整体感知环节,对于这篇演讲辞,本应可以借助课题激情导入,聚焦"神圣"引读全文的,因生字的提醒订正的"插播"而导致环节的不顺!让学生从分段入手,第4自段的归属问题呈现对文章的预习与把握不够到位!一番理顺之后,段落清晰,主要内容的串联却忽略了。
2渐进理解与无端肢解,理解文本的策略不够!走进每部分的学习,第一部分还是顺畅的,理解内容,关注写法,第二部分的教学有些凌乱了,未能很好串联前文,未能很好提出思考性有价值的问题,前勾后联不够,学生有些无所适从,老师的责任。
3层次朗读与反复重读,指导朗读的策略不够!这是一篇演讲辞,本意让学生多读,只是如何入境读,入情读,显然中间还是少了指导,指名读不够,评价谈感受不够,悟文中情感不够,着急着示范与学生马上输出是无法瞬间呈现的。
4.感悟得意与直接给予,策略导学的功力不够!朗读不够好源于感悟不深,情境创设不到位,就句解意显然是不行的,就句谈体会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第二部分的学习,自己在结合句子展开适当想象不够,适当展开想象展示说,读,情感感受,再读,再体会句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操之过急终将一败涂地,静思!反思!心中升腾不再是火,疲惫中有些挫败,有些遗憾,有些不忍!且记:课堂因学生精彩而精彩!且行且思!
第五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案例及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案例及反思
安陆市实验小学
李晓丽
教材分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演说稿。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这篇演说稿的最大特点。本文处于第四组中,主题是“珍爱我们的家园”,其学习要求是“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本课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紧扣“神圣”一词,以“填空练习,导入“神圣”—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研读语句,理解“神圣”—尝试演说,升华“神圣””贯通整个教学流程,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尝试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要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因此,我将生字词的学习放在了课前,并让他们搜集了相关资料,培养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神圣”的深刻内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我在教学时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以读促写,使学生的感情在写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嗡嗡、麋鹿、骏马、雄鹰、潺潺、松脂、婴儿、眷恋”等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学习演说,理解演说稿表达的丰富内涵和深沉寓意。
3.理解这片土地的神圣,体会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理解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
教师准备:布置预习,准备教学课件(媒体资源的选择:PPT出示读书要求、PPT出示沙滩、耕地、河流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填空练习,导入“神圣”
(一)导入揭题
课件出示一道词语填空题:请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得词语间能搭配起来:这片土地是()的。(坚硬、黑色、充满希望、纯净等)
那么,我们的课题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齐读课题。
相机引导理解“神圣”:人们常常用“肥沃”“美丽”等字眼来形容土地,很少有人用“神圣”这个词来形容土地。在你的心中,“神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对“神圣”一词的理解,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做准备。
(二)交流背景
150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教师总结归纳。
白人要买的正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耐以生存的土地啊,土地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家园,生命。
如今却要将这美好的家园拱手转让给白人。西雅图酋长的心情非常复杂,面对那些强迫他们出卖土地的白人,发表了这篇演说。这篇演说稿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到底是什么让它拥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让我们走进这篇演说稿。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这篇演讲稿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划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二)PPT出示读书要求:1.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交流,预设问题如下:
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孩子身上”等关键句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质疑,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PPT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范读,提出问题:“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课文的哪些段落讲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2、3自然段)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一)扶读:聚焦排比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聚焦“每一”,发现排比的特点;指导朗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理解“每一”即所有,感受排比句表达情感的强烈。PPT出示画面,男女生合作读,想象情景:
男:每一处沙滩
女:所有的沙滩 男:每一片耕地
女:所有的耕地 男:每一座山脉
女:所有的山脉 男:每一条河流
女:所有的河流
男: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
女:所有闪闪发光的松针 男: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
女:所有嗡嗡鸣叫的昆虫
齐读: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
中,都是圣洁的。
2.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PPT出示填空题),再次感受土地的“神圣”。每一处沙滩,(都留下了我们奔跑嬉戏的欢声笑语)
;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松针,()
;每一只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呈现画面,学生在头脑中成象,就有可能真正的走入文本,体会情感,此时再一次让学生读文,有了美的体会。读完之后,引导学生把通过图片想象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说出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二)放读:聚焦比喻、拟人
1.默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语言表达又有什么特点? 2.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说一说,指导朗读。3.同桌互读,评价。【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的学习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过渡。
五、尝试演说,升华“神圣”。
(一)齐读1—3自然段,再次感受排比、比喻等表达方式,体会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
(二)结合2—3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练笔。(PPT出示)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耕地)是我们的(躯干);()是我们的(脊梁);(河流)是我们的();()是我们的();()是我们的();()是我们的()。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三)交流写话并尝试演说。假设你就是西雅图酋长,把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当作你的听众,让大家在你的演说中感受你的语言,体会你的情感。组内进行演说评价,每个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四)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推荐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设计意图】优美的音乐配合深情的演说,将学生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圣洁的 家园
教学反思:
作为一线教师,语文到底该怎么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了拨开迷雾,我们积极地听课,观看教学实录,发现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到底哪种
教法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并有所收获的呢?于永正老师主张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给了我许多启示。“简简单单教语文”是“本色语文”的真谛。它强调的是语文课要真实、朴实、扎实,也就是要在课堂上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贯穿于每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认真研读了文本后,我们做出了如下的教学设计:紧扣“神圣”一词,以“填空练习,导入“神圣”—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研读语句,理解“神圣”—尝试演说,升华“神圣”贯通整个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神圣”二字,用范读来感染学生,并指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读,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感,领会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用声情并茂的讲解、用大量的感情性朗读,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帮助大家再现那一幅幅和谐的画面:耕地纵横交错,植物绿如海洋;天空蔚蓝,山脉起伏,河水清澈见底;远处群山连绵,近处炊烟袅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大家通过优美的语言想象美丽的画卷,然后通过诵读,把自己感受到的温馨、美丽、和谐的情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最后,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练笔并进行演说,读写结合,让学生的情感在演说中得到升华。
整堂课,没有华而不实的喧嚣,有的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向“简简单单教语文”迈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