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地方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地方学科教学反思
徐涛
自接教了地方学科以来,我就暗下决心要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地方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锻炼学生的实践与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享受合作学习与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养。而这些我以前做得确实不够,现在我要脚踏实地的做足做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地方课程可以说是一门综合学科,每个年级都有六、七本教材,知识面广。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准备好每节所需的教材,学习内容的不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充分的准备,一堂课下来,我感到课堂纪律比以前明显地好转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也比以前积极了,有秩序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乱叫乱嚷,一盘散沙了。尽管没有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但我觉得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尤其是一些后进生也鼓足勇气参与探究,这让我感到欣慰。同时我也感到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合作意识不强烈;有的同学不善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的同学汇报声音太小,表达的意思不明确;实验结束时有的同学还沉浸其中,没有倾听他人的汇报„„其实这些都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地方学习习惯,而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的不懈努力。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我希望这门学科成为新课改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为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学生,为锻炼自身能力和提高业务水平而努力奋斗。
地方课教学反思
徐涛
反思一:在备每节课之前应该想的问题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首先就应该想到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才能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反思二:充分开发和利用书本以外的教学资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地方课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要用到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资源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报刊、课外书籍也能提供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平时上课时,我不但让学生从课外书、报纸杂志中收集资料,我自己也经常从这些“资源库”中搜寻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例如,在《能源的选择和利用》这节课中,我就用到了从刊物中收集到的资料——《会发电的背包》。在《功在发明与创新》这节课中,我就用到了从课外书中收集到的资料——《冰造输油管》,并且把这个故事用在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地方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专经常到图书馆的综合阅览室去阅读报纸和杂志,从中获取了很多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反思三:如何使用教材。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我们高兴地看到,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可操作性很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材编写的越来越好了,但在执教过程中,如果我们毫无创意可言,仍然在“教教科书”,那就背离了课改精神,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材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师呢?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改组,使教材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亲身实践,用创造性思维设计一个美观实用的垃圾箱.让学生感受一下发明创造所带来的乐趣,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学生的想象太丰富了,设计的垃圾箱都非常有创意,例如考虑到造型、清理、垃圾分类等问题,甚至考虑到用太阳能开关垃圾箱盖等问题。
从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就看我们怎么去开发,如果我们还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局限于教材内容,就教材讲教材,每天都照本宣科,一点创意都没有,那么学生的潜力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我们常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句话,试想想,如果我们教师连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这种意识都没有,还坚持教材有啥就讲啥,那还怎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呢?教地方课以来,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地方课,并且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的话,教师必须要成为教材的“再造者”,而非教材的盲从者。
反思四: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虽然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时间非常少,但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在此一举。如果这一环节把握不好,整个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都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第二篇:地方课程教学反思
地方课程教学反思
刚开始上地方课时,我跟学生们往往呆在教室里,许多丰富的内容、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既体现不出新课程的理念,又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而地方课就是要学生去“动”——包括动手与动脑。于是,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并确定了负责人,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资料调查成果。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反复思考、查找原因,发现这是由于我没有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而产生的。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帮助解决“找温州名人”资料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薄弱些,如当学生对资料采集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储备的阶段,这时的老师,则应“退居二线”了。地方课程活动主要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实际综合运用的能力,更重要的实施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的投身其中,乐于、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活动中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且通过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份认知,这就是综合性学习—地方课程的价值所在。
经过思考,我在“动”字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变教学策略。1.活动准备阶段。让学生通过我的提示,以及自己的兴趣点,采用问家长,上网等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2.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资料卡、小故事、做调查表等活动让同学们动口交流心得,进行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3.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根据每位温州名人的性格特征及”闪光点”,再指导他们动脑进行深人研究。4.成果汇报阶段。在成果汇报课上,同学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有课件演说的,小品演绎的,资料汇报的,充分展现自我风采,成功地体验了快乐。5.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人物介绍大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做研究的兴趣,了解温州人的优秀品质,真正实现了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研究学习、互助开展活动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调查访问,收集在活动中的方案,资料。通过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了解温州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与判断的能力和勇敢迎接挑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之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分享共同的成果等。
总之,地方课程的产生,确实向老师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都是必须讲究的,而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动”,在“动”中体验,在“动”中快乐,在“动”中获得真知。
第三篇:地方课程教学反思
地方课教学反思
反思一:在备每节课之前应该想的问题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首先就应该想到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才能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反思二:充分开发和利用书本以外的教学资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地方课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要用到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资源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报刊、课外书籍也能提供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平时上课时,我不但让学生从课外书、报纸杂志中收集资料,我自己也经常从这些“资源库”中搜寻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例如,在《能源的选择和利用》这节课中,我就用到了从刊物中收集到的资料——《会发电的背包》。在《功在发明与创新》这节课中,我就用到了从课外书中收集到的资料——《冰造输油管》,并且把这个故事用在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地方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专经常到图书馆的综合阅览室去阅读报纸和杂志,从中获取了很多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反思三:如何使用教材。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我们高兴地看到,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可操作性很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材编写的越来越好了,但在执教过程中,如果我们毫无创意可言,仍然在“教教科书”,那就背离了课改精神,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材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师呢?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改组,使教材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亲身实践,用创造性思维设计一个美观实用的垃圾箱.让学生感受一下发明创造所带来的乐趣,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学生的想象太丰富了,设计的垃圾箱都非常有创意,例如考虑到造型、清理、垃圾分类等问题,甚至考虑到用太阳能开关垃圾箱盖等问题。
从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就看我们怎么去开发,如果我们还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局限于教材内容,就教材讲教材,每天都照本宣科,一点创意都没有,那么学生的潜力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我们常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句话,试想想,如果我们教师连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这种意识都没有,还坚持教材有啥就讲啥,那还怎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呢?教地方课以来,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地方课,并且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的话,教师必须要成为教材的“再造者”,而非教材的盲从者。
反思四: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虽然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时间非常少,但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在此一举。如果这一环节把握不好,整个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都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反思五: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教师就是只管教的而学生就是只管学的吗?
我的理解是,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学习的关系。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人人都有可供自己学习的地方,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确切地说,学生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从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此相应的是,教师从学生那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感觉到有些学生的思维比教师的思维要活跃得多,想象也比教师丰富得多。如果我们每位教师上课结束后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把学生的奇思妙想及时记录整理,收集起来。天长日久,你会惊奇的发现:你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相长。
地方课教学反思
杜慧慧
年6月25 2012日
第四篇:小学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下面给大家分享地方课程教学总结范文,欢迎借鉴!地方课程教学总结1
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年又将过去。回顾这一年,在领导的关心、同事们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在此,把这学期的工作稍作总结,也为这一年的忙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由于地方课程教材内容丰富,老师们备课时经常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教学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特别是同年级的老师更应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在这点上,大家做得很好,一个个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经常与组内的骨干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确实让人感动。
二、深刻反思,共同进步
具备一点反思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地方课程的活动性、整合性、评价性的三条原则”以及“落实地方课程的多元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认为,本课程可以不进行书面考试,但要加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关教材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记录、学生自己的自我报告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倡导评价目标先行的原则,所以,需要教师在上课前,结合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分析与准备,设计评价形式及评价标准。
三、物化成果,不断完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地方课程教学总结2本学期,我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安全课程、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等地方性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他们高兴,现将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等课程的知识都掌握不少,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5、熟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6、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安全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安全行为规范》等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三)环保教育: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五)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幵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下学期我会收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我们会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六)继续进行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通过教育,学生们掌握了预防氟中毒的方法,幵通过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进行宣传。
总之,在本学期的地方课程中,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内容,加之自己经验不足,使学生学习较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争取更好的效果。
地方课程教学总结3时间过得很快,一学期又将近结束了。现将地方课程总结如下:
六年级共有学生两个班,平时孩子们外界知识了解少,对海西的人文地理,文化知识更是了解甚几,因此,教学地方这一科时,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结合海西实际,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现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使学生学好地方课程。而地方课程真实而又亲切,总是以家乡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学得有兴趣,学得有热情。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地方课程以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物质等为主要内容,编制结构采用主题方式展开,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探讨区域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环境
1.认识地理地貌的特点:地处山坳与江海之间,平原缺乏,懂得山水培育了海西两种精神。
2.认识气候特点:多梅雨,多台风,气候温湿,时序分明。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了解人的血缘和人缘等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寿命,儿女财富和地位等的态度,态度,调查就业观念,职业特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2.了解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了解人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区域文化特质
1.了解海西的风俗民情,分析生死观,时间感,价值观和思维特点,领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2.了解海西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古村落群的聚落形态和侨民的聚落形态。
3.了解海西的地方语文和民间艺术,分析瓯越精英文化具有重人文、重教育和重科技的传统、领悟商贸文化的思想理念。
通过各种活动对家乡的海洋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状况从总体上有所了解,在活动中对家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了解海西及各县(市、区)的主要文物古迹,通过实地参观、查询资料、采访和观看记录片等方法感受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了解文化名人的治学及创业历程,体会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认识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文化名人刻苦求学、专心治学、爱国爱乡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研习活动,促进对闽东知名品牌的认识和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通过收集、阅读材料等实践活动,知道闽东是有几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我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去了解家乡的状况。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主要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录象、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波。运用观察、信息搜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调查、社区活动、专题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转变教师即是知识权威的错误观念,让地方教学能得到各层面的支援,如家长、老前辈,专家学者等。因为要将地方教好,非单一教师的能力所能完成,它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的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益。我们采用“问问别人”方式,让学生回家了解一些本地情况,上课时又相互介绍,相互补充,以达到家庭、社会资源的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地方课程教学总结4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校通过教研工作和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将我校开发与实施地方课程的情况和取得的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地方课的实施中,一是严格贯彻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时,把地方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
二、注重课程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课程的价值功能
教学活动是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其价值功能的重要手段。一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二是用探索、发现和操作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三是用角色扮演和摸拟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品质为主;四是用社区活动和小组调查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为主;五是用独立研究和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
三、探索课程的评价方式,让地方课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的实施地方课程,学校在完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评价原则
①注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力求科学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
②注重学生学习品质和探索成效两方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测评内容分基础知识和行为习惯两方面,其评价方式与过程分:笔试、综评、公示。
基础知识的测评,采取笔试方式,确定等级,行为习惯方面,以兴趣与方法、态度与表现、行为与习惯三个领域,采取综合评的方式确定等级。
四、地方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1、通过几年来地方课程的实施,取得以下成效:
①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得到转变。
②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③通过地方课程的特殊功能,学生文化素养、品德素养得到提升,对培养学生完美个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视野得以拓展,能力得到发展,素质得以提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①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还要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看到少数教师缺乏开展地方课程教学活动的能力和经验,他们是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高手,认为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②课程的评价仍是教师的盲区,制约了课程功能的充分发挥。
第五篇:浅谈小学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延吉市朝阳川镇太阳学校 颜范平
地方课程是一门在素质教育为背景的课改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崭新学科。它着眼于中小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内容,“为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本土精神资源”。我认为学习地方课程,不能浅尝辄止,而应重在深入了解,更应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因而,它的教学有它的特殊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地方课程教学的实效?
一、课程资源构建的开放性
地方课程就是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我觉得既然是地方课程,就一定要利用好地方资源,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去网上、书店、图书馆搜集资料,还可以去参观、调查和访问。课标也曾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要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在与父母、亲友的交流中,在搜寻相关书籍资料中,在探寻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而拓展课程的范围。”
所以我想,作为一名地方课程教师,我们更应该用心地去实践课标精神。首要秘诀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真正地“动”起来,充分体现课程资源构建的开放性。比如,布置孩子们去看看延吉区域图、去逛市区,找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大街或小巷,查找有关它的名字的来历。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没什么特别,不过是一个常规的做法。其实不然,通过这样有针对性地查找,孩子们有备而来了,自然底气就足了,一上起课来,各个胸有成竹。特别是后面教学“抽奖游览,猜猜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地名”这个环节,如果单单由老师介绍名人,再引出那地名,势必显得很枯燥,我就颇有创意地以抽奖的方式慢慢地呈现教学内容,让多名学生把握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丰收果子”,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因此,像这样通过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请教他人等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对延吉地名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也有了切身的体验。不仅推动“学”,也有利于“教”。“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过程,大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活动载体设计的趣味性
(一)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参与学习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学生只有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不正道出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吗?
在执教《地方趣闻》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张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到底去什么地方呢?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先不告诉你们。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博士给大家当导游。(课件出示小博士像)
2、小导游在出发前想送给大家一个见面礼。
课件出示:“巍巍耸立的白云峰、波光粼粼的天池、咆哮奔泻的长白瀑布、星罗棋布的温泉群、亭亭玉立的美人松争奇斗艳;”请你猜一个地名。(延吉)师:对,这就是咱家乡的延吉,你们知道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3、这可难住大家,那就让咱们来问一问小导游吧!出示课件:小导游的录音
(延吉市土名烟集岗,又名南岗。“延吉”地名的起源说法不一。明为瑚叶吉朗等卫地,“叶吉”音转为延吉;清代叫南岗(南荒二字的音转),又名延吉,“延吉”满语山羊之意;又说在开发初年,此地常常烟气冈冈,雾气笼罩,故称烟集岗,延吉即烟集的音转;延吉乃吉林的延长之意等。清后期又称局子街,即官衙所在地之意。在民国时期,通常叫局子街,也叫延吉。延边有"六多: 一是山多、林多、水多、矿多、旅游景点多、特产品多。长白山的美自然是众人皆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一赏长白山天池的美景,这也是要看缘分呢。)(1)同学们,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觉得“延吉”这个地名取得怎么样?(生:“延吉”这两个字取得好。)(2)教师揭示课题《美丽的家乡延边》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具体的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蹲下来看孩子”,试着以儿童的眼光看问题,以一颗童心接近孩子,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我就创设了旅游这样的情境,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紧紧抓住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的设计,吊起孩子们的“胃口”,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同时又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以播放小导游的录音向孩子们介绍延吉这个名字的由来,并揭示它的用意。用如此有滋有味的活动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对在当前的教学中,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无疑,对我们的地方课程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它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做到适度适量,从而在课堂上将“有效”进行到底!
三、课后教学延伸的实践性
在我看来,学习最基本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字——“用”。两者关系很简单,即学以致用——学习正是为了能在生活中使用学到的知识。让地方课程与生活课程在课后增加实践活动,才能进一步在课程实施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
比如,学了《有意义的压岁钱》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到同学中去调查压岁钱的使用情况,或者做个小小宣传员:合理安排使用压岁钱的知识,又或者落实行动——这个星期我不要零花钱,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用到生活中去,这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强化有计划、正确地安排压岁钱,形成初步理财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而使课堂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建立起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激励学生不断地追求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课后延伸既具实践 性,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
又比如,我们生活在延吉,但关于延吉的许多地名的来历并不熟悉,于是我执教《地名趣闻》时就把延吉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后,还布置学生进一步开展活动,了解周边地区“趣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地方课程这门新的课程,无疑给了学生和我们这种发现的空间。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历程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实践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学生用他去发现生活世界的美,我们用它去发现学生中蕴藏的美。
总之,提高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我们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活用教材,关注学生,使地方课程教学真正做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