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

时间:2019-05-13 22:4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的歌会》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的歌会》教案》。

第一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三种不同场合的歌会。

2、品读作品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感悟积累。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构思: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5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完成导学案二、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请认真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2、完成导学案二、三。

附:导学案

二、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西 譬()喻 淳()朴 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龙吟凤哕()即物起兴()B、释意:

悠游自在:

熹 微: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文章?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二、三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五组: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语言

2、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作者、题目。(课前播放音乐《彩云之南》)

师:同学们,“彩云之南”是哪里?

——

今天,就让我们和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风光旖旎的云南,领略生面别开的云南歌会。

板书:题目、作者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示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师:你怎样获取了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释、查资料、上网搜索等等。

师: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这种自学的方法。老师也想补充一点,沈从文曾在云南生活长达8年之久,他像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爱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小组展示

师:预习课同学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今天就分小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有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结合原文说一下你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2节人物描写;B组仿写3节人物外貌描写。请A、B组的同学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你能否把这种高超的技艺、轻松的心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

2、师:“一连”“三个”“逼”是轻读还是重读?为什么?“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读时要注意什么?

示例:“一连”“三个”“逼”需重读,可以体现年轻女人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语速要舒缓。

3、指导学生诵读“那次——去了”部分,老师倾听,相机点拨,指导,再让学生齐读。

4、师:你认为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能否结合原文来说?你们小组在仿写时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写时应注意这些。

5、师:你知道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6、师:范读3节,提醒同学进一步体会工笔描绘的特点。

7、师小结:山野对歌,虽然是剑拔弩张的比赛,沈先生却着重渲染了它的轻松与快乐。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展示的形式是A组朗读加表演,B组语言赏析。

A组示例: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读,其他模拟动作或唱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而成的”写出了花的可爱。“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

示例: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广东本地有没有这种山歌呢?与山歌相比,广东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粤剧

3、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杰方能

人灵。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云南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云南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A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对村寨传歌的解读,B组同学用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

A组同学黑板展示简笔画,并对简笔画的内容解说、介绍。(如代代相传的特点、热情无私的精神等)

B组同学一生朗读“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引

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

2、师: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

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

3、师:如果朗读这一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

4、自由朗读:“集会表面——原来如此”部分,注意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5、师小结: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

6、师: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请第5小组的同学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三种场面的相同点。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你认为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师小结:在云南的歌会上,有轻松愉快、有淳朴自然,更有热情与真诚,就是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课文的开头就以总领全文的两句话,表达了这种赞赏之情,请齐读课文第1节体会,注意读出赞美之情。

3、生齐读课文1节。

三、拟写副标题

1、师:通过以上的品读、分析,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否从不同角度,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传达自己学完本文的独特感受?请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书出来,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答案,激励思维火花的碰撞)

示例:“云南韵”“不同的歌会,同一种美”“情动云南”等等。

师:以上同学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触动了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而透过这些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质朴热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这篇文章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板书)

第二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概况

2.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风哕”等成语

3.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合作交流,比较探究,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兴趣,融入歌会,体会歌会的特点和魅力

突破方法:

(1)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入文中情境,并初步体会作者感情然后引导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歌会特点

(2)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歌会的主角,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融入歌会,体会歌会的特点,感悟歌会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进云南: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云南各地风情,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自己最直接的感受(生交流)

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今天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去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走近作者: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在课文删节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预习检测:

四、整体感知,走进歌会:

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他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分享一下作者的见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拿笔圈点勾画,然后说说作者有哪些见闻? 明确:作者听到了戴胜鸟、云雀、年轻女人、老人、赶马女孩等在唱歌,看到了云南特有的自然风情和民族风情

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感受,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3)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村寨传歌

3.思考: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4.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与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渊源等方面来比较)

明确:少数民族同胞们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渊源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难体会沈从文对云南秀山丽水、淳朴民风的热爱

五、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生合作讨论)

生:我会参加山路漫歌我觉得这个最有意思“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花儿在倾听小女孩的歌声,“不住点头”表示对女孩歌声的赞赏我觉得这里也挺有意思的

生:我也会参加山路漫歌因为置身自然的怀抱,而且一点也不孤单“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走”可以看出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的,它与人一起欢歌

师:在山路漫歌中,沈从文给我们构造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在这幅画中鸟儿在争鸣,少女在歌唱,把淳朴的歌声营造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真可谓天人合一啊

生:我会参加山野对歌因为这是男女对唱,特别有情趣

师:那他们主要唱些什么歌呢?

生:“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生:我会参加山野对歌因为他们唱歌的方式不拘一格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而且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才智的大比拼

师:还有想参加山野对歌的吗?

生:我想参加因为山野对歌特别热烈、欢乐你看“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多么激烈的竞赛场面!

生:我会参加村寨传歌因为歌会盛大“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而且如此壮观的场面,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师:也就是说它人多、时间长、盛装,真的称得上是“盛会”!

生:最重要的是它的意义不同寻常“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

[U1] 师: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使我们更好地领略了云南歌会的不同特点和感人魅力,怪不得作者要说:“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六:在音乐《走进云南》中结束:

云南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云南的灵山秀水,养育了能歌善舞的云南人民云南人民对传统民风民俗的重视,让我们感受到了别具韵味的风土人情!

【板书展示】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生

最(智慧)最(自然)最(热闹)

山野对歌 ── 山路漫歌 ── 村寨情歌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2.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突破方法:

(1)通过赏读歌会和美点欣赏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后读,不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2)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傣族歌曲,希望大家能喜欢(播放音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曲调优美的傣族歌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人称“彩云之南”的云南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把握了三种歌会的不同内容和各自的特点谁能说一说文中三种歌会的方式、内容、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生答后,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去领略云南少数民族那神奇美妙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读歌会: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下面让我们赏读歌会

首先请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1.赏读“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明确:动作、神态、外貌

从中,你读出了少数民族农村妇女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2.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云南真的是景美人更美!

3.赏读“村寨传歌”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谁能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

生:“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这些是“全局描写”

生:“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属于细部刻画

师:这种全局描绘与细部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点面结合”

三、美点赏析:

好的作品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爱花的人总能时时嗅到她的芬芳下面请同学们钻研、体会课文第四段,发现这一段中某一个方面的美点,品出文字的“芬芳”,然后向大家进行介绍开始读书,开始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品析、交流)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里一些动词生动精彩,比如第四段中“向碧蓝天空中钻去”的“钻”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伏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生:在第四段中描写戴胜鸟“郭公郭公”的叫声精彩,用拟声词将戴胜鸟的叫声写得十分生动

生:“小山坡”“土坎边”这两个地点让我们看出,云南这地方处处绽放自然美,作者通过这种特别新颖的描写,渲染出十分欢悦的气氛还有“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看那些报春花啊鸟啊,都十分活跃,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师:品得好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

生:我体会的是“呼朋唤侣”这个词,首先用拟人,把鸟语说成人;另外,“朋”和“侣”是指朋友和情侣,这两种人都是美好的,能让人联想到这是充满感情的、充满美的地方

生: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直到“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这一大句话用分号隔开,前面说的是静止的植物,后面说的是动态的歌声,一动一静,很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境界

生:这一段用拟人手法,作者还将声和色都写出来了,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在这一段里,我还看到赶马女孩走的一路上,有静景有动景,静的有树林、柞木林、竹子林还有花草,动的有女孩子的歌声和鸟的叫声,整个这一段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生:本段主要围绕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描写了三种歌声,有云雀、赶马车的女孩和戴胜鸟的歌声,而且赶马车女孩子的歌声是具有淳朴本色美

师:另一种歌会形式是大自然里的歌会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写自然风光,对赶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也可谈一谈

生:我想,这样可以从侧面写出歌声的美妙动情,你想,连鸟儿都陶醉在歌声中,那么更不用说人了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强调“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什么歌都是好听的,因为这里太美了因此,作者这样写是有用意的如果将赶马女孩的唱歌再生动地描绘一下,第一段生动地描写对歌,第二段生动地描写唱歌,第三段生动地描写传歌,那么文章节奏就没有多少变化,而这一段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歌声,文章就有了一点波澜

生:这一段中,作者首先写钻向天空的云雀,然后写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这也是用拟人手法,而且天空中的云雀是在接受草丛中的云雀群的鼓励,才更有动力的,有种和谐的感觉文中小流星的比喻也很形象,像“钻”字一样,写出小鸟飞下来时笔直轻捷整个片段都给人一种和谐欢快的感觉

师:这是极漂亮的细节描写,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写了一个生动的、灵活的、轻松活泼的画面

生:这一段对动物描写得好,我最喜欢“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句,“坐”字将鸟写得可爱、机灵,表现戴胜鸟轻松、快活的特点

生:我又找到了动物描写也是从两方面写: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扶摇盘旋”很容易让人想像那种意境,“一面不住唱歌”又扣在“歌”上,这有声有色描写得更加美好,而且前面景物描写和动物描写都从两方面写,有形有色,让人感觉更加轻松

师:她说写鸟扣住了唱歌我们再来看这一段:云南到处一年四季是有歌声的,戴胜鸟对歌唱产生了兴趣,小云雀是边飞边唱,赶马女孩走在山路上也在唱歌,“唱歌”这两个字也是这一段文字的线索

小结:这篇课文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高有低”,写了低处的景色,也写了云雀钻向高空轻盈可爱的情态;美在“有动有静”;还有美在“有人有物”,用景物、动物的描写烘托人物的活动,来营造人物活动的美好场景;美在“有详有略”,略写人的活动,详写景物;美在“有景有情”,作者的喜爱之情流泻在笔端,不管是用词还是写句还是运用的修辞手法,都表现了作者喜爱的情感

四、歌会背后: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文章中最为优美的地方,但是我这里有个问题这篇文章原来标题是什么?

生:“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师::本文在选入教材时,编者人为地删去了本文前面的一段文字(屏显:)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师:活人是什么意思?

生:有活力的人鲜活的人

师: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哪些地方体现出了云南人民的活力?

(学生阅读交流5分钟)

师:好,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看法

生:第五自然段写道:“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从这句可以看出,这个老人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人“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一个“已”字和一个“早”字,可见老人年岁已高,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还充满热情地传歌,真是出人意料

师:是啊,歌会让这位老人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生:“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女人竟然去荡三丈来长的秋千,而且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可以看出她们是鲜活的生命

师:是啊,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一个“还”字,表明作者对这种自由洒脱的生命状态的尊重和赞美

生:从第三自然段“性情开朗活泼”可以看出云南人民有活力

师:这段有没有具体描写这些女人?

生:有

师:能读一下吗?

生:(学生读)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师:但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屏显:),你同意吗?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毛布衣裤,腰间围个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透孔鞋,辫发盘在头上

生:不同意,这样改就没有云南的特色了比如“黑中透红”生动形象地写出云南女人脸的特色

师:黑中透红,与众不同!

生:删掉的都是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如果仅局限于黑白两色的话,就体现不出刚才所说的活力

师: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她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不可去掉

生:第五自然段写道: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有活力啊!

师:这样的场面真让人感到温暖但是我有个疑问,一唱就是三天,难道他们没事可干吗?他们都干些什么呢?

生: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

师:这些人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去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他们保持住了那中鲜活的生命状态

师:云南人民这种蓬勃的生命活力,鲜活的生命状态,让我们这些现实生活中疲于奔波的人无比的羡慕与向往

小结:所以,云南的自然是美丽的;云南的歌声是动听的,云南的人民是淳朴洒脱的正是这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这么具有鲜活的生命状态的云南人民,同时更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学习这节课后,也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亲近自然、拥抱自然,也用一颗淳朴洒脱的心去感受世间的美好,去追寻内心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

结语: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第三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和歌会文化的传承。

2、品味文中的语言,学习工笔描写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场面描写的方法。

3、从语言品析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礼赞。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工笔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工笔描写的特点。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歌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都是靠经验丰富的歌手以传歌的方式,把各种知识、历史文化传授给本民族的群众。据说在解放前,有一个傈僳族人居住的地方,打官司的时候,被告、原告都是用歌声来申诉自己的理由,裁决人也是唱着歌来判定输赢的。所以一个高明的歌手,在他们的本民族中,非常受到别人的尊重。今天,我们就跟着一代大师沈从文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内容特点。

预设1:师生分读。

预设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一)、要求: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谁在唱,在哪唱,何时唱,怎么唱。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人人、处处、时时、种种。

提问:男女老幼、时时处处,多种多样的云南民歌反应了云南人民怎样的生活状态?(自由、悠闲、快乐、率性等)

(二)、如果是你,在那么多的人、地点、时间、方式中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写?作者着重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预设: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预设:年轻女人 女孩 老人,追问:为什么要写年轻妇女,她的才能从何而来。

教师总结: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民间文化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展示幻灯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三)、三个场合中各自描写的重点是什么?(幻灯片展示:人物、景物、场面)

同学们很厉害,通过读课文掌握了歌会的特点,也了解了云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民间文化传承的方式。

三、美段细读,品味语言。

在三个场合的描写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跳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你认为值得你借鉴的语段,在旁边作批注,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用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说你最喜欢的文段。

预设:人物描写:

在这三个场合中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

(幻灯片展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我们首先来品味一下人物描写的这一段:(幻灯片展示: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那位同学来读?读的时候要读出重音。

教师引导重读的词语传达的精神情感:

这样的女子你喜欢吗?大家一起齐读出喜欢的味道。

教师总结:同学们很厉害,从服饰中读出了人物的生命状态 作者喜欢吗?喜欢他们的什么?,我们读到这里就为这鲜活健康的生命形态自然率真的生命品格,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所感动。

预设:景物描写: 第三段中,这种女人为什么多的是?她们这种鲜活和健康的生命状态和在歌会中表现出来的才情智力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下面部分的内容。

学习第四自然段,谁在唱歌?(女孩子)好不好听,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好听

不好听,是否和前面矛盾? 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气氛?

还有谁在唱歌?(云雀)云雀怎么唱?

幻灯片展示(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教师总结:写景写鸟也是写人,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天、地、人、鸟、花融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优美的风景才能养育出那么美丽的率性、自然歌唱的女孩子。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语:师法自然,野性天成。现在我们明白了吧,前面对歌女子们鲜活健康的生命状态、自然率真的生命品格从哪里来的?

预设:场面描写

十年难逢金满斗是什么意思? 金满斗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写出金满斗会的热闹场面?

参加歌会的人很多,用声音来表现,用时间之长来表现、用各行各业的人参加表现,衬托出金满斗会的场面之盛大。

用了“这里是”、“那里有”、“更多的自然是”的句式来写。

四、走出课文,学习写法。

展示秀山洪安端午节龙舟比赛热闹场面图片。要求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写法来写。

提示:注意观察的顺序。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这里是”、“那里有”、“更多的自然是”的句式。对展示的学生要注意教给进一步修改的方法。

结语:

孩子们:云南优美的风景,哺育字样了自然、淳朴率真的云南人民,云南的歌会是云南人民的结晶,也是文化的传承方式。我们秀山的民间文化,民风民俗需要我们的了解,关注,希望大家在生活里多观察、感悟,并用笔去记录,做文化的传承者。

第四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备课者:郑时仁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4、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散文特点、结构。

4、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一篇《云南的歌会》,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有各有特色,三个场合中在内容上有侧重,在写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具:U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西yǐ xī 譬喻pì yù 糯米nuò mǐ蹲踞dūn jù

忌讳jì huì 酬和chóu hé铁箍tiě ɡū 熹微 xī 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四)讨论第五段。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板书设计:

(一)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

(二)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第五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附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三、检查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继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洲大锣鼓,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一)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

(二)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云南的歌会》教案2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⑵ 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⑶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⑶ 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

设计(二):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一场面重在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多媒体显示)

⑴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赶马女孩子……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⑴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这段文字,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2、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云南的歌会》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沈从文的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了解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初衷。

2、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初识歌会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魅力。

3、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通过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走近沈从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省份?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云南去!让自己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体验另一种自我;到云南去!领略云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气;让滇池柔媚的微风吹去您的忧伤;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风花雪月”的大理、丽江典雅的音乐,香格里拉的悠闲自得,雪域风光的清雄险峻、热带雨林的苍翠一一珍藏。)

今天就让我们收拾行囊,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做一次云南之旅。

二、走近云南看歌会

1、思考: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云南的歌会:演唱会:

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舞台上唱

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按照节目单唱

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为了拥有更多粉丝,

传给下一代使大家喜欢他

(可以课件表格,显示不同)

2、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选择了几个地点的歌会,分别是哪里?

山野、山路、山寨(板书)

3、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

链接材料背景

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所谓秘密,就是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结果明白不仅有犀皮漆云斑,还有五色相杂牛皮纹……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摘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三、走近歌会赏魅力

1、通过材料我们知道,沈从文先生去云南本来是想去参加云南的跑马节,去研究马鞍上的花纹和传统的油漆工。细心的同学从注解(1)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是到了那里,却被更新的发现引诱了过去,“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那么“这一回”中,有哪些更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由“这”出发,找找文中还有没有“这”字?

第2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

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读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抓几个关键句,抓一个关键字,就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了解文章内容、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尽量读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获也不错!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错,还可以运用它去读其他文章!接下来,我们就由这几句关键句出发,看看云南这里更新的发现是什么?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如此吸引作者呢?请你也打开智慧的双眼,用欣赏者的眼光,赏析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2、请大家赏读有关描写歌会的段落,边读边做批注,用“云南的歌会,______最美,因为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发现答:

(1)云南的歌会,歌最美。

情歌酬和,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2)云南的歌会,人最美。

年轻女人的美:外貌描写、唱歌态度从容、轻松,(和“这种年轻女人”相照应)

赶马的女孩子美:淳朴本色美

传歌的老人美:不因年老而沮丧,将文化传承

七十岁的吹鼓手美:

(3)云南的歌会,“文化”最美。

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传给下一代,传歌——文化传承

(4)云南的歌会,景最美。

山路漫歌中的景,和“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相照应,衬托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四、走出歌会探内涵

(选择时机讲):在《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这篇文章中,也就是本文的删节部分,还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引自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沈从文的云南之旅还有哪些更新的发现?最为有意思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生命的颂歌,活

研究性活动:

沈从文礼赞了哪些生命形态呢?思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体查云南歌会的精神内涵,说说“这是_______的生命”。

活动反馈:

(1)、这是智慧的生命。他们唱歌方式多样,贯穿古今,引经据典,随口而出,

(2)、这是聪明机智的生命——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3)、这是美丽的生命,你看,她们穿得如此精致而闪亮。

(4)、这是无拘无束的生命,荡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5)、这是勇敢、大胆的生命——打秋千,蹬个十来写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6)、这是惬意的生命,赶马女孩在竹子林的小路上一边欣赏粉蓝色的报春花,一边唱着悦耳好听的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里,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连戴胜鸟都被她的歌声所吸引。这是多么惬意的生命啊!

(7)、这是热爱生活的生命——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慢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赶马女孩子在如此辛苦的十里路上还把歌声唱得那么美妙有情、悦耳好听可见她们那种对生活的热爱。

(8)、这是内敛、含蓄的生命——“轻轻打了个吆喝”、“理理头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尘,向大家笑笑”,一连串的动作,把妇女虽然歌技超群,洋洋自得,但她表现的委婉、含蓄,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含蓄美。

(9)、这是和谐的生命,全村的男女老幼百多号人聚集在一起,看出他们对传歌的热爱,

(10)这是激情的生命,吹鼓手年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但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在纯朴、本色的云南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生命力,云南女子的勇敢、活泼;那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透露着健康、勤劳;她的比拼在强手如林中取胜,让我们看到了她们的聪明、智慧。在作者细腻的工笔描写中,看到了她的漂亮、淳朴的本色美。山路漫歌中惬意的赶马女孩子,山寨中传歌活泼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教师设问: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生:还有戴胜鸟、云雀、报春花

师:所以我们来看,作者的这种拟人修辞的运用使得云南本地的一些原本普通的、平常的、土生土长的花、鸟都具有了一种人的情感、人的活力。所以它们的生命也是鲜活的。

2、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原来如此”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什么叫“金满斗会”,它有什么特点?

——人多、时间长、装胜、民族文化传承,

(3)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有哪些人?如果平时你见到他们能将他们和音乐、歌会联系在一起吗?

——所以这些普通人他们不因自己身份的卑微而失去唱歌的快乐。

(4)我们都看到在演唱会中最活跃的是哪个年龄段的人?而金满斗会呢?

——年近暮年的老人不因年老而沮丧,相反他们却成为了金满斗会上最活跃的人群,他们要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而且要反复唱下去,知道大家熟习为止。

(5)反馈总结:

沈从文的这次云南之旅发现的不仅仅是云南人每天生活在美妙的歌声里,也不仅仅是他们鲜活的生命。他还发现原本在俗人眼里那么卑微的生命、看似很难和音乐相提并论的形象,在云南的歌会中都焕发了异彩。在云南的歌会里没有灯光闪烁的舞台,没有妩媚多姿的歌者,没有字斟句酌的曲目,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淳朴本色的情感,也正是这份原生态的生活和情感,让他们忽略了俗世的种种困扰,拥有了从容不迫的心态。

五、今日的云南歌会

沈从文的云南之旅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情形了,而今的云南的歌会有没有被继续传承呢?同学们想不想一探究竟?20xx年著名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宋祖英在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演唱了云南民歌《猜调》,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宋祖英肯尼迪演唱会云南民歌《猜调》

欣赏后,学生谈感受:

我们倍感欣慰的看到云南的歌会,不仅没有失传,还在世界上唱响,登上了世界民族音乐的殿堂。

六、作业:

沈从文的创作一贯追求表现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的人性美,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人情美。课外阅读他的中篇小说《边城》,那里有更多这样鲜活生命的影子。

教学反思:

优美的语言与思想的内核

文学作品的教与学,一定要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以文本语言的学习、品味、赏析、运用为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品味等,透过优美的文学语言,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核。

任何写作技巧的学习是为文章的内容服务的。

使学生不单单是学习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得到人文的情感、思想的升华、灵魂的触动和生命的感悟。所以,沉浸其中、涵咏语言,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云南的歌会》教案4

内容预览: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5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云南的歌会》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请大家来听一首歌。

1、听《月光下的凤尾竹》赏云南风光图,听了这美妙的葫芦丝赏了这美丽的图,大家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好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云南,一起去参加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

2、出示作简介,背景资料再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跟着录音读一遍课文,然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几种唱歌。(找出相关语句)

这是种生面别开、三三五五赶马、大伙儿唱得、

板书:对漫歌传

2、山野对歌中对歌的地点在哪里?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处

唱的是些什么内容?

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说明以情为主,也有其他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对调子是一个什么作比拼?

机智才能

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年轻妇妇”同学们齐读这一内容看着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妇女的?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一、说教材

学习本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云南的歌会》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沈先生的作品。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二、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动学生,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学法和教法中始终贯彻这一思想。

1、搜集材料课堂交流。

发动学生广泛的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有关本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色,整体感知文章。

2、在歌声中感受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云南的民歌。

3、默读扫清文字障碍。

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互相讨论、交流,自主解决字词,贯通文意。

4、朗读演绎文本

三、说教法

1、整体感知文章

请同学们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2、品读文章

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探究感受最深和最感兴趣的。小到一个词汇,大到文章的结构、写法和内容。

“山野对歌”强调的是才智,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通过是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美;“村寨传歌”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

3、写法探究

点面结合:歌会有一个人的独唱、几个人的对歌、还有众人的群歌,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丰富的民族文化。

精雕细刻: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动静结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

四、说拓展

作者抓住了云南民族的特点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幅多彩的风景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也有许多独特的风景画,沧州是有名的旅游城市,请大家为我们的嘉宾描绘一幅民俗画。

这个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活之美,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在开发我们身边的校本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就这样呈现在烂柯山下、南孔胜地了!

首先,我想向这座将仙气与儒气完美结合(语文教学只有二气相和才能彰显魅力)的城市——衢州表示我深深地敬意,你静静地偏安一隅朴实得让人感动。我想向那些对我课给予肯定的专家和同仁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你们默默地眼神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我想向那些对我课堂语言和课堂教态提出批评和建议的老师们表示深深地嫌意,真的对不起,下次我会努力的。我想向那些对我课提出批评和本能反对的老师们深表感谢,是你们让我看到太多的不足,使我变得更为清醒。尤其要向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初二(6)的全体同学说声谢谢,是你们让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波澜起伏。

《云南的歌会》虽已上过多次,但总是感到不满意,这次衢州上下来,似乎已有一些感觉。这也许全得力于仙气与儒气的“天人合一”吧!然而,这堂课还有太多的不足。

第一、课堂语言与教态影响了课堂的美感。这可能是我的硬伤,我要想法设法去改进改进,争取有所突破。

第二、生命环节用时过少,致使课堂出现头重脚轻之感,从而让最后呈现的字幕力不从心,缺少应有的震撼力。原因在于生命环节的铺垫不够,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现实人生的沧桑与疲惫,故而“清风明月”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由此可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对准确的时间付出,否则将难以达到环环相扣层层铺垫的妙境。

第三、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自然,如何将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

第四、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够多,“读”出意思做得还比较欠缺,放声朗读可能是初中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方向,今后还请飞耀兄多多指教!

第五、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

也许是由于“敝帚自珍”之故,对《云南的歌会》的解读我自己还是比较珍惜和看重的。在此还是想多说几句,诚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对一个文本,我们既要关注其原生价值,但更要关注其教学价值。我上《云南的歌会》,就是要将文本放在今天这个忙碌功利的现实人生背景之上,彰显其鲜活滋润的生命形态。对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可能冲击力不是太大,但教学的价值究竟是关注学生的现在还是关注他们的未来,我个人比较坚持的是关注他们的未来,将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而“活”。所以,我“固执”地将本文定位在“生命”的立场,就是要学生体验到,我们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第二、文本细读。语文教学一不小心就会进入空洞说教的境地,有“文”无“言”。我个人语文教学理想是: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的层进入文化的层面再从文化的层面进入言语的层,在言语和文化之间走一个来,从而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文本细读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话题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的整体设计。我以为,本设计的妙处有二。①“意思”这个“教学切口”来源于文本,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能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作家情怀,达到“文”“言”结合之妙境;②从宏观上看,整个教学流程能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始终处于“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平衡之中,其间充满变化与生机,从而让整个课堂呈现出起伏变幻的曲线之美,从建构主义认识论和现场效果看,这确是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阅读过程。

第三、文本细读要防止“支离破碎”。为防止“支离破碎”,我在“发现意思”的环节始终引领学生围绕“诗意的生活”这个主话题来展开,在“作家的意思”环节始终引领学生围绕“活的生命”这个主话题来展开,从而让课堂在“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的表层线性的推进中潜伏着由“生活”到“生命”的暗线,从而达到“明”“暗”结合。当然,沈从文先生的三个场面表面看来是平面的,其实它们之间可能蕴藏深深的逻辑联系,这可能是有待研究的,说不定其间更有意思,我期待着为我指点迷津。

我是一个语文爱好者,对于名誉与奖次,我看得很淡,关键是要把课上好,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语文(你可以认为我说的是漂亮话)。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云南的歌会》教案7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形式特点

课堂自学:

赏析品读课文:

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讨: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3、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4、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5、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6、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请你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短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文,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通过读文、视频欣赏,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引导朗读,用心品味。

2.分小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延伸拓展,增进学生对民歌民谣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云南的民风民情,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知识技能”中的1、2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注:PPT已经上传,请查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播放《56个民族》。

一、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二、检查预习:

1、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迤(yǐ)西蹲踞(jù)酬和(hè)凤哕(huì)箍(gū)桶

忌讳(huì)掠(lüè)地即物起兴(xìng)

2、词语释义:

歌会:各族男女青年会聚一堂,以歌会友。或聚在一起唱歌。

酬和:用诗词应答。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龙吟凤哕:龙叫凤鸣的声音。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进入正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云南。

2、展示云南风情图片(多媒体展示),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何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flash朗读,学生边听边想:

1、文中写了谁在唱歌?

2、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三、拓展延伸

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出示视频电影《阿诗玛》片段和《凌云茶文化节》片段)

出示幻灯片:(通过对比体会云南歌会的特点)

歌会

对比项

表演场地

演员

排练与否

云南的歌会

演唱会、音乐会

2、民族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为了让咱们云南的歌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写一句广告词吧!

3、收集身边的民歌民谣(如《刘三姐》片段、《民歌大联唱》片段、田阳壮族民谣《迎客歌》等)

四、研讨

文章的细节和字句就像两扇门窗,前不久,我跟一个QQ网友聊《云南的歌会》,有个叫“天涯海角”的网友给我提了这样一个看法,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来请教诸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可分小组讨论)

沈从文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幻灯片展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云南的歌会》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云南的歌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课文录音朗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云南的歌会》教案10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

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

学生微机室

【教学设想】

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

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

四、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2、课文赏析:

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最想参加哪一种形式的歌会?理由是什么?

⑴ 山野对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⑵ 山路漫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由学生即兴唱歌)

② 欣赏云南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歌声中进一步领略云南迷人的风光。

③ 语言赏析。学生勾画,自由赏析。学生齐读以下两个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妙用,注意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点“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⑶ 村寨传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② 欣赏村寨传歌的画面,视听结合感受场面的宏伟。

③ 以就近四人为一小组,每组选定一首熟悉的歌,全班一起唱,感受村寨传歌的气势壮观。

总结:

1、学生谈学了本文的感受。

2、赏读完《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无不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1、网络了解与歌唱有关的我国的文化习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侧重的了解,并适当地让学生表演。

2、唱响云南民歌,在歌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主要写人 爱生活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 力画环境

村寨传歌 重写盛况 爱民俗

《云南的歌会》教案1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研读探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课堂练笔

提问总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

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材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

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关传统

二、作者简介 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 认真听读

了解名家作品,积累文学知识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考查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释

学生积极参与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整体感知

媒体展示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

用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五、研读赏析

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

深入的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探究文本

认真阅读、思考、回答及发问

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正了解歌会的相关知识,符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文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趣味性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综合能力。

六、课堂小练笔

媒体出示练笔要求

学生积极书写并展示自己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七、总结式提问

以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总结

学生踊跃参与

既能检测学生课堂所学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拓展延伸:

补充介绍常见民歌种类,鼓励学生一展歌喉学生兴味盎然,但由于时间关系,选三两学生展示 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调动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发挥、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 对人、自然、艺术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自然情趣

山寨传歌--艺术修养的品味与欣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从作者身上去着手剖析。我探讨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沈从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对云南以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积淀下写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亲切感人。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赏,从而歌颂云南人民的乐观淳朴的民风。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文的技能目标定为:欣赏品味文章质朴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其次,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解读,说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导语的设计上,从民歌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对其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快速抓住云南民歌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于快速进入文章的氛围。

第三、我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在设计问题上以一个大问题带动整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又在各个小问题上根据课堂进程灵活调整,这样使整堂课条理清晰。

第四、我将整堂课设置按照由浅入深、由内容到语言、由语言到结构、由文本到实际的顺序进行,从文章整体入手,最后落到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效果要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

想法往往是过于完美和理想化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第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正常情况下应当用两课时教读,但受作课限制,使得节奏有些紧,因而留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也不够多。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让他们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只是安排了一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几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全班同学齐读第五自然段而已,这不利于学生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感知。

第二、由于之前和学生没有过接触和沟通,对学生的情况也不够了解,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不够勇敢,甚至有些紧张,没能放开,使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第三、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情感投入也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美感。

总之,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云南的歌会》教案12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从而体会歌会的特色。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欣赏品味精彩的语言片段,感受云南歌会的美。

3、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俗风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歌会的特色。

难点:

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意蕴。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虽然脉络清晰,但是内容繁多琐细,对三个场景的解读上很难处理,因此我决定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以美为切入点,把对美的赏读与挖掘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基于本文的特点,我将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同时通过点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时刻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民俗文化

1、由单元特点——民俗入手,先让学生说说我们河南本地都有哪些风俗?

民风和民俗,作为精神文化产物,是我们民族成员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然而在当今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民俗的声音已经完全被都市的喧嚣所淹没,因此我希望学生并不要拘泥于课本,充分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传统文化因子再次活跃在孩子们的视野中,所以在讲课之前必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民俗问题的兴趣。

2、导语:

我们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刚才说了我们河南的民俗,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美丽的云南之旅,看看那里都有怎样美丽的风俗?

3、云南之旅: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由我和学生在课前共同收集的材料整理而成的ppt《云南之旅》,通过图片展示向他们介绍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

看完了美丽的云南风情后,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家沈从文是怎样向我们展现云南的民俗风情的,不知是云南之美流淌出这样的文字,还是沈从文的文字流淌出别样美丽的云南。

二、了解作者——熟悉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本篇课文选自沈从文的《记忆中云南的跑马节》一文。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云南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就是沈从文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学家对云南民俗——云南的歌会的一种“行为采录”,是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对于民俗文化一种特殊的“抢救性发掘”。

三、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特色

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自己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并在朗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例如本文的特色词语:

蹲踞酬和譬喻柞木龙吟凤哕

箍桶阉鸡熹微

(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读音的同时,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速读全文——理清结构层次

本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描写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民歌演唱。再次快速地阅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看看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找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请全班同学共同分析,看看那个同学分的最准确?

进而明确: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合作探究——讲述歌会场景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都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比如在“山野对歌”中

小结: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多读,在阅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关注民俗话题——走进美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接下来首我将播放一段视频,这是在我们河南土生土长的曲艺盛会——马街书会。看完了我们河南的马街书会,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美丽的云南,看看那里究竟有怎样美丽的风俗?

2、初识文章特色——发现美

(由于本文的篇幅比较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找特色:

速读课文,归纳总结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教师点拨:所谓“特色”也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咱们可以从全文的结构和文中的语言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明确:

比如:课文结构清晰

表现内容丰富

语言自然生动

片段描写精彩等特色。

在归纳出这些特色后,紧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色?

比如,课文结构清晰,可以分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传歌”三个画面;

片段描写有:

景物描写片断: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动物描写片断: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

场面描写片断: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

人物描写片断: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学生们通过查找可能还会总结出还有情景描写片断、事物描写片断等等。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将从以下两大步骤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

3、展示歌会画面——感受美

在这个环节我将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以及它们在特点和描写内容、描写重点上都有什么不同?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

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加以教师的点拨进而总结出以下内容:

歌会画面描写重点描写内容歌会特色

山野对歌人物外貌、动作、才智对抗赛歌

比拼才智

紧张激烈

山路漫歌环境花、鸟、人即兴歌唱

快乐自由

无拘无束

山寨传歌风俗参与的人、场面、形式民歌传唱

热闹非凡

其乐融融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第二步: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对“山路漫歌”这一自然段进行重点品析,因为本段对景物、动物的描写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岁的赶马女孩子与学生们的年龄相仿,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4、体会民俗风情——品味美

接下来咱们来具体品味一下“山路漫歌”这一自然段究竟美在哪里?

①听歌声

本段生动地描写了唱歌的场面,试着在文中找出都是谁在唱歌?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出:

云雀在唱歌:一边飞一边不停的唱歌······

戴胜鸟在唱歌:“郭公郭公”叫个不停······

赶马女孩子在唱歌: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让学生通过品味体会作者把自然界的歌声与人的歌声相应和,给人一种自然朴实,和谐欢快的美感。)

②赏语言(本段语言非常优美,我会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让学生边读边注意着重标注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体会把报春花的颜色和天空的蓝色交织在一起,不仅有种醇朴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产生一种联想,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云雀起飞的样子,并体会动词运用的生动精彩,不仅表现出云雀的轻捷,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扶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③品美点

在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表达欲望,我会先进行点拨:

“这段文字写的多美呀!比如美在有动有静:

动态的有关于云雀动作的描写: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静态的有关于景物的描写: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粉蓝色的报春花······”

经过点拨学生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点,比如: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人有物,以及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详有略等等。

(好的老师要懂得有放有收,在学生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后,进而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笔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写上,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意图?

明确:“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设置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在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只要有所感受,体会到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以及作者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升华美

思考:学习完这篇课文试着比较一下,云南的歌会和马街书会的异同。(这样学生在比较中既是对课文的回顾,又能提高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突破难点:我们的马街书会虽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如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学习完这篇课文,在对待民俗文化方面我们都有哪些思考呢?

教师点拨:

学生明确: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1、收集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家乡风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记忆中云南的跑马节》。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对抗赛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即兴歌唱风俗美

山寨传歌:民歌传唱场面美

《云南的歌会》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

(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

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

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

(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

第二,这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

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云南的歌会》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5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黑板展示,让学生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云南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作品风格,了解云南民歌特色。

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3.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脉络,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三)连线作者,了解民歌有关知识(6分钟)

1.民歌释义: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歌会释义: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

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一生都在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

(四)一读课文,梳理脉络(10分钟)

(或集体朗读,或分组分段朗读)

自学指导:根据朗读划分层次,概括段意。教师巡回检查。

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侧重于人物)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侧重于景物环境)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侧重于场面盛况)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当堂练习:(11分钟)见小本名校秘题

(七)布置作业(1分钟)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1.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二)赏析品读课文:(30分钟)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赏读“山路漫歌”研读品味4─5段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齐读第5段。

1.“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2.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唱歌人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的场面

(三)总结(1分钟)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教师:愈是世界的就愈是民族的,请你给你最喜欢的歌会写一句广告词吧。

教师范例:今年过年不听歌,听歌只听云南歌。

学生自由套用电视上的现存广告词。教师提供一些设计的广告语:

如果你没有听过,你委屈了自己的耳朵,如果你没有见过,你对不起自己的眼睛。歌声在碰撞智慧在闪烁。歌声穿林樾百鸟相和鸣。亲近自然聆听天籁。

2.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

(五)当堂练习:(9分钟)见大本名校秘题

(六)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案15

【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 ) 譬喻( ) 糯米( ) 蹲踞( )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 和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三、研读赏析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四、拓展迁移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五、课后练笔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下载《云南的歌会》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的歌会》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麻栗坡县六河中学田 开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16.云南的歌会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知识与能力: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2.感知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时间:2014年4月22日 设计人:lypfmc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

    《云南的歌会》最新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

    《云南的歌会》教案

    【 学习目标】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选5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

    云南的歌会公开课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