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
(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
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
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
(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
第二,这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
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第二篇:云南的歌会 优秀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执教人: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明确: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第二,这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第三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麻栗坡县六河中学
田 开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应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一、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准确体会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四、教学设想: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学生互问互答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
朗读录音、课件、MP3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能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一)导入、了解作家、默读课文。
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我们云南是聚居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进一步领略咱云南民歌的风采。
作者简介(幻灯片):
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先听课文录音范读,然后自己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附:导学案:
1、课文初探(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西()
糯米()
譬喻()蹲踞()
熹微()
酬和()柞木()
饽饽()打铁箍()桶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B、释意: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A、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B、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文章的?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2、文本拓展
我们的家乡六河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3、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幻灯片:小组预习任务)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全体: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学习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关注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一)导入:
播放:音乐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这是一首什么曲子?(生:云南民歌)上节课,我们已认真预习了第16课《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先生让我们领略了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谁来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示例: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小组展示:(幻灯片: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展示)
师:下面请各小组将导学案中的预习成果进行整理,依次展示。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分别是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教师点拨:
1、生: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示例:“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谁能结合原文说一下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第2节的人物描写;B组仿写第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下面我们将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因此,在诵读的时候,“一连”“三个”“逼”应该重读,才能体现年轻女人的对歌水平高;而下文“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读的时候语速要舒缓。
(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朗读。)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教师点拨:
1、师:作者对这位年轻妇女的外貌描写的方法,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2、由学生自己小结学习内容,教师点拨。
示例: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展示的形式主要是语言赏析。
示例:
1、“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模仿天空而成的”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可爱,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2、“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
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
3、“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教师点拨:
1、师:在预习环节中,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共同释疑。
示例:①本自然段应该主要写“赶马女孩的歌唱”场面,可是这段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其他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示例:②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③还有没有更具体的理解?(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④与路南和迤西山歌相比,我们六河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壮族、苗族的山歌
2、由学生自己小结“山路漫歌”,教师点拨。
示例:这里,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很蓝,花很美,悠悠鸟鸣声婉转动听,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里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了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灵方为人杰。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家乡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也叫“金满斗会”,这是一个“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的盛会。A组同学主要以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由一个同学朗读“我以一个客人身份„„熟人真不少”部分,组内其他同学穿插表演。
B组同学深入探究了一些问题,比如①“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②参会的都是些什么样人?从这些参会人来看,体现了“金满斗会”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同学还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 示例:①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结合原文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②从文中哪些可以看出歌会的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如此壮观的场
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2、由学生自己小结“金满斗会”,教师点拨。
示例: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盛况空前,十年难逢。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特写。
(三)问题探究
1、幻灯片:三个唱歌场景画面
2、幻灯片:针对这三个场景,请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为什么? 示例:(引导学生认知云南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3、教师利用幻灯片点评:云南的歌会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民俗、云南人民的热爱。
(四)总结
幻灯片:欣赏完了云南的歌会,体验过了云南的风俗民情,我们了解到了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呢?(播放:白族——《五朵金花》)
师: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都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图,本单元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五)布置作业
请课后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四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16.云南的歌会
授课时间:
****年**月**日知识与能力: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2.感知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
讨论第四段内容
.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山鸟呼朋唤侣。
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讨论第五段。
.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时间、参加者、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后记:
第五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