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板书《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开篇之作,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彰显着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文章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晰。无论是精雕细刻的人物描写,还是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景物描写,或是气势恢宏、热闹非凡的场面描写都是值得品味和挖掘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意境,以及内在情感美。
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去悟;课余搜集各民族民歌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激发他们个性言说的欲望。
云南民歌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把探究本土文化作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学生对本地的民俗文化是并不陌生的。充分利用这份已有的宝贵资源,来拓展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智力、语文情思和审美等方面。基于此,我从两个方面确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一是多角度品读云南民歌的“美”,学习其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二是掌握语言品读的方法,进行自主品读。
人文目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由此自然生发,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情感,增强其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因为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如果仅仅将本文的人文目标定位于对民风民俗的热爱,就肤浅了些。
3、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特点以及作者侧重点的不同,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等要求以及《云南的歌会》作为经典美文的特点,考虑到八年级学生自身特点,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点拨法、合作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广为传唱的民歌与经典影视《五朵金花》、《刘三姐》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来领会云南歌会的美妙。“我想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启发点拨法——强调自学为主,但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掌握学习方法,师生一起分析第一个场面,之后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二、三个场面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
延伸拓展法——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比较演唱会、音乐会与云南的歌会的不同,再次感知民歌风采。
三、说学法
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其一,朗读法。学生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感悟语言魅力,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而本文正是一篇具备了人美、景美、情美的文章,需要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作品的韵味。
其二,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品读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美的能力,同时学会自主运用一定的语言感悟方法进行互读、自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其三,情境体验法。学习本文,需要学生舍身处境地去感受体验其意境,从而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上课前我们先欣赏一首歌《蝴蝶泉边》,跟大家听黄雅莉的:“我唱着妈妈唱着的歌谣,牡丹儿绣在金匾上”不一样吧?这是民歌,在云南呀,这样的好歌可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就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 简介作者:
沈从文是哪的人(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自治州苗族人)。什么家和什么家?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对中篇小说《边城》,它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放课件)从作者资料中我们知道:沈从文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那么作者被云南什么样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住了呢?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几种云南歌会的情况?
读完了吧?那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我们看课文第一段作者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那作者到底有哪些见闻,写了几个场面呢?
请同学们先找出相关语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作者的哪些见闻?哪几个场面?
“ 对调子的来自四方”“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等——山野对歌
“ 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出口自然” 等 ——山路漫歌 “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在照规矩传歌” 等——村寨传歌)
那么课文的结构层次也就出来了吧? <三>品味文本、深入探究
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在方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以及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呢?(放课件)1.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一起分析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请同学们齐读二、三段,边读边思考这个场面的特点和作者重点写了什么?(对学生阅读做简单评价)
我们先来看看“对调子”、对歌对的什么内容呢?(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却有种种不同方式”,那到底有什么不同方式呢?谁来说一说? ·····也就是说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谁知道“却有种种不同方式”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明确:“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引出了下文。)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多”字在文中是不是可有可无,不要行吗?哪位同学想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明确:“多”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老师这儿就有一个不是情歌的例子(放刘三姐对歌秀才灰溜溜)
地主莫海仁请来了陶、李、罗三个秀才。要和刘三姐对歌。三个秀才轮番出题,都没难倒三姐。轮到刘三姐出题,三个秀才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不过古人说:“发于情,施于爱”,有情才有爱,没有情,就不会有云南歌会,没有情,就不会有这个民族的延续。情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纽带。所以说情字能不能去掉?····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是非常准确的。)
在这个场面中作者还写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
⑵那用了一多半的文字写的是年轻女子,也就是说作者在这个场面的侧重点是唱歌人(板书)
那作者从哪写方面描写的呢?表现出了年轻女子是什么样的性格呢?(找学生回答并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的朗读)(明确: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也说明了山野对歌是具有对抗赛性质的(板书))
(放课件)
⑶请同学们比较下面文字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明确: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第一段可以说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如同一副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情,细腻生动如在眼前。
第二段描写的是人物的气质,写出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作者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描写你的同桌呢?呆会儿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好那位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 2.山路漫歌
(1)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刚才分析第一个场面的方法,同桌讨论:(放课件)山路漫歌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个场面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山路漫歌”——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特点——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侧重点——环境
(2)那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作者是不是跑题了呢?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提示:在《海燕》一课就学过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首先,作者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山花烂漫,山鸟齐唱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场境。
其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那请同学们画出你喜欢哪些句子或者词语,说说理由并与同学分享。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
作者的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模仿。3.村寨传歌
作者说:唱的最热闹的是什么?找一找它的特点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
场面盛况空前:
⑴ 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人多 ⑵ 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时间长
⑶ 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盛妆
也就是说村寨传歌的场面盛况空前。板书
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唱歌场面的描写)板书(放课件)村寨传歌大概就是这样的状况,课文最后一句话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十年难遇一次为什么还要办这样的盛会呢?
引导:“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
也就是说村寨传歌是传授民歌的课堂,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板书 <四>拓展延伸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的民歌文化,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回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放课件)(提示:可从唱歌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来一起欣赏一段对歌的视频
1.唱歌地点:演唱会、音乐会所受的拘束较多,多在室内举办。而云南的歌会中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唱歌。
2.唱歌的人:某个剧团某位明星;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
3.唱歌内容:严格的作词作曲格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云南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4.环境气氛:所受的拘束较多;歌会自然纯朴,气势壮观,那么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云南的民歌呢?如果让你去参加你愿意参加那个呢?
<五>总结
山野对歌
别开生面、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村寨传歌
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跟着作者,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不是已经激起了同学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呢?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近几年,韩剧扑天盖地而来,而且我们也都发现,中国人身上几乎都穿上了韩版服装。据说,韩国在卖给我们电视剧拷贝时几乎是不赚钱的,但我们想想这韩版衣服便宜吗?其实这就是韩国通过电视剧文化下服装经济战略。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希望我们都用自己的智慧能够从更为宽广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因为,越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越是世界文化,而越是具有世界的优秀文化,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更加强盛和伟大。
五、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场面 特点 侧重点 山野对歌 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抗赛性质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环境 村寨传歌 传授民歌的课堂,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唱歌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