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课例评析(已发)

时间:2019-05-13 22:5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相教学课例评析(已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相教学课例评析(已发)》。

第一篇:蜀相教学课例评析(已发)

《蜀相》教学课例评析

韩宝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

近期到一线调研,观摩了多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其中高二年级杜甫《蜀相》一课,有些细节处理值得推敲商榷。陈述如下,与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老师发给学生们的课文导学辅助材料中,载有该诗的白话译文、创作背景、赏析文等内容。后来才发现,这些内容都是从“百度”网页上完全复制过来的。细读之后,发现其中有些信息未必准确。

一、关于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赏析讲义云:“寻”字之妙在于它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急切、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蜀相》一诗,前人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此时杜甫结束了四年因“安史之乱”引发的颠沛流离生活,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他在这里安居交游,赋诗题画,近4年中写下240多首诗篇,精彩之作层出不穷,如《春夜喜雨》《绝句四首》《过客相寻》《江畔独步寻花》等诗,暂时纾缓了仕途失意的消沉。

笔者认为,讲义的部分文字过于注重挖掘,力求塑造诗人“高大全”、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实暂时避开了战火,过上了安定优游的日子,杜甫的诸多诗文勾勒了他的惬意生活状况:“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特别是诗人所作《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七首,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独自漫步锦江畔,欣赏花枝繁茂、蝶舞莺歌,胜日寻芳,表达了诗人久经乱离后得以和平宁静生活的喜悦心情。全诗动静相应、不着声色,却生动自如、别有风味,与战火乱离势同霄壤。

讲义提到,“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那么《江畔独步寻花》组诗标题中的“寻”,该如何领会才是所谓“正解”呢?“寻”字还可以理解为武侯祠的位置幽曲,对于初到成都路线不熟的诗人而言,颇有些生疏感。也许不过是诗人解决衣食温饱之后暇日里的四处游览胜迹之举,“何处寻”以叙述追寻古圣先贤踪迹之义来表达诗人登临凭吊之情,非要把一介平民诗人生硬主观地拔高膜拜为不食人间烟火、时时刻刻胸怀“追慕先贤的急切、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造势”斧凿的思维定式使然。

讲义指出,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森森”,这里指祠堂周围柏树繁密茂盛、修长高耸、浓荫幽暗,是否一定给人“象征意义”、“联想诸葛亮的精神”?恐怕不免牵强之嫌。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笔者试理解为,自诸葛亮病逝武功县五丈原,至五百余载后的诗人今日访谒祠堂,浪花淘尽英雄、风流余韵湮没、时代隔膜久远、徒叹物是人非的况味可能是不可忽略的。

二、关于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讲义中的“白话译文”部分把这一联解释为: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前句中“自春色”解为“自然的春色”,后句中“空好音”解为“隔枝空对婉啭鸣唱”,似都有探讨的余地。

笔者认为,“自”、“空”在诗句中都充当了副词角色,而非如“白话译文”部分所说的“自然的”、“隔枝空对”。这个“自”字,在句中作“依旧、仍然”解。这个“空”字,在句中有“徒然、白白地”之意。诗作第二联试理解为:掩映台阶的碧草葱葱空自展现着一派勃勃盎然的春色美景,枝繁叶茂之间的黄鹂徒劳地啼鸣传递出宛转清音。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描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成都的春天当来得更早。武侯祠外“柏森森”,阶前碧草萋萋生机,叶间娇莺恰恰百转。这里特别强调,有不少读者认为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丞相祠庙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意在描写武侯祠堂环境的荒凉。笔者不能苟同,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恰恰是一派充满活力的芳春气象。如果一定要说“荒凉”,充其量也只是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心底里的几分感物思人的情怀。

“碧草”意在渲染“春色”之怡目,“黄鹂”意在强调“好音”之悦耳。景色不可谓不幽美,清音不可谓不迷人。然而,这一派大好春光,在诗人眼里心中都是无足轻重。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草木无情、禽鸟无知。武侯的丰功伟业、人事代谢,诗人的颠沛流离、百般心事,草木禽鸟并不关心,自纵其势、自得其乐。一“自”一“空”,既是“碧草”、“黄鹂”本真的自顾常态、质性自然,又是诗人物我两隔、胸臆寥落的真实写照。自然恒久,世事多变、人生不永,欢愉与沉郁之间,不失几分机心禅意。空旷的天地之间,无人欣赏,没有知音,无人懂得珍惜眼前美景,也就徒增些许悲戚。一“自”一“空”,让所有撩人的春色趋于黯淡,使所有的花香鸟语归于寂寥。正如杜甫在《阁夜》诗中所说:“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自”和“空”两个字是颔联之眼,两相对举,前后呼应。且运用巧妙,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深沉怅惋。“自春色”、“空好音”,庭草自春,新莺空啭,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交融,衬托人事已非,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和扼腕叹息。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见谢榛《四溟诗话》),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句诗人对诸葛亮的评论与哀悼,引起下文。前后紧密呼应,铺垫自然,蓄势而发,感情真挚强烈,从而使得全诗更加伤情。

“自”和“空”一仄一平对称,以乐景写哀情,由景转换到心境,隐含了诗人将自己的落拓境遇与诸葛亮的辉煌功业对比而倍感失落,诉说着自己一片忠心无路请缨报国的愤慨。

三、关于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白话译文”解为: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笔者认为此解并不够通畅准确。

“三顾”指刘备多次亲往隆中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的典故,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有解释为“再三劳烦”,也有解释为“屡屡、几次”,似都不确,因与“三顾”重复。且从律诗联句工整对仗的规则要求来看,“开济”意为“开国、辅佐”,“频烦”与之相对,也应作动词为宜。“频”,危急,《玉篇·页部》:“频,急也。”《诗·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毛传:“步行频急也。”“烦”,劳苦、疲劳,《广雅·释诂一》:“烦,劳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晋书·庾亮传》:“频烦省闼。”唐张籍《寄韩愈》:“临溪一盥濯,清去肢体烦。”

由此,“频烦”一词可以回归正解:诸葛亮与刘备君臣屡屡研究分析政治军事局势,在危难中殚精竭虑支拄国事,计议筹划统一天下的策略。辅先主刘备开创蜀汉基业,佐后主刘禅撑持危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诸葛亮《出师表》中有提及:“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拳拳“老臣心”。周汝昌先生评:“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清光绪辛丑(1901年),叙州知府文焕书匾额“丞相祠堂”及门联“明知炎德已衰感三顾君恩出抚危局,毕竟大名大(按,“大”疑为“不”之误)朽怀两川相泽来拜荒祠”,颂赞诸葛亮至死不渝的报国苦衷、呕心沥血的耿耿忠贞感召后人。

四、关于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壮志未酬、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以及类似人物史事,增强了对后世众生的感染力。

“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人杜甫毕生持有崇高志向,却又始终未获展布,“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这个悲剧人物也曾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的感喟浩叹。不否认杜甫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政治理想,更不能够回避他仕途坎坷、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垂暮自怜、钦迟悲慨。

“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自然不仅指凭吊者诗人自己,也包含了千古以来无数具有同等爱国深情、为国为民的大智大勇仁人志士。第四联长歌当哭沉挚悲壮,密意低回、震撼人心,对于后世读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移情作用,激起多少失意英雄的心事慷慨共鸣和扼腕痛惜之叹!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清邵子湘评此诗:“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此言得之。

五、综述

学生们在理解这首作品时,颔联的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都迟迟不能较好地解决,以致频频卡壳,足以说明这两个“副词”的难度,同时也是其重要作用的体现。遗憾的是,教师自身对这一点的理解、重视不够,解释不够到位,一语带过,阐发不足,也就难以引领学生们理解诗人身外春光烂漫、花香鸟语,心底几许空寂悲凉的情感反差。也就是教师自身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准备不足、突破不够,体现出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学过程中的疏漏。

教师可以预先提供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但是译文、赏析不宜先印发,这样容易使学生们跳过了自我思考解读文本的重要环节,直接看到译文、赏析。这样处理,客观上虽然利于学生们尽快理解文本,且表面上意见基本趋于一致;但是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跨越了学生必需的个体赏读文本的实践锻炼,回避了可能产生的不同见解之间的碰撞和交锋,限制了学生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单方面的灌输与接受的性质,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迁移就根本无从落实。

教师提供参考资料的准确性不高,事先未对这些教学辅助资料进行细致的研读,就人手一份地发给学生们阅读。这些材料客观上框束了学生们的视角,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发言多是这些资料中的原话,凸显了这些材料对学生们的深度影响。然而,这些表述不够准确的资料被学生们奉为“正解”,对于他们学业提升的消极影响是长远的。

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与引导不够,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们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以便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水平。古人在文艺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文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象征、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联想、想象、用典、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白描等等表现技巧。《蜀相》一诗中就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教材中有现成的材料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训练,对于学生们的阅读素养而言必定是一种缺失。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08期。

作者信息:

韩宝江,博士后、副研究员,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文学、美学、文化、艺术。现任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及相关学术研究。邮箱 hbj_2000@126.com,手机 ***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真武饭店512室,邮编100045

第二篇:《蜀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相》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相》教学反思1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意蕴美和情感美。本单元主要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式了解是个内容,提取作者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内容上有写景和用典评论两部分组成。本课总体上完成了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得学生能参与其中,学生学为主体,老师教为辅助,省时省力,高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鉴赏《蜀相》的重要方法。课前我让学生借助教辅书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又简单介绍了杜甫的生平,这些对课堂上鉴赏探究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人”“世”的积累还比较欠缺,还需教师平常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读,是学习鉴赏诗歌的有效性教学方法。《蜀相》这首诗歌篇幅比较短,更有利于采用读这种有效性教学方法。在方式上,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加以点拨指导,从而读出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基调情感。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同时也达到了背诵的教学要求。

《蜀相》是一篇感情深沉的作品,鉴赏这首诗歌就要以情感来打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就一定要用自己的激情渲染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诗歌细致深刻的探究,使学生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方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也有一些弊端,如由于事先已经把教学过程步骤化、具体化,没有能够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展开讨论,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思维上的交锋。同时多媒体的运用由于限制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预设规程性地赏析文本,致使课堂的生成性有所缺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不能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诗歌教学的质量,我认为要把课堂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自己去理解文本,教师至多能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充当“领读人”进行适当的点拨,把阅读方法交给学生即可。

《蜀相》教学反思2

《蜀相》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它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三环一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首诗时从“选择对联”进行导课到用“问题法”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了解作者;再到师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梳理探究”;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检测训练”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导课时让学生谈对对联的理解;知人论世时让学生评价杜甫、介绍背景;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诵读展示,谈自己对诗心的理解;鉴赏诗句,思考交流时,让学生找意象,描意境,悟诗情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寓情于景”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4、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这个作业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学生更是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5、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拓展训练,学以致用”环节中教师关于“高考练字型考题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二、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学生问道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2、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蜀相》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 在诵读、合作学习中,理解诗歌意义,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提升思想境界,进一步培养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执教班级:高二(5)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复习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三、诵读

四、鉴赏文本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六、当堂背诵默写

七、作业

八、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作为公开课来上的,虽说在上课之前做了很多准备,但在课堂上仍然有很多不足存在,就本堂课的课堂效果,在这里进行反思。

一、优点:本节课,我自认为有以下两个地方我做的还是比较合理:

(一)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来进行诗歌的赏析。现在的学生都具有惰性,什么都等老师指出来,给他讲明白,而语文科目正是需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科目,所以在讲前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讲,效果会要好很多。并且限制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考试型的练习,在考试中做到诗歌鉴赏,他才不会怕,才会得心应手。

(二)朗诵。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便是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悟和品味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特别适合于朗诵的,在朗诵中品味,在朗诵中沉醉,在朗诵中光芒显现,走进人的记忆,获得持久的传播。而诗歌最好的学习、鉴赏方式就是朗读。反复朗诵,慢慢咀嚼,伴之以细细品味,心胸渐渐深入诗里,那诗歌的“滋味”才能涌现出来,诗歌形象的意味才能显露出来。书读百遍,其义

1 自见。朗诵是学习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素。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抑扬顿挫等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读者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境里。

二、“失”:经过课后反思,还有些地方做得不好,还要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启发学生的力度还是不够。

(二)上课时面面俱到,讲的太多,重难点不够突出。

(三)课堂气氛还需要更活跃。思考:

在中学阶段学习诗歌,有人认为就是填考试中的那几个名句默写,或者是做那两道诗歌鉴赏题,仅此而已。其实,学习诗歌,除了前面两方面以外,我们还可以在作文中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涵养,了解各式各样灿烂的文化,不仅仅是为考试而学习。

对于一首诗歌我们一般都从诵读入手,到个别字句,到情感,再到艺术手法。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在此就不赘述。个别字句包括名句鉴赏和字词鉴赏,这是两个考点,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讲细,讲透,我的看法是把答题步骤写给他们,并且写上例题,以后做题就按照这个格式做,虽然固定了他的思维,我觉得还是行之有效的。情感分析,一定要做好我们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此出发,就会容易很多,也会准确的答题。艺术手法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难点,很多同学都无法下手,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先系统的讲析,让学生记下来,然后再一步一步的渗透。

对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的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方法,每个作家作品挨着讲,显然是不行的。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长期让学生接受单一的内容,难免会造成审美疲劳,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些实际,我们应该把教学目标细化,每首诗歌不讲太多,只讲一两个突出的点,只要学生能够消化,就会集腋成裘,也许效果会更好。

《蜀相》教学反思4

这节课中存在的纰漏有以下几点:

1.对诗句的整体理解指导不足。

2.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没有分析透彻。

3.没有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联系,使诗歌内容和形式分析割裂。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应从整体上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但是每首诗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或者是语言,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思想情感,或者是表达技巧。不理解诗歌,直接进入意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鉴赏与评价是不可能的事情。离开了整体,只欣赏局部的技巧,那技巧就失去了依托,理解甚为肤浅,不能从深层次去思考,也就会失去诗歌作为艺术珍品的精彩。这让我想到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著名的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它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的倒装句式,如果我们在欣赏时只看到了句式的新颖和奇特,只体会到作者细腻的观察和描写,这是不够的,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写出一个夜行人面对夜色和疏雨而感到焦急、迫切的心情,急于赶路而又不断地看天色:天什么时候亮呀?雨什么时候停啊?不从整体上去把握、去体会,就很难领略到这一步。

二、积累文化习俗,注意知人论世。

诗歌的阅读还要注意知人论世,要了解诗创作的背景,诗人的思想和经历,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这都是解读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周瑜、小乔,时间为三国,事件是赤壁之战。如果我们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就不能理解周瑜得志的原因,以及诗人的羡慕之情和不得志的惆怅。同时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一生吸取了三种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的精华(诗人尚儒而不迂执,参禅而不腻佛,好道而不消极),我们也不能理解诗人虽遭种种困难打击,却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气度。所以诗歌鉴赏,要积累文化习俗,而这些积累必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慢慢获得。

三、以点带面,领略诗歌意境

前面提到,诗歌鉴赏要从整体出发,但是在考试中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景本是乐景,但是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却表现出了一种荒芜与凄凉,与接下来表现诸葛亮空有一身才能,却出师未捷,最终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吻合,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叹息与哀婉之情。这两个字也正是这两句的“诗眼”,它集中体现了这首诗的意境。我们可以通过对诗眼的分析来把握整首诗。

《蜀相》教学反思5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板块中。比较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可以看出必修教学的落实点在诗歌的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上,而选修教学的落实点则在诗歌的情景分析和技巧的鉴赏上。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对学生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自主赏析”部分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他既是对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中提供的鉴赏方法的运用,也为“推荐作品”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打下基础。本节课就是基于本首诗对学生学习鉴赏诗歌具有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设计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三环一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成功之处: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首诗时从“选择对联”进行导课到用“问题法”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了解作者;再到师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梳理探究”;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检测训练”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导课时让学生谈对对联的理解;知人论世时让学生评价杜甫、介绍背景;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诵读展示,谈自己对诗心的理解;鉴赏诗句,思考交流时,让学生找意象,描意境,悟诗情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寓情于景”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这个作业时有的学生充满敬仰之情,有的学生充满悲叹之情,还有的学生充满愤懑之情。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学生更是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拓展训练,学以致用”环节中教师关于“高考练字型考题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技巧”的点拨让学生把学与考结合起来,明白高考就是对平时学到的鉴赏方法的整理和运用,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

六、作业设计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水平并加入了时尚元素

本节课后设计了三个作业: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有必做作业,有选做作业。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水平,第二个作业加入了时尚元素激发学生了选择完成兴趣。

七、板书设计合理美观,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突出意象组成的意境特点,突出情与景的关系,突出重点词语中包含的作者感情。

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学生问道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二、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

反思是为了寻找问题,自我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保持优点,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三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认真聆听,走入文本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

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

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

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第四篇:《蜀相》教学反思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没有反思,就难以进步。”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反思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意蕴美和情感美。本单元主要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式了解是个内容,提取作者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内容上有写景和用典评论两部分组成。本课总体上完成了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得学生能参与其中,学生学为主体,老师教为辅助,省时省力,高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鉴赏《蜀相》的重要方法。课前我让学生借助教辅书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又简单介绍了杜甫的生平,这些对课堂上鉴赏探究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人”“世”的积累还比较欠缺,还需教师平常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读,是学习鉴赏诗歌的有效性教学方法。《蜀相》这首诗歌篇幅比较短,更有利于采用读这种有效性教学方法。在方式上,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加以点拨指导,从而读出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基调情感。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同时也达到了背诵的教学要求。

《蜀相》是一篇感情深沉的作品,鉴赏这首诗歌就要以情感来打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就一定要用自己的激情渲染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诗歌细致深刻的探究,使学生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方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也有一些弊端,如由于事先已经把教学过程步骤化、具体化,没有能够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展开讨论,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思维上的交锋。同时多媒体的运用由于限制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预设规程性地赏析文本,致使课堂的生成性有所缺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不能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诗歌教学的质量,我认为要把课堂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自己去理解文本,教师至多能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充当“领读人”进行适当的点拨,把阅读方法交给学生即可。

第五篇:《蜀相》教学实录

《蜀相》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

师:同学们,历史上总有一些伟大的人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蜀相”指的是谁?

生:诸葛亮。

师:是啊!虽然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离开我们已经1700多年了,但人们还是要到祠堂前表达对他的崇敬。遥隔526年,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来到丞相祠堂凭吊,让我们跨越时空梦回唐朝吧!

(师配乐范读全诗)(生再齐读全诗)

(师板画诸葛亮祠堂全景)

师:杜甫来到丞相祠堂前轻轻地呼唤着丞相,从诗中你能听出杜甫有怎样的情感?

生1:思念!

师:那你就带着思念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吧!

生2:崇敬!

师:请你读出崇敬的感情来。

生3:仰慕!

师:把你认为最能体现仰慕之情的诗句读给我们吧!

师:你们真是杜甫的知音啊!那杜甫来到丞相祠堂前,想起了诸葛亮的什么丰功伟绩呢?本诗用哪句来具体描写的?

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师:杜甫在这句诗中陈述了哪些历史史实?

生1:“三顾频烦天下计”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自己的事。(师板书:三顾茅庐)

师:那“天下计”指的是什么?

生1: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计策。

生2:统一中原,建立蜀汉王朝的雄才大略。

师:你们说的真好!还有哪句让我们想起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两朝开济老臣心”讲的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蜀汉,济助后主的事。(师板书:两朝开济)

师:这“老臣心”又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生1:忠心耿耿。

生2:是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师板书:鞠躬尽瘁)

师:那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包含的情感呢?

生:崇敬,称颂。

师:好!杜甫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感来到丞相祠堂的,让我们替杜甫把心声传给丞相吧!齐读这两句诗。

(生感情朗读)

师:是啊!杜甫正是这样饱含深情地呼唤丞相的,他还老泪纵横,哪句描写这个情景的?

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杜甫因何而哭?

生1:他替诸葛亮悲伤,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

生2:杜甫身处乱世,报国无门,他抑郁啊!(师生大笑)

师:恐怕抑郁的不止杜甫一个,杜甫说长使英雄泪满襟,那这里的英雄都指的是谁?

生1:杜甫自己。

生2:我认为还应指那些壮志未酬的英雄们,像陆游、岳飞等。

师:确实如此,这些壮志未酬而含恨而终的英雄们都会为诸葛亮痛哭。

师:讲到这里,老师发现一个问题,杜甫“泪满襟”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的这首诗写跑题了!

(生惊讶不已)

师:这首诗题目是蜀相,明明是写人的嘛!你们看这诗的前两句却写景了,这不是写跑偏了吗?

(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生1:我认为杜甫没跑题,他写景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生2: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师:那杜甫究竟要抒发了什么的情感呢?让我们来齐读这首诗的首联和颈联。

(生感情朗读)

生:丞相祠堂的冷寂肃穆体现了杜甫的哀思!

师:你说的真好,不过老师我还是对杜甫的这两句诗不满意!我们写景都应赏心悦目,这样吧!我帮杜甫修改一下,改为“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好不好?

(生讨论汇报:用“尽”和“皆”虽然写出了生机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但显露的却是欣喜的情感,原诗的“自”和“空”写出凄清的景色,最能体现杜甫的哀思)

师:看来你们是对的啊!杜甫一个人来到丞相祠堂前,也许问:“如今到哪里去寻找像诸葛亮这样的贤相,救民于水火之中啊!”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读前两句吧!

(生读前两句)

师:说起诸葛亮,我们都对他的故事有所了解,谁能讲一讲他的丰功伟绩?

(生汇报“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故事,师相机板书)

师:诸葛亮的伟大我们说也说不尽,这样吧,每个同学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他。

(生汇报“不辞劳苦、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等词,并板书于丰碑的图案上)

师:你们把这么多美好的评价都给了诸葛亮,你们真棒!其实老师也撰写了一幅对联献给伟大的丞相,对联就是板书的一部分呀!

师:上联是:(师指板书学生读)

生: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师:下联是:

生:两朝开济六出祁山

师:横批是:

生:鞠躬尽瘁

师: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我们对丞相的崇敬,我提议,最后让我们齐声诵读杜甫的这首《蜀相》来表达我们对诸葛亮的敬仰吧!

(生感情朗读全诗。感情表达意犹未尽,师启发反复吟咏最后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同学们,有些人总会让我们感动不已,让我们把这感动带到课下,一起走近诸葛亮和杜甫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全课结束

下载蜀相教学课例评析(已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教学课例评析(已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相教学目标

    蜀相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教学反思 执教人:韩莲 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 在诵读、合作学习中,理解诗歌意义,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提升思想境界,进......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郭沫若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大家知道这幅对联写的是何人吗?(生:杜甫) 这幅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学习诗人运用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惋惜之情以及自己功......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相》教学......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 ,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教学反思董澈本首古诗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蜀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蜀相》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让学生感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