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审定)(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22:0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审定)(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审定)(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审定)(写写帮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2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4、造一艘小船 5

5、浮力 6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9

第二单元

热 10

1、热起来了 10

2、给冷水加热 12

3、液体的热胀冷缩 13

4、空气的热胀冷缩 14

5、金属热胀冷缩吗 15

6、热是怎样传递的 16

7、传热比赛 17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18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9

1、时间在流逝 19

2、太阳钟 20

3、用水测量时间 21

4、我的水钟 21

5、机械摆钟 22

6、摆的研究 22

7、做一个钟摆 23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4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24

1、昼夜交替现象 24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25

3、证明地球在自转 26

4、谁先迎来黎明 27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7

6、地球在公转吗 28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29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29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5、浮力

【教学目标】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自重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3、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

1、热起来了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

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

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

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2、给冷水加热

【教学目标】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3、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5、金属热胀冷缩吗

【教学目标】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现象。

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铋----热缩冷胀)

6、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过程】 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7、传热比赛

【教学目标】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

二、哪个导热快:

(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

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和想法。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

金属

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教学后记: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教学目标】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

6、交流实验结果。

三、做一个保温杯

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

日晷 “天” “时辰”

3、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4、我的水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5、机械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摆:

6、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绳长度

摆锤重量? 摆动幅度大小? 实验验证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教学后记:

7、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每分钟摆动30次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

6、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交流。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

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三、小结: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空格里。

2、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地球运动和四季关系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 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知道人 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第二课: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 我?【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 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 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 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第三课: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 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

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 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 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 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 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 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 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 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 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 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⑷换钩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 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 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能够就两种滑轮 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第六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七课: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16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 个半圆,纸 筒24 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 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 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 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 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 17 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 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 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 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 单形状。18 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知道改 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 页~20 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 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 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 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 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19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 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 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0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 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 的容水的重量)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 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__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课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地球是什么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二、新课

(一)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二)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三)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三、作业:

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板书设计:

第1课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第2课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利用。

(二)讨论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三)拓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教学新课

(一)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

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第2课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第3课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教学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

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演示三球仪

(一)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二)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

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3课

月 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教学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二、新课

(一)、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二)、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教学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

(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太阳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2、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课

(一)、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二)、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第6课

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

教学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变化”。

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春天有什么特征?

2、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

二、新课

(一)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

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

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2、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二、新课

(一)、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5.、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

(二)、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

教学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新课

(一)、分析结果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

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第9课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

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

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

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不同点

蚕:头部较大、身体发黑、全身都长毛。

五龄蚕:头部很小、身体白色、全身无毛、外形有差异。相同点

蚕: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五龄蚕: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身体结构相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2、蚕宝宝怎样长大?

二、新课

(一)、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

(二)、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

(三)、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

板书设计

第9课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复习上讲课学习内容

二、新课

(一)、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二)、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2、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3、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

(一)、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二)、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阳光

2.、空气

3、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教学目的

1、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能够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正确的分类。

2、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教学难点

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冬眠的动物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它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动物吃什么?

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2、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二、新课

(一)、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所以动物必须吃食物。食物在动物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支持动物的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等作用。

(二)、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指导阅读P71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三、作业

网上学:四大家鱼和它们的食性

板书设计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一)、动物吃什么?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性动物。

(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

(三)、小动物,大食量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

3、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教学重点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

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彬彬、妍妍、波波、琪琪一起去瓜园参观,发现了有的花已经结了果才凋谢,而有的花凋谢了但却没有结果。

为什么有些花会结果,有些花不会结果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三课《植物繁殖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出示刚开放就摘除了雌蕊的花和保留了雌蕊的花的图片。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呢?

讨论得出:有雌蕊的花可以结果,摘除雌蕊的花不能结果。

(二)、给植物传粉

出示一个结籽不饱满的玉米和一个结籽饱满的玉米。是什么原因令这两个玉米棒结籽饱满的程度不同?

植物雄蕊的花粉要通过不同的传粉方式到达雌蕊上才能使植物结果。所以在农业生产上,利用人工授粉可以使植物结出更多、更饱满的果实。

指导阅读P78的资料:虫媒花、风媒花

小结: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依靠昆虫传粉、依靠风力传粉以及人工传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

2、花粉传播有哪些方式?

二、新课

(一)、了解种子的传播

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鬼针草种子粘着力很强,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椰子树生活在水边,它用怎样的方式传播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你还见过或者听说过种子传播还有哪些方式?

小结:果实和种子的散布,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以及通过果实本身所产生的机械力量。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二)、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三、作业:

网上学: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板书设计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二、给植物传粉

昆虫传粉、风力传粉、人工传粉

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

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1.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具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

b)

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 1.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2.太阳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2.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3.月球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教师:

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演示三球仪

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 3.月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4.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教具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 4.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教具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小结 :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 5.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6.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的变化”。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二)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7.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

5.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四)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了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7.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8.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3.结果分析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8.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9.养蚕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蚕 五龄蚕 小 结

不同点 头部较大 身体发黑

全身都长毛 头部很小 身体白色

全身无毛 外形有差异

相同点 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 身体结构相同

五)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

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板书设计 9.养蚕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10.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三)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四)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10.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

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

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

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阳光 2.空气 3.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的原因。

2、通过课文中小组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3、学生能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些动物的食量,并能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琪琪和波波去动物园玩,看到许多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的主角是动物。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呢? 生1:我喜欢大熊猫。它是我们的国宝。

生2:我喜欢猴子,蹦蹦跳跳的,聪明又伶俐。

生3:老师,我喜欢小鸟,因为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多好啊!而且它们还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呢!

生4:„„(学生们都很积极发言。)

师:是啊!动物们真的很可爱,而且有很多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书:动物)那动物要吃东西吗? 生:当然要啊!师(边说边板书):“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下面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小结。

1、师:如果你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 生1:我会找零食吃。生2:我会去吃饭。

师:对了,我们人类饥饿时会找东西吃。原因是什么? 生3:吃了东西,我的小肚子就不会咕噜咕噜响了。(笑)生4:吃饱了就不会饿坏了。饿坏了就会死的。生5:如果人要生活下去,就应该吃东西。

师:嗯,同学们都讨论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要生存,必须吃东西。动物也一样。(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小结:通常情况下,动物和我们一样,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会感到乏力。这是因为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力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2、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在开心地吃东西)同学们,看画面。刚才我们讨论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外,现在再来想一想“动物所吃的食物能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呢?” 生1:老师,我想兔子吃了红萝卜以后,更会蹦蹦跳跳,而且它天天吃得好的话,会很快地从小白兔变成大白兔。

生2:我想豹子吃了肉以后,会更有力气,跑得更快。

生3:小鸡吃了东西后会慢慢长大,母鸡吃了东西后,会继续下蛋,孵小鸡。生4:„„ 师:同学们的意见还不错,这也是动物维持生命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可能不同。(出示“我的记录”)

动物 蚯蚓 麻雀 蚂蚁 青蛙 食物

(多媒体播放:蚯蚓、麻雀、蚂蚁、青蛙在野外觅食的片断。)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小动物们吃什么东西,然后记录在表格里。①抽

一、两位同学的记录表检查。②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发现了多种答案:麻雀除了吃害虫外,也会吃一些果实;蚂蚁除了吃饼干外,也会吃一些甜的食物;青蛙除了吃虫子外,也会吃飞蛾。)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很好,也非常正确,说明大家平时都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3、师:(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彩图)同学们,根据动物刚才的食性,我们可以把动物来分分类: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动物 甲虫 蝙蝠

喜鹊

蛇 老鼠 食物 树叶 昆虫

种子、昆虫 小动物 种子 动物 兔子 松鼠

狐狸

鹿 食物 草 果实、昆虫 果实、小动物 草

①植食性动物:

②肉食性动物:

③杂食性动物:

<1>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2>分类、检查答案。

三、知识拓展:小动物,大食量(让学生根据资料提示进行阅读,丰富课外知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除了学习到动物为什么吃东西和吃什么东西外,也知道部分动物的食性和食量,大家一定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那么自己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看谁搜集得最多、最好。另外大家也要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一定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小结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评价:

1、这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的一篇课文,它主要是围绕“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和“动物吃什么”这两个话题展开。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很多是学生们平时见过的和常接触的,所以知识方面都挺丰富,生活常识不错。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基本上都能作出一个小结。

2、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运用了多媒体去创设情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课件创设本册书的主题人物琪琪、波波去动物园玩的情景,通过看动物而引出新课中的一些问题和内容。

3、知识拓展方面:从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再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进行了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第十三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内容标准: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3.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能力培养

1.能对开花结果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用实验找到答案。

2.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物繁殖的规律,体会自然界的奥秘。2.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对繁殖新技术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设计意图

“生命怎样延续”这一单元是继“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之后又一以探究生物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仍然明显延续了前两个单元的布局,按照先学植物,再学动物的顺序进行教学。教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在观察比较能结果和不能结果的花的异同以及胎生和卵生动物的不同类别,从而知道生物进行繁殖的多种方式。“植物繁殖的奥秘”是“生命怎样延续”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阐述了植物的繁殖器官和繁殖方式,先从植物的繁殖器官——花入手,探究花的多种传粉方式和种子的传播方式,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在本课中,教材并没有对某一种典型植物进行研究,而是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该课中共有4个活动。通过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了解植物的繁殖器官——花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活动2和活动3则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方法,认识植物的多种传粉方式和多种传播种子的方式。在活动4中,通过扦插、压条等人工繁殖方式的学习,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几朵花都凋谢了,怎么还没有结果呢?”这一类问题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问的真实问题,孩子们往往会对能结果的花和不能结果的花的结构产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教材安排了第一个活动: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让学生在做比较实验后发现有无雌蕊是植物能否结果的关键。据此,又自然地引出一些新问题,如:“只有雌蕊就能结果吗”、“雄蕊的作用是什么呢”等等。教材接着安排了一个可以体现雄蕊在结果过程的重要作用的活动: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经历这个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雄蕊的作用”,还温习了上学期曾经学习的果实和种子的有关知识。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活动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果实里的种子怎样才能传播出去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呢?在这个活动里,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进行分析,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方式。但是,如果植物没有种子,还能不能繁殖呢?在生活中,像香蕉等许多果实里的种子发育不良,并不能承担延续生命的任务。那么这些植物如何繁殖下一代呢?教材安排了第四个活动: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多种繁殖方式。

教学流程

思考讨论——实验观察——搜集信息——分析交流

重点难点

运用对比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和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导入:植物为什么要开花后才能结果?是不是只要开花就会结果? 讨论: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和猜想。

任务: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选两朵刚开放的、有雌蕊的花,把其中一朵的雌蕊摘去,对比观察。

观察:两朵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

媒体:播放“开花结果” 视频,观察花变成果实的过程。

讨论:讨论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与结果有什么联系。

目的: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汇报和交流,知道植物必须要有雌蕊才能结出果实。

三、活动二:给植物传粉

媒体:出示玉米人工授粉的图片。

问题:为什么要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呢?

引导:如果是像玉米这类种子较多又密集的农作物,可以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提高产量。活动:尝试进行玉米人工授粉。收集玉米花粉,为玉米雌蕊传粉。

观察:如有可能,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观察,比较经人工传粉和没有经人工传粉的玉米棒在结籽饱满程度方面有什么不同。交流:各小组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拓展:人工传粉的方法也适用虫媒花吗?

四、活动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媒体:播放“种子的传播” 视频。

导入: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问题: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讨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五、活动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导入: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媒体:播放“植物的营养繁殖” 视频。

问题: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引导: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搜集: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营养繁殖的有关资料。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引导: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拓展:利用网络,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六、课堂小结。

14.卵生和胎生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知道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3.了解生物繁殖有关的技术问题。重点

认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难点

了解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两者之间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还有哪些动物也生蛋呢?

小结: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产在水中的卵,通常软而无壳。产在陆上的卵,通常较硬甚至有壳。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什么是胎生?

胎生和卵生有什么不同?

哪些动物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小结: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它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情况。锥齿鲨、星鲨、某些毒蛇(如蝮蛇、海蛇)、某些热带鱼和胎生蜥、铜石龙蜥等均为卵胎生动物。四)资料:动物的克隆技术

指导阅读P86“动物的克隆技术”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设计

14.卵生和胎生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

四、动物的克隆技术 附:

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一、填空:50% 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0。2.地球内部由、和 三个部分组成。3.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

4.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5.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6.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7.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8.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传粉、传粉和

传粉。9.有些植物可以用

、、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10.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

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二、简答题:20% 1.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2.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三、问答题:30%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五篇:云南审定的五年级劳动技术教案下册

第一单元 生活技能

单元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单元重难点:

1、插花的艺术性和技巧。

2、双门电冰箱的使用方法。

3、学生能应用钢的修理方法进行修理钢笔。

4、学会水龙头的修理方法。

5、学会自行车的保养方法。单元知识结构及课时:

第1课 插花 2课时 第2课电冰箱的使用 2课时 第3课钢笔的修理 2课时 第4课水龙头漏水的修理 2课时 第5 课自行车保养的方法 2课时 教材分析: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3、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学情分析:

特别是我校地处城区,学生生活环境远离农村,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劳动课程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劳动技术课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课程,它的教学模式有特殊的结构和侧重。

单元教学反思

第1课 插花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插花的一些知识,花名、花语、插花需要的工具、插花方法等。

2、掌握制作插花的操作方法及要领,会自己设计并制作插花。教学重难点:插花的艺术性和技巧。

课前准备:鲜花、人造花、干花、剪刀、花泥、喷雾器、花器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特殊的礼物---鲜花,大家喜欢吗?(播放录像)鲜花不但装点了我们的城市,净化了空气,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而且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居室、婚礼中一种高雅的礼品。鲜花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鲜花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呢,这就使我们想到了插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插花。(出示课题:插花)

二、新授

(一)插花:就是将花朵、叶片、果实、枝条等植物材料经过构思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世界上有两种插花形式,一种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式插花,另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式插花。

(二)演示插花步骤:

1、立意构思: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先要确定意图。要讲究意境:如以松表示高洁、长青、刚强等主题;以竹表示清高、平安等主题;梅表示孤高、迎春等题材。并且要确定插花类型:瓶花、手把花或是花篮等。我要做一个盆花,送给我的好朋友,愿我们的友谊更深。

2、根据需要确定插花的造型:扇形、三角形、圆形或任意形状。我以扇形为例。

3、确定花插的形状或大小,也叫打底。

4、根据造型选用确定插入焦点花材,也就是确定视点中心,困此,要选择鲜艳、富有神采形状的花材。我选用非洲菊。另外要意高低的搭配,要具有合谐性。

5、添充花插的空间,使线条和焦点和谐融为一体。

配花的选择要根据主花而定,不要杂、多,只起点缀作用。我选用康乃新和玫瑰,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学生制作: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小组制作插花:3—5人都可以,人数不限。

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的花想送给谁或想摆放在哪里?你们想选择什么花材?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选择插花容器和花材。在大家插花之前,我有个要求:请给作品起出名字,并派一名代表说一下你们的立意构思及寓意。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进行你们的创作吧。

(四)作品展评:

请大家把作品放到前面。你们比较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请作者说一下你的创意吧。

四、教师小结。

五、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一)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二)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三)请绣的最好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课 电冰箱的使用

教学目标:

1、让学了解双门电冰箱的结构及其主要部件的用途。

2、学习双门电冰箱的使用方法。教学重难点:双门电冰箱的使用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一)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什么方法冷藏食品?学生交流发言。

(二)引入新课: 电冰箱的使用

二、探究学习

(一)学生自学教材8-12页内容。

(二)教师出示双门电冰箱图片,介绍双门电冰箱的结构。

(三)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双门电冰箱主要部件的用途。

(四)全班交流。

(五)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电冰箱的使用方法。教师强调合理地存放食物是正确使用电冰箱的技术要点。

(六)教师介绍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

三、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一)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二)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三)请绣的最好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

四、拓展延伸、实践创新

用本课所学的方法对家里的电冰箱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改进。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3课 钢笔的修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钢笔常见的问题。

2、让学生学会修理钢笔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应用钢的修理方法进行修理钢笔。课前准备:

有毛病的钢笔数枝,零号砂纸1张,蜡烛一根,火柴1盒,小针1根,刀片1片,旧牙刷1把。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一)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己的钢笔出现过哪些问题,自己是怎样处理的?

(二)引入新课:板书“钢笔的修理”

二、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一)让学生自学教材第17、18页内容。

(二)师质疑: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钢笔常见的问题?

(三)学生现在组内交流,在全班汇报。

1、钢笔不出水或出水不畅;

2、钢笔漏水;

3、笔尖刮纸。

(四)学生介绍钢笔常见问题的修理方法。

(五)教师介绍强调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

(六)学生动手实践修理钢笔。

三、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一)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二)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三)请绣的最好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4课 水龙头漏水的修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水龙头的构造。

2、让学生学会水龙头的修理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会水龙头的修理方法。课前准备:

胶皮垫圈已损坏的普通水龙头1个,扳手1把,剪刀1把,厚胶皮1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一)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来水龙头漏水的情况,它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学生说一说。

(二)引入新课:板书“水龙头漏水的修理”

二、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一)教师出示水龙头的剖面图,介绍水龙头的构造。

(二)学生在图上找一找水龙头的相关部件,同时说一说相关部件名称。

(三)学生自学教材第23-25页“步骤方法”。

(四)学生介绍修理水龙头的步骤方法。

(五)教师介绍修理水龙头的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

(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修理水龙头。

三、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一)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二)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三)请绣的最好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

(四)教师适时点评。

四、拓展延伸、实践创新 回家亲自修理损坏的水龙头。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5课 自行车保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自行车的构造和相关部件。

2、学会自行车的保养方法,延长自行车的使用寿命。教学重难点:学会自行车的保养方法。课前准备:

自行车结构图及各部分名称说明图。需要保养的自行车1辆,扳手1把。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都喜欢骑自行车,谁知道自行车怎样保养?

(二)引入新课:板书“自行车的保养方法”

二、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一)介绍:出示自行车结构图,介绍自行车的组成及各部分名称。

(二)学生自学教材第29-31页的内容。

(三)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行车的保养方法”

(四)在全班交流:

1、保持清洁。

2、保护轮胎和油漆部件。

3、检查螺丝。

4、加润滑油。

(五)教师讲解强调保养时的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

(六)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三、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一)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二)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三)请绣的最好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

(四)教师适时点评并小结。

四、拓展延伸、实践创新

学生回家在无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独立对自己的自行车进行保养。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种植技能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进行简单的生产劳作,掌握种植技术,形成简单的劳动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无土栽培对未来农业生产的积极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觉。

2.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进行简单的生产劳作,掌握种植技术,形成简单的劳动技能。

教学重难点:

1、学到一些种植玉米的知识。

2、学生掌握玉米人工授粉的方法和时机。

3、压条繁殖的具体做法及操作过程。、4、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幼苗。

5、让学生学会幼苗的移栽和管理。单元知识结构及课时

第6课 玉米种植 2课时 第7课 玉米人工辅助授粉 2课时 第8课 花卉的繁殖 2课时 第9课 无土栽培

(一)——幼苗的培育 2课时 第10课 无土栽培

(二)——幼苗的移栽和管理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主题安排了“问题与思考”“学习与探究”“实践与体验”“总结与交流”“拓展与创新”5个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技术学习兴趣。植物的栽培和种植,传统上都是在农田进行。

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是农村小孩,通过种植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产品的意识。初步掌握技术技能是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学生从了解一些有关种植方面的知识,学会简单的种植方法,是初级劳动技术内容之一。

单元教学反思:

第6课 玉米种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到一些种植玉米的知识。

2、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种植玉米,体验劳动的甘苦。教学重难点:学到一些种植玉米的知识。课前准备:玉米种子、1株盆栽玉米。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物或挂图向学生讲述课文,使学生学到下列一些初步知识。

(一)知道玉米的种子和植株的样子。

(二)知道玉米有什么用途。

(三)了解我省适宜在什么时候种玉米。

(四)懂得怎样翻挖土地。

(五)懂得怎样播种。

(六)懂得怎样定苗。

(七)掌握田间管理方法。

(八)学会人工辅助授粉。

(九)学会采收玉米。

二、布置学生进行种植实践活动

(一)可分发种子让学生回家用花盆活动。

(二)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学校的种植园地中完成种植过程。

三、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一)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二)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三)请做的最好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7课 玉米人工辅助授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玉米人工授粉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玉米人工授粉的方法和时机。教学难重点:学生掌握玉米人工授粉的方法和时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要求

(一)介绍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作用。

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弥补自然授粉的不足,使植物授粉从偶然变为必然,从而减少植物果实的缺粒。

(二)出示课题: 玉米人工辅助授粉

(三)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8—49的内容和要求

二、探究学习

(一)学生现在小组里交流自学成果。

(二)全班交流。

1、怎样对玉米进行采粉?

2、怎样对玉米进行授粉?(三)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授粉的时间与时机:雌花花丝露出后1-2天内;花的颜色较为鲜艳时。

2、雌花的生长不同步,所以玉米开花末期应在授粉1-2次。

三、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3)请制作最好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四、拓展延伸,实践创新

回家后到玉米开花时,进行玉米人工授粉实践活动。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8课 花卉的繁殖

教学目标:

1、掌握花卉繁殖的含义与意义。

2、知道花卉繁殖的分类。

3、了解花卉繁殖的五种方法及具体操作方法。教学难重点:压条繁殖的具体做法及操作过程。课前准备:

几盆花(可利用教室窗台上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科学课里曾经学习过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谁来给大家说说?(学生回答:胎生、卵生、自身分裂、孢子等方式)明确它们可归纳为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花卉的繁殖也分为这两种方式,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花卉的繁殖。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讲述)花卉繁殖的含义及其意义。

(二)(教师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本节知识。思考下列问题,合作找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有性繁殖就是种子繁殖,通过播种来繁殖新个体;无性繁殖又称营养繁殖,通过植物的营养器官来繁殖新个体,分为扦插、压条、分生、嫁接等方法。问题二:压条繁殖的方法

压条繁殖是将木本植物的枝茎埋入土中,给予生根条件,待它生根后,再将其与母体切断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植株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扦插、嫁接不易成活的植物,有时用于一些名贵、稀有花卉。压条繁殖分为曲枝压条、堆土压条、高空压条。

(三)材料工具及步骤方法见课本

(四)压条后的管理:

1、埋压实时要压紧实,防止弹出土。

2、压条后立即浇水保持基质湿度。

3、压后常松土,保持通气促进生根。

4、切断与母体的时间应因生根的时间而定,有些当年,有些次年切。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些什么,能概括内容即可。

四、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一)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二)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三)请制作的最好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第9课 无土栽培

(一)——幼苗的培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无土栽培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学会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幼苗。教学难重点: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幼苗。课前准备:

番茄种子1小包,锯木屑、草木灰、洗干净的河沙若干,冷开水1瓶,福尔马林溶液1瓶,含氮磷钾的营养物质数种,塑料薄膜数张,喷壶1把,塑料盆或塑料桶数个,天平1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要求

(一)教师播放无土栽培视频,学生欣赏。

(二)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三)板书课题:无土栽培

(一)——幼苗的培育

二、探究学习

动手操作

1、教师先行示范讲解;

2、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三、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一)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二)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三)请制作的最好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10课 无土栽培

(二)——幼苗的移栽

和管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幼苗的移栽是无土栽培的重要环节。

2、让学生学会幼苗的移栽和管理。教学难重点:

让学生学会幼苗的移栽和管理。课前准备:

锯木屑、草木灰、洗干净的河沙、福尔马林溶液、含磷酸钾的营养物质数种、稀高锰酸钾溶液、冷开水、砾石个若干、花盆数个,喷壶1把,塑料薄膜数张,天平1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一)教师谈话:幼苗的移栽是无土栽培的重要环节,它是把培育出来的幼苗一株一株地移到木箱或花盆里进行栽种。

(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无土栽培

(二)——幼苗的移栽和管理

二、探究学习

(一)教师介绍材料工具

(二)让学生阅读教材P67-69相关内容及要求

(三)学生在班上介绍“幼苗的移栽和管理”的步骤及方法。(四)动手操作:

1、教师先行示范讲解

2、生动手操作练习

三、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3)请制作最好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下载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审定)(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审定)(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推荐6篇)

    篇1: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五       学科:科学  授课人:cbt 课 题 1-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问 课型 新  授 课时 1......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德育教育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五年级科学科德育教育教案 执笔人:陈锡斌 2.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

    五年级科学下册《大脑》教案

    《大脑》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云南审定的五年级劳动技术教案下册(改)

    第一单元 生活技能 单元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013教育部审定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1课 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2、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大脑》教案

    大脑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科学知识 知道大脑是人体活动的指挥中心。 知......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6篇)

    篇1: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关于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一、基本情况分析: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