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22:5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一)食用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的食品,发生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事故;

(二)有证据证明食品发生生物性、化学性或者其他有害因素的污染,危害或者可能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事故。

第三条 食品安全事故分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普通食品安全事故,其中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分类分级标准见附件。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应相应依据《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地方政府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或各部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处置。

达不到普通食品安全事故级别的日常食品安全问题,由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按照监管职责分工依法查处。

第四条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应当边报告、边调查、边处置,尽快查明事故原因,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危害后果。并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遵循预防为主、依法科学、迅速正确、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实施本地区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协调机制,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级政府、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商务和公安、监察等部门及有关单位,履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和调查处理职责。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组织起草事故调查报告;组织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救治;组织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发布。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建立相应专业队伍,执行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有关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分工负责监管职责范围内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依法采取控制措施、查处违法行为,提出职责范围内的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

(一)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发生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和其它涉及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问题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

(二)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发生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其它涉及食品生产环节问题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发生在国境口岸、食品进出口环节和其他涉及食品进出口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发生在食品流通环节和其它涉及食品流通环节问题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

(四)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发生在餐饮、食堂等消费环节和其他涉及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

(五)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发生在生猪屠宰环节和其他涉及生猪屠宰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

第八条 县以上监察部门,根据需要可全程参加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依法开展监察工作,对食品安全事故涉及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认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调查,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事故调查处理中,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依法进行监察。第九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加强事故发生地区的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及时立案侦查涉嫌犯罪的案件。

第十条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协助、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提出有关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和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下列工作:

(一)对患者和相关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二)对生产和加工可疑食品的现场提出卫生学处理措施的建议,并对采取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上述工作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上述工作需要,可以开展相关检验检测,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无偿提供检验检测所需样本,没有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可以采用科学、公认的有关检验检测方法。第三章 管 辖

第十二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同级政府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发生在本行政区的普通食品安全事故,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报请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一)可能构成Ⅳ级及Ⅳ级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由上级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监管的单位发生的事故;

(三)涉及其他行政区的事故;

(四)其他需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的事故。

第十三条 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同级政府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发生在本行政区的下列食品安全事故:

(一)发生在本行政区的Ⅳ级、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涉及本行政区内两个以上县区的事故;

(三)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部门指定组织调查处理的事故;

(四)本级有关部门负责监管的单位发生的普通食品安全事故;

(五)其他需要设区的市级卫生部门组织调查处理的事故。

第十四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同级政府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发生在本行政区的下列食品安全事故:

(一)发生在本行政区的Ⅱ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涉及本辖区内两个以上设区的市级行政区的事故;

(三)本级有关部门负责监管的单位发生的Ⅱ级以下事故;

(四)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卫生部指定组织调查处理的事故;

(五)其他需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的事故。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本行政区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管辖做出具体规定。

第十五条 卫生部组织协调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下列食品安全事故:

(一)Ⅰ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国务院指定或者卫生部认为需要卫生部组织调查处理的食品安全事故。第十六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处理由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调查的食品安全事故。也可以根据事故情况,将本级管辖的危害程度较轻的食品安全事故,交由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 事故肇事单位、事故发生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的,肇事单位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本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事故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予以配合,提供涉及病人及事故现场情况的有关资料。

第十八条 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发生管辖争议的,由共同上级机关指定管辖。被指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协调本级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办法规定履行事故调查处理职责。

第四章 事故报告 第十九条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品安全事故不得隐瞒、谎报、缓报。

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二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一)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损害的情况和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关部门报告;

(二)发生可能与食品有关的急性群体性健康损害的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接收食品安全事故病人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接到有关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的相关信息,应当立即进行核实,经初步核实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通报,并逐级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医疗机构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信息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审核信息,对可能属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应立即向本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事故进行评估,初步核定事故等级。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初步核定的事故级别,立即报告同级人民政府,通报同级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监察机关,并按照下列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对Ⅰ级、Ⅱ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逐级上报至卫生部,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二)Ⅲ级、Ⅳ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二十五条 接到通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按照前条规定,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

必要时,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直接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卫生部报告食品安全事故情况。

第二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报告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相关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可能导致事故食品的名称、来源和流向;

(三)事故简要经过;

(四)发病和死亡人数;

(五)检验检测、技术分析评估等情况;

(六)已采取的措施;

(七)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在事故处置和调查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工作进展,补报出现的新情况,更正有关报告信息。第五章 事故调查

第二十八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妥善保护造成事故或者可能导致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灭相关证据。

第二十九条 事故调查应当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处置与调查同步,原因调查与责任调查相结合,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第三十条 事故调查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调查工作方案,确定各部门调查职责;

(二)指导协调和督办事故调查工作;

(三)审核各有关部门提交的事故调查报告;

(四)对有关部门、单位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认定事故原因和责任,起草综合调查报告。

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调查组要求承担具体事故调查工作。第三十一条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深入分析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经过、健康损害情况;

(二)食品原料、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工艺流程,场所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健康和卫生状况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相关因素,判定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三)事故单位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情况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操作规程的情况,判定事故单位责任;

(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事故单位许可和监管情况,查明事故中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责任;

(五)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对事故单位认证、评价、检验检测情况,判定有关机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责任;

(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引发事故的原因及教训、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等。

第三十二条 承担具体调查工作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在事故调查组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本部门负责的事故调查报告,并提交事故调查组审核。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单位概况;

(二)导致事故的食品名称、来源、数量、流向;

(三)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应急处置情况;

(四)事故造成的健康损害、死亡情况;

(五)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六)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检测、诊断和鉴定结果;

(七)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八)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九)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

参与事故调查的主要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三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或者有关部门根据调查工作需要,可以聘请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食品生产经营等领域的专家和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专家组,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调查、分析、评估。

第三十四条 事故调查过程中,因事故造成的健康损害或者死亡人数变化等因素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已经超出管辖权限的,组织事故调查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由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决定是否另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三十五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或者参与调查的有关人员,与所调查的食品安全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第三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和负责事故调查的有关部门,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病历、检验结果或者标本等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三十七条 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或者专门技术机构进行技术鉴定。第六章 事故处理 第三十八条 事故调查结束后,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事故调查报告报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属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第三十九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对事故单位给予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第四十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对事故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及时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第四十一条 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后,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由组织调查工作的卫生行政部门按相关规定归档保存。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事故调查中,涉及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诊断判定和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现场卫生处理的,依照卫生部颁布的有关管理办法、规范、标准和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各地人民政府确定的各部门职责与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工不一致的,各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承担相应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任务。在具体事故调查处理中,遇到职责不清或职责交叉情况时,由本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建议明确职责分工。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问题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此前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照本办法执行。

附件:

食品安全事故分类、分级标准

事故分类

事故分级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Ⅰ级:

(1)有证据证明存在严重健康危害的污染食品,流入多个省份或2个以上境外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对2个以上省份或境外国家和地区(港、澳、台)造成特别严重健康损害后果的;或经专家委员会评估,认为事故危害特别严重的;

(2)国务院认定的其他Ⅰ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

(1)受污染食品流入2个以上区市,造成或经评估认为可能造成对社会公众健康产生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

(2)发现在我国首次出现的新的污染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造成严重健康危害后果,并有扩散趋势;

(3)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以上并出现2人以上死亡,或出现10人以上死亡的;

(4)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Ⅱ级食品安全事故。

Ⅲ级:

(1)有证据证明存在或可能存在健康危害的污染食品,并涉及2个以上县(市),标准* 已造成严重健康损害后果的;

(2)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以上,或出现2~9人死亡的;(3)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Ⅲ级食品安全事故。Ⅳ级:(1)有证据证明存在或可能存在健康危害的污染食品,已造成严重健康损害后果的;

(2)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50~99人,或出现死亡病例的;(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Ⅳ级食品安全事故。普通食品安全事故:(1)有证据证明存在或可能存在健康危害的污染食品,尚未造成严重健康损害后果,但已经进入流通领域,且消费者有食用可能。

(2)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50人,且未出现死亡病例的。(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普通食品安全事故。

*注:标准中所列各项为并列关系,符合其中一项即可认定相应类别和级别。

第二篇: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是指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试验、储存、销毁等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三条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职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 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事故。

第四条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条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以下简称国防科工局)负责全国事故统计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并向国防科工局报告事故调查处理情况。

第六条 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应急工作及其信息发布,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未经国防科工局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七条 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 生地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报告。中央所属军工企事业单位还应当逐级向所属军工集团公司报告。

发生燃烧爆炸和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事故及其他需要社会救援的事故,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应急救援组织。

第八条 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和军工集团公司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时限向国防科工局报告: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立即报告;

(二)较大事故2小时内报告;

(三)一般事故12小时内报告。

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通报省级公安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国防科工局接到较大以上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报告。

第九条 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条 事故报告后三十日内(火灾事故七日内)伤亡人数出现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第十一条 事故发生单位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现场仍存在发生爆炸、急性中毒等次生事故危险的,现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应当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安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第十二条 接到事故报告后,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军工集团公司应当立即派员赶赴现场,开展有关工作;属于重大以上事故的,国防科工局应当派员赶赴现场,开展有关工作

第十三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或者影像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四条 国防科工局、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和军工集团公司应当建立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十五条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国防科工局应当配合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调查;重大事故由国防科工局组织调查;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组织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属的军工集团公司应当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工作。

造成3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下的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部门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上级单位组织调查。

第十六条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火灾事故七日内),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时,根据变化后的事故等级可以由相应部门对事故调查情况进行复核,必要时应当另行组织调查。

第十七条 负责事故调查的部门应当遵循精简、效能、保密的原则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

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应当邀请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工会派人参与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单位的上级单位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十八条 负责事故调查的部门指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其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九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第二十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可以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也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第二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秘密。

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的信息。

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部门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二十四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事故报告涉及国家秘密的,应确定密级并严格按照保密规定管理。

第二十五条 事故调查结束后,有关事故调查资料应当全部收回,归档保存。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二十六条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十日。事故批复中应当明确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的处理意见。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事故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对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七条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及时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和事故发生单位的上级单位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事故调查处理结果,由负责事故调查的部门在 相关范围内通报。事故通报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注明密级,并严格控制知悉范围。

第二十九条 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查的事故,应当自结案以后十五日内将经批复的事故调查报告报送国防科工局备案,并同时通报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三十一条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单位管理混乱,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整顿仍不能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由发 证机关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军工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三十三条 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应急救援的;

(二)故意漏报、迟报或者谎报、瞒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第三十四条 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第三十五条 参与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人员,违反有关保密规定造成泄密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核事故、军队组织的国防科研试验活动中发生的事故和海事事故引起的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 下”不包括本数。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实施。

第三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处理中存在的死者家属闹、赔偿不到位、时间拖得长、责任企业和法人没有受到刑事追责等问题。按照依法治安和分工负责的思路,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明确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组成员职责,严肃事故调查纪律,提高事故调查处理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对发生事故的相关企业和人员,采取停业整顿、限制人身自由等强有力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确保事故依法处理,及时有效。特制定本办法。

一、事故调查组组成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结合事故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监察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和事故所在地片区管委会(街道)组成,并邀请区人民法院、检察院派人参加。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担任组长,由安委办负责组织协调,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二、事故调查组职责

事故调查组应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第四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征求意见稿)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规则

(征求意见稿,2013年8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进一步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落实事故责任追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 根据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授权或者委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及相关后续处理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基本原则】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原因和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条【依法查处】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对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章 事故调查

第五条【调查权限】 依照《条例》第三条规定,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

第八条【调查组成立】 事故发生后,根据有关人民政府授权或者委托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迅速通知有关单位派人参加,成立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并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正在救援的,待救援工作基本结束后,按照前款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

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九条【证据保全】 事故调查组应当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采取封闭现场、封存资料等措施保护事故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条【调查方案】 事故调查组应当制定事故调查方案,经事故调查组组长批准后执行。

事故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组成员的分工,应当查明的问题和线索,调查步骤、方法,完成相关调查的期限等。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将事故调查方案报送所在单位。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事故调查组组长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将事故调查方案转送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有关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调查分组】 事故调查组可以根据事故调查的

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者事故应急救援结束之日起10日内向事故调查组报告。

第十四条【事故分析】 涉及人员伤亡的事故,事故调查组应当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等规定,开展以下内容的分析:

(一)受伤部位;

(二)受伤性质;

(三)起因物;

(四)致害物;

(五)伤害方式;

(六)不安全状态;

(七)不安全行为;

(八)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事故原因】 事故调查组应当在事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下列情形属于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下列情形属于事故的间接原因:

(一)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包括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时,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从业资格、从业时间、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现场条件、是否受到他人强令作业、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情况等因素。

多个原因行为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应当分清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合理确定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第十八条【监管人员责任】 对于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其岗位职责、履职依据、履职时间等,综合考察工作职责、监管条件、履职能力、履职情况等,合理确定相应的责任。

第十九条【鉴定评估】 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技术鉴定。需要对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评估。

第二十条【犯罪移送】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证据、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或者委托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整理汇总后,以事故调查组名义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调查期限】 事故调查组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完成事故调查报告,并向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一)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办理;

(二)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一般不得超过90日;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事故责任认定书,逐一明确有关单位和人员所负的事故责任,列出其违反的安全管理规定的名称和具体条文,并对其行为在事故发生中的作用、导致的后果及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作出分析。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提出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负责牵头督促落实事故调查报告的意见,并提出有关部门关于督促落实事故调查报告职责分工的意见。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署意见并签名。

第三章 事故处理

第二十四条【批复】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第二十五条【抄送告知】 有关人民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作出批复后,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事故调查报告或者其节录本抄送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并依法告知有关单位和人员享有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权利和期限。

第三十一条【责任追究】 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决定,或者擅自改变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的,按照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中央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或者不正确执行对事故责任人员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者擅自改变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的,按照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二条【公开】 事故处理的情况由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有关人民政府的授权向社会公布。

除依法保密的内容之外,事故调查报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政府网站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全文公开。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央企解释】 本规则所称中央企业,是指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总部(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及其在各省(区、市)、市(地)、县(市)的分公司、子公司。

第三十四条【应急处置】 事故应急救援的现场指挥、现场处置及其评估,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细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第五篇:黑龙江省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黑龙江省生产安全 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效率,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辖区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三条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情况,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至29人死亡,或者50人至99人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至9人死亡,或者10人至49人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1人至2人死亡,或者1人至9人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四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

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

第五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本办法,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发生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配合上级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履行职责,积极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效率。

第二章 事故调查

第六条

重大事故和造成一次死亡6人至9人或者重伤30人至49人或者涉嫌谎报、瞒报的较大事故,由省政府授权省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造成一次死亡3人至5人或者重伤10人至29人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较大事故和造成一次死亡2人或者重伤5人至9人或者涉嫌谎报、瞒报的一般事故,由市(地)政府(行署)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市(地)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造成一次死亡1人或者重伤1人至4人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由县(市、区)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县(市、区)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市、区)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及时报当地政府。

上级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下级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第七条

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管辖区域内的,由事故发生地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政府应当派人参加事故调查。

中央驻省和省属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较大和重大事故由省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发生的一般事故由市(地)政府(行署)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市(地)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八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由有关政府、安全监管部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邀请检察院派人参加。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协助事故调查。

第九条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政府指定,或由政府授权的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担任。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工作。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组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调查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信息。

第十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情况。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类别和责任。

(三)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五)指导相关政府和部门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处臵工作。

(六)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责成有关部门对涉嫌犯罪的有关人员和相关单位财产依法采取相关措施。

(八)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应设管理组、技术组和综合组。管理组主要负责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和主要原因,查清事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向事故调查组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初步处理建议,形成事故责任调查报告。

技术组主要负责查清事故直接原因,认定事故性质和类别,提交事故技术鉴定报告,配合管理组查清事故责任。

综合组主要负责收集和管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起草事故调查报告,整理报送事故信息,协调事故调查相关工作。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事故相关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讨论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组成员要认真负责的发表意见。

对事故调查报告有不同意见不能取得一致的,应当提交书面材料与事故调查报告一并报送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名称、经济类型、生产规模等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十五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报送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60日。

第三章

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

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对事故调查报告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日。对事故调查报告审查批复后,由安全监管部门按照批复意见对事故进行结案。事故结案通知下达给有关政府,同时抄送同级政府办公部门和事故调查组成员单位。参加事故调查的监察机关将处理意见下达给有关监察机关履行处分程序和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

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政府批复意见和事故结案通知要求,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事故结案通知要求,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处分情况,应当及时报送监察机关备案。有关部门和事故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将事故结案通知执行情况报下达事故结案通知的安全监管部门。

第十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会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九条

建立事故调查处理督办制度。市(地)政府(行署)负责调查处理的事故由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督办,县

(市、区)政府负责调查处理的事故由市(地)政府(行署)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督办。

第二十条

事故处理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或其授权的安全监管部门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四章 附

第二十一条

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的事故调查处理适用本办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事故调查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事故调查处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下载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北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河北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发 文 号: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7)第13号 发布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点 击 数: 107 更新日期:2009年10月20日【颁布日期......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17号)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滨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关于报送《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北海新区安监局,市局各科室、单......

    魏都区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魏都区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

    湖北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合集]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354号 《湖北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已经2012年8月13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王国生 2012年8......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 调查处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生......

    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已经2011年5月17日省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姜大......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经2011年5月17日省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办法》包括总则、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