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纪要

时间:2019-05-13 23:0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4月17日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纪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4月17日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纪要》。

第一篇:2009年4月17日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纪要

上财宣【2009】3号

2009年4月17日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纪要

一、出席对象

马钦荣(主持)、谈

敏、孙海鸣、丛树海、孙

铮、黄林芳、周仲飞、方

华、刘兰娟、叶

朱、刘志远、何玉长、陈

宏、毛荣生、吕

萍、朱建中、金申荣、金伟中、唐家乾、郭羽诞、孙建华、章忠民、冯润民、陆美芳、沈

晖、程

霖、宋健敏、豆建民、李清伟、周峰、郑纯选、陈红梅、徐

萍、顾桂定、屠天峰、潘美娣、姜淑娟、熊诗平、喻世红、戴洪霞、柳永明、郑继红、张

淼、周燕、薛

亮、刘兵勇、杨卫东、应望江、刘庆生、干春晖、金雅敏、陈

云、王人己、谭予絮、钱

玲、张

桁、张满仓、杨

晖等

二、学习内容: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讨论

副校长丛树海作了“创新科研工作 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为主题的发言。他认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关键就是寻找制约学校发展的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学习和实践活动本身是一项阶段性任务,但学校发展和发展中的问题不可能一次解决,而是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走“发展——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而学校发展是事关全校师生的大计,需要群策群力。他指出,我校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初步形成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科研体制构架;瞄准学术前沿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发挥学科优势,产生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努力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水平。主要措施是: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拓展科研渠道,增加科研投入;增强原创能力,提升成果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厉行学术规范。近年来,学校科研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学校近年来各类论文发表数量、纵向课题立项数量、科研经费量都有了长足的增长。

丛树海指出了当前学校科研进一步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队伍因素,已有师资科研承担能力已接近饱和,科研不平衡状况比较明显;2.体制因素,二级院(系)自主组织科研的状况不平衡,科研机构建设面临诸多体制障碍;3.机制因素,考核评价机制的相对短期化、单一化,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欠缺。针 1 对上述问题,他提出了解决的思路:1.强化队伍。进一步充实师资,适度增添科研机构和专职科研人员编制。2.改革体制。第一,学校进一步完善科研投入与配置体制。学校应当将专职科研机构建设纳入与院(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大学三大功能中的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都要通过科研来实现,这需要大学具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研究机构。建议考虑增加以承担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为主的研究机构数量。第二,二级院(系)进一步完善自主科研的组织体制。学院必须将研究中心建制纳入学院组成部分,从人力配备到经费投入,从教学安排到科研组织。形成从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和社会实践,到科学研究的完整功能。第三,理顺科研机构的建设管理体制。上述改革完成后,学校直接管理专职研究机构和少数跨学院的框架型研究机构,大部分研究中心应回归学院,成为学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创新机制。第一,进一步健全科研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实行分类考核和分类管理;在坚持论文导向基础上,给课题、经费和学术著作以更大程度认可;松动对教师的年度考核,考核和岗聘交给学院,由学院按教学、科研等实际情况自行聘任。第二,建立健全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和科研考核中,对论文非第一作者,对国家课题非负责人,如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不超过若干名主要参与人给予相当于负责人认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是高校永久性话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需要每个院(系)和每个教师共同探讨。

副校长孙铮作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促进财经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发言。他认为,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结合学校具体工作。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应该是一种有质量的发展。人才培养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无论学校的功能如何扩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始终是我们的根本任务。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首先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学。而高质量的教学,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广大学生为本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建立基础。高质量的教学,应该以符合学科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设置为基础,以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为保障;高质量的教学,能够为满足求知者的最大需求,提供反映最新知识前沿和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高质量的教学,应该以先进的教学技术、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为手段,提供优质 的教学环境,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佳的求知体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高质量的教学,应该由高度责任感、能够胜任知识传授、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的教师及其团队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可以通过一套先进的标准进行评价,并通过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高质量的教学得以有效实施和真正落实。

孙铮指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针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广大师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查找问题之症结。从上个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系列座谈会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老师和院(系、所)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还有去年末群众对校党政班子民主生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其应对危机的能力。2.学生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应该由谁来定?是学校,还是学生或学生家长来定?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要考量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外,是否包含了学生本身、包括对学生寄予厚望的家长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3.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均感到课程繁多,少有时间自己可以用来支配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课外作业、学术研究、实践调研等,真正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和体验。4.与上面提到的课程繁多并存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质量不高,而提供的可以选修的课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教学安排上却非常有限。5.不论是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学校对有些专业收取了相对高额的学费,但是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如师资、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场所、各种软硬件环境等)是否“物有所值”?6.学校如何采取措施,重视、发觉、推广好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整合一支能够适合各种课程教育的师资队伍?例如,有人质疑,学校要开展创业教育,我们能做到做好吗?教师自己创业或体验过创业了吗?还有人质疑,我们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吗?7.现行的评教制度与方式,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作用究竟有哪些?如何发挥其正面作用,抑制或减少、克服其负面作用,如何改进和完善之,有什么具体办法?

对以上问题,他说,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几点不尽成熟的想法,等比较成熟后再向大家交流。

副校长周仲飞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借 鉴国际知名大学的经验,瞄准国家发展战略,走创新、改革、开放之路。按照学校“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创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是有差距的,因循传统的路径是不行的,2004年以来,我校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聘用海归院长;成规模、成团队引进海外博士和特聘教授(当前常任轨教师有50人);注重海归教师与存量老师的融合。经过几年改革,成效显著,比如经济学创新平台的建设发展成为 “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师资国际化水平得以提高,学术国际影响力得以提升,起到了人才聚焦效应。主要经验为:办一流大学,要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在国际学术界掌握一定话语权;制度上创新,保障改革成果;立足本校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去。

研究室主任应望江作了“以科学的评价促进我校学科的科学发展”的发言。他说,近期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学科建设方面,如何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是干部和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可以从我校学科评价的进展、如何评价评价结果、如何完善学科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关于我校学科评价工作的进展情况。目前开展学科评价(涉及我校学科发展)的机构,外部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内部有校学科评价课题组等。综合近5年来的外部评价结果,我校的一级学科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0强;在我校50个左右的目录内二级学科中,有23个进入全国前30强(或前40%行列)。从内部评价情况看,从2007年开始,校学科评估课题组对2003年以来我校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试评估,今年将扩展到24个有博士点的目录内二级学科。2.关于如何评价评价结果。应望江认为,现行的外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反映了学科发展的要素,现有的三份外部评价结论较为接近,基本上反映了我校学科发展的客观现状;结合学校的学科定位来看学科发展,说明我校“十五”以来所确立的“以理论经济学科为基础,应用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重点,经、管、法、文、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定位是正确的,学校所实施的“造峰填谷”的学科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有成效的;结合投入产出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所取得的学科发展成效,充分体现了学校一贯所倡导的勤俭办学、注重绩效的理念;从动态的发展角度看,我 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直保持了领先的位置,但与同类院校的差距在缩小,表明了竞争日趋激烈。部分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波动,部分新发展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也有一些学科停滞不前或进步不明显。3.关于如何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我校学科的科学发展,应望江提出了若干建议:开发建设学科建设信息平台(由发展规划处、研究室、高等教育研究所、信息化办公室等部门合作进行);实施分类评价(对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校内重点学科和其他学科分别制定不同的标准);引入国际评价(在引入教育部学位中心等外部评价的同时,可以采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我校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水平);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开展学科的绩效评价;适时开展目录外二级学科(19个)和交叉学科的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同时适时开展单项评价。

统计学系党总支书记豆建民作了“推进学科建设,做强做大统计学科”的发言。统计学系围绕“推进学科建设,做强做大统计学科”的活动载体,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学科建设中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计学系认真查找了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统计学科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较好,但与市场需求仍有差距;统计学系开设的全校公共课《统计学》难以满足各院(系)的不同需求;现有统计学科需要及时跟上学科的综合交叉型发展趋势。同时还查找并分析了原因:1.全校公共课《统计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划一。这就造成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反映数理内容过多,但另一些院(系)的分管领导则反映数理内容有待加强。限于课时和学分规定,难以满足各院(系)多样化的不同需求。2.缺乏发展风险管理专业的学科平台和学院平台。尽管我系具有以从事风险管理领域研究的国家杰青周勇教授带头的一批骨干力量从事相关研究,也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一流期刊上发表了一批相关成果,但缺乏发展风险管理专业的学科平台和学院平台,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向外部争取资源。我们在引进这方面人才过程中也遇到了统计学系的名称问题,学院的名称更有利于我们引进人才。3.观念上的误区。一些人认为,发展风险管理专业是丢掉了统计学,偏离了方向。也有人认为,发展风险管理专业是搞重复建设。产生这种想法主要是对风险管理专业了解不够,对统计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他们认为,风险管理本质上是统计在宏观、微观领域风险的管理中的应用。这样做不但没有丢掉统计学,相反他们更大力度地 5 加强了统计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拓宽了统计学的生存领域,这是统计学跨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近三年来,在艾春荣主任的带领下,统计学系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世界一流统计学科为标准,大力建设上财统计学科,在大力发展经济统计的同时,大力发展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推动统计学同金融、管理学等交叉领域的多方向发展,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升本土教师的水平,大胆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学术人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后努力方向:1.统计学系针对各院(系)需求,对全校公共课《统计学》进行改革。拟根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安排,将统计学系针对全校的公共课程《统计学》开设为《统计学A》、《统计学B》、《统计学C》,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大纲,以期对不同数理基础与应用需求的各专业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与指导。2.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建设风险管理专业。在目前国内学科分类限制下,统计学科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进一步加强经济统计的建设,大力引进经济统计学科带头人之外,统计学完全有必要也有条件进行统计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建设。3.筹建统计与管理学院。统计学系的目标是,建设以统计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统计学与其它财经类学科交叉领域,尤其是统计与管理交叉学科为特色的统计学科。鉴于学校的资源和学科优势,统计学系的设想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一支国家级创新团队。当务之急就是要引进具有冲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学科带头人。无论是现有学科布局,还是未来学科发展、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引进,或者为了整合我校的资源,充分发挥我校各学科的优势和作用,都迫切要求把统计学系提升为统计与管理学院,使得统计学系这个学校资历最老的院(系)之一进一步焕发出新的生机。

校党委书记马钦荣主持学习会并讲话。他肯定了以上5位同志的发言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既是建立在深入学习、内外调研基础上坦诚交流,也是对前一段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科学定位,查找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明确今后发展目标,实现发展上水平。他还传达了部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华东片区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交流座谈会上的精神,特别强调我校要在毕业生就业、维护稳定及主动地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等方面做好工作。

部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七组)组长、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韩 星臣肯定了上海8所部属高校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表示指导检查组要继续做好联络、桥梁、指导和帮手的作用。他希望上海财大立足原有的学科背景和传统特色,依托地域优势,苦练内功,提高内涵,提高质量,扩大影响,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2009年4月20日

第二篇:2018年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

2018年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

时间

学习内容

讨论思考

3月

学习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4月

学习全国“两会”精神,重点理解和把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改革、教育、医疗的内容。

思考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如何贯彻落实?

5月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领会“八个明确”的科学内涵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

思考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校建设和发展工作?

6月

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党章》以及新出台的党规党纪。

结合巡视整改和“四个专项治理”中的问题,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我校党风廉政建设?

7月

专题调研

9月

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和组织育人工作?

0月

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

思考如何加强我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月

学习《新时代面对面》第二部分“阔步迈入新时代”的有关内容,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2月

学习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校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

校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七一”讲话

10月19日下午,校党委中心组组织中层以上干部集中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党委成员结合省委开展的“治庸问责”行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课内比教学 课外访万家”两项活动畅谈了学习心得。

副校长刘洪波带领大家重温了“七一”讲话。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90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建党90年来的光辉历程,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道路,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第二次飞跃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共同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着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考验,党的建设须防范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福利;坚持任人唯贤、广纳贤才,不断增加党的新鲜血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七一”讲话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做到五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结合讲话精神和学校实际,刘校长从坚持发展、重视人才、注重创新、保持传统、制度建设和整合社会资源六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殷校长结合讲话精神强调了“访万家”活动的重要意义,布置了“访万家”活动的实施安排。做好“访万家”活动,要坚持“六必进”、“六知道”、“六不准”、“六回访”和“两访两覆盖”。张书记结合讲话精神谈到了省委省政府正在开展的“治庸问责”行动,省市各级政府和市教育局召开了“治庸问责”动员大会,派出了督查组到各地各校暗访。全校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治庸问责”作为抓好当前学校工作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明确“治庸问责”的工作重点,通过开展“治庸问责”行动,积极推进“访万家 比教学”活动开展,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王校长做了总结讲话。校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校办学的思想境界,通过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学习“七一”讲话,要提高两个认识,即正确认识党,拥护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拥护社会主义。通过认真开展“治庸问责”和“访万家 比教学”两项活动,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教育教学事故问责机制,进一步推进改革,挖掘课堂教学潜能,使郧中的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大的彻底改观,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大的质的飞跃。

此次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振奋了士气,形成了共识,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篇:中心组理论学习

中心组理论学习记录

镇党委中心组第二季度共集中学习3次。

4月11日,镇党委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专题学习《中共扬州市委关于制定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英杰专门对临海市“十二五”规划作重点解读,并就本镇“十二五”期间如何按照市“十二五”总体规划要求,全面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作中心发言,镇党委书记王加人主持会议。

5月16日,镇党委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专题学习省委宣传部编写的《2011年党员读本》第三章主题内容《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镇党委副书记谢民重点传达了省委全会主要精神,并对全会通过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总体目标、要求、战略重点、主要任务等作了重点解读,镇党委书记王加人主持会议。

6月22日,镇党委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专题学习《中国共产党90年学习读本》第三篇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镇党委组织委员胡美丽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个阶段历史(拨乱反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重点阐述并结合本镇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成就和发展变化谈了自身体会,镇党委书记王加人主持会议。

第五篇:中心组理论学习笔记

中心组学习笔记一

时间:1月31日 地点:局会议室 参加人员:班子成员

学习内容:依法治国专题讲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作为治国之道,必然要求依法行政。镇人民政府作为我国政权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经常,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农业是否增产,农民是否增收,农村是否稳定,关键的体现在于是否有依法行政。而在当前,依法行政难已成为乡镇行政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结合自己在基层的工作实践,本人认为目前依法行政存在主要问题有:

1、官僚本位主义观念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依法行政难的主观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高度官僚集权制度,使人们形成了牢固的权力本位观念,权力崇拜意识、权大于法的思想还在影响我们。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重人治轻法治,工作上,喜欢凭主观臆断下命令,不愿按法律规定办事,定指标、下任务、做决策不注重科学性、合法性,而以“摘官帽”、“一票否决”等手段强制推行“长官”意志,下级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忽视法律,采取一些非法的行政手段,进而造成工作失误。

2、法制不完备,体制缺陷是造成依法行政难的客观原因。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中,还没有能够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点在基层表现得尤为明显。责权不一致,不能不给依法行政带来很多问题。此外,在行政执法机构设臵上,乡镇政府出现“空档”,目前,在乡镇一级政府中还没有设立行政执法机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乡镇政府就没有行政执法权,试想,作为一级基层政权,如果没有行政执法权,那么要依法行政又谈何容易呢?

3、监督机制滞后是导致依法行政难的外部因素。历史经验表明,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促进乡镇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监督力度仍然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同时,总体监督机制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那么,我们将如何在乡镇基层中推进依法行政呢? 首先我们要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识、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坚持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方面,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

其次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必须加大普法力度,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了。只有领导干部大大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为群众当好家,服好务,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

再次是要落实行政责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责任如果落实不到位,行政权的运行就得不到制约,公民权的行使就没有保障,违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要落实行政责任制,关键是要明确乡镇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行政责任。落实行政责任制还必须与每个领导的个人责任挂起钩来,追究其个人的具体责任。

最后是要强化监督机制,推动乡镇依法行政。没有监督的政府,最后只能是专制政府。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臵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一是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二是要加大其他外部监督的力度。启动内外监督机制,使之起到推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觉依法行政的目的。

总之,乡镇人民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乡镇依法行政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问题也不是朝夕之间的事。但是,依法治国既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问题、剖析问题,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循序渐进逐一解决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逐步扎实、有效、全面地推进乡镇依法行政,把基层的事情办好。

中心组学习笔记二

时间:3月28日 地点:局会议室 参加人员:班子成员

学习内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臶,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臶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

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

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

独树一臶。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中心组学习笔记三

时间:4月25日 地点:局会议室 参加人员:班子成员 学习内容:新常态改变中国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

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点就是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债务水平的逐步调整。在我看来,这些分析不一定全面,原因在于这些分析过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的表现,而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些内涵,即哪些潜在的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将决定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表现。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表现。

1.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

这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中国旧的增长点有两个,一是出口,二是房地产,它们将会逐步地、有一定反复地退出。其中,出口的增长将直接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出现各种波动和反复。总体上讲,因为中国经济的体量在不断增长,而世界市场将难以支撑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所以,出口以及贸易顺差占中国 GDP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但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

在中国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大致得到满足这个大背景下,加之金融市场的调整使得百姓的投资回报率上涨,房地产增长也会出现波动式的下降。这些旧增长点波动式的下降,将与新增长点不断波动式的上升,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带来阵痛。

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有三个:第一是长期性的、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投资。这些投资包括高铁、地铁、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等。第二是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包括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的升级。这也不可能是线性的、平稳上升的,一定会出现波动,这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的高低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密切关系。第三是居民消费,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已是每年上升0.7%,目前已升至 47%左右。

问题的关键是,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波动。这种波动与中国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不同,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更多地来自总需求的波动,包括投资需求的波动,因此政府需要经常性地踩刹车,通过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应对。而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波动的本质是新老增长点的交替。这种交替将不断导致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宏观政策在这段时间的基本主题将是稳增长,采取各种措施来为新增

长点催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的投入,这种投入从一定程度上讲显然需要政府来主导,这也是政府稳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与此相关的是,中国经济由于国民储蓄率高企,所以目前高达 200%左右的债务/GDP比例还会提高,所谓的去杠杆率的进程短期内不会到来。高储蓄带来的高杠杆是合理的,关键是结构,有政府担保的长期债务大有必要提高。

2.渐进式的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二个表现事实上已经出现,那就是潜在的、渐进式的,并没有完全被观察者所识别的结构调整。这种结构的调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工资率的持续上涨,尤其是蓝领工人的工资上涨,其背后的原因是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殆尽。与蓝领工人的工资以两位数上涨、明显超过名义 GDP增长速度形成对比的是,总体上资本的收益率在下降。事实上,当前中国已经处在资本成本较高的阶段,这种实际利率在3%以上的情形在改革开放年代并不多见。相信经过下一轮改革,实际利率又将会下降,毕竟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是高国民储蓄率。就算按照目前的水平,蓝领工人劳动工资上涨已经带来了资本取代劳动力的趋势,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比重。伴随着资本取代劳动力,资本积累将会加速。

第二个悄悄推进的结构调整,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除特大型城市外,户籍已经基本放开,中国的劳动人口将实现60年来的第一次自由迁徙。今后,中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将超出行政规划的约束,呈现各城市、各地区竞争高质量人口的格局,中国的经济地理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这一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第三个结构调整也已经开始,那就是居民消费的比重、服务业的比重均不断上升。而且,服务业不只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物流、配送、电商、金融 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劳动就业的主要流向也在服务业。

3.改革的艰难推进

这也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常态。本轮改革的决心和目标以及覆盖面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改革的阻力恐怕也前所未有。与前几轮改革相比,当前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改革动力的缺位。

改革的动力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层推动改革的能量。这种自上而下的动力现在非常充足,中央特别成立了全面深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但问题是,本轮改革中,基层政府与国有企业显得比较被动,整体上缺少创造力,能量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一些官员激励不足胆小怕事,不愿冒头,担心改革引发矛盾,从而导致对自身历史问题的调查和追究。

目前经济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三大改革,第一是金融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目前是自上而下推进的,所以进展相对顺利,利率市场化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有可能基本完成,民间资本创办的银行已经开始布局,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已提上议事日程。第二是财政体制改革,目前处在规划中,重点是完善税收体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得到推进。第三大改革,是大家众望所归但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的根本在于进一步地市场化,在于把国企与政府进一步地分离,在于国企要进一步地资本化运营,但是目前这些方面的探索远远不足。总

之,艰难的改革将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4.国际经济领域中国要素的提升

过去30年以来,中国基本处于接受国际经济规则、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进程中。但时至今日,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万吨巨轮”,由于国民储蓄率高企、资金雄厚,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对外投资超过吸引外资,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因此,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双向反馈的过程,不仅中国经济要进一步接受国际规则的要求,提升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不断通过各种运作让国际社会接受自己的一些基本诉求。比如,参与创办包括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以此来改善国际经济秩序。中国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而逐步变成了一个积极务实的行动者,通过对国际经济秩序提出改革意见,让国际社会更好地接受中国经济的存在。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总之,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与世界都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塑造新的中国与世界大格局的过程。认真分析、抓住机遇,是中国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需要学习的必修课。

下载2009年4月17日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纪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4月17日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纪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范文模版]

    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思考讨论内容 辅导发言:黄肖忠牙春荣于长松 讨论题目: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弘扬和发扬广西精神和拔群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

    中心组专题理论学习讲话稿

    中心组专题理论学习讲话稿 县委中心组专题理论学习讲话稿 架科底乡党委书记 张英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 当前,经济发展、维护稳定、防灾减灾等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

    中心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心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学完了所有规定的篇目。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学好每一篇文章,做好学习笔记。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自身理......

    2013年度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

    2013年度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12次) 时间:2013年2月27日星期四上午9:00 地点:县委三楼会议室 学习内容:201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细则(讨论稿)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细则(讨论稿)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细则(讨论稿)中心组理论学习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在职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区委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提高领导......

    中心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心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中心组理论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党......

    中心组理论学习总结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20xx年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总结 县委办、宣传部: 20xx年,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中心学习组按照〈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各级党委(党组)中心......

    中心组理论学习总结

    中心组理论学习总结20**年,全镇理论武装工作按照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推动一项工作的思路,突出重点,创新载体,时间上保证,内容上突出,方式上灵活,为全镇改革和发展营造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