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2016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16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16年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情况
16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XX.61Km2,总人口为XX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XX.43Km2,总人口为XXX人,人口密度为XX1人/Km2,城镇化率为XX.23%;2016年社会生产总值XX.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8+3” 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XX.8万m2。
(三)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计划投资X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2000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2000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模式,2016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XX.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XX.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XX.8亿元。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四)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2016年、2016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三包”管理,依法开展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2016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2016﹞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8个1”或“8+3”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责任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出台《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人民政府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接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责任部门,督促责任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考核各区(县)政府。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增强区(县)党委政府责任感。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政府。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必须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责任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责任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情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
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9
第二篇: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成效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本网网 http://)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责任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出台《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人民政府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接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责任部门,督促责任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考核各区(县)政府。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增强区(县)党委政府责任感。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政府。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必须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责任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责任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情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第三篇: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例文
2020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精选 3 篇)
? ?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
灵关镇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孕育出了灵关镇千年传奇,大熊猫从这里走向世界,古青衣羌文化在此演绎。
? 灵关镇距成都市区 180 公里,雅安市区 67 公里,国道 351 线、省道 210 线平行贯穿全境,全镇幅员面积 190.22平方公里,辖 12 个行政村、2 个社区、95 个村民小组、8 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 5140 户,总人口近2 万人。
? 灵关镇是全国重点镇、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四川省安全社区”、“省级生态乡镇”、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雅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20xx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雕之乡)”,2014 年灵关镇团委被评为“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2016 年灵关镇便民服务中心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文明号”。
? 一、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 灵关镇是 1996 年 10 月,省政府批准的全省第三批 100 个小城镇之一。21 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灵关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传承小城镇建设接力棒,使灵关镇小城镇建设稳步发展,成绩斐然。
? 灵关镇是“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的重灾区,地震灾后重建给灵关镇的小城镇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两轮灾后重建,共计投入资金近30 亿元,对灵关镇进行了精心规划,科学重建,小城镇打造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灵关镇成为全省灾后重建的一颗璀璨明珠,灵关镇毓秀社区被省住建厅作为全省智慧社区建设的示范点。
? 灵关镇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努力完成小城镇建设使命,充分利用建设县城副中心的机会,把小城镇建设范围延伸到 8 个新村聚居点,辐射到全镇乡村公路沿线的所有村组户,使小城镇建设面积达到 15平方公里,比省政府批准建设灵关小城镇 1平方公里面积翻了 15番,提前 50 年建成了灵关小城镇。
?(一)认真抓好小城镇建设培育工作 ? 1,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 灵关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培育工作。
?(1)小镇大产业。世界石材看中国,中国石材看灵关,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着力打造石城灵关,把灵动河谷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汉白玉之都。
?(2)小镇大融合。以特色石材产业带动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根据全镇 12 个行政村的自然条件、资源储备和地理位置,划分为:精品旅游新村、幸福美丽新村、幸福美丽新区、幸福美丽家园。
?(3)小镇大服务。以国道 351 线和省道 210 线为发展轴心一城十三点为发展理念,建成经济发展“三片区”:石材产业片区。物流商贸片区和生态产业片区。
? 2,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 通过灾后重建,加速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程,实现了小城镇建设的初级目标:
?(1)城镇风貌,焕然一新。
?(2)镇区环境,洁净亮丽。
?(3)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 3,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 灵关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因此,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注意保持和彰显特色传统文化,让熊猫文化、历史文化和长征文化传承发展,交相影辉。
? 4,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 经过灾后重建的全力打造,如今灵关小城镇范围内:
?(1)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2)公用设施全域铺设:
?(3)公共服务全域布局:
? 5,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 新建的灵关小城镇,成立了《灵关镇毓秀社区》,协助政府搞好小城镇的管理和服务,在小城镇范围内:
?(1)树立了态文明理念:
?(2)创新了规划引领机制:
?(3)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
?(4)创新了协调管理机制:
?(5)创新了科学决策机制:
?(二)小城镇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 随着 4.20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收官,灵关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小城镇建设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 50 余个完成投资近30 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率和完工率达 100%,新增市政道路 49 公里,城镇道路硬化率达 100%,完成场镇景观改造 3.6公里,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通讯光纤实现全覆盖,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 92%。实施产业发展项目 100 余个,完成投资 3.5 亿元,建成中国汉白玉循环工业园区1 个,承接县内 29 家石材企业。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 10 个,成功申报国家级 4a 景区 2 个,初步形成了由中心集镇辐射到指尖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 在新城核心区,以“钟灵毓秀,石城灵关”为重建理念,围绕“产城相融,镇村一体”的总体思路,新建街道三纵十六横,约 16 公里,强弱电、自来水、天然气、排污地下管网全线贯通。公园绿地、步行系统、石雕文化等整体推进。新城区幼儿园、灵关中心校、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接待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停车场、菜市场、有机茶叶市场、物流中心等商业服务设施全面建成。以发展居住办公生态旅游度假、现代商务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为第一业态,精心打造集公共服务、商贸流通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遵循“人流带动物流,人气带来财气”的城镇经济发展规律,在灵关新城核心区,重建安置受灾群众 679 户,小城镇规划区外入住统建统分小区楼房 1383 户、4631 人。
? 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灵关小城镇建设进程。通过实施“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工程,把灵关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平安和谐”的特色小城镇。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 ? 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延伸和补充,新村聚居点的建成和受灾群众的入住,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余、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新村聚居点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 在新村聚居点,恢复重建了一批名胜古迹:磨刀湿地公园建成运营,新场恢复重建了古庙观音寺,钟灵老街具有青衣羌文化特色的青衣古街打造成功,计划投资 10 亿元、按国家4a 景区标准打造的空石林景区,目前已完成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 全镇 8 个新村聚居点建成后,入住受灾群众 882 户、3398 人,按省市县规定的时间节点,实现了受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目标。
? 由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20xx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 2.1 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 1.65 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1.17 万元,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389 户、1065 人,已实现 323户、896 人顺利脱贫,大沟村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
? 二,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1,招商引资有待加快。
? 2,功能设施有待完善。
? 2,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 4,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 5,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 6,环保质量有待提升。
? 三,今后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 ? 根据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以来的经验总结,结合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今后灵关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 1,加快小城镇产业发展速度 ? 小城镇建成后,常住人口近1.2 万人,加上流动人口近0.3 万人。1.5 万人的就业问题,是今后小城镇工作的压力和重点,计划通过 3 个途径解决上述问题:一是通过提升改造,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用工人数。二是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引导鼓励城镇居民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鼓励在乡下有土地、山林资源的区外统建统分户,回老家发展生态产业,搞好种养殖业,坚持就地创业增收。
? 2,清理盘活小城镇现有存量土地 ? 灵关小城镇建设启动 21 年来,特别是成立工业集中区和这次灾后重建,国家通过征地为灾后恢复重建、小城镇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全镇范围内,规划区内宅基地回购、工业集中区和旅游开发区,都存在土地闲置问题。这些土地如果长期不清理、不监管,就会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形成一方面国有资产被侵占流失,一方面建设资金紧张的恶性状况。因此,党委、政府决定把清理存量土地纳入巩固提高小城镇建设成果的工作范围。将组织专门力量、争取县国土局配合,进行一次彻底清理,登记造册、立标定界。
? 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利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迅速把土地资源变成建设资金。做到政府规范运作、企业市场运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3,切实加强小城镇管理工作 ? 长期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常规工作,如果只建不管或者重建轻管,就会给党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灵关镇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已经收官,要长期保持小城镇建设成果,就必须加强长期不懈的后期管理。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
?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小城镇管理工作,结合社区安全、环保治理和产业发展,建立小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苗头。
? 二是充实灵关镇小城镇办公室力量,稳定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使小城镇管理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起一支敢于碰硬、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小城镇管理队伍。
? 三是强化城监中队管理职能,不断创新小城镇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各项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加强清洁工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 四是加强新村聚居点自管委工作,把新村聚居点的治安、环保、清洁工作纳入小城镇统一管理。
? 五是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整体作用,加强巡逻监督,实行门前三包,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 总之,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要立足“小城镇、大市场、强管理、出效益”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持之以恒,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宜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意识,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经济文化中心,并将其突出作用延伸到新村聚居点,辐射到全镇每一个角落,使全镇人民分享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2
镇位于 xx 县东北部,国道和郑吴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塞。全镇辖个行政村,万亩耕地,万口人,镇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规划区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
?近年来,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增强了“小城镇、大战略”意识,牢固树立了“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努力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挖市场内涵,突出工商贸特色,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镇容镇貌得到极大改观,镇村经济日趋繁荣。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列为粮食生产百强乡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林果亿元乡镇、特色农业乡镇、畜牧业特色乡镇,年月被省政府列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年被河南省评定为“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 一、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 自我镇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大力宣传,积极行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政委、镇长为指挥长的小城镇建设指挥部,下设小城镇规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领导、协调和监督,编制了《xx 县镇建设规划说明书》、制定了《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市政管理办法》等。同时利用会议、宣传车、广播、放电影、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书写固定标语余条,散发传单余份,召开各种形式的党员、干部群众会余次,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提高了认识,营造了小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
? 镇党委、政府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委托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了地形测绘,同时聘请河南省豫建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规划设计。
? 按照“工业兴镇、商业旺镇、农业稳镇,工商贸兴镇”的总体发展思路,把镇的发展特色定位于工商贸型:
? 一是在镇区东北部规划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电线电缆、农药化工等,使之尽快成为支柱产业。
? 二是在镇区南部以棉花加工为重点,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加工等,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三是以原镇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业,形成以工商贸带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尽快完善城镇载体功能。
? 我们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目前:
? 镇区道路方面。投资万元正在对镇区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投资万元整修了顺南街南段道路,投资万元整修了镇东顺京路,投资万元完成了镇区大南街下水道建设工程。
? 在通信方面:投资万元地埋电信电缆公里,完成了镇区通信电缆入地工程,投资万元建成了邮政大楼,使全镇电话装机突破门,电话入户达到以上,移动通信,因特网用户与日俱增。
? 在工业商贸方面:投资万元扩建了瑞可信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扩建了金星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平方米容纳个摊位的工贸商场,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公颂的加油站。
? 在教育卫生方面: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职高教学楼,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初中实验楼,投资万元建成了镇中心卫生院石佛分院。
? 除此之外,投资万元建成了居住面积平方米的敬老院。现已做好规划,近期建设的项目还有改造镇区大街街道,硬化大北街东段道路,商贸一条街、农机市场、畜牧交易市场、卫生院病房大楼、自来水厂、汽车站、体育娱乐中心和居民住宅小区等。通过努力,我镇的交通、通信、供燃、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商贸服务等综合配套设施将日益健全,城镇载体功能日臻完善。
?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3 小城镇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和点,从安顺实际来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对于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更具特殊的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 2 号、黔党发 15 号文件精神和进一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切实把小城镇建设培育成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发挥好示范小城镇的带动作用,20xx 年 5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安顺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程,深入到平坝县夏云镇、西秀区旧州镇、普定县白岩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 一、安顺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 两年多来,通过省、市、县、镇共同努力,安顺市纳入省级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6 月 5 日,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在参与全省“5 个 100工程”的考核中均获一等奖,旧州镇排全省第二名、白岩镇和夏云镇分别排第五名、第六名,专项资金竞争全部获一等奖。可以说第一阶段的工作具有起步较快,发展势头较好,竞争力较强,推进力度较大,阶段工作成效明显等特点。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措施支持力度 ? 20xx 年 10 月,安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了《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安顺市市直部门(单位)对口帮扶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方案》、《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为全面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注重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引领小城镇科学、规范建设发展 ?近年来,三个省级示范镇分别结合各自实际和发展特点,组织编制或修编了总体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产城互动,项目支撑,小城镇建设活力日渐显现 ? 各镇立足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注重引进项目,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夏云镇充分发挥
厂场聚集,交通区位、工作基础、起步较早等优势,县、镇两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目前已签约企业 65 家,投产 14 家,初步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城镇化率达到 42.5%。
?(四)突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 按照贵州省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各镇认真抓好“8 个 1”、“8+3”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 6 月底,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已建成项目 23 个,完成投资 71484 万元。在建项目 9 个,拟投资 54244.8 万元,已完成投资 16600 万元。建成保障性住房 533 套 29074平方米,在建 633 套。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的城镇功能、承载能力、集聚能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将得以进一步释放,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五)注重土地收储,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发展空间 ? 目前,夏云镇已完成土地收储 5000 余亩,白岩镇完成土地收储 2000 余亩,旧州镇也启动了新一轮的项目建设用地收储工作。
?(六)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努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 各镇积极推行小城镇精细化管理,分别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市场管理、绿化管理、卫生保洁等队伍,加强了小城镇卫生保洁、道路绿化等环境管理和建设工作。认真抓好城镇和农村拆违控违工作,有效巩固了小城镇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 二、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 从调研情况看,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推进迅速,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需要进一步加快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对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在调研中,各地普遍感到,在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推进中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处于慢不得、快不了的“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 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在机遇面前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有职责、无行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缺失,有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沟通、协调、配合不够,没有真正形成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整体合力,在有关政策落实上行动迟缓,没有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应有作用。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管理上也缺乏经营理念,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
? 二是在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定位上有局限,系统研究不足。由于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有硬性规定动作,加之认识还不尽统一,时间紧、难度大、困难多,客观上存在着保阶段任务完成,保在轮次考核中不出局等当前“利益”的维护,导致在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在优势,特色亮点的打造,既立足当前,更注重长远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不多、不深,重“造城”,“化地”不“化人”的倾向较突出,特别是对如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逐步真正实现市民化这一城镇化核心问题的认识、路径、措施缺乏应有思考和探索。
? 三是在指导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一般性要求、布置多,深入实际破解难题少的现状,在认识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千斤重担层层挑,齐心协力牵手跑的共识,特别是有的职能帮扶部门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把推进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当成部门的事、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有文件没对照,有要求没落实,把主要精力过分集中在本部门的挂帮“点”上,对面上工作的指导不到位,在部门职能职责覆盖上存在着重“点”、轻“面”的现象。此外,由于各镇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相关政策的宣传、动员面还不够广,加上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广大群众还未切实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氛围还不浓厚。
?(二)规划编制滞后,城镇功能定位和特色不明显
? 目前,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在规划上的投入也不少,但由于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加之形势和环境处于较快的“动态”之中,导致原有的规划与实际发展中的需要衔接不够,规划滞后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准确、功能不明晰,个性彰显不突出。
?(三)建设资金匮乏,融资能力弱,制约因素较突出 ?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模及要求对资金需求较大,但目前仍是政府部门投资占主导地位,筹资渠道单一,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投资机制。部分镇虽成立了投融资公司,但由于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能够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中长期信贷资金很少,上级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较小,目前各示范镇已争取到的各类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所需,特别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缺口较大。白岩镇甚至是由镇党政班子成员和部分干部通过五户联保的形式向银行贷款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个中困境可想而知。
?(四)用地指标等要素保障不足、征地难度大与土地使用率低并存的矛盾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速度 ? 一是用地指标未体现向示范小城镇倾斜,用地指标与发展需要之间矛盾突出。如旧州镇20xx 年计划建设用地 600 亩,但用地指标只有 80 亩,相差甚远。
? 二是补偿标准与周边市、州补偿标准不统一以及由于不同项目补偿标准不一,存在同地不同价的情况。如夏云镇征地补偿每亩 34020 元,而相邻清镇市每亩补偿 47500 元。白岩镇同一地块中缅石油管道与安顺供水二期工程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导致征地难度加大。
? 三是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平坝县被征地农民征地时年满16周岁未年满60周岁参加新农保或征地后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给予 15 年缴费补助政策未落实。平坝县出台的 7%安置地政策落实不全面,当地群众有顾虑。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征地难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发展速度。
?(五)部分企业项目土地使用率低,企业土地占款比重大,资金周转困难 ? 如平坝县夏云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土地使用率均达不到相关要求(固达线缆公司征地 120.7亩,实际用地 20 亩。奇博胜机电公司征地 50 亩,实际用地 8 亩。双木农机公司征地 136.7亩,实际用地 14 亩),由于企业大量资金用于征地,经营生产受到影响,投产达产率也较低。据平坝县发改局负责同志介绍,园区内的项目土地利用率平均仅为 30%——40%左右,闲置现象严重。
?(六)小城镇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已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 安顺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如三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市级补助资金除夏云镇外,旧州、白岩两镇截止调研结束时均未到位,西秀区承诺配套的 500 万经费也未到位。调研中,有的乡镇反映,在申报建设项目时,个别市直部门服务帮扶意识不到位,致使有的项目争取落实困难。同时,所到镇普遍反映,在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市直帮扶部门和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作用发挥不大。如帮扶三个镇的市直部门均未安排人员到镇帮扶,提供指导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积极性。调研中感觉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确实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无奈。
?(七)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等有待完善 ? 现有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当前小城镇建设管理要求。乡镇政府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沿指挥所,但在实践中未研究赋予示范小城镇先行先试的政策和空间,各镇受传统体制下人权、财权、事权的制约,调控能力弱,工作推进难度大,对小城镇的发展总感到力不从心。从此次调研中我们感到,小城镇“建设上缺钱、管理上缺人、执法上缺权”是普遍现象。
?(八)机构职能不健全,缺乏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和专门人员
? 由于镇一级在已经结束的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没有设置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但从当前发展任务和要求来看,对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既懂管理又懂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更加缺乏,去年市里就下文要求建立的机构及人员编制至今尚未落实,导致“党政替代”现象较为突出,已不适应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 三、对进一步抓好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抓好安顺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从市级层面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对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功能定位,探索实现路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省级示范小城镇加速发展。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梳理分类,对能立即解决的要限时解决,对需要支持,经过努力才能办到的要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对需要创造条件和一定时限才能办到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准确定位,确保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镇在全省的领跑位次。
?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抓好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作为检验开展“解放思想,十破十立”活动成果的试金石。
? 一是要深化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不仅是全省的示范小城镇,更是全市的示范小城镇的认识,树立打造精品、极品的思想认识和发展定位,紧紧抓住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摈弃“常规抓、抓常规”的工作模式,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狠劲,确保安顺市的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力争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一流、全市的标杆。
?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提高广大群众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居民群众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上下同心,职能部门给力,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关心、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要下决心统筹资源,集中力量,抓重点、抓亮点,打造典型。
? 一是要集中力量抓在现有领导小组基础上,明确一名市级领导集中精力抓,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加大协调、指导、研究的力度。
? 二是要认真分析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工作在全省“5个100工程”中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找准工作抓手,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责,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资源,在项目、资金和其他发展要素上进一步向省级示范小城镇倾斜,真正做到抓一点亮一点,抓一线亮一片,使全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 四是要认真研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找准政策赋予的发展空间,并大胆放权,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
? 五是要进一步完善“5 个 100”工程创先争优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为导向掀起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潮。
?(三)大胆解放思想,深化探索,推动制度创新,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推动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加快发展。
? 一是要用足用好国家和贵州省支持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大胆进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示范小城镇在工作机制、土地利用、资金筹措、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为探索小城镇建设寻求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发展路径。
? 二是对现有小城镇建设政策落实情况要进行梳理、评估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安顺市小城镇建设方面的现有政策体系,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尽快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已出台政策落实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 三是针对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市级层面有必要出台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的综合配套文件,大力提升小城镇加快发展的社会吸引力、聚集力和影响力。探索试行扩权强镇政策,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的原则,赋予示范小城镇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涉及小城镇建设的各种审批程序,要转变观念,开辟绿色快速通道,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和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率,为小城镇建设创造宽松便捷的环境。
? 四是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镇户口迁移准入条件。实行常住地登记户口原则,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
? 五是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制定宅基地换房等政策,鼓励进城农民对土地承包权进行有偿转让,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增强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让这部分农民今后的生产有着落,生活有保障。
? 六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为实现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创造条件。
?(四)培育产业,明确功能定位,壮大镇域经济,夯实小城镇建设经济基础。
? 一是各示范小城镇要在认真总结分析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小城镇现有的资源、交通、工农业状况、市场现状,以发挥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为出发点,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形成比较优势,切实做好产业是城镇化的前提和支撑这篇大文章。
? 二是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的不同定位和特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金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吸引各类资本到小城镇投资创业。
? 三是要培育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产业,积极引导城市商贸、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提供就业平台,搭建起农村人口想进城、有活干、稳得下、能发展的城镇化桥梁,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 一是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规划。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特点、地缘位置和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台能够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实施办法,确保规划在实施中的严肃性。
? 二是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土地生态环境协调意识。要围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坚持走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六)实施土地配置机制创新,妥善解决小城镇用地问题,确保小城镇用地。
? 一是要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防止和避免“重收储、轻使用”的现象。
? 二是探索适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特点的流转程序与实现形式,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平台。
? 三是要依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土地需求出发认真考虑城镇布局,严格科学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最大限度控制各种建设用地浪费现象。
?(七)强化经营城镇的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 要用好本地财政资金,用足上级扶持资金,用活民间资金,最大限度破解资金瓶颈,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
? 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要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充分运用有关优惠政策,想方设法争取国家的扶持,积极向上级争取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专款。
? 二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土地依法依规出让形成的收入,可以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或入股,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 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更多投资者带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理念,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
? 四是营运城镇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八)积极探索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的路径。
? 可参照外地成功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试点。这样既可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来源,又能使农民在融入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真正成为小城镇的主人。
?
第四篇:关于开展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的报告
关于开展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的报告
市委政研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精神,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遵义市委关于2013年重大课题调研计划的通知要求,我局组织相关科室人员深入全市部分镇乡开展示范镇建设工作调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遵义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方案》,将对我市54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起到极大的推进和促进作用。
附:遵义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推进方案
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3年7月3日 遵义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推进方案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抓好我市在全省100示范小城镇中的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全市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特色发展,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坚持多元投入,整合各类资金,统筹推进小城镇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市直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出形象、出效益。
二、工作目标
——规划工作目标。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建设工作目标。重点完善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项目库。实施8个省列市级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每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或完善1个路网、1个标 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启动1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1个敬老院、建设1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8+3”工程,即在“8个1”的基础上,力争建设1个体育场、1个产业园区、1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工作安排见附表1)。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城镇综合体。
——特色发展目标。按照“三小一特”的要求,打造“精致小镇、美丽小镇、富裕小镇、特色小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编制“三小一特”发展规划,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时编制。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特点,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小城镇。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35%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1%以上;12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2-3千人,城镇化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12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政府投资1.3亿元以上,拉动社会投资13亿;12个示范小城镇培育12个主导产业,创办30个小微型企业,建设1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12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绿色生态目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按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标准进行创建,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按省级绿 色小城镇要求进行创建。力争茅台镇列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录,培育2个省级绿色小城镇。
三、工作原则
(一)规划先行,特色发展。以规划为龙头,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产业构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和建设,着力提升示范小城镇特色和品位。
(二)项目推进,有序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引导和推动农村更多人口向示范小城镇有序转移。
(三)多元投入,统筹发展。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吸纳金融支持,通过多元化筹资,积极支持和推动示范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重点任务
2013年,按照“四定三集中”的原则,确保完成重点任务。即:定路线图:优化规划,完善设施,培育产业,强化管理;定工作量:完成政府投资1.3亿元,拉动投资13亿元;定时间表:第一季度重点完成规划优化,第二季度重点抓重大项目确立,第三季度重点抓全面实施,第四季度重点抓督查考核;定责任人:市级联席会议决策部署,市直相关部门对应落实,帮扶单位承担“包干责任”,“一包到底”,市人民政府推进落实,县、区(市)政府组织实施,示范镇政府承担第一责任;集中人力:建立联席会议、部门对口帮扶、吸纳专家智慧、依托基层力量;集中物力: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市级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项目倾斜、县级政府整合项目统筹安排;集中财力:政府加大投入、帮扶单位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金融优先支持、推进招商引资。
(一)完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文件。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和帮助下,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文件,为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基本情况信息库。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
(二)建立示范小城镇工作台帐,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规范“一镇一档”制度,建立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台账,动态收集完善相关文本、图片、指标等资料,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推行信息化管理,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逐步在全市推开。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三)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规划。结合示范小城镇自身发展实际,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和“六型”小城镇的特点,提升优化总体规划,3月底前组织对总体规划(含“四小”专章)进行审查,4月底 前完成镇区重点地段、主要路网(街道)、居住小区、工业园区及中心镇区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明确人口聚集措施和人口预测指标。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城乡规划局)
(四)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一是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小城镇对外交通路网体系,新建、改建、扩建城镇道路,对镇区主次干道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和完善小城镇供水管网系统,新建、改建、扩建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能力,确保供水安全。建设和完善小城镇雨污分流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基本达标排放;完善垃圾清运系统,逐步提高垃圾机械化清运率,因地制宜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线路架设规范有序。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市工能委,市广播电视局,市供电局)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项目。根据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打造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适合小城镇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等有传统优势的项目。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主导 产业,延长产业链,引导制造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配套。支持示范小城镇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注重主导产业带动,支持示范小城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类农业项目,结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引进和培育流通企业,设置农村配送中心。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工能委,市扶贫办,市工商局,市供销社)
三是建设一批民生项目。用足用活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乡镇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社区综合服务站、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镇区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站、馆)、健身场馆、科技活动室、图书馆等文化体育科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民政局,市文体局,市科技局)
(五)注重特色发展。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结合“六型”小城镇特点,走黔北山区小城镇特色发展之路。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实际,突出遵义特色,着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品 位。从山区城镇的特殊性和山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入手,利用我市生态优势,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对核心街区、重点建筑物,要按照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和建筑特色的要求,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突出个性,防止千镇一面、万街雷同;要充分挖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塑造小城镇魅力。因地制宜发展“精致小镇、美丽小镇、富裕小镇、特色小镇”。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宗局,市文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茅台镇建设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要求,按照“产业壮大、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的战略路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产城一体、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的示范小城镇“排头兵”。
(责任单位:市政府,仁怀市政府、茅台镇政府、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能委,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旅游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六)多元投入,推动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按照“政、银、企、社”多元投入、多方合作的融资模式,“用好”本地财政资金,“用足”上级扶持资金,“用活”金融机构资金,“用巧”经营城镇资金,“用够”社会民间资金,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各市直有关部门,省农信社遵义办事处)
(七)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和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着力建设和谐小城镇。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入学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与医保、低保、住房、就学等社会保障有机衔接。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配套相关措施,促进人口聚集。
(责任单位:各县、区(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教育局,市文体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文明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市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示范小城镇综合协 调、规划编制、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督促检查等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方案,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定期调度,协调解决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高效、有序推进100个小城镇建设工作。
(二)明确工作责任。县、区(市)政府、示范小城镇镇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强化自身发展能力,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市人民政府作为主要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推进落实。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出台配套措施,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示范小城镇给予倾斜和支持。强化帮扶单位责任,4个省列省级示范镇的帮扶单位要结合示范小城镇实际进一步从城乡规划编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镇容镇貌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完善帮扶方案,明确帮扶内容,提出帮扶目标,细化帮扶措施,对示范小城镇履行“包干”责任,在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生态等各个方面“一包到底”。帮扶单位要以对口帮扶示范小城镇发展为已任,选派得力人员,驻镇开展帮扶工作;各县、区(市)要建立相应的对口帮扶机制,落实帮扶任务,建立联系制度,明确责任人、联系人。
(三)整合部门资源。市财政2013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12个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视财力逐年增加。各县(市)也要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要本着“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整合统筹力度。发改、财政、交通、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等省直各部门申请中央项目和资金以及下达市级补助资金时要向12个示范小城镇倾斜。各级金融机构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满足示范小城镇项目建设贷款资金需求,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示范小城镇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专项引导资金的管理,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小城镇建设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
(四)确保土地供应。按照山区城镇化特点和要求,有序推进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将未利用地开发为小城镇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增减挂钩项目区的建新留用区重点布局在小城镇。节余的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小城镇建设。盘活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加大项目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加强督促检查。建立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跟踪、监控评估和动态管理制度,实行“月调度、季检查、半年通报、考核”,按照12个示范小城镇2013年建设任务表(见附表2),定期对示范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每季度向市政府常务会议汇报工作推进情况,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按对项目资金进行动态调整,并对相关单位负责人、责任人进行约谈。
(六)鼓励扶持典型。出台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承办地有关政策,引导各地示范小城镇建设“比学赶超”,探索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树立一批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的典型示范小城镇。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考核优秀的示范小城镇予以奖励,并在次年下达资金和项目时予以倾斜。
(七)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出台示范小城镇建设文件资料汇编和示范小城镇建设指导图集,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帮扶单位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咨询小组,对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生态等各项内容进行技术指导。依托市委党校、市职业学院等机构,编制小城镇建设管理人员培训教材,每年组织开展全市小城镇尤其是示范小城镇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专题培训。
市列28个县级示范小城镇由各县、区(市)政府参照本方案具体组织实施,并纳入市政府示范小城镇年终考核。各县、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做好业务指导和推进情况督察工作,每月向市住建局城乡建设科(示范小城镇办公室)报送工作推进月报表。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 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穆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建设小城镇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穆棱市抢抓牡丹江市被列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市的有利机遇,科学规划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深入推进“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一、坚持基础先行,完善配套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富规划穷建设”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突出特色,完善基础配套,打造城镇新形象。一是加强市政工程建设。逐年加大对市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一批市政重点建设工程。改造主次干道12条,铺装市区100条巷道沥青路面。新建广场10余处。启动了“七路四园两廊一广场”工程,实施城市“南移西拓”,城市框架逐渐拉开。二是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按照“内需拉动、招商带动、开放牵动、创新驱动”方针,全面推进“大城(镇)大村”战略,将工业园区、产业项目与现代服务业、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产业支撑和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提出了整镇推进、示范带动,建设示范新村的构想。通过建设示范
二是抓紧招商引资。穆棱市紧紧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这一主线,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倡导“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努力打造一支精锐的专业招商队伍,实现了从“全民化”撒网式招商到“职业化”定点、定向招商的转变,坚持“产业招商”、“链条招商”,较好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创优商务环境。成立了基础设施建设城投公司、融资公司、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及经济担保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宽松融资环境,降低融资门槛,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启动了大豆批发市场、东北山货大市场、木制品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开通了对俄客货运输线路,引进了铁海联运大连内陆港项目,大幅度提高本地区物流集散能力,为企业搭建起交易平台。
三、出台保障政策,突破移民瓶颈。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鼓励农民转户进城,始终是各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难题。在促进农民转户进城工作中,穆棱市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创新移民途径。为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穆棱市探索了农民用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等途径,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实现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为进一步鼓励农民变居民,出台了《穆棱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暂行办法》。制定了“一放宽、五保留、六保障”优惠政策,即放宽户籍管理政策;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经营收益权和农村计划生育
当前,林甸正在打造国际温泉名城的征程中戮力前行,应抓住产业支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改革配套三个关键,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乳、肉、豆、米、薯、菜、苇、水等优势资源,培育和招引加工制造企业,发展特色旅游和优质服务,搭建起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农民转户进城为重点,吸引农民向城镇集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完善户籍、就业、养老、保险等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建、道路、绿化、美化等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多轮驱动,加速推进林甸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