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的评审机制探讨与建议

时间:2019-05-13 23:2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空间 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的评审机制探讨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空间 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的评审机制探讨与建议》。

第一篇:空间 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的评审机制探讨与建议

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的评审机制探讨与

建议

引言

非共识项目顾名思义是指同行评议分歧较大,在评审中无法通过的项目,之所以将这类项目单独加以考虑,是因为非共识项目无法获得共识,有可能是因为它们创新性强,超出了一般人的认识水平,甚至与当时某一公认的理论相悖而被认为是伪科学,也有一些是难度大、风险性强而被认为是不可行。国内外的实践均表明,越是创新性强的项目,越难于在同行评议中得到好的评审结论,评语的分歧也较大[1]。现在的论文评审和项目评审,大多采用同行评议制度,因此,对于非共识项目在评审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因此,国内外均在探索利于这类创新性较强的非共识项目的评审机制,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共识,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小额资助项目、主任基金,以及专家推荐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这些工作实际上增加了项目评审的工作量,在项目申请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评审工作量越来越大,且往往会出现漏网之鱼。本文通过分析同行评议不利于创新性强的项目的成因,从而探讨规避这些弊端的有效评审机制。

创新性强项目得到差评的成因分析

各方面的事实表明,创新性太强的项目往往在评审中会获得较差的评语。一个可以类比的事件是最近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挑战当时的“常识”,谢赫特曼被斥“胡言乱语”、“伪科学家”,当30年前谢赫特曼发现“准晶体”时,他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界常识。不仅仅是诺贝尔奖,实际上整个科学的发展史都是新的理论在科学界主流的反对声中逐步得到认可的历史。

创新性强的项目获得差评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由于颠覆性创新与当前的共识相悖而被当作伪科学看待。赫胥黎说:“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这是因为一个新事物的兴起总是被旧有势力视为异端。当这件事物独大后又会像以前的旧势力一样成为迷信,无人理解而只是单纯信服。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一开始都是深受排挤和否定的,包括著名的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以及国内的袁隆平等人,一开始都是这样。物理学在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已经建好了大厦,结果两片乌云,居然转变为两个颠覆性的理论。

第二,因为创新性强,研究与实现的难度大而被认为不可行。在一些公开的项目评审意见中经常会有不可行的评语。项目之所以需要资助,是因为其创新性、风险性、研究的难度和意义,但是项目评审中要考虑其可行性,而平均而言,研究的创新性、风险性和难度往往与项目的可行性是成反比的。

第三,新兴学科对传统学科带来冲击,甚至于会造成抢饭碗问题,这当然造成从事传统学科领域的评审人对新兴领域的项目给予排斥性的评审意见。而非共识项目的评审一般也是通过同行评议,这意味着新的问题却被属于旧学术领域的学者评审,其可信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可以类比经济领域,一些新型的,具有更好的前景的新产品的推出往往受到旧产品厂家的扼杀。学术研究同样是存在惯性的,而创新,特别是重大的创新会打破惯性,重新洗牌,自然会遭遇阻力。每一个学术方向经过长期的研究都会消失潜力,但是研究的惯性依然会促使熟悉本领域的人去研究。此外科学发展史上,还有许多小人物被压制的事例。当赫尔姆霍兹还是年轻的生理学家时,他关于能量守恒原理的第一篇论文被老资格的主编波根道夫以缺乏实验依据为由退稿了。由于有了这段经历,他曾对年轻科学家法拉第的类似遭遇表示过同情。但是,当普朗克1878年提交博士论文时,里面提到一些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新思想,遭到一些学者的压制和嘲笑,其中就有赫尔姆霍兹。对于这段痛苦经历,普朗克发表了一段著名的感慨:一个新的科学真理不能通过说服她的反对者并使其理解来获得胜利,她最后的获胜主要是由于其反对者终于死去而赞同她的年轻一代终于成长起来[2]。

第四,创新性太强的理论可能超越人的思维定势,很难被理解和接受,比如波粒二象性、无理数、虚数。

第五,创新性太强的项目,个别无德的学者将别人的成果给予低分,而让其无法得到资助,为自己剽窃别人的成果提供机会。在论文的评审中,已经有类似的案例曝光,而项目评审中提出的创新性想法,更容易被引用而写论文或者加以修改,自己拿去申报项目。第六,个别评审专家从个人利益、社会关系的影响而给出不公正的评语,另外也存在个别专家不负责任、不按照项目评审的标准下评语,比如从网络上公开的评审意见来看,也存在个别专家违背评审标准,或者是粗心大意,错别字连篇,评语与项目内容不符的情形。这涉及到的问题是,在评审中,没有有效的机制来制约、激励评审人给出公平公正的评语。

第七,一般而言对于项目申请书内容,评审人对于项目并不一定比申请人掌握的更清楚,这使得他们对于看起来大胆和过于新颖的项目给予保守的评价。此外申请书的表达往往也是有局限性的,加上申请人的个人保护意识下可能有意识对非常关键的创新点进行模糊化处理,这使得评审人很难做出有效判断,进而,评审人可能对于创新性强的项目给出保守的评审意见。

第八,学术界有比较相同的品味倾向,比如非常重视数学公式、注重术语的学术化和表达的形式化,重视项目内容是否是基于比较多的理论,这些往往成为评审项目的重要观察点,特别是当评审人对于项目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可能就会从这些表面的形式上给出评审结论。而一些原创性、开拓性的项目往往并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另立门户,这往往会被认为是低水平的研究,而得到较差的评语。此外,学术界重视研究的数学化,以数学公式和论证多、形式复杂为高水平,而不是注重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是否有利于市场推广,一些本来过于钻牛角尖,或者没有应用前景的课题,却很容易发高水平的论文。实际上许多过于复杂的研究成果,由于实现不方便,限制多,在市场上推广几乎是不可能的,纯粹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实际上,一些本来已经过于复杂的成果,比如安全协议,在考虑某些钻牛角尖的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依然在进一步复杂化。

第九,对于过于新颖的项目,评审人可能会有更多的疑问,申请书单纯的陈述方式往往无法消除这些疑问,加上,申请人也不可能完全了解评审人会提出什么样的疑问,无法在申请书中一一给予说明,而且目前的评审一般不给予答辩和反驳的机会,这样的情况下,评审人带着质疑和疑问,很难给出好的评审意见。此外,对于开拓性的项目,评审人考虑其意义重大,会更加保守,会提出要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要求。

对于以上问题,实际上无论是科技部,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一些省级科技部门,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即使是在非常注重创新、鼓励挑战权威的美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支持非共识项目[3]。但是这些措施是不够的,比如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例,通过初评的项目,要有两位专家的推荐,然后通过投票可以得到非共识项目资助,这种对非共识项目设定了太多的门槛,实际上真正的非共识项目很难逐一通过这些门槛,事实上,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些学部公示的非共识项目数只有两项,这也是杯水车薪。

后果

以国内环境而言,政府对科研项目提供资助,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政府立项的项目提供的科研经费,以及由此间接带来的荣誉、地位以及在各种评奖中的优势等好处,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导向性,导引着有资格申报国家科研项目的人以获得项目资助为重要的目标。创新性过强的项目不容易得到资助,已经为许多研究人员知晓,也成为研究人员心中的一个症结,使得许多人不得不放弃具有较强创新性的非共识项目,而从事能够被学术界认可的项目。相比较而言,非共识项目往往是处于知识树的底端,而共识项目则处于知识树的高端,属于支末。这种导向性带来的问题是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更愿意去研究一些尖端的课题,而不愿意去做源头创新性的研究。处于学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往往考虑做什么样的研究更容易拿项目和基金,这其中包括一定不要太新颖,要顺着学术界的大流方向。在功利的压力下,少有人能够坚持做源头创新、开拓性的研究。相反,一些没有资格去报科研项目和基金,没有发论文压力,没有需要评职称的人(他们可能是平民,中学教师),反而更愿意去做源头创新性的研究,虽然他们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动机都是非常值得鼓励的。目前我国项目资助的力度很大,成为培育科研的沃土,但是,一旦有不好的导向性,可能是南辕北辙,为无意义研究带来土壤。固然,项目评审都有规定的标准,比如要求重视非共识项目,但是,现实中同行评议的评审人未必能够很好地遵从这些标准。项目评审一般都是以申请书为基础,这也使得一些研究人员的大量的精力都浪费在写申请书,如何满足学术界的品味上。在项目申报中,申请人都是小心翼翼,尽量与学术界保持一致,而这种一致性显然不利于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

有许多的人认为,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需要进行原始创新了,需要的是大团队的,高水平的尖端研究。而实际上,我们身边依然面临着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包括物理学、数学等领域都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尚未解决。支持原创性的、非共识的研究,不仅有必要,而且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上面的各种因素去实现。

笔者在有限学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开拓性和颠覆性创新的问题的例子: 1)现在的矩阵是离散的,是否可以研究连续的矩阵?

2)群是简单运算的推广,是否可以对其它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进行推广,增加或者减少约束条件,得出新的代数结构或数学概念?

3)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于经常会误导决策,是否应该建立全新的理论,而不是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修修补补?

4)是否可以颠覆或者绕开热力学第二定律实现热能的循环利用?

5)量子力学描述的内容是否是最微观的,是否存在更加微观的粒子,从这一微观的角度,量子测不准原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不再适用,而是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变成可以测量和克隆的?

6)概率是用来表达随机性的,但是它自己本身也可能具有随机性,从而问题变成二重或者多重的随机问题。对以前概率论模型中尚未认识到的随机性,比如集合的随机性,概率值的概率分布,概率论中参数本身的随机性等进行研究。

7)波尔互补性原理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它认为总是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比如,波粒二象性,那么是否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新的领域?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一管之见,还有许多许多的类似的问题,均具有突破性意义。需要研究人员用自己的热忱去探索,在许多情况下,也需要一定的资助才能完成。

对策

针对非共识项目难于得到资助,但是又很有必要资助的问题,许多国家的资助机构都有研究和对策,其中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政策较为完善,它们均提供了很多的资助渠道,比如,NSF 设有小额探索基金(Small Grants for Exploratory Research,简称SGER)、快速反应研究基金(Grants for Rapid Response Research,简称RAPID)和探索性早期概念研究基金(Early-concept Grants for Exploratory Research,简称EAGER)等。对于青年学者和小人物,NSF 设有杰出青年培养计划(Facult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Program,简称CAREER)和国际研究奖学金(International Research Fellowship Program,简称IRFP)等基金。NIH 也设有一些独立的非共识项目资助渠道,如探索发展研究基金(Exploratory/Developmental Research Grant Award,简称R21 基金)、非传统知识加速研究基金(Exceptional Unconventional Research Enabling Knowledge Acceleration Award,简称EUREKA 基金)、革新R01 计划(Transformative R01 Program,简称TR01计划)等。同时NIH 也设有一些支持青年学者的基金,如院长先驱者基金(Director’s Pioneer,简称DP1 基金)、院长新创新者基金(Director’s New Innovator,简称DP2 基金)、杰出新环境学家基金(Outstanding New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Award)、独立之路基金(Pathway to Independence)等,DP1 和DP2 项目两者虽有侧重,但都是对大胆创新的研究者进行支持,不看重申请者过往业绩。从资助流程上看,这类非共识项目最多只是将同行评议意见作为参考,有些项目完全由资助机构的项目官员决定,避免了同行评议对非共识项目的不利影响。此外,它们提供了很好的多次的复议机制,使得真正的金子很难被漏掉。对于非共识项目,评审的标准上更加强调创新性,弱化可行性、前期基础等标准,允许失败。文献[2]对它们的资助流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且进行了很好的分析总结,这些大多数都值得我国需要加以借鉴的资助机构借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同,它们为非共识项目提供单独的申请渠道。文献[4]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且提出了具体化的政策建议。

针对于前面分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下: 第一,对于难于接受的、颠覆性的创新,以事实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评判,对于申请人提出的可疑的依据,进行反驳,如果能够完全反驳,则不资助,如果无法完全驳倒,则可考虑资助,即对于非共识项目,应该以无法证实错误即资助作为原则,而不是一定要项目差不多完全可行了在考虑资助。对于这类项目应该采用不同的评审标准。

第二,对于创新性强、风险性大和难度大,并且具有较大意义的非共识项目,应该弱化对于可行性的评估。

第三,实施新兴科学领域扶持和旧领域淘汰或抑制政策,以及科技移民政策。实际上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这样,对于一些重要的新兴产业,采取资助、减税以及各种优惠来加以扶持,而对于一些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则采取限制、特别税收以及强制淘汰等政策来加以抑制。科学发展上,也应该如此。新的理论出现往往是遭遇抵触的,而且很容易被否定,老的课题已经有许多人做过,评审人无法否定。而一些旧的理论,由于惯性,即使是没有太大研究价值,一些熟悉这些领域的人依然意愿去做自己熟悉的工作。简单的比喻,即使有一块没有人开垦的沃土,一般人也不愿意背井离乡移民去开拓。因此,要根据科学发展的需要实施科技移民,用各种优惠资助制度吸引科技人才移民。同时要禁止对社会带来危害的研究。

第四,允许项目评审的过程中有反驳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公开的评审和答辩,成本较低,也可以减少一些误判。提供机会让评审人与申请人进行交流,评审人提出质疑和疑问,申请人进行解释和反驳。通过网络进行答辩,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比如几个月,经过比较充分的辩论和交流,可以让项目问题明朗化,作为网络平台,可以将申请书进行公开,并且吸引社会上的专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现在一些密码算法和RFC标准就是公开请求评论,这样的充分评论可以对项目进行更加完善的评估。网络的公开也可以避免申请人通过造假,或者不端的方式申请项目,有效防止不该资助的项目得到资助。第五,加强对申请项目潜在成果的保护,让评审人不敢有否定别人的项目而据为己有的想法。将被拒接的申请书也纳入对比查重反剽窃的范围。允许申请人进行这类的申诉。同时要加强对评审人的道德教育和考核。

第六,通过多种机制选择尽责的评审人,采取有效措施来制约、激励评审人给出公平公正的评语。对于不负责任的评审人,采取一定惩戒措施,比如限制其申报项目等。项目的评审不能完全依赖于个别的同行评议专家,比如,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地请求评论。经过充分有效的辩论后,非专业人员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加大对于评审的投入,根据经费的比例配套相应的投入评审经费、人力和物力,对评审的过程进行很好的监控和管理。第七,基金委设定好的导向性,纠正学术界的一些不良的倾向性,比如在研究中试图克服钻牛角尖的问题,崇尚研究一些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却具有学术表现形式的项目,如数学应用较多的领域。实际上,许多现实中应用较多的技术,往往其学术性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多,而且这种相关研究往往并不被认为是高水平的成果。

第八,设立单独的申请渠道,避免共识项目与非共识项目的直接竞争,也便于对于不同性质的项目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采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评审机制。可以通过网络将非共识项目申报书公开,这类项目意义更加广泛,作为源头性的创新,处于知识树的底端,涉及面广,更容易为非专业人员掌握。申报书在网络上公开可以让更多人受益。也避免重复研究,有助于依靠网络形成自由集散的团队。

第九,同时我们也建议资助机构提供良好的申诉和反馈渠道,让申请人可以对明显不负责任、违反评审标准的评语提出申诉,这样也可以让评审人在下评语的时候更加认真负责,也可以防止误判。

第十,采取多种措施让申请的内容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包括,申请书可以针对可能的质疑用问答的方式进行表述,特别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一定的视频、演示的机会,以及问答机会。

第十一,避免科研的逐利倾向,在经费额度上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经费流入个人手中,同时要控制注重申请,而忽视完成项目的倾向,加强惩戒。这种逐利倾向带来的问题是不愿意去做不容易得到资助的非共识项目。另外,加强科研人员的保障,避免他们为了生计而去争取经费,让他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去自由探索。

第十二,针对于风险性大、可行性差的非共识项目,采取边研究、边考核、边资助或者根据成果资助的小额分期资助的方式。这样既规避了风险,也避免了可能的巨大科技成果损失。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在此抛砖引玉,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

第一,设立新型的开拓基金,采取有别于共识项目的评审方式。首先,可以设定开拓性项目的若干标准,比如必须是新的研究方向,是开拓性的创新,具有基础性和平台性的作用等。对于开拓性的研究进行特别、审慎的、公开评审和答辩,改必须可行才能资助为非错即资助,可行性不一定要达到百分之百,真正做到宽容失败,这种项目难度大,失败也容易被关注,如果是做一个支末研究失败了别人也不会关注。单独设立开拓基金项目可以避免开拓性项目与随大流项目的直接竞争,因为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势力和利益圈往往是没法比的。开拓基金应当开放资助的范围,不仅仅限于专职从事科研,有单位的人员,那些凭着爱好自费做科研的业余人员绝对远远比我们更需要资助。许多人宣称自己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但是社会对他们往往是打击的多,支持的少。知识学得越多有其优势,但是研究表明,学习的知识越多,人的思维可能更容易被禁锢,越难创新。开拓基金资助流程:首先定义开拓性基金的资助课题的范围,甚至可以给出一些指南。申报人自己根据自己的选题,提出申报。评审的机制是:在网络平台上公示这类项目的内容,聘请专家在网络上进行匿名评论,同时在网络上公开地接受评论,申请人也可以反驳各种评阅意见,经过几个月的公开评论和反驳,最终问题已经明朗化后,可以初步看出开拓项目是否站得住脚,再经过一些其他的分辨程序,确定是否资助。项目申报流程可以考虑给予一次或多次申诉机会,可以针对评语进行申诉。资助可以考虑采取分期小额资助的形式,根据阶段性的考核来考虑资助。

第二,针对无法获得共识的争议性的问题设立辩论性的项目,设立自由辩论课题组,同时在有效的经费控制下资助正反双方的辩论和研究。支持双方的各种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工作。许多重大的发现是在争议中脱颖而出的,比如量子力学、无理数、虚数、相对论、波粒二象性等。波尔的互补原理,带来的影响更是深远,这一原理推广下去,那么我们可能要容忍许多“矛盾”同时存在,那么我们平时认为不可能、不存在、不应该的事情都可能存在。假如爱因斯坦作为评委来评审波尔的量子力学理论课题,波尔在有生之年能够得到资助的可能性几乎为0。重大的突破性的发现往往是不可思议的,很难为人接受的,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非局域性,都是非直观的,聪明人都无法相信的,应当以事实和科学分析为依据。这种项目的资助流程:首先当存在争议的时候,双方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平台上抛出自己的问题,如果哪一方能够说服对方,或者某一方是错误的,那么终结这一辩论课题。如果双方无法互相说服,并且项目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则通过一定的评审机制启动对辩论双方的资助,资助根据需求和成果来进行,分阶段进行资助,比如需要进行某一实验来证实某一问题,可以提出请求,根据实验成本进行小额拨付。或者出了什么阶段性的成果,给予一定的小额资助。同时,这类的项目可以考虑给予主要的参与人一定的保障性的人员费以保障其不必考虑生计而自由地开展研究。

第三,可以考虑对可行性不强,风险性小的实施分期的、试探性的必要性资助,待申请人取得一定成果,可行性得到初步证实的时候,再启动正式的资助。

第四,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项目,具有很大未知数和不确定的项目,比如,新的代数结构的寻找,可以悬赏一样,将题目公开悬挂出来,让大家去做,然后谁出成果(半成果)就给予谁资助,没有人做出来自然也不需要资助。可以根据一定的指标来评估和资助,比如发一篇满足项目内容的什么样的文章,给予什么样的经费报销,比如可以采取报销版面费、劳务费等方式进行集中管理。这些悬赏项目可能是源于基金委发布的指南,或者专家提出的项目建议,或者是在申请人的申请遭遇可行性方面的质疑而落榜的情况下,将这一被否定的项目作为悬赏项目,而这个申请人如果能够做出来就可以按照规定给予资助,做不成则得不到。还有要允许否定的结果,比如王小云成功之前淘汰否定了许多的攻击路线,这些也可以作为一个基础。

第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评审人对重大创新性成果给予推荐,对非共识项目的执行进行跟踪,一旦评审人推荐的项目取得重大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比如可以设立伯乐奖。

结束语

非共识项目的资助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本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重温科技发展史,吸取那些重大成果被抵制的经验教训,未来的科技发展之路可能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反复。作为项目资助机构,应该注重这类有重大意义、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合理地引导科学发展沿着有利于社会的道路前进。同时,对于一个理论先弱后强的特点加以把握,先扶持,后抑制,纠正它们“始于异端,终于迷信”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龚旭,科学基金与创新性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变革性研究的相关政策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11年02期

[2] 周春雷.试论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不足与根源[J].图书情报知识,2011(2)[3]黄鑫,NSF和NIH非共识项目选择和支持的经验和启示,科技发展研究,236期,2010(6)

[4]崔克明,对非共识项目的认识和评审建议,中国科学基金,2001年03期

第二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评审答辩要求

附件4: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评审答辩要求

一、答辩方式

立项评审答辩采用公开答辩的方式,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教师旁听。

二、学生陈述

项目组需准备PPT做项目陈述,陈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陈述内容为项目研究主要思路、创新点及实验方法等。

三、专家提问

评审专家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创新点等提出相关问题,着力考查学生的自主性及项目的创新性,时间为10分钟。

四、其他

各学院组织立项初评时,采用公开答辩的方式推选项目。

学校答辩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请各项目组留意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网站(http://lems.cqu.edu.cn)通知。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第三篇:浅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浅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随着近些年来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思路也越来越宽阔,成效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后,围绕“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这一历史机遇,我市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质量普遍提高,重要建议和提案大量涌现。由此所涉及的社会深层次问题日益增多,办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而代表和委员们对建议提案办理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所提意见和建议的被认同和吸纳,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办理结果答复。代表和委员们尤其更为关注的是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和落实。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本着“求是崇真”的原则,深入研究和解决提案办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办理机制问题,就成为承办单位必须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沈阳市法院系统的实际,仅就办理工作机制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是提高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之举

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提出议案包括批评意见和建议等,是法律赋予人民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人大实施司法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协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重要方式,是政协委员和政协组成单位建言立论的主要载体,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党和国家机关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条重要渠道。做好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作为承办单位,就要紧紧抓住这一务实工程,从建立和完善办理工作机制入手,把办理方案、办理过程、办理质量、办理效率、办理结果以及办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等诸多方面,均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唯有此,才能使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强化法定性,增强实效性。

建立和完善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机制的地位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把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落到实处。办理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机构,领导挂帅,督办回复等内容外,还包括办理工作的运行规则和相关制度措施,这些均是提案办理工作所必备的条件和基本保证。从当前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看,个别单位往往由于机制不健全不到位,而形成“会上一阵风、会后细无声”现象,最终导致办理工作不落实,代表委员们不满意。因此,建立比较完备可靠的运行机制,是解决办理工作不落实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和手段。用机制规范办理工作,就会使我们克服随意性、增强自觉性。二是有利于提高办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没有高质量高效率的办理,即使建议和提案本身再好也无济于事。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取得实际效果,如果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建议和提案就不能得到认真办理和落实,同时也会挫伤代表和委员们的积极性。所以,用工作机制来保证办理质量和效率是承办单位的当务之急。三是有利于整合工作效能,推动承办单位的全面建设。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具有明显的群众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对承办单位来说,无论是落实建议提案本身还是全面工作,都将起到推进作用。所以,有了好的工作机制,就可以促使承办单位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办理一案,带动其它,更好地改进自身工作。四是有利于推进软环境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是改善和优化我市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和完善办理工作机制是促进软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种机制它体现的是服务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桥梁,承办单位只有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工作求实,精益求精,并通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工作机制,做好提案办理工作,为我市软环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由上可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机制是办理工作的基础。以机制保质量,以机制促落实,以机制促发展,应该成为承办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的共识和高明之举。

二、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机制的基本构成与完善

办理工作机制是指办理建议和提案工作的基本运行规范,是其所构成的各个环节上较为完善、紧密衔接、互为依托、富有成效的工作体系。从实践论和系统论的角度看,任何一项工作机制的形成,都应建立在科学、规范、讲求实效的基础之上,根据实践的总结和发展而确定,而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例如,近几年来,特别是2001年市法院新的党组班子组建后,院领导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落实司法为民,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服务全党工作大局出发,积极抓好建议及提案办理工作。几年来,我院共承办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28件,按时办结率达94.7%,解决问题或基本解决的比例为95%,代表委员满意率为93.7%。两级法院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体系,并努力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了承办工作的全面开展。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的领导。两级法院普遍实行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并精心组织办案的全过程。在每年的“两会”召开期间,由院长亲自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到会场征求代表委员意见;会议结束后,市法院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会议,进行周密部署,把每件建议和提案落实到具体的承办单位,并由分管院长具体抓好落实。今年以来,两级法院又实行了“重点建议提案院长督办制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建立办理机构,发挥职能作用。市法院为落实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专门设立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络室,统一负责全系统的办理工作。15个基层法院也设立了相应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形成了两级法院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实行办理工作流程管理,从交办、承办、到报告、回复等各个环节,实施不间断的督办催办,为保证建议和提案按时办结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三是完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制度,规范办理程序。2002年,我院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了《关于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的规定》,从建议提案的收接、登记、研究、交办、会办、反馈、检查等方面,都规定了较为具体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要求,使办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提高本系统办理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强化办理责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市法院专门制定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考评办法》,并依据该办法对每年的承办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验收。把办理工作纳入到法院目标管理系统,使办理工作与法院其他各项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检查、同步考评。这一做法,不仅强化了承办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而且通过对先进承办单位和优秀个人的表奖,有力调动了承办单位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从以上主要做法看,在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机制的形成和基本框架中,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督办是手段,落实是根本。只有把点子打在落实上,真正作到求真务实,才能不断提高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水平。如今年3月,我院办理市政协庄严等10名委员联名提出的“关于长期积压的案件应明确结案时效建议”的提案,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责成民三庭和立案一庭迅速办理。与此同时,在全系统采取了加强审判管理严格审限制度的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对法官进行审判效率教育,使大家认识到“迟到的公正非公正”,在审限内结案是法官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更是法官的法定义务,作为法官必须牢固树立审限意识,必须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作风。二是规范管理,上下联动,建立预防,控制超审限案件的长效机制。严格案件流程管理,对一、二审案件的上诉移送,发回重审等中间环节进行有效监管。三是加大对超审限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了对超审限案件的责任追究。去年以来,市法院对各类超审限案件进行了通报批评,对无故拖延审判,造成案件超审限的法官分别给予行政记过和经济处罚,在全系统引起极大震动。四是全面清理超审限案件,杜绝新的超审限案件。今年“五一”前,两级法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排查,进一步明确了时限标准和延长审限审批权限。五是消化积案,减少存案,确保收结案平衡,并把此作为全年工作的第一目标。经过努力,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共消化历年存案六千余件,诉讼案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1,7%,执行案件结案率为79,9%,合理存案比上年同期减少38,9%,达到了收结案的基本平衡。我院承办单位向庄严委员汇报了办理情况,庄严委员表示满意。

三、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内容广泛、制度规范、作用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但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建议和提案的办理运行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推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可以说,创新是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发展动力。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看,办理工作机制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式,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要随着形势和工作任务的新变化去求得新的发展。

这种工作机制的创新,应该包括观念更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但它的基本标准应该定位在科学、先进、规范、高效上,并且应该是一种科学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机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全面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机制创新上,我们应该善于探索,善于总结,善于吸纳,一切好的经验、做法、举措、方式方法都应该从中借鉴并大力提倡,从而以新的思考、新的探索、新的方式不断开拓办理工作的新途径,开创出新的局面。为此,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观念上更新,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化认识,增强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议和提案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是社情民意的反映。认真办理好这些建议和提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增强做好建议提案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承办单位和承办人员要牢固树立“建议提案无小事”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办理建议和提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办理工作,始终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大事去办,直到代表和委员们满意为止。

(二)在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就是要不拘一格,大胆尝试,力求多样化。俗话说“水无常态,兵无常势”。办理工作机制也是一样。所以要敢于跳出承办工作的常规思路,寻找出更符合当前实际、更符合全党工作大局需要的、更加有效的办理措施。最近笔者亲身参与了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的修改征求意见活动,并认真学习了中办国办转发的《全国政协办公厅关于办理政协提案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应切实加强办理制度建设,修改和完善好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规程性和法定性,有了强有力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办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机制创新的首要环节应当是制度创新。从全国人大政协到地方各级人大政协都曾制定了一些议案和提案工作条例或规定,现在看确有必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所以笔者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大政协都应尽快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需要,加快修订步伐,完善建章立制体系。另一方面,作为各承办单位,也应该审时度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和实效出发,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达到具体可行,便于操作,注重实效。

2.改革承办方式,实行开门办案。随着建议和提案工作的深化与发展,建议与提案的内容愈来愈丰富,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建设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日渐增多,其中涉及法院工作的建议和提案有增无减。广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过去你提我答,文来文往的“收发室”办理方式已显然难以适应承办工作的需要和委员的要求。为此,必须对现有的办理方式逐步改革。其方式之一就是“请进来、走出去”,让提案者直接介入办理过程,增加办理工作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比如法院系统,在办理提案中涉及的具体诉讼案件时,如举行听证会,应邀请代表委员参加;在开庭审理时,应主动邀请提出建议和提案的代表委员来院旁听案件庭审,并在庭审后认真征求他们对庭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目的是保证案件依法公正裁决,实现法律效果由于社会效果的统一。承办部门要公开办理程序,公开办理结果,公开答复结果。作为承办单位,应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以此缩短承办单位与代表委员的距离,增进感情,扩展交流,提高代表和委员们的满意率。

3.实行“究责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办理工作责任体系。办理建议和提案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尤其是国家司法机关,承办工作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法院系统的承办单位和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责任、细化责任、落实责任,而不能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稀里糊涂。对因工作拖拉不负责任,办理不力,严重失误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当视情节追究其相应的责任。这种究责制,本质上是一种惩戒性的措施,其目的是总结教训,引以为戒,把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确实做好。4.将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加大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对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进行积极广泛的宣传,目的在于提高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如此,它又是把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一种办案方式,拓宽了监督的范围和渠道,使监督更加有力。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激发承办人员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进一步调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敢于和善于提案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有关承办单位借鉴其他承办单位的办案经验和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提高本单位的办理质量。5.强调实效,注重成果转化。落实建议和提案的根本标志是建议或提案中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现实成果。代表委员们满意不满意,关键取决于所提的建议及提案是否落实。所以,在办理工作上,要突破就案办案、就答而办的局限性,同时也不应该局限于对建议和提案的简单答复,而是要切实抓好建议和提案的成果转化。从实践看,把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变成现实,决不是轻而易举或一蹴而就,而需要艰苦的努力,需要下大力气,下一番苦工夫、实工夫才能完成。承办工作一定要注重实效,提高办理质量。要牢固树立解决问题意识,做到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注重成果转化,还要求承办单位一定要充分吸纳建议与提案的本质内核,即对其他工作有关联的建议和意见内容,进行统筹解决,努力改进,使之达到举一反三,推动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应切实加强对改革和创新工作机制的领导。各级领导不仅要注重个案的“一办一复”,还要注意研究办理工作机制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将要采取的新对策、新措施。另一方面,要提高办理质量,就必须加强承办单位自身建设,提高办理人员素质。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政策性强、要求高,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办理工作队伍。因此,应选调一批素质好、能力强、具有高度工作责任心的同志承担办理工作。作为各级领导,还要千方百计为承办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为承办工作撑腰壮胆,排忧解难。承办人员应主动争取临到的支持而大胆地开展工作。要根据承办工作的实绩,加大对有功的承办人员奖励力度,建立与奖励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良好的承办工作物资保障机制,如配备必要的车辆、通讯工具、微机等先进办公设备,以增强自我创新能力,保障办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运作。

第四篇:当前强农惠农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范文模版)

当前强农惠农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很多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推广良种种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项目,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审计发现,在强农惠农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上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申报各自为政,存在多头申报、重复建设。强农惠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点多面广,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一般管理和分配强农惠农资金的单位和部门有发改、财政、国土、水务、林业、农业、交通、民政、畜牧、移民等十多个,许多单位、部门一味地为争取上级资金,形成项目申报各自为政、多头申报,甚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少数地方出现这样的现象: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渠道硬化、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及堰塘清淤等刚完工,国土部门的土地平整项目和水务部门的小农水项目又进来对其重复建设。在政府投资审计实践中发现,某个村的小农水建设项目的标示不是模糊就是有涂改的痕迹。经进一步审计发现,财政部门的农业开发办公室对这个行政村农业建设项目刚结束,而水利部门又进行二茬建设,为应付上面检查,将财政部门农业开发的标记涂改成水务部门的小农水建设的标记。

(二)项目调查研究不够,缺乏科学评估和效益评价。有些项目缺乏深入细致地科学调研,向上提供的申报材料、可行性报告多数闭门造车或同类项目直接套用,并未进行科学认证。有些项目设计不够严谨,盲目申报,导致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如项目占用农田,涉及赔偿农户承包土地费、青苗费等事项,在计划时预算不到位,导致赔偿资金不足。笔者在政府投资审计中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水厂已经建成,管网均铺设到位,但农民无法饮用上安全水。其主要原因是项目建成后才发现取水源的水氟超标,水质不达标,无法让村民喝到安全水,致使国家投资的项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三)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资金使用效益较低。多数强农惠农资金,国家在下达项目计划时,均要求地方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而且往往规定若地方不配套,就不能立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得到项目,只有承诺配套,但是无法保障配套资金的落实。如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中,国家投入资金建设的部分都能按期完成,水厂主体设施建设到位,并将管网铺设到各村,但是进村入户由地方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的部分资金到位率低。由于农民的认识问题,部门农民不愿使用自来水,造成设备闲置,致使国家投资的项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更有甚者,一些业主单位以上级检查要过关为名,仍按规定计提管理费、设计费、监理费、交纳工程税费,这些资金都从项目中消化,造成了对国家资金的挤占挪用。

(四)项目管理不规范,存在截留挤占、损失浪费现象。极少数单位和主管部门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只考虑自身利益、地方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时虚假申报、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然后以虚假项目、虚列工程量等形式套取、挪用、挤占国家资金,用于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有些单体资金量小的项目由乡镇或村组进行财务核算,存在记账不及时、票据不规范、账实不相符等问题,“包包账”、白条随处可见。有的强农惠农建设项目地点分散、单体资金量小,监理或监管不到位,建设质量低下。有的项目建成后未及时落实长效管护机制,被人为破坏、内部物资被偷盗,而形成事实上的损失浪费。

(五)项目建设资金分散,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同一个地区的项目,因部门分割条块管理,各种强农惠农资金很难有效整合,致使地方政府难以集中财力解决“三农”突出问题,影响强农惠农资金的效益性。当前部分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有多个“婆婆”在管理,即财政局农业开发办公室、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水务局、农业局、移民局、民政局扶贫办,项目建设各自为政、交叉重复,造成不同渠道的重复投资,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困难,造成资金使用浪费,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六)项目建管责权不清,建设、管理“两张皮”。一些项目完工后不及时进行检查验收,不作固定资产登记,产权、责任、利益不明晰,形成国有资产流失等漏洞。一些项目建成后,缺乏管护,没有发挥好应有的效益,“越位”与“缺位”同时存在,突出表现在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安全饮水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部分村级公路的路面缺乏应有的管护,许多村民因农业灌溉或其他原因,擅自破路、毁路,造成建成后不久就破乱不堪。部分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水务部门负责建设,在验收交付前的运行管理应由水务部门负责,工程运行管理应验收后交由乡镇。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群众集资不能到位,进村入户管网不能铺设,水厂无法投入运行,整个工程不能验收。造成乡镇不愿接收水厂,水务部门又无力管理这些水厂。有些水厂因无运行管理机构,部分已建设好的水厂成了“摆设”,加上日常管理不到位,存在管道被盗、设施被破坏等问题。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二)如何将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笔者认为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强化惠农资金使用,使强农惠农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益。

(一)整合涉农资金,健全运行机制。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有计划地对所有涉农项目进行适度整合。成立涉农资金整合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发改、财政、审计、监察、农业、林业、交通、水务、畜牧、移民等部门组成,负责涉农资金的整合和协调工作,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提出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搞好各项目之间的衔接工作,解决涉农投资中的难点问题,汇总编制政府支农投资指南,实现强农惠农资金使用一盘棋。对农业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要避免资金分散,避免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重复投资。在项目审定的基础上,相对集中投入,分年分批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分配机制,合理统筹安排强农惠农资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不断完善城乡发展规划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编制好涉农项目建设规划。每年财政安排涉农资金要以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提高实效性,尤其是在农村建设投入上,要加大可行性论证和调研力度,科学地研究和预测人口增长和流动趋势,制订农村建设规划。在农村布局、资金帮扶上,把资金集中在重点区域和沿公路及中心集镇等对周边乡村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村人口集中地区。

(三)实行全面审计监督,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高效。一是强化与纪检、检察、财政等部门的联动。审计机关强化与纪检、检察、财政等部门的配合,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实行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全面监督,二是强化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机关要对资金多,性质重要的涉农建设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单位纳入重点监督范围,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时跟进,做到事前参与项目立项论证,事中追踪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事后审查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果,全程参与,解决监督滞后的问题。对强农惠农项目的审计,审计机关在项目申报立项阶段要提前介入,参加有关事项的审核把关,对招投标过程要参与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要定期实施监控,及时掌控隐蔽工程及重要环节情况,为项目决算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探索行政村投资审计。针对当前镇、村级财务管理尚不规范的实际,审计部门要对重点投资项目、民生项目审计中向镇村延伸,按资金流向对镇、村财务核算加强监督,对镇、村财务管理不规范中“包包账”、“白条入账”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提高其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权力监督,防范部门腐败风险。一是在资金投入环节上,摸清资金的总体规模、结构分布和投向变化情况,检查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否按下达的计划批复执行,进而全面反映和评价政府资金投入的总体情况及现状;二是在资金拨付环节上,要监督计划或负责资金安排分配的权利部门,是否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进行建设,并及时分配、拨付资金,是否存在资金分配“散”、延迟拨付、滞留闲置和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在资金使用环节上,要坚持全面了解,突出重点,抓住重点环节和重点资金进行深入审计,把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纳入审计视野,要揭露和查处擅自改变项目计划,挤占挪用、虚列支出、套取骗取财政资金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问题,保证涉农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四是在资金管理环节上,审查资金是否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是否实行报账制、招投标制度,是否存在重项目、轻管理或者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通过加强权力监督,防范各单位和部门的腐败风险。

(五)注重强农惠农资金项目效益,完善指标评价体系。在强农惠农资金审计过程中,要将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决算审计、延伸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注重收集项目效益方面的资料,关注损失浪费和工程质量问题,关注项目申报立项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和决策失误而影响项目效益的问题,关注项目竣工生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对一些规模大、辐射面广的镇、村工程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分析评价项目质量及建成后发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六)明确责任,确保强农惠农项目后续管护长效机制。针对建设、管理两张皮的问题,应进一步明确职责和分工,完善项目建管责任制,认真落实建设责任和管护责任,积极探索农村公益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惠农资金投入效益。如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水务部门要承担建设职责,将水厂主体工程建设到位;乡镇政府要承担管理职责,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水厂的运行管理。(李蓉 李自勇)

文 李蓉 李自勇(湖北省钟祥市审计局)来源 审计署

第五篇: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评审工作_通知

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审工作通知

为了保证我校推荐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质量,经研究决定,学校组织专家对学院推荐的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项目”进行择优选拔。答辩时间定于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要求参加汇报的项目组全体成员参会,欢迎感兴趣的广大师生观摩。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

地点:思源西楼SX107、思源西楼SX203、思源西楼SX205(具体分组另行通知)项目汇报形式与要求:

每个项目准备PPT进行汇报,时间不超过5分钟。

要求参加汇报的项目按分组与时间于5月20日上午8:30之前或下午2:00之前将汇报用PPT拷入计算机内。

汇报内容要求:

(1)学院和项目名称;(2)立项依据;(3)研究方案;(4)研究内容与创新点;(5)进展情况;(6)项目预期成果;(7)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汇报重点为(4)、(5)、(6)项。

汇报顺序:按附件(另行通知)中各组项目顺序进行汇报。

请各学院督促参加汇报的项目做好准备工作,通知参加汇报的项目组全体成员参会。欢迎感兴趣的广大师生观摩。

教务处

2010年5月18日

下载空间 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的评审机制探讨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空间 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的评审机制探讨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