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防火民兵应急分队培训班讲课稿
森林防火民兵应急分队培训班讲课稿
科学扑救森林火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充分认识科学扑救森林火灾的重要性森林火灾是林地上失控至自由蔓延,超过一定面积,造成一定程度损失的林火。我们平时讲森林防火,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火灾的蔓延,即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和扑救。所谓的预防,就是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采取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预测和防治;所谓的扑救,就是根据森林火灾燃烧原理和蔓延规律,建立严密的指挥系统,组织有效的扑火队伍,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扑火设备和方法,及时发现和扑灭,这也是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扑救森林火灾,是一项严谨科学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林火燃烧及蔓延规律、通讯信息指挥、组织机构运转、人员队伍组织、扑火机具使用、安全防范措施和扑火战术运用等多个方面,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有效减少森林火灾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二篇:民兵应急分队森林灭火行动教材
森林灭火行动教材
第一节 森林灭火基本常识
森林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灾害。森林、山地、草场一旦发生火灾,往往是面积大、蔓延快、扑救难,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重大经济和财产损失。因此,参与灭火救灾行动是民兵应急分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构成森林燃烧的条件和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
(一)构成森林燃烧的条件
森林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森林可燃物、火源(热源)和助燃物(空气中的氧气)。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并且达到一定条件时,森林燃烧才能发生。如果三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森林燃烧就不可能发生。所以,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和阻止燃烧条件的形成;而扑灭森林火灾的主要手段就是破坏三个条件的连锁反应,使其不能形成或使反应中止。
(二)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
火源是引起森林火灾的活因子。当森林可燃物(如树叶、树枝、林下杂草等)的燃烧条件具备时,遇有火源,便会引起森林火灾的发生。
引起森林燃烧的火源主要分为两种,即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1.自然火源
自然火源主要有:雷击火、越冬火、火山爆发等。在我省引起森林火灾的自然火源主要是雷击火,但极少发生。
2.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分为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两种。生产性火源包括开荒烧杂、烧灰积肥、炼山造林、烧田埂草、烧窑、烧隔离带、采石放炮、火车甩瓦等。非生产性火源包括野外吸烟、取暖做饭、上坟烧香烧纸、烧山驱兽、小孩或弱智人员玩火、故意纵火等。据统计,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火源是人为火源,占引起森林火灾总数的99%以上。其中生产性火源占72.2%,非生产性火源占27.8%。生产性火源以烧田埂草、开荒烧杂、烧灰积肥、炼山造林等为主;非生产性火源以野外吸烟、取暖做饭、上坟烧香烧纸等为主。在引起森林火灾的24种火源种类中,烧田埂草最为突出,占森林火灾发生总次数的20.4%;其次是开荒烧杂和野外吸烟,分别占10.7%和9.4%,烧灰积肥和炼山造林,分别占7.5%和6.7%。
二、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主要与季节、气象因子、植被的数量和树种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一)季节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一年中每个月份都有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但是火灾发生次数和烧毁的林地面积,其月份间的分布,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一年中森林火灾最多的是在1、2、3、4月份和10、11、12月份。这两个时期降水量少,相对湿度低,植被干燥,再加上农林野外用火频繁,这7个月(均属火险期)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据统计,这期间森林火灾次数占全年森林火灾总次数的79.1%,森林大火次数占全年森林大火总次数91.2%,被烧毁的有林地面积占全年烧毁有林地面积的86.6%。
(二)气象因素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气象因素于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森林可燃物、火源不变的情况下,气象因子是决定和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象因素包括:空气湿度、降水量、气湿、风速、日照时间等。这些客观条件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1.空气湿度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可燃物的含水量大小,是由空气的湿度所决定的。如果空气中湿度大,那么森林可燃物含水量就高,可燃物的燃点也同时增高,就不易发生火灾。相反,如果空气湿度小,可燃物质的含水量也随之减少,就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速度就快,不易扑救。
2.降水量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降水量的多少对森林火灾发展的影响很大,降水量大都能直接增加空气的湿度,湿润可燃物,使燃点增高,难以燃烧。天降大雨还可以把正在燃烧的林火熄灭。
3.风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风能加速可燃物质的水分蒸发,使地被物迅速干燥,含水量降低,可燃物燃点降低,遇火容易燃烧,增加森林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发生火灾后,风能给燃烧区补充氧气,使火区燃烧迅猛,加速火热蔓延速度,给扑救工作增加难度。对于扑灭的林火,在风的作用下,有引起残火复燃的可能。风速特别快时,容易造成飞火,形成新的火点。风可以改变火势蔓延的方向。
4.日照变化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与日照变化有关,白天,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低,容易发生森林火灾,而且发生火灾后,蔓延速度快。夜间或早晚气温低,空气中相对湿度大,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较之白天小。火势蔓延速度比白天慢。森林火灾昼夜变化的规律表明:上午8时至下午1时,火势增强,蔓延逐渐加快,火处在发展阶段。下午1时至18时,火的强度最大,不易扑救,18时至次日凌晨4时,此间火的强度因受空气湿度的影响,逐渐减弱,有利于扑救。凌晨4时至上午8时,火的强度最小,火势蔓延的速度缓慢,是扑救森林火灾的最佳时机。
(三)地形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影响森林火灾发展的地形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坡向
坡向,这里主要指朝阳坡和背阴坡。朝阳坡,因受日照时机较长,温度高,可燃物质中的水分蒸发快,含水量低,燃点低,易燃烧。着火时,火势发展蔓延的较快。扑救难度大。阴面坡,因受日照时机短,温度低,可燃物质中的水分蒸发慢,湿度大,燃点高,不易燃烧。发生火灾时,火势发展蔓延的速度较慢,有利于扑救。
2.坡度
大陡坡,因水分停留时机短,可燃物易干燥;燃点低、易燃烧,燃烧时发展速度快。对扑救不利。
小缓坡,因水分停留时机长,林地湿度大,可燃物含水量大,燃点低,不易燃烧。燃烧时,火势蔓延的速度较缓慢。对扑救有利。
因为坡度大小对热的传播有很大影响,所以火从山下向山上蔓延的速度快,这种火称为冲火(上山火)不易扑救,尤其是朝阳坡发生冲火时,火势猛烈,蔓延速度快速,扑救难度大。火从山上向山下蔓延时,较缓慢,火热较强,这种火叫坐火,有利于扑救。3.坡位
一般情况下,山脊、陡坡的林地较干燥,植被容易燃烧,火灾时,火势发展蔓延的速度快。
在山谷低洼处,因林地湿度大,特别是在林冠下,湿度则更大,火势蔓延缓慢,初发火易扑救。
在空旷的山凹地方,因杂草多,所以极易燃烧,而且燃烧时火势猛烈,发展速度快,不利于扑救。
(四)植被、树种和树龄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1.植被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地表植被是林地里第一燃烧物,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极为密切。地表干燥的杂草、落叶、树枝和树皮等,燃点较低,容易着火,而且着火时,其燃烧速度很快;枯立木,大枝丫、倒木、腐殖质、泥炭和树根等,不易燃烧,但着火后,不好清理,而且容易复燃。正在生长着的草木、灌木、乔木等植物,由于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不易燃烧,有时还可以减弱正在燃烧的火势,使火熄灭。但遇到烈火时,也可以燃烧。
2.树种和树龄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
林木是林地里的第二燃烧物。当地面植被开始燃烧以后,进一步发展就是树木的燃烧。
林木的组成能影响林下死植被的组成和特性,又能影响林下活植被的组成和分布。由于树种不同,燃烧的特性也不同。如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杉木等针叶树种,本身含有大量油脂,燃点低容易着火。
阔叶林木大多数耐火能力强,不易着火。如木荷、杨梅、闽粤栲、火力楠、茶树、格氏栲、苦槠、青冈栎、油茶、大叶相思树、红木荷等树种,都具有抗火性能,用此类树种种植的防火林带,能够抵御火灾的蔓延,起到“绿色防火屏障”的作用。但也有些阔叶树种,如樟、桉、枫香树等,树干和枝叶里含有可燃性油脂,也易起火。
林木的年龄不同,高度不同,特别针叶幼林,树冠距地面较低,容易使地表火发展成为树冠火,加大针叶幼林的毁坏程度。老龄林木,树冠稀疏,林下杂草丛生,可燃物受阳光照射时间长,空间大、空气流通好,可燃物易干燥,遇火易燃烧,多以发生地表火为主。
三、森林火灾扑救原理
(一)灭火基本原理
森林火灾扑救的基本原理,就是破坏它的燃烧条件,不让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火源(热源)结合在一起,只要消除三要素中任何一个,燃烧就会停止。扑火的途径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隔离或减弱三要素中最容易实现的一个或几个要素,从而降低燃烧速度和火烧速度,最终使火熄灭。
(二)灭火三阶段
一般灭火的工作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扑救措施。1.初期灭火阶段。这是扑灭火灾的关键阶段,必须把火灾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扑灭火焰,封锁火头,控制其发展。
2.平定阶段。这一阶段在于完全控制火灾的传播,必须彻底扑灭火场周围边缘火,或在火场要害部位建立防火线,或在火场周围利用天然依托条件,如道路、溪流、水库或开防火线,控制火的蔓延。
3.熄灭余火阶段。这一阶段是完全熄灭林火。要进行全面巡逻、清理余火,将燃烧的树根、枯立木和烧倒木彻底熄灭。
第二节 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法
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灭火法和间接灭火法两种。
一、直接灭火法
直接灭火法,只适用于弱度、中等强度的地表火,根据其使用的手段不同,可采用五种灭火方法:
(一)扑打法
扑打法是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灭火方法。对地被物较少,无风或风小,火势较弱的地表火,采用一、二号工具直接扑火,从山下往山上,沿着火场边缘,不停顿地扑打,直到火焰扑灭为止。
扑打法灭火的主要原理是稀释可燃气的浓度,使它达不到着火浓度,同时还有降温,短暂的隔离,窒息作用,打扑法仅用于有焰燃烧。扑打不当,会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火燃烧更旺。
扑打时将扑火工具斜向火焰,使其成45°角,采用直上直下猛起猛落的打法,以免助燃或使火星四溅,造成新的火点,扑打速度每分钟30~40次。扑火时,必须坚持“前打后清,打清结合”原则,若仅仅扑灭明火而不马上清理隐暗之火,就会造成前面打,后面着,不得不打回头火的不利局面。所以,在扑火时一定要根据火场可燃物的情况调配好打与清的人员比例。在火场处粗大可燃物容易跑火变燃的情况下,一般以1~2人兵力配置。以一个班三个小组为例:即第一个小组在前打火线,第二、三两个小组在后清理火线。为保证清理质量,各组间要有一定距离。实践证明第一组与第二组间距离不宜过长,第二组可在距扑打火线组后15~30米处清理火线,第三组在距第二组50~100米清理火线,这样做有利于消灭复燃火。在实际扑打中,还要根据火线长短、时间及人员疲劳情况调整和轮换打、清人员。在以细小易燃可燃物为主,粗大可燃物少或完全细小可燃物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1或3—1兵力配置。在扑灭小面积初发之火、扑救林火的关键时刻或攻打主要火头时,可使用全线集中兵力配置法,即使如此,也应相应地配置些清理火场的力量。
(二)覆土灭火
当林地上枯枝落叶层较厚,森林杂乱物较多,火焰蔓延速度较快时,可用铁铲挖泥土覆盖火焰。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而灭火。在土壤结构疏松的火场,覆土灭火是比较有效的。覆土灭火法适用于小面积火灾的扑救,若火场面积过大,限于人力,不宜采用。
(三)水灭火法
水是最普通、最廉价的灭火物质,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用水灭火具有很好的灭火效果。而且不易复燃。但只能是在火场附近有水源条件时方可采用。水灭火法,一般应用灭火手泵,背负式灭火器或其他喷水灭火器。此种方法对表火、树冠火、地下火和清理火场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四)风力灭火法
风力灭火法,主要是利用风力灭火机产生的强风把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吹散,使温度降到燃点以下,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此法对扑灭弱火、中度地表火效果较好,但只能扑灭明火,不能灭暗火,具体灭火原理及操作方法是:
1.风力灭火机的原理:
风力灭火的灭火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高速气流稀释了可燃物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的浓度,使其达不到着火点的浓度,可燃物就不能进行有焰燃烧。如果气流的速度不足以使可燃气体的浓度降低到着火点浓度以下,用这样的气流速度灭火就会适得其反。风力灭火机,只能用于扑灭有焰火,不能用于无焰燃烧的火。②高速气流带走燃烧热量,使燃烧的可燃物的剩余热无法点燃未燃的可燃物。如果气流速度不够,其带走的热量有限,燃烧的可燃物的剩余热足以点燃未燃的可燃物,用这种速度的气流灭火,也会适得其反,结果越吹越燃。因此森林灭火要求风速必须大于20m/s。③高速气流将一些轻型可燃物吹离火线,相当于隔离可燃物,阻止火的蔓延。
2.风力灭火机的基本使用技术:
风力灭火机的基本使用技术可概括为:“割”、“压”、“顶”、“挑”、“扫”、“散”等6个字。
(1)“割”用强风切割火焰底部,使燃烧物质与火焰断绝,并使部分明火熄灭,同时将未燃尽的小体积燃烧物吹进火烧地内。
(2)“压”在火焰高度超过1m时,采用双机或多机配合灭火时,用其中一台在前压迫火焰上部,使其降低并使火锋倒向火烧迹地内,为切割火线的灭火机创造灭火条件。
(3)“顶”火焰高度超过1.5m,需用多机配合灭火,除用一台机压迫火焰上部外,加用一台机顶吹火焰中部,与第一机配合,将火焰压低,并使火锋倒向火烧迹地,第二机为“顶”吹灭火技术。
(4)“挑”在死地被物较厚地段灭火,当副机手用长钩或带叉长棍挑动死地被物时,主机手将灭火机由后至前呈下弧形推动,用强风将火焰和已活动的小体积燃烧物吹进火烧迹地。
(5)“扫”用风力灭火机清理火场时,可用强风如扫帚一样将未燃尽物质斜向扫进火烧迹地内部,防止复燃。
(6)“散”四机或五机配合灭强火时,由于温度高,灭火队员难以进行连续逼近灭火作业,则用一台灭火机直接向主机手上身和头部吹风散热降温以改善作业环境。
3.使用风力灭火机的“四不打”:(1)火焰高度超过2.5m的火线不打;
(2)1m高以上灌丛段(指草原或林缘地区)火不打;(3)草高超过1.5m的沟塘火不打;
(4)迎面火的火焰高度超过1.5m时,一般情况下不打。
上述条件下扑火太危险,遇上述条件应改变策略,如暂避火锋,待火焰降低时冲上去扑灭;待火烧过不能扑打地段后,再扑打;迎面火焰高,可使用交叉法扑灭。
4.使用风力灭火机的注意事项:
(1)要根据火场可燃物分布状况和火焰高度及燃烧发展情况合理编组;(2)使用灭火机时,要掌握好灭火角度,并使用最大风速,否则,不但不能灭火,反而助燃。
(3)风力灭火机火场工作连续4小时后,要休机5-10min凉机降温。(4)风力灭火机编组使用时,要注意轮换加油,避免燃油同时用尽。(5)火场加油位置,要选择在火烧迹地外侧的安全地段,禁止在火烧迹地内加油,并严禁加油地原地启动。
(6)有漏油、渗油的灭火机要停止使用;
(7)发现异常噪音或故障时,要停机检修,排降故障后方可继续使用。
(五)灭火弹灭火
灭火弹是靠引爆适量炸药,把干粉抛撒在燃烧区,形成粉雾状,覆盖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火焰的辐射,同时干粉受热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气等不燃气体,冲淡了燃烧区域中的含氧量,从而停止燃烧。灭火弹灭火效率高,速度快,体积小,重量轻(仅1-1.5千克),使用方便。灭火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人员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能让没有经验的人员操作,以免造成危险。
灭火弹的使用方法:灭火弹分为拉发式(又称主动式)和引燃式(又称被动式)两种。拉发式灭火弹在使用时,握住弹体,撕破保险纸封,勾住拉环,用力投向火场,灭火弹在延时5~7秒后炸开;引燃式灭火弹,在使用时只需撕破保险封纸,掏出引信,直接投入火场,引信在火场被点燃后随即炸开。
二、间接灭火法
间接灭火法是适用于树冠火和燃烧猛烈的地表火,即火势大,蔓延速度快,在地面难以直接扑打,或者为阻止大面积荒火烧入林内,以损失局部,保护大局的原则,可在火头前进方向,开设防火隔离带或采用迎面火烧法,以火攻火,阻止火势的蔓延扩展。这对扑灭树冠火和速进地表火是有效的方法。
(一)开辟阻火隔离带
主要是利用手工具和机械设备,如砍刀、油锯、割灌机、推土机等,在林火燃烧方向前开辟隔离带,清除全部或部分可燃物,切断可燃物的连续性,或使用阻燃化学药剂带状喷洒,形成隔离带,阻截火头,降低火势。由于高山林区地形复杂,林火行为变化快,有些地段直接灭火危险性大,采用阻隔法灭火既安全又高效,但由于受地质情况和植被分布影响,开设隔离带主要依靠手工作业为主,工程量大。
开辟阻火隔离带一般在火头前进方向,利用河流、道路等天然隔碍物,建立阻火隔离带。开辟隔离带时,要根据火势的蔓延速度和开劈隔离带所需要的时间,留出相应的间距,选择适当位置。在扑救上山火时,阻火隔离带不要设在坡度大、密度高的针叶异龄林中,否则达不到隔火作用。开劈阻火隔离带,要迅速地将隔离带上的所有树木伐倒,树木倒向火场一边,将树头,树干清理到阻火隔离带以外防止林火延烧。阻火隔离带的宽度,应视树的高度、地形和当时的风力大小而定,一般为10~30米之间。阻火隔离带外侧还应开1~2米的生土带,防止地面火蔓延。在阻火隔离带处,应配足够的灭火力量,当火头接近隔离带时,火热受阻减弱,蔓延速度减缓,应迅速迎击火头,扑灭临近燃烧物火焰防止火头突破阻火隔离带。
开辟阻火隔离带的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人工开设阻火隔离带,首先将隔离带上植被全部清除干净,清掉的植被、树枝应堆放在来火隔离相反的方向,同时准备好扑火工具;二是是爆破开设隔离带,在火头前进方向上预设爆破带,等火头接近爆炸带时引爆,借爆炸的气浪(冲击波)和掀起的泥土阻止火头前进;三是施用灭火剂打隔离带,必须充分淋透,不能遗漏,以防跑火。
(二)以火灭火
以火灭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灭火方法。根据火场发展可分为火烧法或迎面火法两种。
1.火烧法。当急进地表火的火势凶猛,隔离带或道路、河沟等自然障碍物起不到有效隔火作用时,可采用火烧法。即在火头前方,利用原有的隔离带道路、河沟等障碍物作为依托条件,在靠近火场一侧点燃,使点燃的火逆风向火头方面推进,遇到火头侧自行熄灭。
火烧法通常有两种点法:一是单一火烧法,用来阻截火头;二是对难以扑救的大火,可采用多层火烧法。在应用火烧法时,必须布置一部分扑火人员在原有隔离带或道路、河沟的另一侧,严密监视可能发生的跑火,以控制火势侧向发展。
2.烧迎面火法。在大火逼近或遇到猛烈的树冠火,人力难以接近扑救,又来不及开辟防火隔离带,更没有自然障碍作为依托条件时,为了阻截火头,可利用火场上产生的逆风条件,在火头前适当地方点燃迎面火,使点燃的火因逆风作用向着火头方向烧去,当两个火头相遇后即自行熄灭,以达到以火攻火的目的。
如果逆风条件尚未形成,过早点头,就会适得其反,需要特别注意掌握时机。
三、几种典型林火的扑打方法
(一)打火头
在林火蔓延后,要想首先控制住火势的发展,必须首先歼灭主要火头。辨析火头的方法是:一般沟塘火和即将烧向山坡的火,火势猛、蔓延快、危险性大,应视为主要火头;当火场形成几条火线前后交错时,最前面的一个,应视为主要火头。攻打火头,一般采取“攻坚战”,具体布置是:
1.兵力布置要用全线集中兵力配置法,并将兵力布置在大火头两侧,相向扑打。
2.由于火头火势强,温度高,扑火队员不可能做持久战斗,必须将扑火队员划分若干小组轮流向前猛力扑打,采取“车轮式”战法,几分钟轮换一次。
3.如周围有水源,应立即取水定点浇向火头,与扑打相结合,将火头扑灭。
(二)打地表火
地表火在林火中约占90%以上。主要是林地中地表上的枯枝、落叶、杂草、灌木等可燃物燃烧起来的。这种火是在地面上燃烧蔓延的。打地表火,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火场风力强、风速快、火的强度大、蔓延速度快、发展趋势较明显,可采取一面扑打火焰,控制燃烧速度;一面派人在火热发展、蔓延的方向,选择距火头适当距离,用开设隔离带的方法,阻止火势蔓延。
2.对植被少、火速较弱,可利用灭火工具直接消灭火焰的方法。应尾随火焰,踏着烧过地进行扑打直至扑灭为止。
3.在扑火力量充足时,可将火区割成数段,同时扑打作业,逐片消灭。在打火头和两翼的同时,应派少数人携带灭火工具尾随火焰,扑打和消灭残火,防止风向突变,使火尾变成火头造成扑火工作陷于被动。对于扑打过的地段,要派人看守,防止复燃。
4.对火势较猛,靠简单工具难以控制火热和消灭火焰时,可在火势蔓延的方向,依据河流、公路等有利地形,迅速开设临时防火线,阻止火势蔓延,必要时也可采取以火灭火的方法,先打出一条较窄的防火线,然后迎着火头方向点火,阻止火势蔓延。
(三)打树冠火
地表火在强风的作用下,火焰会变得异常猛落,沿着树冠成片发展,形成树冠火。一般情况下每小时蔓延速度可达5~25公里,燃烧猛烈,热辐射强,扑救困难。打树冠火一般采用间接灭火法,其中开辟阻火隔离带是最有效的方法(具体方法见113页)。
(四)打地下火
地下火一般是由于原始森林内的腐质层在干旱季节自燃形成的,也可由地表火引燃,很难扑灭。但在南方地区由于地下腐殖层少因此极少见。扑灭地下火的方法主要是沿火线外围开沟,断开火源熄灭,也可采用灌水法扑灭。
四、火场清理
(一)火场看守
当火灾扑灭后,为防止残火、余火、暗火死灰复燃,要派人监守火场,巡逻检查,经一定时间观察,确无复燃危险,方可撤离扑火人员。这是巩固扑火成绩的必要手段。
(二)清理火场
林火扑灭后,火场还残留着余火,特别是各种隐蔽的残火必须彻底消除。俗话说:“三分打,七分清”,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余火复燃成灾。彻底清理火场,是扑灭林火不可忽视的重压环节。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边打边清;(2)重点地段反复清;(3)难清地段用水清;(4)地下火挖沟清;(5)沿着火线边缘往里清(约50-100米)。清理要求不留任何可燃物。
清理火场方法是:大火场按区分片包干清理。段与段连接处要设标记,明确任务,分清责任。沿火场边缘,每3-5人一个组,从外逐步向里清理。发现余火要用打火工具、土埋、水浇等方法彻底熄灭,清理时特别要注意树头和埋在地下的树根、病腐木、倒木、余火的立木,以及火场边缘的站杆木等残火。清理火场的标准是距火场边缘30米处做到无火、无烟、无气。经验收后,打火队伍方可撤离火场。
第三节 森林灭火的的基本战法
灭火战法,是指参加灭火作战的人员在执行灭火作战任务过程中,为达到歼灭林火,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安全,减少森林受害面积而采取的各种战斗行动方法和措施的总和,是扑救森林火灾的具体方法。
针对林区地形、植被、气象等对林火的影响,在遵循灭火作战的基本原则、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研究探索,形成了适用于林区灭火作战的几种基本战法: 一、一点突破,两翼推进
(一)基本含义
林火的蔓延呈线状,参战分队由一点突破火线,兵分两路沿火线扑打前进,直至歼灭林火。这是一种采取直接灭火手段打速决战的主要战法。适用于初发火火场面积较小和稳进地表火发展蔓延的中小规模火场的扑救。
(二)运用时机和把握的要点
火势相对较弱,林火处于初发阶段。突破点应选择在植被相对稀疏、火势相对稳定的地段突破,如林火强度较大,要选择火翼或火尾突破。推进要求:中等强度以下地表火,应组织快速推进;高强度地表火或伴有间歇性树冠火应稳步推进。
(三)主要优长与不足 一是分队独立作战,便于灭火行动展开;二是初发阶段火势较为稳定,林火强度小,蔓延速度相对较慢,危险性小;三是直接灭火,扑打清理彻底,不易复燃;四是便于指挥和火场观察,有利于突发情况的处置。主要不足是投入兵力相对较少,如火场气象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不易应对。
二、两翼对进,钳形夹击
(一)基本含义
火场形成带状或扇面状火线,火尾自然熄灭,参战分队选择两翼进入火线,相向夹击林火。因攻击形状形似钳状,故称“钳形夹击”。这是采取直接灭火的一种常用战法。
(二)运用时机和把握的要点
在林火燃烧过程中,受地形、植被、可燃物含水率等影响,在坡度较大的山林地,时常出现火尾或两翼地段火线自然熄灭的现象,使火场出现时断时续,极不规则的火线,采用此战法灭火十分有效。此战法适用于扑打燃烧速度相对较慢的上山火和下山火。两线作战的分队,视情也可采取“递进超越”和“一线推进”的战术手段灭火。
(三)主要优长与不足
一是该战法针对性强,灭火效果好;二是避开危险环境,安全系数大;三是部分队战斗展开快捷,可机动灵活采取多种战术手段;四是火场如出现多条断续火线,投入足够兵力可按此战法同时展开行动。主要不足:如火场风力加大或遇特殊地形,火线形成蔓延速度快的一个或多个火头,分队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成功夹击,同时对灭火人员的体能要求较高。
三、多点突破,分割围歼
(一)基本含义
在规模较大的火场,参战分队多路出击,选择两个以上的突破点,将整个火场(火线)分割成几条或多条小段火线,各分队兵分两路扑打前进,使整个火场形成合击态势,同时展开,各个歼灭,相互实现与相邻作战分队会合,全歼林火。这是一种采取直接灭火手段灭火的主要战法。
(二)运用时机和把握的要点
火场面积较大,兵力投入较多,能实现火场封闭或基本封闭,分队机动能力较强时使用。在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可采取直升飞机机降、索降输送兵力,以加快兵力投放速度。
(三)主要优长与不足
一是对火场合围态势明显,不易失控;二是每个参战分队担负作战任务较为均衡,利于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三是战斗分界线明显,责任明确,有利于清理看守火场;四是遇有突发情况,便于重新调整部署。主要不足:一是协同作战组织指挥难度增大;二是兵力部署受地形和机动能力影响较大;三是如因其中一个分队行动迟缓,贻误战机,将影响整个作战行动,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
四、全线封控,重点打击
(一)基本含义
对不宜采取直接手段灭火的较大规模火场,首先选择在火场外围部署足够兵力,对火场形成封闭态势,控制林火在预定范围内燃烧,整个火场在掌控之中,进而寻找有利战机,组织灭火战斗,逐步扩大战果,同时要对林火蔓延主要方向和威胁重点目标安全的林火实施重兵围歼。
(二)运用时机和把握的要点:林火在山势陡峭、林木茂密,灭火人员无法攀登的危险地域燃烧;火场外围部分地段有道路、河流、农田等自然阻隔带,便于分队机动,对无天然阻隔的地带要采取开设隔离带等方法实现封闭;在林火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加强力量,以保证对威胁重点目标安全的林火实施有效打击;根据林火燃烧强度变化适时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灭火,必要时也可实施全线点烧。
(三)主要优长与不足
一是林火在控制范围内发展,分队灭火作战主动性增强,战术运用自如;二是林火对分队的威胁减小,安全系数增高;三是分队机动能力强,相互间协同支援便捷,实施重点打击有利;四是可以做到以逸待劳,人员体力消耗少。主要不足:一是森林过火面积和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二是全线封控要求投入兵力较多,调动和协调指挥难度增大。
五、穿插迂回,递进超越
(一)基本含义
就是针对火场面积较大、火线较长,扑打困难,或因地形、可燃物燃烧性和含水率等的变化,产生了较多断续火线的火场,为提高灭火效率,分队、班(组)从火烧迹地内直接穿插至其他火线,迂回向前实施灭火,或视情从火线内外超越,选择一处火线向前扑打,每完成一段向前超越一段,这是一种采取直接手段灭火的常用战法,可与“一点突破,两翼推进”等战法同时使用。
(二)运用时机和把握的要点
投入火线兵力较多,分队在一点或一线展开灭火效率低时使用;中强度以下地表火,可燃物较为稀疏或分布不连续的火线;火线较长,可燃物载量大,清理困难时。穿插路线、方向选择要准确,确保安全、快捷,指挥员要随时观察火场情况,防止遭遇林火袭击、倒木砸伤和地下火烧伤;超越距离不宜过长,一般要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首尾相接;递进超越分队、班(组)应对扑灭火线进行反复清理,以防死灰复燃。
(三)主要优长与不足
一是控制范围增大,可有效抑制林火扩展;二是灭火效率高,一次扑打清理再接超越分队、班(组)反复清理,复燃可能性小;三是各分队、班(组)相互协同配合,激发战斗热情;四是协同作战,相互支援,便于一线组织指挥。主要不足:一是穿插受现地条件影响较大,组织不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二是超越距离过长或迂回接应不及时,会增加后续分队、班(组)扑打和清理难度,火场气象一旦突变,林火失控,将严重威胁超越分队、班(组)及后续分队、班(组)安全。
六、利用依托,以火攻火
(一)基本含义
不易直接扑救的高强度林火,形势危急,采取直接灭火手段无法在要求的时间内保住重点目标安全时,以道路、河流、农田等限制进展地带为依托,点烧迎面火(俗称“倒火”),有效阻止大火发展蔓延,亦称“火攻战法”,是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主动出击的一种作战方法。
(二)运用时机和把握的要点
一般在扑救高能量火、扑救威胁灭火人员和重点目标安全的林火,以及在特殊地形条件下为提高灭火效率时采用。使用的前提是必须有可靠的依托条件,如时间允许可开设依托;点烧准备要充分,包括对时间和气象的判断,装备机具的性能、灭火力量的强弱等情况要清楚,做到知己知彼;要求指挥员指挥果断、组织严密,参战人员要配合默契。
(三)主要优长和不足
一是成功点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灭火效果;二是可有效保护重点目标安全,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三是灭火人员体能消耗小,但对意志和胆量是一个考验。主要不足:一是对作战指挥要求高,点烧的时机把握至关重要,如出现失误,危险性极高;二是必须要有良好的依托条件,人工开设依托一般困难较大。
七、预设隔离,阻歼林火
(一)基本含义
在林火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前开设防火隔离带,林火烧到该地段时,火强度自然降低,速度骤减,部分火线熄灭,从而有效阻止林火发展,分队乘势歼灭林火。
(二)运用时机和把握的要点
人力无法直接扑救的高能量林火或因地形、植被等影响无法接近火线,在林火发展的主要方向开设隔离带,一般选择在山脚,亦可在山间小路、小溪一侧开设,加宽隔离带。开设隔离带要有一定时间保证,宽度要视所处地形和林火强度而定,开设方向要与林火发展主要方向垂直。
(三)主要优长和不足
一是危险程度小;二是灭火效率高;三是人员集中,便于组织。主要不足是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如对林火发展态势判断有误,火头改变推进方向,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上述七种战法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既可独立运用,又可交叉并用。各级指挥员要在了解掌握各种战法的优长和不足的前提下,根据火场规模、地形地貌、天候条件、可燃物载量和植被类型分布、林火强度、投入的兵力以及火场形势变化等综合因素灵活使用。切忌机械地套用某一战法。
第四节 灭火安全
在扑救森林火灾时,扑火队伍时常会受到大火袭击的威胁。这是因为,不利的火场气象条件、地形条件和不利的植被类型的综合作用,另外在紧急状态下指挥员指挥失误,都会造成扑火队伍受到大火袭击的不利局面,形成危险环境。火场中,某些特定的小地形会对燃烧的火线起到火势、火向突变的作用,扑火人员如果处置不当,也会发生伤亡。只有了解影响灭火作战安全的主要因素,加强火场避险的组织指挥,才能组织参加火灾抢险任务的民兵做好火场避险。
一、影响灭火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地形因素
地形对可燃物的分布、含水率的变化以及植被生长状况有直接的影响,这些因素与森林燃烧密切相关,彼此相互作用,引起林火行为的变化。
1.陡坡
在高山林区,特别是山高谷深,坡度大,断崖陡坡分布多的地带,陡坡会自然地改变林火行为,火向山上燃烧时,火焰由垂直发展状态转变成为水平发展状态,所产生的热辐射和热对流促使树冠和坡上可燃物加速预热,蔓延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加快。因此,越过山顶直接迎火扑打或沿山坡向山上逃生是十分危险的。
2、狭窄山脊线
狭窄山脊线受热辐射和热对流的影响,温度极高,林火燃烧强度大。在山脊线附近燃烧的林火受风的影响很大,大风越过山脊,常在山脉背面形成涡流,在涡流作用下,火行为瞬息万变,难以预测。山脊线两侧坡度大,是发生二次燃烧最为强烈的区域,在灭火人员遭遇林火威胁时,转移撤离困难,几乎没有安全避险的可能。
3.鞍部
两山的鞍部亦称为鞍形场,鞍形部位一般与山谷相连。鞍部受昼夜气流变化的影响,风向不定,是火行为变化最为活跃的地段,森林火灾最容易通过鞍形场向背坡蔓延。风通过鞍形场时常形成涡流,产生火旋风,造成林火发展方向紊乱和飞火。若主风向与鞍部平行,必将产生强度大、速度快的林火,对灭火分队威胁较大,不安全因素增多。
4.狭窄山谷
狭窄山谷通风条件不佳,火势发展较慢,会产生大量烟尘在谷内沉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火对两侧陡坡上的可燃物进行预热,热量逐步积累。一旦风向、风速发生变化,烟尘消失,火势突变形成火爆,如灭火人员处于其中极难逃生。
5.单口山谷
三面环山,只有一个进口的山谷,称为“单口山谷”,俗称“葫芦峪”。单口山谷的作用如同排烟管道,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通道,很容易产生爆发火。在实战过程中,虽然具有明显“单口山谷”特征的地形不是十分突出,但相似地形形态和合并地形交错,使林火形态变化更为复杂,处置不当也很可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6.草塘沟
这一区域因细小可燃物连续分布,特别是有易燃灌木丛分布,林火燃烧速度快,若遇有缓坡、湿地、农田、植被类型分布和变化等情况,易改变林火行为,产生多个火头,甚至产生飞火,灭火人员很容易被林火包围。
7.山岩凸起地形
山岩凸起地形,由于地形条件特殊,产生强烈的空气涡流,林火在涡流作用下,易产生多个方向不定的火头,极易使灭火人员被大火围困。
8.合并地形
岩石裂缝、鞍部、山岩凸起地形和陡坡并存,会使火焰由垂直发展改为水平发展,受热空气传播速度加快,导致火行为突变,易发生伤亡。
(二)气象因素
影响灭火安全的特殊气象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温
气温直接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高温使空气相对湿度变小,可燃物含水率下降,高温条件下,林火燃烧强度增大,速度加快,燃烧彻底,对直接灭火人员,一是会造成直接灼伤;二是长时间作业会中暑;三是人员体能消耗加快,一般火场气温比该地区日报气温高10℃左右。从几起发生烧伤烧亡扑火案例看,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13时左右。
2.风力风向
所谓“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就是说明了风和火的关系。大风使可燃物水份迅速蒸发,促进干燥,还能迅速补充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使燃烧更为猛烈,大风能加速热对流,明显增加火头前方热量,易产生飞火和火旋风。在稳定的风向条件下,林火行为易于把握,但风向改变,阵风较多,就极易发生危险。从发生人员伤亡的火场情况看,平均风力在4~5级,阵风达到8级,且都出现风向突变造成火场空气乱流的现象。
3.干旱和连续干旱
连续干旱日数越长,可燃物越干燥,森林火险等级越高,发生大火的可能性和灭火的危险性越大。
4.火场小气候
由于林火燃烧产生一定热能,使火场周边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力风向、空气中各种气体含量等都会发生一定变化,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地形和植被的作用下,往往产生特殊的气候环境,从而改变林火发展态势,这种变化无常的情况会对灭火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三)植被因素 1.梯形可燃物分布
梯形可燃物分布是指异龄复层林分布的各种林地,树冠呈多梯次升高,冠顶和冠底相连接,火一旦烧入很容易产生树冠火形成立体燃烧,对灭火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2.大载量可燃物分布
林火在大载量可燃物分布地段燃烧,会产生高强度火,火墙厚,人员遇袭不易脱险,而且清理难度大,作战分队战线过长,易产生复燃火。
3.细小可燃物连续分布
细小可燃物连续分布区域,林火燃烧的燃点低,蔓延速度快,能量释放迅速,连续燃烧彻底,消耗氧气多,灭火人员难以选择无植被裸露地带避险。
4.易燃灌木丛分布
易燃灌木丛分布地段,可燃物密度大,人员通行困难,燃烧强度高,燃烧产生的烟害严重。
5.针叶幼树林分布
针叶幼林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林木分化,造成可燃物的梯形分布明显,易形成立体燃烧,加之树脂多,燃烧猛烈,烟雾浓度大且有毒气体含量高,威胁人身安全。
(四)人为因素
灭火作战是人与自然的对抗,隐患无时不有,险情无处不在。但绝不能把灭火作战和安全避险对立起来,一方面硬打硬拼、不讲科学和忽视安全;另一方面消极保安全,稍有险情就回避,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处置林火威胁首先应采取积极防御,主动进攻,消灭林火,才能有效地保存自我。在战斗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装备,采用最佳的战略战术,最大限度地阻截林火。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林火变化,往往因组织指挥失当、灭火技术战术运用不当等人为因素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1.指挥失当
在灭火作战中,指挥员特别是一线指挥员,对林火行为的发展变化的可能,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或判断有误,致使灭火分队处于危险境地而造成人员伤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挥员缺乏林火常识,实战经验不足,遇有险情惊慌失措,无法应对,盲目处置;二是对火场侦察不祥实,情况不明,分析判断有误,接近火线时机、路线把握不准和突破点选择失误等,如从谷底、从山脊线接近火线,突破点选择在迎风的坡上等;三是通信联络不畅或失去与上级、友邻联系,对整个火场变化掌握不清,失去友邻支援被林火包围;四是指挥员主观臆断,盲目蛮干;五是对林火威胁心存侥幸,掉以轻心,预先准备不充分。
2.灭火技战术运用不当
灭火作战中,要因时因势采取不同的战术和技术手段,如技战术运用不科学,兵力机具配置不合理,致使灭火效率低,拖延灭火时间,火场情况一旦发生突变,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一是对发展迅速、立体燃烧面积大的高强度林火,采用直接灭火手段;二是灭火人员连续作战,体能消耗较大的情况下强行组织打攻坚战;三是点烧技术运用不合理,点烧位置选择不当,对林火蔓延速度估算不足,对风力风向掌握不准,控制手段、作战能力估计过高等;四是打清配合不紧密,首尾脱节;五是兵力配置不合理,如缺少有灭火实战经验的骨干;六是使用风力灭火机在不同植被分布、不同火焰高度灭火时,不按技术要领操作,产生助燃,将火种吹到未燃烧区域产生新的火点或火锋倒向灭火人员一侧等情况。
3.缺乏安全避险经验 指挥员和战斗员缺乏灭火实战经验和安全避险经验。遇到险情,极度恐慌,心理防线崩溃,导致体能急速下降,失去脱离险境的机会。特别是采取避险方法不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如顺风转移或无准备盲目撤离;在草塘及灌木丛中避险;在火墙厚、火强度大时强行冲越火线或盲目卧倒避火;进入火烧迹地,不采取防护措施直接卧倒;携带装备机具放置身前避险等。
另外,个别灭火人员不服从命令,擅自行动,不能按指挥员指令行事;不按规定着装,单兵防护措施不当。如不穿防火服,不戴防火头盔、手套,穿化纤制品内衣等,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加重伤害程度。特别是在配合作战的火场,灭火人员组成复杂,指挥协调相对困难,在险情发生时,缺乏统一指挥,出现“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况,极易发生人员伤亡甚至是群死群伤事故。
二、火场紧急避险的概念和常见应对措施
(一)火场紧急避险的概念
紧急避险,是指当灭火人员在接近火线、扑打林火、休息宿营、转移撤离等各环节,因火情突变被大火包围或遭大火突然袭击,参战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为免受烧伤、烧亡等伤害而采取和使用的紧急应对措施。是实现灭火作战安全高效的重要保证,以通过有效的应对措施,脱离险境、突出重围,把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从定义上分析,“避险”与“脱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避险”主要是指从主观上设法躲避危险,防止进入险境或遭受危险时主动避开险境,意义广泛;而“脱险”主要是指陷入困境或险境后,被动地脱离或脱逃,意义。同时,“避险”与“脱险”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避险”包含着“脱险”,“脱险”是“避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因此,从广义上讲,“紧急避险”是主动避开危险,从狭义上讲就是脱离遭火突然袭击或被火包围的险境。
(二)常见险情及应对措施 1.开进、接近火线时常见险情
地形复杂,山体连贯,沟谷相间,不便于侦察火情,接近火线时,误入危险地形,被火包围和遭火突然袭击。植被茂密,通视度低,从密林地接近火线,风向突变,遭火头突然袭击。应对措施:情况不明,不盲目接近火线;不从山上向山下接近火线,不从悬崖、陡坡接近火线,不从山口、鞍部接近火线,不逆风迎火头接近火线;不远距离从密灌、丛林地接近火线。
2.突破火线时常见险情
火情突变,不能迅速进入火烧迹地时,后队被火包围:在危险植被分布区不能迅速突破火线时,遭火头袭击。应对措施:选择火尾(火翼)、弱势火线、易攻地形突破,突破时要集中力量迅速突破,打开缺口后迅速接近火线。
3.沿火线扑打时常见险情
在鞍部、山脊、沟谷灭火,受火场小气候的影响,火行为难预料,被火围攻、遭火突然袭击;风向突变时,遭火头袭击;地形不熟,误入危险火环境遭火袭击;大风天气,因形成飞火,遭火突然袭击或被火包围;清理不彻底,分队遭复燃火袭击。应对措施:坚持沿火线扑打,先打明火,先打外(下)线火,要预设安全区,主动避开危险火环境,同时要把握好战机,速战速决。
4.间接灭火时常见险情
开设隔离带位置不准确,遭火包围;隔离带宽度窄,林火突破隔离带,被火头袭击;以火攻火时,因风向突变“点火自困”。应对措施:能直接灭火时,不采用隔离或火攻,没有依托时,不随意点火,大风高温天气,不以火攻火。开设隔离带时,要沿山脊偏背坡开设。
三、紧急避险方法
森林火灾发生后,火势由于受地形、植被、气象等因素的变化而瞬间万变,难以预料。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险情,能否安全脱险,能否将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是否能科学、合理地使用火场紧急避险方法。
(一)间接避险法
间接避险法是指当火场情况突变,灭火人员被火包围或遭火袭击时,为免受伤害,而采用避开、转移、预设安全区、进入火烧迹地等手段避开危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四种:
1.避开危险火环境。灭火作战中,指挥员要密切关注火场地形、植被、气象等因素变化,主动避开陡坡、悬崖、鞍部、狭窄山脊线、狭谷等危险地形和高强度地表火、树冠火。大风、强风天气火场局部产生火爆、火旋风、飞火时,通常情况下应停止直接扑打,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待机扑打。在密灌丛中和复杂地形条件下灭火时,不要盲目接近或盲目扑打,应注意观察,根据火场情况主动避开中午12~17时高温、大风时段。
2.预设安全区。扑打中强度以上地表火、在危险地形灭火或开设隔离带、在高温大风天气条件下灭火,以及火场情况不明,周围有浓烟但看不到火时,应开设安全区。遇到险情或被火包围,有足够时间、足够人力开设隔离带时,可迅速组织灭火队员开设安全区域,并进入安全区域实施避险。开设安全区域,通常选择在植被稀少、地势相对平坦、距火线较近且处于上风向的有利位置,坚持宁大勿小的原则。同时,要彻底清除安全区域内可燃物,排除安全隐患。
3.进入火烧迹地避险。灭火行动展开后,坚持沿火线贴近火场扑打前进,当风向突变、火强度增大难以直接扑打或遭顺风火袭击时,应立即进入火烧迹地,并迅速组织人员清理火烧迹地内可燃物,扩大安全区域。同时,派出安全员或观察哨,密切关注火情变化。在密灌林火烧迹地避险时,适情开设安全区域或迅速实施转移,防止因多次燃烧造成人员伤亡。
4.快速转移。在接近火线或直接扑打火线,因风向突变、风力较大,灭火人员处于逆风迎火头状态,被火围攻或遭火袭击,无法以人力控制火势,情况紧急,火场附近有有利地形或有撤离路线,且有足够时间时,应立即组织灭火队员快速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开危险,伺机待扑。撤离转移关键是要选择好路线,白天要防止因烟雾弥漫“误入险区”,夜间要防止因视线不良“坠崖摔伤”。
(二)点火避险法
点火避险法是指当灭火人员被火围困或遭火袭击,来不及实施间接避险方法,但有一定时间做准备时,采用点火手段避开危险的方法。
1.点迎面火避险。在接近火线、宿营、开设隔离带、转移时,遭大火袭击或包围,来不及转移到安全地带,但附近有道路、河流、农田、植被稀少的林地等有利条件可作为依托时,且有一定时间准备时,可迅速组织点烧迎面火,等大火到来时,灭火队员进到依托外沿实施避险,避险时如果有防护器材加强防护,避险效果更好。在点烧时,应注意点烧速度、点烧面积,点烧速度不宜过慢,面积不宜过大,点烧速度过慢,点烧的面积小,安全避险系数低;点烧面积大易造成“点火自围”。
2.点顺风火避险。如火场周围没有依托条件,或虽有依托条件,但不具备点烧迎面火的时间和距离时,迅速组织点放顺风火,并顺势进入火烧迹地内,靠近新点火头避险。点烧时,风力灭火以弱风跟进助烧,水枪手清理火烧迹地内较大的火星或倒木,灭火弹手集中力量随时准备对袭来的火头实施压制,降低火势,确保在较短时间内烧开较大的避险区域,确保灭火人员在火烧迹地内安全避险。
(三)直接避险法
直接避险方法是指灭火人员遇火突然袭击,来不及转移、点火避险,严重威胁到灭火队员生命安全的危急关头,采用强行突破、直接冲越、卧倒等手段脱离险境的方法。
1.强行打开缺口进入火烧迹地。在接近火线、开进途中、或在休息宿营,被大火突然袭击,灭火人员无法实施转移、点火等解围,灭火弹或水枪数量充足时,灭火人员可集中灭火装备,集中力量强行在一个点;实施强攻,打开缺口后迅速进入火烧迹地脱离险境。在强攻时,要特别注意发挥灭火弹的作用,要集中组织,统一指挥,采取多批量、多梯次集中在一点爆破,水枪手要密切协同,集中力量迅速跟进射水,降低火势。
2.利用防护器材冲越火线。火势较强,依靠人力没有能力强行打开缺口突破火线解围时,穿着防火服、头盔、面罩、手套等防护装备,选择火势较弱、地形相对平坦的部位,以最快速度逆风迎火强行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内避险。在扑救急进地表火等蔓延速度极快的火灾,冲越火线进要注意选准火线段,若选择火墙过厚地段无疑“飞蛾扑火”,若选择植被密集地段必将陷入“进退两难”。冲越火线时,将防火面罩、防火手套等按要求穿戴,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将易燃、易爆及笨拙装备抛至安全地带,然后以轻装,最快速度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冲越的火线段选择的正确与否及冲越速度直接影响到避险的成功率。
3.顺风卧倒。情况特别紧急,既没有能力强攻打开缺口进入火烧迹地,且无法实施冲越火线避险时,用湿毛蒙住脸部,双手抱胸,就地顺风面朝下就地卧倒避险。避险时应将易燃易爆装备抛至安全地带,全身紧贴地面,暴露面越少安全系数越高,同时还要确保呼吸畅通,防止烟呛窒息。另外,各级参战官兵要注意,卧倒避险一旦实施,灭火人员非死即伤,不到万不得以的情况,原则上一般不采取此避险方法。
四、实施火场紧急避险应注意的问题
(一)主动“避” 大家要注意,从“紧急避险”四个字,单从表面上理解,“避”是核心。我们在易燃可燃物分布、复杂危险地形、大风高温天气等条件下灭火,以及在四周有浓烟但看不到火、天黑看不清地形、风力等级高风向不定时,都是危险的。因此,在灭火作战中,要牢牢把握接近、突破、扑打、看守等各个环节,时时警惕,处处防范,小火当大火打,一般作战环境当恶劣环境对待,一般情况当特殊情况处理,没有危险时能想到危险,没有隐患时能看到隐患,不要单纯地以避险谈避险,而是要以科学决策、高效指挥、严密组织、严明纪律来保安全,而不能以消极的、被动的避险来保安全,在时时“避”、处处“避”上做文章、下功夫。
(二)科学“避”
首先,指挥员遇到险情时,惊慌失措,瞎指挥,因决策失误、指挥失当 等原因造成人员伤亡。其次,战斗员不听指挥,不守火场纪律,缺乏避险常识,遇险顺风逃生、向上山坡植被区逃生或向悬崖、沟谷、鞍部等危险地形逃生,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因此,解决好“不知避”、“不会避”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指挥员要认真学习林火原理、避险常识,努力提高分析判断火情的能力,熟知危险地形、危险植被、危险气象,牢记火场纪律,熟练掌握紧急避险方法,做到“八个不盲目”,即地势险要不盲目出击灭火;时机不成熟不盲目扑打上山火,把握性不大不盲目扑打夜间火;情况不明不盲目扑打沟谷火,火势凶猛不盲目直接灭火;条件不充分不盲目运用以火攻火;风向不定不盲目扑打树冠火;地形不熟悉不盲目多点出击灭火。始终做到不盲目指挥、不违规作业、不轻意冒险。
(三)灵活“避”
紧急避险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尘不变、一劳永逸的。在灭火作战中,要紧密结合火场现地条件,重点把握好地形、植被、气象三要素,科学合理使用紧急避险方法,不能死搬硬套。特别是在山地林区灭火作战中,遇到险情时要沉着冷静,做到遇险不慌、处变不惊,冷静判断,科学决策,果断处置,着实要克服动不动就冲越,行不行就卧倒的思想。因为山地林区山高、坡陡、林密,一旦实施了冲越、卧倒避险,肯定是凶多吉少,不死即伤。从某种意义上讲,紧急避险强调效果而不择手段,严格地说没有哪个避险方法是绝对科学或绝对安全。因此,在使用紧急避险方法时,要根据时间、火情、现地条件等实际,把间接避险方法作为优先方案,把点火避险方法作为次要方案,把直接避险方法作为最后应急方案,同时,可以把预设安全区域与卧倒,强行突破进入火烧迹地与冲越火线、点火避险与进入火烧迹地、卧倒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始终做到灵活运用,优先使用,发展创新。
紧急避险方法并不是新生产物,自人类扑救森林火灾的那一天,紧急避险就作为灭火作战战略战术已经存在,在总结灭火作战经验,特别是总结火场上紧急避险情况处置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用性。但是,紧急避险,只是以方法、措施、手段的形式存在,具有广阔的外延空间,它随气象、植被、地形、林火种类、火强度、林火蔓延速度等不同而不同,它以火场形势变化而变化,以灭火装备、防护器材的改进和灭火手段的创新而发展创新。因此,我们每一名指挥员都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加强理论研究,在灭火作战实践中,丰富内容,完善方法,创新手段,努力提高处置火场险情的能力,以实现灭火作战安全、高效的目标。
第三篇:民兵应急分队汇报材料
供水设施民兵应急抢修分队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局根据市人武部的要求,以应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提高抢险质量为核心,严格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完善各项制度,努力开展工作,使我局民兵组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我市供水设施抢修分队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水利局在市武装部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供水设施抢修分队。这支队伍由市水利系统32名中青年技术骨干组成,他们将在我市供水设施抢修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供水设施抢修分队的成立,将形成反应快速、防范有力、步调统一、责任明确的应急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供水设施故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供水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损失。
二、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武部的关怀指导下,遵照各项工作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了民兵工作正规化建设标准,同时紧密结合了我市特点,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加强民兵基本建设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民兵抢险人员素质,强化民兵作用,努力探索做好供水设施抢修工作的新途径,较好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了供水设施抢修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搞好民兵组织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及时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成立由局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供水设施抢修应急民兵分队组织领导小组,并利用会议、标语等形成大力宣传供水设施抢修应急分队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全队官兵形成共识,从作战抢修能力的战略高度认识到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我局供水设施抢修民兵应急分队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组织健全。一是规范抢修队伍建设。今年我局按照市武装部要求,根据局党委工作部署,针对我市供水设施抢修队伍建设和发展实际需要,发挥优势创特色的工作作风加强了应急分队建设,制定了相应方案和预防措施,全部资料从新整理、归类,实现了档案资料规范化、内容系统化、保管细致化、民兵队伍活动整体化。二是及时整组、精干队伍。按照市武装部通知精神和做好新时期供水设施抢修民兵队伍建设有关要求,我局按照今年的工作部署,完成了民兵整组工作,按照市武装部的要求组建了一个民兵应急分队即***市供水设施抢修应急分队,下设三个班,通过政治审查,圆满完成了出入转队工作,整组后对民兵进行了系统的教育,主要传达了上级文件内容和精神,学习了相关法规和民兵组织义务的有关知识,经过学习教育,达到了官兵相识,实现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三是供水设施抢修应急民兵分队建制组建、定人定位、人装配套、实在管用。并在现有规模布局的基础上,确保在专业上对口。四是供水设施抢修应急民兵分队中骨干队伍建设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编组科学。民兵管理制度健全,外出民兵管理有序,经常有组织的开展民兵活动。
(三)装备建设规范。一是成立了抢修抢险装备物资建设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物资装备筹备会议。二是认真落实抢修抢险管理责任制,签订了责任书,做到了责任到人。三是认真制定了供水设施抢修抢险装备训练和管理教育计划,并抓好贯彻落实。四是严格执行供水设施抢修抢险装备仓库管理规定,物品存放规范,无违规出借物资物品等现象。五是供水设施抢修抢险物资装备仓库建设管理规范,符合应急、安全、技术相关要求。
(四)综合保障有力。一是为供水设施抢修应急民兵分队人员配备了抢修抢险应急装备及器材。二是局党委将供水设施抢修应急民兵分队、民兵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应急训练、装备配备、物资储备、基础设施、专项活动等所需经费列入工作预算,及时足额划拨民兵分队使用,并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递增机制。供水设施抢修应急民兵分队人员执行抢险救灾、应对其它公共突发事件等行动所需经费纳入工作经费预算。三是我局与是武装部双方加大了经费检查监督力度,确保做到专款专用。
(五)民兵训练有素。5月中旬,根据之前制定的训练计划和要求,供水设施抢修分队组织了为期3天的体能、队列训练,出动民兵32人,使全体民兵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以后的抢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结合,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民兵干部的综合素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好供水设施抢修分队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加大对水工抢险干部和骨干的培训,以此来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我们还经常与其他民兵队伍交流经验,针对我局存在的一些不足,借鉴其他民兵队伍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新成就,及时取长补短,保证我局供水设施抢修分队的建设工作始终走在最前沿。二是加强民兵的教育培训工作。首先,我们把国防教育作为提高民兵政治觉悟的手段之一,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更新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开展国防教育,增强民兵的国防观念;其次是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将培训与考核、测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三是举行实践活动,巩固教育培训效果,首先要求参加培训集训、交流经验的干部归队后在工作会议上谈感想、谈体会,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实施;其次要求抢修分队民兵对所学到的知识开展宣传教育,把应急抢修抢险知识深入到农民群众当中,加强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再就是组织供水设施抢修分队民兵担当起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使抢险民兵队伍达到“精干、可靠、管用”的要求。在我市设施农业供水管网抢修建设工作中,我局干部及供水设施抢修分队民兵日夜抢干,为我市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成绩,克服困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上级人武部门和水利局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供水设施抢修工作,使我市的供水设施民兵应急抢修工作继续走在全地区的前列。
***市供水设施民兵应急抢修分队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昔阳县森林防火应急分队队员守则
昔阳县森林防火应急分队队员守则
1、带头遵守执行《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遵守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森林防火应急队的各项规章制度。
2、火情就是命令,无论在任何时间,是否在岗,一旦发生火情,立即归队,参加扑火战斗,在扑火救灾中,做到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确保队员安全。
3、在日常工作、训练和扑火抢险战斗中,不无故矿工或临阵脱逃,做到以工作、扑火为第一,火灾不灭不下火线。
4、在日常工作和扑火抢险战斗中,绝对服从各级指挥员的调遣和指挥,不得各自为战,独自行动。
5、遵纪守法,不参与犯罪行为,不赌博、酗酒、不接触不健康出版物。
6、向军人学习,学习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队友,互帮互助,不打架斗殴,不说粗话、脏话、不损坏公物。
7、注意提高身体素质,刻苦训练,不断提高扑火技战术素养,强化应对各种突发火情的处置能力,争取全面达标。
8、认真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实行每战一总结,定期进行扑火战术理论学习,争做业务尖子和文化标兵。
9、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以人为本,提升战斗力。
10、讲究个人卫生,维护公共环境,热爱集体、关心队友。
第1 页
昔阳县森林防火应急队伍管理制度
一、考核制度
为提高森林防火应急队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实行森林防火应急队员考核制度。
1、森林防火应急队员考核制度。
2、制定政治和业务素质考核标准,采取平时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
3、各种考核均记录存档。
4、对于平时考核两次以上或者季度考核不达标的,一律辞退并解除聘用合同。
二、营房管理制度
1、定时清洁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干净、室内物品要摆放整齐。保持床上用品叠放规范、整洁。
2、爱护公物,精心使用,保管好室内物品、用具。
3、宿舍内不准打闹、大声喧哗,不准打麻将、赌博等。
4、不准擅自留宿外来人员。
5、遵守作息时间,按时起床、熄灯。
三、队员纪律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准酗酒、打架斗殴。
2、加强政治学习,不准看黄色小说、画报、淫秽录像。第2页
3、驾驶员要遵章驾驶,杜绝私自出车,更不准无证驾车。
4、加强用电管理,不准私接乱挂电线。
5、文明巡查,不准在防火巡查林政稽查期间单人行动。
6、加强防火防盗工作。
7、布置各项工作的同时布置安全工作,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四、会议制度
1、每月召开一次队员大会。
2、召开会议期间,队员不得迟到,不得接打电话,不得中途退出会场,不能正常参加会议时,会前要向队长请假。
3、队员参加会议要严肃认真,需要发言时,要积极踊跃。
4、一般的短期培训可以以会代训形式开展,培训要有效果。
五、请销假制度
1、遵守值班时间,不迟到、不早退、有事执行请销假制度。
2、请假要由本人提出申请,注明请假的理由、天数,凭请假条逐级请假。
3、半天以内的由中队长批准,半天以上由队长批准,防火期内请假一律由分管领导批准。
4、假期已满,要及时进行销假。
5、对于不请假、擅自出走的,要严肃处理,针对出警不在场两次以上辞退并解除聘用合同。
第3页
六、扑火规定
1、扑火待命期间,严格遵守时间,不准擅离职守,扑火期间,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2、扑火队员必须发扬“两不怕”的精神,机智勇敢进行扑火战斗,对消极怠工,避重就轻,贻误战机,视情节严肃处理。
3、扑火各中队长必须认真学习林火知识,做到科学指挥、科学灭火,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4、扑火队员撤回前,生活用火必须彻底熄灭,队长要亲自检查,防止后患。
5、带队领导到火场后安排好宿营地,扑火后出火场前,清点人员、机具、装备、乘坐汽车必须注意安全。
6、出发前将人员、机具、车辆向上级领导报告,到火场后将时间、坐标、立地条件、风力、风向、天气情况、人员、机具、人员部署等情况迅速向上级报告。
7、没有上级命令擅自离开火场,追查队长责任,队员擅自离开火场,立即辞退解聘,各单位出火场或报烧伤要做好原始记录和交接手续。
8、每次扑火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提高指挥和扑火技能。
9、对扑火成绩突出的指挥员,给予荣誉奖励,特殊贡献者
第4页
报请上级奖励。
七、值班制度
1、森林防火期实行24小时值班,负责接听电台、电话、并做好记录。值班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缺岗、漏岗、脱岗,如因擅离职守贻误扑火战机的,要视情节轻重、影响和责任大小给予相应处理。
2、值班人员必须按值班次序做好交接班。填写值班登记簿,交班人员需主动将当班情况——交待清楚,接班人员必须负责询问清楚并及时进入工作状态。
3、按照市防火指挥部文件要求,认真进行远程监控系统操作,防火期内不定期不定时进行手动监控火情。
4、逢国家法定节假日、敏感时期及高火险天气,需加派人员值班。
5、值班人员接到扑火命令,应认真询问清楚火场确切位置、到达前指挥的进行路线、火势及地形、要求出动人数、携带何种扑火机具等,做好记录,并立即将情况报告队长,做好经济出动准备。如遇夜间,及时通知队员紧急待命。
6、按规定操作使用各种通讯器材,对通讯、照明等工作及时充电,妥善保管好值班室各种设备,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搞好内务,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第5页
八、学习制度
1、制定全年学习培训计划和防火重点期集中待命学习计划。
2、充分利用扑火训练的业务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能学习,全年学习时间不少于120课时。
3、平时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系统培训和实践分析结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提高扑火技能的目的。
4、加强组织纪律、扑火安全和扑火技能学习教育培训。队员参加率要达到100%,成绩不合格者要给予补课,经常不参加学习和长期学习不认真者要给予相应处分,针对扑火安全常识考试不合格队员要进行辞退解聘。
5、设立学习成绩的训练、扑火经验交流公布栏和档案,对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6、认真组织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扑火避险学习,提高扑火技战术。
九、训练制度
1、森林防火应急队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能和长期野外作战的身体素质,日常训练相结合,实地演练和趣味训练相结合。
2、体能训练与军事化训练相结合,训练“半个军人的队列动作”和“分队、部队的对列动作”。
第6页
3、春秋防火重点期坚持晨练,每天保持60-100分钟以上的体能训练时间,每天负重长跑3公里,登山2小时,每周跑两个5公里。不参加这按旷工处理。
4、每个队员以体能训练达标合格率不到80%者考虑辞退解聘。
5、身体素质训练达标项目有:100米跑,5公里往返跑,登山60米(坡度50度),全副武装2公里往返。
6、体能训练达标指数: 100米——16秒 5公里往返跑——60分钟 60米登山——2分钟 武装越野2公里——30分钟 引体向上——10个/次 俯卧撑——30个
十、物质装备管理制度
1、物质装备实行统一管理,严格出入库手续,入库物资必须保证完好使用。
2、防扑火物质出入库必须办理登记手续,防火办领导签字;执行紧急任务时,可先领物资后补办手续。
3、妥善保管入库物资装备,适当进行加垫、通风、清洗、第7页
干燥等,做到“六不”,即不锈、不潮、不霉、不腐、不变质、不爆。
4、物质装备库要求库容整洁,做到“一齐”:摆放整齐;“二方便”:整理方便、取用方便;“三清”:性能清、数量清、规格清;“四定位”:按区、按排、按架、按位定位摆放。
5、扑火器械每次使用过后必须及时清空油箱、油管,祛除残留污渍,擦拭外表面等保养工作,延长物质装备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故障率。
6、每半个月对物资装备库进行一次大扫除,并检查安全防火设施和防火器材等,将结果予以记录,发现问题集进向领导汇报并采取防范措施。
第8页
第五篇:民兵应急分队集训通知
关于组织民兵应急分队集训的通知
各民兵单位:
根据县人武部2017民兵军事训练工作安排,拟定于10月中下旬组织民兵应急分队集训。为圆满完成这次训练任务,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集训时间与地点
集训时间:10月13日至27日,共15天。
集训地点:人武训练基地。
二、参加人员
各单位基干民兵
三、集训内容
(一)单兵共同训练(法规政策,应急行动常识,警棍、盾牌的操作等);
(二)单兵专业训练(冲锋枪应用射击,手榴弹投远);
(三)分队训练:1.班训练(反恐班队形与运动); 2.连(排)训练(应急连反恐维稳行动)。
四、有关要求
(一)请各单位接通知后,及时向领导汇报,协调好内部工作,确定参训人员,集训人员花名册须在10日12时前交
到军事科。
(二)参训人员于10月13日16时前,携带个人日常生活用品(如口杯、牙刷、毛巾和换洗衣物等)到训练基地报到。需乘坐人武部车辆前往的,15时30分前到人武大院集合。
(三)参训人员在集训期间要服从集训队管理,听从指挥,爱护训练器材,确保训练安全有序进行。
县人武部
2017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