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措施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措施
★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 ★木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青铜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铁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对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旅游景区的环境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次讲座通过分析目前中国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针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的系列措施。
一、中国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现代化的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的需要,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很多人将旅游作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旅游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却随着旅游人员的增加而破坏日益严重,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旅游景区破坏的自然因素
1.由于自然灾害给旅游景区带来的破坏
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例如: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四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目前,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四川两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景区受到了严重的损坏。都江堰景区二王庙等大部分古建筑倒塌,而通往卧龙景区的所有道路全部断裂受阻,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平武猿王洞、北川小寨子沟和安县千佛山等景区在地震中均受到不同成都的破坏。
对于像博物馆这样的人文景观,受到自然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自然灾害对人文景观的影响。相应的要做好必备的应急预案,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才能够做到快速安全有效的防御。
2.景区的风化腐蚀、生物变化等自然原因也给旅游景区带来了破坏
自然界的风化侵蚀,生物变化会慢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严重的破坏景区的环境。如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在内的中国岩石雕像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风化和渗水作用的严重困扰。由于长期风化,许多雕像已经“面目全非”,有的石像脸部五官残缺,有的四肢脱落,上面留下被水侵蚀的印痕。而洞窟顶部的裂缝处也明显有渗水的痕迹。如稀世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塑,频受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正遭受酸雨的侵蚀;又如秦始皇陵,据说它高约120米,底边周长约2167米,这座由人工用黄土堆积的陵墓,经过2000年的风化侵蚀,目前高度已降到64.97米。兵马俑也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地面生活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由于暴露于空气之中,兵马俑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对于博物馆来讲,腐蚀和生物变化对文物影响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物陈列时,充分考虑到温度、湿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例如,我馆的武魁匾,道光年间的木质文物,在储藏保存和展陈上则需要按照木质文物特有的特点来进行保护。
在本讲座的最后,会请文物保管部分的专家具体介绍木质文物、青铜文物、铁质文物的保护和处理办法。
(二)旅游景区破坏的人为因素
1.旅游者人为地破坏旅游景区环境
2008年网上报道:“黄金周鸟巢惨变垃圾场、后奥运拷问国民素质”一文。文中指出随着2008年8月24日,“祥云”圣火缓缓熄灭,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的赞叹声中圆满落下了帷幕。如今,奥运已经过去两年多,国人心中的“奥运激情”却没有丝毫的降低。十一“黄金周”,鸟巢想当然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观光地,然而,一组曝光的鸟巢“黄金周”照片,令所有人遗憾、震惊!那个开幕式上美轮美奂,比赛期间干干净净的“鸟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垃圾遍地,肮脏不堪的“鸟巢”。这种因旅游者人为地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现象在旅游景区屡见不鲜。
2.水景污染和建设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环境
世界自然遗产著称的张家界自然景区,五一“黄金周”期间,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都超过了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加大52%;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然而这些生活垃圾却得不到及时处理,这些污染使旅游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美丽的国家旅游度假区银滩,当年的那片海“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因而冠之以“天下第一滩”的美名。而如今,那里的沙子已经不再洁白,海水也很有“味道”。大量的农民涌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石林采石,将造型优美的高石芽截去半截,用于烧石灰或水泥,使石林伤痕累累。西岳华山风景区当年为建设一条进山路,毁千年绝壁,埋溪流泉水,把六千米长的山道上的树木连同千年古树一起砍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保护好我们的旅游资源,如何保护好我们旅游景区的环境?这是值得我们全国人民思考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提高景区旅游的保护意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二、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观赏性,提升旅游景区的旅游价值
旅游景区是人们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圣地,优美环境,既能使人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又可使人精神和生活上的满足。所以应通过绿化环境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同时旅游景区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具有价值的珍贵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而提升旅游景区的旅游价值,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的景区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科学搞好环境规划,在合理开发新旅游资源时,注重落实环保措施,实施林木和绿化建设,确保景区生态平衡,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三、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
(一)控制旅游景区旺季时游客的数量
自2000年5月1日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开始实行以来,国内游客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各大景区的生态环境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从车站到码头,从市区公园到郊外景点,从商场到酒店,无一处不贯彻着“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这八字“方针”。在旅行的路上,游客们可以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除了污染物,还是污染物。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文物和环境保护受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黄金周”期间由于游客增多而产生的供不应求往往会导致质次价高。从近年来全国假日办所接到的投诉情况来看,旅行社服务不到位以及商店欺客宰客的现象比较严重,航班晚点、后续服务跟不上的问题时有发生,景区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相对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宾馆饭店服务缺失的问题也不断增多,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如通过实行调整门票价格和限制游览人数的作法,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二)环保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
环保部门要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情况依法进行监督,对旅游景区排放污水、粪便和其它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要限期进行治理,经治理仍末达标的要进行关闭。同时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要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例如旅游景区把环保责任纳入企业规范,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导游及司乘人员,将环保责任纳入单位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与工作业绩挂钩,严格考核。同时杜绝游客在公路沿线随意抛弃垃圾,禁止游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旅游汽车和客运车辆内必须设置垃圾箱,并在车内和旅游景区醒目的位置张贴和悬挂有关环境保护、杜绝白色污染、回收垃圾等告示牌。
(三)提倡文明旅游,增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下,外出旅游已是人们度假的首选,然而在一些名胜古迹和参观景点,“乱刻乱画、乱丢乱扔、乱攀乱爬、乱嚷乱哗、乱摘乱采、乱拥乱挤、乱拍乱摄。”被媒体称为游客中的常见的“八大丑”陋习随处可见。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在全国实施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将其提升到了维护国家荣誉和尊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文明旅游不仅仅是游客的责任,旅游地同样需要提高文明意识。文明出游对保护旅游景观,营造整洁高雅的环境氛围有着重要意义,提升旅游文明素质,无不是展现良好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现实要求。自然美景、和煦春光,再加上旅游参与营造的良好氛围、文明的环境,才能构成真正的美。
木质文物保护
墓葬掘开后出土的木质文物幅面保护的状态必须很快弄清楚
一、基本发掘措施
1、在全过程中要保湿
2、避免强光
3、取出的木质文物要尽快浸入净水中
4、对于简牍类尤其要小心,要用硬板托着取出、不要弄乱
5、迅速运往实验室
二、实验室的科学保存:
1、避光
2、保湿、水浸
3、低温20℃
4、甄别木质文物的质地、针对不同质地分别保存、制定保护方案
三、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状况及甄别方法:针扦发
物理状况
木器:1 质感、泥状、但形态完整、手感柔软 2 有一定硬度、但用银针一扎即透3 针扎不透、质地较好
含水率测定
绝对含水率=(湿重—干重)/干重*100% 破坏性试验只能用线片进行测定——严重朽蚀
按朽蚀状况不同分别贮存 制定处理方法选择
1、对于保存的文物考虑自然干燥—得到的文物质量最好
2、有一定朽蚀的文物采用其他方法处理
一般含水率100-200%可能质地较好、200-600%朽蚀严重、600-1000%则接近毁灭 完好地进行干燥,不变形是很困难的事情、强化也不易、漆存更难处理前的贮存
1、避光,尤其是有彩绘的及有字的简牍
2、去离子水定期更换、浸渍
3、低温
20℃
4、有专人保存,防止脱水
木质文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一、朽材的物理化学模型
1、化学模型、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的分子降解大量的流失,内含物大多不存在2、物理模型:宏观上讲,依然有细胞形态,但细胞壁破损,有较大的通透性
3、实际上朽蚀的木质文物由少量纤维素包裹着大量的水分为存在形式。
二、木质文物的脱水问题—世界上公认的难题
1、表面张力导致的收缩将使木质文物全然失去外型,这是毁灭性的。
2、脱水后,木质文物强度差、易破损——暂未解决的问题
三、木质文物脱水的基本思路
1、填充法:将溶于水的其他材料填入木材,最后取代水分
2、用表面张力小的液体替换水。(醇—醚法)
3、综合1、2
醇醚树脂连浸法
达到减小表面张力又强化木质的目的
4、找到一个对抗表面张力的力(方法一对于器形敏感的器物不适用)漆器:由于漆膜的包裹,许多方法不能解决问题。
木质文物的脱水处理
一、自然干燥法,前提是出土文物质地好
与现代的木材气干不同,必须是缓慢干燥,在高温的环境中实现,注意防霉 通常的做法是:(1)沙埋法:因地制宜 如小木船一类(2)把木头置于木锯屑之中,缓慢干燥,可随时加水(3)对珍贵的文物(小型器件)可用密闭容器盛装后,控制出气孔使缓慢干燥,其中要加防霉剂(4)材质为泡桐、楦木、柳木、枫木上述方法不适宜。
二、明矾法(硫酸铝钾)Alk(SO)2.H2O
在热水中有很大的溶解度,利用此特性可对木质文物填充,常温下又固化,支撑木材的细胞维持原形,这是一种古老的方法。1858—1958丹麦就用此处理方法处理数万件木器
配方:明矾:甘油:水
4:1:1
此法缺点:太重,文物的颜色变深,吸潮、反渗,不宜处理,严重腐蚀文物。、三、水玻璃的‘电修法’ Na2SiO3----无色胶状溶液,强碱性,易溶于水。波兰1961报导了出土木构件的‘电修法’
方法:用用一个特殊配置的溶液做电解质,喷洒在木材上,其中含水玻璃经铅
电极通入直流电,水玻璃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进入木材。
电解质配方:硫酸铝钾和水玻璃另在水玻璃中加入作为反应实试剂的氯化钙
四、溶剂的树脂联侵法
1、醇---醚树脂联侵法 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他既能减小收缩,又能强化木质文物
过程是先用乙醇取代木材中的水分,再用乙醚取代木材中的乙醇,使木材中只含有表面张力很小的乙醚,由此减少木材干燥时的收缩。具体的做法是:(1)将文物置于低浓度的乙醇中浸泡,如20%浓度的乙醇中,再逐步提高乙醇的浓度。(如40% 60% 70% 90% 95.7%)
更换浓度不同的乙醇时要确认木头中的乙醇量已接近浸泡液。(用酒精浓度计测)
上述过程只宜用于单纯木质文物。(不宜用于竹质文物,漆器)
(2)当乙醇完全更换木质中的水分后,将文物浸泡在乙醚中,一般可由40%乙醚溶液(即60%乙醇)中浸泡,平衡后再提高乙醚浓度,如60% 80% 100%等。用比重计测定,确定乙醚完全置换乙醇后,则置换工作完成。置换工作完成后要加入树脂,可在最后浸泡过程中加入。一般用乳白胶、松香
(3)完成置换后,使饱含乙醚的物质文物缓慢的气干,此法为世界各国使用,一般处理
小型文物。
丙酮---树脂法:1972年有过报导,将湿材用3.5%稀盐酸浸泡,在用乙酮浸泡,含水率低至0.1%以下,将木器在52度67%松香(乙醚34度)丙酮溶液中浸泡缓慢的气干。
五、甘油法(丙三醇)黏稠,含甜味,吸湿的无色液体。熔点18.6度沸点290度用Na2SO4、甘油和水的混合液浸泡木材,可处理d=5cm的木材。
六、聚乙二醇(PEG)法:分子量600以下为黏稠液体,分子量1000-1500为软蜡状,溶于水、乙酸和其它有机溶剂,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湿材处理。
1950 Center wall用PEG浸泡饱和木材,小件木制品。12%PEG在20度下浸泡,升温至60度,连续一周,然后让水缓慢蒸发,效果较好。
(1)热溶法:将木件浸泡在1%PEG中,60—70度逐渐加入PEG至80%--90%处理后洗净表面,或自然干燥均可。根据木件的厚度确定浸泡的时间。
(2)1961年瑞典用PEG处理一般有连续法和非连续法
A、连续法:将木件置于容器中用30%的PEG4000水溶液浸泡t度升至90度
B、非连续法:置换浸注液的浓度,由5%—10%PEG逐步提高到60%—70%(朽蚀严 重)
C、定时对木质文物喷淋 第五章
木质文物处理新发展
一.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醇——醚法
特点:1.周期长2.乙醚危险3.虽然能减小收缩率,但对于那些的文物仍不适用4.对于简牍(竹木)不适合5.成本高
二.新发展新思路
1.为减小表面张力——寻找一个对抗表面张力的力
2.细胞修复——用发泡的方法完成
三.新醇醚法的产生
1.热浸渍
完成乙酸——乙醚的浸渍,只需很短的几天(醇醚浸渍在高温下完成,时间大大缩短)2.压力——降压法
完成脱醚
收缩为0 3.成本大幅下降,但缺点是:加固不够
青铜文物的保护
精美的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结晶,属于人类文明的优秀遗存之一,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等比较珍贵的价值。目前,收藏进各文博机构的青铜文物除一部分为传世品保存相对完好之外,大多数是从古代遗址或墓葬中经现场抢救科学发掘出土的,遗憾的是这类青铜器因岁月久远、地层变动及墓穴坍塌遭受撞击挤压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破损,表层锈迹斑斑,有的已经出现有害绣,可以说自从文物出世的那一天起,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一般来说,文博收藏场所的保管环境与青铜文物的寿命息息相关,适宜青铜器存放的环境温度在18~24℃左右,允许上下浮动的相对湿度在40~50%之间,收藏环境中气温过高或过低,温度时大时小均不利于文物的保存。
限于各文博机构自身存在的主客观因素,利用现代技术将文物保管环境的温湿度控制在一个固定的允许范围之内还不太现实,众多青铜器在库房柜架里长年累月经受着酷暑严寒等自然气候的洗礼,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各种有害气体、灰尘、霉菌和紫外线等对青铜文物的危害日益突出,如何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及时修复已经受损的青铜文物,自始至终都是每一位文博界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铜器的表层处理与保护
经过长期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的青铜器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在它的表层会形成深浅各异的氧化覆盖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铜绣”。这种绣的色彩及种类很多,如黑色的氧化铜、红色的氧化压铜、靛蓝色的硫酸铜、蓝色的硫酸铜、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和银白色的氧化锡等,色彩不一,对于那些绝大多数性质比较稳定的金属腐蚀产物来说,它们的存在是青铜器年代久远和历史沧桑感的见证,一般情况下不会加速青铜器的腐蚀老化,相反成为器物特有的一道保护层,这是应予保留的有益绣。经研究证实,那些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碱式碳酸铜和碱式氯化铜才是青铜器锈蚀的主要物质,它是一种呈粉状的浅绿色氯化物,当氯化亚铜与过量的水、氧气接触后在青铜器身上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锈蚀点,这类腐蚀从铜器的表面逐渐深入其内部,造成膨胀、疏松的碱式氯化铜,习惯上称之为“粉状绣”。粉状绣犹如青铜文物的“恶性肿瘤”,从点滴处产生后快速蔓延,短时间内能使青铜文物纹饰剥落、铭文模糊不清,甚至造成整个器物畸形、粉化,而且这种绣还具有很强的传播感染能力,可危机同架层乃至整个文物收藏处所的青铜金属。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剔除青铜器身上的有害绣,加固封存以妥善保护,当前经我国文物修复界普遍认可的处理方法有三种:即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电化还原法。
一、物理方法
⑴、机械除绣法:此种出秀法以手工剔挖为主,借助微型电动工具为辅,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且效果比较明显。手工除锈时使用的工具有11号手术刀、各种型号的木刻刀、不锈钢针、锉刀,小锤及纱布等,将暴露在青铜器表面的粉状绣和其下面的灰白色氯化亚铜小心剔挖、刮削及打磨干净;微型电动工具则根据需要更换相应的磨头,靠机械运转带动特殊磨头消除有害锈蚀,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操作时要求大胆心细,用力均匀,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力求最大限度保存原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风貌。
⑵、超声波洁牙机去绣法:将待处理之青铜器浸入蒸馏水中约1~2小时,大件的则用棉球蘸蒸馏水多次擦润有害绣处,使其酥软,再将超声波的强度调至50KHz, 利用超声波产生一个高压力,并借助水流的冲击把附着在青铜器表面及深层的有害绣蚀物震掉。一次操作之后,可用纯酒精和丙酮清洗干净,放置观察一段时间,如不理想可再重来,直到除净为至。
⑶、激光除锈法:这是利用激光在瞬间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器物表面快速升温,溶离有害绣蚀物。此种方法限于条件推广的可能性不太大,仅仅适合于铜器自身小面积有害绣的去除。
⑷、去离子水法:使用温度为40~60℃的去离子水多次反复漂洗青铜器的修饰处,在不改变器体表面绿绣的前提下洗去氯离子,消除铜器的锈蚀源。
二、化学方法
⑴、倍半碳酸钠法:采用化学试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按1∶1的比例配制成碳酸氢三纳溶液,把有害绣蚀的青铜器放进溶液中加热浸泡,两者发生相互作用使铜器上的氯化物逐渐转化成相对稳定的铜的碳酸盐,氯离子被置换于溶液内。定时更换液体,直至浸液中无氯离子出现,然后使用蒸馏水反复浸泡冲洗,以除去碱液。
⑵、氧化银封护法:青铜器身上的有害绣经过机械方法去除后,以乙醇或丙酮液体擦洗晾干,把氧化银调和乙醇或者洋干漆成粘性适度的糊状,均匀地涂抹在它的表面,使其与残留的氯化亚铜接触并发生反应形成角银膜以阻止氯离子的游动,达到隔离空气保护青铜器的目的。
⑶、苯骈三氮唑(BTA)法:取1%~2%的乙醇溶液浸泡涂刷青铜器表,苯骈三氮唑与铜器表面的金属物反应形成类似于高聚物线状结构的保护膜,牢固稳定,不溶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是青铜器的优良缓蚀剂。在实践操作中有时更倾向于将苯骈三氮唑与B72混合使用,B72是目前文物修复界对青铜文物加固封护时普遍采用的优质材料之一,一般选用1%苯骈三氮唑和B72混合丙酮溶液作铜器的封护剂,在个别断裂碴口处或去绣后铜胎较酥松并有缺失的部位涂抹1%BTA和5%B72的混合丙酮溶液,兼具封护与加固的双重作用,效果更佳。
⑷、其它化学试剂去绣法:比较常用的化学试剂如拧檬酸(10%~50%)、草酸、醋精、氢氧化胺(5%~10%)、碱性甘油及盐酸等,有时也可以采用5%柠檬酸和1%硫脲的水溶液清除有害绣。
三、电化还原法:以锌粉或铝粉为还原材料,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为电解质,先将还原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混调成糊状,敷在青铜器锈蚀的部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用蒸馏水反复擦洗干净即可。此法适用于青铜器表面局部有害绣的处理,特别是有复杂纹饰及精美铭文的部位,除锈彻底又不伤铜胎。
除此之外,用作青铜器除锈的方法还有许多,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除锈前必须对青铜器表面进行清洗,清洗剂一般选用蒸馏水、乙醇和丙酮,彻底清除干净器体表面的泥沙、油污及其它有机粘连物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博物馆馆藏铁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铁器文物是继青铜器之后出现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又一次飞跃发展。中国古代冶炼比较发达,在商代就出现了铁制品,有名的“铁刃铜钺”、“铁援铜戈”、就是例证。在历史文物中,铁器占有一定的比重,众多的出土铁器,为研究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是我们文博单位研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重要源泉。继承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物,是我们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好它们是非常重要的。而铁质文物已经历了长久的地下埋藏,出土后又暴露于大气之中,使许多铁质文物不断锈蚀。在稍微潮湿的环境中,就容易被氧化,慢慢就被分解成废铁。要遏止、减缓它们的腐蚀,有效地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文物,必须先了解腐蚀的原因,并检测它的腐蚀程度,以便为采取下一步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一、铁器腐蚀机理
铁质文物自然是以铁为材料制成的,但这里的铁并非指单纯的铁金属,而是指铁金属与碳的合金。这是由铁的冶炼,过程决定的。铁的金属性活泼,易于腐蚀。铁的组成为铁与碳不同比例组成的铁碳合金。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铁的结构可用统计观点按抗腐蚀能力分成三大类:铁素体、铁素体+渗碳体、铁素体+石墨体+少许渗碳体。
古代的熟铁(块炼铁)是由铁素体组成,铁素体是含碳很低的固溶体,呈海绵状带气孔的疏松结构,空气水分各种污染容易渗透,故而耐腐蚀能力很差。
古代的白口生铁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渗碳体一般分布不均匀,合金表面的含量大于合金内部。它虽能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但渗碳体于铁素体之间有严重的歪扭现象,两者之间有微裂间隙,仍可使其受腐蚀。
渗碳体是一种不十分稳定的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会分解为铁和石墨。我国古代的灰口铁和展性铸铁中存在大量石墨,石墨层与层之间存在裂缝和许多孔洞,是有害分子进入铁器内部深处的通道,抗腐蚀能力也较差。只有古代的钢,经反复锻打,微孔较少,并有渗碳体保护,故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但是由于铁体本身有较活泼的化学性质,以及铁的各种组织电极电位不同,会引起电化学腐蚀
铁器在潮湿的环境中,极容易氧化升成棕色铁锈。加之古代冶炼,铸造技术水平的限制许多铁器金属组织疏松,孔隙率高。这些空隙可储大量水分,是铁的锈蚀过程加剧、加速。生锈的铁器与自然界的氯化物接触后,可在铁器的局部分形成微电池,发生化学腐蚀,在腐蚀过程中,氯化物起着电解质的作用。铁锈与金属铁之间存在一定电位,通过电解质进行电化反应,反应中金属铁反应生成离子,使器物基体受到严重侵蚀。
此外,铁器还易于受细菌腐蚀。土壤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可将电化学腐蚀中产生的氢气用来还原土壤中硫酸盐,使其成为能侵蚀金属铁的硫化物。受硫化物腐蚀的铁器,表面生成多孔的黑色硫化亚铁。同时,由于细菌腐蚀过程中氧原子被氧化成氢氧离子,从而清除了能够减缓电化学腐蚀的阴极氢极化学作用使电化学腐蚀也愈演愈裂。
对不同类型铁器之腐蚀层的检测结果表明:铁器腐蚀产物有各种形式的铁氧化物,靠铁心的内层锈以Fe2O3.H2O为主,外层多力Fe2O3.Nh2O是水合式氧化铁,其质地疏松,形成充满毛细管的多孔性表面层,能吸附大量水分,无机盐和污物,故使腐蚀加剧。
当铁器埋藏在地下时,埋藏的铁器无论成份、结构如何不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铁器出土时,腐蚀都很严重,有的面目全非,甚至到了灭地步,所以,早日发掘铁器是挽救铁器的根本。
铁器一旦发掘出土,就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因为它们在空气中仍会受到来大其中的湿气,灰尘既有害气体的侵蚀,这种侵蚀对于已经带有锈蚀的出土铁器尤为严重。铁器出土后,仍然面临腐蚀的可能,一是来自空气中的湿气,有害气体及灰尘的威胁。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因素,如:出土铁器的锈蚀层具有毛细管作用、易吸水。不带锈(或除去锈)铁碳合金也容易揭露。它们都会导致来自大气的腐蚀。以上腐蚀机理是我们保护铁器文物的理论根据。
入馆收藏的铁器,其腐蚀主要来自环境作用,如氧、臭氧、二氧化硫、硫化氢以及沿海地区的盐雾污染。在干燥环境中铁的腐蚀是缓慢的,当环境相对湿度低于35%时,铁器则呈稳定状态,若收藏环境的相对湿度超过55%,则馆藏铁器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腐蚀。
根据铁器的腐蚀机理及锈蚀构造,铁器文物的保护程序应该为:强制性干燥,检测锈蚀情况;去锈去氯,加固粘接;进行封护,采用气体缓蚀剂,并做环境控制。
二、铁器锈蚀处理前的检测
铁器锈蚀程度的检测:对于已锈蚀的铁器,在做防腐蚀处理之前,必须进行检测,以便断定有关问题的准确性质并制定出正确的处理办法。铁器锈蚀一般较厚,疏松且无规律,最好采用X-射线照相,X-射线穿透能力强和密度有关放射后,在底片上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器物锈蚀得分布及范围,并能看出锈蚀孔洞得深度。另外还可以探明锈层下面器物文饰和文字。这是保护铁器的最佳依据。如发现有镶嵌或铭文,存在,铁器结构将决定用机械方法清除可以进行的程度。射线照相术在以后去除腐蚀覆盖层的任何机械清理中可以作向导。如果自己单位没有X光透射设备,只好选择几件贵重且锈蚀严重又没把握估计的文物送到医院作检测,限于条件,我们也只能这样处理。而绝大部分文物均用比较简单的磁铁吸引法、钢针、金属探针或放大镜来检测。
1、锈蚀程度的检测:在做防腐蚀处理之前,必须进行检测它的腐蚀程度,以便断定有关问题的准确性质并制定出正确的处理方法。铁器锈蚀一般较厚,疏松且无规则最好采用X射线照相,它可以清楚地显示铁器的内部结构,器物被氧化腐蚀的分布和范围,还可以估计锈蚀孔洞的深度,探测可能隐藏腐蚀物下面文饰和文字,所得资料对以后的处理方法提供最佳依据。如发现有镶嵌物存在,铁器结构将决定用机械方法清除可以进行的程度。射线照相在以后去除腐蚀覆盖层的任何机械清理中也可以作向导。如果自己单位没有X光透设备,只好选择几件贵重且锈蚀严重又没把握估计的的文物送到医院作检测,限于条件我们也只能这样处理。而绝大部分文物均用比较简单的磁铁吸引法、钢针、金属探针或放大镜来检测。
磁性测量:观察金属铁器腐蚀程度好坏,磁性测量试,是一个好办法,金属铁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磁性,而铁的腐蚀物失去了磁性。这样要检查铁器的腐蚀深度及内部铁芯的完整程度,可以借用磁铁来进行;探针法:铁器在墓内露出土面,锈层严重,但不明内部铁心的情况起取慎重。可用一根细针,逐段,逐片向下刺探,一要探明锈层的后薄,二要了解铁芯的坚固程度。如铁芯程度极差,采取匣去或从底部压力切入托起的方法,取回室内处。室内清理时采用探针做细部探查,判断厚锈下是否存在有文饰或镶嵌物;密度测定法:我们知道金属铁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7.86克.立方厘米,而铁的氧化物的密度在5.24-4.90克.立方厘米,铁的氯化物密度则更小。如果铁质文物密度在6.5克.立方厘米以上,可以判定锈层比较薄。铁锈蚀产物最小,密度为2.5克.立方厘米以下,可以肯定这件器物的内部以全部腐蚀。如果造型特异的器物无法测量体积,可以在容器内,通过测量物体浸水中的排水量来计算。要知道铁器的密度,用此法先算出它得体积和重量然后得出:密度=体积÷重量
2、氯化物的检测:氯化物是铁器锈蚀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会大大加速铁器的腐蚀过程。氯化物是铁器锈蚀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会大大加速铁器的腐蚀过程。因此我们通过放大镜观察铁器表面,如果初步怀疑可能有附着氯化物的铁器,则要统统作检测,看其锈层中是否真正有氯化物。若有,必须在下一步进行稳定性处理。氯化物的检测原理是根据氯离子和银离子可生成白色絮状沉积。检测氯化物的方法:分析铁器文物锈蚀还应检测锈蚀中是否含有氯化物,若有,就必须在下一步工作中进行稳定性处理。检测氯化物的方法较为简便,即将器物在蒸馏水中热浸泡,然后,取10毫升浸液放入试管中,加几滴ZN硝酸溶液,摇匀,使之酸化,在滴入0.1ZN硝酸溶液,利用黑色衬板看是否有色絮状沉淀出现,若有,则含有氯化物。
三、铁器腐蚀机理
铁质文物自然是以铁为材料制成的,但这里的铁并非指单纯的铁金属,而是指铁金属与碳的合金。这是由铁的冶炼,过程决定的。铁的金属性活泼,易于腐蚀。铁的组成为铁与碳不同比例组成的铁碳合金。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铁的结构可用统计观点按抗腐蚀能力分成三大类:铁素体、铁素体+渗碳体、铁素体+石墨体+少许渗碳体。古代的熟铁(块炼铁)是由铁素体组成,铁素体是含碳很低的固溶体,呈海绵状带气孔的疏松结构,空气水分各种污染容易渗透,故而耐腐蚀能力很差。
古代的白口生铁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渗碳体一般分布不均匀,合金表面的含量大于合金内部。它虽能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但渗碳体于铁素体之间有严重的歪扭现象,两者之间有微裂间隙,仍可使其受腐蚀。
渗碳体是一种不十分稳定的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会分解为铁和石墨。我国古代的灰口铁和展性铸铁中存在大量石墨,石墨层与层之间存在裂缝和许多孔洞,是有害分子进入铁器内部深处的通道,抗腐蚀能力也较差。只有古代的钢,经反复锻打,微孔较少,并有渗碳体保护,故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但是由于铁体本身有较活泼的化学性质,以及铁的各种组织电极电位不同,会引起电化学腐蚀
铁器在潮湿的环境中,极容易氧化升成棕色铁锈。加之古代冶炼,铸造技术水平的限制许多铁器金属组织疏松,孔隙率高。这些空隙可储大量水分,是铁的锈蚀过程加剧、加速。生锈的铁器与自然界的氯化物接触后,可在铁器的局部分形成微电池,发生化学腐蚀,在腐蚀过程中,氯化物起着电解质的作用。铁锈与金属铁之间存在一定电位,通过电解质进行电化反应,反应中金属铁反应生成离子,使器物基体受到严重侵蚀。
此外,铁器还易于受细菌腐蚀。土壤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可将电化学腐蚀中产生的氢气用来还原土壤中硫酸盐,使其成为能侵蚀金属铁的硫化物。受硫化物腐蚀的铁器,表面生成多孔的黑色硫化亚铁。同时,由于细菌腐蚀过程中氧原子被氧化成氢氧离子,从而清除了能够减缓电化学腐蚀的阴极氢极化学作用使电化学腐蚀也愈演愈裂。
对不同类型铁器之腐蚀层的检测结果表明:铁器腐蚀产物有各种形式的铁氧化物,靠铁心的内层锈以Fe2O3.H2O为主,外层多力Fe2O3.Nh2O是水合式氧化铁,其质地疏松,形成充满毛细管的多孔性表面层,能吸附大量水分,无机盐和污物,故使腐蚀加剧。
当铁器埋藏在地下时,埋藏的铁器无论成份、结构如何不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铁器出土时,腐蚀都很严重,有的面目全非,甚至到了毁灭地步,所以,早日发掘铁器是挽救铁器的根本。
铁器一旦发掘出土,就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因为它们在空气中仍会受到来大其中的湿气,灰尘既有害气体的侵蚀,这种侵蚀对于已经带有锈蚀的出土铁器尤为严重。铁器出土后,仍然面临腐蚀的可能,一是来自空气中的湿气,有害气体及灰尘的威胁。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因素,如:出土铁器的锈蚀层具有毛细管作用、易吸水。不带锈(或除去锈)铁碳合金也容易揭露。它们都会导致来自大气的腐蚀。以上腐蚀机理是我们保护铁器文物的理论根据。
入馆收藏的铁器,其腐蚀主要来自环境作用,如氧、臭氧、二氧化硫、硫化氢以及沿海地区的盐雾污染。在干燥环境中铁的腐蚀是缓慢的,当环境相对湿度低于35%时,铁器则呈稳定状态,若收藏环境的相对湿度超过55%,则馆藏铁器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腐蚀。
根据铁器的腐蚀机理及锈蚀构造,铁器文物的保护程序应该为:强制性干燥,检测锈蚀情况;去锈去氯,加固粘接;进行封护,采用气体缓蚀剂,并做环境控制。
四、修复操作过程 1.建立修复档案
详细记录器物的编号、名称、质地、时代、来源、尺寸、以及器物现状、绘制器物病变图。对修复过程中各个阶段拍照图片资料,包括录象资料和照片资料,也可使用数字式照相机,将图片直接存入机算机进行处理。填写修复卡片,将修复所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化学试剂、药品等做详细的文字记录。2.清洗
铁器的清洗通常分为机械清洗和化学清洗。机械清洗主要包括直接剔除和机械振动去除。直接剔除可采用手术刀、牙钻等工具,机械振动可采用仪器或手工直振动接振动,但机械振动对器物的要求较高,锈蚀矿化严重、器物有裂隙一般不能采用该方法,否则会对器物造成新的损害。化学清洗包括化学试剂清洗和电化学清洗。使用溶液清洗铁器表面的锈蚀常用的方法有:⑴有机溶剂清洗,如:乙醇、丙酮等;⑵在受腐蚀较轻的物体表面用1%的EDTA四钠盐或三钠盐溶液敷在腐蚀部位去除钙化层;⑶用5%-10%的柠檬酸溶液,5%-10%的磷酸或20%亚磷酸,在加上一定防腐剂如1%的亚硝酸钠和亚硫酸钠可使其氧化层软化进而清除,同时磷酸可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磷酸盐保护层;⑷对于铁器中含有的有害氯化物的去除一般采用5%倍半碳酸钠浸泡,且每周更换溶液,直到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在4ppm以下。电化学清洗主要是利用电解还原法,把要清洗的器物与低电压的负极相连,同时用一种惰性物(如不锈钢)与正极相连。放入电解液(苛性碱或烧碱溶液)中,通入电流,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并在腐蚀层下面的金属面生成气泡,产生机械挤压作用去除结垢层。使用电解清洗方法时一定要严格监控,操作不当会造成文物损伤,同时这种方法不能用于生铁制成的文物。
这件铁釜表面泥土较硬,锈蚀严重,器物通体矿化,内部有裂缝。只能采用有机溶剂软化泥土,再用机械法剔除,达到即清洗又不损坏文物的目的。
清洗实验块的选取:
针对器物的现状,选用适当的清洗方法后,应在器物病变严重或非重要部位(无文饰、铭文等处),选取面积为1㎝2区域若干块作清洗实验,将确定的清洗方法逐一实验,选定性质最温和、效果最明显的清洗方法。
表层泥土的清洗:
该铁器表层泥土多为较坚硬的黄土,清洗首先用乙醇溶液进行软化,再用手术刀或竹刀剔除。由于器物内表面泥土中含有动植物遗存,清洗会丧失历史信息,并且器物矿化十分严重,内表面的泥土同时也起到了支撑作用,因此将内表面的泥土保留而未作清理。
不稳定锈蚀层的去除:
锈蚀层表面的黑色粉末可用乙醇棉签直接清洗。黑色粉末较蔬松的锈蚀,用牙钻清理。牙钻转速控制在5000-10000转/分,钻头选用钢钻头、石英钻头、钢刷或尼龙刷,清洗至黑褐色坚硬的表面(该锈蚀为稳定锈对器物表面起保护作用),最后用橡胶钻头进行抛光。使用牙钻清理时要注意戴护目镜、口罩,同时要注意环境的防尘。器物局部的泡状锈蚀,表面是一层较坚硬的黑褐色硬壳,硬壳下为红褐色粉末,有些已穿透器物。对于这种情况,清洗会破坏器物的形状,黑褐色硬壳已形成保护层,也不作进一步的清理。
白色钙质的清洗:
钙质层较薄且十分坚硬,选用钢钻头或钢刷清洗。
在清洗中发现,器物垫片周围锈蚀严重且多呈黑色粉末状。造成这一特殊腐蚀的现象是因为垫片的成份与铁釜的成份不同,铁釜为生铁铸造且含碳量较高,加之周围的潮湿环境,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垫片作为阳极,腐蚀严重。清洗时要十分注意,否则会出现孔洞。3.稳定处理:
铁器使用的转化剂都是以碳酸为基础,它可以将氧化铁和次氯酸亚铁转化成稳定的碳酸亚铁,形成保护层。该保护层多数情况下可以防潮、防盐、防尘。这对文物的艺术价值有一定影响,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材料。碳酸多存在于丹宁酸中,很多植物中都有,且丹宁酸性质温和,因此常用丹宁酸替代碳酸。转化的配方是:磷酸10g,去离子水215g,丹宁酸35g,乙醇10cc,溶液的PH值控制在2-2.5之间。将配制好的溶液分三次涂刷于铁器表面,每遍间隔24小时。然后用去离子水清除表面残留的酸性物质,在用乙醇和丙酮进行脱水,最后用红外灯干燥。4.粘接:
这件铁釜的粘接主要有三部分: 口沿和腹部的少量鳞片状脱落,用502速干胶粘接,多余溢出的胶用丙去除。
器物底部的裂隙,用液态环氧树脂沿裂隙渗透,也可用针管滴注。多余的树脂用丙酮去除。
其余部分的粘接,使用双组分的环氧树脂胶,1:1调和粘接。对于裂缝较大处可先将树脂挤出,在树脂中加入合成有机颜料,调制成与铁釜整体颜色协调统一的色泽,再加入固化剂,搅拌均匀,搅拌后的颜色比以前的颜色略浅。为保证所有粘接处的颜色一致,调制的胶应略多,以防二次调制。将调和好的胶用竹签涂于断面处,用纸胶带固定好,24小时后去除纸胶带。多余的胶用加热的手术刀去除。5.表面封护:
为了更加有效的保护器物不受侵害,在完成以上程序后,一般在铁器的表面还应涂刷一层保护材料,达到加固、保护器物的目的。这种材料应具备:无色、透明,化学稳定性,不透水性,较强的抗紫外线能力,与支掌物的膨胀系数一致,抗生物性,有一定的机械抗性。目前较为理想的材料是ParaloidB72溶液,浓度1%-5%。这件铁釜粘接完成后,使用了1.5%的ParaloidB72三氯乙烷溶液,在通风橱中,用软毛刷涂于器物表面,自然干燥一小时后取出。
6.资料的整理归档:
铁釜的保护修复完成后,将铁釜的所有资料,包括考古、科学分析和修复中的文字资料、绘图、照片资料、科学分析结论和X光等整理归档。7.铁器存放环境的控制
铁器受保存环境的影响较大,即使对铁器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修复,若没有一个安全的存放环境,铁器仍会发生新的病变。一般对铁器应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隔绝空气,控制微环境的温度基本恒温,不能聚冷聚热,相对湿度低于40%,同时注意环境的杀菌。
铁质文物在自然条件下保存下来的的相对数量较少,因此铁器的保护修复就显得极其重要。我们在修复铁质时,应采取最少干预的原则,尽可能的保持文物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希望通过我们的修复最大限度的延长这件铁釜的寿命。以上有关腐蚀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以及其检测、处理和封护方法,既有中合前人的成果,也有自己在铁质文物保护中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供同行参考。我们的修复并非十分完善,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在此将整个修复过程叙述下来,希望广大修复界的前辈及同僚给予批评和指正,以促进我们对铁质文物的保护修复。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管理工作,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林业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法[1995]462号)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点文物古迹所在地、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机构应对景区环境质量负责,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第四条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机构应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环境管理工作人员,较大的旅游景区景点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第五条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拨出资金用于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旅游景区景点也应积极争取社会团体、个人以及国外有关机构的捐助,并将旅游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环境保护,用于环境保护资金不得低于景区门票收入10%,环保投入比例随着旅游区收入增长逐步提高。
第六条 实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机构制订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有专项环境保护内容,或制订专项环境保护规划,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明确环境保护目标。不允许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其他需要绝对保护的区域开发旅游活动。规划应报县以上政府批准实施。
第七条 县以上环保、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对辖区内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参与规划的论证审查。
第八条 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设施和防止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和审批。
第九条 旅游景区景点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生态环境有害的项目。建设其他设施和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对现有的上述项目或设施,其污染物排入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必须限期治理或依法关闭、搬迁。
第十条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机构应因地制宜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景区内生活服务单位的燃煤锅炉必须采取消烟、除尘措施,其他炉灶应采用型煤、液化气、电等清洁燃料,宾馆、饭店的营业炉灶必须安装油烟处理设施,禁止原煤散烧;排放污水超过标准的,应进行净化处理,污水回用;生活垃圾应分类袋装,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旅游景区使用高音嗽叭或其他方式造成噪音污染。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机构及其经营单位应当做好植树造林、护林防火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一切自然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其生存环境,禁止采集和销售国家和省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禁止毁林毁草、开山取石、挖土采沙、开矿冶炼、建炉煅炼、改变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生态严重破坏的地段,要封闭进行自然恢复。
第十三条 游览步道及交通道路的建设要合理规划、设计,避免破坏生态和景观,提倡采用天然石板路等。较大景区内的交通应当采用环保节能的方式,如电瓶车。机动车停车场应建在景区外隐蔽处并加强绿化和环境管理。
第十四条 景区中心区或主要游览区不得安装高压电缆和架空电线,各种线路、管网宜采用隐蔽工程。
第十五条 景区内禁止焚烧秸秆,控制使用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规模,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观赏动物应做好卫生防疫和粪便处理工作。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景点环保机构或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景区景点日常环境监测制定制度,定期监测景区景点内的理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并及时予以公告。
第十七条 旅游景区景点应做好环境卫生和文物保护工作,推行随票进门发放清洁袋并有效回收,建设水冲厕所或生态厕所,杜绝乱扔食品包装袋,废纸等废物和在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上乱刻乱涂、乱写乱画现象。加强对饭店、宾馆的管理,卫生洁具、餐具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杜绝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卫生洁具、餐具。
第十八条 旅游景区景点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建设必要的宣教设施,通过宣传教育片、宣传手册、广告标语、导游解说等方式宣传环境保护。
第十九条 对环境管理做出显著成绩的旅游景区景点,环境保护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表扬和奖励。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旅游景区景点,环境保护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篇: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三年来,我区紧紧围绕“重保护、拓市场、优服务、上品位”的工作方针,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强化规划建设工作,大力实施景区生态旅游建设及风景林定向培育,完成了景区总体规划调整、入口处配套改造工程等的规划设计,种植绿化面积达580多亩;抓好景区内部管理,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各类案件50件
;在各项创建活动评比中,分别被授予县级“文明单位”、省级“青年文明号”、“十佳巾帼文明示范岗”、“县三八先进集体”、“省最佳休闲度假胜地”、省级休闲渔业基地的评定验收。2004年,我区共接待游客96万人次,较2003年同期增长10.1,实现旅游收入6.528亿元。三年来,景区管委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强化宣传促销,积极拓展旅游市场
我区地处江、浙、沪三大城市辐射圈的中心地带,区域位置非常优越,交通便捷,按照“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宣传思路和“立足本地,主攻上海,拓展苏杭,走向世界”的市场定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加强宣传促销,抢占市场。近几年来,景区针对旅游目标市场,积极组织人员去旅行社、进社区、走高校,通过广场促销,召开旅游推介会等各种形式,深入实地地宣传;其次,精心策划节庆活动,突出“创新、特色、品位、实效”,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融入文化,亲近自然,精心打造一系列富有独特创意、群众广泛参与的旅游文化活动,成功地举办了2004年旅游节及金秋风情游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景区的对外影响力。其三,为树立景区新形象,拓展景区客源市场,近年来,我们不断增加景区宣传投入,制作景区形象片,积极借助媒体力量,利用网络平台,做足宣传文章。截止去年10月,网站点击率9375761次,同比增长95,不断扩大景区影响,树立景区品牌形象。第四是通过整合景区资源,挖掘特色,推出一系列休闲旅游产品,如“七一红色游”、“巾帼风采游”,“生态之旅”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强化科学规划,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为适应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科学合理的指导风景区开展工作,在1992年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我委于2001年开始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于2003年初步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下一步,将根据发展需要作局部调整后,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科学依据。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景区性质、范围、功能分区、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制定了相应的专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同时我们根据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分别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美院风景园林所分别编制完成了环湖景观概念规划、西湾渔庄、入口景观等景点的详细规划,并严格按照详细规划加以实施。
为确保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我们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景区建设项目“一书二证”制度,对景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把关,确保了总体规划及各景点详细规划的严格实施。
3、强化环境保护,营造舒适旅游环境
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为此我委积极做好风景名胜区及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对景区山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古树名木的保护,以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同时加强对景区内各宾馆、饭店集污外排治理设施的常效管理,加大对水域监察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景区路面保洁和垃圾清运实行社会化管理,加强监督管理,制订了《风景区保洁员考核管理办法》,形成重点区域重点管理和一般区域长效管理的机制,健全了保洁检查考核制度。为使环境保护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着手建立了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强化景区的环保工作。同时加强景区环境建设,实施风景林定向培育,已收归国有山林900余亩,实施封山育林,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植绿护绿,绿化美化环境,营造风景林景观,塑造优美、清洁、有益身心健康、令游人留连忘返的旅游环境。
4、强化规范管理,提升景区整体形象
景区越是发展,管理越要跟上。在加强宣传促销的同时,必须强化管理,以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强练内功,狠抓内部管理,规范旅游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提升景区整体形象。
一是出台制度,规范管理。我们对景区从业人员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及考核,制定文明服务规范和标准,不断提高景区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出台管理制度,制订了《员工管理制度》、《景点门楼考核办法》、《保洁员考核管理办法》、《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与景区内各单位及从业人员签订安全、卫生责任状,进一步完善内部交通管理系统,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了管理行为,增强了诚信服务理念,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
第三篇: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环境保护期末论文》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完成日期:
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考察报告
摘要:黄山风景区面临环境保护压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颇有成效的成果。黄山风景区认真分析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的措施和方案,环境治理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制定规定规范,从而标本兼治。
关键词:旅游环境、生态 保护 黄山市
1、引言
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他所称赞的就是位于安徽省境内的黄山,可以说自古以来,黄山就是一座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名山,现如今,黄山也是我国少数几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的世界遗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了解它,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人。
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要位于黄山区。主峰是莲花峰。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众所周知,黄山的自然景观无比秀美,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著称于世。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并于1985年入选了全国十大风景名胜。更重要的是,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据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介绍,多年来黄山着意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也因此取得了“双赢”。20多年来,黄山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人民币,黄山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3。4 %。
1985年以来,安徽省、黄山市和黄山管委会先后制定了《黄山风景区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以杜绝或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景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今,景区投资7000多万元的两个3。5万伏输变电站工程已建成使用,这标志着黄山在全国风景区中第一个实现能源电力化,意味着能源使用达到零污染。此外,黄山景区还完成森林防火水网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炉、净菜上山等一系列环保工程,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
2、黄山的主要生态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黄山游玩,去欣赏黄山的美景,但是问题也随之来。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游客逐年增加,对当地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也给黄山风景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2、1 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破坏,动植物资源资源减少。
森林植被是一座山的生态主体,也是生态物种的屏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黄山风景的不断被开发,大量的工程建设以及自然灾害,使黄山的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游人的不多增加,也极大的破坏当
地的森林植被,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也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2、2 一些景区存在着超负荷旅游。
随着黄山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走进秀美的黄山。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去欣赏别处的风景,显然,黄山是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黄金周期间,黄山的游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当然这在经济上能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它对生态的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是有其承载量的。
2、3 黄山的一些地区存在城市化的不良倾向。
由于黄山风景区的不断开发与建设,黄山的不少景观遭到了破坏。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房屋的大量建设以及不合理的开垦种植等活动,促使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化的倾向。但是我们知道,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基于它的文化内涵或是自然的风景,而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
2、4 黄山的自然水平衡被打破。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水资源,人们的生产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资源。旅游也一样,毕竟是人去旅游,人们在那里需要吃喝住行,方方面面也都要水,而在山里的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由于黄山是大量游人的聚集地,因此对水资源的要求也非常的巨大。由于不节制地对水资源的胡乱开采,对黄山的地下水的影响非常的巨大,影响了当地自然的水平衡。
2、5 黄山的污染日益严重。
黄山上每天的生活垃圾是极其庞大的,光靠清洁工是无法做到垃圾的完全清理的。人们生活的废水废弃物很多都会被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同时大量的汽车尾气以及噪音污染也无不在时时刻刻侵蚀在这座美丽的一代名山。
美丽的黄山是我们的骄傲,面对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去好好地保护它的美丽。这其中当地的政府更应该起到带头的作用。
3、黄山生态问题的治理与保护。3、1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总的指导思想。
黄山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因此,对于黄山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它自身的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遗产。众所周知,黄山是独特的山岳风景区,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文化研究的价值,而我们知道有些宝贵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再恢复的。因此保护黄山的自然文化资源是黄山风景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必须严格执行。转变观念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并根据黄山风景区环境容量,有节制地发展旅游和建设相应的服务设施。如果仅仅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不注重保护,以至于牺牲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这种开发利用方针是不取的. 因此,为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保护计划,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风景区生态指标体系,实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逐步纳入环境综合整治的轨道。
3、2加强黄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
在过去编制的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中,仅作了景区建设规划,但是对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却涉及很少。在实施总体规划中,由于游客的逐年增加,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应在总体规划中应补充完善风景区环境保护规划.对景区内已建立的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带的森林植被,古树名术和野生动物等,纳入保护规划认真保护。对于山上景区内的风景资源和动植物等同于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并设立一,二、三级保护区,对一级保护区的名松,古树、奇橙、怪石、名溪、泉潭等及其周围地区,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并设立保护档案,实行定人定树管理。只有加强对黄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3、3根据不同风景区的环境承受力合理安排限制旅游人数。
每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黄山也是如此。根据近年来黄山游客逐年增加所带来的食、宿、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黄山住宿难、吃饭难、用水难等矛盾,实行分区计划旅游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分区计划旅游就是有计划地使游客先后进入6个景区,各景区的容量,由山下总调度进行计划管理,以均衡山上景区的客流.对旅辩团体主要是通过预约登记,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台理安排登山。只有合理安排黄山的旅游人数,才能更好地对它就行保护,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3、4加强黄山风景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严格控制建筑物的建设。
黄山水资源不足,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旺季,供水十分紧张。因此,急需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水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各景区的供需情况,研究供需矛盾和解决的途径。并制订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必须节约用水,防止污染。而黄山的开发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合理布局,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由于建设工程破坏的地段和景观要进行整治恢复。对景区内存在的大气、水等污染源要积极治理或限期治理。3、5 建立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站。
建立黄山生态环境监测站,对准确掌握黄山生态环境的变化,合理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事业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定点定位监察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是准确掌握黄山生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并能为黄山风景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黄山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4.5万人。“在任何一个旅游高峰期,黄山的游客接待量始终保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游客量的增长。”黄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黄山规划区面积160.6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开放的游览区域仅一半左右。
4、近年来,黄山坚持“保护做加法、开发做减法,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游客接待量一直控制在景区生态资源和谐共生中线范围内,通过以空间换时间,实现了资源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2003年以来,黄山旅游接待每年增长10万游客,旅游收入每年增加1亿元。4、1景区内砍一棵树,都得报经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 “顶层设计” 保护一草一木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周边是星罗棋布的村舍。黄山从对外开放之初就一直面临着保护管理的巨大压力。
“黄山的建设发展始终以规划为先导,探索‘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模式,划定的保护区范围就达490平方公里。”黄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1982年,黄山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最早启动《总体规划》编制,黄山规划委员会主任一直由省长担任。
1989年,省人大颁布《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对风景区的保护与管理立法。2005年,黄山委托清华大学修订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更加突出平衡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注重公众教育与游客体验、统筹景区内外有序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强调从单一视觉景观保护转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点状保护转向网络式保护,从景区内自我保护转向区域统筹、联动保护,从被动的绝对保护转向主动的平衡保护。“大到项目建设,小到一草一木,黄山都有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甚至连景区内砍一棵树,都得报经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黄山规土处负责人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会议高度评价黄山的保护管理成果,认为“黄山是一个管理得很好的世界遗产地,是一个有着大量游客到访的复杂景区的亚洲管理典范”。4、2热点景观区实行“封闭轮休”,推广“山上游、山下住”——管理创新 严控环境容量
寿逾千年的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从1981年开始,“一人一树”的迎客松守松人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岗位。
多年来,黄山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着力创建环境友好型景区,在全国首创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做法:1987年开始,对莲花峰、天都峰、丹霞峰、狮子峰等热点景观区实行“封闭轮休”;建立了宽4公里、长100公里的防治松材线虫生物隔离带,建设高山防火水网,实现“全山禁烟”,对古树名木实行“一树一策”;率先推行“垃圾和洗涤下山、净菜上山”,实行全山“污水统管、达标排放”以及景区内游客换乘;推广“山上游、山下住”,拆除景区内各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投入1.5亿元,建成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资源保护指挥调度中心。
为破解山岳型景区淡旺季失衡现象,黄山推出赏雪游、摄影游、年俗游、温泉游等新产品,推动冬游市场持续升温,并在全国旅游景区率先测定和公布日最佳和最大接待容量,推出“预测、预约、预报”联动机制,将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控制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建立气象机构57年来的相关数据表明,黄山全年降水总量稳定在24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误差仅0.3℃。目前,景区主要环境质量要素均常年保持“优级”等级,其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常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4、3游客和周边群众成为景区保护管理的主体—— 凝聚合力 保护景区资源
今年端午小长假开始,黄山风景区发起“游客自带垃圾下山”的倡议,得到了广大游客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
“游客和周边社区群众不仅是景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景区保护管理的主体。”黄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黄山无论是规划编制实施还是项目论证建设,都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自觉遵守相关义务,与国内知名风景名胜区共同发表《“绿色生活、低碳发展”黄山宣言》,率先创建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测区、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实验区,统一导游培训和导游词编写。同时,加大投入,规范景区标志标牌,建设游客中心、地质博物馆,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开展科普教育,使游客自觉参与、主动保护景区各类资源。除常年对儿童、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等群体游客实行优惠政策外,黄山每年还针对纪念日、寒暑假等不同时段,自驾游、航空游、修学游等不同群体以及本市本省、长三角、北方市场等不同区域,推出各类优惠政策,尽最大可能让利于游客,推动科普教育社会化。同时,通过项目合作、投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方式,统筹整合黄山市及周边地区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农家乐”等服务行业,支持黄山市各地以及景区周边乡镇发展现代服务业
5、结语:旅游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讲求系统规划和标本兼治,环境治理 宣传教育和法规规范缺一不可。
第四篇:环境保护及措施
8.5 环境保护措施
本工程的环境保护目标是:“两不破坏”——不破坏景观、不破坏生态;“三不污染”——不造成水质污染、不造成空气污染、不造成噪音污染。
8.5.1设立环保机构,切实贯彻环保法规
建立环保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规、方针、政策和法令,强化环保管理,健全环保管理机制,定期进行环保检查,及时处理违章事宜,接受各有关部门监督。
8.5.2废水、废弃物处理。
⑴施工废水、油料、化学品和尘埃等预处理后,运至指定地点进行排放或填埋。
⑵工地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生活污水要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指定的地点,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将其运至指定的地点进行掩埋。
⑶做好场地周边的排水沟槽及边坡防护,防止发生土壤冲蚀。
8.5.3噪音、废气、扬尘控制
⑴生活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置围墙与外部隔离,以减少噪声、粉尘、弃碴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⑵干燥地面开挖土方或钻孔作业时,要适当、及时洒水,保持土壤湿度;建筑垃圾集中堆放,采取洒水或遮盖等措施,防止扬尘。
⑶将施工现场的固定噪声、振动源相对集中布置,避开噪声敏感时段,较高噪声、较高振动的施工作业尽量安排在环境噪声背景值较高的白天施工。禁止施工人员在居民区附近和夜间施工时高声喧哗,避免人为噪声。
⑷禁止在施工现场熔沥青或焚烧油毡、油漆及其它会产生有害烟尘、恶嗅气体的物质,禁止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
8.5.4地表和地下水防污染措施
⑴禁止使用可能污染地表及地下水的材料和设备。
⑵生活区设化粪池,施工场地内设置冲洗系统,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指定地点。
8.5.5动植物及水土保护
⑴严格遵守国家环保局和水利局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严禁伐木生火、严禁围捕野生动物、严禁随意排放生活及施工污水、严禁乱倒弃渣、毁坏自然植被,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对施工区域内珍稀植物、文物进行保护。
⑵合理设置取土坑和弃土场,对集中取弃土场及时防护和恢复利用,对临时占地及施工便道等进行平整,恢复地表植被。严格控制施工营地、物料堆放场及施工便道的宽度,严禁损害施工范围之外的林木、植被、地貌。
⑶禁止在河流、湖库最高水位线下的滩地、岸坡设置物料场地、废弃物堆放场及施工营地;桥墩弃渣、施工废料、垃圾等不得随意堆放和弃于河滩、河道等处;施工现场砂石料冲洗废水、机械含油废水及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必须集中收集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8.5.6文物保护措施
施工前联系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调查当地的文物分布情况,及早采取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地下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通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及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文物被人为破坏。
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地下管线或其他未进行搬迁的建筑设施,及时报告监理,并做必要保护或处理。
第五篇:旅游景区营销
神农架的景区营销 现状及建议
神农架景区为我国闻名中外的世界级生态旅游胜地。在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合理规划与开发,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宣传营销紧锣密鼓,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成功的营销模式:
通过举办第四届中国神农架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暨建区40周年庆祝活动,整体提高神农架旅游的知名度。这些节庆活动包括纪念建区40周年的庆祝大会、炎帝神农氏公祭仪式、旅游节开幕式及《相约神农架》大型文艺演出、百家媒体《神农架生态之旅》采访行、百家旅行商社考察及签约等五大主体活动以及第三届神农架山歌大赛、“走进农家乐,体验新农村”乡村主题旅游、知名书画家神农架采风、神农架保护与发展成就巡展等十四项区内群众性活动。
同时,神旅集团公司还在湖北卫视《请您欣赏》栏目播出神农架旅游宣传片,投放30辆武汉公交车车身广告,举办首届“登华中屋脊挑战赛”,组织“探秘神农架,寻梦大九湖”、“世界小姐湖北赛区走进神农架”等大型活动。2011年,《走遍中国神农架》三集系列片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与湖北卫视合作拍摄《相约神农架》旅游专题宣传片36期,“神农架梆鼓”节目在人民大会堂演出。2012年,又成功举办“天下最美神农架”、“湖北神农架汽车集结赛”等系列活动,与央视、好莱坞知名制片人合作拍摄专题片《北纬30度》、电影《大脚印》。
密集的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了神农架品牌的知名度。成立演艺公司,实施旅游文化融合工程,出版了2部具有神农架特色的旅游文化书籍,启动以神农架为主题的电影、动漫的创作等。
2012年开辟7条户外探险科普旅游线路,在重庆、西安、郑州等地设立12个市场营销中心,开通“一江两山”单日往返散客直通车,成功培育“船进神农架”黄金旅游线路。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保护的要求,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淡旺季供需不均衡矛盾、产品特色单一等情况出现,又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营销的建议有:
①借助以神农架为背景地,以野人传说、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等传说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进行宣传。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作品人物、发迹过程或历史事件进行评说,借机推出神农架今昔对比,或是插播旅游宣传片。在武汉市场甚至全国市场内进一步强化神农架文化形象,进而让公众认识神农架的旅游风光,激发其来神农架旅游的欲望。②充分利用数字网络媒体推广。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运用网络媒介推广旅游区形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加强神农架旅游网站专业化建设。图文并茂地介绍神农架风光、特色、功能,发布神农架旅游信息、接待能力、游记、图片,提供真实、详细的旅游服务资信,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对信息的需求。实现数字神农架、智慧旅游发展模式。③需突出神农架生态旅游的特色,全力打造自然和谐的旅游品牌,制定简洁有力的旅游景区宣传标语。同时周边酒店、饭店,也应推出相关的特色套餐。
板壁岩海拔2590米,因山势陡峭似板壁而得名。它也是“野人”经常现形留迹的地方。板壁岩景点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植被原始生态分布区,有高山草甸、箭竹、高山杜鹃,原始森林和形态各异的石林。山坡上簇簇高山杜鹃散落在如绒的草甸上,微风起处,大片箭竹林如波涛翻滚,咝咝声连绵。林里还多次发现“野人”的足迹、毛发和粪便等。
神农架旅游徽标及旅游形象推介语公开征集活动今日正式揭晓,两项征集活动中头奖作品均与“神”结缘。这一由神农架神旅集团发起的网络征集活动,反响热烈,参与广泛,在经过主办方组织数轮反复评选,征集结果正式向社会公布。最佳徽标设计以“神农架―中国最神奇的地方”为思想出发点,以汉字“神”、“野人”造型、巍峨山峰为构成元素,“神”代表神农架,重点突出她是中国最神奇的地方,神山、神水、神云、神奇的故事传说。徽标右边构造似书法笔迹“中”,又似汉字“申”,进一步凸显了神农架是中国最神奇的地方的主题,神农架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光点。“中”字中间部分正好是左边人形的延伸,又似人的怀抱和手掌,说明我们在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时,更要珍惜她,爱护她。徽标的颜色为山水绿色渐变,自然清新,鲜艳夺目,又如一颗明珠,体现了吉祥与自豪,骄傲和祝福。
自9月下旬与荆楚网联合推出的神农架旅游推介语征集活动,累计收到稿件20000多件,其中单个作者应征作品最多达到116件。经过组织专家进行多轮评选,“神农架,神!”、“ 神秘世界,生态王国”等六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令人称奇的是,一等奖“神农架,神!”,竟然同时花落三位作者,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活动还评选出20件入围作品获优秀奖,通过随机抽取的办法确定了100位幸运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