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之笔试、面试时政热点分析《人民日报七日谈》
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之笔试、面试时政热点分析
目录(打印版)
·人民日报七日谈:转作风不能缺制度 ·人民日报七日谈:网络反腐须纳入法治轨道 ·人民日报七日谈:从“代表提案制”看改革路径 ·人民日报七日谈:警惕“诈弹”背后的“毒素” ·人民日报七日谈:城管“创新”不可本末倒置·人民日报七日谈:让更多“围观”驱散拍卖疑云·人民日报七日谈:政策制定何妨多些“缓冲减震”·人民日报七日谈:问政当戒“技术崇拜”·人民日报七日谈:·人民日报七日谈:·人民日报七日谈:·人民日报七日谈:别让“零信息”回应加剧公众疑虑·人民日报七日谈:·人民日报七日谈:怎么看向医院派驻警务室·人民日报七日谈:别留下尴尬的“黄灯”地带·人民日报七日谈:公开怎能一再不了了之·人民日报七日谈:心怀一种“落地”的期许·人民日报七日谈:公务用车“全自主”·人民日报七日谈:·人民日报七日谈:别让“霸气”变成城管符号·人民日报七日谈:干部怎样时时“在状态”·人民日报七日谈:如何走出“禁放”怪圈·人民日报七日谈:
5·12”,最好的纪念
迟到的“与国际接轨”
“将梯子横放”与更改副市长名单“秀”应成为官员必修课“前程担保”要不得““沾上边”就该负起责“内部文件”何时不再大行其道人民日报:转作风不能缺制度
作风转变远非朝夕之功,自上而下的严格自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缺乏制度的保障和监督。
12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下大决心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上周几则地方政府转作风的新闻,也让我们感到新风扑面。
湖南新化县要求精简会议简化接待,开会不管饭;广州要求严格控制外出学习考察调研培训,尽量减少会议活动。
文风会风是党风政风的体现,说到底是工作作风问题。空谈误国的危害性毋庸赘言,但是讲正确的废话又往往事出有因。对发言者来说,说空话套话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是语言自保。
两年前江西唱凯堤溃决,10万民众生命危在旦夕。央视主持人连线当地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时,他竟用不冷不热的官腔介绍各级领导的重要指示。就算主持人打断了他的套话,平其俊依然滔滔不绝。
当有价值的话不敢说或者不会说,而又不能保持沉默时,说套话之类的正确的废话,就成了无奈的选择。因此,“不准念稿”一时成为媒体热词。对此有评论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实际行动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开战,“很平易”、“富有人情味”、“耳目一新”、“一股新风扑面而来”。各地纷纷表态,下大决心转变工作作风。
但其中也有不和谐音。上周有媒体报道,甘肃漳县在境内212国道两侧修建“美化墙”。当地干部表示,修建这些墙目的是“创建生态文明乡镇,促进新农村建设”。而老百姓直指其为“遮羞墙”,“从这里路过的大领导多,我们的房子丑,(修墙)能让过路的领导觉得好看。”修建“遮羞墙”,直接应了那句老话“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股风气值得警惕。毋庸讳言,我国一些地方仍然比较贫穷落后,但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个别地方干部想的不是转变工作作风去真抓实干,而是搞虚无缥缈的面子工程迎合领导。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路过的领导”不热衷于走马观花,基层干部又怎么敢“玩花样”?
好规定就怕歪念经。不讲套话假话,本来就是为政者应该坚守的底线。可一旦习以为常,要想改弦易辙,恐非易事。集中改进作风,如果只靠领导表表态,很容易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形式主义。
作风转变远非朝夕之功,自上而下的严格自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缺乏制度的保障和监督。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项项都有针对性,表明了根治官场沉疴的决心。
对照八项规定狠抓落实,一方面需要党政部门建章立制,按照规定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督促广大领导干部树立良好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人民日报七日谈:网络反腐须纳入法治轨道
苏显龙
网络举报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难言乐观。针对当前严峻的腐败形势,更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唯此,社会监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不雅视频事件余波未了,上周又有几名地方“问题官员”遭网络曝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引发公众对网络反腐的再次热议。
相比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同时,网络为官民搭起直接互动的交流平台,创造平等及时的对话机会,可以让领导干部更便捷地倾听民声、把脉民意,及时改错纠偏,提高执政能力,从而降低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
一些例子似乎说明,网络反腐可谓“弹无虚发”。无论是“表叔”、“房叔”乃至更早的“天价烟”局长等腐败案件的查处,都遵循“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这样的路径发展。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模式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难言乐观。
此外,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会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过程中,对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比如网帖所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还有近日被微博曝光的某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的“丑闻”,也很快被官方查证“严重失实”。
网络举报是一把双刃剑。“误伤事件”提醒,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如脱缰之马的“网络监督”真假难辨,一旦践踏到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地”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
争论网络反腐利弊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这样的诘问:如果正常的投诉渠道畅通有效,网络举报何以如此盛行?而反观网络反腐显而易见的短板,更提醒我们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多么地必要和紧迫。
值得肯定的是,与以往对个别官员丑闻“虎照式”的淡化处理方式不同的是,近来被曝光的腐败案件,都引起纪检部门的及时介入或严厉查处。这种官方与民间反腐力量的无缝对接和有效“协奏”,让人们看到了新时期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无论是主管部门查处还是民间举报,单打独斗式的反腐作用都很有限。因此有专家建议,民间举报的腐败线索,需要依附官方机构的权威及机制查处打击,而主管部门也需要借助民间力量扩大腐败信息源,以提高打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八大把反腐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反腐问计专家。这些信号让公众对推进反腐倡廉充满期待。针对当前严峻的腐败形势,更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唯此,社会监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人民日报七日谈:从“代表提案制”看改革路径
马国英
回顾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这项制度的产生发展,可以看到推行改革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路径。许多制度创新,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而经过试点、逐步推开是积极稳妥的选择
当前,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正在掀起。回顾大会期间的热点和亮点,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从代表讨论、媒体关注到网友热议,都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
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这次是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新部署、新要求。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进行梳理,就能看到,这里的“新”不是突然、孤立出现的,其有着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在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据相关报道,截至2012年10月,27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的实施办法;365个市(州)、2684个县(市、区)探索建立了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和提议、调查研究、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等配套工作制度。
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方面,一些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已经形成了一套规则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八大报告对此进行总结,推动实行,变成全党的行动要求。回顾这项制度的产生发展,可以看到推行改革的一条比较成熟的路径。
改革不是“变魔术”,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所有的制度都建立起来。评价一项制度的价值,就是要看其是否能够建设性地回答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正是对新时期广大党员权利意识发展、参与诉求增强的积极回应,通过制度创新保障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制度化、常态化,可以说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具体体现。与这项制度类似,我们的许多制度创新与改革,都是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重要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顺应广大党员群众新期待、新要求,具有针对性。
在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的中国”实行一项新的制度,必须要有充分的实践基础。许多地方的情况说明,书面上被论证是正确的,在实践中未必行得通;一时行得通的,时间长了未必行得通。因为不少经验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限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局部环境中,时空条件变了,推行的结果可能就是“南橘北枳”。所以,一项新的制度和做法,采取经过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无疑是降低成本、化解风险、提高效率、优化效果的选择。同样,对试点也要及时作出科学总结,否则试点就可能碎片化,造成资源浪费。
相信随着党代会代表提案制的实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会总结出新的成果、新的经验,可以更好地回答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推动落实,不断完善。人民日报七日谈:警惕“诈弹”背后的“毒素”
木声
由某些极端事件引发的不安情绪,以至于让个别人有意或者无意效仿,应该是当下社会危险的“毒素”。对于正确处置此类案件,在法制建设、社会治理、媒体报道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人命关天的玩笑开不得,这本是连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但近段时间以来,诸如航班“诈弹”、取款“割喉”假报警这样的荒唐事却一再上演,让人不得不对此类“玩笑”的“阶段性高概率”产生担忧。
10月10日上午,贵阳机场一旅客因安检时多次不能通过产生不耐烦情绪,对安检人员谎称“包里有炸药”,后被警方控制。经查,未发现这名旅客携带爆炸物品,警方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后放行,当次航班和机场秩序未受影响。
据统计,从8月29日到10月10日,短短40多天已有超过5架航班遭遇恐吓。加上上半年数据,今年已经公开的国内航班受危险信息影响事件不下10起。从这几起航班恐吓事件来看,大多是肇事者为了恶搞、泄私愤、企图通过阻止航班起飞达到不让某旅客离开等目的而上演的恶作剧。好在各方面应对得当,“诈弹”并未真正演变成悲剧,相关肇事者也很快被处理。
10月8日,另一则“玩笑”在南京上演。一女子报警称遭遇“割喉抢劫”,不过,警方仅用12小时便查明真相,这是虚惊一场。当事女子因购买了两万多元彩票未中奖,担心家人责怪,便用刀将自己割伤,自导自演了一出“割喉抢劫”。
毫无疑问,这名谎报警情的女子与航班“诈弹”制造者将会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还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纾解一段时间“畸高”的这类假警“玩笑”给公众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怎样防止由极端个案带来的效仿蔓延,应当分析对策。
不少人指出,眼下对于报假警的处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标准模糊且代价较轻。有专家表示,对航班“诈弹”恶作剧的肇事者,有的只拘留数天,经济处罚也就500元至2000元,显然难以达到惩戒的效果。
然而,由某些极端事件引发的社会情绪不安,以至于让个别人有意或者无意效仿,应该是当下社会危险的“毒素”。一些情节恶劣的案件,因为牵涉面大,需要公开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但是信息传播如何避免负面的渲染与暗示,需要研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妥善把握。
对于正确处置此类极端案件,我们在法制建设、社会治理、媒体报道等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警醒的地方,比如加大立法惩治力度、加强治安管控能力、媒体不要一味追求惊悚细节和轰动效应等,对于有效阻止此类“毒素”传播势必会发挥有力作用。
人民日报七日谈:城管“创新”不可本末倒置
何
璐
对老百姓而言,城管穿什么服装,倒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如果个别人的粗暴执法方式不改,着装再有个性,也是本末倒置
如果能够整理出一个舆情榜,那么,“城管”这个词不是“高居榜首”也必定“名列前茅”。这不,上周的几则新闻,又将城管推上风口浪尖。
近日,一则“悬赏公告”在互联网流传——奖励2万元向社会各界征集执法服装设计方案,发布者为湖南新化县城管局。该帖一出,即刻引来拍砖:一套衣服,就能改变或提升城管形象?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拿出2万元买一个服装设计方案,这钱花得值不值?新化县城管局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原来的制服和其他执法部门的差不多,我们做了很多事,但市民不知道是城管做的!”
事实上,城管在维护市容市貌的整洁有序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对一度被妖魔化的城管群体来说,如何树立正面形象,确需值得考量。其实,对老百姓而言,城管穿什么服装倒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如果个别人的粗暴执法方式不改,着装再有个性,也是本末倒置。这不,新化县委、县政府很快就叫停了这一“烧钱”方案。
同样被叫停的还有深圳城管的外包做法。最近,由于部分城管协管员涉黑被披露,深圳城管外包制度遭到质疑。深圳城管局法规处一负责人表示,在两周时间内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来取代原来的城管外包。
深圳城管“外包”已经运行了5年之久,当初曾被誉为“创举”。但新举措不但没有解决老问题,反倒衍生出一些新问题。难道是外包本身出了问题?非也。据报道,深圳城管局的外包做法是舶来品,“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在一些发达国家推行,这一公共管理模式为什么到我们这儿就水土不服了呢?外包服务,本意是希望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解决城管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但由于有关部门对外包公司的质量不加以甄别,监督又缺位,不出问题才怪!而如今不分青红皂白,一出问题就“一禁了之”,也为行政部门留下卸包袱、推责任的“懒政”口实。
近年来,从美女城管、硕士城管,到眼神执法、“洋城管”执法,各地为改善城管形象可谓用心良苦。可这些“创新”对于城管形象的提升,大多是小修小补,如果不进行“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仍难突破当前城管形象不佳的困境。
本来,城管工作寻求改变与创新,是值得称道的。但为何总给人留下“换汤不换药”,甚至作秀的嫌疑?究其根本,恐怕还在于这些变化与整个城管理念、作风相比,实在有点微不足道。“美女城管”也好,“洋城管”也罢,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厘清并规范城管执法权限,提升城管执法文明程度,“猫鼠大战”仍难平息。
城管形象问题不仅是执法人员个体形象问题,也是城市管理理念的体现。因此,在完善现有城管制度、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提升执法效能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升城市总体规划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手段与统筹协调方式。如果城市管理的根本理念不改,只是在服装、人员上玩点小花样,再吸引眼球的创新,也只是隔靴搔痒。
人民日报七日谈:政策制定何妨多些“缓冲减震”
王冠男
只有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给决策者多设置些“缓冲带”、“减震器”,政策的出台才会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现实依据,实施起来才能保证“政通人和”
每当事关国计民生的政府决策出台时,总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6月20日,深圳罗湖区出台了市容环境量化考核指标,规定街头出现乞丐将对城管扣分,引来网民无数“拍砖”:政府约束内部行为的考核制度与公民权利孰轻孰重?弱势群体的权利该如何得到保护?执法人员的无奈、乞讨人员的不满,是否会让政策制定者反思:政策出台的脚步何妨放缓些,让充分听取民意后的政策更有可操作性。
另一件“空投”事件,同样让人感到措手不及。广州市政府在6月30日晚宣布,广州市将于7月1日零时起正式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交通政策。结果引发市民通宵买车狂潮。对于汽车限购这样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为什么不能先征集民意?在行政许可法已经实施的背景下,“限购令”搞“突袭”难免引起公众质疑。北京早在2010年底就实施了购车“限购”政策,但因为之前在网上进行了意见征集,赢得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一项政策的制定要想深得民心,切实可行,必须遵从严格的民主程序。如果仅靠领导“拍脑袋”、求新求快,很容易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与现实脱节,甚至走了样、越了界。等到出了问题再搞“急刹车”,有关部门不仅显得被动,更浪费了行政成本,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近日,某地领导透露当地地铁要设立“提供坐票服务”的说法,立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民质疑这一做法违背了公共交通首先应当确保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会造成贫富对立。对此,有关部门回应称:“VIP车厢”实为机场线路大件行李车厢,但仍难以消解公众质疑。
我们知道,地铁是一个公共性服务平台,在许多大城市更是核心交通工具,对所有乘客本该一视同仁提供服务。在当下运能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就草率提出差异化服务的“大跃进”思路,难免引起公众对公共服务嫌贫爱富的深层担忧。
很多活生生的案例说明,剥夺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而匆匆出台的决策(尤其是公共决策),定会滋生矛盾,积累怨气,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要减少政策制定的“突然袭击”或者“朝令夕改”弊端,除了要加强制定者的法治观念和大局观念,还需要提高社会的广泛参与度。只有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给决策者多设置些“缓冲带”、“减震器”,政策的出台才会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现实依据,实施起来才能保证“政通人和”。
人民日报七日谈:问政当戒“技术崇拜”
苏显龙
诚然,电话、网络、电视等“问政”新形式丰富了民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但是把了解社情民意的希望一味寄托在技术的革新上,再多再新的“问政”形式也是虚设
6月26日,武汉市今年首场治庸问责“电视问政”直播现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泽发收到一份特殊礼物——一套塑料膜包裹的消毒餐具。
3个月前,杨泽发立下“军令状”,承诺限期整改小餐饮乱象。如今,到了“交卷”的时候,现场数十名市民代表齐刷刷地举起了“哭脸牌”。
市民在镜头前“咄咄逼人”,官员在嘉宾席上“如坐针毡”。如此“麻辣”的场面,真实坦率,可圈可点。
去年底,武汉电视台首次“电视问政”就曾轰动江城,收视率一度超过同期热播剧。据称,今年“电视问政”将增至两场。这种新的监督形式配合的是“治庸风暴”,在一年多时间里,武汉已问责干部812人。
不仅在中部的武汉,在东部的杭州,也在为治理“机关病”煞费苦心。据报道,到今年7月1日,杭州市96666投诉电话开通已整整10年。10年间,根据电话反映的内容,共有1810名“庸懒散”机关工作人员被问责。
“机关病”一直备受诟病,发现病灶若不敢“刮骨疗毒”,“治庸风暴”难免被指作秀,到头来不仅“机关病”难以痊愈,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会受损。
诚然,电话、网络、电视等“问政”新形式丰富了民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但是把了解社情民意的希望一味寄托在技术的革新上,再多再新的“问政”形式也是虚设。
在武汉的“电视问政”现场,局长们也遇到类似的尴尬。面对主持人提出的“(频频被曝光的乱象)既然能够马上就办,为何非要等到问政”的质疑,副市长坦陈,这说明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还没有充分落实自己的职责。
另一个例子也足以引人深思。上周广州各部门每月例行举办的“局长接访日”上,大多数接访部门如市交委、市审计局都门庭冷落。据当地媒体报道,“接待日”遇冷原因不是领导认为的“市民反映问题的渠道很多”,而是因为渠道沟通不畅、诉求不能及时解决的状况并未明显改进。
这两件事点出了“机关病”的症结。“电视问政”的推出,实际上是倒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种举措。目前来看效果很好,但要将“治庸”向纵深推进,实现常态化,各级政府还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要通过切实树立服务意识来带动自身职能转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要想使“问政”“问”出问题,“问”出成效,关键是要完善监督机制,使官员感到无时不在的监督压力。时下,采用“电视问政”等形式问计于民,应该说是政府部门放下身段,与时俱进的表现。但“治庸”切莫陷入“技术崇拜”的误区,让“问政”变味、走调。
人民日报七日谈:让更多“围观”驱散拍卖疑云
张承慧
不论是“拍砖”还是“力挺”,指向都是明确的,就是拍卖要“阳光化”。公众支持司法拍卖创新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公共事务走向透明、公开、公正的强烈呼声
与拍卖有关的几则新闻近来颇受关注,在质疑声、辩解声中,也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举措出现。
河南中牟县近日称其“公开拍卖43辆超编公车,总成交额39万余元,实现国有资产增值53%”。此事经报道后,引来“卖公车还是卖废铁”的质疑。
公车拍卖引来“围观”的不只这一起。
前不久,温州市将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价总计1059.48万元。其中,成交价最低的仅5000元,最高的17万元,平均每辆成交价4.67万元。
公众质疑这是“贱卖”,背后有“猫腻”。
相关方面回应说,总成交价偏低是因为车辆是老旧廉价车,或者面临淘汰更新;拍卖过程公平公开,甚至有视频为证。这些说法化解了公众部分疑虑。但是必须看到,以往许多“公家”部门搞的拍卖中,私下拍卖、定向拍卖并非个例,例如把拍卖公告登在报纸的小角落里,再由少数人低价竞拍等,导致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结果“钻石卖成萝卜价”。有报道称,在法院近年来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中,民事执行领域特别是司法拍卖环节成了“重灾区”。
而前几天结束的另一场拍卖,呈现的是一种不同的情景。
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淘宝网联合推出的国内法院首起零佣金“网络司法拍卖”结束。两台涉诉车辆上网竞拍,一天多时间内引来23万人次网上“围观”,起拍价为19.99万元的宝马车和5万元的欧蓝德越野车分别以33.09万元和6.7万元的价格被竞得。
不少社会人士对这场网上司法拍卖表示了认可,认为此举可有效杜绝暗箱操作。同时也有人提醒,网络司法拍卖“违反拍卖法和最高院司法解释”。比如,淘宝网不具备专业资质,拍卖要由拍卖师主持等。
几相对比,不论是“拍砖”还是“力挺”,指向都是明确的,就是拍卖要更加“阳光化”。正如相关评论所说,如何让我们相信拍卖不是在贱卖?相关的制度设计和程序问题,需要改革者统筹设计、公开透明,像公车拍卖所得的去向和用途,是广大百姓最关心的,应该有本明明白白的账。有专家指出,公众支持司法拍卖创新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公共事务走向透明、公开、公正的强烈呼声。
公开透明,是拍卖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公信力的基础。既然如此,举行拍卖就要想方设法聚拢人气,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围观”。把拍卖搬上网,更大的意义在于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与智慧。其实,不仅是拍卖,在信息化时代,权力的运行与监督如影随形,既想披着合法的外衣,又想打不法的算盘,只能是掩耳盗铃。
人民日报七日谈:“将梯子横放”与更改副市长名单
何
璐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理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平息**,不仅需要贴上“注意安全”的标语,更需要“将梯子横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周,万众瞩目的高考如期而至。在所有话题中,议论最多的非作文莫属。公众热议、媒体解析、专家点评„„“吐槽”高考作文成了多年来暑期公众热议的焦点。今年被网友戏称为“最给力”的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用百余字的材料讲述了一个故事: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百人百性,千人千解。这个乍看之下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作文题其实写作角度可以很多,但文章最直接反映出的恐怕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治标不如治本。之所以建议“不用时将梯子横放”,目的就是想将梯子横放后彻底根除安全隐患。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理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且看近期的几则新闻便知。
近日,安徽芜湖市一副市长因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受到舆论热捧。而随后有媒体发现,380余万人口的芜湖市竟然配备了11名副市长。受到质疑后,芜湖市政府网站更改了名单,将其中3人的名字删掉。
多配副市长,不仅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行政成本,也有损政府形象。芜湖市政府新闻办对“副市长超职数”质疑及时做出回应,并表示“没有出现超标”,但仍难以完全打消公众的疑虑——网站上的副市长数量减少了,现实中“一正N副”现象是否也该“消肿”呢?
所以,平息**,不仅需要贴上“注意安全”的标语,更需要“将梯子横放”,回到信息公开和遵从规制的路径上来,填补法规制度上的漏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一则新闻,貌似也是没有“将梯子横放”的结果。引起广泛关注的“武汉市公路管理处录用领导干部子女5人”事件,这几天有了初步结果:4名干部子女应聘资格被取消。“萝卜招聘”频频出现,事后相关责任部门大都习惯性地启动应急预案,以“取消招聘资格”作为回应,但是“严查、严处责任人”却鲜有下文。这种贴贴“注意安全”标语的处理方法,又如何保证“萝卜招聘”下不为例?
高考已经落幕,生活依旧继续。写好一篇作文不难,讲好一个道理也不难,难就难在言行合一,标本兼治。《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这篇高考作文,不仅值得考生细心揣摩,也值得我们这些成年社会人深思。
人民日报七日谈:“秀”应成为官员必修课
潘俊强
“秀”是中性的。官员要面对群众,要和群众打交道,形象展示就是不可避免的。“秀”是介绍决策、亮明态度、表达情感的方式,“秀”得好,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消除隔阂
“秀”是英文单词 “show”的音译,有表演、展示的意思。“作秀”虽然是个新词汇,现在却也是用得让人耳熟能详,特别是常常用它来评价定性某些政府部门或者官员的行为。
上周,有两名官员很受关注,一位是微博邀农民工吃饭的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一位是每天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安徽芜湖市副市长。与以往不同,对此二人的事迹,刚开始有关议论也有“作秀”的调侃嘲讽,后来趋于认同肯定。
公安厅副厅长微博邀农民工吃饭,没有安排,随机约请,饭也实实在在吃了。副厅长零距离接触农民工,直接了解了农民工的诉求。客观地看待这种做法,这场“秀”很有价值——此举让这位身居高位的官员收获“一手材料”,为其以后研究决策会有所帮助;对应约前来的8位农民工而言,这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向上反映问题的机会。
副市长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不是一天两天,经常如此,面对关注,这位副市长以“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回应。还有当地市民说看到他逛市场买菜。这样生活化、平民化的“秀”,似乎与人们以往形成的印象不一样,但知道原委之后,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固执陈见,这样的官员难道不该多多益善吗?
当然,不能否认,政府部门和官员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的作秀确实很多。在今天这种信息传播快速、舆论发展活跃的环境中,没有实质内容的花拳绣腿式的作秀,经过网络的高速发酵和放大,必然遭到群众的反对,受损的不仅是当事官员的声誉,更是政府的公信力。也许是作秀的事例看得多了,人们见到新鲜做法,自然先会问一句:这是不是作秀?
任何一件事情,有表扬、有批评,有肯定、有质疑,这都很正常,但是,如果总是质疑、总是批评,就值得反思了。
官员要面对群众,要和群众打交道,形象展示就不可避免,“秀”在某种程度上应成为官员的必修课,这里的“秀”是中性的。“秀”是介绍决策、亮明态度、表达情感的方式,“秀”得好,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消除隔阂。只是,这“秀”不能离开一个前提,要在自己的分内真心服务,用心履职。“秀”从更深一层说应该是服务的方式更加合理巧妙,以人为本,更让群众满意。
之前深圳的公务员上街擦皮鞋的“秀”却有点剑走偏锋的尴尬,正如市民所言,做好本职工作比擦皮鞋更重要。
如何更好地通过“秀”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除了用心尽责为群众服务之外,还要敢于接受群众监督。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放下姿态,在微博中回应“作秀”的质疑,并进一步公布手机号码,继续回应网友关于“微博是秘书代为打理”的质疑,有利于增强群众对他的认同和好感。
由此可见,被质疑“作秀”之后的反应也很重要。如果一受到质疑,原来的做法不管好坏都取消作废,那就真成作秀了。
人民日报七日谈:“前程担保”要不得
梁昌杰
种种“前程担保”,并不能让这些官员的诚信加分。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样的担保最终成了“闹剧”,透支的却是政府的公信力。官员都要谨言慎行,多些深入调查和冷静思考,切忌意气用事和头脑发热
最近一段时间,官员“用前程做担保”的做法似乎很流行。在某县爆炸案通报会上,公安局长称,“以一个局长的名义和自己的前程来担保”,某人就是此案的嫌疑人;因“打通任督二脉”引来围观的某省卫生厅厅长,在其微博上声称,“愿意以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换中医的发展。
常识告诉我们,破案靠的是事实证据,不是“军令状”式的表态。侦查破案仍在程序当中,证据链条仍在建立当中,过早的表态,容易给人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如果这样的表态被后来发现的证据推翻了,办案人员会不会为了维护面子将错就错?“先下结论再找证据”,这是人们最大的担心。往深里说,这样的表态与法治精神不符。
“打通任督二脉,张无忌用了8年,这41名医务人员只用9天!”对某省卫生厅官网发布的有关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大多数网友持调侃、质疑的态度。一些专家认为,针对传统中医养生方法出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很正常,而且真气运行并非人人适宜,推广必须把握好度。
作为一名省卫生厅厅长,下决心推动传统医学发展,可谓是“其志可嘉、其情可悯”。但是,关乎医学发展的,是检验证明、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厅长赌上前程,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实在不好说。再往深里说,这样的表态与科学精神不符。
其实,在公共事件中,承受很大舆论压力的官员,为获得信任、走出危机,常用人格、官帽担保某项结论、某种观点正确,但事实证明,所谓的担保并不一定有多大分量。华南虎照事件中,陕西省林业厅原副厅长朱巨龙曾“以官位担保”虎照为真;西安宝马彩票事件中,时任陕西省体彩中心主任的贾安庆,也曾“拿头担保”彩票没有弄虚作假„„这样的“赌咒”,最终沦为笑谈。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无疑都爱护自己的诚信声誉和政治前途。而种种值得怀疑的“前程担保”,并不能让这些官员的诚信加分。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样的担保最终成了“闹剧”,透支的却是政府的公信力。
有一种“塔西佗陷阱”的说法,就是说当一个部门或群体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想跳出这种“陷阱”,官员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精心保护公信力,开诚布公地面对民众的种种质疑,多些深入调查和冷静思考,切忌意气用事和头脑发热。
但愿拿自己的前程做“赌注”的官员少些,更少些。
人民日报七日谈:别让“零信息”回应加剧公众疑虑
肖潘潘
不针对疑问的回答,南辕北辙的反应,左腾右挪的说辞,哪怕再怎么洋洋洒洒,再怎么情真意切,都不会得到公众认可,也不会使民意止沸。而“零信息”甚至“负信息”的回应,是对公众智商的挑战
湖北利川市人社局为其直属事业单位招聘两名工作人员,共20多人应聘,面试结果前两名是其内部干部子女。针对这一“巧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社局和利川市政府决定,取消结果。
招聘结果取消了,疑云却未消除:招录本单位干部的子女是否符合回避规定?招聘背后有没有内部“勾兑”?谁来承担招聘“流产”的成本?这些疑问,回应中没有解答。
而在5月15日,青海省保监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再次公布了拒录3名考生的原因,其中,认为笔试、面试成绩都是第一的人大毕业生黄红“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独立承担工作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从之前“性格内向”的说法,到这次“能力不足”的回应,人们的质疑没有减弱反而增强,其中一个重要的疑问是:“黄红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怎能弃国家认可的笔试、面试结果于不顾,而断定她能力不行?”
应该说,面对争议性事件,相关部门能够介入调查、作出回应,这种直面民意的态度,相较于那些“躲猫猫”式的处理,确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好不容易回应了,可网友、公众还是不买账,这又是为什么?
“打太极”式的回应,不是真正的回应。何谓回应,就是对问题的回答和反应。不针对疑问的回答,南辕北辙的反应,左腾右挪的说辞,哪怕再怎么洋洋洒洒,再怎么情真意切,都不会得到公众认可,也不会使民意止沸。至于那些故意忽略关键性问题,就匆匆忙忙作出的回应,即使赶上了“及时”这班“首发车”,也有可能只是一班开往“不满意”的“地铁”。
5月19日,临沂大学曝出165名学生腹泻,官方马上回应,力陈“高度重视”、“专门会议”、“详细部署”、“全力医治”等各种努力,但得出的结论却是“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对学生及网友最关心的病因,说法模棱两可,先说“诊断为季节性肠胃炎”,又表示“病因仍在调查中”。这种闪烁其词的结论,当然让人无法满意。
“零信息”甚至“负信息”的回应,是对公众智商的挑战。如果无视群众的“信息饥渴”,甚至在这份饥渴之火上“添柴加薪”,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危机也就不可避免。那些没有针对性、没有实质内容的说法,以及“王顾左右而言他”,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闲话,导致更多的疑问产生。各种疑问不断叠加,到一定程度,当事的部门自然不堪重负。
回应不仅仅是开一场发布会,或者发一则通告。事实上,回应不能“解渴”,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回应效果缺乏考核机制。公众满意不满意,没有反馈渠道和考核机制,无法影响回应者的“官帽”,回应就会流于形式甚至沦为“坏事变好事”的自我表扬。
人民日报七日谈:“5·12”,最好的纪念
何
璐
“国际护士节”与“防灾减灾日”走进了同一天,似乎赋予了“5·12”这个日子别样的深意。回望伤痛,是为了更好地疗伤;牢记灾难,是为了更稳健地前行
上周,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5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撕裂了太多人的记忆,这一天注入了太多的情感,这一天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
晃动的楼房,奔跑的人群„„4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灾难,至今让人不忍回望。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为坐标原点,在时间的横轴上,铺陈着国人4年的大爱与奋进。
“5·12”也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抗御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我们立足国情和灾情实际,探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防灾减灾道路。去年我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00多起,挽救了3.5万人的生命。
“5·12”还是另一个重要日子——第100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护士节的主题是“缩小差距:从护理实证到临床应用”。这个节日的确定,既为纪念优秀英国护士南丁格尔,更是鼓励每个医护工作者,要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这样一句简单的主题语,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值得白衣天使们细细掂量。
今年的“5·12”似乎略显平静,这一方面说明伤痛渐渐远去,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对于灾难的认识和承受能力在逐步提升。面对“5·12”,怎样的纪念才更有价值?
灾后重建已经顺利完成,但当地民众仍面临一些实际困难,还需要社会持续的关注与帮扶。5月13日是母亲节,有一个数据让人欣慰:汶川200多名丧子母亲中,已有2/3有幸重新生育。但对于那些年近半百的夫妻来说,如何养育孩子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同时,另外1/3几乎失去再为人母可能的母亲,她们失落的心灵如何得到更多的抚慰?
尽管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经受了重大考验和全面检验,但是面对频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灾难预警、成因的研究和预防,建立常态化的预警机制。
“国际护士节”与“防灾减灾日”走进了同一天,似乎赋予了“5·12”这个日子别样的深意。它提醒我们,在尽力疗伤的同时,不应忽视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在创伤愈合之后,不应该淡忘那些曾经的苦痛。
回望伤痛,是为了更好地疗伤;牢记灾难,是为了更稳健地前行。
人民日报七日谈:怎么看向医院派驻警务室
【新闻背景】
卫生部5月4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共同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
先要弄明白为什么“闹”
“医闹”是以非正常手段和非正当程序来解决医疗纠纷问题的行为,对此不提倡甚至需要严加管理。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发文严打“医闹”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无疑是必要的。同时,更有必要反思的地方在于,没有人愿意做“医闹”,何以“医闹”却是如此之多?“医闹”是不是正常解决医疗纠纷的路径被堵塞的无奈选择?
打个比方说,“医闹”是“流”,其泛滥成灾“淹没了”正常的医疗秩序,那么,这“源”的主要方面显然不是从就医之初便处于劣势的患者,而更多地在于医疗体制改革不到位、医生职业道德缺失、医疗纠纷多发且不能及时解决等问题。对于“医闹”,我们需要“节流”,需要堵住泛滥的“流”的缺口,但更需要“源头”治理。
新疆乌鲁木齐
刘
鹏
“设警务室”思路需要斟酌
医院都设警务室,我看这事需要斟酌。通常,二级以上医院有一支自己的保安队伍,并配有相应的“人防、物防、技防”,如能尽职尽责,大体上便可做好医院的安全防护工作,所以,也就没必要在此基础上设置警务室。如果医院一定要设警务室,那么,学校、幼儿园及城市的社区、乡下的行政村等,都应该设警务室,如此一来,警察队伍起码要扩编一倍,岂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再说,警务室保护了医务人员“8小时以内”的人身安全,能保护“8小时以外”吗?
看待“医闹”问题,患者这一方固然有违法之嫌,但不能说医方没有一点责任。强调打击闹事的患者这一方,更不应忽略对医方问题及时而有效的治理。
安徽巢湖
张传发
可先试点不急着“全覆盖” 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医院存在就诊患者人数众多、人员情况复杂等实际情况,如果将警务工作前移,和医院保安形成更好对接机制,遇到“医闹”等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反应,妥善处置,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就医秩序,不耽误其他患者看病,对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能起到有力的威慑作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一项政策的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是必要的。对一项政策措施是否合适,如果拿不准,可以进行试点,如果效果良好,由点及面推向全国;如果效果不理想,分析原因,改正或者直接放弃这一政策措施,都是可以的,也不会因为不合适的政策措施“全覆盖”,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二级以上医院设警务室”这一政策措施,是否先找某个医院或某些地方进行试点呢?
人民日报七日谈:别留下尴尬的“黄灯”地带
吴秋余
在涉及公民私权利和生活自由的领域,法律规则的模糊比没有法律规则更为可怕,因为没有法律规则的领域还可以依靠道德、自律和社会习惯调节,但如果规定了模糊的法律规则,却可能给执法者留下侵犯公民权利的过大自由裁量空间
近日,浙江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纸终审判决,让“黄灯能闯不能闯”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的机动车驾驶员有些不安,因为他们多年的交通习惯可能要改变:“闯黄灯”也违法,将面临处罚。
案件并不复杂,双方的主张似乎也都有道理:对司机来讲,遵循“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条文中没有明确说“闯黄灯”是违法行为时,公民就有“闯黄灯”的自由;对执法部门来讲,既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了“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按照一般对法律法规的逻辑解释,没有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就不能继续通行。最终,法院判决认定“闯黄灯”违法当罚。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很多人从小就知道的基本常识,但对于黄灯,似乎就说不出所以然。从道路交通的科学设计角度看,黄灯自有其合理性。要求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继续通行、没有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停车,可以尽快疏通路口车辆,提高交通效率。如果没有越过停止线的车辆也继续行驶,那黄灯的作用和意义就不存在了,也会造成红灯亮起时,有些车辆刚刚驶过停车线来到路口中间,影响通行效率,而且容易发生事故。
但由于目前对“闯黄灯”行为缺乏明确规定,各地执法尺度与方式不统一,造成很多司机存在侥幸心理,把黄灯作为红灯即将亮起前的加速信号,这大大增加了交通路口的危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嘉兴“闯黄灯”案件有利于文明规范的行车秩序建立,值得提倡。
然而,对于“闯黄灯”问题的争论,并没有随着这起案件的终审判决结束。据媒体报道,虽然有武汉等地交警部门明确表示“闯黄灯”是违法行为,但在上海、重庆、青海、安徽等全国多数地方“闯黄灯”并不算违法,法律法规的模糊和不统一,造成了交警执法和司机驾驶过程中的双重尴尬。
我国作为成文法为主的国家,法律法规应该具有事前的预见性和细致的可操作性,对于一种行为,法律法规应该在其发生之前就明确作出指引,让人们在一般情理判断之下即可知道是“允许”还是“禁止”。
更进一步说,在涉及公民私权利和生活自由的领域,法律规则的模糊比没有法律规则更为可怕,因为没有法律规则的领域还可以依靠道德、自律和社会习惯调节,但如果规定了模糊的法律规则,却可能给执法者留下侵犯公民权利的过大自由裁量空间。
“法无解释,不得适用”。在加快法律制定、出台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完善对一系列基本法律的具体规则和法律适用的细则配套和司法解释工作,用更多更细的明确指引,消减法律的“黄灯”尴尬地带。
人民日报七日谈:公开怎能一再不了了之
肖潘潘
如果一次次公民质询信息公开事件都变成新闻“烂尾楼”,那么损害的不仅是某些部门的公信力,更将为城市治理罩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上周,北京市民刘巍“较上了真”,他向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公司邮寄了一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IC卡成本明细及巨额押金利息去向。“一卡通”每张押金20元,已发行4000万张,8亿元押金到底流向何处?刘巍的追问被媒体报道后,迅速升温成热点话题。
无独有偶,打假人方舟子上周也陷入了“公开门”。与他有关的“科技打假人士人身安全保障资金”和“科技打假资金”累计接受捐款近百万元,但没有公布详细支出明细,也没有明确说法。
仔细分析,这两件事均由个人“发难”,之后引起媒体或微博网友广泛关注,知情人士提供更多信息,于是将事件推向更加公开的境地。在公民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时代,这种追问的广泛参与,给公开主体带来巨大压力,也给扩大信息公开带来可能。
然而,这种公开具有特殊性,比如,“一卡通”信息公开背后是4000多万张卡片主人,因涉及面广才备受瞩目,方舟子为知名人士而更受关注。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公开内容不是万众瞩目呢?如果公开主体为非公众人物呢?可以想象,依赖“秋菊上访式”的办法要求公开,通过微博和媒体呼吁公开,终究只是“非典型”的手段,不可持续。
不可持续的公开,其效果势必不甚了了。“一卡通”即为一例。一张卡20元的押金,利息微乎其微,但4000多万张卡积少成多,数字就“蔚为壮观”了。更何况,如果这些巨额押金,被挪用于各种高回报投资,收益会更加惊人,而这部分收益,从不公开,成为监管灰色地带。因此有人说,利益被“卡”住,道理也就不“通”了。事实上,对这样“道理不通”的利益问题,在2006年北京“一卡通”实行之初,就有媒体呼吁公开明细,也曾成为热门话题,但最后结果仍然不了了之。就公开“一卡通”押金使用情况,北京市政协委员石向阳曾六次提案,遗憾的是六度无果。
现在,“一卡通”押金疑云仍在弥漫,笼罩其间的不仅是多次要求公开的市民,还有“隔岸观火”的监管部门。“一卡通”收取押金,不独北京存在。全国各大城市加起来,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一卡通”公司一直三缄其口,其底气何在?有关部门为何面对公众质疑置若罔闻,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黑色利益链条?不免让人浮想联翩。无论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来说,还是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角度来说,“一卡通”押金使用明细都必须公开。如果一次次公民质询信息公开事件都变成新闻“烂尾楼”,那么损害的不仅是某些部门的公信力,更将为城市治理罩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人民日报七日谈:心怀一种“落地”的期许
张垚 两会、“3·15”晚会、植树节,这几件事都是每年阳春三月的“必修课”,让我们关注的,是它们共同承载的“落地”愿景早日实现。实现“落地生根”离不开公众参与,更需要制度保障
上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落下了帷幕,面对这个春日里形成的民生“清单”,我们开始心怀一种“落地”的期许,等待听见基层“落实”的回音。
上周,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备受关注,麦当劳出售过期食品、“回收”已经污染食品的现象遭到点名曝光,作为消费者,除了接受其道歉以外,更关注的是企业食品生产标准怎样才能真正“落实”,他们何时才能不再为食品安全担忧。
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来临,六部委在全国部署开展“关爱自然、义务植树”志愿服务行动。生态文明的需求日益迫切,细颗粒物(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彰显了对环境民生的关切。同时应当看到,植树节播撒的绿色和希望,并没有阻挡“大雾迷城”在全国多个省、市的继续上演,环境治理目标“落实”依旧任重道远。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上述几件事都是每年阳春三月的“必修课”,让我们关注的,是它们共同承载的“落地”愿景早日实现。
两会闭幕,意味着代表、委员的履职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3·15”晚会结束,相关部门的监管问责跟进,“常规效应”还在继续;植树节期间“植数”有限,生态文明理念正在深植百姓心间。
农民种庄稼,讲究种子落地长出根系,进而开花结果实现收获。这一过程,既包括播撒种子的科学方法,也内涵着日后施肥浇水以达到硕果累累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抓“落地生根”的过程,是目标、本领、方法和担当集中展示的过程。
全民医保体系的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保障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要“咬紧”,“落地”的愿景才能“茁壮生长”。
实现“落地生根”离不开公众参与。自媒体拓宽了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平台,网络所赋予的更多发言权,让每个个体有机会参与构筑“落实”链条。管理部门深谙“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道理,讲究科学的思想方法,“落地”的期许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实现“落地生根”更需要制度保障。构建制度化、常规化的消费者保护网,需要维权制度和惩戒打击等“合力”出击;细颗粒物(PM2.5)治理难题的破解,也需要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对多种污染物协同处置。
慎思明辨之后,笃行更是关键所在。
人民日报七日谈:公务用车“全自主” 迟到的“与国际接轨” 南辰
从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惯例看,政府用车用本国自主品牌无可厚非,也没有违反相关国际贸易准则。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接下去,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是否会“与国际接轨”,也采用自主品牌
工信部官方网站近日公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400多款候选车型均为自主品牌产品,包括上汽、东风、一汽、广汽、奇瑞、江淮、比亚迪、吉利、长安、华晨、力帆、长城等主流自主品牌阵营,覆盖了轿车、多功能乘用车、越野车、新能源轿车四大类。整个《目录》征求意见稿,堪称当前自主品牌乘用车阵营的“大阅兵”。
按照管理细则,公务用车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这部分车辆在公车保有量中占比很大,如果其替换、新增采购份额被自主品牌占据,对去年以来倍感市场竞争压力的自主品牌厂家应当是利好消息。
其实,合资品牌汽车本次在《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出局的命运早已经注定。因为去年11月14日公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规定,申报《目录》的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持续的整车技术研发和产品改进能力,设有产品研发机构,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由于国内合资企业的模式决定了其研发投入不足以过线,因此在排量、价格“双18”明的门槛之外,研发投入“暗门”将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锁定在自主品牌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惯例看,政府用车用本国自主品牌无可厚非。甚至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用车也是清一色的自主品牌,舒适程度约等于夏利。应当说我国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锁定在自主品牌只是迟到的“与国际接轨”,也没有违反相关国际贸易准则。
还记得一则“老新闻”:在1988年全国两会上,有细心人在举行全体会议的时候到人民大会堂前的停车场上数了一下:556辆轿车中,495辆进口车占绝大多数,合资国产车和自主品牌车则寥寥无几。当时一位政协委员建议在会议文件中加入提倡领导干部乘坐经济型国产轿车。
时过境迁,眼下全国的几百万辆公车中,国产车已经是绝对主流,品牌却绝大多数是洋品牌。由此可见,对于公务车而言,由国产替代进口只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初级目标;由自主品牌替代合资国产品牌,则是建立汽车强国的更高层次目标所需要的。
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接下去,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是否会“与国际接轨”,也采用自主品牌。虽然目前有业界人士表示红旗等品牌可能会扛起这一重任,但尚未得到相关部门正式确认。
此外,分析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全自主”的趋势,对自主品牌产品提升品牌形象有一定帮助。但是从公车改革的大趋势看,公务车采购也应当逐步压缩。自主品牌不能把公车市场当做竞争主战场。尤其是分析《目录》征求意见稿,412款候选车型分属上汽、东风、一汽等大集团,产地涉及上海、安徽、广东等多个省市,如何在未来的政府采购中避免地方保护、形成公平竞争氛围,也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人民日报七日谈:“沾上边”就该负起责
潘俊强
在监管衔接不畅的地方,更需要严格的制度设计,使“沾边”的部门积极主动地负责;只有权责明晰了,出现问题才能做到有据可查,有责可纠
以前听说女性丰胸需要硅胶之类的胶状物,如今虾也赶上了“时髦”。近日有媒体报道,天津水产市场出现被人为注射明胶“丰体”的“注胶虾”,以此来保持个体丰满,增加重量。
民以食为天。“注胶虾”一经曝光,立刻成为焦点话题。人们在质疑监管缺位时,一些与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有关的政府部门开始打起了“哈哈”,要么说“不了解情况”,要么说“不归自己管”、“无法检测”云云。而一名女摊贩说:“这种虾5年前就有了,批发来就是这样的。”她称“注胶虾”无毒,对人体无害,“吃不死人的,否则早就不让卖了”。
“注胶虾”根本不需要检测,肉眼就能分辨。但是,注胶是从哪里来的、哪一环节注射的、到底有无危害、注胶行为是否涉嫌欺诈等问题,这么长时间为何没有权威部门去追查,值得深思。
不仅在食品领域,教育培训方面也存在“注胶虾”现象。据报道,浙江省浦江县某“矫正训练中心”自称是对叛逆、网瘾等问题少年进行教育以回归正途的地方,在这里却发生了虐待学生的惨剧,当地的工商、教育部门明确表示“不归自己管”甚至出现了相互推诿现象。政府部门权力划分不清导致的监管缺位,让受伤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受到二次伤害的同时,透支的更是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还有比上述事件更荒唐的。长沙多条街道违规乱收停车费引发质疑,而收费的路路通公司负责人竟称连自己归哪一政府部门管都不知道。
这些年,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的现象日益减少,但是,社会转型期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监督管理在不少领域仍显滞后脱节。有些部门见有利可图时,就第一时间跳出来,而一旦出现纠纷或者事故时,则急忙“脚底抹油”,生怕惹火上身。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对于一些涉及多部门监管的问题,各地常见的做法是由一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发文、专项行动整治。这种做法有时可以发挥集束效应,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很难达到治本目的。实现有效治理,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管理权限,理清责任范围,问责有的放矢,若这些问题含含糊糊,“九龙治水”的结果往往导致互相推诿、塞责。
同时也应当看到,管理与执法毕竟不是机械式行为,即使职权配置十分严密,也难免留下监管盲区,在监管衔接不畅或有交叉的地方,更需要严格的制度设计,使“沾边”的部门积极主动地负起责来。有的地方推行“首问责任制”,就是由最先受理群体诉求的单位负起跟进协调相关部门的责任。只有权责明晰了,出现问题才能做到有据可查,有责可纠。
人民日报七日谈:别让“霸气”变成城管符号
梁昌杰
执法的粗暴与随意,带给市民的感觉是蛮横与荒唐,背后的问题是权力运行规范的缺失、监督的缺位。如果不能通过制度建设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城管的“霸气”就难以消除
城管的故事似乎从来不缺吊起舆论胃口的“猛料”。春节前后,各地城管执法的新闻目不暇接,继曝出陕西城管“撕春联”、黑龙江城管“抢元宵”等新闻后,又惊现郑州城管“投垃圾执法”,每起事件都引来不少“围观”。
有媒体报道,为责令当地某联通营业厅将建筑垃圾清理完,郑州市城管11日上午竟将30袋建筑垃圾直接扔进了营业厅,迫使其停止营业,“有些人甚至故意将垃圾倒出来,弄得整个营业厅都是灰尘,满地砖块”。
以荒唐的“投垃圾执法”来对付“不及时清理垃圾”,这种被网友们笑称为“以毒攻毒”式的执法方式,不仅与城管部门向来宣称的依法行政理念相去甚远,同时更让人们顿增对城管工作的不解与埋怨:影响了市民正常的业务办理不说,还再一次地用建筑垃圾污染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被其粗暴执法的单位生出的只有“怨气”,没有“服气”。
无独有偶,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城管执法人员“正月撕春联”的行为也让人费解。当地城管回应称“春联属于乱贴乱画、严重影响了市容美观”,这种完全不尊重传统民俗与群众感受的说辞,怎能服众?就算城管美化市容心切,也应该先问问市民的想法。
城管粗暴执法带给市民的感觉是蛮横与荒唐,其背后的根源在于权力运行规范的缺失、监督的缺位。如果不能通过制度建设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城管依然会“霸气”十足,蛮横与荒唐的执法闹剧还会上演。
这不,元宵节刚过,媒体就曝出发生在哈尔滨的“抢元宵献爱心”丑闻。双城市城管强取商户摆放在店外的元宵,转身便送去敬老院,这种“另类”捐助方式让人大跌眼镜。尽管相关责任人已被处理,但这出闹剧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社会需要秩序,城市需要管理,城管自有存在的必要,“妖魔化”并不是人们希望的。相反,人们对于城管的任何工作创新都充满期待,“围观执法”、“拍照执法”等人性化的改进就赢得了公众的掌声。
城管的“霸气”仅仅是执法方式或者工作作风问题吗?其实不然。当前城管面临的最大窘境在于,其游离于传统的行政权力架构之外,却又承担着诸多其他部门的管控任务。这种城管立法不健全、体制机制不顺畅、权力边界不明晰的现状,才是城管备受诟病的焦点。但愿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和管理者的自我革命,让城管完成权力与责任、角色与心态,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转变。
人民日报七日谈:“内部文件”何时不再大行其道
潘俊强
舆论监督的力量有时可以帮助一个遭受不公对待的考生,可以揭露“吃空饷”的县委书记之女,但要根治这些不公正现象,则需要健全更加充分的信息公开制度,更加全面的社会监督制度,更加及时的检举反馈制度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2年度公务员招考笔试成绩1月8日公布,考生即日起可以查询成绩。这个时候,对千千万万的考生来说,除了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外,更希望整个招考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然而上周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人为地方公务员招考的面试、体检等环节的流程、标准以及如何监督等问题,多了几分担心,特别是与“内部文件”相伴的暗箱操作,实在令人不安。
据报道,一名报考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的考生李某,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并通过体检,招录单位却录取了第二名考生。该考生举报后,第二名被取消资格,但举报人还是被“刷下”。面对强烈质疑,山西煤监局的回应更“雷人”:“我们不执行招考公告,执行的是内部文件”、“成绩相差0.2分是并列第一”。
公务员考试被称为“玻璃房子里面的竞争”,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通过竞争的方式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这项制度最显著的两个特点。近年来,公务员招考制度在不断完善。统计数据表明,这项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多的贫寒子弟成为国家公务员。公务员招考的公平性、公信力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无论是公务员的招考,还是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首先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地方或者部门有更具体、特殊的要求,也应在招考公告中写明。而山西煤监局不仅无视法律法规,连招考公告也形同虚设。如此招摇过市的“内部文件”,伤害的不仅是报考人员的感情,更是对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蔑视。
当“潜规则”公然变成“显规则”,那么各种“雷人”的言行也就更加有恃无恐了。有媒体披露某县县委书记之女上大学期间就成为省疾控中心有事业编制的正式员工,连续5年“吃空饷”累计10余万元,并于去年毕业后进入该中心上班。省疾控中心竟称这完全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到底是什么样的“内部文件”和“相关规定要求”让违规方如此理直气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如果“内部文件”和“相关规定要求”确系违规设立,那么应该立即清理整顿,并严惩相关责任人,这样才能以儆效尤。
正如有人评论,不能允许以“内部”之名回避外部监督。否则,动辄让来路可疑的“内部文件”说了算,就有滑向“萝卜招聘”的危险。而“吃空饷”所依据的“相关规定要求”若大行其道,那么流失的就不仅仅是财政支出。
舆论监督的力量有时可以帮助一个遭受不公对待的考生,可以揭露“吃空饷”的县委书记之女,但要根治这些不公正现象,则需要健全更加充分的信息公开制度,更加全面的社会监督制度,更加及时的检举反馈制度。
人民日报七日谈:如何走出“禁放”怪圈
肖潘潘
过年的热闹与环保,不是两难,更不是对立。让民意在公共话题中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让传统习俗接纳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才能走出要么禁止要么放任的思维怪圈
仿佛是一眨眼,长达7天的龙年春节假期,就在鞭炮声中热热闹闹地过去了。
然而,同样的热闹,却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据报道,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数据显示,除夕凌晨车公庄站PM2.5的小时浓度峰值一度达到1593微克/立方米。初五当天,北京、上海等各大中城市的环保部门监测出的PM10和PM2.5数值也纷纷“爆表”,甚至超过除夕夜的指数。
过年图个热闹,结果空气污染到“爆表”,还是因为老毛病——燃放鞭炮。一直以来,围绕燃放烟花爆竹,“挺放派”和“禁放派”的争论从未停过。纵观两派观点,无非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挺放派”强调民俗民风,图个节日欢腾的乐子,认为过鞭炮声声,带来的是“喜气”;“禁放派”也是理直气壮,从安全、环境、健康角度出发,认为乱放鞭炮制造的是“毒气”。
“挺放派”和“禁放派”,公说公理,婆说婆理,难分伯仲,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两派人数相差不大。当两派主张对立且旗鼓相当时,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支持一方打倒另一方,更不能搞一刀切,依赖权力强制推行,而应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在“禁”与“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大限度地保障多方利益诉求。
本报曾报道,北京市西城区新海苑小区通过居民自愿决定的方式,成功实现烟花鞭炮“禁放”。这一方式充分尊重小区居民选择权,创造透明、公开的平台,让居民充分、透彻讨论,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禁放”选择,受到居民广泛认同。
令人遗憾的是,时过一年,新海苑小区作出的有益尝试,却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孤零零一个小区的“自愿禁放”,甚至可能无法让小区“独善其身”。怎样在更大范围内推行这一创新举措,才是化解空气监测“爆表尴尬”的一把“钥匙”。
与新海苑“自愿禁放”推广难相对应的,还有“绿色鞭炮”的出产难。鞭炮制造能否摆脱火药的约束?能否设计出新颖科学的电子鞭炮?能否制造出循环使用的环保鞭炮?“绿色鞭炮”这一设想由来已久,但至今尚无进一步开发。其实,将节日需求与环保需求相结合的“绿色鞭炮”拥有广阔的市场,这些想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应该不难实现。
过年的热闹与环保,不是两难,更不应对立。一再交锋的鞭炮“禁放”之争,只能说明缺乏解决问题的支点。“自愿禁放”的基层创新、“绿色鞭炮”的技术革新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让民意在公共话题中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让传统习俗接纳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才能走出要么禁止要么放任的思维怪圈。
人民日报七日谈:干部怎样时时“在状态”
何
璐
节后不能进入状态,贪玩散漫,在一些地方习以为常,简直成了恶劣的“传统”。节后作风问题就是一些政府机关平常慢作为、不作为、懒作为的特殊展示
上周,是春节长假后的首个工作周。七天假期结束,人们收紧节日里放松的神经,提振精神投入工作。然而,一些地方的机关干部,似乎依旧沉醉在过年的氛围中,导致出现一些让人“闹心”的状况。
放完“开门炮”,接着还放假?1月29日,一些到云南泸西县政府机关办事的群众发现,虽然已是工作日,但一些部门和乡镇政府办公室还有人不到岗,只留了几名值班人员。对此,当地督察组解释,平时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工作很忙,没有什么休假,即使是“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期,也因为正值农忙无法放假,所以才利用春节农闲补休。
基层干部确实很累,当地的解释也可以理解,问题是,基层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安排补休,应该有章可循,规范操作,既要关心干部身心健康,更要确保群众办事便利、公务正常运转。比如说,调休补休是不是可以提前做些调研、听证,方案出台后做好公示预告,让群众心里有数,感受到干部在用心尽力做事。
类似“闹心”的状况,还有几个事例。据报道,节后上班第三天,陕西大荔县政府大厅上演“空城计”,3个便民窗口仅一人值班,值班人员称“有的人亲戚没走完”;1月31日,武汉市治庸办对市农业局暗访,发现部分公务员节后上班第一天脱岗拜年„„
节后不能进入状态,贪玩散漫,在一些地方习以为常,简直成了恶劣的“传统”。究其原因,一方面,规章制度虽然要求具体,但执行起来因为照顾人情世故,往往不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刚性的处罚措施以及运动式整治作用有限,“还在过节”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
实际上,节后机关作风是干部日常状态的延续和体现。平日里,一些地方政府就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面对老百姓的事情,总会以“明天办结”敷衍,节后作风问题就是一些政府机关慢作为、不作为、懒作为的特殊展示。
人们对节后种种“慵懒散”状况的议论,指向都是要求机关干部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近年来,整顿机关作风成为不少地区和单位的“开年之作”,明察暗访,奖勤罚懒,力求有声势、见成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正如媒体所言,机关作风懒散屡治难改,从根本上说,是机构庞大,人员冗杂,监督、考核机制不给力所致。形形色色的“推诿病”、“冷漠病”、“漂浮病”,正如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新年伊始,我们期待各地的机关作风建设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更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创新破解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考核监管制度,创造条件让群众更加有效地监督干部,督促干部时时在状态。
第二篇: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改革
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改革
120多万事业单位,3000多万从业人员,900多万离退休人员……在中国,事业单位,这个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正在迎来命运的巨大变化。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正式发布。这一改革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表示,这是继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央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中国社会又一次重大变革。
中国事业单位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样本
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忆及多年前的医院改革,不禁感慨万千。“一路走来,仿佛攻克一个个碉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中医院打破“大锅饭”,按照企业方式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可很快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有些人开始开大处方,多买药,多赚钱。”老中医禤国维说。
吕玉波意识到医院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做法。“我们继续探索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分配制度改革。”
到2000年,广东省中医院将收入高低与工作量和科室的费用控制水平挂钩,分配与医务人员贡献大小和学术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挂钩。如此一来,彻底切断工资和业务收入的直接关系,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作为公益单位,医务人员的收入并不能无限提高。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吕玉波发现,对医务人员来说,能否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要让每一个进入省中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能看到一个铺设好的成才阶梯。”
于是,广东省中医院加强培训等内部机制的改革,把全国著名的专家请进来培养人才,其中国医大师中就有13人。该院医生张忠德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医院要制定这么严格的培养计划?谁不能顺利完成,谁就不能升职称。一些人称其为魔鬼训练,叫苦连天。可坚持过来以后,大家明白了医院的良苦用心。和一起毕业的人相比,我们确实成长得非常快。”
人事制度改革是困扰事业单位的一个难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一潭死水,几乎成了通病。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变“相马”为“赛马”,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了“想干有机会,能干给岗位,干好有地位”的良好的竞争氛围。
医院人事处处长陈裕说:“在医院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他们各有擅长。我们提出了,让合适的人流动到合适的岗位的理念。比如有些人原来做科主任,可大家觉得他更适合搞业务,那就选择更适合的人上来做主任,离开主任岗位的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在医院,上上下下成了常态。” 正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广东省中医院服务患者人数位居全国公立医院首位,年门诊人次超过630万。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9个;近5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而且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类似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试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行业,纷纷开花。比如,2005年6月,江苏省无锡市分别成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管理中心,探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了转企改制的历程,探索事企分离;由台塑集团与厦门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共同投建的福建省厦门长庚医院,被视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典型。
20年酝酿 一朝结果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前期行业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表示。
最早参与到《指导意见》制定工作的朱光明说:“与此前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等相比,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从整体制度设计到政策准备,做的都是最好的。”
据介绍,从2005年起,朱光明等人就已经开始准备《指导意见》,到2011年3月制定完成。
在这过程中,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通过试点,对《指导意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朱光明说,“事业单位改革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然,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积累绝不止这六七年。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截至2011年底,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达90%。
事实上,在本月与公众见面前,《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已于去年3月制定完成并下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
张崇和介绍说,中央建立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为召集人。201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对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各地陆续召开了改革工作部署会议,普遍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序地推动改革。
2011年5月,中央编办印发了《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如今,清理规范工作已基本完成。
张崇和表示,分类工作平稳推进。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分类工作进展较快,两个试点省市基本完成了分类工作,其他试点省市已基本完成模拟分类,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经验。其他地方已着手研究分类工作,有的还进行了模拟分类。“中央编办正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细化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分类目录,指导地方制定区域性分类参考目录等工作。” 改革推进需解5大难点
按计划,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应于2010年底结束并向全国推广经验,但由于遇到诸多棘手难题,试点工作仍未结束。
“事业单位的改革非常复杂,面临的任务也很艰难。”朱光明直言,后续的改革推行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指导意见》的发布,只是一个开始。
目前而言,第一步的困难是分类。“因为这个关系到将来的利益保障,许多单位都想争取归入利益没有损失的分类。同时,地方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和财政结合在一起,政府压力很大。”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最大的风险。”朱光明说。在广东推进事业改革试点过程中,以高校教职工为代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他们认为,若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金将大大缩水。
第三步的困难是与事业单位改革相伴的人事制度改革。
朱光明说,事业单位里存在编制内、编制外的人员,改革任务之一是把这种差别从事实上消除或基本消除,这种改革阻力较大。
“长期以来,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其在编人员均为学校在编人员。如何处理好老员工的安置问题成为了改制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多方论证,出版社找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原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员退休之前,出版社与广西师范大学签订人员借用合同,广西师范大学与其签订派遣合同,出版社与其本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退休后回到学校,与其他退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对于新体制员工,出版社仍继续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第四个就是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朱光明说,事业单位有很强的官本位意识,并且日益强化。“改革成不成功就看去行政化去得怎么样。”
“第五个难点就在于推进改革的组织协调。”朱光明说,“《指导意见》关键在贯彻落实,还需中央加大支持力度,改变一些部门不愿改、不敢改的局面。”
改革需要“长征”的耐心
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家茨姆曼尔对中国的改革十分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德国改革事业机构用了几十年,至今仍在摸索。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更需要耐心,就像完成一次“长征”。
既然路线图已经画好,时间表已然挂出。接下来,事业单位改革将沿着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四分”工作方针有序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这一基调,在记者采访中,中编办的同志始终强调着。
事业单位改革回顾 1995年·拉开序幕
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郑州会议”正式开启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2001年·分领域推进
国家陆续下发关于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区市厅局报刊结构等若干决定,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推进。
2006年·收入分配改革
事业单位开始实施收入分配改革,事业单位随即实行了岗位绩效工作制度。
2008年·117个地级市铺开
国办印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当年底117个地级市开展相关改革。
2012年·公开招聘全覆盖
人社部表示,2012年,公开招聘制度将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
其他国家也在砸“铁饭碗” 德国
与城市交通、水电供应、托儿所、老年护理、垃圾处理等有关的“公共服务行业”都算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在接受私营化改革。德国公共事业单位的雇员虽不是公务员,却享受类似公务员的待遇。调查显示,80%的德国大学毕业生把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雇员看成理想职业。
韩国
韩国的事业单位按照资金和人力资源分为三类:公共企业(如韩国电力公司和高速公路集团等)、准政府机构(如韩国国家养老基金和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和未分类事业单位(如政府投资的研发中心和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等)。韩国的事业部门改革的主要措施和中国类似,包括:合并与取消、裁员、私有化、功能调整、变卖给投资公司和薪酬改革等。
越南
2006年,越南政府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出台了关于公共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机构编制、财务等自主权的规定。越共中央政治局也于2011年提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将一些公共服务社会化,将以往的财政拨款改革成为购买公共服务。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
公务员考试面试五大热点现象解读
热点一:做官高风险现象
【现象解释】《人民论坛》杂志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并认为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是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比如,国土局长的岗位风险系数是6颗星,公安局长的岗位风险系数是5颗星。
【破题角度】本题探讨的是领导干部的管理问题。任何工作失去了风险也就失去了监督和制衡的力量,那么这种权利极易演变为中饱私囊的工具,对这一现象谈认识,考生必须有进行的立场,每位官员就应该有这样的风险意识,只有如此才能放下架子放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然而反观现实,风险是否真的如此之高呢,明显答案是否定的。考生由此可引申出对加强风险意识,完善监管和退出机制等问题进行探 热点二:干部形象测评
【现象解释】山东寿光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形象动态监测评估机制,一时反响热烈,成为公考面试一大焦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破题角度】显然这套题探讨的是公务员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问题,那么考生就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谈一下干部形象测评机制出台的背景及社会原因,再对其利弊进行阐述,也可提出完善机制的建议。
【参考论证】
干部形象代表政府形象,是国家权力运行合理合法性的代言。
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干部,就会赢得群众的拥护、信任和支持,就会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步伐,成为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
反观现实,有少数干部出现不尊重民主、作风浮躁、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以权谋私等行为,干部形象尽毁,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我认为党员领导干部形象动态监测评估机制的出台,起到了较好的警示鞭策作用。干部的言行举止就会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就会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促使真正做到不违规、不违纪、不违法。组织上也可以从中帮助干部及时发现、纠正缺点和错误,这也拓宽组部门考察干部的渠道,有效地避免在干部提拔任用问题上的失误。
热点三:学子裸奔现象
【现象解释】西安长安区某高校,一个男生裸体穿过半个校园为庆祝大学毕业。该男生裸奔时的视频截图被发网上,引起热议。你怎么看?
【破题角度】本题明显讨论的是一种道德尺度问题,那么我们从这一点切入阐明对裸奔行为的观点,并由此引申,谈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深层次的变化。
【参考论证】
这方面的现象,我也有所关注,现在大学校园里有五花八门的裸奔,比如,某大学两名毕业在即的男生,曾经头戴学士帽在校园内裸奔庆祝毕业,并拍照留念;另一大学一名博士生曾以“裸奔”的方式抗议奖学金涨幅太低。我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理智的放纵。
大学生要表现自己的性感和不羁,应该区分时间和场所,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守则。规矩做人既是大学生的传统形象,也是行为规范的要求,光着身子强行闯进公众视线之中,无疑是对规矩的侵犯,伦理的僭越,公序良俗的破坏,人们有理由予以谴责。
“裸奔”折射出的是当今一些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庸俗化。自由开放不是体现在对科学与民主的追求、学术学问的创新,而只是形体动作上的标新立异,它起到效果是哗众取宠,玷污的却是当今大学生的格调
热点四:高速公路免费提议
【现象解释】因为五一期间高速公路拥堵普遍,广州市交委提出建议:所有高速公路收费站在节假日期间对过往车辆全部给予免费放行,每年累计的“免费放行时间”在该收费站法定收费期期满后,由省政府批准向后顺延,以补偿其因“免费放行”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破题角度】高速公路属于政府为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理论上应当提供免费服务,但从现实国情来看,高速免费之路仍然漫长。在这里考生需要谈讨的是高速公路如何合理收费的问题,而不是如何直接免费的问题。
高速公路是现代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收费一定要做到“合理”。这种合理应体现在两方面,即收费标准的合理和收费方式的合理两个方面。收费标准的合理,指在确定收费标准时必须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的造价、里程、投资总量、贷款期限、收费年限、管理维护成本、服务质量水平、社会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收费方式应尽可能采用方便、快捷、科学、准确的收费方式。
高速收费目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高收费与低水平服务矛盾突出;二,以“还贷”名义收费高速还清贷款或超过规定期限后仍在继续收费。
在收费标准方面,一个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就是严重忽略了服务质量水平对收费标准的影响,无论服务质量水平高低都是一个收费标准。这是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状态下导致的结果。高速公路作为一种服务,具有垄断性质,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才能克服市场的失灵,也就是政府对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实行干预。
热点五:体面劳动精神
【现象解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就谈谈你的感想。
【破题角度】本题是典型的针对中央的指示精神谈认识的题目,那么我们的总体脉络即为先阐明对这一指示精神的理解,然后谈其意义,最后谈谈如何让精神落实到实处。
【参考论证】
从尊重劳动到实现体面劳动,不仅是对劳动本体认识的深化,更是对劳动主体认识的质的飞跃。
我认为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应表彰劳动精神。任何一个以诚实劳动为生存发展之资的人,不管从事职业如何,都应当得到社会一视同仁的尊重。
其次,应使劳动者享有平等劳动权利。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应当致力于为有劳动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劳动机会,并赋予他们平等的劳动权利。
再次,应使劳动者得到相应的劳动待遇。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劳动报酬不能维持生活,那么就不会有体面劳动。如今,国家开始着手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不公问题,以逐步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可望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夯实基础。
另外,更应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通过调整再分配格局,为普通劳动者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构建稳定生活的保障。
最后,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国家尤应加大投入,逐步使自己的国民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以下是山东公务员网专家对近四个月来发生的一些时事热点的归纳和概括,在此按照国家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的出题方式,将这些问题展现给各位考生,希望考生能够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关注,进而对面试有所帮助。
1.“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和蚂蚁有个类似特点:具有较高的智商、弱小、群居。你如何看待“蚁族”这个现象
2.由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上海6所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查语文科目,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你如何看待?
3.不少80后晒宝宝一年消费的帖子近日成为关注的焦点:“5000元?上好的幼儿园两个月就要这个数!”“明年宝宝就入托了,又要多支出1000元!”„„各类帖子各有看头,但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养孩子难,不敢生孩子”。网友戏称为“孩奴”,你如何看“孩奴”现象?
5.对火车票售票实名制你怎么看待?
6.对“被就业”现象你如何看待?
7.卫生部拟规定,常规体检取消“乙肝两对半”检查,以保护乙肝患者的隐私权与平等就业权。对此你如何看待?
8.国务院2009年12月1日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近日,湖南省旅游局正式向国家旅游局提出,请求将毛泽东的出生日12月26日定为中国旅游日,你如何看待?
9.《阿凡达》热映后,很多国产影片向这部影片缴械投降,纷纷避开这个电影的档期,有人说中国的文化产业不敌外国,对此你如何看
10.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亲拜大年”活动。这项活动将于春节期间在网上开展。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你怎么看
11.从2009年12月27日“曹操墓”新闻发布开始,到2010年1月中旬连续两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的公共考古论坛,“曹操墓”引发的争议此起彼伏高潮不断。对曹操墓的争论你作何评论?
12.中国籍毕业生张磊毕业于中国某大学,后在耶鲁求学,近日他向耶鲁捐献巨款,有人说他不给国内母校捐款是“忘恩负义”,也有人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你是如何看待的?
13.卫生部将试点遇有急诊,先对病人进行治疗后再进行医疗费用的结算,打破了以往先收钱再结算的做法,对此你有何看法?
14.近日,高锟教授获得诺贝尔奖,高锟教授是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华裔科学家。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位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你对此事有何感想?
15.广州番禺区新打造一景区,园区入口有个“六星级公厕”,名为“舒心阁”。该公厕用掉1斤黄金,建筑装饰十分华丽,内部贴了金箔的间隔显露出金碧辉煌的效果。据了解,它造价高达800万元,入园游客可免费使用。你对该地区打造“豪华公厕”,有何看法?
16.你看过今年的国庆阅兵仪式没有?看过后,你做何感想?
17.你如何看待现在愈演愈烈的酒后驾车事件?
18.《食品安全法》规定明星代言假广告要付连带责任,如何看待这个规定?
19.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近日推广“外语新政”,要求昆明市50岁以下公务员必须学习5门外语,同时掌握计算机和普通话。你如何看待
20.有一个叫蔡伟的三轮车夫,只有高中学历因其对古代文学的特殊造诣,被列入了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如何看待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人才的这个举措?
21.日前,2009年苏州市区58座公共厕所进入投标,共有870人报名,15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其中不乏大学生。如何看待大学生应聘厕所所长的行为?
22.小沈阳在不久前被沈阳市评选为沈阳市的劳动模范。如何看待小沈阳被评为劳模?
23.《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网民上网发帖要实行实名制,你如何看待这一规定?
24.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杨教授的言论一出,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如何看待奥数教育?
24.现在有些地方在人才选拔制度上出现“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现象,你怎么认识?
25.广西恭城规定考上中央级公务员最高奖6万,对此你如何看待?
作为一个政府工作人员,应当怎样对待和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参考答案】(1)必须十分重视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超常事件的一种,往往是由某些未曾预料的因素造成的。这类事件,发生突然,时间紧迫,影响面大,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势必妨碍日常工作的运行。因此,遇事者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慎重对待,及时作出处理。
(2)处理突发事件,要特事特办。突发事件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只有弄清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把握事件的全过程,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对症下药,因事处置的方式,才能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公务员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既要坚决果断,又要谨慎细致。
(3)处理突发事件,有赖于领导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艺术。一般而言,应首先分清问题的性质,并决定相应措施,以免事态扩大;继之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假如你是机关某处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因工作和另一处室的王处长多次发生误会,致使王处长对你的印象极为不好。机关干部轮岗交流,他到你们处担任处长,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追问:如果想改变王处长对你的看法,你怎么与其沟通?
【参考答案】(1)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在工作中,由于各处室的业务范围不同,价值趋向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处室之间由于工作而产生误会甚至发生矛盾,这都是正常的。
(2)因工作而产生的误会,只要不涉及个人品质问题,双方都是会理解的。
(3)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自有他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我们不应该怀疑他的肚量和心胸。作为下级,也不要因为过去在工作上与领导发生误会而心存芥蒂,影响情绪,影响工作。
(4)我想王处长不会为这点小事对我有什么看法的。就是有看法,他也会觉得我这人做事讲原则,工作责任心强。我相信任何一个领导都希望自己的下属具有这样的品质和素质。如果想领导对我有更好的看法和印象,我会一方面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团结同事,任劳任怨,尤其是对王处长交办的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地完成。我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实际工作业绩和同事的口碑才是我给领导最好的汇报。
现在公务员队伍中的女性越来越多,而且很多还担任单位要职,请你谈谈你怎样更新女干部参政的传统观念?
【参考答案】(1)女干部要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自卑感的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情绪容易使自己放弃追求,妨碍成功。因此,女干部要正确地看待和估价自己,努力增强自己的参政意识和能力,要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要有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要甩掉依赖、软弱、自卑的心理包袱,发挥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的性别优势,勤奋思考,以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组织、领导、运筹、决策能力展示女性独特的领导魅力。
(2)注重提高素质,强化参政和竞争意识。在改革的大潮中,女干部面对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除应发挥自身的性别优势外,还要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相关的科技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只有具有真才实学,才能抓住机会取得成功,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女性要真正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在新时代与男同志并驾齐驱,还要特别注重强化竞争意识,具有自信、敢为的开拓精神。
(3)妥善处理家务与参政的矛盾。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已把女性固定在家庭主妇的角色位置上。因此,女干部要在社会和家庭理解的氛围中,要妥善处理好家务与政务的矛盾,既成为一位优秀的干部,又成为一个“好女人”。
(4)各级党委都要重视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是妇女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创造一个妇女参政的宽松环境。各级党委要从民主集中制和保护妇女参政权利的原则出发,在配备领导班子时应确保女干部到党校、干校深造,为更多的妇女参政创造广阔的社会舞台。同时,女干部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克服世俗偏见和不正之风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困难和矛盾中自强,在挫折和逆境中奋争,胜不骄,败不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参政之路。
社会热点解读: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政治体制调整、社会文化重构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同时,各类社会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转型期的酝酿累积也相继浮出水面,并呈现局部“量变到质变”、群体性事件高位运行的时代特征。
回归到公务员面试真题中,综合分析类面试题往往是以近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众多社会热点中以群体性事件考查概率最高,题目类型和角度也变化多样。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就2009年社会热点中的群体性事件,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对参加2010年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有所裨益。
自从1978年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初步确定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至今,三十余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社会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创造出令世界瞠目的物质财富,同时也逐渐出现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由劳资矛盾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近年逐呈爆发之势。
2009年,河北保定棉纺厂千名职工“徒步进京旅游”事件、吉林通钢事件、河南林钢事件、重庆嘉陵工人罢工等群体性事件,都以极其激化和暴力的形式释放出转型时期的社会疼痛。可以说,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目前和未来几十年的一个主要矛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近年来频繁爆发的以劳资矛盾为核心的群体性事件正是以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起点累积而成的。收入差距悬殊、贫富差距过大、劳动环境恶化、就业保障落后等成为工人利益受损并寻求非理性解决的主要动因变化即孕育着风险,转型中的社会摩擦乃至一定程度的激化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难以避免的阵痛。利益分化格局下的劳资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有着其历史性和客观性。
在诸如吉林通钢事件、河南林钢事件以及更早之前的云南孟连事件等经由劳资矛盾引致的群体性事件中,当地产业工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同一化、行动协同化”应当引起深刻的反思。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分化与积压,底层社会潜隐的结构性压力和排斥力量正在增大,且在人与人更紧密联系的互联网时代更容易被激活和表面化,实际上留给社会自主调整的空间已变得逼仄。
从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表层的劳资冲突,深入至冲突背后人与人经济关系的利益矛盾,劳动与资本的天然对立是产业工人和企业工厂主利益不可调和的源头,若又逢弱势阶层与强势阶层之间排斥压力无处疏导,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就成为这股社会压力的可能导向。从转型期中国社会暴露的各类问题及作为代表的群体性事件而言,表面上,是民众缺乏社会安全感、产业工人对企业改制漠视工人利益不满等具体问题;实则反映了民众对既有规制和秩序权威的不认可,同时也暴露了社会法治缺失、企业原罪豁免的利益制衡缺失,根本上是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无法有效协调而引致的压力井喷。如何在社会的运动发展中缓解矛盾、平衡各个群体利益,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任务之一。
现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矛盾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张力需求与生产关系中的局限性,政府首先应该在充当市场第三方发挥协调人的角色中有所作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逐渐成为渐进、有序、可控的过程。企业作为市场运行的主角之一,要求其自我反省与自我约束并非久治之举,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法治完善与秩序重立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可靠保证。
总之,站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必须全面分析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与利益失衡,充分理解和清醒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困境与挑战,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逐步走向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伟大复兴。
“西南大旱中的泼水节”事件是围绕着大旱之年,傣族泼水节的过与不过以及怎么过为核心展开争论的,那么相应的社会上会有很多的声音:支持的、反对的、辩证的等等。既然有不同观点,那么考生就必须辩证、全面、客观看待,进行利弊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通过以下评论,综合各方观点,其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自己的观点:泼水节要过,但是要注意政府在这其间的合理引导,倡导节水过节。而利弊分析、对策表态也已经蕴含评论之中了。
【事件回放】4月将至,泼水节就快到了。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今年的泼水节过是不过?身为傣族的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昨天明确地告诉记者:“泼水节对于傣族的意义相当于春节,泼水节肯定是要过的,不可能因为干旱就取消,至于怎么过、用什么形式过则是另一回事
【观点概览】
评论一:出于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泼水节要过,但是政府如何在这人畜为水而嗷嗷待哺的艰难时刻,倡导、引导人们过好这个节日才显得无比重要。【观点一】否则,一边是受灾众生长途跋涉寻找生命之水,另一边却把大盆大盆的清水付诸大街之上,是任凭谁人都无法安之若素的情景。【从反面对“政府不加引导的泼水节是不行的”进行阐释】“做最坏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数千万同胞怎样度过百年大旱难关,是摆在所有人面前更为紧迫的大事。
然而,如果百年大旱真是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那是不是表明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避免?如果说要赋予泼水节新的涵义,那除了当前要努力解决好燃眉之急,更要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水利欠账是否早已频频报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的水利设施都在吃老本,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水源很快枯竭,从而演变为今日措手不及的旱灾。【警示和反思】西南大
旱中的泼水节,无疑应该具有比祈雨更深刻的意义。
评论二:面对天灾,反思我们的节约用水习惯固然没有错,但让一个民族取消一种民俗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就太过于“权力万能”了。【观点二】
西南地区各极地方政府最该拷问的便是自己的水利建设。据报道,西南地区许多基层村镇不仅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而且已建成工程“跑冒滴漏”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基于此,对于此次旱灾,我们应该有“对症下药”的反思:地方政府有没有疏忽当地的水利建设?有没有一味的追求“快捷GDP”而放弃掉对基本设施的投资?【从反面论证政府的作为】
必须要厘清的是,泼水节本身没有错,更与旱灾的出现无必然的联系。我们也不应该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左倾化为“一人得病,全体吃药”的偏执。相反,越是在这样紧要的时候,越要强调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毕竟这些东西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阐述观点二】
【事件回放】3月12日,天涯社区出现一篇名为《中国第一个全裸的乡政府》的帖子,发帖人称,近日,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在网上详细公示了今年1月份的公务费开支。帖子称该乡除各部门预算公开外,甚至党政机关购买矿泉水、瓜子花生、1.5元的信纸等都在公示之列,被许多网友盛赞为财政公开最彻底的乡政府,说值得推广。
打开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政府网站,《白庙乡2009年财政决算情况说明》《白庙乡2010年财政收入项目表》《白庙乡2010年财政预算支出项目表》《白庙乡政府20101月定补优抚金发放花名册》等各种财务收支报表,大到近40万的社会保障,小到每个在职人员工资补贴情况,甚至开会购买的信纸1本1.5元等都在公开之列。
【观点概览】这一事件是围绕白庙乡在网上详细公示了公务开支,而且细致程度空前来讨论到底应不应该公开,公开的程度及意义等问题展开的。对此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华图摘取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
评论一:一个乡政府竟能将机关财务公开精确到5毛钱支出的一笔信纸,而网上“晒账本”详细到每一笔费用支出的时间、金额、事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安排人。政府如此公开透明,一时间“全裸乡政府”名声远扬。【事件描述】
然而,还是验证了“墙内开花墙外香”,作为最应该知道、也最能发挥监督作用的当地群众,却是“近水楼台不得月”。“绝大多数乡民表示不知道这件事情”的背后,是该乡政府办公地前的财务公示板上的“查无此账”。【反面论述】
相对于政府在网上“晒账本”,当地老百姓更关心集资修建公路、供水工程何时能投入使用。这也更揭示出“全裸乡政府”的形式大于效果。一个月开支不敌一个家庭月支出(仅为8240.5元)的“窘态”示意我们,该乡即为一个典型的贫困乡,其“全裸公示”不排除穷则思变下以作秀吸引眼球!【观点一】
果不其然,张书记说,公示以后焦灼地等待进入白庙乡的第一笔资金或第一个投资项目,并希望有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来到他们白庙乡。感谢张书记的坦诚,让我们看出了一个贫困乡脱贫的焦渴。也许别的地方可以用更多惹眼的便利招揽投资,而贫困乡除了有一股热忱,恐怕就剩下如此“脱裤子”式的表清白,并以此作为吸引外资放心投资的一个“法宝”。令人忧心的是,这一招儿管用吗?如果扶贫资金或投资项目迟迟不来,“全裸”公示又能坚持多久?【阐述观点】
“全裸乡政府”居然是一场行为艺术,虽然让人感到有被捉弄的羞恼,却又不忍心去批评他们。【表明态度】
评论二:网络上叫好声一片,进而凌厉地追问:还有多少地方政府敢于“全裸”?这些简单的类比式追问,直接将“全裸”乡政府推上了不义的风口浪尖——白庙乡政府财政公开了,其他的乡政府呢?推而广之,更多的地方政府怎么办?但问题是,这个“全裸”乡政府真能算一个财政公开的模本吗?【抛出论点】
财政公开透明,一直是令公众纠结的话题,也是民主监督举步维艰之处。眼下的难处有三:一是大多地方懒得公示,谁也不知道钱怎么花的;二是有些地方在代表的质询下,部分公开,其结果无异于不公开;三是少数地方积极主动公开了,但内容晦涩难懂。政府要阳光,公开公正是个主线。但公开不是个次优选择,不是“总比不公开要好”的价值判断,而是基于制度作出的程序性安排。【观点二】
基于民主内涵的政府信息公开是什么?形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合乎法律制度的内容。我们呼吁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财政信息公开,但是,如果公开就是“盗亦有道”的逻辑,或者“浪费一包好烟总比浪费两包强”,则这样的公开不仅悖逆了民主法治的基本底线,更可能成为潜规则招摇出山的无耻盖头。【表明态度】
评论三:无论从公平还是透明的角度来说,大胆将行政开支公示到如此细的程度,这终归是一种进步。【观点三】就算是公示的款项不一定完全准确,纳税人起码知道自己的钱花到哪里去了?也是一种前瞻性做法。
所以,真要推广“财政公开最彻底的乡政府”,仅仅有当事人大无畏的探索和改革勇气是不够的,上级领导单位更应该为这种行为,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在透明作风、保障群众享有幸福有尊严的生活等成为施政要求的今天,地方政府更应该从耐心服务、遵从这种行政服务理念,踏踏实实为这种公示行为的落实开展创造性的探索,为探索者出台保护性的积极措施。【提出对策】
出台制度性措施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保护改革者,其二就是向那些拒绝公示、不敢公示的保守主义者,敲响透明行政的警钟,向坚挺的顽固势力进行不留情面的行政敲打,为透明行政的实施扫除障碍,提供积极持久的原动力。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尽管有的公民向政府提出过“看账本”的要求。但是公民“看账本”的程序比较复杂,公民“看账本”存在时间长、耗费精力的问题。特别是查看“三公”消费等敏感信息时,政府部门往往会制造重重障碍,使公民难以如愿。这种被动零星的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工作效率低下自不待言。而白庙乡政府一“脱”到底,以“全裸”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和产生的反应,再次验证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观点四】
如果公众在家里轻点鼠标就可以查阅政府账本,既没有机关高楼大厦的威严,又具有快捷方便的优点。如果更多地方政府敢于公开政府信息特别是“三公”消费这样的敏感信息,让民众从微观角度了解纳税人的钱花到了哪里。这样,公民不仅可坐在家里履行监督职能成为可能,也是树立政府公信的重要契机。【最后表态】
第四篇: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考试类型分析
分歧(沟通)类
与单位领导或同事在工作上出现意见分歧是非常正常的,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会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一、尊重和理解对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会尊重一个对他人不尊重的人,只有尊重对方才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平等沟通交流的环境,从而有可能解决分歧;同时,领导者是代表单位或组织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领导也是对单位和组织的一种尊重。
二、审视自己(如果是另外两人的分歧,不牵扯自己时,就应该加强调查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数时候,分歧的产生只是由于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别人的观点不一定就是错的,自己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在尊重对方,积极吸取对方观点中可取之处的同时,要认真的审视自己,分析自己在对待这个问题时是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果发现有错误,我会及时改正。
三、加强沟通。沟通是消除误会,解决分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的观点是对的,我会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真诚的与对方沟通,尤其要注重沟通的方式方法。如果达成共识,那就按双方都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如果还存在异议,除了明显的违规违纪行为我会坚决抵制,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外,我会本着求同存异的工作原则,按领导的意见,认真将工作完成。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领导安排的工作要认真及时地完成,完成过程中遇到与领导指示不相符的问题,要及时与领导沟通,争取用最佳的方法圆满完成。
应急类
作为一名 工作人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能慌乱。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置此类问题,防止(或确保)……。
一、迅速向上级汇报情况(或请求上级帮助或请求有关机构救援)。向领导做好解释工作,并保证自己会处理好。
二、及时处置现场情况(如果有预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人员伤亡的及时救治(如果问题较严重,要定时与上级保持沟通,不断报告现场情况),安抚现场人员情绪(承诺损失赔付)(注意分工协作),对提出的意见及时办理处置,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不要忘记对提供线索或提出意见的表示感谢);如果是他人责任,成立调查组,对于事故进行调查,形成报告。
三、事件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此类事件应急预案),防止此类事故发生,向领导做好汇报工作,如果是自己的工作失误,要勇于承担。
结合几年以来的工作经历,遇到此类问题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怕领导批评、不怕承担责任,是自己的失误,不能推诿扯皮,推卸责任,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最佳的补救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言语理解与表达类
对于这种现象/问题,我有以下几种看法:
A、对于好的现象/正确的评语的回答:(1)肯定这种现象/这句话;(2)发扬这种现象,对社会有什么影响(3)如果我是一名公务员应该怎么做;
B、对于不好的现象的回答:(1)否定这种现象,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3)如何解决这种现象;
(4)如果我是一名公务员又如何做;
C、辨证问题的回答:(1)一方面(好的或者坏的);(2)另一方面(好的或者坏的)(3)总之(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够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策类
对于这种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采取措施:要分清楚轻重缓急,急的、重的放前面回答(紧急措施),轻缓的措施(长远措施)
最后,我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开展类似的工作积累经验。
组织协调类
上级或者领导将这项任务交给我说明了领导或者上级对我的信任,同时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好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完成这项工作。我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这项工作。
1、活动(会议、活动、旅游、比赛等)前的准备工作。确定活动举行的地点、明确活动举行的时间、通知需要参加(活动、会议、旅游等)有关人员及注意事项、准备好活动(会议、活动、旅游、比赛等)需要的物品如(根据不同对象随便说几个就OK了)、安排好有关人员的住宿和就餐(如果需要的就回答这句)
2、召开活动(会议、活动、旅游、比赛等)前的动员大会。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告之有关的注意事项和问题。
3、按计划组织实施(会议、活动、旅游、比赛等)在几乎实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出现突发事件要及时处理,必要的时候要请示领导。总之要努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4、总结:将这次(会议、活动、旅游、比赛等)的有关情况形成书面文件呈送领导审阅。
压力性问题类
安全的方法就是不直接谈你的对策,而是先讲出原则,实际上就是避而不谈的策略。(1)在背后议论别人(特别是别人的缺点)本身就是不尊重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是不可取的,所以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如果领导的能力比我低,我也不会因此而轻视他。既然他是领导,那一定有他成为领导的原因,无论怎么样,尊重领导是起码的上下属关系所要求的。同时,自己还是应该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那是对自己的负责和对职业的尊重。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的,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3)如果领导能力比我强,那我更应该敬重他,把在他手下工作当成一种学习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一定要多向他学习,取其之长、补已之短。平日做个有心人,从细微处学习一点一滴。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有一个能力比自己强的领导,我一定成长得更快。
分析两种观点类
一、首先说明两种观点的关系(相互矛盾或不矛盾、相辅相成)。
二、分别解释下两种观点或引申的社会意义。
三、总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又要。。
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 问政于民——问出的是民主决策,问出的是政府虚心纳谏的胸怀。
政府问政于民,以知施政之得失。现今政府重大决策出台之前,比较注重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这是确保政府决策顺应民意、减少决策失误的重要举措。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习惯于关起门来搞决策,没有敢于纳谏、从善如流的勇气和决心,“问政于民”的形式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所以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都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体察民情、倾听民意、集聚民智,尊重客观规律和群众意愿,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坚持问政于民,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问需于民——问出的是百姓期盼,问出的是政府造福百姓的承诺。
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关举措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问需于民,以知群众所需所急。“问需于民”不能只是问问而已,更重要的是对老百姓所急所盼,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落实。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路线,了解真实情况,在群众中调查研究,真正做到“用脚决策”,倾听民声,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问计于民——问出的是民意汇集,问出了吸收民智的通道。温家宝总理说过:我们有13亿伟大的人民,如果13亿人民都能为国分忧,我们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如果13亿人民都能团结奋斗,我们的力量就能强大很多……
“问计于民”揭开我国政府自身建设崭新的一页。表民情,听民声,聚民心,集民智,把亿万群众的心声和智慧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为破解百姓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出主意想办法。把各项重大决策更加切合实际,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实践,并建立与民意互动的长效机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三问”清晰地传递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建设前行的足音。
第五篇:2011 新疆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
2011 新疆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稳定物价 保障民生 新疆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 热点聚焦】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所做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 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 和监管,要在 2011 年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4%左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前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4.9%左右,物价继续在较高位运行,给低收入人群生活带来更大压力。3 月 25 日市政协召开“关注价格走势,谋划有效应对”常委专题议政会,就控制通胀、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建言献策。压缩商业环节利润 委员们认为,物价上涨的引发因素包括货币增发、制度原因、成本上升、境外输入等。“钱放在银行里贬值,又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周立群委员表示,现在居民的钱没有办法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应有 的增长,抵御通胀的能力非常弱。因此在金融服务方面应该设法多打通一些渠道,使得老百姓储蓄保值和增值的能力 能够更强。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压缩流通环节的利润同样重要。政协委员任先正举例说,一台松下 50 寸最新型液晶电视,市场销售价 1.3 万元,苏宁卖 1.1 万元,京东等网店卖 9399 元,中间利润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让老百姓最终得益,就要在商业环节上压缩利润。” 委员们提出,让群众财富“少受损,多受益”,还需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 提高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同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抑制房产价格过快上涨。抑物价还需加快转型 在通胀压力逐步加大的情况下,上海的工业企业承受了比全国更大的差价压力,未来上海的工业企业还将比全国 承受更大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政协委员王志雄提出,在制约通胀的因素中,转型发展是地方政府可以主动作为的。沈祖炜委员也认为,国家的 宏观政策调整起到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作用,而上海所能做的,应该是通过产业政策来扶持特定产业、发展生产、平准 均输。委员们建议,进一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弱化因能源、原材料上涨推动 PPI 上升,进而推动 CPI 上升的传导过 程,弱化并缓解价格上涨中的生产成本因素。政府可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成立相关的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资金投 向新兴产业。【关键词】 通货膨胀 改善民生 政府调控 市场调节 【背景链接】 2010 年 11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条: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 施。【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从我几十年的政治生涯我懂得,两个问题可以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以致政权的巩固,一个是贪污腐败问题,一个是物 价问题。我是从这样高度来看待物价问题的。因为我们大多数群众生活的水平还比较低,价格的上涨,特别是日用生 活品的上涨,对他们影响很大。——温家宝 原因 通货膨胀不仅会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还会动摇公众对生活稳 定的信心。首先,通货膨胀会使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水平下降。近期价格快速上涨的商品,越来越多地涉及日常生活。价 格大幅上升,会迫使部分收入较低的家庭减少购买量,降低基本生存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其次,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面临新的阻力。通货膨胀会给一些企业的经营带来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会直接转移到工薪阶层身上。一方面,相对于资本要素所 有者,工资收入者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往往被迫承担通货膨胀的大部分成本。另一方面,相对于资本与技术较为雄厚 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更容易受到通胀的不利影响,这将导致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劳动者增加收入的期望难以实 现,甚至不得不在一定条件下接受工资的下降。最后,公众的生活稳定和幸福感会降低。通胀现象强化社会对通胀的预期,而通胀预期又会加大实际通胀压力,这种不良循环会动摇公众对生活稳定的信心,更会直接削弱各个阶层过日子的幸福感。对策措施 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关键在疏不在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加供给,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控制物价的关键在农业,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国外价格对国内价格的传导。加大农业基础投入,是求解物价问题的一 个重要基础条件。在农业上做文章,其实就是要追求农业部门的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供求平衡。其次,控制货币供应,从源头上控制物价上涨。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激增,加上国际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通胀,是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所以,适 当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货币使用成本,防止输入性通胀的冲击,应成为控物价上涨的源头性措施。再次,采取综合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针对城乡低收入者、在校家庭贫困学生等特殊群体,地方政府应采取灵活有效的帮扶、补贴等措施,使他们的生活 水平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切实履行保障民生的职责。1 最后,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价格稳定,保障民生。有关部门应继续运用财政、货币、行政等手段,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均衡,合理控制流动性,加强市场价格监 管,防止游资炒作,加快建立包括金融、工商、物价等部门在内的价格预警和调控机制,用足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对 肆意炒作生活必需品等违法行为给予严惩,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依法及时冻结涉嫌囤积居奇者的有关银行账户,扣押、拍卖囤积的农副产品。【一句话点评】 稳定物价保障民生,不仅要用政府的手,也要用市场的手,两手都要抓,但市场手要硬。责任 期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与会者讨论的问题之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 障水平”.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连称惭愧。“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 食品安全的问题。”因此,山西同学在申论备考中要对“食品安全问题”予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监管落后。食品安全工作年年提,但各种事故仍然频频发生,“苏丹红、毒药火腿、三鹿奶粉”事件让 人们不寒而栗,我们遍查食品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要发现一个盲点还真难。纵观以往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 难发现,有关部门总是在放 “马后炮”,当“事后诸葛亮”。虽然事故发生后,各级有关部门都行动迅速,查禁措施 也十分得力,但大都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管,总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才突击行动。
二、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较松。在中国,之所以出现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与法律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 是有关系的。当 企业违法时,中国法律对其的处罚是: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 付价款 10 倍的赔偿金。这种标准的处罚丝毫不能威慑到企业
三、检验制度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只是注重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检验,对之前的过程不重视。目前我国只是注重 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检验,对之前的过程不重视。对于土壤质量、生产基地的安全;生产过程中物资投入的安全,如农药、饲料、灌溉水的安全等;生产管理中的安全检查存在漏洞 解决食品安全的措施
一、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要抓好食品安全工作,首先要致力于完善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健全的 法律体系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之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是因为 欧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制定详细、执行到位。借鉴欧盟的经验,我国应该在实践中对《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加以细 化和具体化,且确保执行落实到位。此外,还应在国家层面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在全国 统一执行,同时明确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严 格执行问责制。
二、建立全过程产业链监控体系。食品企业在发展壮大中,不能忽视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监控。“从生产资料如水、土壤、饲料开始,就应该加强监控,不能等到进入市场时再检测。”因此,要加强对四个环节的安全进行检验:一是土 壤质量、生产基地的安全;二是生产过程中物资投入的安全,如农药、饲料、灌溉水的安全等;三是生产管理中的安全;四是进入市场时的检测
三、及时提供更透明的信息。食品安全的“祸从口出”也较多,造成了广大市民不必要的恐慌。因此,要把 食品安全问题真正解决好,必须有专门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渠道,由真正有监管权力和资质的部门负责对外发布相关 信息。【背景链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正在组织开展《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北京的交通问题受到世界瞩目。2010 年上半年,北京平均每天净增 1900 辆机动车,增速惊人。按照这个速度,2015 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 700 万辆。仅 2010 年上半年,北京市机动车增加近35 万辆,相当于半年增加了一个石家 庄的机动车保有量。【标准表述】 意义理解 堵车是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和副产品,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应该具有大城市级的文明素质,自律交通行为,对于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高度忍耐性。全社会应注重交通安全,文明参与,创建和谐交通社会。交通安全是交通系统运 行水平的综合体现,社会各阶层应充分重视交通安全,文明参与交通,用安全的交通保障交通的畅通。原因分析 一是交通拥堵是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组织管理和控制以及不文明的交通参与的综合作用等因素的结果。交通拥堵是交通需求大于交通供给形成交通瓶颈的结果,交通瓶颈的形成来自于城市规划。二是世界城市的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文明和习惯决定了交通特性。由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如逆行、乱穿道路、闯红 灯、频繁变道、越线行驶、占用紧急行车道等违法行为形成的交通秩序将杂乱无章、事故多发,是造成临时交通拥堵 瓶颈的根源。三是许多大城市机动车每天还在以成百上千辆的速度增长。车多,路少,这是堵车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对策措施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个世界难题。我国人口众多,当前又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堵车之“痛”越来越为人们 所关注。北京应当用市场手段迎接“后限行”时代的挑战。解决北京交通拥堵,总的原则是运用市场手段迎接汽车保有 量持续增加 的挑战,并针对高增长、高密度、高密度的特点,对症下药,给道路“梗阻”去根儿。第一,北京 13 个重点区上调停车费的试点举措应当稳步扩大,在为期两年的限行结束后扩大为整个二环内的中心 城区,建立起阶梯式停车价格带,四环外的小汽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点的停车价格凭当日公交车票控制在每天 2 元的水平,而中心城区的停车价格则按照前半小时、第一个小时、第二个小时的递增原则大幅度抬高。第二,结合汽车税制的改革,重新分配汽车使用环节缴税的比重。比较美国、德国等国家可以发现,中国的汽车 家庭在购买环节和保有环节背负的税在全球也是数得着的,这不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与之相反,我们在使用环 节的税却偏低。我国的汽车税制应当降低购买、保有环节的税赋,提高使用环节的税,让多开车多缴税、少开车少缴 税的理念深入人心。2 第三,打造绿色出行的另外一个突破口是发挥好自行车的作用。一方面,应当在二环内中心城区的公交换乘点推行自行车租赁制度,像公交的低票价制度一样,把自行车日租金 控制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下大力规范电动自行车使用,严查超速、违规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辅路建立有硬隔离栏杆的自行车 道,使自行车出行更安全、更快捷。2011 申论考试热点:城市交通建设 中秋节前周末的一次大堵车促使舆论焦点对准了北京等大城市的堵车问题。最近,包括几位国务院参事在内的专 家也就缓解大城市拥堵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建议。【思路点评】 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不能只针对私家车等社会车辆,公车的治理与改革 改革绝不能成为治理的死角,二者不 改革 可偏废其一。【答题框架】 1.对于城市拥堵因素中公车和私车各自应占的比例,目前没有也很难做出精确的估算。但是人们对公务车辆使用 强度高、特权车加重拥堵等顽疾早就心存不满。2.以公务车改革为突破口,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的拥堵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和作风的转 变。3.长期限行又不影响办公效率的,应按规定拍卖减负;公务车维修保养费用过高的,应当包干定额。总的原则是 在有限的道路面积上,不但要降低公务车的数量,还要严格控制、监管其使用频率、效率和成本。力争让各级公务员 乘公交出行、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风气,成为公交出行比例中最先提高上去的部分。长远看,应当坚决深化公务车 改革,通过严格管理杜绝公务车成为特权车;应当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大公车改革步伐,严控公务车数量,使 公务车数量逐步减少。很多机关的公务并非一定要坐着公务车才能办,短途骑车、步行,远途则乘公交或者拼车,公务员必须把公事乃 至私事一定要驾、乘公车去办的潜规则丢在脑后,这是政府机关转变作风的重要一环。作为公务员,更有责任在公交 出行上率先垂范。4.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几点建议:(1)坚持交通规划先行,积极疏解城市功能,着力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2)加强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公交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交通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在全社会倡导“绿 色出行”。(3)重视解决影响公交吸引力的相关问题,努力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和效率。(4)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小汽车出行向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转移。(5)积极推动慢行交通建设,努力促进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回升。要给予自行车交通以更多的路权,尽快着手恢复 城市自行车交通网络建设。近期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1、双汇瘦肉精事件
2、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
3、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
4、多地曝用牛肉膏让猪肉 变牛肉多吃致癌
5、黑芝麻浸泡成“墨汁”疑染色
6、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事
7、染色馒头事件
8、沈阳毒豆芽事件
9、宜昌毒生姜事件
10、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
11、合肥染色蛋糕事件
12、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被曝或含荧光增白剂 存致癌因素
13、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
14、广东中山查获 1325 公斤“墨汁粉条”
15、重庆一公司购 26 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被查获
16、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浸泡多次仍掉色
17、珍珠奶茶 吃珍珠等于吃塑料 相关文件近期,国内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在经历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对食品安全已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然而,无良商家仍然一次又一次地铤而走险。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商家漠视产品质量,赚取黑心钱呢? “惩戒过轻,没有起到震慑作用!”记者昨天从某知名网站上发起“食品安全靠谁来维护?”的调查中获悉,超 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是由于惩治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对违法企业没有威慑力。有法 律专家指出,即将于 5 月 1 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新刑法”)对食品安全违法者“重治”,尤其是新增 设了“食品安全渎职罪”,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施加更大的压力,为食品安全构筑 法 律 屏障。警告、罚款、整顿都不足以压制利欲熏心 日前,广州知名连锁面包店“甜心客”被媒体曝光大量使用过期面包回炉再造,事件被披露后,广州执法部门马 上进行了调查和查封。记者昨天获悉,目前对“甜心客”的处理结果已出,据广州海珠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品牌企 业已自行关闭其 15 家门店。而对于该企业,有关部门将按违反食品安全法最高情节进行处罚,没收该店非法所得和生 产设备,并建议市质监局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并处以货值约 11.5 万元的十倍罚款。“11.5 万元的 10 倍也即是 115 万元,对于一家拥有这么多连锁面包店的食品企业来说,这样的处罚力度还不够。” 广东食品企业一位资深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食品造假、生产问题食品的处罚力度还够不上“重典”,对企业、行业无法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据了解,按照现有食品安全法的体系,监管部门即使平时监管到位,也只能警告、罚款、整顿。今年两会时就有 代表举例说明,豆制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如大肠杆菌超标,找不到罚则。发生食物中毒,如果检不出致病因素,也 没有罚则。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而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食品安全法中,也只是规定其直 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3 “正是因为违法成本低,所以一些食品企业甚至大企业,都不惜以身试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教授郑风田就指出,当前我国对违法商家惩罚力度很弱,比如像欧美这些国家,一旦出现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这 个公司可能就要倒闭了,但是在中国,出了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有些公司一复牌还可以继续运作。他认为,我国对食 品造假者没有进行重惩重罚打击,“整体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包括有一些政府部门可能就是满足于罚款,企业被罚款 后接着又继续造假。”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软肋在于处罚的力度太小、太软,太模糊。该人士举例称,根据食品安 全法,“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除了可能追究刑责之外,没 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食品原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 1 万元的,并 处 10 万元罚款;货值金额 1 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 10 倍以上 20 倍以 下的罚款。“这样的经济制裁力度,实在谈不上从严、从重,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大小不同区分对待。”他进一步解释,国内 不少规模企业,每年销售额都在几千万甚至几十亿,像蒙牛、伊利等更是超过 200 亿,如果按批次金额处罚,毫无警 示作用。”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多个国家对食品安全事件均采用不留情面的“重典”。去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 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其他州相继发现受污染饲料。事态发生后该国政府启动追溯机制,违法企业 很快浮出水面。对于这次二恶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则拟提出民事赔偿,数 额可能高达每周 4000 万至 6000 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去年 8 月美国发生因沙门氏菌污染而召回 5.5 亿枚鸡蛋的事件,国会法律委员会决定修改法律,新法中对犯罪者 的指控将包括对生产者、上一级母公司和销售商的全面执法,无论哪一个环节导致食品、宠物食品和添加剂的污染、掺假和恶意误用,都将在惩罚之列。其中,明知故犯的企业主管和个人,将被判处最高十年监禁和不封顶数量的罚款。有关人士建议,立法机关应审时度势,加大和强化法律处置力度,让有关企业在食品违规问题上不敢想、不敢做、不能做。5 月 1 日实施新刑法:食品安全犯罪也要判刑 最近,国务院以及多个相关部门连连下发多个文件和通知,并部署了一系列动作加大力度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也强调,要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重典治乱,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即将于 5 月 1 日实施的新刑法,特别修改和增加了多项涉及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惩治力度的规定。”广东省质 监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新法出台使对食品安全违法者的处罚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据介绍,刑法修正案(八)删除了“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的“拘役”,意味着食品安全犯罪最低也将被 判处有期徒刑;对于罚金,也没有规定数额上限。新刑法还规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 者死刑。同时,新刑法加大了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原来刑法中罚金数额限制的规定取 消,明确对造成食品中毒事故、人体健康危害的行为,除追究刑事责任外,将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新刑法从立法的层面应对千家万户都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这点是值得肯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特别 指出,新刑法中增加了一条规定: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 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些 举措都有一定威慑作用。” “食品安全渎职罪”的增设尤其有重要意义。有专家认为,只有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施加更大的压力,并通 过他们将这种压力传导到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才能从源头和过程上保证食品的安全生产和规范流通,为食品安全构筑坚实有力的法律屏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认为,治理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问题,必须认识到我国各食品监督监管部门权利职责分 工不清是不可忽视的顽疾所在。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伟东也认为,加大处罚力度只是一种方式,更根本的方面可能还是涉及企业的生产、消费、公检法打击、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良性关系等。” 经济 学家马光远建议,发动全民监督食品安全,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励基金可由那些有不良记录的食品生 产企业拿出。食品安全建议 生活中您是否有听过这样的经验之谈呢:蔬菜买回去要用水浸泡着,是撒过农药的;特粗的黄瓜不要买, 那是激素催的;买 肉要看清,瘦肉精会致病的;买菜一定要捡有虫的买,这样的才没毒啊……对于这样的经验 之谈,并不是无稽之谈,更不是 危言耸听,而正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客观存在,而这些客观存在只是我们生活中 需要注意的一小部分,更残酷的真实事件 也在不断的发生着,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于报端, 毒米,毒面,毒 油几乎年年“东窗事发”.从“问题奶粉”到“苏丹红”**, 从劣质火腿肠到各种方便食品,无一不有.这 不禁使广大消费者心存疑虑,我们身边还有安全食品吗?这些问题食品不但 危害了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还令广 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产生心理上的恐慌.许多现代病和人们的饮食有直接关系,食用 这些有毒食品即使短 时期没有暴露问题,但长期食用导致有害物质累积,而人体又无法代谢出去,最终会严重危害健康, 4 同时还 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事实不仅仅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忧虑,更应该让我们通过这些由于食品安全 问题而致病致死的案例之中得到一个结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隐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很危险的“谋杀者”, 为了我们的 生命,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必须关注,监督,提防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为有效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老百姓的生 命健康,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我建议: 一,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该:1,建立组织,制定各项食品卫 生制度.2,加强内部卫生知识培训,增强 从业者的卫生意识,自觉遵守各项制度,规范,消除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增强食品 污染的机率.3,加强内部 检查,落实各项制度,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及时消除.4,开展各种认证,规则发展,提高产品档 次.5, 加强行业自律,合法经营,诚信经营.二,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以长期食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为前提,对营养指 标,农药兽药残留,食 品添加剂,微生物及毒理等各项指标制定严格的限量标准.三,制定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强制执行 食品安全标准,明确原料供应者,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销售企 业,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自应承担的法律 责任.四,建立市场“准入制”,正着手对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重新审核,无证,无照企业一律 取缔.五,杜绝“ 罚单”成为 “许可证”的现象.对无视食品安全的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大幅提高其违法成 本;对危害范围广的,社会影响大 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对再次违法的,要从重从严处理.六,完善食品监管体系.对农产品进行有害物质检验,把好原料关;提 高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门槛, 采取对出厂的食品必须标明各种成份等手段,把好生产加工关;加强对食品销售企业的 监管,把好流通渠道 关;保证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把好检测关;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大对食品安 全的 监管力度,并对监管失职的责任人员要追究责任,把好管理关.七,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市民食品安全意识,使有 害食品人人避之.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库,公开食品安全信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情 况 并参与监督.对食品安全合格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宣传,对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企业给予批评和公布,出现 重大安全问题的 企业及责任人不得再从事食品行业的经营及工作.同时,要破解食品安全的困境,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不单单 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不能靠监管部门凭空想,它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需要有全体 民 众的集体智慧,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说到底,食品安全的最终实现,是需要切实的措施和行动来保障的.近期食品安全问题事件 “染色馒头” 2011 年 4 月初,央视报道,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超市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 人体造成伤害。而后,温州等地也发现类似染色馒头。“牛肉膏” 牛肉膏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市场上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 肉“变”成牛肉。2011 年 4 月有报道称南京市场“牛肉膏”疯卖。“毒生姜” 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对生姜进行熏制,使正常情况下视觉不够美观的生姜变得娇黄嫩脆。2011 年 4 月 15 日,湖北省宜昌市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 公斤。“瘦肉精”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例如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及克伦特罗(Clenbuterol)等。将瘦肉精添加 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今年 3 月,媒体报道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 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近期,频繁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再次触动了消费者脆弱的神经。当消费者把矛头对准了超市、企业、商贩的同时,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拷问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对企业 社会责任的期待也增加了一层。人们不禁要问: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现有监管体制下, 食品质量安全屏障为何屡被突破?如何从根本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标准要细化也要进化 4 月 11 日,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违规加工生产的“染色馒头”被曝光。据调查,其违规行为至少有两条,一是在 面粉中非法添加山梨酸钾、色素、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剂。二是将超过保质期的馒头回收重新制作新馒头。“到底加多少玉米才叫做合格的玉米馒头?目前依然无标准可循。国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剂管理规范的时候,也没有 把餐饮食品纳入应用范围当中。没有要求这些无包装产品制定严格的食品标签,没有要求这些产品说明其中到底添加了 什么、加了多少、主要成分是什么……总之,监管部门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生产企业也没有准确的规则需要严守。” 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据了解,目前对于包装食品来说,大多数产品都有相关的产品标准,并印在包装上面。然而,馒头这类没有包装的食 品,包括饭菜、小吃等各种餐饮产品,大部分没有产品质量标准。这就造成一个执法的空白。这引发了消费者对非包装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的高度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已达 80%,日本国家标准有 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而目 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为 60%。专家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依然存在数量偏少、标准陈旧、与国际 接轨程度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食品监管标准严重滞后。一方面我国的标准太老太少,未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 我国食品标准太多太乱,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各标准间重复交叉、层次不清,而且同一个产 品甚至有几个互相矛盾的标准。由此可见,我国的食品标准制定工作还应进一步完善。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指出,加速完善食品标准,应组织制定和完善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 准在内的食品标准体系,对标准统一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标准建设的另一要求就是动态先进性,就 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标准实践情况的追踪、调查、评估,不断的修订原有标准或者制定新的标准。” 洪涛说。监管要切实负起责任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涉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等 部门。这些部门是按照从原材料到产品、市场、餐桌的顺序进行分段监管。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 监管部门把关,为公众的食品安全构筑屏障。然而,这个安全屏障却屡屡被突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在质问,有关部门为何在媒体曝光后才加大监管和执法,我们的监管为何不能 “未雨绸缪”。这就说明目前我们的监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今年 3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文件,对 2011 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安排。这个文件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 弱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还比较 突出。5 “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翁士洪博士认为:“这 种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还存在缺乏有效的决策中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不顺、部门利益导致监管碎片化 等许多深层的体制性障碍。” 在此次上海馒头事件中,违规加工生产馒头的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并非没有监管,监管部门一个月会抽查一次。当监 管部门来检查的时候,公司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不让 他们进去。” “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一个事情如果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必然也管不好。”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 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消除监管真空地带、建立无缝对接的监管理念已经提了很多年,但在执行上依然不 到位。在刘俊海看来,对食品安全应该是零容忍,对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与相关责任人都要做出严厉处罚,该撤职的要撤 职,该降职的要降职,不能总是无人为监管缺位负责。现有的监管队伍已经足够了,却总是监管不好,总要有人为此负责。“不少政府部门依旧将发展放在第一位,认为企业发展起来了,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刘俊海说,这样的观念是错 误的,发展必须是在规范中的发展,不能总是无规范地乱发展。食品的信任体系需要重建 在食品质量问题面前,明明已有不少企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仍有不少后来者踏上这条“不归路”,“前车之 鉴”很难成为“后世之师”。除了有监管不力的因素外,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也不容忽视。对此,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也强调,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 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 严重的地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里特说,“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秩序经济,是道德经济。食品安全的有效检验必须建立 在生产者、交易人有着良好的经营理念和诚信的基础上。” 李里特曾对日本农业考察,他说,与中国情况相反的是,日本农民会把不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他担心这些东西卖出去 后会砸了自己的牌子。“农民对自己的产品有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成立公司,农产品是有品牌的。” “小、散、乱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领域,”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企业分散、技 术薄弱、装备落后。这种现状的直接结果是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生存,降低直接的生产经营成本,在利益的驱动下,非常 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各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对于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认为,食品安全链上的生产者、消费 者、企业、政府四个主角都有责任,并且环环相扣,每个主角扮演的责任需要清楚地界定,既要明白共同的收益也要有相 应的约束机制。而针对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特点,出台更有效的措施,通过严格执法筑牢企业的道德基石,是广大人 民群众所期盼的。“食 品安全危机背后是信任危机,信任危机背后实际上是食品的生产模式带来的。”周立说,“目前, 消费者还没有达到自发监督的境界,但是又不相信目前的产业链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终究还是要重新 建立食品的信任体系,比如生态农业模式。” 申论热点一:农民增收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2.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城乡二元化体制。3.农业科技落后和农业服务体系缺乏。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足。5.农业经营体制不完善。2009 年 2 月 1 日,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一 次锁定“三农”问题,文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坚 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这充分体现了 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国家统计局 2 006 年 7 月 18 日公布数据显示,2006 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1797 元,实际增长 11.9%,增速回落 O.6 个百分点。而在第一季度,农民增收增幅同比回落是 0.4 个百分点。农民增收的这种逐渐下滑趋势令人担心。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另一个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在今年上半年又创新高,达到了 3.337:1,高于去年 底的 3.224:1。这里面当然也有个参照物的因素,2005 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农民增收黄金年,一系列惠农政策在这一年陆续出台,如 免除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对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两免一补”,都在农民增收上直接显示出来。在今年上半 年,虽然原有惠农政策有了进一步加强,但由于基数的提高
1、食品安全 这个问题是提了几年都没有考的问题~但是今年以来中国食品是五毒俱全啊!彩色馒头,瘦肉精,神 奇牛肉,地沟油等等以危害到全民健康。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的头等大事,如果 是小话题的话可能考这个。
2、但如果是大话题,那就是民生,包括食品安全、廉租房、社区建设等在内,都是民生,尤其是今年两会的召开,胡 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也提到今年要经济平稳发展,加快民生建设,首次将民生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还有,自张春贤书 记任新疆党委书记以来,更是强调民生建设、基层建设、社区建设,这个大的话题你就得在网上自己搜了~估计考这两 个的可能性比较大~
3、再有最后一个,就是两会中提到的,也是今年的重点,加强领导的廉洁自律,你可以看到,今年中组部李源潮部长 在调研的 14 天内非别四次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保证换届风清气正,今年是换届年,尤其强调加强党的建设,领导 干部廉洁自律,中组部今年还曝光事业单位违规招聘,面试考陪吃陪唱等重大违纪问题,也处理了一部分官员,在这 些形势下,估计考这个的情况比较大。最后再提醒一下,怎么判断考题:每次考完申论,我们都会发现一般申论考试,特点(1)都是分析材料,当中的材料,实际都是我们听过的一些新闻,尤其是那些被曝光了好多次的新闻; 特点(2)十几个短的材料最终都是说明一个问题通过这两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出那些领导强调了十几遍的,或者每个领导都强调的,同时是社会影响较大的事,而且这些都是记者比较关注多次曝光的事,但这些问题最终都是 指向一个大的问题,比如:染色馒头、地沟油、瘦肉精等每个都可以作为一段小材料,概括起来反映的又是大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