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目前,租赁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租赁会计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租赁具有多种功能,租赁行为覆盖面广,涉及金融、贸易、法律等多学科,而我国租赁业务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租赁会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租赁业的迅速发展,本文力图通过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新颁布的租赁会计准则中涉及的有关租赁业务的一些会计问题,结合中国租赁业的发展,解决中国融资租赁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租赁会计行为。
研究意义:
关于租赁会计的研究,从理论意义上讲,可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界对具体会计准则的探讨,推动和促进《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完善和发展;从实践意义上讲,可以对《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从而使租赁会计准则更加具有操作性,更有效地指导会计人员的操作。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租赁会计概述
租赁的定义
租赁的特点
与租赁会计相关的概念
2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
租赁类型的确认与计量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特点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区别
3租赁会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租赁会计现状
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租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关于租赁会计整改的一些建议
租赁交易界定标准不统一的改进
租赁资产入账价值规定的改进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处理的改进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对于租赁会计问题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企业租赁业务的现状的分析;二是对租赁会计准则和实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三是对如何完善租赁业务寻找对策。
纵观大多数学者对租赁会计的研究,他们定义了租赁的概念,并对租赁种类进行严谨分类,各租赁研究专家及其他有关人员不断撰文对租赁实务的若干问题提出有用的建议,积极推动租赁会计的发展,并对会计准则的推广做出了卓著贡献。
上海理工大学的张萍萍在20xx年04期的商业经济中发表《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浅析》。她认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缺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租赁管理专业人才,以及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等。我国政府应从建立健全融资租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在融资租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全国租赁业协会,实现行业规范化管理;建立租赁业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入手,发展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同时租赁公司还要重视对租赁从业人员的培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王毅在20xx年第9期财会月刊中发表的《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特色研究》中,他指出,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对租赁的划分在定性和定量上都给出了较好的说明,租赁标准中把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租赁会计准则采用的资产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我国在缺乏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情况下,用账面价值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办法,体现了会计的本国化。对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强调了融资租赁收益的分配结果应使租赁的投资净额有一个固定的投资回报率,这种方法就是实际利率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比较合理,分摊也较准确。而租金逾期未能收回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我国规定: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的租金,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我国承租人拖欠租金已成为制约租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严重影响了出租人的资产质量,为真实反映出租人的经营成果,根据谨慎性原则,应对此作出相应规定,这才体现了我国国情。
王世玉、申军学在中国证券期货的20xx年08期《租赁会计准则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对新会计准则应用中的几点不足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关于新的准则对于融资租赁标准的界定,建议准则制定部门进一步细化划分标准,加强会计人员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分类时严格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简化未担保余值减值的会计处理,在发生减值时,不再重新计算内含利率,同时根据一致性的原则,可采用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同时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宣传,规范租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也对加强租赁业的风险防范和培育租赁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情况:
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成立后的七八年时间中,FASB花费了它的将近一半的人力资源来研究租赁会计问题。1976年,FASB出台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租赁会计,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然而,虽然FASB后来还制定了9个补充公告,6个解释公告,12个技术公告,以及大量的紧急事项处理意见,依然被公认为没有能够达到其所陈述的目标,因此依然需要对进行重新考虑。作为对重新考虑的成果,FASB和其他G4+l成员组织共同推出了租赁会计的两份特别报告。这两份报告提出了租赁会计的新观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新观点不再区分资本租赁和经营租赁,而是要求承租人将所有租赁引起的权利和义务都确认为资产和负债。两份报告推出后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可以说代表了未来租赁会计的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都花费了很多精力来研究和完善租赁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而在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现行的租赁会计准则仍然暴露了很多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租赁业务也越来越复杂,租赁会计也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本课题就租赁业务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做了深入研究。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分析我国企业租赁业务的现状
2.研究租赁会计现行规定内容和实务上存在的问题
3.完善租赁业务管理的措施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首先介绍租赁会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其次诠释了新准则中承租人和出租人租赁的判断标准?会计确认?计量?披露,以及承租人和出租人租赁的会计处理,并就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正确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新准则达到向上推动的作用;最后提出如何有效进行租赁会计业务管理和处理的相关对策。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图书馆、期刊资料室、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和经济类网站及政府信息网等,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
2.比较分析法:通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对我国新租赁会计准则中涉及的有关租赁业务的一些会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完善企业租赁会计的措施。
3.实践观察法:利用实习机会,多实践、多观察、多思考,从实践中汲取智慧。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1、第20周(20xx年1月7日-1月11日)选题;
2、第1周(20xx年3月4日-3月8日)完成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
3、第2-10周(20xx年3月9日-5月10日)完成论文一稿;
4、第11周(20xx年5月13日-5月17日)完成论文二稿;
5、第13周(20xx年5月27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
6、第14周(20xx年6月3日-6月7日)论文定稿;
7、第15周(20xx年6月10日-6月14日)准备论文答辩;
8、第16周(20xx年6月17日-6月21日)论文答辩和毕业鉴定。
七、参考文献
,20xx ,20xx
曹伟。会计准则导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吕春艳,江霞。高级财务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王淑敏。金融信托与租赁(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张士建,张彪。融资租赁承租人会计判断与政策选择.北京:财务与会计,20xx(5)
常勋。高级财务会计(第三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罗素清。租赁会计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李鲁阳。融资租赁若干问题研究和借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王毅。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特色研究.武汉:财会月刊,20xx(9)
韩绪军,余苗荣。关于租赁准则中几点不足的探讨,武汉:财会通讯?综合版,20xx(11)
杨宗昌,乔旭东。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太原:会计之友,20xx(11)
林斌。对租赁准则若干问题探讨。兰州:财会研究,20xx(9)
会计准则编写组。新会计准则.北京:财政科学出版社,20xx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应用指南。
会计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会计的不确定性
课题类别:****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全称):
指导教师: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不确定性会计是财务会计的组成部分,是指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是相对于确定性经济业务而言的。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和恰当反映,致使财务会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稳健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制约了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是现行财务会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寻求其解决方案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研究会计不确定性目的如下:
(1)完善会计这门科学
会计到目前为止尚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可靠地表述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计通过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披露、确认与计量,有助于消除财务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研究不确定性会计问题,有助于会计学的完善。
(2)建立不确定性会计的理论框架
对经济领域中“未来事项”存在的研究,有助于为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们建立一个共同的基础性框架。这个框架会有助于促进各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早期协调。不确定性会计的研究有助于建立一个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理论框架,以指导包括会计估计事项或有事项、未来事项等在内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
(3)导致良好的会计实务
目前不少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尚无成熟的会计规范。这必然会导致会计处理上的不确定性(如会计处理不一致)。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形成比较科学的不确定性会计概念框架,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从而有效地减少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最终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
一、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在经济学界,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第一人当属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赖特,他在1921年出版的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对不确定性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不确定性的研究在学术界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赖特的不确定性经济理论不能在主流经济学派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信息经济学的“一声炮响”,随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对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阿罗(1972)、施蒂格勒(1982)、纳什(1994),不确定性的研究不仅融入传统的经济学中,而且迅猛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
在会计学领域,不确定性问题历来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早在1922年,著名的会计学家W·A·Paton就在其“会计理论”中提出了会计假设。美国FASB在1978年提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时,又强调了财务会计应当提供企业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在会计规范方面,1948年的英国公司法第11段最早明确规定企业要披露以前不要求披露的或有负债性质、估计金额等信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受到金融工具、营销创新等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影响,国际会计界十分关注、重视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处理问题。1991年在比利时鲁塞尔,1992年在美国康列蒂格州的洛沃克,199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会计委员会连续三次召开了“未来事项问题”研讨会。最后,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家组的努力下,在1994年发布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指导作用的“未来事项”研究报告。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增加,信息使用者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这样,在会计中如何减少、处理不确定性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在现存的各种文章和文献中,系统的讨论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著作罕见,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对不确定性会计问题做系统探讨的决心。
我国不确定性会计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务方面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一套公认的、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理论方法体系。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国内专家学者关于会计的不确定性的论述和观点,主要是林斌老师所著的《论不确定性会计》。据我所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不确定性会计为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学术专著的,林斌老师是第一人。林老师将西方信息经济学理论引入会计研究,尝试为不确定性会计构建一套理论框架,以指导不确定性会计实务和不确定性会计准则的制定。林老师沿着信息经济学的思路,首先阐述了不确定性的基本含义,对会计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初步构建了不确定性会计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该书分三篇分别研究了低度、中度和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林老师的研究具有前沿性,观点具有前瞻性,对我的论文写作帮助是最大的。
其他参考文献还有王梦、姜婷婷、刘艳宏在《财务与审计》上发表的《不确定性会计刍议》,该文对目前国际、国内研究会计的不确定性的现状做了简单介绍,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借鉴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不确定性会计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吴奕鹏在《管理科学文摘》上发表《小议不确定性会计》,该文首先介绍了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计,详细分析了不确定性会计所遵循的会计原则,并对不确定性会计的发展趋势作了简单预测。云南省财政厅的鄢涛发表了《对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该文从不确定性与经济、会计与经济、不确定性与会计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会计与不确定性的历史渊源,详细介绍了不确定性会计的概念、特点、对象以及简单分类,并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蒋昌稳、文银秋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上发表的《会计不确定性探析》上把会计不确定性对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原则、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准则的影响做出了后果分析,指明了会计不确定性的控制目标与指导思想,并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会计信息监督等五个方面提供了监控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蓝希华在《商业会计》20xx年10月第20期上发表《关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会计信息问题研究》,主要阐述了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对会计的影响,并提出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对策与建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的陆兴风老师在《中国审计》上发表的《会计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与蓝老师的论文研究角度基本一致,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施卓晨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xx年第6期上曾发表了题为《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评测研究》的文章,该文从会计信息失真为一种不确定性现象的观点出发,分析归纳了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因素,运用不确定理论对其作用进行度量,建立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评测模型。云南财贸学院的陈红、周映群发表了《刍探不确定性会计及其计量》,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不确定性会计的内涵与外延及不确定性会计中对经济业务的分类,主要分析了现行会计计量技术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的局限性。
王迎晓在《财政监督》杂志上发表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浅谈》,该文对会计信息不确定性控制的必要性、对象和重点分别进行了阐述。除此之外,我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国外学者系统论述会计不确定性的文献,但发现外国学者都是从某一方面来谈会计的不确定性,站在宏观角度全面论述会计不确定性的文章罕见。例如Kimmelfield等在20**年8月发表的一文中结合美国各个州企业所得税收入情况,说明税法变化使会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是根据第48号财务会计准则从所得税方面来研究会计的不确定性。Mayhew,BrianW在20xx年9月上发表该文主要是谈会计不确定性对审计的影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影响。这两篇外文文献对我的写作思路有较大的启发。
会计学作为经济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产生许多不确定性经济事项。通过对不确定性会计的研究,也就是在将不确定性经济事项转换成确定性经济事项的过程中实现了会计学的动态发展。因此,作为“前瞻”性会计的不确定性会计无疑将会是今后会计学研究发展的重点。
一、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全球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企业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有的关于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是十分有用的,但现行财务会计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反映有的不恰当、有的落后于时代要求、有的极其不足,因而有碍于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目标的实现,制约了财务会计作用的发挥。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积极探索,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如何合理估计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不确定会计事项作出恰当反映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论文主要从六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课题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方法、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是介绍会计不确定性的基本概念,并从外部和内部性不确定性因素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会计不确定性的原因。
第三部分着重从会计要素、会计基本假设及基本会计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冲击。
第四部分是对不确定性会计基本理论的思考,包括对会计本质和会计原则的再认识。
第五部分是探讨控制会计不确定性的具体措施。
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预测发展趋势。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在广泛收集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会计不确定性这一问题的学术观点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确定性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不确定性会计的概念、目标、会计原则等进行分析与探讨。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有关会计不确定性的著作,从理论上提升研究深度。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全国各种有关资料对会计不确定性的原因、影响及对策问题研究成果。
(2)归纳总结法。通过各种途径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后,归纳总结出新的观点,尝试为不确定性会计构建一套理论与实务框架,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1、第7周:整理资料并做开题报告,撰写论文提纲
2、第8周---第12周:消化整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撰写论文初稿
3、第13周---第14周:在初稿基础上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4、第15周:继续修改论文,最后定稿,交指导老师。
5、第16周:组织论文答辩。
6、第17周:整理论文资料并装订成册,同时做好校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五、参考文献:
林斌。论不确定性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36-39.王梦,姜婷婷等。不确定性会计刍议.北方经贸,20xx,8:70-71.吴奕鹏。小议不确定性会计.管理科学文摘,20xx,9:39-41.鄢涛。对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中国学术期刊,20xx,2:26-29.蒋昌稳。会计不确定性探析.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学报,20xx,23:27-32.陆兴凤。会计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中国审计,20xx,8:41-42.蓝希华。关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会计信息问题研究.商业会计,20xx,10:23-24.施卓晨。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评测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xx,6:50-54.陈红,周映群。刍探不确定性会计及其计量.云南财贸学院期刊,20xx,3:99-100.王迎晓。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浅谈.财政监督,20xx,7:59-60.
第二篇: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课题国内外状况,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无疑是分析程序运用研究最具有经验的。在美国,分析程序时在财务舞弊非常盛行的情况下发展运用起来的。分析程序最早出现在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SAS)第23号准则说明书里,该说明书将分析程序描述为:“通过调查对财务信息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及对数据和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该公告被1988年为SAS第56号取代,将分析性复核正式命名为分析性程序,并将其定义为:“对财务及非财务数据之间合理关系的比较和分析做出对财务信息的评价。”SASNO.56认为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1)帮助审计人员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2)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3)指明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4)减少细节审计测试。在审计测试阶段,运用该技术的目的是指明可能的误报及减少细节测试。在审计完成阶段,是评估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指明误报的可能性。
(二)国内研究状况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案件及审计失败案例频频发生,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引起了注册会计师的重视。我国于1996年颁布的《独立性审计准则第II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与此同时,规定分析性复核的目的: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还规定了可使用的方法是:简单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
在现代审计中,为与时俱进,我国财政部与20xx年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新准则为分析程序做了新的定义: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它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分析程序的目的为:第一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在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分析程序作为实质性程序的一种,单独或结合其他细节测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三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分析程序,在已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终把握,评价报表仍然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以便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新准则规定了可使用方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合理性测试、回归分析法。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中运用审计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成本,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但是没考虑到分析程序本身的存在的缺陷,很有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在阅读了许多学者的建议之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首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分析程序时,明确分析程序适用的范围;其次,在审计的各个阶段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再者,增加注册会计师关于分析程序实务运用及分析程序软件使用等相关的后续教育,并鼓励其多利用除企业之外的有用信息;最后,通过建立行业统计数据资料库及开发相关分析程序的设计软件工具,更好地为注册会计师服务。
(三)选题依据和意义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欺诈案件及审计人员法律诉讼案的频频曝光,审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审计质量,尽可能的地进行大范围的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减少风险,但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着审计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等残酷的现实。于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提高审计效率。而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成本,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因此,许多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了分析程序,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帮助他们既准确又快捷的完成审计任务。
然而,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尚不成熟,比如分析程序软件开发少、注册会计师对复杂分析程序方法运用能力有限及缺乏实务操作性。在此情况下,希望能够在灵活运用分析程序同时,能够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以及个人概括整理来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更好的发挥分析程序降低审计成本及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方案)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分析程序的概述
1.1分析程序的涵义及特征
1.2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的必要性
1.2运用分析程序应考虑的因素及方法
2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
2.1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运用
2.1.1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运用目的2.1.2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2.2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运用
2.2.1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运用应考虑的因素及目的2.2.2各业务循环运用分析程序的具体实施方法
2.3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运用
2.3.1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运用应考虑的因素及目的2.3.2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具体实施方法
3分析程序在A公司的运用
4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5总结
(二)基本思路
随着审计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分析程序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中的运用,首先对分析程序总体以及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程序和总体复核阶段三个阶段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然后,以A公司为分析程序运用对象,以趋势分析法和和比率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将上述的理论分析运用于实际;最后,针对分析程序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对运用主体要求高及只能提高间接证据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审计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分析程序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中的运用,首先对分析程序总体以及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程序和总体复核阶段三个阶段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然后,以A公司为分析程序运用对象,以趋势分析法和和比率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将上述的理论分析运用于实际;最后,针对分析程序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对运用主体要求高及只能提高间接证据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一)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经验总结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新准则下我国分析程序在财务报审计中运用具体情况做出分析。
2、数据分析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经济学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对本文而言,在探讨新准则分析程序在财务报审计中运用,必须适当地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问题显得明确和清晰。
(二)进度安排
序号任务计划具体工作安排时间安排
1论文选题
①老师分专业出选题9月17日――22日
②分专业对老师出的选题进行审核10月7日――8日
③10月9日后网上公布选题、学生确定选题并按班级上交汇总选题意向统计表10月9日――15日(周五必须提交统计汇总表)
④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分专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等相关讲座10月15日――25日
⑤公布最终的论文选题及指导老师10月26日
2下达任务书收集并阅读资料老师下达论文写作的任务书、学生收集并阅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2篇与论文相关的外文10月27日――11月初
3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写作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写作 11月1日――12月9日
4开题答辩开题答辩12月10日――13日
5论文写作及指导有论文初稿12月14日――1月15日
6论文答辩分批次进行论文答辩20xx年3月――5月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Susan B.Hughes,James F.Sander,Scott D.Higgs,Chares P.Cullinan.The impac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entry-level auditors’ ablities to perform analytical procedur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20xx,(18):29~43
[2] Kenny Z.Lin,Ian A.M.Fraser.The use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by external auditors in Canada[J].Joure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20xx,(18):153~168
[3]赵红英.分析性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xx,(07):69~71
[4]李岩.分析程序在识别财务舞弊风险中运用[J].财会研究,20xx,(36):275~276
[5]沈丽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障碍及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xx,(11):97~99
[6]廖义刚,陈春香.浅析影响分析程序绩效的环境因素[J].会计之友(中旬刊),20xx,(02):38
[7]杨新华,陈海燕.审计分析性程序质量控制对策探[J].商业会计,20xx,(04):66~67
[8]张丽华.舞弊审计的方法与技巧[J].商业会计,20xx,(04):45~46
[9]余涛.浅析分析程序的应用效率[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03):134~135
[10]季光伟.浅谈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02):80~81
[11]卫伟峰.分析程序在审计中的运用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S1)
[12]唐建华.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的历史进程[J].审计研究,20xx,(02):59~60
[13]陈华良.浅析现代风险审计[J].财会月刊,20xx,(16):20~21
[14]谢盛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整合与改进[J].当代财经,20xx,(11):51~52
[15]陈艳秋.谈风险导向审计中分析程序的实施[J].商业时代,20xx,(20):104~105
[16]王丽卿.财务分析法在审计分析程序中的应用[J].经济师,20xx,(03):183~184
[17]陆迎霞.审计中分析程序的应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xx,(02):72~73
[18]李靖.分析程序在审计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20xx,(08):38~39
[19]胡亚敏.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务中运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xx,(04):62~63
[20]廖义刚.审计是主体因素与分析性程序绩效[J].财会月刊,20xx,(22):20
[21]胡运会.新审计准则下审计分析程序的运用[J].财会月刊(综合版),20xx,(14):80~81
[22]李忠安.我国新旧准则审计分析程序中的应用[J].财税科技,20xx,(22):271~272
[23]章惠娣.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J].冶金财会,20xx,(01):66~68
[24]李宁.分析程序在识别审计风险的运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xx,(08):42
[25]任富强,王红蕊.分析程序的应用误区及改进建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xx,(12):43~44
[26]李铁群.分析程序审计准则的特点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思考[J].审计刊,20xx,(03):10~11
[27]锁琳.浅谈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中的运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52~53
第三篇: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1998年至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XX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关心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文章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首先从会计结构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其次,从资产的定义、收益的确认以及财务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更能使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最后,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
主要内容:
1.引言
2.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确认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
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
公允价格难以取得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5.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6结论
参考文献
预期目标:
毕业论文预期将于XX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导师,作进一步修改润色;XX年4月12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二稿,交指导老师审阅;XX年4月26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三稿,交指导老师审阅。XX年5月10日前论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预期字数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字数。并按学校统一规格打印成文。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题目。选题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1.归纳法 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文献着作,充分利用数据库,专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分析法 对国内外就该论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现状及最新进展、研究动态等进行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综合分析,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到充分了解。
3.比较分类法 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做比较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积极挖掘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创新,阐述新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价值。准备工作: 已大量阅读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参考文献。主要措施: 广泛查阅资料,理清思路,草拟开题报告和着手文献综述,作好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草拟论文提纲,着手撰写论文。
四、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Sanders , Hatfield , Moore,V.,1938: 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Watts R.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Accounting Horizons, XX,17,(3)
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45-176
陈玮。充分应用稳健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份稳健原则问卷调查表的启示.会计研究,1995, 3
范宏浩。《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辽宁财税,XX年9期,-35-35页
费伦苏。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若干问题的思考.财会通讯,XX年03期
何光明。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交通财会,XX,07.李军。略谈中的谨慎原则.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娜。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财经论坛。
马文娟。会计实务中的谨慎性原则.甘肃科技,XX年12月,第23期。
马义华。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几点应用.商场现代化,XX年4月期刊。
潘娜,朱卫东。《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财会月刊(理论版)XX年10期
汤云为。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XX,(5)
五、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XX年9月28日 毕业论文动员会。
XX年10月10日前 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
XX年10月12日 上交论文选题。
XX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导师下达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XX年10月25日前 完成文献综述。
XX年10月29日前 完成开题报告填写。
XX年11月2日 开题答辩。开题后正式着手撰写论文。
XX年3月29日前 完成论文初稿。
XX年4月12日前 完成论文二稿。
XX年4月26日前 完成论文三稿。
XX年5月10日前 论文定稿并打印上交。
XX年5月29日论文答辩。
第四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药材公司薪酬核算制度设计
一、选题背景介绍
我所实习的单位是省药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大型国内药材供销。公司自1955年5月1日成立以来,一直从事中药材和中成药的生产、流通、科研以及全省中药行业的管理工作。2001年归并到中国药材集团公司,成为集团公司全资子企业,公司现有一定规模的零售药店5家,四个批发经营部门。省药材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职工队伍素质优良,有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86%,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8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37人,执业药师11人。公司是GSP认证企业,是经国家批准的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进出口贸易有一定的基础;是政府授权甘草、罂粟壳的定点经营单位。公司在省内建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利用东北黑龙江盛产防风、黄柏、龙胆、苍术、五味子、刺五加、平贝母、苦参等地道药材和山参、田鸡油、鹿茸等珍贵资源,在地产药材和贵细药的经营上具有优势并占有一定的市场。
由于我本人所在的公司属于以销售类为主行业的公司。公司创业初期,公司领导致力于市场开拓和扩大销量,公司几个员工大多为领导自己的亲朋好友,综合素质并不是很理想。在公司发展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组织机构一直比较简单,管理工作根据经营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灵活处理,没有建立起严密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也并没有开展过实质性的绩效考评工作。随着公司经营规模迅速扩展,员工队伍不断壮大,公司不得不设立人事管理专员岗位,该岗位一直处在一个“管理档案”,“工资核算”“职工应付职工薪酬”等事务职能阶段,而且公司管理一直比较松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的沉淀和流失。公司领导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意识到薪酬核算的重要性,公司需要配有全套的体制制度。但是我公司现行引进制定的职工薪酬核算内容包括效益绩效指标和核心职责完成情况两部分,绩效指标是由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连个指标构成的。而现行的经营业绩指标就是根据公司年销售收入,利税额,销售收入增长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评价停留在财务业绩评价阶段,而财务指标运用得也比较少,而且原有职工薪酬核算体系还存在些问题,例如生产管理的整体不是很突出、制度实行效果不理想,员工的积极参与性也不高。所以根据公司情况我选择了职工薪酬核算制度设计这个题。
二、研究现状
薪酬核算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当时公司成立较为仓促,准备工作不是很充分,在管理机制特别是组织管理、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存有余地。所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虽然知道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但是没有认识到重要性,没有能从管理部门的高度建立有效管理体系。并且公司的权责界定、部门之间的权责界定,各个岗位之间的权责界定也不是很明确。考核是形式上的,没规范明确的考核制度,考核人无法进行有效考核,考核
只是摆设很难起作用,制度虽然算是完善但是没有建立监督和及时考核,使得形同虚设了。另外沿用传统的绩效评估手段,还缺乏针对性和公平性。最重要的是考核过于形式化,不能充分的与薪酬核算结合,未能充分发挥考核的约束与激励作用。考核对工资奖金影响很小,只要级别相同,工资收入基本差别不大。由于考核没有和个人责任薪酬核算密切联系,因此工作还是靠个人自觉,核算制度没有发挥其功效。公司的工资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公司的薪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收优秀的人才。但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人员严重流失,不利于公司内部的稳定。那些教育水平较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可以期望的更高薪酬,则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结果是公司不断招聘新雇员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雇员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对人力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综上所述,根据公司原有的情况和公司现行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我国现行的薪酬核算制度,对公司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员工成绩、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三方面着重入手设计的薪酬核算管理体系,从考核和激励员工重视绩效两种方式;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从而找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总之整改职工薪酬核算制度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设计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研究目的为公司的员工提供了系统的薪酬核算管理政策及程序,使员工在本地的薪酬核算系统中得到公平的对待,为吸引并保留合格的人才,公司将在与同行业企业或劳动力市场的普遍薪酬范围内保持竞争力的同时,给予员工与市场基本相符的薪酬。新的薪酬核算制度体系通过从员工成绩,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实施,使得公司进一步建立薪酬核算体系;各个岗位之间权责岗位界定分工明确;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使考核与员工积极性充分与薪酬相结合,发挥约束与激励作用,刺激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员工发挥自身能力,积极推进工作,进一步改善公司整体薪酬核算体制。
2、研究意义
设计这套新的职工薪酬核算体系,对企业和员工产生了重要的意义。规范了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增强人员工作的有效性;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做到了合理配置人员;帮助员工发现不足,改进工作,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进行薪酬和人员变动管理。通过对从业员工能力发挥度、对业绩贡献度加以把握,使责、权、效、利相统一,根据市场的竞争情况,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工作效率,使企业效益目标达到最大化。
3、研究方法
设计中采用了,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比较分析法。
通过调查法,在实习单位经过实际调查得出基本资料,并与有关人员咨询学习后初步建立了设计的基本思想。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法,对原有体系找出不足,并根据不足和实际情况来设计职工薪酬核算制度。
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比新的薪酬设计方法与企业现有的评价方法,从而设计出更完善的职工薪酬核算体系。
四、设计提纲
第1章 企业概况
1.1省药材公司自然状况
1.2 省药材公司管理概况
1.3省药材公司薪酬核算管理现状
第2章省药材公司薪酬核算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
2.1设计原则
2.2设计目的2.3设计意义
2.4设计内容
第3章 省药材公司薪酬制度的具体设计
3.1省药材公司薪酬制度的具体设计
3.1.1基本工资的内容及标准设计
3.1.2固定津贴的内容及标准设计
3.1.3职务津贴的内容及标准设计
3.2间接薪酬制度设计
3.2.1员工福利的内容及标准设计
3.2.2 五险一金的内容及标准设计
3.3薪酬的计算
3.3.1基本工资的计算
3.3.2固定津贴的计算
3.3.3职务津贴的计算
3.3.4员工福利的计算
3.3.5五险一金的计算
3.4职工薪酬核算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设计
3.4.1凭证设计
3.4.2账簿设计
3.4.3账务处理
七、参 考 文 献
[1] 陈毅,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
[2] 葛家澍, 中级财务会计学(下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4] 张涛,平衡计分卡:一种评价企业绩效的有效方法.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
[5] 文新三 张涛著,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6]《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文—雇员福利》2006年
[7]《薪酬管理入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
[8]《企业财会实务》新华出版社2007年
[9]《企业会计实用指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工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5年
[11]《薪酬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劳动统计新编》宋长青2006年
[13]《劳动工资文件资料汇编》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
[14] 李柏岭《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技巧 》会计月刊.[15] 张玮《中小企业核算制度面临的问题.经济学动态》2004年
[16] 罗云《经济学研究与应用.经济科学前沿》2007年
[17] 陈琦伟《公司金融核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18]《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解释》哈尔滨会计学会2004年
[19] RobertFS.High-speed biologists search for gold in
proteins.Science, 2001, 294(5549):2074-2082.[20] Chee-Cheng Chen, Ching-Chow Yang.Cost-Effectiveness Ba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Suppliers and Operations.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2002(10)
第五篇:会计类毕业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毕业说明书
浅谈会计学专业教学
入学年级:2009春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学专业:工商管理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11年6月
目录
提要„„„„„„„„„„„„„„„„„„„„„„„„„„„„„„„„„„„„„„2
1.把握专业特点,探索教学改革„„„„„„„„„„„„„„„„„„„„„„„„„2
1.1课堂教学内容改革„„„„„„„„„„„„„„„„„„„„„„„„„„„„„2
1.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2
1.3教材内容的改革„„„„„„„„„„„„„„„„„„„„„„„„„„„„„„3
2.摈弃陈旧观念,创新教学方法„„„„„„„„„„„„„„„„„„„„„„„„„„3
2.1走出认识误区„„„„„„„„„„„„„„„„„„„„„„„„„„„„„„„3
2.2“课堂精讲+课后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3
2.3“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3
2.4论坛式教学方法„„„„„„„„„„„„„„„„„„„„„„„„„„„„„„3
3.融合现代技术,扩展教学手段点„„„„„„„„„„„„„„„„„„„„„„„„„4
4.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配套改革
4.1完善资料管理„„„„„„„„„„„„„„„„„„„„„„„„„„„„„„„4
4.2组织案例教学„„„„„„„„„„„„„„„„„„„„„„„„„„„„„„„4
4.3提倡数字教学模式„„„„„„„„„„„„„„„„„„„„„„„„„„„„„4
4.4改革考试方式„„„„„„„„„„„„„„„„„„„„„„„„„„„„„„„4
4.5改革实践考核方法„„„„„„„„„„„„„„„„„„„„„„„„„„„„„4
5.加深师生思想交流,强化创新教学情感„„„„„„„„„„„„„„„„„„„„„„4
6.实现自我教育,培养创新想象„„„„„„„„„„„„„„„„„„„„„„„„„„5
7.结束语„„„„„„„„„„„„„„„„„„„„„„„„„„„„„„„„„„„„6
8.参考文献„„„„„„„„„„„„„„„„„„„„„„„„„„„„„„„„„„„7
提要
会计学专业以往的课程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并且不必要的内容很多,专业的针对性不强。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课程结构落后;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课程更新速度慢;实践操作课程较少;选修课不成体系。另外,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各部分的内容缺乏有机的联系。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对理论课进行重组,精减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课时,精练内容,注意不同课程之间课程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叠,删除不必要的和陈旧的内容,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应在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分析会计教育发展动态及调查反馈的信息,本着基础理论课程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选修课突出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框架体系,制定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的新课程体系。
一、把握专业特点,探索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会计课程教学应围绕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平面集合。会计专业教师应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更新观念,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结合,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先进的会计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科学的价值观和会计职业道德观,使学生个性发展与德智体美发展协调同步。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校企合作教育、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具体可包括:基本能力实训、专业能力实训、综合素质实训、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等。会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内模拟试验与校外教学实习两个重要环节,由于会计资料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加之实习经费、条件限制,校外实习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应注重做好校内模拟试验。随着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学生能力的提高,校内模拟会计试验应逐步使会计工作将来所要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业务关系的处理通过模拟试验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实践环节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
3.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对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优先选用全国优秀教材、统编教材,有重点地支持特色教材的编写,并确保教材的质量。制定科学的教材评估制度,定期进行教材适应性检查和分析。在教材改革上要坚持向“以文字教材为主的、多种媒体相互配合的教材体系”过渡,力求建立科学的、动态的教学内容体系。另外,每门课程应建立电子版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试题库,同时要配齐配套学习材料、教学指导书及相应的教学案例。学习材料可采用电子形式输入校园网服务器供学生上网查询。教学案例,可选用国内发生过的部分典型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并在教学与社会
实践中逐步积累资料编制自己的案例,最终达到选用书本案例与自己收集整理的实际案例相结合。教学指导书则重点总结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与学习要点、方法。
二、摈弃陈旧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面对会计的巨大变革,要让学生学会会计内在的理论和方法,而不能满足于一项项具体业务的处理,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授之以“渔”。授课时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会计思想,使学生能独立地去分析解决实践中新业务的会计处理,能从容地应对会计的新变革。根据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还必须构建丰富多彩、适用的教学方法体系,以下是几种新型教学方法。
1.走出认识误区
所谓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实验实习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在对待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时,应走出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死抱住传统教学方法不放,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运用案例教学;二是认为案例教学好得很,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所有教学问题的“锁”,排斥其他教学方法。其实,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利也都有弊,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客体和教学目的,相应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应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课堂精讲+课后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
为保证教学内容动态、新颖、先进、系统、科学,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采用“课堂精讲+课后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精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讲知识结构,自学是指规定部分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学,在自学基础上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
案例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将成为教法体系中的骨干方法,教师讲解将成为教法体系中的必要的例行方法,这种教法的主要特色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地位,逐步使教师与学生课堂的讲话比例达到1∶1。教师应认真研究哪些内容必须给学生交待清楚,哪些不用涉及到,哪些需要强调、哪些需要启发、哪些需要深入讨论。教师只讲观点、只进行启发,坚守好自己的指导岗位,在压缩的时间里,使课堂信息量几倍甚至更多地增长,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4.论坛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将每门会计专业课程的热点问题和争议问题作为焦点问题,采用论坛模式,教师、专家和学生面对面交谈讨论,形成一种互动、平等、自由、激进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对会计知识前沿问题获得了解和深入理解,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可将这种论坛交流每学期安排在每门课程中1—2次,每次2—3个学时,这种模式将会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活力。
三、融合现代技术,扩展教学手段
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能通过文字、声像、电子、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获取教学信息,应精心设计、制作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探索一体化、模块化等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建立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制度,能确保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并促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会计学专业教育应在教学手段不断现代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实现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革,在未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适时交互教学相结合,即建立教学网络辅助系统调整教学内容。可利用五种教学媒体,即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计算机网页和VCD光盘的相互替代和互补,充分利用面授辅导、电子邮件、双向电视、网上讨论、直播课堂和语音信箱等多种手段为教学服务。教师和学生随时都可以把一些资料放到网上,实现知识共享;通过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问题解惑。
四、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配套改革
1.完善各种教学辅助资料的管理,例如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师业绩的管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等。
2.组织案例教学。首先,需要课前准备,包括编制、设计案例和教学前准备两项工作。实施会计学原理案例教学需要大量案例。选择、设计和编制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也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主要是由主讲教师完成的。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充分考虑教学难度与重点,可以从现有教学案例或案例库中精心挑选相关案例,也可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研、收集、整理、加工会计实践中的“原材料”,或参考相关资料与文献,自行设计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案例。教学前,教师应将所讲授的教学案例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复习与案例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督促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会计案例、分析案例,做到有备而来。其次,进行案例教学离不开课堂讨论。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多少,案例讨论可采取小组或全班讨论方式进行。在整个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老师自始自终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善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课堂激烈讨论,善于听取并分析别人的观点,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老师应作总结,指明各种观点的优劣,澄清学生学习的误区和盲点。
3.提倡数字教学模式。数字教学,即网络教学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自1980年代末以来,随着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入大学课堂。在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将图像、文字、声音和案例有机地融合,一方面在有限的学时里扩大知识信息输出量,提高单位课时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有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考试方式。目前现有的试题库管理考试模式已经落后,运用教学CAI随机生成考题,甚至一个学生一份题目,自动打分,使考试涉及的广度、深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已是大势所趋,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已经着手或起步,学校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采取自制与引用相结合的方式,尽快采用先进软件使考试内容与方法彻底更新。
5.改革实践考核方法:将计算机模拟手工与电算操作有机结合,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增加答辩式
考核形式,真正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性工作能力。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本科教育是我国培养本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把握社会需求,明确培养方向,完善教学体系,坚持教学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理想的、合格的高级会计人才。
五、加深师生思想交流,强化创新教学情感。
教学是通过外在的科学、合理、严格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认知的需要和实际行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下才能充分体现。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积极的期待,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鼓励者,热情的加油者。教师要用严慈相济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教师在教学上要分层次,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新情感激发出来。
5.实现自我教育,培养创新想象。
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不断完善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调控的活动。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就能自觉对学习进行监控、评价,并从中获得体验。“授人以会计职称论文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老师要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者,意识到评价策略的作用。只有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并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新想象才会逐渐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会计学:企业决策的基础》 威廉姆斯(Williams J.R.);2008.09;
2、《学习的革命》;戈登•德莱顿;2006.083、《: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王懿德; 2004.10;
4、《会计理论》;魏明海、龚凯颂; 2009.08;
5、《会计业务从入门到精通》;冯睿;2010.06;
6、《中国电化教育》;许雄;2001.08;
7、《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刘成新;《电化教育研究》
8、《会计信息系统》;张瑞君、蒋砚章;2009.069、《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戟峰; 2000.0310、:《管理会计》;温素彬;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