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金融服务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的通知
各银监局:
现将《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结实际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银监会报告。
2014年12月9日
(此件发至银监分局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普惠金融理念,加快建立三农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服务三农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指三农金融服务机制是指包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绩效考核和监督评价在内的保障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系列制度安排和能力建设。
本指引所指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县(市、旗)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一个或几个区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实行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
第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持续强化、提升和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依法指导、监督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工作,对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
第二章 股权结构
第五条 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面向三农和服务社区的基本要求,合理设置股权结构,鼓励吸收优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入股。
第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风险管控和金融服务的需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鼓励城区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定向吸收一定数量的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优质涉农企业股东,支持城区和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农村金融资源丰富、风险管控与服务创新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
第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所有持股比例在1%及以上的自然人和所有企业法人股东在持股期间须作出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加强三农金融服务、资金主要用于当地的书面承诺。
第三章 公司治理
第八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公司治理,大中城市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下应设立由董事长任主任委员的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自行决定是否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委员构成由农村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原则上具有三农工作经验或行业背景的委员应不低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三农金融服务发展战略和规划,审议年度三农金融发展目标和服务资源配置方案,评价与督促经营层认真贯彻落实。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应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邀请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客户代表参加,就三农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措施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条 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应在每年第一次董事会上报告上一年度本行三农金融业务计划执行情况。
行长应在每年第一次股东大会上报告上一年度本行三农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监事会应将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和经营层围绕三农金融服务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监督内容。
第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在任职期间,须作出坚持三农市场定位、建立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加强三农金融服务的书面承诺。
第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明确三农金融服务信息披露政策、内容和流程。大中城市、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和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与财务报告披露相同的频率,通过当地主流媒体或公司官方网站向社会发布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详细披露三农金融服务开展情况,并在公司官方网站上至少保留最近两期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规模较小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可以简化信息披露。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披露的,应至少提前15个工作日向属地监管机构申请延迟披露。
年度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应当作为年报的一部分,具备条件的也可以单独发布。
第四章 发展战略
第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制定全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明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建立服务三农的差异化业务模式,保持和扩大比较优势,确保本行三农业务实现商业可持续。
第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明确打造面向三农、服务社区的现代金融企业战略目标。
第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战略目标总要求,细分三农市场,针对性制定三农业务的客户、产品、渠道、营销等策略。
第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打造高效的组织架构、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精干的人才队伍、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先进安全的信息系统,为战略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第五章 组织架构
第十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符合本行发展目标的三农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第十八条 三农金融业务规模较大的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三农业务总监。
三农业务总监除应满足农村商业银行其他业务总监任职资格条件外,还应具备熟悉三农情况、具有丰富的三农金融业务从业经验等条件。
第十九条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应设立三农业务管理部门。鼓励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三农业务垂直管理体系,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不断优化组织架构,简化审批流程,持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效。
第二十条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业务规模较大的分支机构应按照总行部门设置相应设立三农业务部门或岗位。
第二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前台应以服务三农为先设置部门,中后台应以三农业务为先配置资源,信息系统应以三农业务需求为先规划建设。
第六章 业务发展
第二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发展机制,制订清晰明确的三农业务经营目标。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应单列三农业务信贷计划,配置足够人员、经费、网络等资源,支持实现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目标。
第二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的县域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重点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优先满足优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促进三农发展,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重点围绕破解“三农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瓶颈,积极探索“三权”抵(质)押等有利于盘活三农资产的抵质押方式、拓展抵质押物范围、完善增信和风险缓释机制等。
第二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改进服务方式,由实体网点服务为主向线下与线上服务相结合转变,简化业务流程和审批手续,提高三农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主动探索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信息化建设,拓展电子渠道,完善线上服务功能,促进提高三农金融服务便利度和覆盖面。
第二十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下沉经营重心,加强服务网点的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建设,将人员、经费和信贷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确保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得到便捷、及时、有效满足。
第二十八条 省联社应根据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IT系统升级改造,引导优化绩效考核,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保障。省联社应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建设独立的IT系统或增添特色化的业务模块。
第七章 风险管理
第二十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内,根据三农金融业务和自身特点,制定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偏好和管理目标,合理设置风险敞口和容忍度,优化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建立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确保三农金融业务流程简明、服务高效、风险可控。
第三十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三农业务的研究分析,准确把握三农经济发展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效识别和计量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三农金融业务指标、流程和员工行为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
第三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准确计量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转移、分散、缓释等手段,有效管理三农金融业务面临的各类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不同特点,针对性制定差异化风险管理措施,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第三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定期评估制度,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措施,不断提高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第八章 人才队伍
第三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针对三农金融服务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构建数量充足、质量匹配、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第三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本地实际,针对性选聘具有三农业务经验或行业背景的董事和监事,鼓励从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股东中选聘非执行董事充实到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提升董事、监事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的专业性。
第三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高素质的高管人员队伍。优先选拔使用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宏观视野、能够熟练驾驭现代金融管理工具的高端金融人才充实到三农金融人才队伍中,加大后备高管人员队伍培养。
第三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中层和基层人员培养力度,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总行人员到基层一线轮岗交流制度,鼓励新招聘大学生到基层实践锻炼,熟悉掌握三农金融业务,为三农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和户籍地在辖内乡镇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其熟悉基层、贴近三农的优势,为三农金融业务发展奠定基础。第九章 绩效考核
第三十七条 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应逐步实现三农金融业务单独记账、单独列示成本、单独设置不良标准、单独核算利润、单独绩效考核。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具备条件的也可以试点三农金融业务单独核算。
第三十八条 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三农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差别化绩效考核政策,原则上应给予三农金融业务最高的绩效权重、最优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第三十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向三农金融业务倾斜的员工等级制度、费用补贴和薪酬制度,提高基层三农金融业务人员的员工等级、业务和生活补贴以及薪酬分配权重。鼓励优先提拔使用从事三农金融业务的员工。
第十章 监督评价
第四十条 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应每年一次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三农金融服务成效应综合考虑农村商业银行所在区域、第一产业占比、涉农信贷总量、客户覆盖面、金融服务便利度、消费者保护等因素。要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和评价结果与机构市场准入、监管评级、标杆行评选、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挂钩。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每年三月底前向属地监管机构报告本行上一年度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
第四十一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实施不良贷款适度容忍和尽职免责政策。允许结合农村商业银行实际,“一对一”制定差别化的涉农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原则上最高不超过上一年度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平均不良贷款水平3个百分点。允许涉农贷款出现违约后对尽职的农村商业银行相关人员实施免责。
第四十二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应从市场准入、监管评级等方面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正向激励。对服务三农业绩突出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募资、业务创新、机构设立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在监管评级时予以特殊安排,允许涉农贷款不良率在容忍度以内的,资产质量要素相关评级指标不作扣分处理。
第四十三条 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监管上下联动和横向联动机制。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之间应强化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有效性。凡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偏离支农服务方向,导致出现风险甚至损失的,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应进一步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四十四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应加强与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推动出台针对性的财政、货币、监管等配套政策,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提供支持。
第二篇:三农金融服务
关于开展上半年“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工作布署,我支行对上半年“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农”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情况:目前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
二、“三农”金融创新情况: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未有“三农”金融创新情况。
三、由于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无法了解政府在加强“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出台的配套措施。
四、根据调查了解,当前金融支持“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供给主体单一,“三农”资金供需矛盾凸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形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但从近几年实际信贷供给情况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投入不足,农发行仍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为主;农村信用社作为支“三农”的主力军发挥了很大的支农作用。但由于其资金总量有限,出现了存贷比偏高贷款投放难问题,削弱了支农资金供给,据不完全调查,大约六成以上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2、贷款利率上浮较高,增加企业和农户融资成本。据调查,目前农业银行惠农卡小额贷款利率上浮30%,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利率上浮40-70%,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利率上浮1.5倍。
(二)建议
1、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支农合力。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发掘和培育优质客户,发挥商业性金融支持“三农”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拓宽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增强支农实力,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应增加涉农业务品种,扩大贷款规模,确保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发挥支农生力军作用。
2、创新担保机制与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手段,增强金融支农效果。一是设立政府担保专项基金,通过直接入股、企业入股、民间资金参与等方式向担保公司注资,提升担保实力;鼓励各类担保机构通过联合担保、再担保、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融资担保服务。二是开发合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行个人支票和商业汇票业务,逐步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提供委托理财、代理、咨询等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加强农村金融政策与其它政策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扶持机制。一是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向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宣传信贷政策,组织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落实信贷项目采集与推介办法,有效满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合理运用财政贴息、补贴政策,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第三篇: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蓝海战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并在此次会议上针对“三农”的金融工作确定了六项工作任务:一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二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三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四要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五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六要加大政策支持。会议要求所有涉农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往下“沉”,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当前国内银行业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产品结构、盈利模式等基本趋同,城市业务、大客户、大项目等局部市场竞争过度,“红海”特征十分明显。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和工具单一,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三农”正在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广阔的蓝海市场。在当前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农村实施“蓝海战略”,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农业银行加快实现经营战略转型的现实选择。
一、实施蓝海战略的迫切性
(一)实施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追逐“资本趋利性”,农业银行“离乡进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在:农村网点大规模撤并,“抵触”和“鄙视”涉农业务,其资金、人才、费用、工资、固定资产、信贷规模等经营资源加快向城市行转移,无论是城市行还是农村行,都是不加区分地按照一个模式、一种办法、一样的要求进行考核和管理,导致天生弱势的农村行,尽管机构和人员占比达50%以上,却不能和城市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此出现了农村行在经营资源的配置上越来越少的现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与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在城市业务中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部分地区在重点客户与产品上的市场份额还不占优势。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如果农业银行不尽快改变原有的经营思路和经营领域,将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市场地位,或市场份额逐步被侵占,或处于血雨腥风的“红海”中越来越被边缘化。因此,农业银行迫切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利用在农村的优势,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价值创新途径,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的经营转型。
(二)实施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承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的必然要求。农业银行是在支农专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唯一根植于“三农”并且长期服务于“三农”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三农”的历史渊源关系及机构、网络、人员和业务布局的现状,决定了农行必然成为农村商业金融的主渠道,发挥骨干作用。一方面,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农行,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有效的金融需求,为农业银行开拓市场、加快发展创造了可供选择的空间。未来农业银行的发展动力也将来自于广阔的农村市场。
二、蓝海战略的部署
(一)强化服务“三农”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国内银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中,农业银行从上级行的经营指导思想到基层行的实际运作都淡化了服务“三农”的思想,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大方向,形成了大量撤并农村网点,对“三农”业务不愿涉足的状况。农业银行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这是全行上下都应该重新认识的问题。农业银行发展城市业务,天生就有它的劣势,这是因为农业银行长期经营的大多是“三农”业务,城市业务资源基本被其他商业银行占有,要想从中分得一块“蛋糕”,就得花数倍于竞争对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是义不容辞之责,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根植于“三农”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它的发展也受益于“三农”业务,且有着多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全行上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全行上下只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发展“三农”业务,就能使“三农”业务成为农业银行新形势下新的增长点。
(二)精准定位,突出重点。从客户定位看,要重点选择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大型商品流通企业、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企业;重点扶持具有成长性、有还款来源的县域中小企业;重点服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群体,以及农业促进体系市场的主体。从区域定位看,要以县域为基础,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从产品定位看,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有效缓解‚“三农”贷款难的问题,以县域和中心集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同时全面发展中间业务并择机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培育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扎根农村,加大投入,提高综合服务。农行要立足农村,通过支持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业联动发展。在经济基础雄厚、市场体系完善、产业机构合理、竞争力强、城镇化水平高的经济强县,显然农行要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客户,以及农业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全面营销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打造全能型县支行。在经济较发达,个体私营经济活跃,居民理财意识较强的地区,要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发展本外币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个人理财业务,重点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创建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品牌。在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开发项目较多的特色资源县,要重点围绕特色资源开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优势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发展业务,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小的企业资产业务。在具有独特产业优势,已形成明显产业聚居区和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县,围绕特色产业,绩效居前的企业、特色资源产业集群,县支行可采取集中公开统一授信方式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群的信贷需求。在经济贫困、缺乏特色资源且业务量较小的地区,支行可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合作,探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创新业务担保方式。根据农村不同的特点,扩展押品的范围,开办有价证券、仓单、提货单、存单、应收账款等资产支持贷款品种,探索林权质押贷款、依据订单发放支农贷款,应用个人信用卡分期付款购买农业生产资源等。
(四)改进服务“三农”的信贷审批制度。根据“三农”和农村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缩短决策链条,推行独立审批人制度,加快推行网上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五)完善“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三农”客户抗风险能力不强导致“三农”金融业务风险高,容易产生不良资产,并且“三农”客户往往难以提供财务报表等信息,“三农”业务风险控制更多地依赖对客户品行等信息的掌握和识别,从而也就更多地依赖一线信贷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此,一是要强化“风险管控”的理念,加强对贷款重点环节的风险防范,要加强贷前真实性调查,信贷人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靠看材料判定风险,贷款发放前必须现场走访,实行双人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客户品行,信用情况和经营状况,贷款发放后必须每月实地走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贷款到户、用途真实。加强贷款回收,贷款到期前及时向客户联系催收。二是要建立“三农”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对诚信守约客户,采取贷款优先、手续简化、降低贷款利率等激励政策。
第四篇: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2-08-13 10:00:53来源:《经济日报》2012年8月12日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当前,要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迫切需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范围涵盖保险、证券、担保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已经在融入农村中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及相关农业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可以说,针对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增收的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但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我国已有金融机构3000多家,但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意愿不强,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总体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企业化等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传统的存取款服务已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令人欣喜的是,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各种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政策措施正在频频落地。从“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到“阳光信贷工程”,一系列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重大工程相继实施,有力地健全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为农民更容易地获得贷款,更便捷地办理业务以及享受更优惠的服务费用,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相关地区和部门的共同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变化。
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农村金融机构扩面提质上下功夫。总的来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覆盖面较小,仍是当前破解农村融资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推动农村信用社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改善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支农实力和发展后劲,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继续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水平,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壮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加入“三农”的行列,推进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二是在加强农业风险保障上下功夫。农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在防范农业灾害风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首先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
发展模式,开展在政策支持下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自营等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其次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保险科学发展。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经办机构、农户等相关参与主体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同时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实现农业巨灾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散化解,提高保险业抗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可扩展性的农业保险信息网络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快速扩大的服务需求。
三是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下功夫。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不断在产品、服务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体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切实解决县域担保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发展联合信用贷款。这些年,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为缓解农民抵、质押物缺乏与银行贷款安全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做足信用文章,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乡镇一把手考核范围,依托与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系统构建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又如,一些地方为缓解农业的弱质性特点与涉农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之间的矛盾,探索构建银保、银证、银信多方合作的立体服务模式,探索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联合+财政贴息”等信贷模式;引导保险资金进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贷款方式,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三农”保险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这些做法有很多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总之,发展农村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需要政府、金融监管单位、银行机构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执笔:张建军)
第五篇: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09年3月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县域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县域。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子,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从1979年到2008年,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农业银行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总量逐年上升,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中国农业银行遵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并举,提高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支持国家商品粮、棉、糖生产基地建设;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支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实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亿-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对乡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乡村工业贷款暂行办法》,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期(1994-2006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实施后,国家加大了对国有银行的综合改革力度和监管力度,启动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综合改革,要求国有银行按照国际惯例构筑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机制。1994年,国家组建了农业发展银行,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逐步分离,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农业银行重新调整了市场定位,确定了“积极巩固、调整和提高农村业务,大力拓展大城市业务,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业务”的经营战略。改进了资金计划管理方式,按照市场效益原则,约束贷款投向,引导资源配置。以推行信贷“新规则”为契机,明确了贷款准入标准,规范了信贷决策行为。全面推行了授权、授信管理,实行了审贷分离、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信贷结构调整纲要》,明确了信贷进入与退出的重点。较大幅度地收缩了低效网点,裁减了部分冗余人员。业务经营层次、业务运作效率、金融资源密集度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顺应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的形势和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不再局限于农业、农村,而是逐步转向城乡两个市场,贷款结构趋于多元化。“三农”贷款的余额在增长,但占全行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在农业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按照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组织各有侧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和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特色资源开发和农村电网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200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515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30.5%。其中农业产业化贷款725亿元、农村城镇化贷款226亿元、农村电网改造贷款1199亿元、专项贷款(含扶贫)254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500亿元、农村商品流通贷款1215亿元、农户贷款969亿元。同时,中国农业银行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优势,实施“以城补乡、以东带西”的金融反哺模式,向中西部行转移支付财务资金达600多亿元,增强了农村网点和中西部地区行的服务能力。
(三)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时期(2007年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农村金融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为此,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要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业务,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出发,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随后,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要以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方向,稳步推进整体改制,成为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认真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支农职责,全面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扎实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努力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业务发展战略
在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作出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将服务“三农”确立为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新时期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
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中国农业银行“3510”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在一级法人体制下,建立健全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总量和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运作效率和水平,切实提升“三农”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中国农业银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综合经营、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全能型银行。
(二)新时期业务发展的基本原则
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立足县域,加大投入。突出“三农”在全行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县域支行作为服务“三农”的载体和平台,全面、系统地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统筹安排全行各项经营资源,保障对“三农”的投入,促进“三农”业务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联动,综合服务。发挥广联城乡的资金、网络和专业优势,为“三农”客户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汇、卡、网等综合金融服务,为客户跨越城乡拓展业务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城乡互补,统筹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根据各地“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客户和不同类型的业务,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
--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率。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原则,创新组织架构,下沉经营重心,扩大基层授权,增强服务功能,完善产品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坚持商业运作,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商业机遇,遵循商业银行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服务、发展与管理并重,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不断提高“三农”业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蓝海”战略思想,中国农业银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三、五、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未来三、五、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到2011年,成功探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理顺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机制,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明显增加,“三农”金融服务显著改善。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3年,“三农”和县域蓝海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三农”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作,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加突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到2018年,“三农”业务成为全行的战略支柱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稳居领先地位,为“三农”客户提供全方位一流金融服务。
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到2011年“三农”业务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保持县域网点总量稳定,逐步优化网点布局,增强辐射功能。打造具有农户和小企业信贷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6000个以上。3年内,投放县域自助设备不少于2万台。大力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三农县域事业部增量贷款占全行增量贷款比重应高于存量贷款占比。三农县域事业部资产、负债总额在全行的占比应逐年增加。三农县域事业部不良贷款占比持续保持在5%以下。
--扩大对“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实行惠农卡发行整省、整地区(市)、整县推进,扩大发卡覆盖面,力争3-5年内发卡1亿张,其中具有授信功能的5000万张,对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服务覆盖面达到40-50%,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培育县域优质中小企业8-10万家,对跨越城乡的骨干农资企业、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商务部定点流通企业、全国千强镇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
--建立健全“三农”专业化服务体系。重构“三农”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组建三农县域事业部,在事业部内实施一整套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运作机制和政策制度,把县域支行打造成强有力的“三农”业务经营平台。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三农”金融服务产品体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研发、推广相应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管理技术。
三、服务“三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理论探索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中国农业银行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现代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初步形成了自身服务“三农”的理论体系。
1、在“三农”金融业务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要走符合大型商业银行实际的有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道路。实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形成单独核算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建立事业部一级的权、责、利相结合的三农县域事业部经营管理体系。坚持城乡业务并举和统筹发展,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实现城乡业务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强调要把商业金融一般规律和农业农村经济特殊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业务体系。
2、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衡量标准问题上,提出要实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持续”三大目标和实现“国家满意、社会满意、股东满意、客户满意、员工满意”五个满意。这是检验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服务“三农”一切工作成就的衡量标准。
3、在“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四个转变,开展五大创新,解决三对矛盾。四个转变,即转变用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农村金融市场的观念,转变用城市金融的思维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思想,转变纯粹用市场方式去处理农村金融问题的做法,转变用单项指标来考量农村金融绩效的评价方式。五大创新,即创新微型金融技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创新管理制度和创新服务文化。三对矛盾,即城乡业务差异化与大型商业银行一体化经营管理之间的矛盾;“三农”客户分散化与大型商业银行运作集中化之间的矛盾;“三农”客户硬信息不充分和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4、在“三农”金融业务的工作抓手问题上,提出“一个重点、四类区域、八大领域”。一个重点,就是要以农户为重点。四类区域,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据粮棉大县、经济强县、贫困县和特殊地区县不同“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服务重点,实现特色发展。八大领域,就是把农业产业化、农村商品流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生产生活和公共金融服务等八个领域确立为服务“三农”的重点领域。
(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深入开展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模式和路径,并系统检验和完善我行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战略构想、理论创新、规划方案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作出了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的决定。中国农业银行自2007年9月起,从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甘肃和重庆等八省(市、区)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7个地区、123个县支行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工作。
试点中,各家试点行各有特色,探索出了许多好用、适用的“三农”服务模式和管理方法。甘肃分行通过优选扶持产业,加大对马铃薯这一当地具备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支持力度,建立银政企农合作支农机制,实现了政府、银行、企业、农民多方共赢,真正使当地土豆变成了农民手中的“金蛋蛋”。福建德化支行创新惠农卡推广模式,积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作,通过项目推动,实现了惠农卡在当地的广覆盖。四川分行在试点中探索出了“六方合作+保险”的支农模式,通过银行、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担保公司、政府六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做好“三农”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之提供保险服务,不仅涉农贷款投放增加,而且风险得到有效分散。湖南分行创新出由村“五老”(老支书、老村长、老组长、老党员、老干部)组成“农户诚信评议小组”,对农户进行信用评议的方法,较好解决了农户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重庆分行运用标准化、电子化手段,创新农户筛选和调查认定方法,科学设计农户调查表格,有效提高了农户信息采集和客户筛选的效率和质量。其他各行在试点中也都探索出了许多先进经验和做法,为系统总结各行试点实践并在全行推广,中国农业银行专门编制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案例》。
截至2008年6月,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第一阶段工作圆满完成。试点期间,各试点行累放贷款415亿元,同比增加111亿元;新增贷款333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2008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在福州召开会议,决定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化和扩大试点,共涵盖了全国1027个县支行,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为2009年全面推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带动了全行“三农”业务的发展。2008年全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7667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累放额的25.9%;截至年底,涉农贷款余额9330亿元(人行、银监会涉农新口径,且为股改财务重组后数据),扣除农业银行股改财务重组中的剥离因素,比年初增加1351亿元,占全行贷款增量的37.36%。
(三)积极探索适应“三农”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
1、推进惠农卡与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惠农卡是中国农业银行专门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做的综合性金融产品。惠农卡的核心功能是通过银行卡向农民发放到户贷款,帮助解决农民“贷款难”。此外,还具有存取现金、汇兑结算、代理归集发放财政直补、社保资金等多种功能。以惠农卡为载体,农户在符合审批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一定额度的农户小额贷款。持卡人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可以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网点、ATM、电话或网上银行等途径,自助办理农户小额贷款的放款、还款手续。为解决农户抵押担保物缺乏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探索采取信用贷款、多户联保、龙头企业担保等方法,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截至12月31日,中国农业银行已发放惠农卡810万张,激活率96%;通过惠农卡给农户授信65.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6.6亿元,惠及29.2万户农民。
2、创新多种新型产品。中国农业银行在推广城市成熟产品的同时,针对农户、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和服务,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公司+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农户与农副产品收购公司(含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签订收购协议,由公司对农户申请的贷款提供保证担保,农户销售农产品后,货款划拨银行归还贷款。
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中国农业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用于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等人民币贷款。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按使用方式分为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和自助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
农业龙头企业季节性融资贷款。中国农业银行为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农产品及时收购,开发了季节性融资贷款,向农业龙头企业在特定期限内收购生产原料发放流动性资金贷款。贷款只能用于购买生产原料,专款专用。企业不能提供有效固定资产抵押或保证担保时,可以在开立收购专户、封闭运行的情况下,以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贷款抵押物。
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针对小企业资金运作“短、小、急、频”的特点,对单户融资总额在200万元以内,且落实足额有效抵(质)押的小企业,免评级,单笔贷款业务审批通过后视同核定等额授信额度,信贷业务结束时等额减少授信额度的贷款品种。根据小企业实际经营需要,部分地区小企业单户融资总额上限已扩大到800万元。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运作流程简单,办理较为快捷。
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在小企业单个客户规定授信额度内,根据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核定短期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小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所需流动资金,随时自助申请,经快速审批后在规定期限内可循环使用,实现了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方便灵活。
金穗支付通。支付通是一种新型金融自助服务产品,通过在固定电话上安装简单机具,将电话机、密码键盘、刷卡器三合一,绑定相应的中国农业银行卡,可办理帐户信息查询、交易明细查询、汇款、收款等银行业务,操作安全快捷。
金农保一单通。为分散和转移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的风险,帮助解决融资难题,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开发的,既承保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经营财产风险,又承保了企业管理人员的人身意外风险的综合型保险品种。
(四)认真做好地震灾害金融服务
“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农业银行积极采取行动,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金融服务,尽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总行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若干信贷政策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做好灾后重建进行了详细的部署,迅速出台了多项紧急措施,保网点正常营业,保信贷资金支持。四川、甘肃、陕西等分行在总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了多项切实有效的举措,保证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快速、有序、有效进行。
1、布设临时服务网点,迅速恢复灾后营业。地震后,中国农业银行网点受损严重,有300多个网点不能对外营业。为第一时间满足灾区群众、政府、单位和救灾部队的金融需求,中国农业银行紧急向受灾行配置电子设备2374套,监控设备12套、运钞车及业务用车21辆、ATM机60台,并抽调了会计业务骨干组成专家组,深入一线解决恢复营业具体问题。同时,积极通过汽车、帐篷、板房、租借房屋以及并所办公等方式开设50个流动银行,确保了灾后一周内每个重灾县支行至少有一个网点恢复营业。截至2008年6月4日,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因灾停业的网点全面恢复对外营业。
2、合理调度资金,确保支付渠道畅通。明确各受灾分行在救灾期间的备付金占用不受计划控制,加大重灾行超额备付金和现金储备,确保救灾款项的及时足额支付和群众提取现金的需求。2008年5月13日至6月11日,仅四川分行就划拨救灾和清算资金69.48亿元。开展“绿丝带”行动,设立赈灾专柜,保证赈灾业务的快速办理。
3、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客户权益。启动科技部门7×24小时应急保障机制,保障客户信息、资金等数据的安全。加派专人职守95599客服热线,及时解答灾区群众取现、挂失、转账以及担心资金安全等方面的疑问,安抚客户心理。突破现行政策,解决灾区群众个人存款查询、冻结、取现以及个人贷款客户还款等问题。制定《灾后个人金融服务指引》,公布灾后个人金融业务受理网点名录及联系方式,方便灾区客户办理金融业务。
4、出台支持灾后重建特殊信贷政策。集中安排信贷规模用于支持受灾客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信贷审批效率,确保救灾、重建贷款及时到位。优先支持救灾物资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救灾贸易、储运和批零客户,优先支持电力、通讯、公路、铁路等与抗震救灾直接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截止2008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对成都市、阿坝、德阳、绵阳、广元、雅安6个重灾区的企业共发放贷款134.56亿元,为灾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制定了《关于开办地震灾区农民建房贷款的若干政策规定》,开办灾区农民建房贷款。截止2008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共计发放该项贷款2.4亿元,支持灾区6949户农户重建永久性住房。对受灾区域符合条件的“三农”客户新发放贷款一律执行基准利率,对灾区个人新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统一执行人民银行公布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减轻灾区客户的财务负担。允许对生产抗震救灾物资的客户,根据生产订单和实际资金需求或提供的担保核定增量授信额度,不受授信理论值限制。这些政策,在中国农业银行支持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面向“三农”的政策保障
(一)构建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2006年起,中国农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综合改革,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探索建立专业化的“三农”业务组织管理体系,为面向“三农”战略定位提供有效支撑。
1、成立专门的“三农”业务板块,推进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根据中央定位和中国农业银行服务城乡两个市场的实际情况,为解决“三农”业务管理中链条过长、效率不高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决定在一级法人体制下,组建专门的三农县域事业部,将全部县域支行纳入事业部,实现专业化管理,集中精力、集中资源,专心致志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2008年3月19日,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板块正式成立,在总行层面设立了“三农”金融工作推进委员会、三农政策与规划部、三农对公业务部和三农个人金融部。2008年10月13日在中后台三农会计核算、三农考核评价、三农信贷管理、三农风险管理、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三农产品研发等六个管理中心分别增设支持和服务三农县域事业部的专职机构和团队,进一步强化了全行“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的组织保障。
为在全行推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探索经验,中国农业银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配套制定了计划管理、资源配置、财务管理、绩效考评、机构调整等方面一系列配套制度办法。从2008年3月起,先后在四川、福建、广西、甘肃、浙江、山东等六家分行选择了部分二级分行作为改革试点行,开展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扩大“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在福建、广西、四川、甘肃、浙江、山东等六家分行全省(区)范围内深化扩大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此后又追加了重庆分行作为试点行。目前,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试点行事业部组织架构初步形成,各项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在全行范围内推进事业部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县域支行综合改革,打造服务“三农”前沿阵地。为了更好的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加强对县域支行的分类指导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县域支行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从2007年10月起,中国农业银行在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中同时推进了相关县域支行的综合改革。各试点分行根据各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优化调整县域支行内设机构、分类管理、财务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有效引导了中后台员工向“三农”业务流动,服务“三农”工作人员得到充实。
3、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型组织模式。为改善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供应不充足的现状,也为中国农业银行服务 “三农”搭建新平台,2008年8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了两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两地同时开业,开创了大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在部分试点地区探索对现有网点覆盖不到的乡镇提供流动金融服务,进一步延伸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触角。
(二)改革信贷管理制度
根据“三农”贷款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等特点,中国农业银行在准入、担保、流程和授权等方面进行持续创新,正在积极建立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信贷政策制度体系。
1、下沉经营重心,扩大审批权限,让服务“三农”的机构“能放贷”。推行适度分权的“三农”信贷业务授权模式,下沉信贷业务决策重心。区分经济环境和管理能力,尽可能将农户贷款审批权授予县域支行和分理处,将农村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授予二级分行和县域支行。具体授权额度,由一级分行结合区域实际自主确定。与贷款审批权同步下放“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认定权限和贷款定价权限。
2、完善信用评级体系,让“三农”客户“进得来”。针对“三农”和县域客户普遍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的实际,调整信用评级指标,减少财务数据要求,更多地从定性指标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
3、创新担保方式,让“三农”客户“贷得到”。根据各地实际和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解决抵押品不足难题。
4、简化业务流程,使“三农”贷款“贷得快”。合并了农户贷款评级、授信、用信程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办贷效率。
(三)资源配置向“三农”业务倾斜
为了有效解决“三农”和县域业务经营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切实保障“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在安排全行各项经营资源时,优先保障“三农”和县域资源配置。探索单独编制“三农”业务综合经营计划、单独配置经济资本、单独安排信贷计划、单独安排营业费用、单独安排固定资产投入,支持和促进“三农”业务发展。
1、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依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中国农业银行中长期战略目标和“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农业银行对“三农”和县域业务探索单独编制综合经营计划。各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根据辖区内县域支行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禀赋,逐一确定县域支行经营目标。
2、信贷规模。2008年开始,中国农业银行在安排信贷计划时,优先考虑农业产业化贷款、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城镇化贷款等“三农”重点业务发展需要。
3、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投入。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加大了对服务“三农”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对试点地区行下达了专项费用。安排了县域网点改造专项资金,集中对一批县域网点进行了改造升级,优化了县域网点布局,增强了网点服务“三农”的综合功能。
(四)强化“三农”业务风险管理
有效控制风险是“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基本前提。中国农业银行高度重视“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在新时期服务“三农”试点中,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探索了一系列风险防控的手段和措施。
1、实施正确的风险管理战略。2008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政策纲要》,确定了“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战略,提出以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重点建立“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从准入、定价、流程、考核等多个方面,对“三农”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推行二级分行、县域支行风险经理、独立审批人和监管人员派驻制,加强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垂直管控。2008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三包一挂”管理指引》,要求对农户贷款实行“三包一挂”(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绩效工资与贷款营销、管理和质量挂钩)制度,把控制风险的效果与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捆在一起,让来自外部的制度制约和源于利益的自我约束共同发挥作用。完善“三农”信贷业务定价模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三农”客户的贷款利率,提高利率覆盖风险的能力。
3、积极探索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创新客户调查方式,提高涉农贷款客户信息采集效率。建立恰当的准入标准,风险关口前移,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通过担保、保险等多种手段,有效转移“三农”业务风险。加强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开展评选信用乡、村、户活动。对诚信守约客户,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对违约失信客户,设立黑名单,采取惩罚措施。
4、加强业务运行监管。为了有效降低风险,中国农业银行通过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IT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等方式,加强对“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对临时困难或发生意外情况的涉农客户延长贷款期限,对高风险客户、信用恶化客户及时退出,确保信贷业务安全。积极组建“飞检队”、“神秘人队伍”、“整体移位队伍”、“巡视队伍”和审计特派办等五支监督检查队伍,加强内控建设和案件治理,切实防范和查处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结束语
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战场,扩大农村投资和消费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2009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国农业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进一步改善“三农”金融服务,努力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优良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农业银行愿与所有服务“三农”的机构和人士一道,秉承合作、惠农、共赢理念,共同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