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 读 新 课 程 改 革(讲话稿)
解 读 新 课 程 改 革
新华中学师范分校校本培训
主讲:朱从尧
正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近两年了,大多数教师虽然能够按部就班的推进新课程的教学,但是对新教材该如何驾驭,为什么会这样编排存在些许疑惑;以致教学中有些不适应,在日常教学中出现了端新书走老路的做法,甚至干脆抛开新教材,完全按照老教材进行教学。这些做法也许能使知识方面达标,却完全背离了新课改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理念:。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有理解新课改,没能吃透新教材。今天,我就自己对新课改的一些肤浅认知和同行作个交流,以期共勉。
一、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二)、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三)、新课程“新”在哪里?
第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第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的八大重要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可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
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新课程的培养总体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
七、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
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新课程改革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它面临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2001年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来到上海考察中国的科学课。上海市安排了一位特级物理教师为其授课。这节课上,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当老师宣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听课的美国人却面无表情,当中方人员询问对这节课的印象时,美国老师说:这节课上的所有问题学生都会了,这节课上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能说美国教师的评价就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从中启发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就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来讲,正如一位留美博士生回答他的中国导师所说的话:美国教师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中国教师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是中国学生的弱项,要知道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都始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
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八、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三、对新课程改革的解读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三、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
(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四、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
(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不等于考试、测验。
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育作为文化,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七、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八、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九、“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十、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发展、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二篇: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张世宏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新课改包含了很多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所以,它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深入细致地学习,还要将这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将新课改理念运用于实践教学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创造性人才。当前,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情况下,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就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我们时刻都要认识到,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才会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是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与之配套的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案要求:中小学实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变,将创造力培养正式定为中小学教改的核心。这就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动力之源。
二、新课程改革如何实施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全面实施,宣告了新课程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它是发展创新教育的一个必经阶段,它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从以下几方面可以深刻体会到:
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由封闭式办教育向开放式办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学观转变。
2.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型,向现代的开放型转变,创设了一种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育人环境。
3.教材编排方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使学生认识现实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注重实践,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使课程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活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对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变,增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倡导网络、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5.在教学评价方面,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6.在教师创新方面,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新性劳动的宽松环境,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
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1.归属于技术领域
过去一直用劳动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劳动,轻视技术。实际上,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定的专门技术,而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了解技术本身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了高一阶段基础必修课程和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中课程管理权力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过去,学生学了2年的信息技术,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一条条操作,遇到稍有变化的问题就不会去思考,更别提举一反三了。新教材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
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客观存在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话,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应该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积累,但是,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有些初中学校不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0,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上会有很大的困难。
2.教师能力亟待提高
新课改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也在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同时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发展很快的课程,知识能力的更新与淘汰都很快,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结 语:新课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过去的陈旧教育思想,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要真正地实行下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还需要从制度、管理、教师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实践与探索。
第三篇:全面解读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全面解读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http://.cn 2003年08月01日09:22 黑龙江日报
小学三年级开英语课
“走进哈尔滨”为地方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必修课
初中设理科和文科综合课
评价学生标准不再是一张试卷
今年秋季,黑龙江省的73个地市级课改实验区进入新课改阶段,2004年秋季,哈尔滨市七区十二县将进入新课改阶段;2005年全国中小学将全面进入新课改阶段。教育界人士称,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对中国千百年来教育的总结,也是教育方法和国际接轨的契机。新课程改革究竟改什么呢?对于学生有何意义?对于老师有何要求?今后中小学生如何上课?7月30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孟凡杰。新课程如何设置
孟凡杰说,新课改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阶段的新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
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还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要设置多样的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都称为课程
孟凡杰说,新课改是个系统工程,与过去传统教材截然不同,过去是老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现在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长的资源都可以称为课程,包括教师讲课所依据的资料,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积累的经验,教师在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互动、交往、交流、思想碰撞、共同的体验和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各种资源。
理解和认识新一轮课改后,老师不局限一本教材或某一个知识点、基本技能。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借助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当成桥梁、当成手段,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同时在过程中学到方法,有更深入的经验和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新一轮课改把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和教的目标确定为六大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孟凡杰说,过去的教学过程设置以教师传授知识、讲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为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最后考试。用掌握知识的多少、快与慢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这种观点是极偏颇和错误的。新课改后的教和学的过程是把知识当成手段、载体、工具,追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个性注重学生差异
孟凡杰说,新课改将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过去的以传授知识、做题为主转变为突出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出过去着眼知识的传授、一味做题、以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误区。现在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而不是以往“目中无人”的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教学主体,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注意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和人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尊重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
另外,新课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如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才施教,从实际出发。走出过去一刀切、齐步走、整齐化
一、千万人做一道题、答一张考卷的路子。还有,对学生采取灵活教育方法。用学生自身感悟、探索和实践来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东西。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根据教材来教学生,还要把握课程标准,详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发展需要来开发和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和资源。教师角色需要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策划者、帮助者、服务者、辅导者等等,着眼于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转为主动。新课改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反思、体验式地学习。课本实行三级管理
新课改在课程结构上做了调整,过去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对中小学生传授的课程是统一的,同一年级学生学的是同一本书。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由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课程着眼地域特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地方实际情况在本省范围内自主设置课程。哈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刘洪涛处长介绍,目前哈市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整合,将“走进哈尔滨”作为一门地方课程,让学生对当地有关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学校课程是学校在执行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着眼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资源,教师因才施教,避免学生万人一面、万人读一本书的局面,使各学校办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评价学生标准不再是一张试卷
新课改使课程评价发生变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用不同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考试名次不能诊断出学生发展程度和水平。考试只能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提供经验,以利于学生学习。
孟凡杰介绍,目前省内不少新课改试点给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最闪光的经历装进记录袋,如学生做得最好的一次作业、一次助人为乐的事迹、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等等,总之记录的是学生最满意的事情,而且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换。全面启动的新课改将让孩子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解放出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新课改后的课程更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在的联系、知识的应用、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的了解。评价学生也有多种多法,如作业、练习、面试、小论文、总结等,考试的机会也多了,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试题,对学生评价考查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品质上发生的变化。中、高考中的综合试卷就是考查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必修课
新课改中规定,小学至高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
识和能力。孟凡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普及新课改需要全社会支持
教师队伍怎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教师自身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懂相邻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方面的理论。
教师怎样评价自己在新课改过程中的成绩?孟凡杰认为,教师在新课改中取得成绩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在教学中对学生是否尊重,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才能实现新课改的价值。进入新课改后,在考核教师方面,不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权衡,而是看学生是否全面发展。黑龙江省教师的各种培训制度正在制定和逐步完善中。
孟凡杰介绍,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三年级就要开英语课,需要语音设备;高中要开设相关技术课,技术课不能不动手凭空讲,需要各种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设施和工具。这就需要整个社会为新课改创造条件。
背景资料
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我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和宁安市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成为国家级实验区;2002年秋,我省启动20个省级课改实验区;2003年秋,我省将启动73个地市级课改实验区。(生活报)
第四篇: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解读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解读
高中课改要求:
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将于2012年秋季学期起正式实施,新课改后,对普通高中生的评价,将由原来的主要以学科成绩评价,改为综合素质评价,更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公民素养。新课改后,将全面实行学分制,普通高中生3年必获得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课改要求:从2012年秋季学期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对所有普通高中学生实行学分管理。学生修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相应学分。普通高中学生3年须修满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至少达到116个,包括语文、英语、数学各10个学分;思想政治、技术各8个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6个学分;音乐、美术各3个学分;体育与健康11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选修课程至少获28个学分。
全区普通高中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互认,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广西的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后,可认可学生在原学校所获学分。
高中英语新课改标准解读
以新课程的理念实施高中英语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语。
2、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 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拓展学习渠道,增加语言输入量。
6、创设最优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7、实践“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8、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倡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中课程还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引导高中英语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
高中课程设计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必修课程的设计以义务教育阶段的五级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达到七级目标要求。高中英语必修课程共分10个学分,学生修满10个必修学分即达到英语学科的合格毕业要求。学生需完成必修学分,并通过英语七级证书考试(即达到七级水平)方能获得申请大学学习的资格。
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A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几个新字
1、新设计,新思路
新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通盘考虑,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为九个级别,保证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六年级结束时,达到新标准二级,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如下所示:
九级←高考的要求
八级←高考的要求
七级← 普通高中毕业要求
六级
五级←初中毕业时的要求
四级
三级←小学毕业时的要求
二级
一级
2、新的课程目标
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标准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3、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4、新的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
5、新的词汇要求
新标准加强了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从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优秀的要达到4500~5000个词汇。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词汇量过低不
4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单词太少而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增加对词汇量的要求,势在必然。从近几年高考来看,不掌握3000~4000词汇很难应付。可见高考试题已向着新标准的方向发展。
6、新的阅读要求
词汇量的加大,必然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在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36万词以上。10年级和11年级(即高一,高二)分别达到20万和30万词以上。即相当于每天要求学生读五篇阅读文章。对阅读的质量也提高了,新标准要求高中毕业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解读
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
●六个具体目标
1. 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制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3. 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杂窄旧的现状;
4. 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5. 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
6.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三级课程计划与管理框架
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国家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的三个性质
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大纲或教科书),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
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4.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5.标准的范围应涉及“全人”领域:其中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6.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论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