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
义
【内容提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其经典性或经典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讲话》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二,《讲话》从实践层面上确立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不仅在当时统一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国进步文艺界的认识,为进步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此后70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最权威性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文艺事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法典,新时期以来党在文艺工作方面一系列新的提法和观念是对《讲话》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其三,《讲话》的经典性还表现在,它的产生本身典型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际或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当代的文艺理论研究来说,如何富有成效地实践这个方法论原则,依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而《讲话》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光辉范例。
【关键词】毛泽东 《讲话》 经典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为核心的理论文献,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对此,国内学界一般是无人否定的。然而,《讲话》的经典性或者说经典意义究竟何在呢?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未被深究过的问题,即使对那些对此有所思考的人来说,给出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的,不能使我们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在《讲话》发表70年后的今天,为了中国当代文艺更加健康繁荣的发展,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具时代特质的理论创新,认真思考并深入研讨《讲话》的经典意义,无疑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工作,同时这种思考和研讨也是对于《讲话》的最好纪念。
一
作为一个理论文本,《讲话》的经典意义首先体现在文艺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方面。其理论创新,概而言之,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确认文艺的观念形态即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对文艺为人民服务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创作中源与流的关系、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歌颂与暴露的关系,文艺批评中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以及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等等,作了丰富多面的阐发。
文艺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之上,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观点自上世纪20年代后期伴随着革命文艺的兴起而逐渐地传入中国并被左翼文艺界所接受。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论》)里,毛泽东首次明确地讲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663~664;“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694。在《讲话》里,毛泽东又将对文化性质的一般性认识具体延伸到文艺领域,强调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2]860这两段引文中的“观念形态”均为“意识形态”的另一种中文译法。对文艺基本性质的这一确认,在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文艺观念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不仅在当时结束了《讲话》中所批评的抽象“人性论”或“人类之爱”等唯心论文艺观对进步作家文艺创作的干扰和侵袭,从基本文艺观念上统一了左翼文艺家的头脑,而且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广理论内涵。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既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就有一个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而社会生活的创造主体是人民大众,因而也就存在一个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的进程中包含着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因素、革命力量及其革命活动,也包含着这些因素、力量与活动的反面以及与正反力量利益争斗相关的政治问题,由此便有了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可见,《讲话》的理论论述是有其内在思想逻辑的。
应该说,以上三个方面的文艺基本理论问题,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中均已提出过,并有所阐发,《讲话》的经典性,不仅在于一般性地再次提出和强调了这些问题,更在于其论述处处闪烁着基于新的时代境遇和艺术体认的思想智慧。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讲话》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一方面阐明了作为生活之反映的文艺对于被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强调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860,不能用对古人和外国人过去的优秀文艺遗产的继承和借鉴替代自己基于生活源泉基础上的文艺创造,这种继承和借鉴虽然也很有益,但却不是源而是流,不能以流代源;另一方面又指出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起现实生活中的美来,文艺属于更高的审美形态,“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2]861。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毛泽东视之为“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并明确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2]853就“为群众的问题”而言,《讲话》基于当时的形势,鲜明地提出了革命文艺应该为中华民族的最广大部分,也就是为包括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主张。鉴于工农兵的历史地位和革命性质以及小资产阶级的自身弱点和局限,毛泽东一方面强调革命文艺的中心必须放在工农兵身上,“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2]863,另一方面基于当时多数作家熟悉小资产阶级而不熟悉工农兵生活的具体情况,要求作家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逐渐地转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从而创造出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来。而关于“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着重论述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他针对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之后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中以及在延安的文艺运动中有些同志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轻视了和忽视了普及而不适当地太过强调了提高的偏向,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人民群众第一步的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但是普及与提高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应该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把“向工农兵普及”与“从工农兵提高”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而关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讲话》主要是从文艺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和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革命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理论和实践前提出发,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为“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2]866;二是提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服从于政治的主张,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翻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2]866,反对将政治与艺术分离开来的二元论或多元论,认为基于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的革命文艺能够做到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的完全一致,并明确地提出了革命文艺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2]869~870。《讲话》对以上各方面理论问题的论述和阐发,其系统集中和深刻辩证的程度是此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文本未曾有过的。尤其是其中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思想,可以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建构起了以人民为本位的艺术接受观,不仅时间上比此后在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要早,在内容上比起将读者虚拟化的西方接受美学来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这里,需要特别对《讲话》里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有关主张和论述做一点辩说。进步的文艺应该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革命政治服务,这是从马克思到列宁的经典文论家一贯的主张,在民族抗战正处于最艰难时期的1942年,作为当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开展民族解放斗争的共产党的领导人,代表党中央宣讲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毛泽东申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顺理成章的,就其现实语境而言,也是有其具体的针对性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性的。就当时的形势和毛泽东的身份来说,他不讲文艺为革命政治服务而大讲艺术独立、艺术至上,或同意有些作家所主张的艺术与政治并行,甚至是艺术与抗战无关论,反倒是匪夷所思的。而且,尽管毛泽东关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之类的提法在表述上不甚科学,但他绝不轻视艺术性,如上所述他是主张政治与艺术的统一论而反对政治与艺术相分离的二元论或多元论的。在提出自己的统一论要求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2]870在1942年5月28日中央学习组会上所作报告中,毛泽东再次谈到了延安文艺界在思想倾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又特别指出:“现在强调革命性,就把文学艺术的革命性所需要的艺术形态也不要了,这又是一种偏向„„没有艺术性,那就不叫做文学,不叫做艺术。„„不注重艺术形式的问题,只注重作品的政治内容,这就把艺术与其他东西的区别取消了。说艺术无需乎带有什么特殊性,它在革命工作中也不是特殊部门,这种看法同样是一种偏向。”[3]428~429因此,在反思《讲话》中有关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论说时,应该秉持一种历史地理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以往的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上走入极端,发生了以政治代替文艺,甚至把文艺当成政治斗争工具的种种情况,给文艺事业造成伤害甚至灾难,这不能说与毛泽东关于政治标准第一的论断和论说毫无关系,为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对此加以反思和矫正,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替代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论断和口号,是极有必要的。但像有人那样在反思毛泽东文艺思想时硬要说毛泽东以政治取代审美、不讲艺术性,则是不很公允的。同时,将这种反思引向完全否定和取消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艺术与政治全然无关,这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着政治、有时是激烈利益冲突的政治斗争的当代语境下,也是有违事实的。今天,规定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本身就包含着政治上的要求,对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家来说,思想深处里政治这根弦依然是不可以完全放松的,对政治问题的敏感,保持政治立场的正确性,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和评判社会与人生,依然是优秀的文艺家和文艺作品应须具备的一种可贵品质。放眼世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绝大多数论者,甚至许多其他西方学者,都是极为关注艺术与政治关系问题的。
二
《讲话》对一系列基本文艺理论问题的深刻阐发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与拓展,而且从实践层面上确立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对此后70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最具权威性的重大影响,这是《讲话》经典性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讲话》在实践层面上的指导意义首先表现在统一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国进步文艺界的认识,为当时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上半叶,尽管中国文艺界也先后发生了革命文学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有过关于文艺的阶级性和文艺的大众化等等问题的论战和讨论,但那基本上都是发生于国民党统治区,处于弱小和被围剿之中的解放区首要考虑的还是如何壮大自己的武装队伍以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对“武”的重视远远大于、多于对“文”的关切,诚如毛泽东1936年11月22日在延安保安县(现名志丹县)召开的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中所指出的:“中国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过去我们是有很多同志爱好文艺,但我们没有组织起来,没有专门计划的研究,进行工农大众的文艺创作。就是说我们过去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4]3虽然在这次讲演中,毛泽东说是“要文武双全”,并且在此后的一些报告、电报、题词中就文艺工作发表了一些重要主张和意见,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有关问题,提出并阐述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新文化建设方略,但是直到《讲话》之前,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一个系统、权威的关于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萧军在听取了毛泽东5月2日的讲话之后于6日所写的《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底我见》一文中,曾就边区党的文艺工作提出了多条建议,其中即有这样两条:“由党或行政方面对各方加以解释,使知道:作家的任务,他们对革命的用处,他们的特殊性”;“可能时应制定一种‘文艺政策’,大致规定共产党目前文艺方向,以及和其他党派作家的明确关系”[5]331。这说明在延安进步文艺界的心目中,当时我党的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并不明了。座谈会结束几天之后,毛泽东5月28日于中央学习组会上所作报告中,也坦率承认:“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决定已经有了,但是对于文学艺术工作,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很好的决定。”[3]425由此,当时的延安文艺界在基本文艺观念和文艺主张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包括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就不足为怪了。《讲话》不仅从正面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明确了我党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文艺方针,而且以此为基础和前提并结合延安当时的具体情况,对倾向性地存在于文艺家头脑中的抽象“人性论”、“人类之爱”等唯心论文艺观以及各种糊涂观念作了批评,其现实针对性是非常明显的,而其统一认识的功效也是极为显著的。我们知道,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以及毛泽东、朱德、陈云、凯丰等时任中央领导的有关讲话、报告,是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中央高层有意组织的,座谈会召开之后,广大文艺家纷纷要求下乡,大量采用民间形式,采用广大群众能听得懂看得懂的形式,创作出一大批接近群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作品,展示出延安文艺界的新气象,同时《讲话》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延安文艺界的新气象也传播到全国各地,推动了全国进步文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的接受。由此可见,《讲话》在当时的确起到了整顿文艺队伍、统一思想认识的作用。
《讲话》在实践层面上的指导意义不独体现于当时,在此后的岁月中,无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年代,还是建国之后的和平与建设时期,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文艺事业、指导文艺工作最为重要的法典。《讲话》于1943年10月19日正式发表在《解放日报》上,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作出了《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方针的决定》,该决定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十月十九日《解放日报》发表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党对于现阶段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全党都应该研究这个文件,以便对于文艺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获得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纠正过去各种错误的认识。全党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研究和实行这个文件的指示,克服过去思想中工作中作品中存在的各种偏向,以便把党的方针贯彻到一切文艺部门中去,使文艺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与人民的解放事业,并使文艺事业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6]50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再次确定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全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的第二部分“文艺方面的几个问题”里专门讲了“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说这个口号大家都赞成,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实现,这就是说毛泽东过去在延安提出的文艺方针不仅没有变,现在还要贯彻到全国范围中去。周扬代表解放区文艺所作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大会报告里,不仅结合解放区的文艺创作成就阐释了《讲话》的基本精神,而且提出要把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立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新时期以来,尽管文艺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和发展条件与此前尤其是处于民族存亡的抗战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近一二十年,在全球化的文化互动语境中,文艺家的视野、心态和创作观念、艺术方法的选择等等越来越趋于开放、自由、多样,已不再能够定于一尊、统于一律,但《讲话》的基本精神、基本观念并没有因之过时,在现实的文艺进程中依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活力。新时期伊始,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里明确提出“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论断,论述了“人民需要文艺,艺术更需要人民”的道理[7]181,183,这个《祝辞》是新时期党的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之一,其在文艺与人民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仅与《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一脉相承,而且是对《讲话》思想的深化和进一步强化;此外,党中央一再倡导的“深入群众、深入生活”[8]6,“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9]6,是《讲话》关于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思想的具体化,为新时期文艺家融入时代生活、溶入人民情怀,创作出富有时代风貌、当代气息的文艺作品,指明了途径。在当代文艺创作中,不仅经历着时代风雨、浸润着《讲话》精神成长起来的老一代革命文艺家依然将《讲话》视为自己的精神“圣经”或创作宝典,即使是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中青年文艺家,也在以他们新的创作成就印证着《讲话》的真理性,践行着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神圣职责。就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实践的影响广度和深度来说,迄今尚没有另外一个理论文本能够与《讲话》相媲美,《讲话》的思想和精神历久弥新,依然光芒四射。
三
除去理论上的创新和在现实文艺运动中的权威指导地位之外,《讲话》的经典性还表现在,它的产生本身典型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际或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点,在以往的研讨中,人们往往予以忽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正确的理论认识和观点来自于现实生活实践,这是从理论的来源和生成角度来说;其二是正确的理论认识和观点还应该回到现实生活实践之中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这是从理论的发展和作用角度来说。前面关于《讲话》在其后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权威指导地位以及新时期对《讲话》精神的发展和一些提法上的修正,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第二方面含义的精髓,不再细论,这里仅从第一方面含义的角度将《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创造性实践略加申论。《讲话》对基本文艺理论问题和理论关系的论述与阐发,尽管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脉相承,但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的简单照搬和抽象宣讲,不是单纯由经典作家的既成文本中伸手拿来的,事实上毛泽东历来最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据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有的作家曾引经据典大谈文艺定义问题一个多小时,对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毛泽东是不赞成的,在5月23日的总结讲话中,他一开场就明确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2]853我们知道,早在1937年7月所作的《实践论》一文中,毛泽东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对认识和实践亦即知和行的关系作了辩证的阐发,提出了“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去”[10]292的科学认识论,解决了真理性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能动作用问题。毛泽东《讲话》中的上边这段话,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在文艺理论研究上的一个延伸,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论的一个经典性的表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进行期间,毛泽东本人是充分践行了他所提出的这个方法论原则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一次文艺整风,而整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大都来自于国统区,有革命热情却又自身存在着种种缺点和局限性,因而发生了种种与革命不很协调甚至对革命不利的混乱现象,如文艺观上的错误和糊涂,文艺创作上对延安消极面的过于关注和批评,文艺教育上的关门提高,文艺队伍中的宗派主义等等。从1941年下半年与萧军等一些延安作家的交往中,毛泽东就已经敏锐地发现和掌握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一些不良苗头,为了克服这些苗头及其所引生的种种混乱现象,提高和统一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使文艺更好地为革命事业服务,也使文艺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毛泽东和党中央才决定开展整风活动。为了开好座谈会,使讲话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毛泽东在座谈会之前,先后通过通信和当面交谈的方式,从欧阳山、草明、艾青、萧军、何其芳、丁玲、刘白羽、罗烽等十多位作家那里详细了解了文艺家们对文艺问题的想法和看法,并特别请欧阳山、草明、艾青等人为他搜集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在座谈会期间又认真听取了一些作家的发言[11,12]。这些充分的调研工作使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的状况有了真实客观的了解,从而为《讲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讲话》就是根据延安文艺面临着的客观形势和实际状况,而对文艺运动的方针和政策作出规定,对当时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作出评判的。
自192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直是作为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的主导性建构力量而存在的,对中国现代性文艺理论和新文艺的发展起到了思想指导的作用,其历史的功绩不可抹杀。但是,如若加以深入的反思则不难发现,长期以来,中国的文艺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守持较为突出,而发展、创新却不尽如人意。这种状况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研究者自身而言,对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的研究、运用和发挥用力甚多,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则关注不多,是重要原因之一。过去,人们也时常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往往把这种结合搞成在批评和研究论著中引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和言论之后,再列举一些中外文学和艺术的实例加以说明,这其实是一种很肤浅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所真正要求的,充其量只是证明了先前理论观点的正确或自己的理论言说有所依据,却无助于新观念、新学说、新理论的创造。可以说,尽管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理论和思潮相比最具优秀的一个方面,但对方法论的研究和重视却恰恰是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至为薄弱的一个方面。新时期之后的1980年代中期之所以能够形成包括美学、文艺学在内的理论研究方法论热潮,固然与改革开放后国外新思潮、新观念、新方法的涌入和冲击有关,但与我们自身长期以来方法论研究的缺失以及基于科学的方法形成理论创新的不足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当时方法论热的兴起有其必然性,而且也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其成效在于:促成了学术研究者方法论意识的自觉,推进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和多样化,并间接带来了理论观念的多元和多样化。然而,现在看来,当时的方法论热也存在两方面的严重问题和不足:其一是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只要运用新的方法自然就会带来观念的变革和创新,因此一味追求新方法的使用,为方法而方法,将理论研究变成了外来时髦方法的模仿秀、表演秀,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其二,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方法秀场所形成的眩惑氛围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因其不够新潮而被一些人淡化了、遗忘了。上述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后一个方面,直接导致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后果,就是虽然研究者们比之以往更加充满了创新的激情与渴望,但值得一数的理论创新成果却不是很多,方法论热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带来观念的大变革和理论研究的大收获。事实上,就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来说,经典文论家的思想和观点只是当代理论创新的出发点,但并不是或主要不是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当代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只能是当今文艺发展的现实实践。只有面向当代文艺发展的客观事实、现实语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之下,从中观察、发现和思考、研究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向,从中提炼出新的观点,发展出新的学说,这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也才会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由经典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化和提升。从方法论上说,这就叫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当代的文艺理论研究来说,如何富有成效地实践这个方法论原则,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而《讲话》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范例,这或许是《讲话》的经典意义在今天更值得我们领会和重视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增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5]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二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6]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一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9]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第二篇:_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_的价值指向及意义
_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_的价值指向及意义.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
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 理论前沿!“"!年第”“ 期 理论研究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而又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产
生的具有指导性的历史文献#!讲话“强烈的人民性意识是它至今闪耀光辉的根本所在#!讲话”所揭示的文艺创作
规律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价值指向$ 意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价值指向及意义 胡玉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作为毛 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自”(+* 年!月发表以来对我国文学 艺术的面貌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 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 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 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第!“* 页-关于!讲话” 的研究我们也应遵循这一重要的历 史主义原则&!讲话“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激烈而又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产生的具有指导性的历史文献& 只有把!讲话”重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当中%从历史的角度和 实践的角度进行考察%才能避免只强调!讲话“个别结论的情 绪化的主观批评或片面理解%才能正确评析它的理论意义%释 读它的价值指向&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毛
泽东选集” 第.卷% 人民出版社“((” 年% 第/!.页$ 从分析现实存 在的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在!讲话“*结论)部分首先确立了一个方法论上的基本认同& 根据当时解放区 文艺发展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解放区的现实文艺状况% 毛泽 东阐述了文艺运动中的根本方向问题&!讲话”指出’*什么是 我们问题的中心呢, 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 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 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 同上% 第/!& 页$文艺为人民大众 服务%是!讲话“的精神实质%蕴含着!讲话”的价值指向&!讲 话“中阐述的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普及与提高等诸多问 题的共同旨归也正在于此&!讲话”强烈的人民性意识正是它 至今仍闪耀光辉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文艺的性质%也关系到文艺 发展的方向&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指导方针是一个代表 人民利益的政党对革命文艺的要求& 毛泽东按照马克思主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对人民大众的范畴做了具体界定& 他指出’*最广大的人民%占 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 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
广大的人民大众)& #同上%第/!’/!)页$毛泽东进而指出’*我 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 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同上% 第/).页$这段话后来 被概括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并成为指导解放区文艺以及建 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艺发展的中心原则& 由此出发%革命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被确定起来& 毛 泽东将抽象的政治概念具体化为现实的政治问题% 指出’*今 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文艺要服从党在一 *+
理论前沿!“"!年第”“ 期 理论研究
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同上$第#$% 页%他辩证地 分析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政治不等于艺术$缺乏艺术性 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无论在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 的!毛泽东在这里所谈的政治$并非少数政治家的政治$而是 &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同上$第#$$ 页%他认为只有经过 政治$人民大众的需要才能集中表现出来!作为同被经济基础 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文艺与政治相比$它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更 为间接$ 文艺常常要借助于通过反映政治进而影响政治与经 济基础发生相互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一切改造世 界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于人民群众的情感及精神层级的文 学艺术$是通过塑造人’使其成为历史转变时期巨大的政治推 动力量$进而实现其改造世界的目的的!毛泽东重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关于文艺如何为 人民服务的问题$毛泽东运用实践的观点$指明了实现文艺为 人民大众服务的正确途径!(讲话)核心的思想是解决了作家 的&世界观”和创作源泉问题!解决世界观的问题是文艺创作 的首要问题!世界观的转变也就是历史观的转变!毛泽东要 求*&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 须到群众中去$ 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 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同上$ 第#$& 页%毛泽东希望文 艺工作者在与群众的结合中$经过长期甚至是痛苦的磨炼$把 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联系群 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代言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书写出人民群众的革命历史!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解放区 文学得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在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中$ 来自生活底层的人民群众成了作品的主人公!他们走在历史 潮流的前面$用忘我的劳动和斗争改造着周围的客观世界$同 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成为历史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 创造者!针对当时解放区文艺界存在的脱离群众’ 轻视实践等不 良创作风气$ 毛泽东以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 本原理为依据$ 将深入生活’ 熟悉生活提升到了原则性的高 度$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 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 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同上$第#$“ 页%否则只能做空头文艺 家!他在强调生活是文艺源泉的同时$对艺术美和生活美做了 区别$认为艺术美应高于生活美!他号召文艺家通过典型化的 方法$创造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带有普遍性的文艺作品$认 为这样的作品才是人民大众所真正需要的!在普及与提高的 问题上$(讲话)指出要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在提高的指导 下进行普及$提高是文艺在人民大众中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讲话)还对&人性论”’&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等观念 进行了集中批评$指出我们主张的是&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 众的人性”$# 同上$ 第#%& 页%文艺家必须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 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将文艺还给人民 的思想为解放区文艺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从此中国现代文 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当然$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 需要完善和发展的$ 但它的人民性的精神内核作为一条清晰 的红线一直贯穿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文艺思想中!邓小平文艺理论和江泽民有关文艺的论述可以说与毛泽东的文艺 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化了的’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延续和深化!人民性是文艺的生命所在!(讲话)的发表至今已$& 多
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某些具体提法可能已不适应现形势 之需要$ 但其基本精神和所揭示的文艺创作规律对于文艺事 业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 集体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文艺的基本功能$正是通 过提供具体生动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慰藉人的心灵$振奋人的 精神$铸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素质$进而促进人全面’自由’ 和谐的发展的!避免远离时代’远离群众以及边缘化的创作和 理论倾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作出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 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文艺不断繁荣发展$ 仍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 个迫切而严肃的课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于朝霞 ’!
第三篇:_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_的价值指向及意义
理论前沿!“"!年第”“ 期
理论研究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而又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产
生的具有指导性的历史文献#!讲话“强烈的人民性意识是它至今闪耀光辉的根本所在#!讲话”所揭示的文艺创作
规律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价值指向$ 意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价值指向及意义
胡玉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作为毛
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自”(+* 年!月发表以来对我国文学
艺术的面貌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 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
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
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第!“* 页-关于!讲话” 的研究我们也应遵循这一重要的历
史主义原则&!讲话“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激烈而又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产生的具有指导性的历史文献&
只有把!讲话”重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当中%从历史的角度和
实践的角度进行考察%才能避免只强调!讲话“个别结论的情
绪化的主观批评或片面理解%才能正确评析它的理论意义%释
读它的价值指向&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毛
泽东选集” 第.卷% 人民出版社“((” 年% 第/!.页$ 从分析现实存
在的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在!讲话“*结论)
部分首先确立了一个方法论上的基本认同& 根据当时解放区
文艺发展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解放区的现实文艺状况% 毛泽
东阐述了文艺运动中的根本方向问题&!讲话”指出’*什么是
我们问题的中心呢, 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
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 同上% 第/!& 页$文艺为人民大众
服务%是!讲话“的精神实质%蕴含着!讲话”的价值指向&!讲
话“中阐述的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普及与提高等诸多问
题的共同旨归也正在于此&!讲话”强烈的人民性意识正是它
至今仍闪耀光辉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文艺的性质%也关系到文艺
发展的方向&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指导方针是一个代表
人民利益的政党对革命文艺的要求& 毛泽东按照马克思主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对人民大众的范畴做了具体界定& 他指出’*最广大的人民%占
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
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
广大的人民大众)& #同上%第/!’/!)页$毛泽东进而指出’*我 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 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同上% 第/).页$这段话后来 被概括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并成为指导解放区文艺以及建 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艺发展的中心原则& 由此出发%革命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被确定起来& 毛 泽东将抽象的政治概念具体化为现实的政治问题% 指出’*今 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文艺要服从党在一 *+
理论前沿!“"!年第”“ 期
理论研究
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同上$第#$% 页%他辩证地 分析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政治不等于艺术$缺乏艺术性 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无论在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 的!毛泽东在这里所谈的政治$并非少数政治家的政治$而是 &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同上$第#$$ 页%他认为只有经过 政治$人民大众的需要才能集中表现出来!作为同被经济基础 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文艺与政治相比$它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更 为间接$ 文艺常常要借助于通过反映政治进而影响政治与经 济基础发生相互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一切改造世 界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于人民群众的情感及精神层级的文 学艺术$是通过塑造人’使其成为历史转变时期巨大的政治推 动力量$进而实现其改造世界的目的的!
毛泽东重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关于文艺如何为
人民服务的问题$毛泽东运用实践的观点$指明了实现文艺为 人民大众服务的正确途径!(讲话)核心的思想是解决了作家 的&世界观”和创作源泉问题!解决世界观的问题是文艺创作 的首要问题!世界观的转变也就是历史观的转变!毛泽东要 求*&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 须到群众中去$ 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 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同上$ 第#$& 页%毛泽东希望文 艺工作者在与群众的结合中$经过长期甚至是痛苦的磨炼$把 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联系群 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代言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书写出人民群众的革命历史!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解放区 文学得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在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中$来自生活底层的人民群众成了作品的主人公!他们走在历史 潮流的前面$用忘我的劳动和斗争改造着周围的客观世界$同 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成为历史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 创造者!
针对当时解放区文艺界存在的脱离群众’ 轻视实践等不 良创作风气$ 毛泽东以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 本原理为依据$ 将深入生活’ 熟悉生活提升到了原则性的高
度$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 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 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同上$第#$“ 页%否则只能做空头文艺 家!他在强调生活是文艺源泉的同时$对艺术美和生活美做了 区别$认为艺术美应高于生活美!他号召文艺家通过典型化的 方法$创造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带有普遍性的文艺作品$认 为这样的作品才是人民大众所真正需要的!在普及与提高的 问题上$(讲话)指出要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在提高的指导 下进行普及$提高是文艺在人民大众中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讲话)还对&人性论”’&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等观念 进行了集中批评$指出我们主张的是&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 众的人性”$# 同上$ 第#%& 页%文艺家必须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 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
(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将文艺还给人民的思想为解放区文艺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从此中国现代文 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当然$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 需要完善和发展的$ 但它的人民性的精神内核作为一条清晰 的红线一直贯穿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文艺思想中!邓小平文艺理论和江泽民有关文艺的论述可以说与毛泽东的文艺 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化了的’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延续和深化!
人民性是文艺的生命所在!(讲话)的发表至今已$& 多
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某些具体提法可能已不适应现形势 之需要$ 但其基本精神和所揭示的文艺创作规律对于文艺事 业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 集体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文艺的基本功能$正是通 过提供具体生动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慰藉人的心灵$振奋人的 精神$铸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素质$进而促进人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的!避免远离时代’远离群众以及边缘化的创作和 理论倾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作出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 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文艺不断繁荣发展$ 仍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 个迫切而严肃的课题!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于朝霞
’!
第四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抗战时期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及学习方法的会议讲话。在我看来,它阐述了关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即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艺创作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代表他们的意志。
然后是态度问题。是正面的歌颂、还是反面的暴露,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有赞扬,又有批评;主张积极抗战的赞成,消极抗战的就批评;反对抗战的那就要坚决反对。对人民群众、人民军队和人民的劳动,我们应该赞扬。人民也有缺点,需要耐心地教育,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这个改造过程。文艺作品应该使他们团结、进步、同心同德,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先进的东西。关于工作对象问题。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工农兵以及干部。因此文艺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和熟悉他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甚至痛苦的磨练。
关于学习方法问题。要学习马列主义和学习社会。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即研究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社会就是要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状况,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文艺工作者把这些弄清楚了,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关于为哪些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里还有不少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因此要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改造自己的思想。人民的生活是最自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东西,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的唯一源泉。文艺作品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能使人民群众惊醒、振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有了这样的文艺,这个任务就能更快地完成。文艺只有在人民大众可接受的普及基础上提高,文艺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五篇:《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讲话》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从实践出发而升腾为系统化的文艺理论,体现出作者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文风。他不作空泛的理论表述,而是针对创作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调研,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剖析,提出科学的结论,所以能令人折服。如政治与文艺的制约关系,作家对待生活源泉的态度,主观愿望与创作效果的差异性,等等,这样才能处置好文化机制各方面的策略性调整,建构了解放区文学秩序的纲领性文献。其实,在《讲话》发表之前的4月已经开始筹划召开这次座谈会,毛泽东分别致信肖军、欧阳山、草明、舒群等征求意见,又邀请丁玲、艾青、罗烽、刘白羽、何其芳多人谈话,当面交换对文艺创作的看法。艾表还将与毛泽东交谈的要点,写成一篇专论在《解放日报》上公开发表,造成一种必须在文艺界开展“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的强大声势。在此前后,以丁玲、艾青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群,在小说、诗歌、散文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认为今天看所谓“政治标准”,应该去掉其政治色彩,将之理解为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念,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有其特定的主流文化观念来引领社会的发展。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看,无论经历了多少朝代变更,多少兴衰战乱,她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忠孝等优秀品质已经作为民族精神世代流传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标准。一个政党的执政主张必须符合并能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一部文艺作品应该经得起时间和受众的检验才能成为精品,时间的延续和受众的层面是无法预料的,但只要作品中具有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它就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使人感觉隔膜或因受众层面的差异而产生疏离感,在任何时间、任何群体中都能引起共鸣,经典的魅力正在于此。
我们今天应该从用更为宽泛的概念去理解文艺的“政治标准”,文艺的“政治”属性不是空洞的传播工具,而应该是作者的核心思想观念的体现,它也应该是民族的、社会的、大众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重读《讲话》,感受最深的毛泽东对于“新的时代”与“新的群众”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他指出“我们周围的人物,我们宣传的对象,完全不同了”。很显然,强调艺术与时代的结合,最终就是要归结为文艺“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的大命题。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某个特定时代生活的本质呈现和精神映射,有着历史教科书的审美价值和诗学的纪念碑意义,如泰纳所说的:“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一部书越能表达重要的感情,它在文学上的地位就越高;因为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的共同感情。”如今,在新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中,文学不应缺席,作家不应失语。一方面,真实的生活会比想象和虚构更丰富,更精彩;一方面,文学需要色彩缤纷的表现形式适应一个全新时代。这意味着作家的选材与叙事因此而有了更加宽阔的用武之地,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选择。作家不应局限于书斋与想象,走向远比虚构更为复杂、厚重的社会生活,立足于坚硬的现实,以海纳百川的超越姿态真正抵达文学现场,为写作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有力方式,完成一种体现时代气质的人文担当。,“延讲”精神历久弥新,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内涵丰富,应予广大;重温《讲话》精神,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纷纷表示,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将达州建成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这篇著名的《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文艺的革命方向问题,不仅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界整风运动,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艺创作的宗旨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新时代的文艺精神应以什么为主旨,我认为讴歌的主旋律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不管创作的什么形式的文艺作品,都应渗透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到的这一主旋律。要通过文艺作品的宣传,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引领人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被一时的逆流所诱惑,社会上的逆流总是存在的,但必竟不是主流,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久经考验的党,是一支永葆青春活力的政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健的肌体,因为党的理论在时时创新,党的监督机制全面而有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定能够带领人们从富裕走向富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应满怀信心,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杜绝靡靡之音登台,扭曲人的灵魂,毒害祖国的花朵。
每每提到延安,想起延安整风运动时创作的经久不衰的红色作品,有如饮清泉般甘甜,仿佛在清风习习的林间漫步。当意志消沉时,听听红色歌曲,读读红色作品,身上仿佛有了无穷的力量。当春风得意时,唱唱红色歌曲,看看红色电影,让人心清气爽,戒骄戒躁。延安精神,可谓时代丰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革命文艺的方向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有力推动了文艺界整风运动,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确立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方针,推动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蓬勃发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按照《讲话》精神,他们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坚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文艺活动,创作出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大型新歌剧《白毛女》,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1943年春节开始的延安新秧歌、秧歌剧运
动,涌现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平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等优秀作品。此后,春节成了解放区农民的艺术节。秧歌运动还发展到各解放区,并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推广,为坚持抗战和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扩大了党在国统区、沦陷区进步文艺工作者中的影响
1944年1月1日,《新华日报》以摘录和摘要形式刊登《讲话》主要内容。4月,郭沫若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介绍、学习《讲话》精神,并连续以《一切为人民》、《向人民大众学习》、《走向人民文艺》等为题,发表多篇文章,号召进步作家“努力接近人民大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希望、言语、习惯,一切喜怒哀乐的外形和内心,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回复到人民的主位”。上海、香港等地的进步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讲话》将会对自己的创作思想产生指导作用。他们还以各种形式发表《讲话》内容,使《讲话》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三)奠定了党的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基础
70年来,《讲话》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讲话》精神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确定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了解
1945年12月,《讲话》发行朝鲜文本,这是最早的外文译本。随后,日本、法国、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东欧其他国家和越南、瑞典、芬兰、印尼、古巴等国相继翻译出版《讲话》。美国、英国出版发行《讲话》英译本,意大利出版发行意大利文《讲话》单行本。随着毛泽东著作以各种文字翻译出版,《讲话》传到世界多个国家。美国梅·所罗门教授编辑的《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一书,以《文学与革命》为题,摘录《讲话》内容并作深入分析,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学者庞尼·麦克杜格参考80余种《讲话》版本,用英文重新翻译这部著作,并写了43页的长篇导言,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70年来,《讲话》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著作之一,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启示
《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阐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从而奠定了革命文艺发展的理论基础,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指导和推动了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讲话》阐明了文化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党的文化艺术工作理论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要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作为繁荣文化的根本目的,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作为开展文化工作、繁荣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根本保证
《讲话》阐明了文学艺术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包括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艺工作者不但要学习文艺创作,而且应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艺术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工作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艺术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使文化艺术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
《讲话》阐明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才能创作出真正反映群众生活、为群众所需要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群众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人民群众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获得灵感、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散发出永不磨灭的光辉。
(四)文艺创作要自觉关注时代,把握时代特征
《讲话》阐明了文学艺术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革命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服务,动员人民、凝聚人心,鼓舞人民积极抗战的文艺,就是关注时代、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文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日益多样的传播手段、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文艺创作只有把握时代特征,融进时代元素,弘扬时代主旋律,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文艺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今天,我们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重温《讲话》,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讲话》的基本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积极反映人民心声,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