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23:0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水县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水县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第一篇:习水县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习水县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本文对习水县?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效益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效益

习水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区,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习水县地处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境内属中山峡谷地貌,地势东高西低,最高处海拔1871.9米,最低处海拔275米。习水县地处黔中经济区与长江流域经济圈的衔接带。习水交通通信设施齐全。习犁路、习赤路、茅习路、马合路、遵赤高速,构建了通向重庆、成都、贵阳、遵义的出境通道,成为黔北通向渝川的枢纽和咽喉。县城所在地东皇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南至遵义218km,距贵阳368km。人口17万人,面积1060平方公里,2011年人均收入3900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属较贫困的农业(林区)乡镇;区域欠发展。群众守着很好的生态环境过着穷日子、苦日子,需要改变,当地党委政府没有好的产业支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也需要改变。因此,在习水县进行园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1.基本社会情况。?部生态园区位于习水县东北部,北临重庆市江津区蔡家镇、綦江区郭扶镇,东与重庆市綦江区丁山镇接壤,南达习水县官店镇,西与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四屏镇相邻。园区辖坭坝乡、寨坝镇、大坡乡、三岔河乡、仙源镇和双龙乡6个纯农业贫困乡镇,面积1060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647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9%,2012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当地农民生活比较困苦。海拔800~1885米,年均气温13℃,年降雨量1000毫米,植被覆盖率达72%,对于发展旅游业有非常好的基础。

2.生态资源和气候情况。平均森林覆盖率超过70%,负氧离子比城区高1000余倍,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80%以上的区域达171.4平方公里,与四川福宝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重庆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共同构成了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被誉为“森林天地,物种宝库”。园区内可开发建设的景区有飞鸽国家级森林公园、丹霞谷AAAA景区、清溪沟AAAA景区、?部国古遗址、中国杉王等;气候方面,园区地处高半山地带,地质地貌发育独特,海拔850至1400米之间,总气候类型属中亚带―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年极端温度-8.6℃至32.4℃,年均气温12.6℃,全年无霜期约270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4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28%-91%;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夏季气温比重庆主城区低12℃。重庆素有“火炉”之称,超过40℃天数达60天;园区平均气温13.6℃,最高气温32℃,园区最高点海拔为金顶山山顶1645.0米,最低清溪沟海拔为820.0米,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超过700平方公里,是重庆、成都、泸州市民避暑纳凉的首选地,是最宜人居、养生、疗养、养老的地区。

3.区位和市场需求。园区与重庆市江津区、綦江区、四川省合江县、古蔺县毗邻。距重庆市区约120公里,距遵义市区180公里,泸州150公里,目前遵赤高速公路通车,连接泸州的高速公路也即将建成。江津经习水至古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即将开工,该高速建成后与重庆可形成1小时经济圈;近年来,川南地区、重庆地区、低海拔河谷地区气候炎热异常,人们通常在暑天出外度假避暑,避暑度假市场正在形在,据统计,2012年市区均收入达5000美元的有近800万人以上,达到度假需求收入,出游率22%,2015年预计可达1200万人,出游度假率可达35%,避暑度假已成为重庆市民的一种刚性需求,伴随城市建设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出游人数还会增多。2011年始,重庆周边避暑度假旅游日趋火热,加之江习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渝黔地区开发商纷纷进入规划区,以乡村旅游名义流转土地开展度假项目建设。

二、本地区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1.和谐性。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还兼收并蓄了社会主义的公正与公平原则,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寻求社会效率,使公正与效率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

2.可持续性。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保持可持续性。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

三、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带来的效益

1.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带来社会效益。改善交通现状,使园区的道路系统更加完善。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景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土地价值将大幅度地得到升值。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将促进旅游景区的良性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景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供电、电信、广电、环境美化,新农村建设,学校、医疗、配套得到了彻底改善,如西南医院、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等到园区设点,极大改善提升了园区医疗条件。社会事业得到了明显提高。本项目的建设还有利于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户出行以及日常生活的条件,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区域产生直接的和间接效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使得园区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为前来度假的人们提供方便。本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接待游客1000万人,游客每年带来的收益62亿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购置度假房,避暑度假山庄可以容纳30万人口前来度假,度假房的购置能带来收益7000万元,度假的游客每年能带来收益15亿元。同时旅游景区的发展将带动周围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产值,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将促进景区内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本项目的建设在给景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改善了周边村庄的投资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项目的建成为周边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园区的建设和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道路的畅通,园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前来入驻的商家必然增多,必会招收职工,扩大了就业岗位,可以解决更多人员就业。到目前为止新增建安岗位约5000个,新增服务岗位约2500个,营销岗位约300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从单一的纯农业转变为旅游业、服务业、生态观光农业,带动了建筑业、服务业、建材产业、运输业、旅游业、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商贸、总部经济、研发、设计、规划、咨询服务、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医疗、养老、养生、度假等产业。使当地群众的意识从纯小农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商品经济意识,农民的纯收入得到了增加,2011年收入3100元;2012年收入完成3900元;2013年收入完成4570元,年均增速25-30%。随着就业人口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拉动了当地内需,使经济发展呈现良性循环,为当地的扶贫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结语

让我们共同努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改革,走出一条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把习水建设成环境宜人、风景秀丽、富裕安康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廖曰文,《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张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日报,2014.

第二篇: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1.项目的立项依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研究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是目前发展理念和治国战略研究的热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不仅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发展的宏伟目标与行动指引,同时也提出了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要求。

首先,研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与机制,就是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宏大哲学理念、政治理想、治国战略具体落实到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民众生活当中,是急需取得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与实践,实践活动的展开,需要探索全社会参与、分享、协调的实践理论进行指导。虽然众多学者从哲学的高度和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意义与要求进行解读,并且贵州省、湖北省鄂西区域、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区域纷纷编制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但在宏观的哲学命题与零散的实践之间,还需要构建完整、科学、成体系的实践理论,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其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认真研究并回答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与分享机制、建立可持续循环发展机制、指导理念在产业中的转化机制与融合机制等几个核心问题。自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特别是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分析这些理论成果,更多倾向于从哲学层面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与要求,即便是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与路径的研究,也多是提出原则性的、指导性的理论。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研究的具体化、细致化,为提出可操作、可测度、可调控、可比较的具体方法与模型,提供了认识的基础、理论的基础。

第三,以旅游业作为切入口,以具体的旅游生态文明区建设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旅游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与机制,是一个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问题。旅游业本身即是一项美丽产业,与生态文明关系紧密,并且旅游产业在促进社会参与、促进产业融合转化、统筹城乡发展等很多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其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能够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与落实。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旅游路径研究,不仅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而且有利于总结经验,并向其他产业领域进行推广,具有较强的示范价值和典型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第一,研究总体概况

生态文明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是继“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在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向上提出的一个创新性概念。国外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生态哲学、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以“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为关键词在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进行搜索,共获得7,219篇文章,剔除“China”后,有 4,806篇文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对此问题的关注则要追塑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从中国知网以“生态文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获得的期刊文献发表年份从1990年开始出现,到2000年达到50余篇,到2008年迅速增长到1800余篇,此后几年文献发表数量一直维持在1000余篇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约有400余项,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生态管理方面。此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江苏省、山东省等二十多个省级社会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教委科研基金项目也资助了一大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

第二,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生态文明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生态哲学、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等领域,在理论研究、定量测度、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以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98)的“田园城市”理论为起点,人们开始关注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随后《The Silent Spring》(1962)、《The Limits to Growth》、《ABlueprint for Survival》等著作,更为详细地论述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1975)以“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rebuild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为宗旨的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赢利性的城市生态组织;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通过“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对生态城市进行研究,多米尼斯基(T.Dominski)提出了三步走的模式,即减少物质消费量(reduce)、重新利用(reuse)、循环回收(recycle)的生态城市演进模式。1979年美国学者本·阿格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提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张,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来消除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到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illiam和Wackernagel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法,不仅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同时也为绿色发展、低碳等理论的提出奠定基础。其次,在定量研究方面,出现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Daly & Cobb,1989)、“真实发展指标”(GPI)(Cobb等,1995)、“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ostainalility)(Prescott-Allen,1995)模型等一系列定量研究成果,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水平。第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环境经济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等)、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四个方面,特别是以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针对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改革生态工业、建立生态村、实施生态税收和生态补偿制度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措施,值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借鉴和学习。

第三,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哲学层面认识、理解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者多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研究生态文明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对美丽中国的研究则集中对美丽中国的内涵理解上,提出美丽中国,就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二是从实践层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法律、政策、教育等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江兴,2008)、行业监管机制、政绩考核机制(李外禾,2012),并通过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周慧等,2008;杜勇敏,2009),促进民众价值观、消费观的变化,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集约型产业(阳丽波,2009),加强科技力量支撑,扶持技术创新(曾刚,2009)。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的研究,为建设美丽中国路径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进一步细化机制方案奠定基础。

三是从评价角度,提出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各项工作成绩进行评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多本着整体性原则、适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可测试可比较原则、代表性原则选择具体指标(刘衍君等,2010;侯鹰等,2012),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化等几个方面构建一级指标体系(蒋小平,2008;杨雪伟,2010)。评价指标权重多采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予以确定(宋马林,2008;黄茹,2012)。四川大学“美丽中国”评价课题组发布《“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对中国内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是美丽中国评价研究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之一。

四是研究美丽中国和相关产业、行业的关系。美丽中国需要人们去建设、去创造,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产业作支撑,由于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破坏小,并被认为是直接生产美丽和销售美丽的产业,所以旅游研究者认为,旅游业理应对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杨元珍,2012),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能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可带动和促进各行各业朝着“美”的方向发展,并为传播“美丽中国”提供渠道。

五是存在不足,虽然针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就是对机制、路径的研究较为宏观,缺乏与具体行业、企业、地域空间的联系,多为原则性、普遍性的论述与分析,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其次是生态文明与行业结合的研究不足,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理念向各行业融入、转化缺乏指导性的理论与研究。从所查找期刊文献来看,以“生态文明+林业”为关键词,能够查找到230多篇研究文献,以“生态文明+旅游”为关键词能够查到100多篇文献,而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国家级科研立项来看,针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多针对不同地理尺度某个地域或具有地理特征的地带,而与行业结合的项目较少。第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特别是与刚刚提出的打造“美丽中国”这一重要目标联系不足。第四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主体的研究不足,学者对政府、公众、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但缺乏与具体行业、地域的结合,导致参与主体的具体责任人模糊。

参考文献

[1]Alan Jefferson.Prospects for tourism-a practitioner’s view.Tourism Management , 1995,16(2):101-105.[2]Geoff Mc Boyle.Green tourism and Scottish distilleries, Tourism Management.1996,17(4):255-263.[3]Xavier Font.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progress, process and prospects.Tourism Management,2002:197-205.[4]Stewart Barr, Jan Prillwitz.Green travellers?Exploring the spatial context of sustainable mobility styles.Applied Geography 2012:798-809.[5]Sung-kwon Hong, Jae-hyun Kim,Seong-il Kim.Implications of potential green tourism develop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23-341.[6]Jem Bendell,Xavier Font.Which tourism rules?Green standards and GA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1):139-156.[7]Xavier Font, Catherine Harris.Rethinking standards from green to sustainabl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4):986-1007.[8]David B.Weaver.Organic, incremental and induced paths to sustainable mass tourism convergence.Tourism Managements,2012(33):1030-1037.[9]Sarah Nicholls,Sanghoon Kang.Green initiatives in the lodging sector: Are properties putting their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2(31):609-611.[10]Antonio Feio, Manuel Correia Guedes.Architecture,tourism and sua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Douro region.Renewable Energy,2013(49):72-76.[11]Wan Rabiah Wan Omar, Ian Patterson and shane pegg.A Green Pathway for future tourism success: Walking trails in Kuala Lumpur.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12,19(1):57-76.[12] Roseland M.Dimensions of the Future:An Eco-city Overview.Eco-city Dimensions, Edited by Roseland[M].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7, 1-12.[13]Getz D.Models in tourism planning toward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ourism Management.1986.[14]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EbenezerHoward),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 2000.[15] William E R.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sustainability gap.Http://www.Interchg.ubc.Ca /plan/scarp.Html.1996.[16] Wackemagel M.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ttp:// www.encouncil.ac.cr/rio /focus/ report/English/footprint/.1997 [17] Eliel Saarinen.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M],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ew York,1943.[18]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19]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4):3-12.[20]王如松.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方法[J].中国农村观察,2000,01:2-8.[21]冯之浚,刘燕华,周长益,罗毅,于丽英.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20804:1-10.[22]傅晓华.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演化——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的系统学思考[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03:96-99.[23]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24] 宋增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旅游科学,2007,21(2):7-12.[25] 章锦河,张捷.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90—96. [26] 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06,28(6):196~203.

[27]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28] 邓玲,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光明日报,2013,1,23.[29] 严金明,注重国土开发中的生态文明导向.光明日报,2013,1,23.[30] 曾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谋划空间战略.光明日报,2013,1,23.[31] 李国平,加强生态文明重要制度建设.光明日报,2013,1,23.[32] 班若川 徐万佳 毕志强 羽欣 白骅 程芙蓉 梅柏林.建设美丽中国旅游业大有可为[N].中国旅游报,2012-11-26001.[33]刘传江等著.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2.[34]刘铮等著.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11:12.[35]沈满洪等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6] Costanza R.等.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资本的价值估算.生态学杂志,1999,18(2):70-78.

第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102班

学号:

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

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

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

我们正需要低碳生活这种以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耗用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新绿色生活型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很多地方注意保护环境。

第四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

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

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第五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过“低碳生活”?国家怎么办?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④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4、作为中学生,你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做点什么?个人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保护环境?)

①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参加环保主题活动③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⑤检举揭发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

5、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进言献策)?

答题方向:自觉向公众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或参加这方面的宣传活动);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依法同违反计划生育、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等等。

8、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

答:①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②选用节能器具,少用或不用塑料购物袋,选择骑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车出行,关水龙头,下班后关闭电器,夏季开空调不低于26℃,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

9、倡导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资源紧张状况,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8、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我们中学生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应该怎么做?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及科学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等等。

下载习水县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水县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定稿)

    专题六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蓝天碧水 命题角度一巴黎气候大会 1.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大会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说明了什么?) (1)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下午,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奖仪式举行,来自深圳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意全等10位市民代表捧走了这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环保大奖。他们中有为率先开展PM2.5数据民......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持我国经济增速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增加,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丽中国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B1104 姓名:葛兰 学号:1311110405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大全

    当前,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央高度重视,着力要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而我省则提出建设生态大省的任务。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近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令人担忧,沙尘、雾霾天气也日益增加,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