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纪实

时间:2019-05-13 23:2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纪实》。

第一篇: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纪实

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纪实

出处:甘肃省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13-02-21 10:12

从依山傍水、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城镇,到交通便利、环境整洁、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从企业密集、功能集约的产业集聚区,到规模生产、特色鲜明的农业示范区,城乡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融为一体,产业布局与区域功能相互衔接,农村与城市二元鸿沟逐渐弥合。许多人由衷地感叹:今日嘉峪关的城市与农村,已经融为发展的共同体,一幅城乡融合的和谐画卷日益呈现在大家面前。本报记者庄赋

重点培育,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必须有高水平的产业为依托。不仅要做到宜居,更要做到宜业。

嘉峪关市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互融互补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城市带动、工业带动、旅游商贸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的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户集中、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向农村延伸的“三集中一延伸”进程。充分发挥工业城市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商贸物流、先进高载能等新型产业,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建设,增强了资源配置和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能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入园企业160多户,已成为联接城乡产业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和发展平台,每年有5000多农村劳动力在园区长年或季节性务工,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比重达到45%以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精心培育酿酒葡萄、洋葱种植、畜牧养殖以及精细果蔬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餐饮、休闲、旅游、运输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非农产业,建成了国家3A级景区——中华孔雀苑,累计评选出33家星级农家乐。发放妇女小额贷款9038.5万元,促进农民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农业企业19个,建成了10个“农超对接”平价店和15个市场物价监测点,使农村居民在服务城市发展中增产增收。2012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80元,同比增长18%,预计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02:1。

把握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投入是硬道理。2012年始嘉峪关市每年安排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该市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生态、信息以及城乡公用设施等骨干项目,城乡供水、供暖、供电及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新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1平方公里。按照城市标准,遵循农村特点,大力提升农村“水、电、路、通信、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标准化、便捷化程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了农村居民点硬化、美化、亮化、净化、绿化工程,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快速便捷道路交通网络。2012年对3个社会管理试点村实行社区标准化改造,每户补助1.5万元,完成了住宅前后院美化整治工程。加强人饮安全改造、节水改造、秸秆气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饮水安全比重达100%。为部分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配备了垃圾收集清运设施,在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实施了污水处理项目,乡镇所在地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实施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滩育林、公路绿化和居民点绿化工程,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镇村组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体育广场配套率达到100%以上。

同时,该市准确定位,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快了城区与郊区的融合发展。将文殊镇纳入城市新区建设规划,编制了70平方公里的讨赖河两岸新区建设规划,对嘉峪关关城所在地峪泉镇70平方公里统一规划。在全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编制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并在完成16个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对野麻湾、安远沟、石桥、黄草营4个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再次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

统筹兼顾,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为了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嘉峪关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实行居民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制度,城乡低保标准达到365元/月,五保供养和城市福利院供养标准统一,达到7200元/年。对因突发性、临时性原因造成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的非定期、非定量救助;在养老保险方面,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年满16周岁以上、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乡非从业居民,引导他们积极参保,参保率达到95.6%,最高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356元;在新农合医疗统筹补偿方面,坚持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采取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相结合的模式,对参合农村居民住院和门诊医疗费用进行补偿,参合率达到98.4%,筹资标准提高到270元,年人均财政补助提高到240元。同时,扩建改造了三镇卫生院,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在住房保障方面,由政府或大中型企业向城乡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货币补贴或者以低廉租金配租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普通住房,向城乡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并逐步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以民为本,推进社会管理一体化

嘉峪关市积极推进、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户籍二元结构,实行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制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

在大力推进领导机制一体化的基础上,2012年该市全面完成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家庭、集体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集体户口”。原有的农业人口继续享受农村惠农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外来人员适度放宽落户的准入条件,与本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该市先后投入1.2亿元建成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三大中心”,开设了“12345”服务热线,搭建了集信息资源共享、应急联动指挥、社会综合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基础平台,真正实现了户籍一元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同城化、管理数字化。同时积极探索村组管理向城市化公共服务体系转变,开展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将村民小组整合成居民小区,全天候提供家政服务、居家养老、安全防范等便民服务。

城市和乡村,在传统概念里,曾是相距那么遥远。而今,一条幸福大道已经开铺,向前延伸,将乡村与城市紧紧相连。在同一片蓝天下,嘉峪关人人共享生活的美好。

第二篇:嘉峪关市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嘉峪关市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近年来,嘉峪关市把城市建设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龙头来抓。突出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的理念,坚持走生态立市、特色建市的路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区域中心城市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城市规划不断完善

规划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形成了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审批机制,实现了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了规划的前瞻性。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并按照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制定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使城市详细规划率达到了60%以上。对城市二版规划和南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重大规划项目实行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博采众长,突出特色,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了规划的透明度。严格执行“规划两证”正副本制度,建立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和批后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用地,规范规划审批管理,实行全方位跟踪监控,保证了城市规划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规划设计水平明显提高。根据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完成了《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南市区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东区空间发展规划、中核四○四厂和大唐八○三电厂生活基地修建性规划编制及1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规划编制任务。相继完成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水扩容、城市道路和街区、防洪、消防及抗震防灾等规划。委托国内知名院校及设计院,完成了关城文化旅游景区、迎宾湖旅游园区、雄关广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环境工程的规划。统筹城乡规划,完成了文殊镇、峪泉镇、新城镇的总体规划和河口村、嘉峪关村、新城村等6个小康示范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累计投资12亿元,实施了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生态、环保和公用设施等60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了雄关广场、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南环铁路南移、体育中心、体育馆、科技馆、城市供水、集中供热、民用煤气以及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北干渠拓宽改造等52项重点工程,中核四○四厂和大唐八○三电厂生活基地等8项工程进展顺利,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更加完备。

城市规划面积由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58平方公里。至“十五”末,城市道路总长度近228公里、238万平方米,道路路灯覆盖率达到98%;全市供热总能力达到2540GJ/h,供热覆盖面积5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95%;城市日供水能力5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74.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管道煤气日总供气量8.97万标立方,城市燃气入户率达100%。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显著。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园林绿化资金近3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334.5公顷,城区新增绿地面积442.2公顷,绿化覆盖率由“九五”末17.2%提高到31.5%,基本达到全国城市31.7%的平均水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9平方米,是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2.3倍。先后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城市”、“甘肃省园林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以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住房需求、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住质量为目标,注重质量、功能、服务、环境及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使房地产开发向小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由过去的零星开发转变为规模连片、配套合理、综合开发;住宅结构由单一“火柴盒”型向立面丰富、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转变,由居住适用型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居

住舒适转变,使房地产开发日趋完善,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91亿元,开发建设各类住宅238.1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3.4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31平方米,比“九五”增长112%,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城市管理更加规范

新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局、城市规划局及城建管理监察支队,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形成了建设主管部门总负责、相关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相继制定、出台了《城市供热管理办法》、《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清除城市积雪暂行办法》、《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城市管理的通告》等规章制度,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管理城市的水平不断提高。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居民小区修建了地沉式垃圾坑,道路沿线安装了垃圾桶,对平房区旱厕进行了改造。扩建了环卫清扫保洁队,对环境卫生管理区域实行划片定员、定岗、定责“三位一体”责任制,逐步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全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街道社区清扫面积达到248万平方米,环卫设施和清扫保洁覆盖率均达90%以上。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从市容环境、健康教育、绿化美化、环境保护、除“四害”、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各项创建指标入手,广泛开展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的城市出入口环境、户外广告、违章建筑、市政公用设施、住宅小区环境等专项环境整治活动。经过5年多的努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市容市貌明显改善,综合环境卫生水平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记者 王俊芝)

第三篇:(附件1)嘉峪关市2011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附件1

嘉峪关市2011年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二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为关键,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市“三农”工作呈现出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局面,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管理职能,推进平安嘉峪关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行社区扁平化管理,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2011年取得的工作成效

2011年,我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86亿元,较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9304元,同比增长 18.3%。城镇化率达到93.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9: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8.95%,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增长幅度17.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土地流转率达到11.3%,行政村通硬化路10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比重100%,农户砖混砖木住房比例75%,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农村高中和职业学校入学率达到90.5%,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97.51%,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 95.6%,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达到72.5%,村党组织与城市基层党组织结对率达到100%。

(一)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在洋葱市场价格走低、销售不畅的情况下,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04元,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一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为517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55.6%。二是工资性收入为387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6%。三是转移性收入为27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

(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出台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2012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口的农业和非农性质划分,实行以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市内户口准入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进城落户的农民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制定了《嘉峪关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累计达到42家,进一步提高了农民专业化组织生产能力。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到5419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270人,同比增长30.8%;非农产业总收入达到1.04亿元,人均收入510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人均增加1379元,同比增长37%。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农业农村 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一是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塑料大棚、暖棚圈舍共计995座。完成农民技能培训1250人。二是新建农村道路35公里。三是退耕还林、封滩育林完成5000亩。四是完成居民点庭院经济发展970户。改造农村贫困户、残困户危房140户,分别完成100%。五是峪泉镇小城镇供水扩容工程全面完工。六是金凤凰农业生态观光园等一批高档次、高品位餐饮娱乐项目进展顺利。

(四)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编印了《嘉峪关市惠农政策制度汇编》、《嘉峪关市惠农政策宣传手册》和《嘉峪关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制度汇编》。全市共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资金9452万元,在全市各镇建成了惠农服务大厅,对惠农资金实行“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实现了“发放范围统一、操作流程规范、直接支付管理”的目标。所有惠农资金,均严格按照程序,通过跟踪监管、定期检查、财务公开等措施予以落实。

(五)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统一了城乡低保标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参合率达到98.41%,筹资标准由190元提高到270元,年人均财政补助提高到240元,提高了新农合报销比例。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教育设施,实施了三所学校“校安”工程。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成了新城镇、文殊镇计生服务站。积极推进了各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率达到100%。

(六)全面加强农村党建工作。2011年,我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改 革创新精神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联互促,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深入开展以“党组织结对创先进、党员帮带争优秀”为主题的“双结双带”活动。累计投入党建资金220万元,启动党建创新项目19个,建立党员联系示范点60多个。探索改变以行政村组为单元设置基层党组织的传统模式,把党组织设在经济组织中、设在产业链条上、设在农业协会里。通过公推直选、两推一选和竞争竞聘等办法,实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不断加强镇、村班子建设,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认真落实“一定三有”(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政策,建立了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集中开展“三整顿、三优秀、三满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对农村干部反腐倡廉教育,扎实开展村务公开,积极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提高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水平。认真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确保农民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设立了三区公安分局,农村治安管理得到加强。不断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机制,提高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

2011年,尽管我们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不够开阔,创新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二是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规模小,增收难度大。三是受资金、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三、2012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最后一年,嘉峪关城乡一体化 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核心,紧紧围绕“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这一主线,牢牢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小康富民的战略任务,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制度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步伐。主要奋斗目标为农业增加值增长8%,达到 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达到10980元。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坚持以城市建设标准,遵循农村建设特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制定新“三农”建设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以超前的理念统筹城乡布局。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全盘考虑,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统筹规划,推进分散农户集中连片居住,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全面提升农村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水利建设,实施续建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改建大草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文殊沙河治理等项目。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3.6万亩,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以南市区、工业园区、紫轩葡萄种植基地、长城文化旅游景区等为依托,着力构建商贸、旅游、餐饮服务、农产品加工等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推进农业工业化。通过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富民产业,用工业化成果带动 农业快速转型,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从今年起,设立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1000万元,以奖励、贴息、补贴、周转的方式用于农业产业种养项目,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村机制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推广农业科技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争取国拨省投专项资金,千方百计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实施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高效制种等农业项目,抓好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和日光温室建设,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光伏产业与日光温室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全力支持上海航天机电在我市建设示范性“光伏大棚”项目实施工作,力争早日发挥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培育壮大现代化高科技载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餐饮、休闲、农副产品加工等非农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水平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民市民化。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统一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加强城乡教师有序交流,建成各镇中心幼儿园,提升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扩大新农合成果,完善镇村医疗基础设施,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共享资源、突出特色,高标准建设儿童医院和中医院,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造升级镇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 “一村一社区”管理模式,提升镇级惠农服务大厅和村级便民服务室的功能,方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

(四)注重实效,认真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按照省委和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把行动作为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认真做好市级领导联村,部门联组,干部联户工作,完成好强化政策宣传、反映社情民意、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城乡文化、创新社会管理、疏导群众情绪、强基础固根本、推广先进典型八大任务,努力实现“单位全覆盖、干部全覆盖、农户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营造社会高度关注、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加大对行动的组织领导、监督考核、落实责任,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第四篇:嘉峪关市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嘉峪关市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调研工作的通知》(嘉办字〔2017〕167 号)要求,市教育局认真梳理总结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方面的具体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教育基本概况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5所,其中幼儿园50所(公办幼儿园9所,民办幼儿园41所),小学18所(含三个小学教学点),独立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教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高等学校2所(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嘉峪关分校、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40767,其中在园幼儿9351人(民办园6768人),小学16588人,初中8143人,特教学校51人,普通高中6151人。全市有在编教师2350人(未含酒钢职教部分)。

二、主要工作成就、亮点和经验

(一)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1.加强教育顶层设计 我市从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高度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自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修正稿)》《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统筹解决教师紧缺问题的意见》《嘉峪关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嘉峪关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嘉峪关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和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嘉峪关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嘉峪关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嘉峪关市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嘉峪关市全面改善义务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2014—2018年)》《嘉峪关市校车安全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嘉峪关市教育系统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把教育事业纳入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市教育发展方式得到积极转变,城乡教育规模总量显著扩大,教师队伍学科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综合实力得以提升。

2.调整城乡教育布局

2006—2010年,根据国家“撤点并校”的有关政策要求和城镇化进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少的趋势,我市在谨慎、稳步的前提下,在充分论证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了农村中小学布局,先后撤销了峪泉镇黄草营小学、新城镇泥沟小学、横沟小学、观蒲小学、文殊镇冯家沟小学、文殊小学和团结小学,保留新城镇中心小学、新城小学、文殊镇中心小学、峪泉镇中心小学、安远沟小学5所小学,保留文殊镇河口小学、新城镇野麻湾小学和长城小学3个教学点。经过调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逐步优化,办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10年以后,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已基本满足城乡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再没有撤并过农村学校和教学点。

2013 年,我市出台了《嘉峪关市2013年—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明确了今后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主旨:依据国家政策、三镇人口变化情况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做相应的微调,在学校规模和数量上不进行大的调整和变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和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水平上,逐渐缩小城乡办学的差距。

2014年,我市出台《嘉峪关市城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2013—2016)》,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完善,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任务目标主要有:将市育才学校初中部撤并到市六中,育才学校变为完全小学。启动建设明珠学校二期工程,筹建明珠初中部,解决紫轩及周边住宅区学生上学问题,同时减轻实验中学办学压力。新建胜利路小学综合教学楼,协调解决胜利路小学操场问题,使之成为达标学校。完成市第四中学综合教学楼扩建工程,适度扩大四中办学规模,均衡班级人数,使之成为达标学校。启动南市区筹建学校的工作。启动市酒钢三中搬迁至新校区工作。启动市实验中学教学楼扩建工程,扩大实验中学办学规模,均衡班级人数,使之成为达标学校。对市酒钢三中旧址与近邻的市师范附属学校的资源进一步整合,使师范附属学校成为达标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胜利路小学教学楼已经进入验收阶段,实验中学综合教学楼、酒钢三中旧址新建学校、南市区学校建设项目正在有序实施,其他规划任务均已完成。

结合棚户区改造工程,我市配套新建了富民、建林和讨赖河新区三所幼儿园,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三所幼儿园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有望2018年秋季实现招生。

(二)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1.保障教育经费稳步增长

为确保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足额到位,我市制订了与中央、省上出台政策相配套的经费保障配套措施,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经费补助资金分担机制和拨款制度,提高了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市把教育作为财政专项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均高于省定基本标准的前提下,不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切实履行“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法定要求。2012-2017年,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均实现了逐年增长;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提成、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提成、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等各类资金全部实现了按比例应征尽征并全部用于教育事业。

2.加大各级各类教育投入力度

我市制定实施了《嘉峪关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嘉峪关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幼儿园建设,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2012年至2017年,新建幼儿园8所、改扩建幼儿园7所,投资1.63亿元,新建、改扩建园舍面积4.9万平方米。根据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各级政府分担、管理以县市为主的体制要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校车安全工程等国家政策。2012年至2017年,共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287万元,5083名学生享受生活补助;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上级资金与市级资金的投资比例,共配套市级资金303万元;新购11辆校车,实现了专用校车全覆盖,全面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安全乘车的问题。

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我市抢抓机遇,有效解决教育发展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得到极大推进。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市“全面改薄” 项目已覆盖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投入资金达1.3亿元,其中市级资金占比达70.2%,位居全省首位。校舍建设类项目已使用资金10358.27万元,实施项目54个,新建或改扩建校舍41232.40平方米,改造运动场107948平方米,修缮围墙1653米。设备购置类项目已使用资金2227.86万元,实施项目58个,购置直饮水设备154套,监控设施54套,采暖设备9套,图书14000册,课桌凳7221套,计算机1077台,多媒体教室设备247套,实验室设备10套,音体美器材27套。目前,校舍建设类项目整体完工率达到五年规划的96.30%,设备购置类项目计划任务已全部完成,资金投入已超过规划资金的27.5%。通过“全面改薄”项目实施,我市中小学校已经配齐配足了教学设施设备,实现了“班班通”设备、宽带网络、安保监控设备、直饮水设备、办公室电脑全覆盖,科学实验设施设备、音体美设备、学生计算机、图书装备全达标。从生均教学资源来看,我市农村学校已经优于市区学校。

2012年至2017年共投入4.13亿元用于中小学D级危房拆除重建项目、C级危房加固改造等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新建、改扩建,共计消除中小学C、D级危房63393平方米,新建和维修改造校舍17.63万平方米;利用中央和省级薄弱校舍改造专项补助资金和市级预算内资金828万元实施了七所农村中小学学生食堂建设项目,新建农村中小学食堂面积3240平方米;加大“绿茵操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截止2017年9月底,共投资4055.5万元,完成了19所学校共162306平方米塑胶化运动场改造,全市中小学运动场塑胶化率达到了100%。

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实施以财政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鼓励公办普通高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补充办学经费。加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基本建设的投入,2012至2017年共投入3500万元用于改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投入3.83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25568平方米,消除C、D级危房15918平方米,投资2425万元新建、改造运动场面积26100平方米,彻底改善了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

制订落实《嘉峪关市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投资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全面更新、购置特殊教育教学设备,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面推进“三残”儿童少年的“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落实了义务教育残疾学生免费政策,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优先保障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享受生活费补助政策,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的资助政策。截止2016年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了6000元/生、年。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和《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精神,进一步加强嘉峪关市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健全“贷、奖、助、补、减、免”的职业技术教育助学体系,加快发展市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制定了嘉峪关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根据我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围绕钢铁冶炼、旅游业、光伏发电、长城文化园区、华强文化产业园等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扎实推进中高职“2+2+1”和“3+2”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推进教育公平方面 1.实施阳光招生政策

制定《嘉峪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嘉峪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办法(修订)》,进一步简化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就学手续,落实以居住证为主的招生政策,取消婚育证、务工证查验。积极做好军人子女入园入学工作,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中坚决贯彻三项制度:一是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二是切实落实“阳光招生、均衡分班”制度;三是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政策。认真研究普通高中招生办法,确保适龄学生入学机会公平均等。高中阶段招生考试采取网上阅卷方式,考前采取网上填报志愿。对文化课考点考场进行规范布置,体育考试邀请家长代表、纪检部门等到场监督,确保考试客观、真实。

2.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

教育局制定了《嘉峪关市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2017-2020年)》,计划到2020年,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消除在5%以内,基本实现班额均衡,办学规范。2017年秋季学期起,我市严格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坚决杜绝义务教育起始年级(一年级、七年级)产生大班额班级,自然消除31个大班额班级,全市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不超过15%。在从数字上限定班额的同时,我市加强校车管理,已安全接送农村寄宿学生近9千余人次。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米、面、油、蛋等大宗食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食谱丰富营养,供餐安全规范。通过这些举措,农村学校的吸引力不断提高,通过解决“农村弱”问题,使“城市挤”难题得以缓解。

3.关爱特殊儿童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目标体系,作为对校长、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评价和绩效考评重要依据。加强特教指导中心建设,办好市特殊教育学校,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上学的权利。大力推行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积极探索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开展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实名调查登记,做好动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1.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实施国培、省培、市培、校培等五级教师培训制度,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国家级培训项目4项,22人;省级培训项目19项,2652人;市级培训项目5项,729人。市级培训逐渐从大规模通识性培训向分学段分学科的菜单定制式培训过渡,与陕西师大、东北师大、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签订了培训合作意向书,建立培训基地6个,利用重点师范资源优势,结合我市教师培训实际需求开展“点菜式”培训,培训效果显著,赢得了学校的认可和教师的欢迎。日前,陕师大和东北师大培训正在组织进行,总人数160多人。稳步推进5321学校发展联盟校工程,截至目前,先后有176名(人次)教师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一学期),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有近70人次在校际间进行了(短期)交流。举办各类交流、展示、竞赛或研讨活动三百余场(次)。

2.提高师生待遇

落实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实施了《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农村在岗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水平的批复》《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嘉峪关市教育系统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嘉峪关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提高了中小学中小学班主任费,落实行农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将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15%,使农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高于同职级城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在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子女入学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按照城区同等规模学校分配比例的1.5倍分配指标。落实了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和农村无编教师“四险一金”等待遇。通过教师职称破格评审政策,适当扩大农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对已经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者,直接聘任相应职称,实现“即评即聘”。进一步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五)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方面 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细化素质目标责任书考核指标,完善了教育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测,中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严格课程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我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出台《嘉峪关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意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定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坚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严格执行“一教一辅”,严禁任何学校和个人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坚决治理乱收费、乱发教辅资料、在职教师乱办班等行为。

2.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研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纳入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启动并开展了甘肃省“快乐校园”创建评估活动,截至目前,已认定市级快乐校园14所,省级快乐校园7所。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委、省教育厅要求,继续开展省级“德育示范校”评选推荐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5所学校获评省级德育示范校。全力抓好体育工作,认真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走“普及+特色”之路,形成有效的校园足球普及推动机制和校园足球文化。深入实施艺术教育,探索建立嘉峪关市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拟吸纳社会美育人才解决美育教师不足问题。认真开展全国首批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工作,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全面铺开,覆盖全体学生。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甘肃省青少年创客创意大赛”“甘肃省纸飞机模型赛”等活动。仅2017年上半年就有一百余件作品在省级及以上科技赛事中获奖,11所学校获得集体奖。

二、工作推进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专任教师缺编问题突出,一线教师数量不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探究性学习活动安排不足课时或不安排。

二是缺乏上位政策支持,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教师“市管校聘” 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三是城镇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不足与农村基础教育学位过剩现象并存,城区基础教育生师比过高、大班额问题明显。

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特色和学校发展特色不突出,普遍缺乏教育文化底蕴。

五是义务教育考核评估和质量检测还有待完善。六是教育建设项目投入力度不足,省上及国家对我市资金支持相对较少,造成教育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和安排 今后的3-5年,我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一是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完成各中小学校体育场、多功能厅建设任务,加快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二是加快义务教育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增加教师编制,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推进“市管校聘”工作进程。四是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水平,缩小城乡教育数字化建设差距,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五是着力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标准和监督评估机制。六是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制定农村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并优先用于教育事业。七是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国家课程,通过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八是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现“待遇留人”。

嘉峪关市教育局 2017年12月28日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工作要点

开发区**年城乡一体化工作要点

**年,**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市“两个率先”目标和“一市两城十镇六线”总体布局,结合本区实际,坚持把城乡一体化工作与建设全省一流食品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等全区重点工作相结合,以建设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以人口向社区集中为突破口,贯彻“城市化”、“社区化”的发展理念,切实做到坚持不懈抓落实、统筹兼顾抓推进、突出重点办实事,进一步完善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快速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续抓好重点镇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美化及“六线”路段改造等工作,使城市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区形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1、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分别结合各个社区建设进度,及时编制社区建设规划,并根据实际需要,加快完善各类专项规划,积极实施规划修编,不断完善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同时,确保2010年城乡一体化重点工作:**社区建设和**村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2、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重点抓好**社区先期启动区建设,要求在五月份之前完成启动区(约260亩)的土地修编、-1-

规划编制、拆迁补偿、土地清理、政策制定和宣传等工作,六月份之前启动社区内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有序组织村民进入社区建设住宅,在年底之前确保先期启动的260亩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并组织200-300户村民进入社区建房入住,初步形成社区规模,使**社区成为全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亮点。

3、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重点抓好**村城中村改造工作,实现湘江东路的贯通。按照《**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规定,开展**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报批,力争在七月份之前拿到全市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规划、土地修编等相关手续的批复,为启动村庄改造搭建政策平台;同时,积极与开发商接触,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城中村改造项目,争取在七月份之前与开发商签订开发协议,尽早启动建设。

4、着力开创**乡建设管理新局面。要求**乡围绕全区经济建设大局搞好服务,确保市区重点项目的顺利入驻;同时,以全市乡镇综合排序第一名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主线地位,突出物流、食品等招商主攻方向,不断夯实乡级财政基础;继续扩大民生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持“群众支持发展、发展惠及群众”的良性局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建设,使辖区面貌得到改善、辖区形象大幅提升、发展环

境进一步优化,开创**乡建设管理新局面。

5、以环境综合治理带动形象提升。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抓好城区道路、南环沿线、高速入口及后谢乡政府所在地的环境整治工作,抓紧完成解放路(乡政府—南环路)路两侧硬化、绿化及果皮箱的配置工作,清除违章建筑和户外广告等;整治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垃圾等脏乱差现象,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从政策宣传、群众教育、硬件投入等方面入手,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对全区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受冬季冰雪灾害影响的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做好城区内缺失苗木的补植、损毁道路的修补和果皮箱的配置等工作。

6、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新培育两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加大对**的投入、管理力度,力求达到省级示范村;修建**村内1260米道路,做好辖区富民路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完成**—**安全饮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和观光农业,形成以**葡萄种植为中心,辐射带动**等行政村,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的林果种植高效示范园区;建成以**为中心,辐射带动**等村,水面养殖面积达到600亩的休闲渔村产业园区,将休闲渔村培育成为融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7、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配套政策。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根据村民反馈的信息和社区建设过程中掌握的情况,结合区实际,对社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关原则、社区建设规划、入住社区的条件以及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等核心内容不断修改完善,并采取多种形式对相关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下载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纪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纪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

    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兴塔中学陈芝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

    城乡一体化

    “十一五”期间城乡教育一体化迈出重要步伐(一)重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多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和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地......

    城乡一体化

    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刘文海 户籍管理是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社会各方面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客......

    城乡一体化

    摘要:本文首先探究了城乡一体化概念以及城乡一体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其次,用社会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题......

    城乡一体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589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我国的快速城镇化道路,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