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现代化与提高政治课实效性初探》论文(周眈宏)
教育现代化与提高政治课实效性初探
陕西省丹凤县商镇中学
周眈宏
【内容提要】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合理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表格、影像、声响、视图、动漫于一起,其直观性强、视听传导逼真、知识传递容量大、节奏快、动感强、质感优、效率高。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能使呆板的政治课堂活起来,能使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通过双边活动,达到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增长见识、形成观点、并为今后付诸行动而进行知识储备的过程。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上简单说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声、形、色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朝核六方会谈的一段视频,并要求就六方为何既要和谈,又各怀心思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传统的政治教学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动辄让学生划划、背背,这种“苦行僧式”的教学方式往往耗时费力而效果甚微,这种做法既不符合课改理念,又不符合高考的考纲要求,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参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我们若能把生活场景引入教学 1 过程就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复习经济学时 我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话题是《一个女青年的一天》让学生根据该青年一天的遭遇(有一个20岁的女年青年,早上8点钟在一家饭店吃饭时索要发票,店方不给; 10点时她在一家超市买了一件上衣,刚出店就发现衣服做工有点问题,她返回店里要求退换,但对方以本店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为给予拒绝;下午2 点她邀去一家企业签定《劳动合同》,厂方拿出早就拟好的合同让她签字,她发现合同里面有不得生育的规定;下午4 点她匆忙赶回村里参加村委会换界选举,刚到村口就遇见赵大爷说:“姑娘别急,你那一票我已经给你投了”。)结合自己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说说她针对这些遭遇该怎么办?并说明这样做的依椐?然后根据学生讨论分析的情况给予指正归纳,这样将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形象化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
传统的教学摸式,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学的内容往往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好的达到政治学科的教学目的。同时传统的课堂训练教师常常采取口述或板书的办法来进行,这种做法及其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益提高,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更好地贯彻以思维为主攻,以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摸式不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整合主干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四、多媒体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尽管内容形象、课堂容量大,但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那么就会造成教师满堂灌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较差的后果,为此有些教师就认为多媒体教学不如传统教学。事实上多媒体的教学依然离不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政治课的思想性、情感性等个性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的授课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和对学生进行良好情绪智力培养的过程。因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多媒体教学还应坚持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原则。政治课教学中的媒体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媒体的特性,更要考虑到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将要完成的任务,目标不同,选择的媒体也应不同。计算机等现代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刺激多重感官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投影、挂图等传统媒体也具备直观、方便等现代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优势。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兰姆说过:“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育目标时,功能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所以要在教学中尽量遵循这一原则,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使用。
六、多媒体教学还应坚持化繁为简原则和适度原则 在教学效果相当的情况下,能在黑板上板书的,就不必使用投影;能当堂朗诵的,就不必录下后再播放;简单制作幻灯、投影即可使用的,就不必运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制作教学课件,应化繁为简。万万不可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个人秀。
如果运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的,就不宜采用,否则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教师的精力。面对教学 3 中较难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较多的基本事实、例证介绍,而口述效果又不够好的,可适当采用录像、投影、图表等介绍,既可简明扼要、节省时间,又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课堂教学效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启发引导是否及时,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是否强烈,思维是否专注、活跃等,同时取决于教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比如,在一节课教学高潮过后,这时是学生学习兴趣淡化之时、情绪低落之时、注意力分散之时、感知模糊之时、思维抑制之时,这时如能使用声、色感染力强的教学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是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
此外,在政治课媒体设计时,要尽量做到为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服务;在政治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时,我觉得还要注意教学的整体效果,以防止内容画面太多,冲淡了教学主题,使学生只会就事论事,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所以,多媒体与政治教学的结合还应当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全面发展的观点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常法。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求真务实,积极创新,不断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研究总结,才能真正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政治课教学增添活力。
第二篇: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师范生教育实习是进行教育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是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纽带。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中实习实践环节薄弱,影响了教师培养质量。回顾教育实习的历史发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建议通过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强化保障、规范管理等措施,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教育实习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实习:研究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师资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教师职业养成的关键环节。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锻炼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巩固学生的教育专业思想.提高学生奉献教育的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教育实习的效果直接影响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发展渊源
我国师范教育自创办始就很重视教育实习。l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设师范院.相当于今天的师范学院或教育系,师范院设附属小学。“令师范生分班教之,比及一年”,意思就是让师范生分别到附属小学各班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为一年。这是我国最早实质意义上的教育实习。
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师范馆前三学年学习内容分别为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原理及学校管理.第四学年进行实习.正式确立了教育实习的制度。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和“实事授业”。“实事授业”,即“师范学生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方法”,就是教育实习。1912年《师范教育令》、19l3年《高等师范学校规程》都规定了教育实习,并强调完善教育实习基地(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中规定:“本科各系实习参观等为教学的组成部分。约占总时数的15%”。1952年7月颁布《关于高度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明确规定“参观与实习为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各系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平时参观、见习与定期集中参观、实习”。1954年教育部印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新的教学计划.把教育实习作为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1962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实习的健康发展.使教育实习制度更加完善。但在十年**期间,教育实习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实习制度得到恢复。l978年6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规定:“教育实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初步锻炼和加强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方式.必须认真进行。实习时间为16周。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搠198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教育工作会议.重申教育实习的地位和意义,对教育实习的内容、成绩评定等办法作了具体要求。1986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要求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点.增加实习时间,认真总结教育实习规律,完善实习制度。嘲1996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教育理论教学和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师范教育现代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强化实践环节阎教育实习越来越得到重视.教育实习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随着教师教育大的环境、形势、氛围的发展变化,教育实习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
2007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高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切实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加强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支持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
应该说。我们对教育实习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制度越来越完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师范生免费教育回归的情境下再次强调完善教育实习制度.延长实习时间等等.意义非常重大。
二、教育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薄弱的现状不容乐观.已成为师范教育工作中亟待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教育实习现状堪忧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都制订了具体的《实习工作条例》或《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规定实习方式上采取集中实习和自主联系学校实习:实习时间多数在6—1O周.一般专科生安排在第五学期、本科生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总结、社会实践、教育调研等:部分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安排实习专项经费.支付实习学校的教师指导费和实习学生的生活补助费、交通费等。
但在具体落实上却差强人意,大打折扣。据访谈调查中部省份某师范学院03级师范类毕业生.约有54%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加上往返时间总共实习时间不到7周.46%的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基本上没有真正到中小学实习.大多数都采取到原毕业的母校请老师在实习鉴定上盖章或签署意见了事。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课题组调查。许多院校即使把见习时间和实习时间加起来.教育实践周数没有超过12周的.如果去掉准备和总结的时间,加上基本上都是几个实习生同在一个班的.共同完成参与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各项任务.分配到个人的实际时间大打折扣.很难给学生有足够的教学初战经验积累和反思自己实践的机会。另有研究小组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东北师范大学、陕西渭南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山东菏泽师范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教育实习时间进行调查.选择4周以下的占28.6%;选择4—6周的占39.64%:选择6—8周的占19.14%;选择8—1O周的占9.57%;选择l0周以上的仅占3.05%。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6周之内完成,在不足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草草体验教学过程.未免有些仓促。调查教育实习的专项经费落实情况.75%的学生认为没有教育实习专项补助.只有2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教育实习专项补助。另外.普遍存在中小学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尤其是教学水平高、办学质量好的中小学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学校不愿意.连学生家长都干涉,给教育实习造成很大困难。不过,近年来也有部分院校师转变观念,创新机制。
大力推进范生教育实习工作如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支教、信阳师范学院的实习与教师培训、忻州师范学院顶岗实习支教等.紧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实际.把师范生教育实习与在职教师培训、与支援农村教育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教育实习工作.使大多数师范生真正参与实习.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取得积极成效。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存在诸多问题.普遍存在时间短,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效果不佳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实习的观念滞后尽管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人们对教育实习作用、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人.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实习视作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最终检验和对未来准备的适应性训练.没有形成教育实习的整体观念和质量观念。对教育实习的价值、功能、地位、作用等的认识、观念仍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在具体工作中就表现为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乏力、实习模式陈旧、流于形式。
2.教育实习的管理缺位教育实习工作涉及师范院校、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等多方面。虽然.我们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教育实习的规定办法,但都没有明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对中小学校也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在当前的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下.师范院校难以协调政府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落实教育实习工作.必须强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实习工作中的协调管理职能和中小学校在教育实习中应尽的责任义务要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切实介入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在教育实习方面应尽的责任义务
3.教育实习缺乏有效设计。教育实习在内容设置、实习模式、时间安排、指导管理、实习准备等各方面各环节都缺乏良好规划设计,实习准备工作不充分.实习内容单
一、模式陈旧,基本上就是对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加上一些简单的班主任辅助工作.偏重于课堂教学.课时又很有限.忽视了其他实习环节.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协助组织活动等。另外.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偏紧,时间短,有限的时间利用率又不高,难以达到实习的目标要求。
4.了解基础教育不够。目前。中小学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基础教育从教育观念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变化更新之中.而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受办学理念等原因影响对基础教育了解不够,缺乏深人研究.其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变化.使师范生教育实习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相脱节、难以契合,从而影响教育实习效果。
三、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比较
从教育实习的目标、方式、组织等方面与美、英、德等国家做些比较.以期对我国教育实习工作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教育实习的目标要求
美国,英国、德对教育实习的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要求比较具体.便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美国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实习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教学研究能力:英国要求培养师范生组织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部分师范生到达硕士研究生水平:德国则通过立法规定对学生进行严格考试实习生必须通过规定的第二次考试。只有通过国家级的考试方能任教而我国教育实习目标要求比较笼统.不利于对实习工作的评价。另外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教育硕士培养计划,探索从单纯的培养教师向培育研究型师资的转变.而我国尽管教育实习形式趋于多样化.但仍处在理论一应用层次.很难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育实习的形式
各国的教育实习一般都由模拟实习、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构成,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也各有一定侧重。美国注重模拟实习,一般在教育学院或实验室内进行,采用微格教学法.师范生对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模拟,同时利用声像手段对学生模拟情况进行录像.由教师对录像进行点评和分析.再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为正式实习奠定基础。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在多数国家都是通行做法.我.国教育实习也是由见习、实习两部分组成。教育见习是实习的练兵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协助教学工作,并承担少量工作。教育实习则是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实习生到学校认可和联系的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
(三)教育实习的组织
美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联合体.共同制订、实施教育实习计划.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学和中学的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英国成立以中小学为基地.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教育学院代表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制订实习指导原则和目标.充分调动中小学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德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不断返回大学接受理论指导学习我国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在中小学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一般由大学为主、中小学教师参与。联合建立实习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实习生。
(四)教育实习的时间
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长,教育实习的任务明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美国规定了教育实习的最低时限,一般实习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l2%.部分州延长到一年,研究生一般为2—3年:英国要求实习时间占总学时的15%以上.一般不得少于2O周.师范生实习期间与正式教师一样.每天工作8小时。完全参与学校生活,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实践教学技能;德国教育实习时间为72周。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阔一般都在6一l0周。相对来说,时间安排偏紧,短暂的实践使师范生难以对教师这一职业形成深入的认识。
四、加强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建议
通过以上历史回顾、现实比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把教育实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一)转变教育实习观念
第一.把教育实习放在教师教育的大视野中去.树立教育实习整体观.克服单一的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实习模式.打破一次性实习.把实习贯穿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每次都有具体的任务和目的.做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结合。将实习当作课堂上理性知识学习的补充和完善过程。第二,紧密联系实际,加强与基础教育的沟通。教育实习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通过实习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水平。第三.从培养合格师资的高度来看待教育实习工作.而不是仅仅把实习当作工作任务来应付,树立教育实习质量观.不断改进努力提高实习工作的质量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教师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环节的教育实习工作.不仅仅只是师范院校的事情.必须充分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中小学校的积极性.让其积极参与,共同指导。建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实习学校参与的教育实习工作小组.共同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协调统筹工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实习经费投人。高师院校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加强教育见习。做好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组建实习小组,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积极配合实习创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指派优秀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工作
(三)强化实习保障工作
一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探索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试验区.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一批条件适中、集中连片的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师范院校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同时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咨询等方面为中小学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建立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良好互动关系。二是保障实习经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师院校经费的投人力度.安排落实教育实习专项经费。高师院校加大师范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师范生实习经费的投入。三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支持师范生实习工作.给予实习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上必要的支持帮助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四)加强实习规范管理
首先,做好实习工作的整体设计,从实习环节、时间安排、实习形式、实习内容、目标等方面系统设计、统筹考虑。其次,延长实习时间.科学安排实习工作。教育实习贯穿整个学习期间,确保实习目标的实现。再次.严格实习指导教师的遴选,选聘业务能力好、责任意识强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相应加大指导教师的考核和激励力度.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建立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制度。目前的教育实习评价,要求学生做一份实习总结.指导教师做出评语或评定分数或等级.过于简单且缺乏有效的反馈,应建立有效反馈互动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师的科学公正诊断式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其能不断改进完善。促进专业能力成长。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1.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2.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3.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
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4.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4.1 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4.2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 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4.3 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第四篇:提高中学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中学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进入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沟通和交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学习小组创建、学习主题选择、活动开展及评价等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进行探究,并对其中出现的误区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要。高中政治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创设科学的合作教学途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小组创建、学习主题选择、活动开展及评价等阶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几点思考。1.合作学习小组的创建
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师根据一定原则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探究和讨论活动,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打破了老师的“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创性,在合作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能力,从而达到课改的要求。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是学习开展的基本单位,是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学生的合作学习都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的实效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学习小组的活动,合作学习小组的创建对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合作学习来看,一般是根据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约为 4至6 人,提倡小组内各成员的团结协作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在组建小组时,教师根据政治课学习特点和学生特征,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A、B、C、D几等,在每一小组内分别都有各等级的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小组的创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保证小组成员融洽相处且各有所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在拓宽思维、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优势,主动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的团队合作能力。2.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选择
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在设定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时应注意与此阶段知识的结构相吻
[1]合,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并且便于操作。结合高中政治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出合作学习主题: 2.1.根据知识要点,突出主题
教材是教学的指导,但教学可以不受教材的束缚,根据教材展现的知识点挖掘生活中的生活例子,通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例如初中教材中关于青春期教育的章节,旨在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积极应对青春期烦恼和恰当处理男女生交往。教师可以设计相关主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甚至是就一定的问题进行辩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2.贴近生活实际,开发主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涉及人类及人类社会中相关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结合一定的教学单元,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主题。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时,可以结合当前发生的正反事例或者流行的价值观念开展“学雷锋过时了吗”“探寻革命先烈的英雄之路”“地沟油离有我们多远”等相关专题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小组讨论交流,在亲身经历中感动和质疑。
2.3.整合教材内容,挖掘主题
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确立学习主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将文章结构或教学模块颠倒顺序,或者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具体概念、原理、观点先进行质疑,然后结合事例开展小组讨论或交流实践,然后总结概括,从而进行反面和正面的论证,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其中,高中政治课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几个单元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可就知识内容之间的层进关系或者横向联系挖掘主题,让合作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则既能承上启下、巩固强化、温故知新,又能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控制与评价
活动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实效。合作学习不是让几个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完全放松的“自由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形成评价,以贯彻课程理念,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3.1确保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4]
[3]
[2]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加以监控和指导,以免学习流于形式而缺失实效。3.1.1教师应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高中政治课中,教师应努力摆脱单向灌输的“说教”方式,容许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多提出建议,多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帮助和学习动力上的鼓舞,并采用多元性、开放性的评价,及时进行有效的表扬和激励,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理解、尊重、赏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3.1.2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同时加以组织和监控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和学习主题,对基本的原理、背景进行适当的提示,组织学生深入探讨研究,并根据学习的进程给予适当适时地帮助和指导,解决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合作分工,及时了解学习进展,,防止课堂混乱、学习方向或方式出现偏差,督促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3.2分工协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合作学习,需要根据组员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设定组长、发言人、书记员等分工,发挥学生的特长,确保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经常对组内的分工进行更换,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合作小组的成熟。同时,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合作学习也不排斥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维空间和时间,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引导其主动学习,避免出现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的情况,使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学习的目的。3.3有效实施教学评价,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定,有效实施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持续稳步开展。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深入了解,不重视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和分等鉴定。
在高中政治课中,评价主要有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合作小组对小组成员在学习表现和作业情况的评价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包括合作小组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学习方案和探究计划的设定、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对相关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在黑板评分栏内对合作学习小组给出公正的评价分值,对赋有创意或超额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适当加分。二是合作小组对本小组成员学习表现的评价,一般根据其在合作学习中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参与讨论、代表小组回答问题等表现,由组长或记录员结合老师对小
[5]组的评价给予相应的分值。三是合作小组对小组成员作业的评价包括课后练习、心得体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由小组组长结合教师批改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学期末,教师再根据上述三种评分按照一定标准评定出全班所有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评分。4.对提高高中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思考
高中政治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点和误区,造成教学过程混乱,教学效率低下。
一是分组的问题,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特点、性别特征等千差万别,政治课学习也具有其特点,分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遵从学生意愿,并依据主题合理重组,才能让学生在小组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学习主题选择。很多合作学习浮于形式,有些只需简单讲授就能达到效果的学习内容却费时又费力地在小组反复讨论交流,或者将有些不便于操作的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过于单一,既浪费时间却没有达到学习效果。
三是教学评价存在一定难度。一般的评价方法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和评分制、书写评语、口头评价等多种形式,很多时候制定了评价标准,但可能过于繁琐,在日常教学中难以长期坚持;或者不同学习小组、不同科目之间评价奖励有所区别,造成评价标准的不统一。5.结语
总之,在高中课程中,政治是一门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社会学科,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抽象理解能力偏弱等方面的限制,对政治课的学习大多趋向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较少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合作教学应用于高中政治课当中,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任建芳.高中政治合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 0,(48):157-158.[2]谭鸿敏.高中政治教学高中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J].文教资料.2011,(10):133.[3]陈晓斌.新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上).2011,(04):4.[4]刘玉化.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探讨[J].林区教学.2011,(05):56.[5]祁金萍.高中政治合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高中教学参考.2011,(24):46.[6]何朝云.浅析高中政治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34.[6]
第五篇:“教育现代化与教师伦理”论坛论文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陕西省千阳县启文小学李云科
邮箱:932009670qq.com电话:1309178702
教育是为民族发展和民生福祉奠基的神圣事业。加快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仅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教师自身价值、创造教师自身幸福生活的现实需要。有力推动了镇江教育现化、均衡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区域教育竞争力、满意度的不断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后,教育现代化就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省市都实施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步伐,我们地区先后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县等措施来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发展均衡化
教育均衡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没有教育的均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因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2011年我县发展均衡化作为建设教育强县的一个目标,县政府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先后为各个学校添置硬件、软件配套设施。
二、建设系统化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而言,它包括了四个层面(物质、制度、观念、知识)和六大因素(教育观念、教育发展水平、教学条件准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教育管理),而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单方面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上四个层面六大因素之下,又各有多个子系统构成。可以说,现代化的建设必须要像抓工程建设那样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地方政府因加大投入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确保各地教育投入能够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要协调各子系统的发展,通过系统内的协同,产生优势互补、能效扩张的作用;必须在保持原先重程序讲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建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育现代化能够跟上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并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目标动态化
教育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建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因此,目标动态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魅力所在。教育目标的动态化,造就了开放而有活力、丰富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但同时,动态化的建设目标也给浙江教育带来困惑,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的目标虚无与混乱。快速变化着的目标,导致了一些区域与学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失去前进的方向,例如到底要上移重心还是降低重心,是齐头并进还是分层递进,是内容优先还是技术优先等,一直争论不休,以至于有些地方政令频出,而且相左,令下属无所适从。
四、结果素质化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现代化建设所要追求的结果也只能是“人的素质”,如果没有学生素质的提升,没有教师素质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先进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技术设备、优质的教学软件,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使用,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素质提升。正如专家们所指出的那
样,人的素质提高是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重点要放在各项措施的长效落实上。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尽快建立科学的学校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检测系统,确保学校能通过师生素质提升获得应有的价值效应与社会肯定,从而解除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要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每所学校、每个教师不但有条件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乐意开展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强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结果素质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