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论文》。

第一篇: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论文

摘要:运河战略是中国式的沟通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的发展战略。实施运河战略,人的现代化是先决条件。目前,黑龙江省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将成为制约本地区社会现代化战略实施的瓶颈。有鉴于此,必须加强对扫盲工作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多方位引导求学方向;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水平;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高校分布不均、制约偏远地区居民的进一步受教育机会和选择问题。

关键词:黑龙江;教育发展;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

一、人的现代化是实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的关键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世纪到21世纪的400年里,广义社会现代化进程可分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1]:

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点包括:城市化、福利化、专业化、自动化、技术化、公平性、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大众传播等。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城乡平衡、绿色化、创新化、妇女儿童权益、普及高等教育、终身学习等。

目前我国面临两次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弥补以城市化和福利化为特点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缺课,另一方面需要追赶发达国家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瞻望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可以说困境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机遇共生。国际经验表明,欠发达国家走发达国家老路,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只有0.2%~1%。如果不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社会的概率只有20%。因此,有学者提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战略[1],即中国式的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如果按部就班地先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后再朝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迈进,先建设工业社会再走向知识社会,无论无何是追赶不上发达国家的。因此,必须在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开辟一条人工运河,沿着这条运河航行,就相当于同时推进两次现代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知识社会的先进水平,而不是亦步亦趋,步步落后。其基本思路是: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2020年完成城市化和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2030年基本完成社会信息化、普及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204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消灭知识和信息鸿沟;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纵观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的每一步战略目标,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而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任何社会领域的任何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现代化并非只是“宏大叙事”,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最早使用现代化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就是从个人观念与行为的角度提出现代化问题的,他的得意门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英克尔斯则系统研究了人的现代化问题:“痛彻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意识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种制度的真实生命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们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2]因此,人的现代化是国家与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黑龙江省人口文化素质及教育的现状剖析①

人的现代化首要一点就是国民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国民文化素质是反映人力资源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这种情况若长期存在,必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省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实施的瓶颈。在大多数现代国家,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流动,获得较好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机会的重要机制。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收益率总是高于非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同时各教育阶段的边际收益随着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提高而出现稳定的递增趋势[3]。因此,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社会现代化,大力发展教育是必然选择。

(一)我省人口文化素质现状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32.7万、529.3万、1 590.4万和1 046.1万,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别增加了55.7万、17.3万和156.4万,小学人口减少了107万。全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在校生分别为54.1万、14.2万和94万,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7倍、1.4倍和0.7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提高15.7个和2.0个百分点。2005年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6.18%,较2000年普查的6.33%文盲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全国文盲平均下降1.9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低于国家水平,依然是多文盲省份。

(二)我省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的实施

1.高校与技工学校在校人数增加较快,成人职业学校适度减少。从学校在校学生数量上来看,2005年高等院校在校生与2000年相比人数增长了2.55倍,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2.3倍和9.3倍,技工类学校人数增长了5.5倍,2005年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招生数比2000年招生和毕业生数量适当减少,这种变化有利于各专业学科的健康协调发展,使整个受教育人口不仅从数量上更从质量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使人才教育向高层次和多元化方向迈进,为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了人才基础。

2.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别依然明显。2005年在校学生人口中,乡村受教育程度依然以初级教育为主,高中以上在校生比重依然大大低于城市。从性别构成上来看,城市受高等教育男女人口数比例为0.92:1,而乡村受教育男女比例则随受教育层次提高而提高,乡村受高等教育人口数比例为4:1,比例差距依然较大,乡村女性人口进一步受教育意识还需加强引导。由此可见,我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必将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高等文化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较大。我省受地域等条件制约,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高校数量及教职员工特别是高级教职员工差异较大,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高校数量占全省数量的80%,教职工数占全省87.9%,高级讲师(教授、副教授)占全省90.1%,其他地市的高等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三、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文化教育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扫盲工作的投入力度,着重关注女性文盲。2005年黑龙江省文盲比重较2000年下降仅为0.15个百分点,与高等教育成倍增长相对比,初级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女性文盲率为8.91%,明显高于男性的3.50%,性别比例依然较大。在基础教育已经普及多年的今天,女性扫盲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女性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针,没有女性的现代化则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2.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高校分布不均,制约偏远地区居民的进一步受教育机会和选择的问题。全省65所高校58.41万在校学生,其中哈尔滨高校数占55.38%,在校学生占65.63%,5~6所的城市分别是牡丹江,齐齐哈尔和大庆,其余各地市只有1~2所高校,因而偏远地区高等学府求学费用和投资较城市偏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增加偏远地市的高等学府的数量和资金投入、加强对当地政府教育投资的督导力度;另一方面在对奖学金的发放和困难学生补助方面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扶。

3.多渠道多方位引导求学方向,促进各方面人才全面健康发展。2005年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0年增长2.18倍,就业压力凸显对部分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习并不特别突出并且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放弃进一步受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建议鼓励并引导在校学生适当关注技工类院校,以一技之长取得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对技工院校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正规化管理力度,使这类学生能够得到更高更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专业教育。

4.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的水平。首先应将当地群众光懂加减乘除就可以生活,靠天吃天,靠地吃地等陈旧思想彻底摒弃;其次应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广大乡村群众针对本地地域特色和本人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此外当地政府应在教育上加强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教职员工人才资金的投入吸引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乡村教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替代本地落后传统的教育模式,达到以教育改造思想,从思想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6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85.[2] 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郑杭生,李路路.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

第二篇:浅论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浅论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教育现代化 实现路径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动态的发展过程。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特;需要实现教育思怒观念的转变,需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走适度规模效益之路;要走结构效益之路;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来;要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物质基础和前提;要确立奴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深入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问题,对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现实意义.“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

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江泽民)。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牵引”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或管理手段,必须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确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传统医学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民族健康和民族繁衍及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培养现代中药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持续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

才资源的支持,而且可以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人才对科技的支待作用,不断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经费投入和宽松严谨的政策环境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不仅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而且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的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四十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都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争取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要用足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得间接的政府资助。

2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观念变革包括教育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方面的转变。

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取向高等中医药教育要由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面发展;要由只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科研、临床能力的培养转变;要由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转换;拓宽专业口径,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迈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需要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要熟练掌握临床才能和具有学术、科研敏感性,还应有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定要满足社会医疗和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医药教育主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一定要在满足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1教育本质观的现代转换

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取向和根本价值所在。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它的现代本质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②进行中医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2.2教育质量观的现代转化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其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科技成果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中,其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否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评判其质量的最核心标准,而对于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评判其教育质量的标准更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特色上。因此,中医药院校只有构筑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最终达到保证教育质量使“用户满意”的目的,从而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3人才观的现代转向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正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以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改变生物医学模式下“病”与“人”的分离,这样才能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系统全面地培养医学人才。因此,在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医学模式由纯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观要实现现代转向,以新的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整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原则,确立现代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2.4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史,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发展观、整体性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发展观内涵不断扩大,包容性逐步递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正处在从追求数量的发展向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过程中。因此,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一定要树立“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3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高等中医药教育由纯单科性院校向以中医药教育为主包括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发展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大趋势和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规模效益的需要。在办学定位上,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提高,以留学生教育为窗口,以成人教育为继续,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医药院校应成为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办学定位一定要在坚持需求原则、可能性原则、特色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4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代中医教育受科学主义思潮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教育、学习,相对缺少学生思维的发展,临床技能的提高,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且人才培养基本上按同一尺度和同一规格进行。随着国际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要求除了仍然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转变狭隘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全面质量观,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通才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大胆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疾病谱、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对疾病概念的新认识等,使医学模式将由注重人的躯体卫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身体因素和其他因素并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医疗服务模式也将从传统的纯治疗型向保健、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人的个体向人的群体和环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介来实现。

对于具体的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来说,学校的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和博士教育培养目标;按人才类型分,有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等等。与之相适应,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同样,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质量标准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类型处于由专业性、应用型普通院校积极向专业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层面,同时,又兼有高职高专教育。因此,从办学类型和人才质量标准来看,高等中医药院校处在一个多层次交叉渗透、多类型人才培养并存的阶段,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各中医药院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实行本硕连读融通的长学年制模式或实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五年制硕博连读制;“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阶段性终身教育模式;培养全科医生等等。

总之,正如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新月异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并且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才是最终的出路。

5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适度规棋效益之路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的道路,而内涵式增长的最主要体现是质量效益型增长。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寻求适度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系、专业数目的增加,二是系、专业规模的扩大,后者是内涵式增长的真实体现。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小而全更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规模小、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办学规模的狭小,一方面造成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校内教学结构(师资、经费、设施等结构)难以完善,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高等中医药教育无论从在籍学生总数还是在层次规模、专业规模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科门类来实现规模发展,提高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提高生师比来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使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6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结构效益之路

规模只是影响效率的众多因素之一,在投入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组织结构的优化即结构效益比规模效益更能体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要求,对于基本上依靠政策,以“短平快”方式发展起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努力减小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结构效益,从而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与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保障。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不能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界“卖方市场”现象还比较突出。协调与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扩大供给。而扩大供给可以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谋求新的生长点,即所谓外延式增长;另一方面,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提高现有高校资源利用率,即所谓内涵式增长,其实就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增强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和形势,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灵活、特色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的结构性选择。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在各层次全日制教育之外,开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

“附属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异地设分校,这些都是实现院校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

7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理论,充分考虑反映课程现代化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计算机、外语、社会医学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保留传统中医药合理精华部分,又体现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多元化、边缘性、跨学科性,实现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又兼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型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型课程等都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课程多元化还应考虑从实际出发,努力建立起最适于学习者需要的课程类型。

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改变专业设置越分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课程设置

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能力较差,适应性与竞争性不强的局面。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已日益强调综合素质,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心理素质,尤其是协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正确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整体来讲,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拓展”。

8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名医传人,而且在全行业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和乐业敬业的良好风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方法教育和创造性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继承”向“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向现代化转变。相对于师承教育的不足而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时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主体永远只能是人,尤其对中医药学文化而言,经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还必须

继承、保留和发扬师承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的问题、方法问题,而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促进医学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加速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手段和教育成果的现代化。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和师承教育方式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师承教育的相得益彰。

9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办学亲件现代化为物质墓础和前提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显性标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又是突破口。因为,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为政府、学校和广大师生认可,容易组织实施;二是办学条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能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四是教育体系现代化要依据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来思考和部署。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由于其起步晚,底子薄,多年来办学条件的恶劣比其它科类院校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应高起点地规划自

己,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不断赶超,使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从而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0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新思想,许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取得了显著绩效,人本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一个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其服务对象为活生生的人,因而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有其历史和时代必然性的。首先,社会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的生活在不断变化中。而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由人所使用并为人服务的,这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更新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之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之争,知识和人才将大大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将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人事管理的新概念。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源、信息资

源和人力资源,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是为教育培养人服务的。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师。因此,办好学校要靠教师集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办得成功,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还需要他们发挥共同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潜力。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整体来说,激励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经济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和支持激励等。而实行党政管理一体化和教学、学生管理一体化,科研、总务后勤产业化,管理手段网络化,管理队伍专职化等管理体制,更是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组织保证。

1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是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员组成的主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交往等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得依靠教师,一所院校的地位、影响,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水平,特别是大师级学者的数量和水平来体现。因此说,师资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加强师资管理,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发展目标以及行业发展特点等进行自觉探索和实践是主要的。一方面,在壮大师资队伍力量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实现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教师占教职工比例等方面的优化和合理化;另一方面,现代教师要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教育家转变,树立现代教师新形象。学校行政应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教师自身也应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

正如文章开头讲到的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又将随着社会经济、中医药事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笔者想以此文抛砖引玉,唤起各界对承载着振兴祖国医药重任的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思考,为祖国医药教育事业乃至医药事业的复兴做出每一个人的努力。

第三篇: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于之光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农业保险赔款在受灾地区多次成为恢复生产的有力支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这是对保险业的新要求。主要针对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以期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龙江;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对策;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状态良好,特别是黑龙江农业保险试点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整体上,农业保险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支持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政府应加以重视,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he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for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Insurance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11th five-year plan”,agriculture insurance played an very obvious role in

indemnifying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he indemnity of agriculture insurance was often very helpful in resuming production in disaster areas.The Fifth Plenum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agriculture insurance syste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1th five-year plan”.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t is a new reques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insurance as a reference.Key wordsHeilongjiang;Agriculture Insurance;Development;Methods

作者简介

姓名:于之光出生年月日: 1991年5月10日籍贯:黑龙江牡丹江

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会计金融与保险电话:1300988792

51.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基础

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一个新探索、新举措,对规避农业经营风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国务院法制办、中国保监会、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开始组织起草《农业保险条例》。2007年2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保险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支持,并明确提出了几点要求,为今后黑龙江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金额预计近80亿元,补贴地区达到17个,同时提高了对中西部12个省(区)补贴比例到4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保费补贴比例提高到65%,而东部和沿海地区保持35%不变。加之近几年不断有利的政策环境及农业保险的实践积累,农业保险已经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进入“十二五”我国农业保险正呈现广阔发展前景。

2.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一家相互制农业

保险公司。作为国家相互保险试点,公司承担着探索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道路和创新保险组织形式的历史使命。目前,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正加紧对黑龙江垦区种植的3468万亩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11.2万头能繁母猪、16.1万头奶牛进行验标承保,此举标志着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将实现应保尽保,对具有中华大粮仓美誉的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黑龙江垦区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与其他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综合效应。今年将垦区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全部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列入中央财政补贴的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及其他油料作物全部参加保险,保费由中央财政补贴为主,农(牧)场、上市分公司补贴为辅;马铃薯、亚麻、杂豆、白瓜籽等经济作物自愿参加保险,保费由农(牧)场和上市分公司进行补贴。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主体对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做实做细,确保农业保险宣传到户、保单明细到户、保险凭证发放到户、理赔款卡折方式支付到户,投保明细与理赔明细张榜公示,得到农户认可并由本人签字。

黑龙江垦区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保险,每亩保险费分20元、30元、40元三个档次(不含附加险),可自主选择。中央财政补贴65%所对应的三个档补贴为每亩13元、19.5元、26元,农(牧)场、上市分公司补贴10%所对应的三个档补贴为每亩2元、3元、4元,参保农户交纳25%所对应的三个档保费为每亩5元、7.5元、10元。马铃薯、亚麻、杂豆、白瓜籽等作物每亩保险费28元,农(牧)场、上市分公司补贴75%,参保农户交纳25%。能繁母猪保险金额每头1000元, 保险费每头6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每头48元,养殖户交纳每头12元。奶牛保险金额按照市场价值40%、50%、60%的比例确定,平均每头奶牛保险费360元左右,其中保险费中央财政补贴60%,即216元左右,其余由参保农户交纳。

3.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标的分散

农业保险点多、面广、线长,经营比较分散,加之农村交通不便,给农业保险的开展、承保前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造成了极大困难,仅靠经办公司自有人员、装备等,无法实现逐户承保和逐地块查勘。

3.2农业具有高风险

常规商业保险为规避“巨大风险”,一般约定战争、骚乱、核爆炸、地震,甚至酒驾等均不属于保险责任,有效保证了特大灾难性事故不会造成重大影响。而农业生产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规则性、突发性、损失巨大等特性,“特大灾难性事故不会发生”这一可保条件不能满足,从而使农业保险的超赔风险始终存在。以下是2003-2009年黑龙江土地受灾面积。

黑龙江省2003-2009年土地受灾面积

单位:千公顷

3.3农业保险的高赔付

近年来,干旱、洪水、冰雹、寒流、台风使我国农业生产损失率,尤其是农作物损失率相当高。据农业部统计,近四年来我国农业光是种植业就因干旱、洪涝等灾害造成38亿 多亩农作物受灾,其中5.9亿亩基本绝收。道德风险分为“事前道德风险”与“事后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参保时间集中,被保险人数量庞大,保险公司无法控制每一个被保险人的投保行为,使被保险人在投保时有漏洞可钻,产生投机获利心理,出现虚保、冒保、替保、垫保等违规投保行为,衍生了“事前道德风险”。因此农业保险业务中普遍存在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农业造成保险经营难度大,赔付率高。

农业保险收入与赔付情况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09

3.4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

对于农业保险而言,参保农户种了几块地,每块地种什么品种,地块的名称、位置、边界四至,每块地的品质特征及风险程度等信息只有农户自己知道,保险公司目前尚无法做到全面详实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受农作物生长周期限制,每年的承保、理赔时间只有1个月,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保险公司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甄别和了解的。3.5农业保险专业性强

农业保险涉及植物学、畜牧学、气象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需要专业人才支撑。但放眼我国各地开办的农业保险,由于近10年农业保险业务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大量农业保险人才流失,有着丰富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

4.农业保险问题对策

基于农业保险的特性,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于农村经济的风险保障和社会管理职能,使其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手段,同时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调节。4.1.加强立法的跟进

随着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亟需规范农业保险的定位、性质、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国家扶持、监督管理、风险基金建立等方面的内容,用法律的形式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当然从全国农业保险发展实践以及国外的经验看,立法的过程相当漫长,但是阶段性看,引导、加强地方立法或颁布行政规章对积累立法经验、促进规范运行十分必要。4.2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一是保费补贴,实行农险保费补贴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的核心,要对保费补贴的比重、办法等做一个长期的计划安排,同时要确定农户交费与政府补贴的科学比例,进行差别补贴,反对政府大包大揽。二是扩大品种,目前国家财政仅对水稻、小麦、能繁母猪等主要品种予以补贴,要引导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目录逐步扩大到经济作物、养殖项目和高效特色农业项目。三是允许将农险保费计入农产品成本,使农产品在保费摊销上享受与工业品同等的待遇。四是调动持续参保的积极性。要解决农户连续交费但连年未发生灾害,得不到保险赔偿,将导致参保积极性下降的问题。

4.3要规范运营和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政策

一是加强准入管理,二是加强偿付能力监管,三是严厉打击恶性竞争以及欺瞒、误导和惜赔、拖赔、无理拒赔以及套取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等损害公司形象和农民利益的行为,四是切实防范应收保费坏账风险,结合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结算特点,严禁虚挂应收保费、坐支、撕单埋单、净保费入账、系统外出单等违法违规。还应通过加大垦区农业保险基础建设投资、增加农业保险信贷资金、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以及农业保险与支农政策关联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使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5结语

农村保险不属于社会保险性质,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与社会保障相同的,即为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保障,这就决定了它理应受到政府支持。政府应该把开展农村保险作为一项农村社会政策,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同时我国农村保险经营风险大、费用高,一直处于亏损边缘,国家不能采取与城市保险相同的税收政策,首先要给予免除一切税收的政策,使它能够通过苦心经营,积累一定的风险基金。当地政府要在展业宣传方面给予协助,向农民宣传参加保险的好处,使用政府的威信,组织农民参加保险。农村保险已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和科技兴农不可少的经济保障制度。农村保险能使受灾农民绝处逢生,是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安定社会的有效经济手段,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保险以一种特有的无形力量推动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邓国权。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改革评述及2007年展望[J].调研世界,2007年04期 高彦彬。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分析,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2期

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红玲.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2)任若恩。保险经济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国经文。阳光相互农业保险公司的实践经验[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年10期

第四篇:“教育现代化与教师伦理”论坛论文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陕西省千阳县启文小学李云科

邮箱:932009670qq.com电话:1309178702

教育是为民族发展和民生福祉奠基的神圣事业。加快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仅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教师自身价值、创造教师自身幸福生活的现实需要。有力推动了镇江教育现化、均衡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区域教育竞争力、满意度的不断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后,教育现代化就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省市都实施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步伐,我们地区先后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县等措施来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发展均衡化

教育均衡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没有教育的均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因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2011年我县发展均衡化作为建设教育强县的一个目标,县政府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先后为各个学校添置硬件、软件配套设施。

二、建设系统化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而言,它包括了四个层面(物质、制度、观念、知识)和六大因素(教育观念、教育发展水平、教学条件准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教育管理),而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单方面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上四个层面六大因素之下,又各有多个子系统构成。可以说,现代化的建设必须要像抓工程建设那样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地方政府因加大投入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确保各地教育投入能够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要协调各子系统的发展,通过系统内的协同,产生优势互补、能效扩张的作用;必须在保持原先重程序讲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建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育现代化能够跟上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并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目标动态化

教育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建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因此,目标动态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魅力所在。教育目标的动态化,造就了开放而有活力、丰富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但同时,动态化的建设目标也给浙江教育带来困惑,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的目标虚无与混乱。快速变化着的目标,导致了一些区域与学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失去前进的方向,例如到底要上移重心还是降低重心,是齐头并进还是分层递进,是内容优先还是技术优先等,一直争论不休,以至于有些地方政令频出,而且相左,令下属无所适从。

四、结果素质化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现代化建设所要追求的结果也只能是“人的素质”,如果没有学生素质的提升,没有教师素质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先进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技术设备、优质的教学软件,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使用,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素质提升。正如专家们所指出的那

样,人的素质提高是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重点要放在各项措施的长效落实上。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尽快建立科学的学校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检测系统,确保学校能通过师生素质提升获得应有的价值效应与社会肯定,从而解除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要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每所学校、每个教师不但有条件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乐意开展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强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结果素质化特点。

第五篇: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论文摘要:以黑龙江省15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黑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材内容等方面,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行相应改革,并对此提出了具体建议。

0引言

体育课程建设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既是体育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国内教育大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子迈得更快。所有这些,都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对黑龙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扶,并提出相关建议,探索课程改革发展的对策,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对贯彻新的《全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中简称新《纲要》)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省属重点大学、一般大学中随机抽取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佳木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学院等15所普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2年以来,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和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和资料,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1.2.2问卷调查法在2005年黑龙江省高校体育院系部主任工作会议上,对黑龙江省5所城市中的15所普通高校发放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7份,回收16份,问卷回收率为94%,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回收牢为88%。其中哈尔滨市7所,齐齐哈尔市2所,牡丹江市2所,佳木斯市l所,大庆市3所,问卷的填写者为各校的体育院系部主任或教学主任。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课程选用的教材

2.1.1教材来源调查结果见表1。黑龙江普通省高校体育课程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并不完全受到统编教材的束缚,而是以统编教材为蓝本,补充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与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材内容(见表1)。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种类时,地方自编教材、学校注补充的教材内容、自编教材也占了相当的比重。

2.1.2教材内容的评价表2所显示的是被调查高校对当前体育教材内容的评价,教材内容在选取上,竞技性太强、知识稍显陈旧、体现生活性的内容还欠缺;但在反映体育教学目标和健身性上较好。由于教材的限制,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不甚理想,使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乃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相应的变化。

2.2选用教学模式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共有5种(见表3),各种教学模式均具有各自的优越性,也有其不足。从表3可知,在被调查的高校中,采用基础课+选项课的教学模式的学校最多,混合型和三基型次之,而混合型和三自主型模式甚少,俱乐部型模式还未见有实行,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俱乐部型模式是当前高校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高校在学校体育资源“软硬件”的建设上,还达不到目前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实施新的教学模式需一个转变过程和适应过程。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所有学校的体育课都是每周1次课,2学时,期末有2—3次理论课教学,并且是考什么教什么,致使理论课教学完全流于形式,在对待那些体弱、病、残或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8O%的学校开设了保健课,另有20%的学校实行体育课免修政策,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选修课的占36%。在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的问题上,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开设课的学校太少,开设的课程也是流于形式

2.3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现状

从表4中可以看出,虽然当前黑龙江省部分普通高校庄_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认识上与新《纲要》提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仍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现象,反映出对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认识不足,急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定位不全,势必影响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制定不完整,并Ff1此引发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一系列的操作偏颇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学校体育“育体”功能的欠缺发挥。

“增强学生体质”一度被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体育教学是否应该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这一命题有人也曾提出过质疑。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目标而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调查表明。有48。6%的体育教师混淆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构建及其实际运用中。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有待改善;对学生主体的需要及其个体价值的确认还有待进一步的重视;在教与学的目标转换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的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体育教师面对诸多目标所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组织教学。或者说。在体育课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将是今后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调查表明,部分学校存在侧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导致体育教育实践中单纯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或体质教育的出现。

2.4体育课程设置项目现状

在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体育课共开设22个项目(见表5),其中拓展了一些项目,如定向越野、跆拳道、藤球、毽球。但过分集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滑冰等。从总体看。依旧竞技运动项目内容较多。滑冰作为北方冬季运动项目在我省高校开展较好,这与其传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而田径项目却只有5所高校开设,很少有学校开设田径选项课。这说明现行的田径项目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已被大多数学校所抛弃,各高校普遍在选项课教学中用身体素质练习代替了田径项目,这与新《纲要》的初衷是相悖的。而大多数学校,对具有健身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气息的课程开设较少,如网球、游泳、体育舞蹈、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等项目,对自然资源的项目开发、挖掘、利用于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更少。

课程内容在实效性、健身陛、科学性上,还应进一步加强,使学生们想学、想选,能找到自己喜爱和与今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促进“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2.5体育理论课现状

20xx年8月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一个学年按72学时推算10%只有78学时,按我省高校体育课绝大多数开没2年推算,整个大学阶段体育理论课时数大约在l416学时,在有限的14-16学时系统地讲授一门课程本身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在实践课中灌输、渗透。调查显示,只有27%1~高校每学年体育理论课达到8学时,67%的高校每学年体育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时数为4学时(见表6)

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健康教育、健与美讲座等,仅占被调查学校的27%。这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调查表明,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体育的目的和体育的功能被所有高校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33%的高校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67%1~J高校把基本技术、战术和组织编排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体育美学、体育文化欣赏、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如何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等,只有少数高校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这说明各高校重视专项理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尚有不足。

3建议

3.1完善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教材体系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从规定性向选择性方向发展,从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从只注重身体素质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应及时吸收新兴体育项目、娱乐性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材在内容上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应结合专业和职业选择有利于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项目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利用在校所学到的锻炼手段来指导毕业后的健身活动。要实现教材体系多元化、乡土化,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的自主权,拓宽大学生自由、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个人和个性特点,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3.2完善理论体系,保证体育理论课时比例实施到位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实用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身体教育、运动与保健等,使学生真正懂得运用体育理论知识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体育理论教材既要考虑到近期效益,又要着眼未来,预见终身。理论教学内容要把终身体育、健康教育思想贯穿其中,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

3.3构建新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高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面向全体学生,扩大体育课开设领域,建立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3.4更新体育课程观念,加强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培养

改革单纯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思想,使过去以运动竞赛教学为主线的教育向完善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转变。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与健身手段,培养学生参与体育与健身活动的意识和特长,树立以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追求生活乐趣为宗旨的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思想。重视学生身心群的发展,要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技术为主、课堂为主的旧观念,改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使大学生的体质能适应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载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2011-3-31(2010年9月8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1衡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近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改进农机服务方式,农机化事......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优化路径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

    某市关于加快教育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精)

    市委 市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市......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 论文 原创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效果提升路径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学子身体素质保障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身体健康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延续传统初、中级教学模式---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该模式现阶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摘 要:正如孔孟提到的礼义廉耻,品德是当今社会的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才能成就大业。长久以来,我国教育要求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很明显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