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23:3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小编推荐]》。

第一篇: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小编推荐]

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陈 德 荣(2012年4月28日)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使温州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地方,各界名流、各路领导纷纷来温考察指导,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联系来温发展。过去到外地考察,人家说得比较多的是温州过去的辉煌,但这次我市党政代表到北京、天津考察,人家说得比较多的是温州未来的发展,都非常羡慕温州有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金字招牌。所以,我们决不能轻易错失这次大好机遇。特别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温州一家,很多试验项目要在温州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再推广,如果试验不成功,其他地方就不能搞。如果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搞得好,那温州就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功臣。因此,温州搞好金融综合改革没有退路。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和发展实体经济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以启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再造体制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加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之所以把两个会议合并召开,是因为金融综合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发展实体经济,是“引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之田”。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振兴实体经济是推进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核心命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经济现代化,是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第一要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以“老高”跑路为标志性现象,温州民营经济的孪生兄弟——民间金融出现局部**,实体经济也随之下滑。今年一季度温州GDP同比增长5%,列全省倒数第1位;规上工业产值负增长2.8%,列全省倒数第1位。在经济增长速度列全省倒数第1位的同时,温州的经济效益也是全省倒数第1位。从一季度的工业企业11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看,最好的是产品销售率指标,列全省第3位,这与温州民营经济的特点是相符的,但其他指标都在全省第7位之后,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新产品产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工业产品质量指数列全省倒数第2位。这种情况与去年全年基本一致,去年温州的经济效益也是列全省倒数第1位,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新产品产值率都列全省倒数第1位。速度慢、效益差,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到谷底。

从产业结构看,原来温州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还可以的,但服务业发展离不开二产的发展,没有二产作为基础,服务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温州服务业占比在全省相对较高,并不是因 为服务业发达,而是因为工业相对低迷。现在温州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6%,与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但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为杭州的41.1%、宁波的51.3%、苏州的37.2%、无锡的34.3%、常州的49.2%。这说明温州是由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才有了相对较高的服务业占比,当前温州实体经济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即期指标差还不足以忧,忧的去年和今年投入不理想,特别是实体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去年全市投资有了恢复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2亿元,增长89.2%,投资率达52.3%,但与全国64%的投资率相比仍低11.7个百分点,更不用说弥补以前累计的差距。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9.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倒数第2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的投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是土地购臵费用,并没有形成实物投资量。去年全市工业经济投资只有330.5亿元,仅增长19.8%,处于全省后列;今年一季度工业是负增长,工业投资列全省倒数第1位。没有投入,就没有即期增长,也就没有未来的发展。现在温州的平均发展水平只有全省的一半多,与杭州、宁波已经有了一半的差距,温州的人均水平已经是全省倒数第2位,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如果再按这样的速度发展,温州就会成为全省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这与温州的形象是不相称的。

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不佳。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营 造环境的主体责任在政府。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资金只有落地了,才能成为投资。温州有60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但受金融体制制约,导致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十一五”期间温州在外地的实业投资达3000多亿元,在本土却只有1300亿元,资金没有在本地形成有效投资。(2)发展空间不足。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空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相对稀缺。(3)发展平台缺乏。在经济发展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可以在违章搭建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但从紧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时期,原来低小散的格局没有竞争力,只能靠无证无照、不交税费、不治污等办法生存。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管理不到位和“无为而治”,使这样的低小散还能在温州大量生存,导致一些高端产业难以在温州立足,形成了逆向淘汰,温商在外地的投资规模和水平都远在本土投资之上。现在温州的劳动生产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温州经济发展靠的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违章搭建,不仅政府没收到税,环境也被污染了。环境治理的责任在政府,政府没有为实体经济发展搭建大的好的平台。现在产业需要集群发展,需要公共服务的基础,需要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但温州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聚平台,现在的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开发区和园区,中心镇和功能区的平台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原来的小乡小镇没有大的产业集聚平台,不可能有现代化的产业集群,所以去年我们通过乡镇区划调整,推进中心镇和功能区发展,推进农 房改造集聚和农民城市化,推进与之相配套的中心镇功能区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加快温州的现代化步伐。但这项工作刚刚起步,比其他地方晚了整整10年,像绍兴市非常重视强镇发展,仅扬汛桥镇就有上市公司10多家,这样的中心镇在绍兴还有很多。(4)商务成本高。审批制度改革改了一年还是没有改到位,大量老百姓和温商还是反映事难办,许多审批跑了一个又一个环节还办不了。同时,房价太高、土地成本太高等,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障碍。(5)亲商安商工作不到位。对温商的感情不深、关爱不够,尊商兴商的氛围不浓,对外地来温招商熟视无睹,对温商外流见怪不怪。

当然,这两年通过推进瓯飞工程、高速公路联网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六城联创”、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环境条件有所改善。现在外地联系来温发展和温商回馈家乡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招商引资和发展实体经济的条件。特别是“两海两改”国家战略,为温州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1)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过去温州区位条件不好,但现在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交汇城市,区位条件明显提升。而且从海西区来看,3月25日温州对台北直航开通,温州到台湾只要50多分钟,甚至比福州赴台都更方便。(2)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战略。现在瓯飞工程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下步就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一期就达到18万亩,相当于我们好几年的土地指标,同时也为温州的港口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3)全 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应该说,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本、土地三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去年国务院批准温州作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温州的重点就是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城乡之间以土地为主的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的配臵效率。过去土地资源只能在城市实现增值,今后农村土地也能进行规模化经营,必将带来工商资本对土地的投入。特别是宅基地的用益特权改革,虽然温州户均只有三分多宅基地,但106万户就是48万亩,如果通过“三分三改”和农房改造集聚,宅基地可以节约50%以上,按每年完成5%计算,每年就有1.4万亩土地可以用于城市建设。(4)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资本的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效益,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而且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这样的体制先发优势,对温州模式再创新具有巨大意义。改革开放初期,在其他地方计划经济控制比较严的情况下,温州充分发挥民间活力、发挥市场作用,率先进行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温州模式,引领了全国发展,为全国市场经济改革作出了贡献。但全国其他地方的商品市场领域改革到位以后,温州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区位条件不好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导致大量温商到全国全世界去发展。这次以资本和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温州模式迎来了再创新、再提升的重大机遇,必将为温州新一轮发展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间。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提升温 州模式,加快推进温州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

机遇永远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今年二三季度会有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金融环境也会趋于宽松,同时省里已经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应该说,经过去年以来的一系列工作,温州项目建设各项准备工作相对比较充分,已经有了比较多的项目储备,像高速公路、围垦、轨道交通、机场和教卫文体公共服务业等领域都有不少项目,为我们下步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二、抓住关键,以金融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改革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形成了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次温州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为我市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1)解决“两多两难”问题。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次我们比较早地研究了金融体制改革方案,抓住了金融**的机会,获批为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在金融综合改革方面率先突破。通过金融综合改革,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发展,解决“两多两难”问题,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2)推进金融产业发展。美国的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25%,很多金融集聚的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达到40%以上。现在温州仅为9%多,金融业完全可能以这次改革为契机,成为温州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能一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光机电、光伏、新能源、新材料,那些都是制造业中的新兴产业,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没有比金融业更适合成为核心支柱产业的。(3)创新温州发展模式。国务院把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给温州,让温州先行先试,并明确指出只有温州试验成功了,才能推广到其他地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温州的关心和厚爱,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为温州创新发展模式、再创新的辉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我们必须立足温州,放眼全国,把金融综合改革作为解决“两多两难”问题的战略举措,作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向投入、创新、财富驱动转变,实现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取得突破。

(一)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在发挥国有大银行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加快发展与地方民营小微企业相适应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互为补充、良性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在这次金融体制改革中,民间资本能不能发起设立银行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还有一个过程,所以温州银行和11个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制可以 成为发展地方民营银行的快速有效的渠道。市委、市政府近期准备研究出台专门的合作制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指导意见,要求按照这个意见改制到位,真正形成温州民营银行板块,从而在温州金融市场份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二)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推进温州产权(资产)交易市场试点建设,推进企业股权、技术产权、文化产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农村土地承包权和林地流转等产权交易。建立股权投资发展体系,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组建若干支产业投资基金。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引导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三)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抓好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创新发展各类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发展科技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引导发展金融公司,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和再担保体系。

(四)构建地方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搞得好可以大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搞得不好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必须自始自终把加强金融监管放在首要位臵。建立健全与“一行三会”协调一致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制定对资本类运作机构进行监管的系列配套方案,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组建涉嫌金融犯罪侦查支队,探索建立金融仲裁院和金融法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 公平公正的经济金融秩序;建立健全金融综合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使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金融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警体系,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全面加强信用建设,构建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今天各大金融机构都在这里,希望你们能发挥主体作用。因为这次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不仅是地方的金融综合改革,而且是国家层面的金融综合改革,所以“一行三会”的领导和各大银行的上级行都非常重视。现在的银行体系更多的是从事传统业务,七八成的利润来自传统业务,存贷差仍然是各大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金融创新的空间还非常大。各大金融机构要向省行争取条线上的金融改革创新项目放到温州,让温州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试验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金融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温州的金字招牌,但这块金字招牌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上去做文章,这就需要各大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改革就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就是做大家认为可以成功也可能会失败的事情。别的地方没有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牌子,我们有这块金字招牌,就是允许和鼓励你去做,你就应该大胆去做。同时,这次金融改革不仅仅是市里的事,县(市、区)也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三、系统推进,全面落实振兴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

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温州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 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系统推进、全面落实发展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着力加强产业平台建设。(1)建设大都市平台。没有大都市就没有大平台,就没有高端要素的集聚,也就没有大发展。“十二五”期间要把“1650”大都市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特别是今年要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和机场建设,使“1650”成为一个功能互补、规模集成的现代化大都市。(2)拓展发展空间。沿海县(市、区)要加快围垦步伐,全面加快推进瓯飞、浅滩二期等重点围垦工程建设;西部山区要加快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参照广东做法,加快旧厂区、旧村、旧城区改造,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每个县(市、区)月底都要包装出2万亩的增减挂钩指标;推进10.7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开发利用,这是今年项目能不能推进的关键。实际上,算算地还不少,主要是工作不到位,有些土地闲臵超过10年,最长的甚至达到18年。今年存量土地开发任务必须完成,如果是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了的就收回,如果是市直单位土地到期没开发的,也可以收回,要把土地开发作为七大行动中倒逼项目建设的措施和手段。(3)打造产业平台。全面对接台海,打造海洋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对台专属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总部经济园、创意产业园、旅游文化发展区等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空港经济区、金融集聚区和温州生态园等特色功能区建设,强化大都市产业支撑。(4)强化中心镇和功能区的产业功能。去年上半年通过撤扩并、“转并联”设立了中心镇和功能区,市委、市政府给大家一年时间进行谋划,现在范围大了、人员多了、力量足了,中心镇和功能区就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但一季度很多中心镇投资少得可怜,甚至有交白卷的。上次在三级干部大会上说过,中心镇和功能区也要实行末位淘汰,如果一年下来没有什么成果,要么是没有努力,工作没做到位,要么是中心镇设臵不合理,没有投资就说明没有必要设立这个中心镇,就应该并到其他中心镇里去。市委、市政府对中心镇和功能区寄予厚望,你们应该成为“1650”大都市的基础性平台和重要节点,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主阵地,而具体就体现在投资上。今后市里主要是基础设施谋划和大的平台建设,县里主要是县城和开发区发展,中心镇和功能区应该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成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平台。(5)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各类孵化器、检测中心、信息服务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全面掀起招商引资热潮。招商引资,就是抓投资、抓增量、抓产业有机更新。现在温州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条件、环境条件和改革的制度条件都有了很大提升,招商引资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招商引资应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中心工作,通过招商引资来倒逼 环境建设。招商是投资的前提,环境是招商的基础,招商也是检验环境好坏的标志。从二季度开始,要一手抓环境,一手抓招商。(1)创新招商模式。树立“个个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理念,实行全域全员招商,外资、民资、国资齐上,一产、二产、三产齐抓,三资齐上、三产齐抓。各县(市、区)、各功能区、各部门单位、各国资公司都是招商主体,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2)突出招商重点。温州最大的商是温商,要深入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全力全面抓好首届世界温商大会124个签约项目的落实。当然不排斥其他性质的资金,对所有的国资、外资、民资都是开放,对温州来讲,国资和外资可以与民资形成杂交优势,从而有更强的生命力。(3)强化招商考核。对各县(市、区)、功能区和中心镇,要把招商引资纳入投资一并考核。对市级机关部门,今年的考核包括基础考核、投资考核和创新考核,原来的投资考核只有政府投资考核,很多部门就没有投资也就没有考核,最终的考核分数就会受影响。所以,我们考虑把招商也作为投资,但不包括实业项目,因为现在只要有地,实业项目是不愁的,这个招商项目必须是与部门职能相近的,比如卫生局可以是民办医院,民政局可以是养老院,教育局可以是民办大学,侨联侨办可以是华侨大学或者华侨养老院,农办可以是农业旅游项目,组织部可以是全国人才培训中心,党史办可以是红色旅游项目。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旅游都是实体经济,所以任何部门都没有理由不能成为招商主 体,今年就要按此考核,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具体就是部门提出项目,发改委进行初审后立项,相应的土地指标和工商注册等都配套到位,然后从打桩到投产验收、竣工使用作为部门的投资考核。

(三)深入实施“亩产论英雄”。(1)落实企业用地产出综合评价办法。按年初定下来的标准,就是以企业平均亩产税费划两条线,把企业分为优秀类、提升类和帮扶类三类,针对性地采取扶优帮困汰劣措施。(2)加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通过土地利用效率评估,掌握供地对象以往的用地表现,并作为今后供地的参考依据,让有限而宝贵的土地资源真正供给那些办好企业、上好项目的能手。(3)放开工业容积率。对工业容积率原则上不设限,除机场限高、道路河道、公共空间退让外,鼓励企业“上天入地”发展。

(四)加大项目推进力度。(1)深化“拔钉清障”、“除恶治乱”行动。坚持征地拆迁由属地政府负责的原则,扫除影响项目建设的一切障碍。5月份开始,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障活动,扫除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障碍,推进依法治理。(2)强化要素保障。今年一季度全市新供地仅315亩,离全年供地1万亩的要求差距极大。各县(市、区)、功能区、中心镇都要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如果地供不出去,项目就落不了地。资金要素方面,现在的融资手段非常丰富,要加强学习,搞懂了搞好了可以大大增强政府的资金保障。像每年1亿元的科技三项经费,原来都是打水漂,如 果能建立一个基金并放大5倍,5年时间就是25亿元,所以在产业发展、外贸、旅游、农业等领域都要创新融资方式。(3)强化市级项目投资。建立定期分级协调分析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类问题,切实强化市级投资项目建设。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完善大都市功能,加快建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休闲度假、健身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强化农业生产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结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等“六次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和时尚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领导,为金融综合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凝聚各方合力,全面把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一)完善领导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组织构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领导小组,组建6个专项工作小组,抓好工作协调推进,组建3个重点项目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同时,实体经济和破难攻坚七大行动都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希望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功能区、中心镇要抓住投资这个关键,以金融改 革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市级机关部门在会后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完成自身职能之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每个部门单位都要抓1-2个项目的招商和推进。

(二)落实配套政策。进一步深化细化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实施方案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抓紧方案报批的同时,要排出近期可实施推进的一批项目,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以落实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化推进改革创新。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体系已经出台,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全面抓好落实。

(三)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优化信用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才环境,切实为金融综合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要发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招牌效应,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以金融机构带来高端人才。建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专家委员会,面向全国开展金融招才引智,争取国有金融机构派干部到温州挂职。抓紧筹办温州商学院,依托温州大学筹办金融学院,加快培养金融人才。搞好金融布局规划,加快金融集聚区、金融街建设,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升档次和形象,以良好的平台承接经济金融发展。坚持重心下移,全面推进权力下放,凡是老百姓的事都在社区办,凡是企业的事都在功能区和中心镇办,凡是老百姓在社区办不了的、企业在功能区和中心镇办不了的都由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代办,凡是哪一级的投资就由哪一 级政府审批,凡是该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的部门单位领导就到下面去办。“五个凡是”是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具体来说,老百姓的事由社工办牵头,企业的事由发改委和监察局、审管办牵头,政府审批由发改委牵头,今年上半年要基本完成审批制度改革。

(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国家新闻出版发展总署争取申办一家金融报刊,开办金融论坛和研讨会,使温州成为全国性金融论坛的基地,通过理论研究、学术观点传播和信息传递,形成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的强大合力和声势。要强化考绩考核,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定期公布各地各部门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专项行动进展排名,形成破难攻坚的良好工作氛围。

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是温州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事关温州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确保全面完成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加快转型发展,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不可否认,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若处理不慎也会成为撼动全局的火药桶。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因此来说,一方面要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农村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并推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将每年新增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同时要加快金融业制度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活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促进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宏观统筹指导,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要着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加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系统创新,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推动银行业金融体系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2011年4月份以来,温州接二连三地发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恶性事件,8、9两个月出现愈演愈烈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最为严峻的形势。

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温州“两多两少”纠结: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从民间资金供给方来看,由于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民间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借贷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困难,不得不向体制外寻求融资。正是因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各自面临的困境:供给方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导致供需双方转向民间借贷领域,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间资本呈现“高利贷化”。

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借贷从地下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地上“阳光”规范运作。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势利导,让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利率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更要重视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

二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构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经验和我国村镇银行经验,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将满足条件的现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运作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卓博教育版权

三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减少民间金融“高利贷”化的生存空间。

四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和分层化。要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的监管模式。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在地市、县的监管能力优势,赋予其对地市、县域内草根金融类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二)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措施]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 “硬着陆”的关键。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

五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问题,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第三篇: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xxxx年 xx月xx日)

xxx

同志们:

今年9 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在佛山召开推广顺德南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近日,阳江市委、阳江市政府在江城召开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省、阳江市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以“政经分离”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以基层自治和社会组织建设为着力点的社会管理创新。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省改革工作现场会和阳江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精神,总结交流我市改革情况,动员部署明年、后年的综合改革工作,为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xx提供强大动力,争创我市体制机制新优势。刚才,市府办等7 个单位分别围绕相关内容作了发言或书面发言,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打算,都讲得很好,希望大家借鉴参考,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省现场会和阳江市动员会精神,我就进一步推进我市综合改革谈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树立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体制机制改革方 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一是大部制改革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把原来的35 个党政工作部门和4 个赋予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减少为28 个工作部门,精简了11 个,精简比例为28.2%;涉及调整、撤并、整合的党政群工作机构42 个,调整比例为71%,有效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得到上级充分肯定。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调整减少行政许可事项96 项,减幅达42.6%;减少非行政许可事项52 项,减幅达54.2%;改变管理方式事项11 项。推进行政集中服务,共有222 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市行政审批集中服务大厅办理,实行“一条龙窗口、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实现承诺办结时间、实际办结时间“双减半”。三是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将全市16 个镇(街道)划分为工业优先发展镇、工农并举重点发展镇和优先保护生态发展镇三大主体功能区,全面推进镇级机构改革、便民服务建设、教育资源整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村级民主管理五方面工作,经验做法在全阳江市推广。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以创建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为契机,扎实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常态化,全面实行市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对在维稳、计生、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五是其它改革取得可喜的成绩。圆满完成华侨农(林)场改革任务,得到省、阳江市的 充分肯定;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突破,基本完成河西糖厂、岗美糖厂改制工作,解决市丝厂改制遗留问题和53 家市属困难国企职工的失业保险费问题,完成春钢公司工作人员工伤和职业病补偿工作、市酒精厂职工安臵工作;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17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82%,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9.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通过阳江市检查验收;全面理顺林业、农业农机、畜牧兽医和水产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机制,完成农村集体林权改革。

这些务实而有效的改革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7 年至2011 年,xx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3.6%、27.2%、28%,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近两年来,我市民生事业全面发展,财政投入民生资金近30 亿元,先后完成5 个镇教育资源整合,建成xx市民族希望学校、市云凌小学、9 个镇中心幼儿园,建成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市中医院内科住院楼和2 个镇卫生院住院综合大楼,投入扶贫开发帮扶资金3.19 亿元,新增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295 个,完成9 条“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完成困难户住房改造3372 户,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 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3 万人,实现转移就业4.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4%以内,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逐步提高,顺利通过省文明城市复检,实现省双拥模范市三连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时代发展和形势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盼改革促发展的愿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领域特别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尚未破题;有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在既得利益、权力格局中走不出来,担心改革会削弱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想改”;有的担心改革风险大、难度大,会激化矛盾,“不敢改”;有的习惯于传统思维,跳不出老办法、旧框框,“不会改”;有的雷声大雨点小,工作虎头蛇尾,“改不好”,等等。今天,市委、市政府之所以召开这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和决心,努力开创我市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凝聚共识,切实增强推进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当前,推进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进综合改革,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十八大报告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 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对改革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实践的思路上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地推进各项改革。

其次,推进综合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但是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管制型、全能型特征还很明显,制约着市场、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公共治理模式亟待创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只有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有效地配臵和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 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再次,推进综合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和创新发展优势的根本选择。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在产业基础、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硬件比不上,我们唯有在软件上做优。只有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建立公平、诚信、有序的市场秩序,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才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将我市建设成为投资和创业的热土;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使我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后发赶超、加快崛起。

三、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综合改革工作

综合改革要立足实情,胸怀全局,抓住重点,务求实效。根据省和阳江市的要求,结合xx实际,在明后两年我市综合改革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目前改革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不仅内容多,而且政策性强,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国务院批准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方面先行先试的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一方面,要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带有审批性质的日常管理事项全部纳入清理范围,凡是国务院和省政府决定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一律取消和调整,凡是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行调节、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不再审批。要加大力度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下级政府放权。市编办要在明年3 月底之前,以市政府名义出台《xx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权力运行。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完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机制,分清主次责任。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决策工作,要充分发挥制订战略规划、政策规定、标准规范等职能;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执行工作,要主动承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同时强化专门监督,加强决策机构对执行机构的监督,增强外部监督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扎实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改革,既是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理顺基层执法体制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整合资源、属地管理、减少层级、权责一致、注重效率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建立健全各级行政执法 运作机制,理顺不同层级的行政执法权责。加强整合行政机关及所属执法队伍、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对同一违法行为执法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原则上依法确定一个职能部门承担;对同一违法行为执法,涉及一个部门内部多个机构的,调整为一个机构集中执法。要加快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步伐,通过直接放权、委托放权的方式,赋予镇级公共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监管、人口资源环境监管等事项的执法职权。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在镇(街道)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代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授权、委托的行政执法职责,彻底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管理脱节问题。

(三)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只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才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才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要坚持统筹协调、分步实施、不断完善的原则,结合实际,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在推行聘用制、分配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进行实践探索,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促进“固定用人”向“竞争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彻底革除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分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受聘人员应履行的职责任务,对其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今后培训、晋升和奖惩等的依据;建立辞职辞退制 度,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以合水镇(省中心镇)和岗美镇(阳江市级重点镇)作为先行样板,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两镇执法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此外,阳江市已明确把海陵岛试验区、阳江高新区作为阳江市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在明年年底两区要全部完成“以岗定人、以岗定聘、以岗定薪”的改革工作。对此,我市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及早学习、借鉴、思考相关的做法措施,为我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基础。

第二,积极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于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经济活跃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地先行先试,商事登记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我市也要认真探索建立新型商事登记制度。一要放宽商事登记准入限制。试行企业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离的登记注册制度,不再以经营项目许可作为企业主体资格登记的前臵条件。突破现行住所登记限制,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现经营主体住所与经营场所相分离。试行部分企业注册资本“零首期”,逐步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允许企业延长出资期限,降低企业注册门槛。二要完善商事登记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实行限时办结,探索建立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联合办理制度,实现同步核查、同时核发。改革现行企业 退出机制,创设商事主体除名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三要构建全新的市场监管体系。按照“建立标准、倡导自律、强化监管”的思路,做到“宽进严管”,扎实推动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重心由审批向制定政策标准及监管执法转变,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的社会服务作用。当然,由于我们的诚信体系还未健全,在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管,加强信誉建设,防止虚假诈骗行为。

第三,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制度改革。

网上办事大厅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载体,也是政府形象的集中展现。要以网上办事大厅为平台,加快网上审批制度改革。一要明确目标任务。要按照阳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建成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阳江分厅的目标任务,制订建设工作方案和时间表,认真梳理办理项目,把握时间节点,将办理事项按要求进驻市网上办事大厅,确保在2013 年年底前建成xx网上办事大厅。市府办要切实做好牵头工作,市投资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责任主体单位要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市电子政务部门要做好技术支撑和运营维护等工作。二要抓好后台办理。坚持服务人性化、操作简单化、覆盖全面化的原则,对办事流程进行细化和设计,推进政务公开、投资审批、网上办事、政民互动、效能监察五个 功能模块全面投入运行,实行在办事项的办理进度和结果网上公开。积极探索多部门并联审批和各级政府联动办事工作机制,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变“8小时政府”为24 小时服务的“全天候政府”。三要提高运行效率。学习借鉴惠州、江门等地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的经验,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快捷为出发点,在加快事项录入、完善功能模块、规范建设标准、推进智能操作上下功夫,不断健全运行模式、操作流程、日常管理、监督评估、后续开发等工作规范,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

第四,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深层次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发展的当务之急。去年10 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xx市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今年7 月,召开了全市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确保这项改革年内任务的圆满完成。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必须做好“四个抓落实”:要明确目标抓落实,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发展、生态优良、建设有序、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的名镇名村;要突出重点抓落实,着力完成镇级机构改革、便民服务建设、教育资源整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村级民主管理五项任务;要量力而行抓落实,着力理清思路、准确定位、科学设计,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作用;要强 化责任抓落实,着力加强督查、考评、问责等工作,确保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同时,加快开展农村“政经分离”改革,确定春城街道城南村委会作为试点,实行农村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事务相分离,通过探索好的做法和积累成功经验后,2014 年全市铺开农村“政经分离”改革,实现农村体制从政经结合型向突出核心、政经分离型转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以及其它各种原因不宜进行“政经分离”改革的,可自行决定运用其他方式。

第五,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发展改革。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推进政府转变职能,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若干文件,社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当前我市社会组织的规模和作用总体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组织普遍较弱,职能作用难发挥。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建设发展力度,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推进直接登记、双轨制登记,逐步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调整为业务指导单位,并建立和完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信息共享、协同监督、齐抓共管的联合监管机制,社会组织发展总的协调工作可由市社工委负责,民政部门负责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和准 入登记,业务指导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行业指导和制定行业标准及规范、监管执法,其他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实施指导监督。二是引导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实施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计划,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发展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确保社会组织数量每年增长10%以上。三是大力推进政社分离。按照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为重点,坚定不移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实现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四是加快转移购买服务。加快建立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研究制订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目录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服务,拓展社会组织的成长空间。

四、强化保障,确保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级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力求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市成立由我任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相关市分管领导和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各镇(街道)也 要相应成立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一把手挂帅,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综合改革工作机制,通过精心谋划,缜密安排,扎实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

二要明确任务。市里准备出台五个改革意见(方案),目前已形成文件征求意见稿,与会有关部门要认真消化,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牵头起草单位要抓紧修改完善,按程序报批,争取早出台实施。各地各部门要做好打硬仗、打大仗的准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同时,要研究将改革的实绩纳入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标考核体系,完善督促考评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三要形成合力。综合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要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大局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加强协调配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作用,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事项,都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搞好改革的强大合力。

四要营造氛围。改革是全市人民共同的事业,要抓好宣传舆论工作,认真总结各地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适 时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改革意识,调动各方面的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及时发布改革信息、解答改革难题、指明改革方向,尤其是在关系改革全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引导正确舆论。

同志们,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更加宏大的气魄、更加扎实的作风推进改革,努力为我市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xx、加快率先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在全市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发展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和全省农房改造建设、中心镇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结合温州实际,动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全面加快温州转型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是温州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温州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总体上处于全国和全省相对领先的水平,区位、海洋、生态、营销网络、民间资本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体现,温州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要清醒地看到温州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直接的表现就是近年来温州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全省考核中发展指标、水平指标、民生指标排名都是靠后的。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上33%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和民生的改善。

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环境不好。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也表现为硬环境、软环境和形象环境。方方面面的环境都要依托于城市平台这个大环境。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现代社会是城市社会,现代政府是城市政府,现代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竞争。城市作为现代产业、经济、社会的一个载体平台,具有与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集聚规模效应。所以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化的发展提升过程。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现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转型发展。只有城市让人一见钟情,才能集聚流动的高端要素、吸引各种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让人日久生情、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而我们恰恰就在城市化这方面滞后了。

目前我市的农业仅占GDP的3%,即非农产业占97%。我市城市化率为60.7%(这个数据是将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包括外来农民工都统计为城镇人口),而户籍人口中非农人口仅占21.5%,两者相差近40个百分点,即现有统计的城镇人口中包括了大量农村户籍人口,这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他们即使住在城里,也是住在城中村、城边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这几组数据说明,从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我们的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同时我们的城市化也是不彻底的半城市化,与省内其他同类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其表现就更为明显。(1)中心城市能级不高。温州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市,是浙江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但城

市建成区面积杭州是437平方公里、宁波是242平方公里、温州仅为174平方公里,中心城市集聚的人口,杭州是412万人、宁波是207万人、温州只有140万人。中心城市框架没有拉开,功能不完善不配套,生活成本高,环境脏乱差,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2)村镇离散度大。现在温州虽然形成了大都市的雏形,但这艘航空母舰是由小舢板拼凑而成的,整个都市区基本上就是绵延繁乱的村镇带,现在全市有262个乡镇5407个行政村,村镇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建设档次很低、布局不合理,不可能形成现代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城市化过渡性地域大量存在。中心城市大量的城边村、城中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集镇,呈现出“似城非城”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的城乡面貌,最好的地方像欧洲,最差的地方像非洲。(4)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背离。虽然我市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但90%以上还是“离乡不离土”,有非农的生产方式,但户籍身份还是农民,生活方式还处在农村层面。

过去温州模式是在没有资源、没有国家投资的极端困难情况下,靠温州人的勤劳聪明,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发展起来,是被逼出来的。而现在由于城市化不足,致使城市的规模、档次、品位上不去,加上近年来我们城市供地不足,房价奇高,失去了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本地的人才和资金是被逼出去的。因为资本和人都是流动的、都是逐利的,哪里环境好、哪里能赚钱就

往哪里集聚。现在6000亿元温州民间资本像幽灵一样在全国各地游荡,温州的转型发展就失去了投资项目支撑。同时又由于城市化的不足,使得服务业发展缺乏载体基础,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严重影响经济转型升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体验型消费的需求提升,环境不好、服务业不足也影响了民生改善。

城市化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机制制约。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市场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这是温州过去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上来,公共制度供给不足是现阶段温州发展的根本制约。这些制度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方方面面,今年市委市政府已经在市区财政体制、国资和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有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总的发展进程看,目前对温州发展制约最大的还是城乡二元的制度障碍。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将农民束缚在农村,生产要素没能真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起来,而是固化沉淀在农村动弹不得,导致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小而散的乡镇布局,使各个乡镇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垄断资源,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造成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浪费,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对周围农村的组织协调作用也难以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战略节点

支撑。

所以,我们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打造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强化投入,推进转型发展。

二、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必须围绕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这一目标,紧紧抓住国务院启动第二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这一重大契机,创新思路、大胆实践,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中心镇建设为平台,以农房改造为切入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转型发展,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12”文件,因为综合改革不可能单项突进,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乡镇撤扩并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大区域必须要有大都市,因为规模越大、功能越强、小众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对高端人才的集聚能力就越强,对产业的创新推动能力就越强。要围绕建设温州大都市区构架,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

1、构建“1650”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新格局。就是建设1个主中心,把以大罗山为中心,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加洞头、瓯北包括上塘在内的区域,建设成为人口、要素、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最高度集聚的大都市核心区;建设6个副中心,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地区建设4个大城市,在罗阳、大峃等中西部山区建设2个生态型中等城市,形成大都市副中心;建设50个区域性中心镇,在全市建设50个左右集聚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

2、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每个功能区30-50平方公里,最小也不能小于20平方公里,功能区实行管委会领导体制,下设若干个街道;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各地要按照这样的要求,积极有序稳妥推进,确保明年上半年完成乡镇撤扩并。

3、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按照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高配”为主要内容,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中心镇管理和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中心镇。

(二)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向城镇集聚。“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实行“三分三改”,目 的是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流转,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实行“三分三改”,是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对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全力以赴加以推进。

1、政经分开。指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企业,其收益属于村民成员所有;而村“两委”是社会政治组织,其运行成本应该参照城镇社区基层组织由公共财政来承担。现在农村的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政经合一,用集体经济来支付社会行政管理费用,这对农民是有失公平的;用行政权力来经营村级集体经济资产,也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的争权夺利行为、以及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2、资地分开。指把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分开,使得非土地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宪法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能搞私有化。但非土地资产可以进行改革。现在农村产权不明晰的关键就是把两者捆绑在一起,不仅土地资产不能流动,连非土地资产也不能流动。把土地资产和非土地资产分开,在土地资产保持集体性质不变的同时,可以使非土地资产自由流动。

3、户产分开。指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户口和产权没有必然联系,产权与居住地也没有必然联系。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权益,这些权益不能因农民户口转换、居住地变化而改变,是农民个人的权益,可以由农民自由处置。农民到城镇居住生活并转换户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这不是户口带来的权益,不能以农民放弃原来在农村所享有的权益为前提条件。

4、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其行为就是单纯的企业行为。实行股改以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与村“两委”脱钩,防止内部人控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对自己拥有的股权享有自由处置权,这些股权不会因农民居住地的变化而丧失,这样农民就可以没有牵绊地自由流动。

5、地改。主要是三句话: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即农用地在权属性质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即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可以变现,也允许农民跨行政村(镇)异地置换城镇房产或异地建房,用来帮助农民进镇入城;建用地同国有入市,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农村集体土地分为农用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分类进行用益物权改革,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行农用地“三个不变”流转,可以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可以有效降低农民进镇入城的安居成本,实现

房产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并有利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用地同国有入市,通过建立一套规范的政策,使农村建设用地同国有建设用地一样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可以把农村建设用地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要素,充分激发城市化的动力和潜能。

6、户改。指户籍制度改革,即户口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剥离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身份、职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农民和市民没有区别,同等享有城镇居民的待遇,同时保护农民在原来农村享有的正当权益,农民就可以自愿进镇入城转变成市民,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

(三)以农房改造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引导农民进镇入城。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引导农民跨行政区域到规划小区建房,鼓励农民到中心镇集聚,既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统筹城乡改革的牵引工程。完成乡镇撤扩并后,各县(市、区)要按照“一镇一试点、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的要求,以中心镇为单位,从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入手,及时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一镇一试点。各县(市、区)在起步阶段要确定一个试点镇,每个镇要确定一个试点新社区,开展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取

得成功经验后面上推开。

2、一镇一规划。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镇域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和现代农业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中心镇建设“1+X”的总体框架体系。

3、一镇一政策。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根据市、县两级出台的指导性政策意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措施。

4、一镇一平台。以镇为单位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行政划拨资产的改性、评估、增值、注资等途径,组建新农村开发建设公司,搭建镇级投融资平台,负责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融资。

(四)以全面深化其它改革为配套,切实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保障农民进城后安居乐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凡是二元的都应成为改革的对象,凡是有二元制度障碍都应破除,全面深化其它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真正使农民和市民拥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地位,使农民进城后能够安居乐业。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全民社保的覆盖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

体系。

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城乡一体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制度,建立兼顾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广覆盖、多层次、城乡贯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加大保险支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财产的资本化,深化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涉农担保方式,实现农村资产自由变现、交易、流动,释放农村财产的信用资源。

4、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按照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要求,合理布局农村新社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构架,积极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以社区格局取代以村组为单元的农村社会组织格局。

三、切实强化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发展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影响面大,需要集聚全市力量加以推进。必须坚定信心,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温州“十二五”要推进三大转型,就是要以政府转型来推动城市和社会转型,以城市和社会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各级党委政府、各条线部门要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推

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切实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以抓统筹特别是城乡统筹来推进转型发展。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总体抓,要抓试点,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市委已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各县(市、区)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委书记要亲自挂帅抓试点,切实出成效、出经验,以试点工作推动面上的工作。

(二)要强化机制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增强协作意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各方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把农户转换率、农房改造率等指标列入党政班子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统筹城乡改革、农房改造建设和中心镇建设作为“互看互学”、“互学互比”活动的重点项目,组织各方面的监督检查力量,形成责任制考核、现场比看、专题督查、公开通报、“两代表一委员”监督的督查考核机制。同时要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农房改造中涉及的税收要减免,各种规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绝对不能搞“搭车收费”。

(三)要营造浓厚氛围。要把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系列政策举措列入党校对各级干部的培训内容,全面开展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的运用操作能力。要切实加大政策和工作的普及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先进典型与成功经验,努力营造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强化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自愿、积极地投身到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去。

同志们,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事关温州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温州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始终保持抓改革、担大任、干大事的强烈意识,以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一往无前的发展气魄、克难攻坚的工作力度,全力抓好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为推动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o 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为贯彻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方案。o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切实防范风险,加强自主创新,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努力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二)主要目标。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分层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建成主体多元、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着力拓宽资金投入实体经济渠道,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支持薄弱领域发展,促进泉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推动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引导在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泉州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以及各类保险公司在泉州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引导在泉金融机构扩大网点覆盖面,向县、乡(镇)、村延伸分支机构和网点,提升网点功能和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根据泉州经济发展情况,优化网点布局,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

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推动泉州银行、泉州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壮大资本实力。

(二)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信贷管理机制。鼓励在泉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

资源,单独实施客户认定、信贷评审及会计核算,推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和集聚。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开辟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在泉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审批流程标准化、专业化、简约化改革试点,建立专门的小微企业审贷机制和服务平台。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审批通道。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和科技保险业务,制定出台科技保险补贴管理办法。支持建立科技担保公司。

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开展以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信用为依托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综合融资和联保联贷业务,探索“行业协会+企业”等信用增进措施。推广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权利质押和供应链融资等。发展信托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探索现金管理产品、报价回购、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等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期货经营机构开展期货投资咨询等创新业务。支持期货交易所在泉州指定符合条件的仓库为期货交割库。增强民生金融服务。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协力支持扶贫开发的各项机制。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促进银行卡普及。推进金融集成电路卡(ic)应用试点,支持金融集成电路卡(ic)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三)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保持县(市)法人地位长期总体稳定,支持符合条件的辖内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泉州分行在遵守相关监管要求并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在扩大业务范围、增强涉农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泉州县域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建设,实现农村金融便民支付点村村全覆盖;支持泉州扩大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范围,增强农村支付服务便民店综合服务能力,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稳步开展转账、缴费等业务。

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农林牧渔业、农业科技和经营性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发展海域使用权、集体林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在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等方面实施差别化监管,促进扩大涉农信贷投入。扩大农业保险、涉农保险及农村人身保险的覆盖面。创新发展森林综合保险、茶叶种植保险、海产养殖保险、渔船渔工保险。大

力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加大对“三农”保险的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四)加强泉台港澳侨金融合作。积极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金融机构进驻泉州。允许在泉注册并符合监管要求的台资企业投资入股泉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促进泉台贸易投资和汇兑便利化。支持泉台合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建立泉台金融合作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台湾金融人才来泉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上市融资。

争取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采取先行先试措施,适当放宽港澳金融机构来泉准入条件。支持港澳金融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泉州法人金融机构,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赴香港上市融资、再融资。支持泉州企业或境外关联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泉港澳金融机构加强人员交流和业务合作。鼓励符合监管要求的侨资金融企业在泉设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支持侨商参股泉州金融机构。支持侨商发起设立以泉州为主要投资区域的产业投资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

(五)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推动民间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金以股权、债券投资形式有序进入实体经济。开展石化、鞋业、纺织服装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政府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投入。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根据有关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发挥再担保公司的增信和共担风险作用,综合运用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形式,提高担保能力。

按照“疏堵结合、疏导为主”的原则,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促进民间资金有序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房建设、医疗教育等投资领域,或以股权投资等方式进入实体经济和成长型骨干企业。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登记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对民间融资规模和利率的监测,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

(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优化重组,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增强资本实力。支持企业以股权对价进行换股收购、合并。引导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公司)债。支持开展区域集

优票据试点。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再担保体系,提供增信服务。积极推进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

在符合《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前提下,规范发展品牌产权、技术产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和集体林权等产权交易。

(七)提升保险服务水平。开发针对民营企业的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在内的“一揽子”保险保障计划。积极发展小微企业员工简易人身意外伤害、健康及养老保险计划。拓展科技保险,提升企业技术改革和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推进巨灾保险试点。支持保险资金投资泉州重点工程、基础设施项目或参与地方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改制上市。深化保险机构与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试点,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机制。

(八)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政务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完善信用服务市场,推动征信产品应用,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加强信用市场监管,改善地方信用环境。构建金融监管协作机制。积极支持金融管理部门依法履职,建立健全处置非法金融活动的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增强监管合力。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监管,提高地方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能力。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泉州市人民政府作为试点工作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制定完善《泉州市金融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推进监测预警、情况通报、监管协调和工作联动等机制建设,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体系。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增强消费者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对非法集资、内幕交易和非法证券活动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和防范力度,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福建省和泉州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由福建省成立工作组具体负责改革方案的实施。

(二)加强指导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福建省和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沟通协调,指导相关改革工作依法稳妥有序推进。对改革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

(三)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对纳入总体改革方案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关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省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泉州市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下载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市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市十一届四次全委会把民营经济确定为全市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今天这次大会,就是要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艰苦创业,扎实苦干,再掀发展民营经济的新高......

    在市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市十一届四次全委会把民营经济确定为全市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今天这次大会,就是要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艰苦创业,扎实苦干,再掀发展民营经济的新......

    在市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市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市十一届四次全委会把民营经济确定为全市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今天这次大会,就是要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艰苦创......

    在全县"十一五"发展动员大会上讲话

    立足实际 谋划未来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中共**县委员会 **县人民政府各位领导、同志们:“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

    在管理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管理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管理扁平化改革动员会,这是在公司发展跨入新阶段、经营环境发生新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具有破题性的管理改革。这必将对公司今......

    在全市金融创安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选]

    在全镇清欠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周金国 2012年4月15日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我市提出的“金融带动”战略,积极争创省级金融安全区,全力提升金融生态环境,确保津市市农村商业银......

    在全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2月25日) 这次全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既是一次总结成绩、弘扬先进的表彰会,更是一次鼓舞士气、加快发展的动员会。目的就是动员全市上下......

    在全县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上的讲话 *** (2012年7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民营经济大会,是在全县上下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开启**发展新征程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